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閒話研究

裡外有別 上下分明

  場景一:陝西路長樂路某小店,打扮時髦的中年店主對正在猶豫的姑娘說「小阿妹,儂放心好唻,搿點衣裳儕是從裡廂弄出來呃,幫外頭一模一樣呃,有點花頭,只有外頭有呃,全上海就阿拉一家有,儂穿穿看,勿要忒洋氣噢」。

  場景二:某高檔寫字樓,幾個清潔女工正在背後議論同事「儂勿要看伊是下只角來呃,伊拉倪子嘞外頭呃,據說混得老好呃——」

  關鍵詞:裡廂 外頭 洋氣 下只角

  「裡廂」是很普通的上海話,最最常見的搭配是「屋裡廂」,「屋裡廂」就是「家裡」的意思。既可以是家中屋頂下的任何東西,「阿拉屋裡廂有三間房間」,也可以是家庭成員的無限外衍,「阿拉屋裡廂,外婆講了算」,由於這樣的特徵,弄得上海的小朋友一開始學英語,老是搞不清「home」和「family」的區別。

  「裡廂」就是「inside」,可以是物理或者邏輯上的大多數範圍,小到「餅乾聽」,大到一個國家,都可以是「裡廂」。然而,再大的話,上海人就不叫「裡廂」了。萬事總有個界,過了界,性質就變了,出了國界,上海人一律稱之為「外頭」。

  「外頭」本來也是極普通的上海話,指的是一個範圍的外面,「學學外頭」、「屋裡外頭」等等。

  但是,若上海人略帶神秘,把「外」字拖長一點,重音落在「外」字上,這個「外頭」就是特指「國外」了。所有的國外,不管是日本、英國、美國乃至新幾內亞,上海人一律稱之為「外頭」。

  但凡家中有孩子在國外,就是「伊拉倪子嘞外頭呃」,而舶來品則是「外頭帶來呃」。在場景一中,老闆娘很得意的就是她的衣服都是國外才有的款式,而她說的「裡廂」是指專門生產外貿產品的廠家,在國內不做零售,所以要靠本事去「弄」來。

  有一段時間,上海有許多賣衣服的都號稱自己的東西是「專門幫外頭做呃」,多做了幾件就在她的店裡賣,再看看銘牌,都是「外頭」數一數二的名牌,於是生意頗好。

  其實,那些外貿尾單「根本就是假貨」。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接觸到了一些「外頭」在中國設廠的公司,其嚴格的科學化管理,不要說從裡面「弄」出成箱的產品來,就是「邊角料」的處理,也有嚴格的規範制度。

  再有些定牌生產的廠家,就是中國的廠家為外國品牌生產東西,有些店家說「外國人定了三萬件,伊拉自家多做兩件,拿出來賣呃」,這其實也是不可能的,沒有一家民營企業會看重「多做幾件」的小利而去冒丟失訂單的風險的。再說了,現在的製衣廠,完成訂單尚且來不及,哪有空來「多做兩件」?

  場景一中,還有一個詞叫做「洋氣」,如今已不常用了,這個詞曾經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風靡一時。那時,評價一個女孩子的好壞,不像現在說「氣質好」,那時最高的評價是「老洋氣呃」。洋氣的人首先要皮膚白,皮膚白了再配以帶有西式元素的服飾,就像一個小洋囡囡了,若是還能說上幾句洋文,可是「洋氣十足」了。

  許多人可能會覺得「洋氣」並不是件討人喜歡的事嘛,還有點「崇洋媚外」之嫌啊?

  可能是有點的,但是上海從十九世紀以來,一百多年的洋風浸淫,對此並不為忤?。

  場景二中的下只角,就是由於租界而來,舊上海從1845年11月起設立租界,到1943年8月止,期間近百年的租界史,形成了東起外灘西至靜安寺的上海租界。由於租界的設施、管理乃至生活水準,都要較華界更勝一籌,所以在上海話中,租界也被叫做上只角,而華界則是下只角,只因最早的上海老城廂在地圖的下方所致也。

(寫於2008年3月17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