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文章的誕生

一篇好文章的誕生,著實不易。 第一,要見多識廣,知道哪些文章是好文章,哪些不是, 那樣的話,偷起來才值得,同樣是個偷,就要偷好東西。 第二,要心狠手辣,偷個點子,已經不是現在網絡時代的所為了,要干就干大的,一句句抄也不過癮,要玩,就得一整段一整段地抄。 第三,要改頭換面,好文章,名氣也大,萬一偷雞不著蝕把米,怎麼辦?簡單,把前面的弄到後面去,把後面的弄到前面來,刪幾句,加幾句。 第四,要像煞有介事,光抄還不好玩,請個嘉賓來一起玩,讓人看著還真以為事,更厲害的,請嘉賓不算,弄個大賽才好玩…… 事情是這樣的,昨天我在網上放了真假費列羅的照片,有位朋友留言說我的文章被人「偷」了,我的文章反正是經常被人拿去,換成自己的名字騙稿費的(無形中損失不少啊),就連《揚子晚報》還一而再,再而三的偷過呢,我向來是不追究的,只是既然朋友提醒,總要給朋友一個交代。於是,GOOGLE一把這個「孫景晶」,結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回不是改個名了,而是明目張膽的剽竊了,真是無法無天了。我的紅燒肉一文,看過的人上萬,都知道是我寫的,這位老兄居然敢抄,我也算服死他了。 好文章就是這麼來的,現有範文兩篇,給大家看看。 紅色的字,就是這位老兄抄襲的部分。 藍色的字,是我原文中的部分。 紫色的字,是我的註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範文網址:色澤鮮亮入口酥最愛濃油赤醬味 原文網址:蘇式紅燒肉 經典的菜,總是令人唸唸不忘,蘇式紅燒肉便是此中一例。夾一塊,往往還沾著濃濃粘粘、香噴噴的紅汁,像拔絲香蕉一樣能拔出油絲來;咬一口,酥爛適宜,肥肉滑而不膩,瘦肉嫩而綿軟;紅亮亮的肉皮則是一咬即爛、入口即化。今天這位廚星給我們帶來的便是經典的蘇式紅燒肉,這道透著濃油赤醬的美味,也是她的最愛。 廚星六號 孫景晶 在網站從事白領工作的晶晶,雖說入廚僅一年,但在廚藝方面可稱得上是天資聰穎。自從半年前,根據媽媽的調教,再加入自己的創新,她燒出了一碗肉酥味濃的蘇式紅燒肉,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評,不僅令原本就愛吃紅燒肉的老爸連聲稱好,就連平時不大愛吃肉的老公,都就著醬汁幹掉了三大碗飯。從此之後,她在廚房內展露手藝的興趣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烹飪美食對晶晶而言,不單單是興趣愛好,也是一種享受,尤其是看到大家對自己所做的菜餚如此捧場,她有種心滿意足的幸福感。 簡單原料:五花肉+黃酒+山楂干+醬油+冰糖 據晶晶介紹,要燒好這道蘇式紅燒肉,選料特別關鍵,肉必須是五花肉,蘇滬一帶也叫做「肋條肉」。肋條肉要挑夾精夾肥還帶皮的,有些上好的肋條肉還可以夾上好幾層。根據家裡人是愛吃肥肉還是精肉,可進行重點挑選。 ⁃        原文:這個紅燒肉嘛,挑肉最關鍵。肉要五花肉,蘇滬一帶叫做「肋條肉」,其實就是去骨的rib。肋條肉要挑夾精夾肥的,好的肋條肉可以夾上近十層,也叫「夾心肉」;品質差一點的,衹有夾四五層;再差一點的,一層皮,一層肥肉,一層瘦肉,就沒了。 ⁃        梅璽閣主點評:前面全是廢話,正式開始,就要見功夫了。   要注意的是,肉不要買得太少,兩斤至三斤為佳。如果只用半斤肉去燒,這道菜是絕對燒不好的。若是一下子吃不完,可以盛出來放到冰箱中速凍,味道同樣很好。準備好了最主要的五花肉,剩下的佐料就簡單多了。一般而言,正宗的蘇式紅燒肉除酒、醋、醬油和糖之外,完全無需其它佐料,可謂是原汁原味。像晶晶這樣稍微考究些的,也會選用山楂干來代替醋的功效,同時使用冰糖,這樣烹飪而成的蘇式紅燒肉香味更足,味道也更佳。 ⁃        原文:肉不要買得太少,兩斤至三斤為佳。人少的話,也不能「按比例酌減」,這道菜,如果用半斤肉去燒,我敢保證,你絕對燒不好。要是人少一次喫不了,其實可以盛出來,放到冰箱中速凍,過幾天再喫。 ⁃        這便是正宗的蘇式紅燒肉,除酒、醋、醬油和糖之外,全無其它調料佐料,是謂原汁原味。         ⁃        梅璽閣主點評:我原來寫的時候,有個筆誤,就是「速凍」,我想寫的意思是「放到冰箱裡即可」,結果寫成了「速凍」,速凍就是冷凍庫,會結冰的那層,把個紅燒肉凍那兒幹嘛呀?這位老兄一概不管,抄來再說。 ⁃        抄公的這段,是幾段拼起來的,「酒醋醬油糖」這段,本來是結尾的段落,給抄了上來。 有的飯店為節省紅燒肉的烹飪時間,往往會先用油炸,再加姜、茴香、醬油炒,然後再加糖,澱粉勾芡,撒上蔥花就算好了。這種紅燒肉,十五分鐘就可搞定,色澤上也差不多,但一吃到嘴裡就區分出不同來了,表面的味道是濃郁了,但咬到裡頭卻沒啥味道,而且還會吃得人口乾舌燥、腸胃不適。而真正的蘇式紅燒肉,卻不用一滴食用油,所有調料就是黃酒、山楂干、醬油、冰糖,可謂色澤鮮亮吃口酥。 ⁃        原文:有的飯店,先用油炸,再加薑、加茴香、加醬油炒,然後加糖,再用澱粉著膩,撒上蔥花就算好了。這種紅燒肉,十五分鐘就可搞定,但是喫一塊就倒胃口,真是大丟紅燒肉的臉;而且,這種紅燒肉定會喫得你口幹舌燥,腸胃不適;奉勸大家不要嘗試。 複雜工序:…

