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勿搭界”的“勿搭界”

  小區的車越來越多,於是開始收停車費,管小區大門的保安們多了件事,平時要把大鐵門關起來,看到有通行證的車,把鐵門打開,等車進去了,再把鐵門關上。你想,你舒舒服服坐在車裡,而保安則不管颳風落雨,都要站在那兒,開鐵門、關鐵門,你雖然付了停車費,可人家怎麼說也是為你服務,總得說聲「謝謝」吧?   「謝謝噢!」   「勿搭界呵!」   每天,有許多車輛進進出出,許多司機都會伸出半個頭叫聲「謝謝噢」,那個保安雖然長得瘦矮,但他總是很有豪氣地大聲回答「勿搭界呵!」。我天天看到這一幕,天天聽他那麼說,其實,「勿搭界」作為「謝謝」的應答,不過是近幾年的事,不妨來仔細地思考一下。   界,是一道分隔線,國有國界,省有界省,只要是行政範圍,都有界,小到居委會,也有管轄範圍,這個範圍的外沿,就是界。如果兩個國家的國界線有一段是一同一條的線,那這兩個國家,就是搭界的,國家與國家其實只能「搭界」,不能「交界」。   那「勿搭界」和「謝謝」有什麼關係呢?可謂「勿搭界」也。「謝謝」的回答,應該是「勿要謝」,就像普通話的「不用謝」;而更從詞義來說,「勿搭界」應該是「對不起」的應答,也就是「沒關係」的意思。   在老式的老上海話中,「勿搭界呵」,是一種專門用來「撇清」的說辭。   比如兩個人私下相好,卻不希望被人知道,當別人問起時,往往就會說「我幫伊又勿搭界呵嘍」;再比如,有件事要追究責任,當問及「責任嫌疑人」時,他也往往會說「幫我勿搭界呵」。[在「上海話字詞」中加一段,解釋這個「幫」字]   最會說「勿搭界」的是些什麼呢?是小流氓,道理很簡單,好好的人不做壞事,別人不去會追究,自己也用不著抵賴,所以不太有機會說「勿搭界」;而大流氓,氣焰囂張;,不可一世,別人根本不敢去追究,就算有人要追究,他也不見得不敢承認,否則,就不叫大流氓了。   於是,只剩下小流氓了,這些小流氓了,無非偷個雞、摸個狗,干的事倒不能算罪大惡極,大多數都只不過是「勿上檯面」的「小弄弄」,就算是流氓,小流氓的所作所為,也是很丟人的,在白道黑道都叫不響。一旦事情敗露,小流氓們的第一句話,就是「幫我勿搭界呵」,意謂「不是我幹的」。   我想,一句話,老是說,可能就會變成口頭禪,小流氓們常說「勿搭界」,以至於到了後來偶爾做件好事,別人謝他們,他們也「條件反射」般地「勿搭界呵」,反正,不管好事壞事,在小流氓的層次,首先就是不承認。這些人,平時又沒人理他,但凡和他說話,就是問他是不是干過壞事,所以只要有人和他說話,就是「勿搭界」,然而碰巧舉手之勞幫了別人,自己還沒反應過來,別人的「謝謝」已經來了,於是急中生智,「勿搭界」講了再說。   久而久之,這個應對於「謝謝」的「勿搭界」,漸漸地不為小流氓所獨有,也傳了開來。然而即便如此,在上海,碰上對於「謝謝」回應「勿搭界」的,依然是相對來說層次比較低的人群,主要以體力勞動者為主……   如同在蘇州,你絕看不到一個留著大鬍子的虎背熊腰,蹲在菜攤前討價還價,你也絕不會在陸家嘴的辦公樓裡聽到一個白領對於別人的謝謝,扯開嗓門,回答「勿搭界呵!」 (寫於2006年11月16日)

