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叉燒皇港式美食 老先生饕餮風範

  一個老人,81歲。說廣東話、上海話、英語和普通話,下身著瘦型牛仔西褲,上身穿粉紅色襯衫,沒有領帶,外套深藏青色西裝。胸口有一掛繩,上拴手機一部,放入西裝暗袋……   這樣的人,在上海,被稱作「老克勒」(具體可參見拙著《上海閒話》一書)。   我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店裡的熟菜間外,看著裡面切配的廣東廚師要個鵝頭吃,還特別關照「要帶頭頸的」。   店裡的小妹對他很是客氣,一面稱呼他「李先生」,一面催促著廚師把鵝頭剁開。   鵝頭端到了老先生的面前,小妹問他要不要手套,老先生說要手套,還要筷子,還在一盆梅醬蘸著吃。另一個小妹大叫「不合算」,三塊錢的鵝頭還要手套、筷子和梅醬,最終老先生答應不要筷子了。   老先生坐下吃鵝頭,戴著手套捏著鵝頭,很是好玩。老闆娘過來坐在他的對面,兩人吹牛,有上海話也有廣東話,依稀聽他們說起「黃橋燒餅」,只聽老闆娘說「上次我去買,鹹的已經全給你買走了。」老先生剛要說話,一滴油順著下巴滴在胸口,想擦,又捨不得放下手中的鵝頭;於是只能舉著雙手,挺起胸膛,高高地抬起頭翹起下巴。老闆見狀,立馬吩呼小妹過來幫忙,小妹拿著餐巾紙幫他擦乾胸口的油漬,老先生繼續品嚐他的美味。   這一幕發生在上海賓館對面的一家小餐廳,一家開了有多年且我也耳聞多年卻從未得嘗的餐廳;那天正好機緣湊巧,路過那裡隨便點了個燒味雙拼,要了些酒獨酌,便看到了上面的這一幕。   這家店是正宗的「港式」餐廳,老闆娘四十出頭,也會說廣東話、也會說上海話,而廚師則只會講廣東話了。我點的是叉燒和燒鴨,看看小小的一盆,東西其實還不少,到底全是肉啊,另外加了一盆白灼生菜,一下子可吃不了那麼多,反正已經是下午二點多鐘,外面下著雨,店中倒也冷清,我正樂得享受,慢慢品嚐。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店名為叉燒皇,實在名不虛傳,叉燒有精有肥,瘦肉不柴、肥肉不膩,軟硬適中,入味而不咸,能夠在上海吃到如此的叉燒,實在不可多得。另外我後來外賣的燒肉,也遠遠超過上海那些大型港式餐廳,關鍵是有肉味。   老先生看得出是個很風趣的人,店中的小妹和老媽子都喜歡和他打趣,他也絲毫沒有架子。這讓我想起我那「杏元四塊牆壁有伊一塊」的伯父邵祖丞來,伯父晚年不開伙倉,每日在飯店吃飯,有些飯店常去,也和服務員親如家人,伯父曾被譽作「上海灘最後的小開」,功架腔調都和這位老先生不相上下。   我呢,因為耳朵中「豁」進了「黃橋燒餅」幾字,極是心癢,又不好意思上去搭訕,只等吃完了臨出門去問老闆娘。這時,外面走進兩個矮個青年男子來,尚未開口,一看便是港商。好歹我也懂點白話,聽他們的話也能明白一些,無非是些寒暄,但又離不開一個「吃」字。   真正心癢啊!想著他們說的,不經意間用廣東白話又叫了一瓶酒。那個港商聽見遞了支煙過來,於是,我順理成章地坐到了那個老先生的身邊。   原來那位老先生是這家店的主人,據他說,在上海還有其它的五家,其中包括「海上阿叔」和「采蝶軒」(音同,可能有誤)……   老先生的身份是香港人,那不用分說,就是解放前逃過去的那批上海人,上海人學廣東話容易,廣東人學上海話可不方便。據老先生說,他搞了一生的餐飲,管理了一生的飯店。   於上海菜,老先生說「上海灘上有只菜,叫熏魚,現在嘸沒一家店會得做正宗的。請問,儂啥辰光吃到過smoke的熏魚啊?」   於蘇州菜,老先生說「蘇州菜太甜,現在的蘇州菜是改良的。儂想,老早紅燒肉是用冰糖的,哪能會得勿甜啊?」   於菜譜,老先生說「阿拉姆媽在舊金山寫過一本菜譜,幾十年前用英文寫呃,到現在還嘞賣。」   時間不早,問老先生討了聯繫方式後,等下回再請教了。   噢,對了,老先生叫李忠權,店叫「叉燒皇合記茶餐廳」。