Lesson 4, Help Desk 越來越看不懂的書

電腦書,中文的,我真是越來越看不懂了,就拿這本來說吧。 第109頁,「如果無法打開一個文檔,第一步是查出問題的產生原因」,這不是廢話嘛,不管有什麼問題產生,永遠都要「查出問題的產生原因」啊,哪怕就是車開不動了,人生病了,也是「查出問題的產生原因」啊。 嚴格來說,查原因還不是第一步的,第一步應該是保證現狀不再惡化,就像人生了病,如果嚴重的話,第一步是搶救,先打一針強心針下去,而不是研究這高燒到底感冒而來還是炎症而來。 第114頁,「Mac OS X 10.2或更高版本的Classic環境不要求系統文件夾得到『上帝保佑』才可使用」。嗯?「上帝保佑」是個啥選項?怕不是電腦自動翻譯給整出來的玩意吧?我想,如果真要是譯的,譯得好一點的話,應該是「菩薩保佑」才對啊!一笑。

真假巧克力

客戶送來的,看看,絕對「以假亂真」吧?下圖,左面是「金夢」,右面是「金莎」,前面比較光滑,後者褶皺多一點。 味道嘛,天壤之別,噢,還有,假貨裡面是花生米。

Lesson 3, Help Desk 文件結構

上週去廈門,閒來無事逛電腦城,買了一個好玩意,大家猜猜,是個什麼東東? 今天看至第三課了,把要點記錄一下: • 譯者把「~」譯作否定號,換我來翻的話,多半是「浪線」或「約線」 • Mac OS X查找資源的順序         1.         Users (~/Library)         2.         Local (/Library)         3.         Network (/Network/Library)         4.         System (/System/Library) • 除了本地的root卷,其它的卷都在/Volumes目錄下,光盤等全是 • Font Book用來安裝字體,可以按用戶安裝 • Mac OS X的HFS Plus是大小寫保護的,但大小寫不敏感的分區…

小豆最後一次扎手

今天上班,丈人丈母去了黃山,由老爸老媽負責帶小豆去看倪醫生。細節不知,只是在三點四十分的時候,和老爸通電話,說是剛剛看好病,並且說小豆的手扎出來都有血,倪醫生說下回開始,不用扎針了。 小豆最近吃飯稍有好轉,但離「喜歡吃飯」還有很大的差距,如果這樣就扎出來全是血了,我還是懷疑那就是「江湖訣」。 以下是下午四點的消息,後來老爸老媽帶著小豆來等我下班,就有了更多的故事。 把小豆「交」給我爸媽之前,千叮嚀萬囑咐,叫我媽不要去嚇小豆,不要說「不吃飯,就扎手」之類的話(我就是這麼被嚇大的),囑咐是囑咐老爸的,讓老爸轉告老媽,據說老媽答應不嚇小豆。 後來的事情是這樣的:老媽碰著倪醫生,她們是老朋友了(我以前老生病,老生病就老是看她),結果兩個人聯合起來嚇小豆「你吃不吃飯?不吃飯,就扎手!」,結果小豆說「我扎手倒也不怕,吃藥也不怕,就怕吃飯!」,絕倒,兩個。 看完病,老爸老媽帶著小豆去了肯德基,而沒有去麥當勞,原因是小豆覺得肯德基的玩具更好玩一點。小豆正在吃倪醫生的中藥,按理忌嘴,不能吃漢堡之類,結果要了兒童套餐,小豆拿玩具,老爸老媽吃套餐。在肯德基經常老人帶著小的來,看著小孩子吃,結果我們家是小的帶著老的去,看老的吃,可不可以算「新二十四孝」啊? 昨天買了一本《二十四孝》的故事書,打算說給小豆聽,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不過那個潘安人長得漂亮,又孝,卻不是個什麼好人物,看來,俗話有時也不准。