前世裡 投人身

  說起我有一個朋友,為人不錯,只是有一樁毛病,為人慳吝非常,不僅從來不肯從手裡「滑出一隻角子」,就是要他請別人吃頓飯麼,也比登天還難。不料此人,除此之外,還有一樁毛病,就是別人請客,他是「逢請必到」,甚至「不請自到」,只要有吃,必定能夠看得到他。   恰恰我是個好請客的人,就算沒有什麼喜慶,也要想著辦法,聚聚朋友,請請客。於是一來一去,我請他吃了無數次席,他卻一次也沒請過我,時間長了,大家發現這位朋友除了「吃」之外,倒也沒有別的惡習。大家混得熟了,也經常拿他開玩笑,開玩笑要他請客,他當然是不肯的。於是,有好事者就替我打起抱不平來,說他吃了我這麼多頓,為何一次也不肯「回請」,不料這位老兄「面皮老老」說「伊請我麼,伊自家情願呵,生得就是伊前世裡欠我呵,要伊今世來還呵。」   各位看官,你們說我冤枉不冤枉,明明請人吃了無數頓飯,還說是我「前世裡」欠他的,這「前世裡欠呵」,一來沒有借據、欠條,二來又沒有中人、擔保,所以總歸是個無稽之談,他算是訛定我了。不過,「前世裡欠呵」倒也是上海人常說的俚語,大凡說一個人,待另一個人太好,前者好得不得了,而後者卻偏偏不記他的情,不賞他的臉,別人就說前者是「前世裡欠的」。總有許多男人追女人,那女人不甚好看,然而男人愛得非常,雖然噓寒問暖、體貼非常,卻總是不得一親芳澤,這個男人就是「前世裡欠呵」了。反過來也是,女人嫁了個男人,那男人吃喝嫖賭無所不為,在外姘相好,在家打老婆,不料那女人還是死心塌地跟著男人,為他衣食解憂,這樣的女人,也是前世裡欠了這個男人。   更有一種,生了孩子,從小不學好,書又讀不進,倒是闖出許多禍來,待得大了,也不尋工作,整天靠著爹娘生活,生活富裕的還好,更有生活拮据的,老人的退休工資不夠他揮霍,到老了反而要尋工作來「供養」這不肖子,這樣的大人,真正是「前世裡」欠著這小王八蛋了。你說男女之間,還有看穿、看破、看透的一天,只要把「前世的債」還清即可,而父子、母女一層,卻是萬萬還不清的了,但凡像這種情況,人們說「前世裡欠呵」時候,總不免帶著無限的感慨。   上海話中,「前世裡」是經常用到的,有時,並不用「欠」。比如說,有人做了某事,特別不上檯面,別人聽說了,就會說「真真前世是呵」,或是簡單為「前世是」。這句話,表達的一種感嘆,感嘆「怎麼會如此呢?」、「從來沒有碰到過」;既然「今生今世沒碰到過」,那麼當然要追溯到前世才有機會碰到了。   不僅是做事上不檯面,但凡奇事怪事,都可以用「前世裡」來表達感慨。比如有的人,吃相特別難看,坐在檯面上,狼吞虎嚥,所謂「眼光象霍顯、筷子像雨點,牙齒象夾鉗」,就是指的這種人,如此的餓急象,恐怕是「前世裡沒有吃過」。這句話,實則是說他乃是餓鬼投胎。再如有些人,不會打扮,卻又好出風頭,於是絲棉毛皮,全都穿在一起,金銀銅鐵,一併戴起,更是五顏六色,好似要把一家一當全都穿戴起來,可以送他一句「前世裡沒著過」,乃是窮鬼投胎的意思。   好了,既然說到「投胎」,不妨也來嘮叨兩句。投胎,是民間的說法,標準宗教上的稱呼是「輪迴」,佛教認為有六個平行世界存在,稱之為「六道」,也有說法是五個,叫做「五趣」。這些平行世界同時存在,人死後,依然會在這些平行世界出現,至於在哪個平時世界出現,就要看人的修行了。這些平行世界,有三個公認的「壞」世界,是「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牲道」。地獄道,就是十八層地獄啦;照裡說,地獄裡的都是鬼吧,可不盡然,專門有一個道是給鬼的,而且是餓鬼;至於畜牲道,就是除了人以外,所有會動的動物,包括牛羊魚豬,一概歸為此道。   剩下的三道,有一個叫做「阿修羅道」,是最有爭議的,因為阿修羅們都很漂亮,但是脾氣暴躁,而且喜歡打架,不但喜歡打架,更喜歡打仗,所以人們並不想成為阿修羅。這樣一來,只剩下兩種了,就是「天道」和「人道」,「天」就是天堂,天堂裡住的,是佛、菩薩、仙人,然而對於凡人來說,天堂並不是任何人都可能去的,中國人向來不奢求,人們想要的,只是來世還可以為人,能夠為人,已經上上大吉了;當然,就像祥林嫂一樣,女人們都希望來世能夠變成男人。   所以,人們只剩下唯一的目標,就是來世還要做人,投胎的時候,要「投人身」。上海話裡,就有「投人身」一詞,專門指人心急慌晃忙 ,辦事急躁。說到這裡,我想到一個香港電腦,徐克拍的動畫片《小倩》,戲中寧采臣和小倩要去「投人身」,還帶著一隻叫做「情比金堅」的小狗,以及小狗的女朋友,他們去「投人身」的時候,拚命地往人道的那扇門跑,不但他們,無數的人,無數的牛羊雞鴨 ,一起往那扇門奔跑,彷彿恐怕跑得慢了,便投不成人身了,那架勢,倒像另一部動畫片《獅子王》中的動物狂奔一般。   於是我在想,上海的「投人身」一詞,或許也是事出有因的,是不是在「投人身」的時候,每次都是有名額的,非要跑得快,才能拿到那個名額,跑得慢的,就要等到下趟了。如此說來,「投人身」是一定要跑要趕的。   我們在路上,經常看到有種人,車子開得飛快,自行車騎得飛快,往往險象環生,路人看到了,就是「搿個人哪能介急呵,阿是要去投人身啊?」,過去有人誤解為「投人身」是「尋死」的意思,因為要先死了成鬼才能「投人身」,其實不然;實際上,但凡「投人身」的都是鬼,而且都是「急煞鬼」,乃是罵人為鬼也。 (寫於2006年7月20日)

