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是問我臺灣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讓我想一想,反正對於一個上海人來說,肯定不可能是高樓大廈啊,在前面的幾十年,因為一直擔心戰爭,所以臺灣普遍不造那種幾十層的高樓,要等到兩岸開放之後,才開始建高樓,才有了臺北101,曾經也挺吸引大陸遊客的,但是再後來,要看高樓還不如去上海看。上海浦東三大高樓的樓頂都有觀光平臺,據說還是買票云云,反正上海人是不要花這錢的。我去過金貿的頂層,那時我們辦公室引進了美國的咖排品牌Coffee Bean,在那兒開了全上海最高的咖啡店,開張式的時候請我們全辦公室去玩,我也就見識了當時上海最高處看上海是個什麼感覺——是個會罵天的感覺,那天大霧,望出去象《紅樓夢》一樣——白茫茫一片。
要說臺灣給我的印象,首先是美食,但是美食是可以「帶來」的,喫到好喫的再想喫,努力去學着做就可以了,而且臺菜清淡簡單,只要找對食材,做起來並不太難。但凡魷魚羹、赤肉羹、虱目魚肚湯、鹽酥雞等,我都復刻過。我在想,要說印象,應該說些帶不走的,那麼首當其衝的,就是臺灣人的禮貌與客氣,我想「禮儀」應該是刻在臺灣人骨子裡的東西;有一種說法,如果要瞭解英語古代的發音和風俗,要到美國的東部去研究「活化石」,那麼於文化上,臺灣也可能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呢!
所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臺灣有很多的地名人名都用這些字,我一到臺北時住的怡亨酒店,門口就是「信義路」,門後則是「四維路」,四維者,「禮義廉恥」也;往北一個大街區,就是「仁愛路」,再往北一個大街區,就是「忠孝路」,再往北,又有「八德路」,八德者,「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也……你看,總是圍繞着這些向善之詞的。
臺灣人說話很讓人舒服,不但輕聲輕氣,而且極有禮貌,特別是小姑娘們,當你向她致謝之時,往往輕聲回你一句「不會」,更嗲的則是「不會不會」。雖然我不知道這「謝謝」「不會」的搭配在語文上从何而來,但是那句「不會」,就是讓人聽着誠懇與舒適,為了多聽幾聲,我也變得禮貌起來,能謝人處則謝人。
這是感覺上的印象,要說視覺上的印象,讓我最記得的,是機車,「機車」是「機器腳踏車」的意思,臺灣沒有多少電動自行車,主要都是小排量的摩托車,式樣與以前大陸所謂的「踏板車」差不多。怡亨後面的四維路,說是路,其實不過是條大衖堂,那兒有個「小區花園」,或者叫「街心花園」,叫做「德安公園」,德安公園的兩邊有兩排停車場,停機車的,我路過的時候,無意中看了一眼,真是嘆為觀止,那是個無人管理的停車場,一排幾十輛機車停在一起,其整齊程度,絲毫不亞於車店門口的展示處。我在上海騎了幾十年車,見過無數的停車點,毫不誇張地說,就算特地找幾個人管着,也不至於排得這麼整齊。這是機車給我的第一印象。
臺灣的機車絲毫沒有給人「風馳電掣」的感覺,走在路上,根本不用象在上海小馬路上那樣提心吊膽,機車絕對不會橫衝直撞……話說,我有一個在上海養成的駕駛毛病,到美國這麼多年依然改不了,就是我正常在路上駕駛,遠遠望見一條弄堂也好,一個出口處也好,只要那兒有輛車等着出來,我就會本能的减速,以防那輛車竄出來;問題是,在美國那輛車根本不可能突然出來,車主一定會先讓直行車先走的。這是機車給我的第二印象。
我在「李記特殊口味豬血湯」中寫到過,我邊喫邊看着門口的機車,遇到紅燈,一排停得整整齊齊的,及至綠燈,又一起走得整整齊齊,於停止於起動於行車,絲毫都沒有爭先恐後搶分奪秒的。這是機車給我的第三印象。
後來我留心觀察,臺北有許多十字路口,人行邊的靠近路中央的一邊,又一個長方形的框,可停數輛機車的樣子。一開始,我以為是大(左)轉彎的待轉區,後來發現那裡的機車,並不是从人行道的後面開上來等着的,而是从左邊的車道直行過來後等在方框裡,待到這個方向變成綠燈後再直行,以兩次直行來完成一個大轉彎的操作;後來我查了一下,這種轉法叫做「二段式左轉」。這是機車給我的第四印象。
對了,機車與臺灣人民的生活相當密切,早在1975年的時候,臺灣每一百戶家庭,就有43.91機車,那個時候,上海只有送電報的和電影院跑片的才有摩托車,全上海加在一起,也不過小幾百輛的樣子吧?
機車與臺灣人的生活密切到這兩個字直接成了一個形容詞,用來表達「一個人無聊、小氣、囉嗦、挑剔」的樣子,想象一下臺灣女孩子說:「你這個人好機車哎!」,是不是依然嗲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