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閒話研究

吃飽差勿動 坐停打瞌盹

  上海有樣東西,和各地叫法都不相同,那就是「差頭」,「出租車」的意思;上海的「差頭」,量詞也有特色,叫「部」。

  上海的「差頭」歷史悠久,第一部差頭,出現於1908年9月18日,是一輛凱迪拉克;到了1933年,上海有出租車行95家,並不亞於現在的規模。當時沒有GPS,沒有手機、拷機,電話叫車依然可以二、三分鐘趕到,實在很不容易。

  上海「差頭」的歷史與故事,可以寫上一本書,我們只來說這個詞。關於上海的出租[車]為什麼叫「差頭」,各有各的說法,但大家似乎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有一種說法,在上海交通網裡,說的是「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租行業的駕駛員把一次業務叫做『一差』,大家[前兩字不必用,可加「閒著」代替]在一次[起時]經常討[談]論這『差』跑的[得]沒勁或者舒服[得意]。當時他們管發票叫做『發頭』,很多駕駛員利用不開『發頭』來貪污[侵佔]出租公司[應得]的營收。出車的時候駕駛員經常會問乘客:『發頭』要?當時能坐出租[車]的一般不是家裡有急事就是比較有錢的主,後來[多餘]有位老乘客就把『一差』和『發頭』的後面一個字連在一起代表出租車。以後『差頭』就變成上海人公認的出租車。」。

  這樣的說法,我想未免太牽強附會了。第一,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發頭」的叫法,如果「發頭」是一個普遍到可以形成以後「差頭」的詞,一定會在上海話中,不僅僅是出租行業留下痕跡,然而我詢問了無數人,包括老「差頭司機」,都表示沒有聽說過這個詞。第二,就算有「發頭」,從上面的引用,我也看不出「有急事、比較有錢」與「差頭」一詞有什麼關係。

  我覺得不管差頭從哪裡來,我們不妨先研究一下這個字。「差」是一個多音字,也可能是我見過的音最多的字,一共有七個音。我們來說其中的兩個音,首先是普通話的「叉」音,就是「差別」的「差」,發的就是這個音。那麼,如果用普通話來「轉讀」上海的「差頭」,是不是應該讀作「叉頭」呢?回答是否定的。

  其實,解放前,上海的出租車,就是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出差汽車」,這裡的「差」,普通話發「拆」音,與上海話中「擦」的音相似,是「派遣」的意思。上海一開始出現出租的時候,不像現在,可以在大街上隨手揚招,那時叫車,必須通過電話預定,而所有的出租車都停在固定的地方(大公司有許多停放點)待命,等到有人叫車,就由管理員將車「派遣」出去,「出去」行使「差事」,就是「出差」兩字的含義。

  如今看許多老的資料,包括五四的回憶錄,抗日的回憶錄,都可以看到「出差汽車」幾個字,所以跑一趟車稱之為「一差」,應該要遠遠早於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這個詞的歷史可以往前倒推[退]至少六七十年。

  中文中,有稱相關人員為「頭」的說法,雖然這個人,不必是領導,這個「頭」,只是「人頭」而已。管獄的,可以叫「牢頭」,做飯的,也有叫「飯頭」的,比較凶的人,有被稱作「凶頭」的,那麼開「出差汽車」的,可以很順理成章地被稱作「差頭」。

  我認為,「差頭」的由來,先是「出差汽車」,再是開「出差汽車的人」,而到了一定時間,「出差汽車」稱法變成了「出租汽車」,而「差頭」一詞仍然存在。再往後,人們不知道「差頭」是指人了,於是認為是指車子的本身,就形成了用「差頭」表示出租車的形式。

  再來說這個「差」字,依然是「派遣」的意思。上海話中有句俗語,叫做「吃飽差勿動,坐停打瞌盹」,這句話是說一個人,吃飽了飯,別人就「差」不動伊,叫他去做事,他昏昏沉沉地打瞌睡,做不成事。

  瞌盹,就是瞌睡,盹在上海話中念「聰」,在普通話中也是多音字,第一個音是燉,上聲;第二音是「諄」,平聲。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關上這門,等我略盹一盹」,發的是「諄」音,在上海方言中,也有「盹一盹」的說法,唸成「銃一沖」,意思是小睡片刻,是證也。

  有的時候,有人並沒有吃飽,只是生性犯懶,不願意做事,這樣的人,別人也會說他是「吃飽差勿動」,雖然他沒有「坐停打瞌盹」。

(寫於2007年6月27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