前世裡 投人身

  說起我有一個朋友,為人不錯,只是有一樁毛病,為人慳吝非常,不僅從來不肯從手裡「滑出一隻角子」,就是要他請別人吃頓飯麼,也比登天還難。不料此人,除此之外,還有一樁毛病,就是別人請客,他是「逢請必到」,甚至「不請自到」,只要有吃,必定能夠看得到他。   恰恰我是個好請客的人,就算沒有什麼喜慶,也要想著辦法,聚聚朋友,請請客。於是一來一去,我請他吃了無數次席,他卻一次也沒請過我,時間長了,大家發現這位朋友除了「吃」之外,倒也沒有別的惡習。大家混得熟了,也經常拿他開玩笑,開玩笑要他請客,他當然是不肯的。於是,有好事者就替我打起抱不平來,說他吃了我這麼多頓,為何一次也不肯「回請」,不料這位老兄「面皮老老」說「伊請我麼,伊自家情願呵,生得就是伊前世裡欠我呵,要伊今世來還呵。」   各位看官,你們說我冤枉不冤枉,明明請人吃了無數頓飯,還說是我「前世裡」欠他的,這「前世裡欠呵」,一來沒有借據、欠條,二來又沒有中人、擔保,所以總歸是個無稽之談,他算是訛定我了。不過,「前世裡欠呵」倒也是上海人常說的俚語,大凡說一個人,待另一個人太好,前者好得不得了,而後者卻偏偏不記他的情,不賞他的臉,別人就說前者是「前世裡欠的」。總有許多男人追女人,那女人不甚好看,然而男人愛得非常,雖然噓寒問暖、體貼非常,卻總是不得一親芳澤,這個男人就是「前世裡欠呵」了。反過來也是,女人嫁了個男人,那男人吃喝嫖賭無所不為,在外姘相好,在家打老婆,不料那女人還是死心塌地跟著男人,為他衣食解憂,這樣的女人,也是前世裡欠了這個男人。   更有一種,生了孩子,從小不學好,書又讀不進,倒是闖出許多禍來,待得大了,也不尋工作,整天靠著爹娘生活,生活富裕的還好,更有生活拮据的,老人的退休工資不夠他揮霍,到老了反而要尋工作來「供養」這不肖子,這樣的大人,真正是「前世裡」欠著這小王八蛋了。你說男女之間,還有看穿、看破、看透的一天,只要把「前世的債」還清即可,而父子、母女一層,卻是萬萬還不清的了,但凡像這種情況,人們說「前世裡欠呵」時候,總不免帶著無限的感慨。   上海話中,「前世裡」是經常用到的,有時,並不用「欠」。比如說,有人做了某事,特別不上檯面,別人聽說了,就會說「真真前世是呵」,或是簡單為「前世是」。這句話,表達的一種感嘆,感嘆「怎麼會如此呢?」、「從來沒有碰到過」;既然「今生今世沒碰到過」,那麼當然要追溯到前世才有機會碰到了。   不僅是做事上不檯面,但凡奇事怪事,都可以用「前世裡」來表達感慨。比如有的人,吃相特別難看,坐在檯面上,狼吞虎嚥,所謂「眼光象霍顯、筷子像雨點,牙齒象夾鉗」,就是指的這種人,如此的餓急象,恐怕是「前世裡沒有吃過」。這句話,實則是說他乃是餓鬼投胎。再如有些人,不會打扮,卻又好出風頭,於是絲棉毛皮,全都穿在一起,金銀銅鐵,一併戴起,更是五顏六色,好似要把一家一當全都穿戴起來,可以送他一句「前世裡沒著過」,乃是窮鬼投胎的意思。   好了,既然說到「投胎」,不妨也來嘮叨兩句。投胎,是民間的說法,標準宗教上的稱呼是「輪迴」,佛教認為有六個平行世界存在,稱之為「六道」,也有說法是五個,叫做「五趣」。這些平行世界同時存在,人死後,依然會在這些平行世界出現,至於在哪個平時世界出現,就要看人的修行了。這些平行世界,有三個公認的「壞」世界,是「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牲道」。地獄道,就是十八層地獄啦;照裡說,地獄裡的都是鬼吧,可不盡然,專門有一個道是給鬼的,而且是餓鬼;至於畜牲道,就是除了人以外,所有會動的動物,包括牛羊魚豬,一概歸為此道。   剩下的三道,有一個叫做「阿修羅道」,是最有爭議的,因為阿修羅們都很漂亮,但是脾氣暴躁,而且喜歡打架,不但喜歡打架,更喜歡打仗,所以人們並不想成為阿修羅。這樣一來,只剩下兩種了,就是「天道」和「人道」,「天」就是天堂,天堂裡住的,是佛、菩薩、仙人,然而對於凡人來說,天堂並不是任何人都可能去的,中國人向來不奢求,人們想要的,只是來世還可以為人,能夠為人,已經上上大吉了;當然,就像祥林嫂一樣,女人們都希望來世能夠變成男人。   所以,人們只剩下唯一的目標,就是來世還要做人,投胎的時候,要「投人身」。上海話裡,就有「投人身」一詞,專門指人心急慌晃忙 ,辦事急躁。說到這裡,我想到一個香港電腦,徐克拍的動畫片《小倩》,戲中寧采臣和小倩要去「投人身」,還帶著一隻叫做「情比金堅」的小狗,以及小狗的女朋友,他們去「投人身」的時候,拚命地往人道的那扇門跑,不但他們,無數的人,無數的牛羊雞鴨 ,一起往那扇門奔跑,彷彿恐怕跑得慢了,便投不成人身了,那架勢,倒像另一部動畫片《獅子王》中的動物狂奔一般。   於是我在想,上海的「投人身」一詞,或許也是事出有因的,是不是在「投人身」的時候,每次都是有名額的,非要跑得快,才能拿到那個名額,跑得慢的,就要等到下趟了。如此說來,「投人身」是一定要跑要趕的。   我們在路上,經常看到有種人,車子開得飛快,自行車騎得飛快,往往險象環生,路人看到了,就是「搿個人哪能介急呵,阿是要去投人身啊?」,過去有人誤解為「投人身」是「尋死」的意思,因為要先死了成鬼才能「投人身」,其實不然;實際上,但凡「投人身」的都是鬼,而且都是「急煞鬼」,乃是罵人為鬼也。 (寫於2006年7月20日)