Marple遊戲規則教程

凡例: tile:我譯作牌,tiles則譯作牌組 clue:我譯作線索 列:豎向為列,本遊戲牌組共有五列 行:橫向為行,本遊戲牌組共有四行 教程1/37 圖示t1.png 這個教程將幫助你開始上手玩Marple。 學習這個教程最好的辦法,是一邊玩第#0關,一邊閱讀此教程。 這個遊戲的目標是將屏幕上半部分的在每一個牌組,縮減到只剩下一張牌,且每一排都不重複。 為了幫助你達到這個目標,屏幕的下方提供了一些線索。如果你想回到菜單,按MENU。 如果你想重置本關,按RESTART。 如果你僵住了,想不出來了,可以按HINT。Marple遊戲會高亮某個你需要關注的線索。如果你長時間按著HINT,Marple會告訴你如何確切地利用那條線索。 教程2/37 圖示t1b.png 本遊戲共有四種不同的線索: “In between” 線索由三張不同的牌組成(註:我譯作「三聯」)。 “Same column”線索由兩張不同的牌,以及當中的一個雙向箭頭組成(註:我譯作「同列」)。 “Left of”線索由兩張不同的牌,以及當中的點號組成(註:我譯作「左右」)。 “Next to”線索由左右兩張相同的牌,以及當中另一張牌組成(註:我譯作「相聯」,並對原文有所改動)。 教程3/37 圖示t1c.png 好吧,讓我們開始吧。 我們先從「三聯」線索開始。 「三聯」線索表示當中的牌在另兩張牌的當中。…

《倭袍》及其它

  2010年9月26日,今天下雨,還要去配哮喘的藥,中午的時候,從地鐵二號線靜安寺站出來,又冷又餓又睏,心情卻絲毫沒有變壞,一頭紮進季風書店。買了幾本書: 《創意工具》,很貴的一本書,32元薄薄的一本,然後內容卻很好玩,是講設計的,作者是馮崇裕、盧蔡月娥和印度的瑪瑪塔拉奧,好奇怪的一種搭配啊 《窺看舞台》,看名字就知道是妹尾河童的啦,這回插畫不多,照片相當精緻,38元,很值 《青銅散》,這本書買得稍稍有點上當,這本書是塑封著的,同一系列中的陶瓷的那本相當好,不承想,是個文人而非考古人士寫的,以出土的故事為主,29元,貴倒不貴 《石庫門──上海特色民居與弄堂風情》,雖然我曾被謬讚為「上海史家」,也寫過上海方言的書,但其實我對石庫門知之甚少,以至於被人這麼嘲過「儂連煤爐也沒生過、連木頭馬桶也沒用過,好算上海人(口伐)?」,我小時候住 的房子,是所謂的洋房,乃是解放前就通了管道煤氣、有了抽水馬桶的,在懷念那大大的鑄鐵浴缸的同時,也來補補石庫門的知識吧。18元,照片是黑白的,印刷質量同以前的黑白雜誌一樣,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你也不能太強求了不是?   這段時間,看書聽說書,很爽,順便再介紹幾本我好不容易搜來的「古書」,雖然都是電子版的,但是有了iPad,閱讀的感受依然很好。這麼幾本 《上海繁昌記》,三巻,孔夫子網站花了24元買的電子文檔。一本中國人寫的在日本出版的介紹上海的書,光緒二年寫的,紀錄上海的風土人情。相當好看,三天看完,觀後感:拋開殖民地、愛國主義的東西不談,當時的上海,洋人還是管理得挺好的,雖然有塊「華人與狗」(書中未提及)的牌子,但可以看出租界中還是講法律的 《華筵聚樂博笑珠磯》,一巻,孔夫子網站花了12元買的電子文檔。就是酒令啦,這種東西,往往在小說中看到過去的人行酒令,然而專門收集酒令的卻不多見,這本書很和我的胃口。以前洪丕謨寫過一本《中國古代酒令》,應該是花了很多的心思了。 《果報錄》,就是《倭袍》啦!孔夫子上花了我85元,等東西拿到一看還是很值的,一千多頁,全是翻拍的。我自己用Infanview的批量切割功能把原來的留白全去掉了,再用freepic2pdf轉換成了PDF格式,爽啊! 《倭袍記演義》,下載來的,民國出版。大家記住,但凡加了「演義」兩字,就不是真的了,比如《金瓶梅演義》,那就說明不是真本《金瓶梅》了。民國的時候,《倭袍》還是禁書呢,於是就有人寫了這個。這本書很好玩,時不時地會出現個「婦女地位」之類的詞來,頗有穿越的感覺。   再補充一句,寫《九尾龜》的張春帆曾經寫過一本《反倭袍》,是為《倭袍》中的刁劉氏平反的,可惜弄來弄弄不到,有此書的朋友,請知會一聲,就算不借給我看,也請把故事的大概告訴我。

