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菲律賓] 颱風鸚鵡虐馬城 無奈先嘗食堂菜
到了菲律賓的第二天,正好碰到「鸚鵡」颱風,雨大得很,根本不敢在街上多走,因為我打傘的技術實在很臭,一上街,全身就濕了。我的「運氣」很好,上週到香港,碰到颱風,掛8號風球,辦公室關了,隔了一週到菲律賓,又是颱風,辦公室提早下班。(更有甚者,我從菲律賓回到上海,結果上海碰到了百年一遇的大雨,此是後話) 說回來,說吃的,那天我沒地方去,沒敢多走,就來到了一家類似「食堂」的店,叫做CNK Restaurant,所謂的「食堂」,就是一大盆一大盆的菜燒好了,然後一勺勺地臽出來裝盆的。 那家店並不大,至少一樓不大,只有五個張小桌子。有兩個櫃檯,一個賣西點,一個賣「中餐」,說是「中餐」,因為那的確和中國菜不多,沒有很多調料的那種的,與江浙一帶的家常菜樣子很像。 這實在是家不怎麼樣的店,論菜,也不過十來個,以炒在一起的雜燴為多,我看排在我前面的那些人,都是點一份菜,要一份飯,外加一杯飲料,我想這樣的店不會貴,就多點幾個,嘗嘗嘛。 我點了三份菜,其中的兩份,我並不知道是什麼,只有青口湯,是一眼就可以認出來的。一個象餅一樣的東西,我問了排在我前面的人,那人說是用蛋和小魚製成的,我吃的時候,只覺得蔥的香氣,並沒有吃出什麼魚的味道來,倒是極咸,一份足以下飯。 另外一盆粉紅色的,就實在不知道是什麼玩意了,我能肯定的不過「植物」一個屬性。甚至在第二天,我把照片給菲律賓的同事看,她們依然「詳」不出到底是啥來。聽我慢慢道來,那東西,從外表來說,像是極大的筍,一如上海人常吃的「水筍」中的大塊,然而口感卻大不相同,那玩意極軟、極酥,卻又有著很粗的纖維,根本就嚼不斷,只能吮吸其中的汁液,然後咀嚼吐渣。味道嘛,由於是和椰漿一起燒的,根本也吃不出原來的味道來。 至於青口湯,就是水煮青口而已,根本乏善可陳,表過不題。這頓飯,包括一杯雀巢檸檬茶,總共195Pesos(28元),倒也不貴,但是和相同水平的上海「藍與白」比,卻是要貴上許多。當然,上海的「藍與白」是極普通的人也吃得起的地方,而這家CNK卻是在CBD供大多數白領光顧的地方,或許,這就是區別吧。 (看看,這雨勢有多大)
[通山]逐浪閣農家味道 說包砣很有特色
(10/04/10) 去了武漢,從武漢出去二個小時左右,大約90公里,其中50公里是高速到咸寧,其它就是地面道路了,最後到達一個叫「通山」的地方。那個地方,去之前,武漢人極力推薦,說是有個溶洞,對於去過張公洞、善卷洞的我來,很是不以為然,去了之後,才知道相當壯觀,全長有5.1公里,進洞之後要乘船,乘了船還要換船,再改乘小火車,前後共有九關,很是好玩。 從洞裡出來,當地負責接待帶我們去了大約一公里左右的一片農家樂,事先定好了這家「逐浪閣」,具體的位置我也說不清楚,想去的朋友可以查閱圖片的geotag,本博客大多數照片都有GPS信息,而且是真GPS信息,與中國的「閹GPS」不同,如果用國內GPS請自行上網查閱轉換方法。 這頓飯吃是很好,特別是有一道叫做「包砣」的東西,圓圓的一個個像湯糰一樣,比湯糰稍大,外頭是面皮,很韌的面皮,裡面有干子(豆腐乾)、肥肉以及一種白色的小顆粒,很是好吃。當地接待的說,這種「包砣」是通山人過年吃的東西,特別是年夜飯和年初一的早飯,外頭的面皮是紅苕粉做的,而且一定要用燙水揉和,冷水是和不起來的,而裡面的白色小顆料就是紅苕。據他們說,他們過年吃的包砣,尺寸要大得多,一個小碗也就放一隻,另外裡面的餡豐富得多,而且不像我們在飯店裡吃的還有芡汁,家中做的話就是純水煮而已,想像上去可能會更好吃。 另外有一道綠色的小點心,味道也很好,據說是用菜汁和面,然後油炸而成。那東西像個盒子,上下各一層綠色的小餅,當中有豆沙餡,餡外面則看似白色的糯米粉,外面粘上芝麻炸成,外脆而內柔,香。 包砣 紅苕粑,味道極其一般 菜汁做的小餅 雞湯 鹹菜燒魚泡,很有特色 南瓜燒辣椒,很甜,很香 五花肉燒筍衣,味道好,筍衣極嫩 隔年的腊肉,接街的特地介紹是「隔年的」,上海人講究吃「當年南風肉」,當地喜歡隔天腊肉,太硬,很香卻咬不動 鱖魚湯,兩條鱖魚熬的,味道也不錯 放在木桶中的飯,其實味道一般
