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天窗

  我曾經有篇文章,說到上海的老虎灶(熟水店),因為灶頭的樣子像老虎而得名。於是有朋友來問我,說房頂上的「老虎天窗」,怎麼看都沒有老虎的樣子,又作何解?   要解答這個問題,不妨先去看看「老虎天窗」,中國古代的房子,沒有那玩意,可是外國的房子,也沒有啊?對的,這東西只有上海才有(如今江浙亦見,乃是上海傳過去的)。   為什麼只有上海才有?因為上海是個移民城市,人口一下子多起來,住房不夠了,就把「一層橫著攔成兩層,上面一層就叫閣樓。然而閣樓沒有窗戶,採光不佳,於是聰明的人們掀去房頂的瓦片,硬生生地開出一個口子來,再在口子上砌個遮雨的披勢,裝上窗,既可採光,又不怕漏雨,真是絕妙發明。因在頂部,即挪用「天窗」之名,中國以前的天窗是朝天的,也就是水平的,「老虎天窗」則是垂直的。「天窗」解決了,那麼「老虎」呢?有些老虎天窗上裝著避邪用的鏡子,難道那是「老虎眼睛」?《心經》說「眼耳鼻舌身意」,光有「眼睛」是不行的,那麼其他的呢?   其他的當然找不到,就連鏡子也不是眼睛,因為「老虎天窗」根本就不是因為「象老虎」而得名的,其名另有來由。「roof」是英語,意思就是「屋頂」,屋頂上的窗就是「roof天窗」,「roof」的發音和「老虎」很近,所以,「老虎天窗」就是「roof天窗」。   好玩吧?也不知是洋人還是國人發明的,反正,是個幽默的傢伙。   這種一半中文一半洋文,或純由洋文音譯過來的詞,在上海話有許許多多。有些傳揚開來,連普通話中也有,有些則只有上海人才知道了。我們不討論「ice cream」、「disco」等全國通用的詞,我們只說上海特有的。   「司必靈鎖」的「司必靈」是「彈簧(spring)」音譯,還好沒有直譯成「春鎖」。以前,上海的門鎖大多是「司必靈鎖」,旋鈕邊上有個撥鈕,叫做「保險」,打開保險,可以讓開著的鎖關不上,關著的鎖打不開。後來的「雙保險」、「三保險」乃至「七保險」的叫法,還是從此而來的。「鎖」是裝在門上的,門外是「水門汀」地,就是「水泥地」,「水泥」的英文是cement,故名「水門汀」。門內的地,有兩種,房間是木地板,衛生間是用小的磁磚鋪成,那種地叫「馬賽克」,由英文「mosaic」而來。   房間的日光燈有個元件,叫做「司達特」,是一隻比五號電池稍胖稍短的鋁皮管,現已改用塑料管,外面有接腳,裡面有啟輝器。啟輝器是真正的主角,塑料管哪怕掉了也無所謂,啟輝器就叫「starter」。   如此的詞還有許許多多,我就不一一解釋了,列出來大家看著玩:沙發(sofa),司的克(stick,拐仗),法蘭板(fry pan,平底鍋),凡爾(valve,閥門),戤士靈(gasoline,汽油),德律風(telephone,電話),麥克風(microphone),康拜因(combine,聯合收割機)……   我們再來討論一些有趣的詞,這些詞甚至人們已經忘了其原來的英文或者根本不知道從英文而來。   「混」是上海人特有的一種生活態度,很多人見面,問好的第一句就是「最近混得哪能啊?」,其人曰「混得還可以」。即便是勞動模範,你問他「儂搿兩日嘞混啥啊?」,他也不會生氣,多半會說「瞎混混」。不管工作到底賣力與否,收益終究是大是小,上海人總是一個「混」字,乃是一種中庸的境界。   然而,單個字的「混」還可以。若那人在「混槍勢」,就不對了。「槍勢」就是「chance」,上海話說「儂槍勢嚡沒呃,還想幫伊談朋友?」本義就是「機會」的意思。上海人所謂的「混」,乃是踏踏實實幹事的意思,你若存心要混,混得機會盡失,可不麻煩了?「混槍勢」在上海話中指「濫竽充數」,「出工不出力」之類的「磨佯工」行為,亦指企圖「矇混過關」的做法。   「著台型」,是「有面子」的意思,「儂勿要忒著台型噢,房子車子儕買新呃」,「著台型」有如「出鋒頭」,既風光,又體面,卻很少有人知道「台型」乃是dashing的音譯,乃是「活躍、浮華、時髦」的意思。   最後來說「骯三」,有人亦寫作「昂三」,「骯三」既可作「甴曱」解,比如「儂講骯三(口伐)?伊曉得我昨日晚回去,偏偏拿鐵門鎖鎖脫」,「骯三」亦可作「小氣」、「不值得」、「沒有價值」解,如「伊勿要忒骯三噢,獎金拿了四千塊,居然請大家吃肉饅頭」。   「骯三」有兩種意思,而至於其來源,恰恰也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說打球時,比如網球,眼看著要出界了,偏偏落下的位置正好壓在線上,搶救不及,便是失分,你說「骯三」不「骯三」?「壓線」就是「on side」,聽著的確很像。   又有一種情況,據說乃是時下很流行的方式——甩賣,換季大甩賣,拆房大甩賣,名堂多多。甩賣的噱頭多了,大家也知道那是個幌子,那些便宜的東西,質量都不怎麼樣,都是「落腳貨」(過時貨),都是「骯三貨」。「骯三」者,「on sale」也,就是甩賣的意思。 (寫於2008年3月12日)