[上海]雅點舫小吃

上午十點多,石芸帶小米過來,十一點多,一家與石芸、小米到西郊百聯,本來我是打算去吃西郊百聯對面的麵店,以前一直路過,見到街對面有家「蘇州麵館」,沒想到,只不過一兩個月沒留心(那裡常去,只是沒留心),就變成了豪華裝修的飯店,整條街都是,想想當中有隔離欄,過馬路並不方便,於是決定到二樓的雅點舫吃,剛拿定主意,天上大雨下來,暗中慶幸自己決定準確。 二樓雅點舫,以前吃過,味道一般,裝點精緻,今天去,座無虛席,好在只需等待片刻,其點了香糟田螺(15元),排骨年糕(20元),開洋蔥油拌麵(6元),香菇麵筋燜肉麵(13元),蝦肉小餛飩(5元),金腿小粽(8元),綠豆湯(6元)外加可樂一聽共79元,想想吃點心也要冒80元,不算便宜。 香糟田螺味道很好,田螺很酥,微有泥沙,美中不足是糟味不夠,但算是現在上海灘上能吃到好的糟田螺了,記得讀中學的時候,北京路陝西路口有家「杏元」,糟田螺三角錢一碗,是我初中時代經常吃的點心,很舊的鍋,很破的碗,一個大鐵勺子舀起來,一勺子就是一碗,舀的師傅隨手拿點牙籤放在田螺上,吃的朋友捧著田螺,隨便找個位子坐下,便用牙籤挑了吃。那時的田螺燉好多時間,幾乎只只田螺都是破的。 今天的田螺沒有一隻是破的,倒讓我想起小時候的那個破碗盛的破田螺,雖然賣相差了點,卻依稀記得更好吃一些。不過,小米很喜歡今天的,不斷地嚷著「小米要吃小小的、大大的螺螄」,很是可愛。 排骨年糕與「鮮得來」的大不相同,鮮得來的那種,是整塊排骨油炸,再加兩塊扁扁的年糕,舀點醬再加一點辣醬油,以前外婆家住在雲南路淮海路,邊上曾經有座鐵皮房子,是鮮得來的分店,由於就在家門口,彼此都認識,彼此也有照應,於是買一張排骨年糕的票子,可以裝滿一鑊子,有點象《小小得月樓》「六隻角子,一大鑊子」的架勢。 今天的排骨年糕,是用寧波小年糕,一盆十數條,排骨是大排切開的,有點像平時吃的排條,但要比排條闊一點,醬汁是糖醋味的,與傳統的排骨年糕大不一樣。米醋為主的糖醋,淡而不咸,是我非常喜歡的味道,就像我自己做的一樣,很是可口,排骨炸得相當透,也相當嫩,雖然20元一盆,價格不菲,但是味道好,也就物有所值。 面相當沒有花頭,關鍵湯是味精湯,而不是久燉的高湯,澆頭也不見得是現炒的,估計燜蹄也是批來的,雖有麵筋尚可,的的確確是水揉的,而不是油炸的那種圓麵筋。 其它的沒有什麼,小粽子做得相當精緻,不過我沒有嘗,不敢評價。 雅點舫的空調很弱,吃麵吃得我一身大汗,在西郊百聯的所有吃食店裡,只有肯德基、麥當勞和星巴克的空調是到位的,記得去年在永和豆漿吃完東西后到到肯德基,感覺真是天壤之別啊,有時就想,不怪肯德基、麥當勞之類比土快餐能賺錢,人家的確有人家的本事啊,我們現在樣樣學外國,動輒「與國外接軌」,收費是接軌了,但服務還差得遠呢。