吃飽差勿動 坐停打瞌盹

  上海有樣東西,和各地叫法都不相同,那就是「差頭」,「出租車」的意思;上海的「差頭」,量詞也有特色,叫「部」。   上海的「差頭」歷史悠久,第一部差頭,出現於1908年9月18日,是一輛凱迪拉克;到了1933年,上海有出租車行95家,並不亞於現在的規模。當時沒有GPS,沒有手機、拷機,電話叫車依然可以二、三分鐘趕到,實在很不容易。   上海「差頭」的歷史與故事,可以寫上一本書,我們只來說這個詞。關於上海的出租[車]為什麼叫「差頭」,各有各的說法,但大家似乎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有一種說法,在上海交通網裡,說的是「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租行業的駕駛員把一次業務叫做『一差』,大家[前兩字不必用,可加「閒著」代替]在一次[起時]經常討[談]論這『差』跑的[得]沒勁或者舒服[得意]。當時他們管發票叫做『發頭』,很多駕駛員利用不開『發頭』來貪污[侵佔]出租公司[應得]的營收。出車的時候駕駛員經常會問乘客:『發頭』要?當時能坐出租[車]的一般不是家裡有急事就是比較有錢的主,後來[多餘]有位老乘客就把『一差』和『發頭』的後面一個字連在一起代表出租車。以後『差頭』就變成上海人公認的出租車。」。   這樣的說法,我想未免太牽強附會了。第一,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發頭」的叫法,如果「發頭」是一個普遍到可以形成以後「差頭」的詞,一定會在上海話中,不僅僅是出租行業留下痕跡,然而我詢問了無數人,包括老「差頭司機」,都表示沒有聽說過這個詞。第二,就算有「發頭」,從上面的引用,我也看不出「有急事、比較有錢」與「差頭」一詞有什麼關係。   我覺得不管差頭從哪裡來,我們不妨先研究一下這個字。「差」是一個多音字,也可能是我見過的音最多的字,一共有七個音。我們來說其中的兩個音,首先是普通話的「叉」音,就是「差別」的「差」,發的就是這個音。那麼,如果用普通話來「轉讀」上海的「差頭」,是不是應該讀作「叉頭」呢?回答是否定的。   其實,解放前,上海的出租車,就是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出差汽車」,這裡的「差」,普通話發「拆」音,與上海話中「擦」的音相似,是「派遣」的意思。上海一開始出現出租的時候,不像現在,可以在大街上隨手揚招,那時叫車,必須通過電話預定,而所有的出租車都停在固定的地方(大公司有許多停放點)待命,等到有人叫車,就由管理員將車「派遣」出去,「出去」行使「差事」,就是「出差」兩字的含義。   如今看許多老的資料,包括五四的回憶錄,抗日的回憶錄,都可以看到「出差汽車」幾個字,所以跑一趟車稱之為「一差」,應該要遠遠早於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這個詞的歷史可以往前倒推[退]至少六七十年。   中文中,有稱相關人員為「頭」的說法,雖然這個人,不必是領導,這個「頭」,只是「人頭」而已。管獄的,可以叫「牢頭」,做飯的,也有叫「飯頭」的,比較凶的人,有被稱作「凶頭」的,那麼開「出差汽車」的,可以很順理成章地被稱作「差頭」。   我認為,「差頭」的由來,先是「出差汽車」,再是開「出差汽車的人」,而到了一定時間,「出差汽車」稱法變成了「出租汽車」,而「差頭」一詞仍然存在。再往後,人們不知道「差頭」是指人了,於是認為是指車子的本身,就形成了用「差頭」表示出租車的形式。   再來說這個「差」字,依然是「派遣」的意思。上海話中有句俗語,叫做「吃飽差勿動,坐停打瞌盹」,這句話是說一個人,吃飽了飯,別人就「差」不動伊,叫他去做事,他昏昏沉沉地打瞌睡,做不成事。   瞌盹,就是瞌睡,盹在上海話中念「聰」,在普通話中也是多音字,第一個音是燉,上聲;第二音是「諄」,平聲。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關上這門,等我略盹一盹」,發的是「諄」音,在上海方言中,也有「盹一盹」的說法,唸成「銃一沖」,意思是小睡片刻,是證也。   有的時候,有人並沒有吃飽,只是生性犯懶,不願意做事,這樣的人,別人也會說他是「吃飽差勿動」,雖然他沒有「坐停打瞌盹」。 (寫於2007年6月27日)

吃飽差勿動 坐停打瞌盹

  上海有樣東西,和各地叫法都不相同,那就是「差頭」,「出租車」的意思;上海的「差頭」,量詞也有特色,叫「部」。   上海的「差頭」歷史悠久,第一部差頭,出現於1908年9月18日,是一輛凱迪拉克;到了1933年,上海有出租車行95家,並不亞於現在的規模。當時沒有GPS,沒有手機、拷機,電話叫車依然可以二、三分鐘趕到,實在很不容易。   上海「差頭」的歷史與故事,可以寫上一本書,我們只來說這個詞。關於上海的出租[車]為什麼叫「差頭」,各有各的說法,但大家似乎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有一種說法,在上海交通網裡,說的是「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租行業的駕駛員把一次業務叫做『一差』,大家[前兩字不必用,可加「閒著」代替]在一次[起時]經常討[談]論這『差』跑的[得]沒勁或者舒服[得意]。當時他們管發票叫做『發頭』,很多駕駛員利用不開『發頭』來貪污[侵佔]出租公司[應得]的營收。出車的時候駕駛員經常會問乘客:『發頭』要?當時能坐出租[車]的一般不是家裡有急事就是比較有錢的主,後來[多餘]有位老乘客就把『一差』和『發頭』的後面一個字連在一起代表出租車。以後『差頭』就變成上海人公認的出租車。」。   這樣的說法,我想未免太牽強附會了。第一,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發頭」的叫法,如果「發頭」是一個普遍到可以形成以後「差頭」的詞,一定會在上海話中,不僅僅是出租行業留下痕跡,然而我詢問了無數人,包括老「差頭司機」,都表示沒有聽說過這個詞。第二,就算有「發頭」,從上面的引用,我也看不出「有急事、比較有錢」與「差頭」一詞有什麼關係。   我覺得不管差頭從哪裡來,我們不妨先研究一下這個字。「差」是一個多音字,也可能是我見過的音最多的字,一共有七個音。我們來說其中的兩個音,首先是普通話的「叉」音,就是「差別」的「差」,發的就是這個音。那麼,如果用普通話來「轉讀」上海的「差頭」,是不是應該讀作「叉頭」呢?回答是否定的。   其實,解放前,上海的出租車,就是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出差汽車」,這裡的「差」,普通話發「拆」音,與上海話中「擦」的音相似,是「派遣」的意思。上海一開始出現出租的時候,不像現在,可以在大街上隨手揚招,那時叫車,必須通過電話預定,而所有的出租車都停在固定的地方(大公司有許多停放點)待命,等到有人叫車,就由管理員將車「派遣」出去,「出去」行使「差事」,就是「出差」兩字的含義。   如今看許多老的資料,包括五四的回憶錄,抗日的回憶錄,都可以看到「出差汽車」幾個字,所以跑一趟車稱之為「一差」,應該要遠遠早於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這個詞的歷史可以往前倒推[退]至少六七十年。   中文中,有稱相關人員為「頭」的說法,雖然這個人,不必是領導,這個「頭」,只是「人頭」而已。管獄的,可以叫「牢頭」,做飯的,也有叫「飯頭」的,比較凶的人,有被稱作「凶頭」的,那麼開「出差汽車」的,可以很順理成章地被稱作「差頭」。   我認為,「差頭」的由來,先是「出差汽車」,再是開「出差汽車的人」,而到了一定時間,「出差汽車」稱法變成了「出租汽車」,而「差頭」一詞仍然存在。再往後,人們不知道「差頭」是指人了,於是認為是指車子的本身,就形成了用「差頭」表示出租車的形式。   再來說這個「差」字,依然是「派遣」的意思。上海話中有句俗語,叫做「吃飽差勿動,坐停打瞌盹」,這句話是說一個人,吃飽了飯,別人就「差」不動伊,叫他去做事,他昏昏沉沉地打瞌睡,做不成事。   瞌盹,就是瞌睡,盹在上海話中念「聰」,在普通話中也是多音字,第一個音是燉,上聲;第二音是「諄」,平聲。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關上這門,等我略盹一盹」,發的是「諄」音,在上海方言中,也有「盹一盹」的說法,唸成「銃一沖」,意思是小睡片刻,是證也。   有的時候,有人並沒有吃飽,只是生性犯懶,不願意做事,這樣的人,別人也會說他是「吃飽差勿動」,雖然他沒有「坐停打瞌盹」。 (寫於2007年6月27日)