罪過與作孽

  信佛的人有兩句口頭禪,一句是「阿彌陀佛」,這是佛號,有事沒事都可以念,據說唸得越多越好,有時甚至回答不出問題,無言以對的時候,也可以念上幾句佛號遮掩遮掩,爭取時間。   還有一句話叫做「罪過」,相信大家在影視作品中也都屢見不鮮了。「罪」和「過」是一個意思,中國人認為天下萬事有因有果,有了「罪過」沒有「好報」,所以人要處處行善,口頭禪中的「罪過」其實不過是個謙詞罷了。別人行了個禮,回個「罪過」,也不見得自己真的就做錯了什麼。   「罪過」在上海話中的發音與「賺錢」的「賺」以及「香菇」的「菇」發音相同。除了無意義的口頭禪之外,「罪過」常用於表達對弱勢群體乃至動植物的同情上。有時,人們看到瘸了腿的野貓尋食困難,會不由自主地說一句「哎呀,搿隻貓咪老罪過呃」,又有時,聽說某個老人冬天取暖,結果發生火災,避難不及,也會說「哎呀,罪過唻」。此時的「罪過」,完全可以用一個詞來代替,就是「作孽」,上海話的「作孽」,也是嘆人可憐之意。   不過,我經常想,這個「罪過」值得推敲,他可憐是可憐,可「罪」與「過」在何處呢?難道他可憐竟是我的錯不成?好像也說不過去,於是我猜罪過一詞或許另有出處。   想那可憐人,無非手腳不健,又不過無人相助,所以想來想去,作孽之人不外乎「殘」、「孤」兩種,在上海話,「罪過」與「殘孤」的發音乃是一模一樣的,是否有可能我們平時說的根本不是「罪過」,而是「殘孤」呢?亦未可知。   (寫於2008年3月13日)

罪過與作孽

  信佛的人有兩句口頭禪,一句是「阿彌陀佛」,這是佛號,有事沒事都可以念,據說唸得越多越好,有時甚至回答不出問題,無言以對的時候,也可以念上幾句佛號遮掩遮掩,爭取時間。   還有一句話叫做「罪過」,相信大家在影視作品中也都屢見不鮮了。「罪」和「過」是一個意思,中國人認為天下萬事有因有果,有了「罪過」沒有「好報」,所以人要處處行善,口頭禪中的「罪過」其實不過是個謙詞罷了。別人行了個禮,回個「罪過」,也不見得自己真的就做錯了什麼。   「罪過」在上海話中的發音與「賺錢」的「賺」以及「香菇」的「菇」發音相同。除了無意義的口頭禪之外,「罪過」常用於表達對弱勢群體乃至動植物的同情上。有時,人們看到瘸了腿的野貓尋食困難,會不由自主地說一句「哎呀,搿隻貓咪老罪過呃」,又有時,聽說某個老人冬天取暖,結果發生火災,避難不及,也會說「哎呀,罪過唻」。此時的「罪過」,完全可以用一個詞來代替,就是「作孽」,上海話的「作孽」,也是嘆人可憐之意。   不過,我經常想,這個「罪過」值得推敲,他可憐是可憐,可「罪」與「過」在何處呢?難道他可憐竟是我的錯不成?好像也說不過去,於是我猜罪過一詞或許另有出處。   想那可憐人,無非手腳不健,又不過無人相助,所以想來想去,作孽之人不外乎「殘」、「孤」兩種,在上海話,「罪過」與「殘孤」的發音乃是一模一樣的,是否有可能我們平時說的根本不是「罪過」,而是「殘孤」呢?亦未可知。   (寫於2008年3月13日)

裡外有別 上下分明

  場景一:陝西路長樂路某小店,打扮時髦的中年店主對正在猶豫的姑娘說「小阿妹,儂放心好唻,搿點衣裳儕是從裡廂弄出來呃,幫外頭一模一樣呃,有點花頭,只有外頭有呃,全上海就阿拉一家有,儂穿穿看,勿要忒洋氣噢」。   場景二:某高檔寫字樓,幾個清潔女工正在背後議論同事「儂勿要看伊是下只角來呃,伊拉倪子嘞外頭呃,據說混得老好呃——」   關鍵詞:裡廂 外頭 洋氣 下只角   「裡廂」是很普通的上海話,最最常見的搭配是「屋裡廂」,「屋裡廂」就是「家裡」的意思。既可以是家中屋頂下的任何東西,「阿拉屋裡廂有三間房間」,也可以是家庭成員的無限外衍,「阿拉屋裡廂,外婆講了算」,由於這樣的特徵,弄得上海的小朋友一開始學英語,老是搞不清「home」和「family」的區別。   「裡廂」就是「inside」,可以是物理或者邏輯上的大多數範圍,小到「餅乾聽」,大到一個國家,都可以是「裡廂」。然而,再大的話,上海人就不叫「裡廂」了。萬事總有個界,過了界,性質就變了,出了國界,上海人一律稱之為「外頭」。   「外頭」本來也是極普通的上海話,指的是一個範圍的外面,「學學外頭」、「屋裡外頭」等等。   但是,若上海人略帶神秘,把「外」字拖長一點,重音落在「外」字上,這個「外頭」就是特指「國外」了。所有的國外,不管是日本、英國、美國乃至新幾內亞,上海人一律稱之為「外頭」。   但凡家中有孩子在國外,就是「伊拉倪子嘞外頭呃」,而舶來品則是「外頭帶來呃」。在場景一中,老闆娘很得意的就是她的衣服都是國外才有的款式,而她說的「裡廂」是指專門生產外貿產品的廠家,在國內不做零售,所以要靠本事去「弄」來。   有一段時間,上海有許多賣衣服的都號稱自己的東西是「專門幫外頭做呃」,多做了幾件就在她的店裡賣,再看看銘牌,都是「外頭」數一數二的名牌,於是生意頗好。   其實,那些外貿尾單「根本就是假貨」。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接觸到了一些「外頭」在中國設廠的公司,其嚴格的科學化管理,不要說從裡面「弄」出成箱的產品來,就是「邊角料」的處理,也有嚴格的規範制度。   再有些定牌生產的廠家,就是中國的廠家為外國品牌生產東西,有些店家說「外國人定了三萬件,伊拉自家多做兩件,拿出來賣呃」,這其實也是不可能的,沒有一家民營企業會看重「多做幾件」的小利而去冒丟失訂單的風險的。再說了,現在的製衣廠,完成訂單尚且來不及,哪有空來「多做兩件」?   場景一中,還有一個詞叫做「洋氣」,如今已不常用了,這個詞曾經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風靡一時。那時,評價一個女孩子的好壞,不像現在說「氣質好」,那時最高的評價是「老洋氣呃」。洋氣的人首先要皮膚白,皮膚白了再配以帶有西式元素的服飾,就像一個小洋囡囡了,若是還能說上幾句洋文,可是「洋氣十足」了。   許多人可能會覺得「洋氣」並不是件討人喜歡的事嘛,還有點「崇洋媚外」之嫌啊?   可能是有點的,但是上海從十九世紀以來,一百多年的洋風浸淫,對此並不為忤?。   場景二中的下只角,就是由於租界而來,舊上海從1845年11月起設立租界,到1943年8月止,期間近百年的租界史,形成了東起外灘西至靜安寺的上海租界。由於租界的設施、管理乃至生活水準,都要較華界更勝一籌,所以在上海話中,租界也被叫做上只角,而華界則是下只角,只因最早的上海老城廂在地圖的下方所致也。 (寫於2008年3月17日)

