Related Posts
[廈門] 深海魚可涮火鍋 魚皮粥別有風味
(05/24/07) 我是無意中找到這家店的,在網上,點評網,說這家店的味道好,也很有特色,只是位子很少,於是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租車前往。 可能是中午的關係,店裡的生意並不十分好,停車的時候,只覺得店裡暗暗的,無甚人氣。店面挺大,座落在一個轉彎角上,所以分別在兩條街上。 走進店堂,看到的是作坊,漁作坊,開放式的,一溜排開,有四五隻砧台,還有一個大師傅正在剁魚。從魚的樣子和尺寸來看,必是深海魚無疑了。 店堂大概可以放下三十桌左右,裡面還有包房,不過現在只有四五桌有人,每桌上面都有個電磁灶,灶上燉著一大鍋水,不鏽鋼的鍋子鋥亮。每桌上也都有幾盆叫不出名的魚肉(除了壽司上的魚,我一概分不出來),兩三盆蔬菜,吃客們安靜得很,與我不久前去的成都,風格迥異。 找了個臨街靠窗的位子,亮亮堂堂,服務員倒也慇勤,立即端來了蘸醬和蘿蔔,又過來一個,收走了桌上的電磁灶。 咦?一個人就不能吃火鍋了?我一個人少說也吃過幾十次的火鍋了,要不是急著趕到南普陀去,我就真點它一桌,慢慢涮著吃了。 問服務員索取菜單,服務員說要什麼就跟她說,然後問我要什麼粥,我為什麼非要粥啊?我就不能先吃點菜,喝點酒? 服務員的閩南普通話,我不是很聽得懂,搞了半天,還是說沒有菜單,無奈之中,看到別人桌上有只砂鍋,就問那是什麼,服務員就是魚頭干鍋,八兩魚肉53元錢,於是要了一個,再問有些什麼菜,報出來的都是些蔬菜了,只能作罷。服務員下單時,又問我要什麼粥,唯有告之”慢慢再說”。 八兩魚肉?應該有許多,將就著就這八兩了吧,看來學好方言真的很重要啊!點了瓶啤酒,等菜。 等了”半半六十日”,魚頭煲還是沒來,邊上新來的一桌,火鍋已經熱了,正往裡倒東西呢,原本想少花點時間的,不料…… 終於來了,一個小小的砂鍋,外面用鉛絲綁過,鍋裡很淺,不過十幾塊麻將大小的魚塊,幾瓣蒜和幾縷香菜。 仔細看了看,基本全是魚骨,轉念一想,本來就說是魚頭嘛,魚頭上當然就是骨頭啦。錢是深海魚,所以骨頭很大,不像花鰱魚頭要擔心魚骨頭哽住,這種魚骨,一塊麻將牌,不過是一塊魚骨上的一段。 烹調很是入味,魚骨上多少還沾著點魚肉、魚皮,倒是很鮮、很香,然而卻有個問題,濃油赤醬的太鹹了,按理說,福建菜以清淡為主,講究的就是原汁原味,可為什麼這玩意要這麼咸呢? 可能要就著粥才行吧,看服務員的意思,到這裡來的人,default都要點粥的。果不其然,就是邊上那些吃火鍋的人們,也是每人面前一隻大大的粥碗(是不是半碗就不知道了),看來粥是必點的。 叫了服務員來,點粥,被告知有兩種粥,反正都是魚皮粥,一種是脆皮,也就是魚背皮,另一種則是軟的,都是25元一碗。 還得等,這也難怪,時間已晚,有些廚子、服務員都開始吃午飯了,剩下個把要服侍這麼多人,怎麼快得起來? 粥上來了,黃黃的湯上漂著幾絲香菜,要知道,福建的粥與港粵的生滾粥,江南的米燒粥大不相同,福建(至少廈門)的粥,其實就是上海人的”咸泡飯”。 咸泡飯是沒有任何稠性的,而且用燦米做成,就加米是米、水是水、料是料了,料就是所謂的魚皮了,網上說有一釐米厚,照我看,還不止,不過那些厚度裡,真正的魚皮不過三分之一,其它的則是魚肉。 味道倒是不錯,雖然魚皮並不是想像中的”脆”,然而硬實有嚼勁,也算別有風味。湯水很鮮,把魚頭煲裡的”麻將”放下去,正好鹹淡適中,看來的的確確要配著粥吃的。 吃得以前,在廈門的南海漁村,也吃過海鮮粥,雖說也是咸泡飯,依然鮮美異常,至今不忘。吃完魚粥,趕赴南普陀,隨喜了些許”銀兩”,也算還了個願。天氣實在太熱,回酒店休息一會,就準備去吃生蚝嘍!