上海話專用字詞與輸入方式

MAC的用戶有福了,MAC的字體本來就有CJK-ExtC的支持,是完整的Unicode字體;然而對於Windows用戶來說,如果本文中有某些字符不能顯示的話,請安裝「中文字體擴展」,如果你用的五筆輸入法打不出這些字,請安裝「海峰五筆」,並設置輸出方式為Unicode。 㑚——五筆字形:wvfb。發音與上海話中的「奶」音同調有別,與普通話中的「拿」相似。表示「你們」,如「㑚好」,「㑚兩家頭」;後跟稱謂時,表示「你」,如「㑚爺叔」,可以理解為過去沒有獨生子女,因此還是「你們」。 倷——五筆字形:wdfi。用法如「㑚」。 哪能——表示「怎麼樣?」 唻——五筆字形:ksww。沒有簡體字。發音與上海話中的「來」相同,與普通話的「來」相似。語氣助詞,用在陳述句的末尾,用法如普通話中的「咧」、「啦」、「哩」,如「這樁事體麼就算唻」,「你講畀我聽麼好唻」。 嚡——五筆字形:kaff。發音與上海話中的「鞋」相同,與普通話中的「哈」相似。單獨使用表示「也」,或表示疑問,用「嚡裡」表示「哪裡」,如「搿樁事體,儂想嚡勿要想」,「你到嚡裡去啊?我嚡去」。 ——五筆字形:kwat。發音與上海話中以及普通話中的「伐」相似。語氣助詞,用在疑問句的末尾,用法如普通話中的「嗎」,如「儂講好?」。 ——五筆字形:oype。發音與上海話及普通話中的「耗」相似。表示油脂及製品因時間過長而變質,如「餅乾脫了」。 儂——五筆字形:wp。發音與上海話中的「農」相同,與普通話的「農」相似。表示「你」。 伊——五筆字形:wvt。發音與上海話中的「姨」相同,與普通話的「姨」相近。表示「他/她/它」。 伊拉——「伊」的複數,表示「他們/她們/它們」,後跟稱謂時,表示「他們的/她們的/它們的」。。 阿拉——表示「我們」或者「我」。 搿——五筆字形:rwgr。發音與普通話中的「格」相似。表示「這」,大多數情況中「搿搭」可以取代「這裡」,「搿個」可以取代「這」和「這個」。 個——五筆字形:wh。發音與上海話中的「合攏」的「合」相同。基本量詞,用法與普通話的「個」完全相同,此時發音語速正常。又在大多數場合取代普通話中名詞前的「的」,如「我個姆媽」,「儂個銅鈿」,此時發音短促。 呃——五筆字形:kdb。發音與「個」同。用於取代普通話中語尾的「的」,如「搿種事體勿好做呃」。 脫——五筆字形:euk。發音與上海話中的「忒」相同,與普通話的「特」相似。除去一般用法外,在上海話中表示「完成」的語態,如普通話中的「完了」、「好了」、「掉了」,如「吃脫了」,「寫脫伊」。 物事——「物」讀作「麼」,東西。 勿——五筆字形:qre。發音與上海話中的「佛」相同。表示「否定」,大多數情況與普通話中的「不」等同,如「勿搭界」,「勿識相」,「有吃勿吃豬頭三」等。 弗——五筆字形:xjk。表示「否定」。 畀——五筆字形:lgj。發音與上海話中的「撥」。與普通話的中「給」意思相近,用法相似。 嘞——五筆字形:kaf。發音與上海話中的「勒」相同,與普通中「吃完了」的「了」相似。表示「在……地方」中的「在」,有「嘞海」、「嘞浪」等固定組合,如「我嘞徐家匯」,,「我嘞打電話」。常寫作「辣」。 ——五筆字形:kstk。 忒——五筆字形:ani。發音與上海話中的「脫」相同,與普通話的「特」相似。表示「太」,程度副詞。 齆——五筆字形:thlc。發音與上海話中的「翁」相同,與普通話中的「ong」相似。表示「因鼻頭塞住而發不出音」,如「鼻豆齆脫了」。 老——五筆字形:ftx。程度副詞,表示「很」,如「伊老聰明呵」。 牢——五筆字形:prh。在上海話中表示「完成「的語態,用法如普通話的「住了」,「死了」,如「摒牢了」,「吃牢伊」。 厾——五筆字形:nfci。發音與上海話以及普通話中的「踱」相似。表示「扔」、「甩」,如「厾鉛球」,「厾脫」。 啘kpqb 哪麼 㖸khag…