[上海]中秋節吃中秋宴 蘇州人賞蘇州菜

@yuleshow 9月22日,晚飯:吳門人家:閤家與岳父母:清炒手剝河蝦仁、水中三寶加雞頭米、白什盤、蝦籽海參、粉蒸肉、陽春麵、癟子團,334元—-from Twitter   中秋節,又去了吳門人家,因為老丈人是蘇州人,所以特地選了這家,這回好好地研究了一下這家菜館,原來不止一樓,二樓尚有雅座,裝修得要比一樓漂亮得多。   樓梯間掛著一些介紹,看了看,照片與想法在後面。   當天的生意相當好,以至於面澆頭停止製作與銷售,小籠包停止製作與銷售,想像一下,生意該忙到啥地步。   看照片吧! 手剝河蝦仁,100元,平時一天只有兩盆,今天估計準備了幾十盆吧 水中三寶,菱藕荸薺,外加雞頭米,38元,雞頭米極糯 白什盤,48元,就是上次說到過的八葷四素的東西,上次寫到的是「雞肉、豬肉、豬肚、海參、魚片、蝦仁、墨魚、蹄筋、玉蘭片、香菇、青豆、木耳」,其實「墨魚」是沒有的,少寫了一樣「肉皮」 蝦子海鮮,88元,這個菜有點欠缺,海鮮腥味太重,而且有硬有糯,大失水準 粉蒸肉,8元一塊,兩塊起售,相當相當好,肉酥且糯,肥而不膩,極贊 又見癟子團 廚房裡相當忙 廚房實在是忙死了 吳門人家一角 史俊生的介紹 2002年4月29日夜,接待貝聿銘先生菜單: 蘇式醬鴨、乾貝豆仁、熏青魚、白蘭花茭白、素火腿、油爆河蝦六冷盤 碧螺蝦仁、明月塘片、鍋鰨乾貝、三葉醬汁肉、清炒蠶豆、雞絲魚元(圓)蓴菜湯、醃篤鮮、蟹粉魚肚、雞油鳳尾綠筍九熱炒 棗泥拉糕、南腿蘿蔔絲酥餅、豆腐花、雞頭米四點心 水果拼盤 廿年陳古越龍山 牆上掛著的菜單,其實當年的姚乘麟大師和吳門人家是沒有關係的,當時姚乘麟是蘇州南園飯店/蘇州賓館的大廚,燒菜這事,在家裡做,只要主人手藝好就行,像這種國宴,不但要自己本事好,還要整個團隊的配合好,如果吳門人家只是請了姚大師做顧問,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1985年4月1日,中國駐美大使章文晉宴請美國副總統布什的菜單,計有: 孔雀大拼盤 原汁鮑魚、糖醋汁魚、腐衣素雞、紅燒香菇、蔥油海舌(蜇)、黃酒醉雞、辣汁牛肉、酸辣黃瓜八小碟(雙拼) 鴛鴦燕巢湯 三味龍蝦、雞汁魚翅、宮燈龍蝦腿、小鵝雙味蝦、北京烤鴨、滿園春色、烤火雞、美式濃湯五(?)熱菜 秀花奶白糕、蘇州船點、莞豆凍糕、芥喱肉餅、黃橋燒餅、中國方糕、水果銀耳五(七)點心…

