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文亨酒店

        10月1日傍晚,逛完天寧寺,還有時間多,決定到著名的篦箕巷去瞅瞅,當然如今的篦箕巷早已風光不再,就算常州政府打算重振當年之風,特地改建了篦箕巷的樓房、街道,但也恐怕回天無術了。國慶第一天的傍晚,篦箕巷門庭冷落,幾可羅雀,雖然街道是照著明清的樣子改建,但咫尺便是繁華都市,反而這裡倒是冷冷清清的。幾乎所有的店,都是賣篦箕的,而且所有的貨源好像都來自「常州梳篦廠」,除此之處,便無特色,恐怕真要打「旅遊牌」,常州政府還要好好花點心思,動動腦子。         閒逛一回,大家有些累了,便不打算再開車去尋店,決定在篦箕巷口的文亨食府吃,文亨之名來自篦箕巷邊的文亨橋,可以坐在包房裡看運河,倒也不錯。 第一道菜,是冷拌的「蓬蒿菜」,6元,但味道好像和上海的蓬蒿菜不同,倒有點象油麥菜的味道,很是可口。 手剝筍,8元,自從上次在紹興的咸亨吃到,就成了我的最愛,於是見一回點一回,估計丈人丈母已經吃厭了。 淮山藥炒腊肉,20元,味道相當好,入口爽脆、略帶清香,山藥各地都有,好像又以淮山藥為最好。 頂湯蝦糕,30元,這道東西,嚴格地說,點得有點上當,問服務員「蝦糕」是什麼,服務員說是用蝦仁打成漿做的,想來應該不錯,就點了。誰知上來一看,就傻眼了,這什麼蝦糕嘛,就是菜場裡八元一斤的東西嘛,我有時買回來,加點水燒個湯喝,不過三五塊錢的事。 (魚巴)魚羹,15元一條一份,燒得極濃釅,但想必是加了奶精、菱法之類「添加劑」增色增稠的。味道可以,美中不足的是(魚巴)魚的肺被燒過頭了,縮得極小,敗筆啊! 這道菜是服務員推薦的,叫做「招牌茄子」,我向來對茄子並不感冒,但既然是「招牌」,據說「來的人都點的」,於是決定也試上一試,18元。等了好久,等其它菜都吃得差不多了,這道菜才上來,放在鐵板上的,用鋁箔包著,打開鋁箔,只見一個荷包蛋覆著,心想必然是個「譁眾取寵」的東西罷了。 掀去荷包蛋,當然歸了豆豆了,下面的茄子,象條鰻魚般地盤著,連茄身上的剞花,也和清蒸、紅燒鰻魚的剞法一樣。丈母娘和豆媽各嘗了一口,都說好吃,我也挾一塊嘗嘗,果然不負「招牌」之名,原來,剞片之後的夾層裡,夾上了肉糜和腊肉片,又被炸透,肉糜的肥肉熬出的油,被茄子吸收,素香與葷油互相浸淫,著實不錯。這道菜,也成了這回十月黃金週旅行中,吃到的最有特色的一道菜了。 吃到一半,外面進來個瘦高個,左手酒瓶,右手酒杯,算是進來敬酒的,算是經理。和他攀談,說起這道「招牌茄子」,他說這家店有許多上海人來吃,還曾經有一個上海人願意出五萬問他買這道菜的做法,他沒答應云云……估計,是在自抬身價,據我所知,就算要跟錦江飯店的師傅,偷學一道招牌菜,也用不了這個價錢,再說了,這道菜其實也並不難,多試幾次,就行了。 水芹,8元,一般,清爽而已。 小豆子和媽媽,正和媽媽發嗲呢,這麼大了,還要喂。         一頓飯,外加兩瓶啤酒、一盒酸奶,共計160元,倒還真是不貴,只是丈人、丈母胃口小,吃得幾下就飽了。吃完飯,信步走走,倒也不錯,不遠處有古城牆遺址一座,不過幾百米長,可賞運河夜色,和小豆從這頭爬了上去,從那頭下來,懶得走回去,讓豆媽開車過來,載以歸。

[常州] 百姓人家

        10月1日,中午,丈人、丈母、小豆、豆媽和我,下大雨,後半段沒讓丈人開車,到了常州,安頓之後,就在樓下的百姓人家用餐。         店裡生意相當好,幾乎坐無虛席,店面很好玩,有「扶貧濟困」、「扶貧幫困」的錦旗,加上紅色的店招,很是喜氣。 由於是中午,就隨便點幾個菜吧,烤籽魚,是上海人極喜歡的一道冷菜,不過已經過了時令,裡面沒有魚籽了,由於魚小,一炸就硬了,小豆子咬不動。 豆媽剛從成都回來,想要吃辣的,於是點了這道夫妻肺片(據說,標準的寫法應該是「夫妻廢片」),看著挺辣,其實一點也不辣 這道菜的名字忘了,其實也算是「亂燉」吧,裡面有蛤蜊、方腿,還有煎出來的蛋塊,味道還真不錯,湯味厚實。後來回滬我也做了一回,蛋煎得太鬆,沒有這道的有嚼勁。 盛在小碗裡的湯。 南瓜炒時件,其實就是南瓜炒雞肫,並無別的「時件」。 小餛飩,是作為一道菜的,下面是油炸的小餛飩,有點偏硬。 這個是排骨,好像是8元錢一塊,特地點給小豆吃的,誰知小傢伙一看就不肯吃,結果我吃了,味道很好,甜甜的,肉也夠酥。         這頓飯,二個冷菜,四個熱菜,外加一道點心,總價100元整,還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