上海話專用字詞與輸入方式

MAC的用戶有福了,MAC的字體本來就有CJK-ExtC的支持,是完整的Unicode字體;然而對於Windows用戶來說,如果本文中有某些字符不能顯示的話,請安裝「中文字體擴展」,如果你用的五筆輸入法打不出這些字,請安裝「海峰五筆」,並設置輸出方式為Unicode。 㑚——五筆字形:wvfb。發音與上海話中的「奶」音同調有別,與普通話中的「拿」相似。表示「你們」,如「㑚好」,「㑚兩家頭」;後跟稱謂時,表示「你」,如「㑚爺叔」,可以理解為過去沒有獨生子女,因此還是「你們」。 倷——五筆字形:wdfi。用法如「㑚」。 哪能——表示「怎麼樣?」 唻——五筆字形:ksww。沒有簡體字。發音與上海話中的「來」相同,與普通話的「來」相似。語氣助詞,用在陳述句的末尾,用法如普通話中的「咧」、「啦」、「哩」,如「這樁事體麼就算唻」,「你講畀我聽麼好唻」。 嚡——五筆字形:kaff。發音與上海話中的「鞋」相同,與普通話中的「哈」相似。單獨使用表示「也」,或表示疑問,用「嚡裡」表示「哪裡」,如「搿樁事體,儂想嚡勿要想」,「你到嚡裡去啊?我嚡去」。 ——五筆字形:kwat。發音與上海話中以及普通話中的「伐」相似。語氣助詞,用在疑問句的末尾,用法如普通話中的「嗎」,如「儂講好?」。 ——五筆字形:oype。發音與上海話及普通話中的「耗」相似。表示油脂及製品因時間過長而變質,如「餅乾脫了」。 儂——五筆字形:wp。發音與上海話中的「農」相同,與普通話的「農」相似。表示「你」。 伊——五筆字形:wvt。發音與上海話中的「姨」相同,與普通話的「姨」相近。表示「他/她/它」。 伊拉——「伊」的複數,表示「他們/她們/它們」,後跟稱謂時,表示「他們的/她們的/它們的」。。 阿拉——表示「我們」或者「我」。 搿——五筆字形:rwgr。發音與普通話中的「格」相似。表示「這」,大多數情況中「搿搭」可以取代「這裡」,「搿個」可以取代「這」和「這個」。 個——五筆字形:wh。發音與上海話中的「合攏」的「合」相同。基本量詞,用法與普通話的「個」完全相同,此時發音語速正常。又在大多數場合取代普通話中名詞前的「的」,如「我個姆媽」,「儂個銅鈿」,此時發音短促。 呃——五筆字形:kdb。發音與「個」同。用於取代普通話中語尾的「的」,如「搿種事體勿好做呃」。 脫——五筆字形:euk。發音與上海話中的「忒」相同,與普通話的「特」相似。除去一般用法外,在上海話中表示「完成」的語態,如普通話中的「完了」、「好了」、「掉了」,如「吃脫了」,「寫脫伊」。 物事——「物」讀作「麼」,東西。 勿——五筆字形:qre。發音與上海話中的「佛」相同。表示「否定」,大多數情況與普通話中的「不」等同,如「勿搭界」,「勿識相」,「有吃勿吃豬頭三」等。 弗——五筆字形:xjk。表示「否定」。 畀——五筆字形:lgj。發音與上海話中的「撥」。與普通話的中「給」意思相近,用法相似。 嘞——五筆字形:kaf。發音與上海話中的「勒」相同,與普通中「吃完了」的「了」相似。表示「在……地方」中的「在」,有「嘞海」、「嘞浪」等固定組合,如「我嘞徐家匯」,,「我嘞打電話」。常寫作「辣」。 ——五筆字形:kstk。 忒——五筆字形:ani。發音與上海話中的「脫」相同,與普通話的「特」相似。表示「太」,程度副詞。 齆——五筆字形:thlc。發音與上海話中的「翁」相同,與普通話中的「ong」相似。表示「因鼻頭塞住而發不出音」,如「鼻豆齆脫了」。 老——五筆字形:ftx。程度副詞,表示「很」,如「伊老聰明呵」。 牢——五筆字形:prh。在上海話中表示「完成「的語態,用法如普通話的「住了」,「死了」,如「摒牢了」,「吃牢伊」。 厾——五筆字形:nfci。發音與上海話以及普通話中的「踱」相似。表示「扔」、「甩」,如「厾鉛球」,「厾脫」。 啘kpqb 哪麼 㖸khag…