裡外有別 上下分明

  場景一:陝西路長樂路某小店,打扮時髦的中年店主對正在猶豫的姑娘說「小阿妹,儂放心好唻,搿點衣裳儕是從裡廂弄出來呃,幫外頭一模一樣呃,有點花頭,只有外頭有呃,全上海就阿拉一家有,儂穿穿看,勿要忒洋氣噢」。   場景二:某高檔寫字樓,幾個清潔女工正在背後議論同事「儂勿要看伊是下只角來呃,伊拉倪子嘞外頭呃,據說混得老好呃——」   關鍵詞:裡廂 外頭 洋氣 下只角   「裡廂」是很普通的上海話,最最常見的搭配是「屋裡廂」,「屋裡廂」就是「家裡」的意思。既可以是家中屋頂下的任何東西,「阿拉屋裡廂有三間房間」,也可以是家庭成員的無限外衍,「阿拉屋裡廂,外婆講了算」,由於這樣的特徵,弄得上海的小朋友一開始學英語,老是搞不清「home」和「family」的區別。   「裡廂」就是「inside」,可以是物理或者邏輯上的大多數範圍,小到「餅乾聽」,大到一個國家,都可以是「裡廂」。然而,再大的話,上海人就不叫「裡廂」了。萬事總有個界,過了界,性質就變了,出了國界,上海人一律稱之為「外頭」。   「外頭」本來也是極普通的上海話,指的是一個範圍的外面,「學學外頭」、「屋裡外頭」等等。   但是,若上海人略帶神秘,把「外」字拖長一點,重音落在「外」字上,這個「外頭」就是特指「國外」了。所有的國外,不管是日本、英國、美國乃至新幾內亞,上海人一律稱之為「外頭」。   但凡家中有孩子在國外,就是「伊拉倪子嘞外頭呃」,而舶來品則是「外頭帶來呃」。在場景一中,老闆娘很得意的就是她的衣服都是國外才有的款式,而她說的「裡廂」是指專門生產外貿產品的廠家,在國內不做零售,所以要靠本事去「弄」來。   有一段時間,上海有許多賣衣服的都號稱自己的東西是「專門幫外頭做呃」,多做了幾件就在她的店裡賣,再看看銘牌,都是「外頭」數一數二的名牌,於是生意頗好。   其實,那些外貿尾單「根本就是假貨」。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接觸到了一些「外頭」在中國設廠的公司,其嚴格的科學化管理,不要說從裡面「弄」出成箱的產品來,就是「邊角料」的處理,也有嚴格的規範制度。   再有些定牌生產的廠家,就是中國的廠家為外國品牌生產東西,有些店家說「外國人定了三萬件,伊拉自家多做兩件,拿出來賣呃」,這其實也是不可能的,沒有一家民營企業會看重「多做幾件」的小利而去冒丟失訂單的風險的。再說了,現在的製衣廠,完成訂單尚且來不及,哪有空來「多做兩件」?   場景一中,還有一個詞叫做「洋氣」,如今已不常用了,這個詞曾經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風靡一時。那時,評價一個女孩子的好壞,不像現在說「氣質好」,那時最高的評價是「老洋氣呃」。洋氣的人首先要皮膚白,皮膚白了再配以帶有西式元素的服飾,就像一個小洋囡囡了,若是還能說上幾句洋文,可是「洋氣十足」了。   許多人可能會覺得「洋氣」並不是件討人喜歡的事嘛,還有點「崇洋媚外」之嫌啊?   可能是有點的,但是上海從十九世紀以來,一百多年的洋風浸淫,對此並不為忤?。   場景二中的下只角,就是由於租界而來,舊上海從1845年11月起設立租界,到1943年8月止,期間近百年的租界史,形成了東起外灘西至靜安寺的上海租界。由於租界的設施、管理乃至生活水準,都要較華界更勝一籌,所以在上海話中,租界也被叫做上只角,而華界則是下只角,只因最早的上海老城廂在地圖的下方所致也。 (寫於2008年3月17日)