[上海]家母盛讚吉旺 中秋閤家團圓

@yuleshow 9月22日,午飯:吉旺茶餐廳龍之夢店:閤家與父母:菠蘿柚一個、啫啫魚頭煲、燒鵝、炒雜蔬、麵筋雞毛蛋粥、酸辣土豆絲、蒜蓉開片蝦、澳門燒肉、澳門炒飯,279元—-from Twitter   老媽前幾天發現了在龍之夢樓上的吉旺,便極力推薦,正好中秋節到,大家說要找個地方吃個午飯,於是就去了,因為沒有訂座,所以早早地就去了,十一點鐘的時候,還是有散位的,人並不多。 女兒點的菠蘿柚,顏色就不太正,果然她說不好吃 燒鵝稍微有點老,味道還是可以的 豆媽點的啫啫魚頭,最後騙女兒吃了點小洋蔥頭 炒素 我點的「雞毛菜砂鍋粥」,極其相當非常很失敗的一道菜,只是雞皮蛋加乾癟油麵筋燒冷飯而已 豆媽點的酸辣土豆絲,每回我在家做這道菜的時候,豆媽總說我做得不正宗,她說「外面隨隨便便走到一家店,都燒得比你好」,我說我又沒吃過外面的怎麼知道什麼味道,於是只要是「隨隨便便」地看到有酸辣土豆絲,豆媽都會點一份,但至今尚未和我在一起吃到過符合豆媽標準的酸辣土豆絲 老媽極力推薦的蒜蓉開片蝦,48元一份,其實只有幾隻而已 澳門燒肉,其實就是脆皮燒肉,這家的皮不是脆,而是硬 澳門炒飯,用了少許蝦醬,很好吃 這些燒肉的色面相當好看 店中一角

[上海]老朋友再訪阿山 老老闆老上加老

(09/19/10)   國慶中秋換班,大家上班我獨閒著,於是去了上海博物館,約了魚姐姐一起參觀,然後又去了阿山。阿山自從在我們的建議下裝了空調之後,現在是越來越貴了,我都不願意與常客一起再來了,除非是想帶沒有來過的朋友見識見識。   菜的味道還是不錯,風格依然如此,老闆的背明顯的彎了,頭髮也明顯的白了,歲月不饒人啊!   算了,算了,就算貴,也只有這麼一家,待老闆再老一點,不知道會變成咋樣啊! 水牌的樣子保持了那麼多年,只是價格保持不了幾天 水筍素雞,水筍絕嫩,顯然是精選過的 梅子醬 著名的黃瓜漏蝦,著名的58元錢一份的蝦,和老闆打趣「儂多畀兩隻蝦哦」,老闆說「儂吃油爆蝦好咧」,那個更貴,88元 大蒜炒豬肝,今天的水準發揮有誤,豬肝炒得太老 這是我點錯了的,肉沫豆腐,味道其實也很好,特別是豆腐的口感,有糯而厚的感覺 點錯了肉沫豆腐後,又來了一份紅燒豆腐,魚姐姐吃了讚不絕口,說是她「有史以來吃到的最好的紅燒豆腐」 店中一隅,看到畫面當中的電視機了嗎?那是以前用來唱卡拉OK的 店中的照片 店中的題字 店中一角

[上海]新廟卻有唐手筆 靜安寺硬件挺刮

  萬惡的GFW,弄得我上載照片都是斷斷續續的,我的網站放在GoDaddy,有沒有碰到相同情況的?先把照片貼上來,註釋也先貼上來,等有空再整理吧!   靜安寺看什麼?看錢,看看花了多少錢。 銀佛佛身總高8.8米,用銀15噸,就是一千五百萬克,今天白銀牌價是4.54元每克,所以這尊佛的原材料價就是六七千萬了,還不算做工、運費等等,估計實價上億 整個大殿用緬甸進口柚木建造,四十根柱子全是整根柚木,整個大殿用柚木三千多立方,照現在市場上最便宜的每立方15500元來算,木料將近五千萬,這可是一般的成材而已,加上原根立柱46根,怎麼也得上億的木材費了 這是唯一的一尊本來就在靜安寺的菩薩,佛身高3.87米,整塊緬甸白玉雕成,重11噸,我查不到市場價 觀音菩薩,由整根千年香樟雕刻而成,直徑2.6米,高6.2米,重5噸,又是吃價鈿的 正法久住梵幢,用河北易縣整塊廣場紅花崗石,長十八米,直徑二十點一米,重一百六噸  正法久住梵幢,四面獅及蓮花座,用鎳白銅澆鑄,總高八米,重十八噸,我也不高興算價錢了 著名的正法久住幢,這根比較卡通,解放前的那根更漂亮,上面是銅獅,又是無數的錢啊 銅香爐 銅香爐的腳,看看和汽車的比例就知道多大了 靜安寺真是有錢啊,光銀韋陀,就有兩尊,別以為這是同一尊,仔細看看,並不是的 另一尊韋陀 玉石浮雕,佛本生故事 初轉法輪 看看細部 本輯中這張和第一張有裁剪,其它都是直接1:1出片的,GF1可以拍6×6的照片,噢,不對,是1×1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