豬頭三

  「伊搿種豬頭三,人家勿騙伊騙啥人啊?」   「今朝禮拜三,我去買洋傘,落脫三角三,轉來做癟三,前山勿翻翻後山,跌得屁股粉粉碎,打只電話三零三,請個醫生豬頭三。」   很多外地人初到上海,都被人背地裡說成豬頭三。有人說唐僧師徒中,老大唐僧,老二孫悟空,老三豬八戒,所以叫做「豬頭三」。這根本瞎說,哪有師父徒弟一起排的?其實,倒不是罵人為豬,只是說人初來乍到,什麼都不懂的意思。為什麼「不懂」?因為「陌生」的關係,可「豬頭」和「陌生」又有什麼關係呢?聽我慢慢道來。   又要說到祭祀了,祭祀要用供品,最上檔次的,叫做「太牢」,就是牛、羊和豬,俗稱「三牲」,這是天子祭祀社稷和宗廟的標準。民間當然達不到這個標準了,過去上海人家祭祀祖先,祝告天地,一般都用「小三牲」,就是豬頭一個,雄雞一隻外加魚一尾,以豬頭為代表,就稱作「豬頭三牲」,「豬頭三」就是「豬頭三牲」的縮腳韻。   什麼叫「縮腳韻」?它是歇後語的一種形式,前半段是假托的一個說辭,後半段被隱藏了起來,按照韻語的關係續上之後,就是要表達的實際意思了。   什麼?不懂?我來舉個例子,上海話裡「厶二(音泥)三」專指糞便,也是個縮腳韻,乃是「厶二三四」縮掉了一個「四」字,來表達「屎(四)」的實際意思。   還沒明白?再簡單點,四字的成語、俗語,如果只說前三個字,那麼說話者要表達的就是那第四個字,比如上海人說「城隍老」,原來的俗語是「城隍老爺」,他省略了的「爺」就是實際要表達的意思,上海話中,「爺」就是「父親」的意思。   有「爺」必有「娘」,用縮腳韻表達,叫做「坑三姑」。坑三姑娘,過去是位著名神道,乃是掌管茅房的廁神,坑三姑娘又名紫姑,是李景的妾,被大老婆在正月十五害死在廁中,死後便成了可以占卜的廁神,就連蘇東坡都寫過《子姑神記》,讚的也是這位「坑三姑娘」。「坑三姑」縮去「娘」字,表達的就是「娘」的意思。   同樣,「兩面三」指的是「刀」,「青山綠」說的是「水」。「牛頭馬」被省掉的是「面」,引申為麵條的「面」,這兩個「面」在繁體字早是有區別的,前者是「面」,後者是「麵」。   再回到「豬頭三」上,被省去的是「牲」字,所以「豬頭三」就是罵人「眾牲」(上海話「畜牲」的意思),「牲」又是「生」的音,也指「陌生」之意,如果沒有深仇大恨,「豬頭三」就是指「生」而非「牲」。只是「豬頭三」流傳甚廣,如今的人以為只是罵人「豬頭」而已,其實上海人罵人「豬頭」,乃有專用名詞「壽頭」也(查一下壽頭的篇名)。   「豬頭三」在上海話中還有其專門的一個句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有吃勿吃豬頭三」以及「有拿勿拿豬頭三」,反正到手的好事,因為「不懂」而錯過了,豈不正是「生手」所為嗎?縮腳韻其實也是黑道切口,沙家濱中的新四軍就用過縮腳韻和常熟縣委聯絡,從未失過風。   縮腳韻還有許多,評彈《描金鳳》中的「錢篤灶」就善用此法,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聽上幾回書。 (寫於2008年2月20日)

豬頭三

  「伊搿種豬頭三,人家勿騙伊騙啥人啊?」   「今朝禮拜三,我去買洋傘,落脫三角三,轉來做癟三,前山勿翻翻後山,跌得屁股粉粉碎,打只電話三零三,請個醫生豬頭三。」   很多外地人初到上海,都被人背地裡說成豬頭三。有人說唐僧師徒中,老大唐僧,老二孫悟空,老三豬八戒,所以叫做「豬頭三」。這根本瞎說,哪有師父徒弟一起排的?其實,倒不是罵人為豬,只是說人初來乍到,什麼都不懂的意思。為什麼「不懂」?因為「陌生」的關係,可「豬頭」和「陌生」又有什麼關係呢?聽我慢慢道來。   又要說到祭祀了,祭祀要用供品,最上檔次的,叫做「太牢」,就是牛、羊和豬,俗稱「三牲」,這是天子祭祀社稷和宗廟的標準。民間當然達不到這個標準了,過去上海人家祭祀祖先,祝告天地,一般都用「小三牲」,就是豬頭一個,雄雞一隻外加魚一尾,以豬頭為代表,就稱作「豬頭三牲」,「豬頭三」就是「豬頭三牲」的縮腳韻。   什麼叫「縮腳韻」?它是歇後語的一種形式,前半段是假托的一個說辭,後半段被隱藏了起來,按照韻語的關係續上之後,就是要表達的實際意思了。   什麼?不懂?我來舉個例子,上海話裡「厶二(音泥)三」專指糞便,也是個縮腳韻,乃是「厶二三四」縮掉了一個「四」字,來表達「屎(四)」的實際意思。   還沒明白?再簡單點,四字的成語、俗語,如果只說前三個字,那麼說話者要表達的就是那第四個字,比如上海人說「城隍老」,原來的俗語是「城隍老爺」,他省略了的「爺」就是實際要表達的意思,上海話中,「爺」就是「父親」的意思。   有「爺」必有「娘」,用縮腳韻表達,叫做「坑三姑」。坑三姑娘,過去是位著名神道,乃是掌管茅房的廁神,坑三姑娘又名紫姑,是李景的妾,被大老婆在正月十五害死在廁中,死後便成了可以占卜的廁神,就連蘇東坡都寫過《子姑神記》,讚的也是這位「坑三姑娘」。「坑三姑」縮去「娘」字,表達的就是「娘」的意思。   同樣,「兩面三」指的是「刀」,「青山綠」說的是「水」。「牛頭馬」被省掉的是「面」,引申為麵條的「面」,這兩個「面」在繁體字早是有區別的,前者是「面」,後者是「麵」。   再回到「豬頭三」上,被省去的是「牲」字,所以「豬頭三」就是罵人「眾牲」(上海話「畜牲」的意思),「牲」又是「生」的音,也指「陌生」之意,如果沒有深仇大恨,「豬頭三」就是指「生」而非「牲」。只是「豬頭三」流傳甚廣,如今的人以為只是罵人「豬頭」而已,其實上海人罵人「豬頭」,乃有專用名詞「壽頭」也(查一下壽頭的篇名)。   「豬頭三」在上海話中還有其專門的一個句式,最具代表性的是「有吃勿吃豬頭三」以及「有拿勿拿豬頭三」,反正到手的好事,因為「不懂」而錯過了,豈不正是「生手」所為嗎?縮腳韻其實也是黑道切口,沙家濱中的新四軍就用過縮腳韻和常熟縣委聯絡,從未失過風。   縮腳韻還有許多,評彈《描金鳳》中的「錢篤灶」就善用此法,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聽上幾回書。 (寫於2008年2月20日)