[上海閒話] 壽頭 銃頭 噱頭 榫頭

  從頭說起,對,就從”頭”說起,上海話中”頭”不少,有些還頗具特色。   ”頭頭”是個連詞,表示領導,就如普通話的”我們頭兒”一般,上海話叫做”阿拉頭頭”,很簡單的一個詞,有些外地人要花幾年才搞明白。   還有些不簡單的,”壽頭”算是一個。上海話中,”壽頭”往往指”迂腐”的老人,特別出現於妻子埋怨丈夫之時。拾到皮夾子,交給警察就是了,偏偏在冷天立了風頭裡等失主來尋;乘地鐵四元錢,又快又便當,伊偏偏要”軋”兩部公共汽車,當中還要走廿分鐘,不過省了一塊錢,而其實伊還不缺錢。這種人,就是”壽頭”,有點”認死理”,常常把人弄得哭笑不得。   還有種”壽頭”,被人取笑而不自知,還認別人是個好人,是在讚賞他。譬如某人高價買了一套過時衣服,穿著招搖過市,別人知其憨傻,便假意恭維”儂件衣裳老漂亮,老時髦呵”,其人便沾沾自喜,欲再買一套與老婆配”情侶裝”穿,實在”壽”得可以。   ”壽頭”有簡化版,只”壽”一個字,如”儂哪能介壽呵啦”;也有加強版,叫做”壽頭壽腦”,三個詞,表達的都是同樣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壽”是個吉祥字,為何吉祥字加上”頭”會成為了一個埋怨詞呢?從字面看,最多也就是”長壽的老頭子”而已嘛。於是有人去考證、研究,說是以前有許多”封建迷信活動”,要用到豬頭來祭祀,而選用豬頭之時,首選面部皺紋呈”壽”字形的,以討吉利,而這種有特殊皺紋的豬頭,就叫”壽頭”。原來,說人”壽頭”是罵人”豬頭”呢!   這種說法,有古書為證,清吳谷人《新年雜詠》中寫到”杭俗,歲終禮神尚豬首,至年外猶足充饌。定買豬頭在冬至前,選皺紋如’壽’字者,謂之’壽頭豬頭’。”   道理是說得很清楚了,可問題也隨之而來了,豬臉上的皺紋真會長成”壽”字嗎?如果不會,那麼這種說法就是”全本熱昏”,沒有意義了。   我們還知道,這種豬頭採用一種叫做”二花臉”豬的豬頭醃製,這種豬頭臉大、耳大,我們也相信,這個”壽”字,是醃製過程中特意弄出來的,葫蘆都可以在生長過程中打個結,要在醃製過程中弄個字上去,有啥難的。   難,很難,既要有字,又要美觀,還得讓人認得出是個”壽”字,就難了。關鍵在於這個”壽”字,繁體是”壽”,別說用皺紋做出來,你要把這個字,在豬臉上擺放端正都很難,若你真要去放,你就是”壽頭”了。   如今的江南,依然有冬至醃豬頭的習慣,現在如三陽盛、邵萬生之類的南貨店,依然有俺好的豬頭賣,可你若能在豬臉上找出半個”壽”字來,我便心服口服,問題是,找不到。   我對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張圖,一張”百壽圖”。百壽圖是一張寫了上百個”壽”字的書法作品,這上百個”壽”字各不相同,據說來自鐘鼎、龜甲,反正,就是壽的寫法不止一種。   比如,壽可以寫作”●”,這個字,就方便做在豬頭上了,或者可以寫作”●”,好像也有可能。”壽”甚至還可以寫作”●”,這個字簡直就是為豬頭設計出來的,眼睛、鼻子均可借用在內,可見”壽頭”的確是”豬頭”。有人說,”壽頭”應是”孱頭”,然而音義俱不符,搞清了”壽”的寫法後,應該沒有爭議了。   還有”cǒng頭”,讀作”寵”,上海話沒有翹舌音,標作”寵”,只是音調的關係。這個詞的寫法,有人說是”踵頭”,不敢苟同,大多數地方則寫作”沖”,我倒認為,應該是”銃頭”。   首先,”cǒng”的音與”銃”完全一樣,而”沖”則是原聲,於音不符;其次,”銃”在上海話裡有”銃手”一詞,指的是”小偷”,小偷謂之”銃手”,乃是”伸手”之意也,可見”銃”是伸出之意,上海閒話中”搿只屋簷銃了外頭”,就是”伸”的意思。(寫法待議)   ”銃頭”,指凡事出頭之人,可是有句話叫”槍打出頭鳥”,人也一樣,要究尋責任起來,必是”銃頭”倒霉。全班男生一起闖禍,老師興師問罪,大家裝戇不響,偏偏有一人站起來,說那不是”尋釁闖事”,而是”見義勇為”。結果獨他受罪,這種就是”銃頭”。   同樣男生做壞事,老師不知道哪幾個干的,便說”只要承認,概不追究”,結果其中一個”銃頭”先行承認,其他幾個”抵死不招”,受罰的還是”銃頭”,就算這回不罰,下回也會加在一起罰。   ”銃頭”都有點”壽”,要麼認準死理據理力爭,要麼天真無私聽信他人,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50萬右派,都是”銃頭”。   頭”銃”出來,容易被”宰”,”宰”在上海話裡有”敲竹槓”、”訛詐”之意,”宰銃頭”則專用於店家短斤缺兩、以次充好的多收費現象。有些外地人初到上海,被人騙去咖啡館中消費,一杯水賣一百,一碟瓜子賣兩百,是典型的”宰銃頭”行為。   ”宰銃頭”亦作”斬銃頭”,若被宰之人是外國人,就叫”洋銃頭”,因為和”洋蔥頭”同音,所以很是俏皮。   ”壽頭”、”銃頭”,都可以直接用在人的身上,然而卻都不風光,還有個頭就漂亮了,叫”噱頭”。   ”噱頭”不僅漂亮,而且漂亮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乃是標新立異的漂亮。別人都穿西裝打領帶,某人卻穿件長衫,”鋒頭”是他的,因為有”噱頭”。   有噱頭的人到處有噱頭,會得出花頭,講起話來引人入勝。講話中的”關子”,一如相聲中的”包袱”,在上海話中也叫”噱頭”,而”抖包袱”就叫”出噱頭”或者”埋噱頭”。   還有說法,叫做”噱頭噱頭,噱了頭浪”,就是說要引人注目,穿著打扮還在其次,髮型才是關鍵。曾經有種反翹的流海,上海人戲稱”翹頭”。   新奇,好玩,值得研究的東西,都可以叫”噱頭”。有樣東西就很”噱頭”,中國古代造房子,連房梁都可以沒有(中國有許多無樑殿),連釘子都可以不用,卻獨獨少不了它–榫頭。   ”榫頭”是中國家具和建築中必不可少的組成元素,有了它,才能使東西牢固,經久耐用。”榫頭”到底上啥?打個比方吧,兩塊木頭要連在一起,可以用膠水粘,可以用釘子釘,但是都還不夠牢,要更牢一點怎麼辦?可以在一塊木頭上挖個洞,在另一塊木頭上做一個突起,把這個突起塞到另一塊的洞裡,再粘再釘,是不是會牢很多?這塊突起,就是”榫頭”,要塞到為榫頭預備的孔裡。   做榫頭相當有講究,不能太小,太小了沒有效果,也不能太大,太大了塞不進榫眼。榫頭與榫眼大小相仿,位置準確,可以輕輕地將木件接在一起,榫頭裝到位叫做”落榫”。   裝榫頭,絕對是技術活,一旦裝牢,再想拆開,可不容易。上海話中”裝榫頭”指無中生有、栽髒陷害,或指捕風捉影、空穴來風地責怪他人,被”裝”之人雖然冤枉,可也往往難以辯解,無從脫身。有時榫頭裝不上,只好”硬裝榫頭”,就是”吃定”的意思,往往渾身是嘴,也解釋不清。   榫頭往往裝在壽頭、銃頭身上,壽頭被裝榫頭是因為其笨,搞不清形勢,銃頭被裝榫頭是因為槍打出頭鳥,銃頭都喜歡撞在槍口上。   上海話中還有許多和”頭”有關的字,請參見《起×頭…