佳味再添 之二

到了廈門,竟忍不住「一頓兩吃」起來,所謂的「一頓兩吃」,就是每頓要吃上兩家飯館,方才過癮,這不,統共五十多個小時,不算早飯,只有一頓午飯是別人請的,餘下該有三頓,我倒是吃了六家飯館,其中倒有三家是和「吳再添」有關的。 中午從南PU陀出來,叫了輛車到黃則和花生湯,在其隔壁買了點肉鬆,便信步朝大同路「佳味再添」走去,路上還碰著一隻豆腐花攤頭,一塊錢一碗,很嫩很嫩,不過廈門的豆腐花是甜的,不像江南的放蝦皮、醬油般的親切。 問起攤主,說是早上賣一桶七八十碗,過午的一桶有一百多碗,及至問到他一斤豆放多少水,便死活不肯說了,被我逼不過了,說「我們都是用桶量的,不知道份量」,這句話要一開始就說,我倒也信了,無奈到了此間,我雖然不信,卻也沒有那逼供的手段,只能作罷。 到了「佳味再添」,已經一點敲過,不過店裡沒有收攤的跡象,於是買了五塊錢的熟菜票子,又買了張三塊錢的蝦面票。 先到熟菜櫃「依例」要了兩條五香、四粒土筍凍和一隻滷蛋,今天依然沒有忘記「依例」問一聲「有醃蘿蔔嗎?」 「哪裡有醃蘿蔔啊?」服務員隨手抓起一把白色的片片,「這個叫酸蘿蔔」。 五香的味道依然是很香,土筍凍也還是老味道,既然今天有了酸蘿蔔,就好好地品嚐一下酸蘿蔔吧。第一口,覺得不酸,不但不酸,還有點辣,那種蘿蔔特有的辣口感覺。哎呀呀,不管是醃蘿蔔,還是酸蘿蔔,當然酸蘿蔔也還是醃出來的,凡是不打算生吃蘿蔔,就不能有這些辛辣的味道。 吃了幾口後,發現辣味沒有了,但萬萬不是「已經吃習慣了」的緣故,我想或許是有的先醃,有的後醃吧。酸蘿蔔蘸著廈門辣醬,甜、酸、辣都有,但每種味道都是淡淡的,並沒有哪一味太強而「搶了鋒頭」,也沒有哪一味太弱弱而「失了風彩」。 今天的滷蛋「沒有花頭」,一來服務員太忙連切也沒有切開,就不方便蘸醬了,二來鹵得時間過,不說味道了,就是色面亦是淡淡的,不到位。 等熟菜吃完,到蝦麵攤取是面,看到那裡煮著的魚丸、肉丸很是可愛,特別是魚丸,一個個白白胖胖汆在水面上,既清爽又誘人,於是要求用三塊錢蝦面的票子拿魚丸,服務員給了我五個魚丸,也不知道水牌上2.5元的魚丸應該是幾隻。 好像福建的魚丸都是夾心的,魚肉蓉裡面還有肉蓉,記得上次在福州吃過魚丸,彷彿放了太多的澱粉,這回在「佳味再添」的魚丸倒是非常的好,有彈性、有嚼勁,卻又不死硬,魚丸上有許多小洞,可以打發到位。