幾個好玩的字

  有了網絡之後,語言更加豐富多彩了,一群小朋友甚至還發明了許多網絡詞語,比如「伊妹兒」是「e – mail」的音譯,看著就很可愛。   在這些層出不窮的新詞和新字中,有些是專門用來「縮寫」的,「表」就是個挺好玩的字,這個字表示的是「不要」。我們知道,中國字以前的注音法是「反切」,就是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拼起來,拼出的音,就是這個字的讀音。如果用「不要」兩個字來拼(「要」是「嘯」韻),拼出的就是「表」。   你還別說,這個「表」還真有地方方言中是表示「不要」的,這個地方離我們還不遠——就是杭州,杭州人從來不說「不要玩」、「不要吃」,而是清脆的兩個字「表玩」、「表吃」。   然而,「表」這個字終究是半開玩笑「發明」的,只表達音,並不能表達意思,在此,我不禁又要讚歎中國偉大了,因為,漢字中其實早就有這麼一個字了。   這個字是「嫑」,別以為是我造出來的,這個字在字典上都找得到,在計算機上也打得出來。我一直覺得,和「不」搭配的字都很「牛」,「不正」就是「歪」,「不用」就是「甭」,而「不好」就是「孬」。   有人要說了,講了半天,到底要說什麼啊?上海話中根本就沒有「不」字。   上海話中有「不」字,比如「不鏽鋼」就是,然而這個詞可以算作外來語;另外,上海話中有「不過」一詞,可是發音上已經轉為「畢過」。這樣想來,上海話中好像真的沒有「不」字,上海人在表達否定的意思時,用的是「勿」,這個字在上海話中發作介於普通話「佛」與「浮」的音,硬要用拼音來標註的話,可以是「fé」。   杭州由於「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緣故,使得杭州方言裡帶有大量的北音,「嫑」就是其中的一個,既然上海話中的「不」為「勿」,那麼只要用替代法,把「嫑」中的「不」改成「勿」就可以了。   真的可以嗎?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字是「覅」,「不」果然變成了「勿」,只是從上面搬到了右邊。這個字讀啥?根據古文從右到左的習慣,這個字就是「勿要」,你用「反切法」試一下,對了,這個字就讀作「fiào」,連字典上也是這麼印的。這個字用電腦也打得出來,可見也不是我造的。   雖然不是我造的,卻也不是倉頡造的,而是有一個叫做韓邦慶的人「發明」的。韓邦慶何許人?上海人(故江蘇松江,今上海松江),他在1892年創辦了中國的第一份小說期刊《海上奇書》,在這份期刊中,曾連載過一部叫做《海上花列傳》的小說,在寫《海上花列傳》時,韓邦慶發明了「覅」。   《海上花列傳》發生在上海,其中的人物,有許多說蘇州話,這也是為什麼上海話含蘇州音的一個實證,在蘇州話裡,就有這個「fiào」,《海上花列傳》是用方言寫的,於是韓邦慶「發明」了「覅」。   據他自己在《海上花列傳‧例言》中寫的:「惟有有音而無字者,如說勿要二字,蘇人每急呼之,並為一音,若仍作勿要兩字,便不合當時神理;又無他字可以替代,故將勿要兩字並為一格。閱者須知覅字本無此字,乃二字作一音讀也」。這個字,就是這麼被發明出來的。   「不」有許多組合,「勿」居然也有,「朆」就是一個,聰明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字是「勿曾」、「還沒有」之意,讀音嘛,再用「勿曾」反切一下,讀作「分」。比如有人問吃過飯了沒有,可以說「還朆吃唻」,或者乾脆一個字「朆」。   「勿」又有一個字,是「甮」,讀作「鳳」,意思呢?再把「勿」改成「不」,就是「甭」。   「不」和「勿」的關係很明顯,「嫑」和「覅」,「甭」和「甮」中的「不」與「勿」是相同的,同等的,再就是「覅」中的「勿」,的確就是上海話中的「fé」,然而有許多人說不是,這些人說上海話中表示「否定」的應該是「弗」。   他們的理由首先是說「弗」表示的是「否定」,而「勿」表達的是「不要」,正如「請勿隨地吐痰」中的「勿」,是「不要」的意思。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查字典就行了。《漢語大詞典》中「勿」的第四釋義是「副詞。不,表否定」,而第五釋義才是「副詞。毋,不要,表示禁止」。可見,字義無法推翻「勿」的地位。   反對派又說發音也不對,舉出了許許多多的專業術語,說得簡單點吧,就是認為「弗」和「佛」在上海話中的發音是一樣的,而「弗」是「佛」的音旁,所以「弗」和「佛」在上海話中根本就是發相同音的,同音的「佛fé」一定是「弗」。其實這點根本經不起推敲,照這樣的推理,「勿」與「物」以及「fé」在上海話中的發音也是一樣。既然說到反切,我又查了一下,「勿」是「文弗切」,「弗」是「分勿切」,首先韻母是相同的,焦點就在聲母上,可偏偏上海話中的「文」和「分」是同聲母的(與普通話不同),不論從字義還是拼音,都無法證明「勿」不對,在我看來,「勿」與「弗」在上海話中根本就是「同音同義字」(只指在表示「否定」時,否則就是通假字了)。   最後我決定用「勿」,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大家都用「勿」,不但現在用「勿」,就算一百多年前,韓邦慶的時代,也是用「勿」的,所以才有了「覅」。 (寫於2008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