[上海閒話] 壽頭 銃頭 噱頭 榫頭

  從頭說起,對,就從”頭”說起,上海話中”頭”不少,有些還頗具特色。   ”頭頭”是個連詞,表示領導,就如普通話的”我們頭兒”一般,上海話叫做”阿拉頭頭”,很簡單的一個詞,有些外地人要花幾年才搞明白。   還有些不簡單的,”壽頭”算是一個。上海話中,”壽頭”往往指”迂腐”的老人,特別出現於妻子埋怨丈夫之時。拾到皮夾子,交給警察就是了,偏偏在冷天立了風頭裡等失主來尋;乘地鐵四元錢,又快又便當,伊偏偏要”軋”兩部公共汽車,當中還要走廿分鐘,不過省了一塊錢,而其實伊還不缺錢。這種人,就是”壽頭”,有點”認死理”,常常把人弄得哭笑不得。   還有種”壽頭”,被人取笑而不自知,還認別人是個好人,是在讚賞他。譬如某人高價買了一套過時衣服,穿著招搖過市,別人知其憨傻,便假意恭維”儂件衣裳老漂亮,老時髦呵”,其人便沾沾自喜,欲再買一套與老婆配”情侶裝”穿,實在”壽”得可以。   ”壽頭”有簡化版,只”壽”一個字,如”儂哪能介壽呵啦”;也有加強版,叫做”壽頭壽腦”,三個詞,表達的都是同樣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壽”是個吉祥字,為何吉祥字加上”頭”會成為了一個埋怨詞呢?從字面看,最多也就是”長壽的老頭子”而已嘛。於是有人去考證、研究,說是以前有許多”封建迷信活動”,要用到豬頭來祭祀,而選用豬頭之時,首選面部皺紋呈”壽”字形的,以討吉利,而這種有特殊皺紋的豬頭,就叫”壽頭”。原來,說人”壽頭”是罵人”豬頭”呢!   這種說法,有古書為證,清吳谷人《新年雜詠》中寫到”杭俗,歲終禮神尚豬首,至年外猶足充饌。定買豬頭在冬至前,選皺紋如’壽’字者,謂之’壽頭豬頭’。”   道理是說得很清楚了,可問題也隨之而來了,豬臉上的皺紋真會長成”壽”字嗎?如果不會,那麼這種說法就是”全本熱昏”,沒有意義了。   我們還知道,這種豬頭採用一種叫做”二花臉”豬的豬頭醃製,這種豬頭臉大、耳大,我們也相信,這個”壽”字,是醃製過程中特意弄出來的,葫蘆都可以在生長過程中打個結,要在醃製過程中弄個字上去,有啥難的。   難,很難,既要有字,又要美觀,還得讓人認得出是個”壽”字,就難了。關鍵在於這個”壽”字,繁體是”壽”,別說用皺紋做出來,你要把這個字,在豬臉上擺放端正都很難,若你真要去放,你就是”壽頭”了。   如今的江南,依然有冬至醃豬頭的習慣,現在如三陽盛、邵萬生之類的南貨店,依然有俺好的豬頭賣,可你若能在豬臉上找出半個”壽”字來,我便心服口服,問題是,找不到。   我對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張圖,一張”百壽圖”。百壽圖是一張寫了上百個”壽”字的書法作品,這上百個”壽”字各不相同,據說來自鐘鼎、龜甲,反正,就是壽的寫法不止一種。   比如,壽可以寫作”●”,這個字,就方便做在豬頭上了,或者可以寫作”●”,好像也有可能。”壽”甚至還可以寫作”●”,這個字簡直就是為豬頭設計出來的,眼睛、鼻子均可借用在內,可見”壽頭”的確是”豬頭”。有人說,”壽頭”應是”孱頭”,然而音義俱不符,搞清了”壽”的寫法後,應該沒有爭議了。   還有”cǒng頭”,讀作”寵”,上海話沒有翹舌音,標作”寵”,只是音調的關係。這個詞的寫法,有人說是”踵頭”,不敢苟同,大多數地方則寫作”沖”,我倒認為,應該是”銃頭”。   首先,”cǒng”的音與”銃”完全一樣,而”沖”則是原聲,於音不符;其次,”銃”在上海話裡有”銃手”一詞,指的是”小偷”,小偷謂之”銃手”,乃是”伸手”之意也,可見”銃”是伸出之意,上海閒話中”搿只屋簷銃了外頭”,就是”伸”的意思。(寫法待議)   ”銃頭”,指凡事出頭之人,可是有句話叫”槍打出頭鳥”,人也一樣,要究尋責任起來,必是”銃頭”倒霉。全班男生一起闖禍,老師興師問罪,大家裝戇不響,偏偏有一人站起來,說那不是”尋釁闖事”,而是”見義勇為”。結果獨他受罪,這種就是”銃頭”。   同樣男生做壞事,老師不知道哪幾個干的,便說”只要承認,概不追究”,結果其中一個”銃頭”先行承認,其他幾個”抵死不招”,受罰的還是”銃頭”,就算這回不罰,下回也會加在一起罰。   ”銃頭”都有點”壽”,要麼認準死理據理力爭,要麼天真無私聽信他人,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50萬右派,都是”銃頭”。   頭”銃”出來,容易被”宰”,”宰”在上海話裡有”敲竹槓”、”訛詐”之意,”宰銃頭”則專用於店家短斤缺兩、以次充好的多收費現象。有些外地人初到上海,被人騙去咖啡館中消費,一杯水賣一百,一碟瓜子賣兩百,是典型的”宰銃頭”行為。   ”宰銃頭”亦作”斬銃頭”,若被宰之人是外國人,就叫”洋銃頭”,因為和”洋蔥頭”同音,所以很是俏皮。   ”壽頭”、”銃頭”,都可以直接用在人的身上,然而卻都不風光,還有個頭就漂亮了,叫”噱頭”。   ”噱頭”不僅漂亮,而且漂亮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乃是標新立異的漂亮。別人都穿西裝打領帶,某人卻穿件長衫,”鋒頭”是他的,因為有”噱頭”。   有噱頭的人到處有噱頭,會得出花頭,講起話來引人入勝。講話中的”關子”,一如相聲中的”包袱”,在上海話中也叫”噱頭”,而”抖包袱”就叫”出噱頭”或者”埋噱頭”。   還有說法,叫做”噱頭噱頭,噱了頭浪”,就是說要引人注目,穿著打扮還在其次,髮型才是關鍵。曾經有種反翹的流海,上海人戲稱”翹頭”。   新奇,好玩,值得研究的東西,都可以叫”噱頭”。有樣東西就很”噱頭”,中國古代造房子,連房梁都可以沒有(中國有許多無樑殿),連釘子都可以不用,卻獨獨少不了它–榫頭。   ”榫頭”是中國家具和建築中必不可少的組成元素,有了它,才能使東西牢固,經久耐用。”榫頭”到底上啥?打個比方吧,兩塊木頭要連在一起,可以用膠水粘,可以用釘子釘,但是都還不夠牢,要更牢一點怎麼辦?可以在一塊木頭上挖個洞,在另一塊木頭上做一個突起,把這個突起塞到另一塊的洞裡,再粘再釘,是不是會牢很多?這塊突起,就是”榫頭”,要塞到為榫頭預備的孔裡。   做榫頭相當有講究,不能太小,太小了沒有效果,也不能太大,太大了塞不進榫眼。榫頭與榫眼大小相仿,位置準確,可以輕輕地將木件接在一起,榫頭裝到位叫做”落榫”。   裝榫頭,絕對是技術活,一旦裝牢,再想拆開,可不容易。上海話中”裝榫頭”指無中生有、栽髒陷害,或指捕風捉影、空穴來風地責怪他人,被”裝”之人雖然冤枉,可也往往難以辯解,無從脫身。有時榫頭裝不上,只好”硬裝榫頭”,就是”吃定”的意思,往往渾身是嘴,也解釋不清。   榫頭往往裝在壽頭、銃頭身上,壽頭被裝榫頭是因為其笨,搞不清形勢,銃頭被裝榫頭是因為槍打出頭鳥,銃頭都喜歡撞在槍口上。   上海話中還有許多和”頭”有關的字,請參見《起×頭…