米其林與三家店
米其林來了,上海美食界炸鍋了,美食評論家們死活不認賬,上海的美食,衹能我評,你不能評。 憑什麼你能定標準?還是個系統化的標準?你們的標準科學,沒有考慮到人情事故給錢多少,怎麼可以懂上海美食?那家店不是評委自己開的,怎麼可以上榜? 米其林是評判美食的,定了個標準沒人買賬。這點美國的FDA就狠了,他說中醫不是藥,就不是,人人都信,還有人拿著條款駡祖宗的。你說米其林憑什麼搞得清爆炒熘炸,那為什麼沒人質疑FDA是不是搞得清氣血陰陽呢? 編輯要我以一個美食家的立場寫三家上海的店,說是「你認為好的店,你常去的店」,說實話,在我心目中的好店,都不在上海。一家是臺灣的海鮮店,廚師白天在圓山飯店做鐵板燒,晚上在店裡炒菜,店是他娘開的。還有一家在香港,是家火鍋店,海鮮火鍋。 「好」與「常去」是二囬事,「好」店太遠,就不「常去」,我不喜歡趕遠喫東西,也不喜歡排隊,有三個小時趕路二個小時排隊喫樣東西,我還不如花這點時間學會了自己做呢。 我移民到了美國,所以沒有一家上海的店是近的,我就說一下能讓我一下子想起來的三家吧。 一日三餐,早中亱,各說一家。 第一家不是店,是個攤,在定興路上,借了華茂飯店的一角做早市,賣大餅油條。五元喫到飽,十元塞到撐,這個攤幾乎沒有單價超過二元的東西,做得又乾淨,深受周圍居民的歡迎。大餅焦香油條酥脆,還有淡漿甜漿鹹漿,上海人不叫「鹹豆腐漿」的,就是二個字「鹹漿」。這個攤還有豆腐花粢飯糕麻球茶葉蛋以及粢飯糰,正宗的上海粢飯糰,就是糯米包油條加匙(讀「抄」)糖。南陽路上有個粢飯糰攤,江湖傳言叫「被閣主一手捧紅的粢飯糰攤」,紅了就火了,火了還發紫,後來開了連鎖,味道就大如前了。我哪天有空,要整理一下以前說過好後來大不行的排行榜。 第二家是店了,據說已經開了二三十年了,是家麵館,叫做「小德興」,在北京路長沙路口。這家店看著很破,但相當乾淨,老闆娘是那種典型的臉上寫著「勢利」二字的上海老女人,看得上眼的客人,且聊呢,若是看不上,最好你快點喫完快點走。店家無心多掙錢,所以一般賣到午後就打烊了,哪怕中午去,也有些澆頭賣完了。老闆娘說了,這個小店一動遷,比她一輩子賣麵賺的錢都多。這家店衹用韭菜麵,一開始我喫不怪,後來倒反而愛上了,韭菜麵不是韭菜做的,衹是象韭菜般的細扁寛麵。店中澆頭不多,油麵筋塞肉乃是一絶,麵筋厚而韌,塞的肉鮮甜有彈性;還有薺菜肉絲,粗切的薺菜,頗有清香,但一天衹炒一點點,賣完就沒有了。這家店還有個特色,就是價目表是擺設,價格是老闆娘隨口說,我每次都是一對油麵筋塞肉加薺菜,有時十五,有時十九,十七十八都有。 早飯中飯喫好,亱飯可以去茂名路喫牛阿哥,上海灘最不裝模作樣的潮州牛肉打邊爐,沒有奇怪的裝修,沒有奇怪的餐具,就是家普普通通正正常常的店。這家店二大特色,一是牛肉一是蛇,我喜歡多叫幾個人,就可以點椒鹽大王蛇了,另外點些烏梢蛇燙著喫,再加一份潮州丸子拼盤,薺菜百頁包一般點二份,雞也不錯,一燙就熟。當然,牛肉要喫上好多盤,調料相當正宗,自己配。去的次數多了,店裡都認識我,老闆會送我私藏的蛇酒。 好了,說完了。再好的醫生也醫死過人,再差的醫生也救活過人,飯店也是一樣,再差的飯店也有人喫,再好的飯店也有人駡。 開飯店就是有人駡的,不讓人駡的,那是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