我一直在想,以前做魚丸全是手工活,如今有了電機的攪拌機,這打魚蓉的活,可以省力不少,卻為什麼偏偏一顆好魚丸,始終都是可遇而不可求呢?如今的飯店,把太多的心思花在如何賣出更多的魚翅、龍蝦,卻往往忽視了身邊的好東西。 更多的時候,飯店是誤解了「招牌」的HAN義,總以為「金鉤排翅」是招牌,「八頭網鮑」是招牌,殊不知一家好飯店的招牌菜,就是應該人人都會點上一份,人人吃了都說好,那才叫招牌,招牌是人傳人喊出來的,並不是你印在招牌上,就是招牌菜的。 回來再說「佳味再添」的魚丸,這個魚丸松而有彈性,裡面的肉卻不是爛糊的肉醬,而是「有骨子」的小肉粒,久煮後肥肉煬開,咬上去就有肉湯流出,鮮香滑油,實在是件好東西。 每次到「佳味再添」來,總是拿著它和上海的小吃店比較,總是覺得雖然樣子差了些,但味道倒要好上許多;雖然盆ZHAN碗碟比上海的更嫌破舊,然而卻更有一種「家常」的親切感。到如今,這家店中唯有「油蔥(米果)」和「芋包」兩樣沒有嘗過,就留到下回吧,反正,這家店雖然離家八百多公里,但是於感情來說,就像家門口的小店一般。

林家鴨莊

這家店,就在南普陀對面的那條路上,我到南普陀有正事要辦,就打算隨便吃點,正好這家「林家鴨莊」也是在網上見過的,就決定吃這家。 進得店內,見到牆上掛著什麼「金牌特色」,趁我的心是一種來一份,誰知剛點了了第一個「蚵仔麵線」,就被服務員告知「很大的一盆,你一個人吃不了的」,並且「你挑個別的吧」,好,給剝奪了「亂吃」的機會。 哼,我點個鹵鴨總行吧?看樣子,那個什麼四物鴨湯,量也不會少,服務員是不會讓我點的,天氣又熱,不如來碗粥吧,要份皮蛋瘦肉粥,再要碗酸菜肚片湯,酸菜解暑。 「你已經有粥了,還要湯啊?」服務員又發話了,這倒是,大多數人有了粥肯定不要湯了。 鹵鴨8元,竟有兩個鴨腿,味道和蘇式的醬鴨差不多,只是沒有蘇式的甜。調料是醋,鴨腿蘸醋,倒是第一回。 皮蛋瘦肉粥端上來,我是倒吸一口涼氣啊,這哪裡是粥嘛,分明就是我們上海人吃的泡飯嘛,除了用芹菜粒代替綠蔥有可取之處外,根本就是應該「打匯票」的東西,這樣的東西要7元,簡直就是搶錢嘛。 酸菜肚片,味道很好,肚片大而嫩。最最好吃的就是那些酸菜,湯中的還沒有鹵鴨邊上的好吃,吃了許多還不過癮,另外出了一塊錢,特地叫服務員加了一小碗,方罷。 結賬,總共21元。 意猶味盡,所以南普陀出來,又去了「佳味再添」。