[上海閒話] 敲蠟燭的竹槓

  我喜歡寫繁體字,繁體字筆畫多,好看,就比如這個”蠟”字吧,多好看。但由於受到的是簡化字教育,周圍也到處是簡化字,所以總有個別字不會寫,比如”鬱”或”籲”,每回寫到,我都要對著字典,依樣畫葫蘆才行。   我這種行為,在上海話裡,就叫”蠟燭”;放著好好的簡化字不寫,卻要標新立異(復古也叫標新立異?)寫繁體字,寫又寫不好,等到編輯追在屁股後面討文章時,還不是一樣乖乖上電腦打字?打的還是簡化字。   在上海人的嘴裡,許多小朋友都是”蠟燭”,放著家中好好的大魚大肉,就是不肯吃,卻偏偏鍾意隔壁鄰居家的鹹菜毛豆子,你說好笑不好笑。   ”蠟燭”兩字,都有一個”蟲”字,的確,最早的蠟燭是用”蜂蠟”做的,後來在1825年,法國科學家舍夫勒爾和蓋•呂薩克發明了石蠟硬酸脂蠟燭,俗稱礦燭,上海人叫做”洋蠟燭”,因為那是洋人發明、洋人生產,舶來的洋貨。   不管”洋蠟燭”也好,”土蠟燭”也好,都有一個特徵,就是你若不去點著它,它自己是不會亮的。上海人把那些”自己不肯領悟,非要逼上梁山方才知曉”的人物,喻作”蠟燭”,而具有這種物質的脾氣,就叫”蠟燭脾氣”。   ”蠟燭脾氣”引申開來,則有”捨本求末”、”棄優喜差”的意思。說得簡單些,就是犯賤,具有”蠟燭脾氣”的人,叫做”蠟燭胚”。   蠟燭是”不點不亮”,上海話中還有個異曲同工的詞,叫做”胡桃脾氣”,因為胡桃(核桃)是”不敲不開”的,也是挺犯賤的東西。   ”敲”在上海話是還有”敲竹槓”的意思。   ”敲竹槓”是典型的上海話,同來表示巧立名目,利用別人的弱點與口實索取錢財的行為,而被敲者,往往不得不給。如行政機關收這個費、那個費,上海人就謂之”敲竹槓”。還有一種,小朋友要父母的親眷朋友買東西,其人礙於面子,往往不得不買,也叫”敲竹槓”。   敲竹槓的來源,很好玩,據說以前走私煙土(鴉片)的人,將煙土藏在大毛竹中夾帶,輯私人員通過敲擊竹端聽聲音的方式來判斷竹筒裡是否有東西,然而那時的輯私人員並不秉公執法,查東西不過為了收取賄賂,久而久之,但凡敲竹槓,就有進賬拿,這個詞也就叫開了。”敲竹槓”被用在許多地方,有人升級加工資,同事們起鬨讓其請客,叫做”敲竹槓”;小朋友考得好了,纏著父母要吃肯得基,也叫”敲竹槓”;特別是上海女人發起嗲來,要男人買這買那,更是叫做”敲竹槓”。   有些人,平時吝嗇,親眷朋友有事求他,他一毛不拔,碰到女人敲伊竹槓,銅鈿摸得飛快,這種人便如”胡桃”一般,不敲是不開的,”胡桃脾氣”就是”蠟燭脾氣”。   既然說到蠟燭,就來仔細討論討論,上海有句話,叫做”蠟燭店小開”,就很有聊頭。   ”開”,開啥?開店、開廠、開公司、開賭場、開妓院,反正都可以是”開”。有東西開,就是老闆;小開者,老闆的兒子也,就是北方人說的”少東家”,就是”小的那個開東西的”。   大多數小開都挺有錢,有家中的底子撐著,當然有錢。然而老闆有大有小,小開也有小有大,可如果家中開的是蠟燭店,那就慘了。這種生意,一年也只有清明、冬至等數得清的幾個”旺季”,即使賺錢,也是發不了財的,能夠餬口已經不錯了。於是這個”蠟燭店小開”就只有一副空架子,虛有一個”小開”的名號,其實還是不名一文,根本就是個窮光蛋。   再來說說”蠟燭包”,這是種很好玩的東西,小孩子生出來,用一塊正方形的大棉布鋪平,把小孩子沿著對角線放上去,先把下端折起,再把兩邊翻攏,把小孩子卷在裡面,只露出腦袋,腦袋後還有一隻”角”可以防風,最後外面用繩子紮好,這樣又保暖,又容易抱,也方便背,如此的一個”包袱”,筆筆直一根,就叫”蠟燭包”。   還有一個,如今早已沒有了,乃是”點大蜡燭”, 蠟燭有紅白綠之分,這個”點大蜡燭”必定是要紅蠟燭。嗯?紅蠟燭不是有喜事才點的嗎?所謂”紅燭高燒”不就是指洞房花燭夜嗎?   是的,是的,還真的是洞房花燭呢,過去上海灘長三堂子的處女初次接客,亦如民間成親一般,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也要點起一對大蜡燭來,於是”點大蜡燭”就成了坊間隱語,意指”小先生”(先《先生》一篇)初經人事。   以前電力供應不穩定,上海家家人家備有”洋蠟燭”, 洋蠟燭不但可以照明,還有不少別的用處呢!   拉鏈用得舊了,拉動不靈活,可以用蠟燭擦在拉鏈齒上,起到潤滑的作用。   蠟燭還可以做玩具,用硬紙板做個小老鼠,截一段蠟燭打兩個孔,穿過橡皮筋,釘在小老鼠上,小老鼠就會自己跑,這個小玩意,於我年齡相仿的朋友估計都玩過。   又:蠟燭油炒蛋炒飯,參見《飯與粥》一文 (寫於2008年1月7日)