福廈小吃之一 永和魚丸
2006年3月9日晚 福建福州永和魚丸 從花巷出來,過街往右十幾米,叫做塔巷,是條又窄又暗的小弄堂;若是尋不著,可以靠鼻子,遠遠地就可以聞到一股惡臭撲鼻而來。說到惡臭,並不為過,魚腥伴著腐敗的氣味,瀰漫在空中,衹要隨著臭味走,就可以找到那著名的永和魚丸了,店面並不大,不過兩間十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鋁合金的窗以及簡易摺疊桌椅,絲毫都看不出這是家有歷史的名店。 據資料來看,永和魚丸創立於1934年,至今已經有70多年了。想來也應是傳了幾代人了吧。店中只賣三樣東西:魚丸、魚湯和肉燕湯。盛具是一次性的紙杯,倒也乾淨,杯子並不大,每杯可以放上六七個魚丸,湯是清魚湯,連蔥花都沒有,卻絲毫不腥,輕嘗一口,湯極淡,好似沒有放鹽一般,卻又很鮮,是原汁原味的魚湯。 魚丸比一元硬幣稍大,很白,看著樣子應該不錯。調羹舀上去很有彈性的樣子,放到嘴裡,卻大失所望,魚丸有點硬卻是沒有彈性,一口咬下去更是有點失望,想像中的肉餡應該蜜而多汁,然而事實上卻衹是一些肉糊糊而已,或許是我的期望值太高,或許我這個外鄉人根本不懂福州魚丸的好。那顆魚丸可能放了太多的澱粉,反正喫著是「木澀澀」的,雖然沒有腥味,但也沒有魚味,真不知道如何說好了。 魚丸店的魚湯倒還不錯,典型的福建做法——「滑」。小指粗細的魚肉條外面裹了一層蕃薯粉,輕輕地「滑入」滾燙的魚湯,既清淡又鮮美,不失為一杯好湯,魚肉很新鮮,有嚼勁卻又不柴,嫩而不爛,方才可以體現老店的風采。 永和還賣肉燕湯,和我在上海喫過的大不相同,上海的燕皮餛飩有乒乓球般大小,是照上海大餛飩的標準做的,每每三四隻下去,已經半飽。永和的肉燕可謂精緻,比鴿蛋還小,肉醬用醬油漬過,外面的燕皮薄而晶瑩,兩條小小的尾巴垂在邊上,乍一看還真有點像燕子呢。在上海,這玩意叫燕皮餛飩,總以為是皮薄的緣故,這回得見正宗的福州肉燕,才知道原來是「神似」。肉燕的湯也是魚湯,別具風味。 三杯湯,總共七元,著實不貴,除了魚丸稍存遺憾之外,還是不錯的。店裡的一角放著真空吸塑機,據說可以買魚丸當場包裝。後來,朋友還真的買了一包給我「空運」回上海,用清水煮熟後加了點生菜上桌,覺得魚丸外賣竟比堂喫的好上不少。不知何故。 然而,所有的小喫,必定是當地的人更懂得其中的奧妙,我一個外地人,衹是拋磚引玉罷了。
佳味再添 之一
也不知是第幾次到這家店了,這不,在「小眼鏡」沒有吃到爽,出門直接又打了車,到了大同路上的「佳味再添」。 夏日的八點多,街上依然很亮,沿海的路上,新開了不少的吃食店,裝修入時,店堂明亮,但是「佳味再添」依然還是那種破破的、暗暗的樣子。 永遠不變的賬台,依然懸著水牌,賣票子,取東西。價格好像也沒變,這是我非常高興的一件事,你想西安的「老孫家」把羊肉泡饃賣出天價來,結果西安人從來不去吃老孫家的羊肉泡,廈門的「佳味再添」沒有因為名氣大而沒有「只供遊客」的「高價本地館」,而是一如繼往地服務著本地的食客,這一點,從店堂裡洋溢著的閩南話,就可以感受得到。 我買了兩條五香,四糕土筍凍,見到有灌腸,又稱了五塊錢。要的時候,土筍凍沒有了,服務員跑到廚房裡拿,到手的時候,有一粒土筍凍上還裹著冰塊。 五香、土筍凍,是不必多說的東西,而且我覺得這樣東西,就是不能到五星級的賓館,豪華的館子裡吃,只有街邊小攤,才會更好吃,大店裡的人,也有點這些東西,無非是因為這東西本來的「名氣」,而街邊的小攤,卻完完全全靠著味道取勝,一條街上,若有兩個攤子賣同樣的小東西,生意只有靠味道,再怎麼做廣告也是無濟於事的。 「佳味再添」的五香,不是很粗,只不過細細的一條,一塊錢的東西嘛,能粗到哪裡去?有的時候,炸得顏色深一些,有的時候卻又淡一些,給人一種「不能控制質量」的感覺,然而它的本事就在於,不論怎樣的顏色,味道卻總是一樣的,雖然有肥肉,卻不感到膩,馬蹄的存在,大大改良了口感,不只是一昧的葷物的札實,還有素菜的香甜與鬆脆,反正,即使在盛夏,即使是油炸的,即使還有肥肉,卻依然鮮香爽口,令人吃了還想,這就是五香的誘人之處。 另外還買了內臟湯,我一直覺得廈門的內臟收拾得特別乾淨,不像內地,一大鍋加辣加粉條,連本來什麼樣子都看不清,廈門的內臟純用清燉,乾乾淨淨討人喜歡,有許多人不吃內臟,我覺得是他們沒有吃過廈門的內臟所致。內臟湯三元錢一碗,也是拿個空碗,撥拉一些事先煮好切碎的,然後舀上湯。 又看到鄰桌的吃粽子,一人買了兩個,歡快地吃著,問之,告是甜的,看他吃得香,忍不住又到賬台上買張票,買了「加料肉粽」。 粽子很大,也澆上了廈門辣醬,廈門的粽子不像喜嘉興的,不是粘粘糯糯的,而是濕濕爛爛的,吃的之前,先用筷子把粽子弄開、弄散,然後拌著廈門辣醬一起吃,裡面有肉,還有香菇和栗子,是謂「加料」。 外加一瓶啤酒,3元,一個晚上,吃了兩家,還是沒有用掉一百塊錢。 最左邊的那粒土筍凍,上面裹著一層冰
我是倪泓,看了這些吃的,饞死我了,照片是你拍的嗎?拍得好好哦.你們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認真的閱讀.
呵呵你的菜單上少了一道菜哦,豆腐泥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