佳味再添 之一

也不知是第幾次到這家店了,這不,在「小眼鏡」沒有吃到爽,出門直接又打了車,到了大同路上的「佳味再添」。 夏日的八點多,街上依然很亮,沿海的路上,新開了不少的吃食店,裝修入時,店堂明亮,但是「佳味再添」依然還是那種破破的、暗暗的樣子。 永遠不變的賬台,依然懸著水牌,賣票子,取東西。價格好像也沒變,這是我非常高興的一件事,你想西安的「老孫家」把羊肉泡饃賣出天價來,結果西安人從來不去吃老孫家的羊肉泡,廈門的「佳味再添」沒有因為名氣大而沒有「只供遊客」的「高價本地館」,而是一如繼往地服務著本地的食客,這一點,從店堂裡洋溢著的閩南話,就可以感受得到。 我買了兩條五香,四糕土筍凍,見到有灌腸,又稱了五塊錢。要的時候,土筍凍沒有了,服務員跑到廚房裡拿,到手的時候,有一粒土筍凍上還裹著冰塊。 五香、土筍凍,是不必多說的東西,而且我覺得這樣東西,就是不能到五星級的賓館,豪華的館子裡吃,只有街邊小攤,才會更好吃,大店裡的人,也有點這些東西,無非是因為這東西本來的「名氣」,而街邊的小攤,卻完完全全靠著味道取勝,一條街上,若有兩個攤子賣同樣的小東西,生意只有靠味道,再怎麼做廣告也是無濟於事的。 「佳味再添」的五香,不是很粗,只不過細細的一條,一塊錢的東西嘛,能粗到哪裡去?有的時候,炸得顏色深一些,有的時候卻又淡一些,給人一種「不能控制質量」的感覺,然而它的本事就在於,不論怎樣的顏色,味道卻總是一樣的,雖然有肥肉,卻不感到膩,馬蹄的存在,大大改良了口感,不只是一昧的葷物的札實,還有素菜的香甜與鬆脆,反正,即使在盛夏,即使是油炸的,即使還有肥肉,卻依然鮮香爽口,令人吃了還想,這就是五香的誘人之處。 另外還買了內臟湯,我一直覺得廈門的內臟收拾得特別乾淨,不像內地,一大鍋加辣加粉條,連本來什麼樣子都看不清,廈門的內臟純用清燉,乾乾淨淨討人喜歡,有許多人不吃內臟,我覺得是他們沒有吃過廈門的內臟所致。內臟湯三元錢一碗,也是拿個空碗,撥拉一些事先煮好切碎的,然後舀上湯。 又看到鄰桌的吃粽子,一人買了兩個,歡快地吃著,問之,告是甜的,看他吃得香,忍不住又到賬台上買張票,買了「加料肉粽」。 粽子很大,也澆上了廈門辣醬,廈門的粽子不像喜嘉興的,不是粘粘糯糯的,而是濕濕爛爛的,吃的之前,先用筷子把粽子弄開、弄散,然後拌著廈門辣醬一起吃,裡面有肉,還有香菇和栗子,是謂「加料」。 外加一瓶啤酒,3元,一個晚上,吃了兩家,還是沒有用掉一百塊錢。 最左邊的那粒土筍凍,上面裹著一層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