[上海閒話] 彈 彈硬 彈子糖 彈眼落睛

  見到誇張的事物,人們往往會說”大跌眼鏡”,因為瞪大了眼睛,眼珠鼓起來,把眼鏡”撞”了下來,當然,這句話本身也很誇張,與”怒髮衝冠”是一個檔次的。   上海話中,更誇張,叫做”彈眼落睛”,就是瞪大了眼睛,眼珠子都掉了出來,把不戴眼鏡的朋友也包括進來了。”彈眼落睛”的適用範圍其實比”大跌眼鏡”要少得多,後者可以表達”東西實在破敗”,可用於物,亦可用於事。然而”彈眼落睛”一般只用於表示物件的光鮮亮麗,特別是工藝品的巧奪天工,雖說表達方式很誇張,可在程度上,只不過是”讓人眼睛一亮”而已。   ”彈眼落睛”的”彈”應該是”眙”,是”瞪”的意思,但是此字讀作”怡”,加之許多文章中亦用”彈眼落睛”,我還是用”彈”吧。   ”彈”字,在普通話中是個多音字,有”子彈”之”彈”和”彈跳”之”彈”,上海話發音只有後者,而音高則較普通話為低。   上海話中,”彈”字不少,從小到大,都離不開”彈”字。   玩具,有”彈皮弓”,用樹丫杈製成,綁上橡皮筋和一塊皮,就是很厲害的武器了。還有”彈子”,就是”玻璃彈珠”,小男孩們在泥地上支起一塊磚來,站直身體,將彈子以自由落體的方式扔在磚上,根據彈子滾動的遠近決定下一輪”攻擊”的次序,滾得最遠又不出界的彈子獲得”首攻權”,主人就在彈子所在的位置,執其向別的彈子發射,如果射中,就可以贏得對方的彈子。   ”打彈子”的術語有不少,也有些都帶”彈”字,”眯彈”、”薄彈”、”削薄彈”、”奶油彈”等,說到打彈子的規則和技巧,完全可以寫本書出來。   ”彈子”還是種吃的東西,叫做”彈子糖”,其體積要比玻璃彈珠小上許多,大的不過如黃豆,小的則更像綠豆。   女孩子更喜歡吃”彈子糖”,而男孩子則喜歡”打彈子”,有些及至長大,依然樂”此”不疲,不過那時的”打彈子”已經不是玻璃彈珠了,上海話將桌球,也叫做”彈子”,而桌球房,就叫做”彈子房”。   ”打彈子”還有意思,就是”汽車追尾”,前面的車已經停下,後面的車剎車不及撞了上去,不正像打彈子”用動的彈子去撞不動的彈子”一般嗎?   如果兩輛車對撞,份量差不多的話,撞就撞在一起了,如果一輛特別重,那麼輕的那輛就會被撞開去,上海話謂之”彈開”。   ”彈開”常被用於力量懸殊的兩人較量中,”儂幫我彈開”是強勢者對弱勢者說的,猶如北京人說的”一邊人涼著去”。   ”彈開”的結果,有重有輕,若是慘敗,上海人叫做”彈得遠”,上海人說”想幫劉翔跑步?彈得遠咧!”   敗得故然是慘,但是要從倒下去的地方站起來,重新開始,那樣的人,上海話叫做”彈硬”。 “彈硬”常用於小朋友,打針不哭、摔疼了不哭、撞痛了不哭,這些就是”彈硬”小朋友,引申開來,人們受委屈而不喪氣,受挫拆而不氣餒,都是”彈硬”。   也有的小朋友,膽子小,見到突發情況,嚇得兩腿發抖,上海人稱之為”彈琵琶”,因為兩條腿就顫動的絲絃一般。   上海話中,還有些有音無字,或者不知道如何寫的東西,其中也有”彈”。   ”彈老三”算一個吧?”彈老三”是上海隱語,表示”死亡”,用在不恭敬的場合,通常用來表示位低人卑,又非親非故之人的死亡,比如”弄堂口修腳踏車老頭子長遠嘸沒看到了,阿會得彈老三了啊?”   有人說,”彈老三”的標準寫法應該是”譚老三”,只是觀點牽強附會,並無說服力。我也可以捕捉影一下,說”彈老三”用是從英語”die, lose”而來,如此連我自己都不得不佩服自己的想像力。其實,”彈老三”也有寫作”談”、”台”、”抬”的,各有各的說法。   還有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詞是”彈街路”,啥是彈街路?過去上海都是小馬路,叫做”街路”,鋪著一種大塊的鵝卵石,這種路,車輛(獨輪車、自行車)行走起來,彈跳得很厲害。會引起彈跳的街路,叫做”彈街路”。也有人寫作”台階路”,因為高低不平,有如台階一般。   上海話騎車帶人叫”蕩”,”蕩”在後面的人坐在書包架子上,如果騎在”彈街路”上,很容易”吃彈簧屁股”,就是由於強列顛簸而弄痛屁股的意思。   最後,來說一個逗趣的俏皮話,上海話中把人無意中預言成真的情況,叫做”一屁彈中”,屁本虛無之物,預料又非有理有據,所以”一屁彈中”很是形象。譬如某人隨口一說”作興明朝要落雨呵”,結果第二天果真下雨了,別人就說”真是畀儂一屁彈中”。”一屁彈中”並非禮貌用法,經常用在關係較好的朋友、同事之間,小輩對長輩可萬萬用不得哦! (寫於2008年1月4日)

[上海閒話] 彈 彈硬 彈子糖 彈眼落睛

  見到誇張的事物,人們往往會說”大跌眼鏡”,因為瞪大了眼睛,眼珠鼓起來,把眼鏡”撞”了下來,當然,這句話本身也很誇張,與”怒髮衝冠”是一個檔次的。   上海話中,更誇張,叫做”彈眼落睛”,就是瞪大了眼睛,眼珠子都掉了出來,把不戴眼鏡的朋友也包括進來了。”彈眼落睛”的適用範圍其實比”大跌眼鏡”要少得多,後者可以表達”東西實在破敗”,可用於物,亦可用於事。然而”彈眼落睛”一般只用於表示物件的光鮮亮麗,特別是工藝品的巧奪天工,雖說表達方式很誇張,可在程度上,只不過是”讓人眼睛一亮”而已。   ”彈眼落睛”的”彈”應該是”眙”,是”瞪”的意思,但是此字讀作”怡”,加之許多文章中亦用”彈眼落睛”,我還是用”彈”吧。   ”彈”字,在普通話中是個多音字,有”子彈”之”彈”和”彈跳”之”彈”,上海話發音只有後者,而音高則較普通話為低。   上海話中,”彈”字不少,從小到大,都離不開”彈”字。   玩具,有”彈皮弓”,用樹丫杈製成,綁上橡皮筋和一塊皮,就是很厲害的武器了。還有”彈子”,就是”玻璃彈珠”,小男孩們在泥地上支起一塊磚來,站直身體,將彈子以自由落體的方式扔在磚上,根據彈子滾動的遠近決定下一輪”攻擊”的次序,滾得最遠又不出界的彈子獲得”首攻權”,主人就在彈子所在的位置,執其向別的彈子發射,如果射中,就可以贏得對方的彈子。   ”打彈子”的術語有不少,也有些都帶”彈”字,”眯彈”、”薄彈”、”削薄彈”、”奶油彈”等,說到打彈子的規則和技巧,完全可以寫本書出來。   ”彈子”還是種吃的東西,叫做”彈子糖”,其體積要比玻璃彈珠小上許多,大的不過如黃豆,小的則更像綠豆。   女孩子更喜歡吃”彈子糖”,而男孩子則喜歡”打彈子”,有些及至長大,依然樂”此”不疲,不過那時的”打彈子”已經不是玻璃彈珠了,上海話將桌球,也叫做”彈子”,而桌球房,就叫做”彈子房”。   ”打彈子”還有意思,就是”汽車追尾”,前面的車已經停下,後面的車剎車不及撞了上去,不正像打彈子”用動的彈子去撞不動的彈子”一般嗎?   如果兩輛車對撞,份量差不多的話,撞就撞在一起了,如果一輛特別重,那麼輕的那輛就會被撞開去,上海話謂之”彈開”。   ”彈開”常被用於力量懸殊的兩人較量中,”儂幫我彈開”是強勢者對弱勢者說的,猶如北京人說的”一邊人涼著去”。   ”彈開”的結果,有重有輕,若是慘敗,上海人叫做”彈得遠”,上海人說”想幫劉翔跑步?彈得遠咧!”   敗得故然是慘,但是要從倒下去的地方站起來,重新開始,那樣的人,上海話叫做”彈硬”。 “彈硬”常用於小朋友,打針不哭、摔疼了不哭、撞痛了不哭,這些就是”彈硬”小朋友,引申開來,人們受委屈而不喪氣,受挫拆而不氣餒,都是”彈硬”。   也有的小朋友,膽子小,見到突發情況,嚇得兩腿發抖,上海人稱之為”彈琵琶”,因為兩條腿就顫動的絲絃一般。   上海話中,還有些有音無字,或者不知道如何寫的東西,其中也有”彈”。   ”彈老三”算一個吧?”彈老三”是上海隱語,表示”死亡”,用在不恭敬的場合,通常用來表示位低人卑,又非親非故之人的死亡,比如”弄堂口修腳踏車老頭子長遠嘸沒看到了,阿會得彈老三了啊?”   有人說,”彈老三”的標準寫法應該是”譚老三”,只是觀點牽強附會,並無說服力。我也可以捕捉影一下,說”彈老三”用是從英語”die, lose”而來,如此連我自己都不得不佩服自己的想像力。其實,”彈老三”也有寫作”談”、”台”、”抬”的,各有各的說法。   還有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詞是”彈街路”,啥是彈街路?過去上海都是小馬路,叫做”街路”,鋪著一種大塊的鵝卵石,這種路,車輛(獨輪車、自行車)行走起來,彈跳得很厲害。會引起彈跳的街路,叫做”彈街路”。也有人寫作”台階路”,因為高低不平,有如台階一般。   上海話騎車帶人叫”蕩”,”蕩”在後面的人坐在書包架子上,如果騎在”彈街路”上,很容易”吃彈簧屁股”,就是由於強列顛簸而弄痛屁股的意思。   最後,來說一個逗趣的俏皮話,上海話中把人無意中預言成真的情況,叫做”一屁彈中”,屁本虛無之物,預料又非有理有據,所以”一屁彈中”很是形象。譬如某人隨口一說”作興明朝要落雨呵”,結果第二天果真下雨了,別人就說”真是畀儂一屁彈中”。”一屁彈中”並非禮貌用法,經常用在關係較好的朋友、同事之間,小輩對長輩可萬萬用不得哦! (寫於2008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