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經口集和堂
試經口集和堂
四聯境普濟殿
四聯境普濟殿
四聯境普濟殿
四聯境普濟殿
四聯境普濟殿
四聯境普濟殿
石精臼開基共善堂
石精臼開基共善堂
作為「宗教愛好者」,或者說「民俗宗教現象觀察愛好者」,我在旅行的時候,有很多時間花在各種宗教場所,在印尼時我去清真寺,在馬來西亞時我印度教的山洞,至於印度、泰國、柬埔寨和西藏,我更是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大同教的各個寺廟乃至火葬場、天葬臺,都去過。
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去得最多的當然是佛教寺廟,我對江浙一帶的佛廟佈局與儀軌瞭如指掌,也被背誦與誦讀一些江南常用的佛經,「假扮和尚」參與個法事也絕對沒有問題。雖然這麼說,但我从來也沒有真的嚐試過,我有位居士朋友的參與度比我高,和尚外出做法事缺人時,真的會請他「下海」「客串」「票」一場。
臺灣的廟可真多,臺南最多,我真如「老蟲跌嘞米缸裡」,天天就是逛廟,流連忘返。與江南的廟都有釋迦牟尼以及觀音,有的還有普賢、文殊不同,臺南的廟什麼神道都有,除了十幾座城隍廟和幾十座土地廟外,還有無數的廟供奉着各路神仙。
這不,我住在馬公綠町,路口就有座馬公廟,主祀的是漳州馬公廟分靈的輔順將軍馬仁,他是唐代將領,據說征討蠻族時陣亡,屹立不動而卒,被閩南奉為神明。這座廟不大,名氣可不小,是府城七寺八廟之一,早在1647年就建立了,至今已經重修改建過很多次了。
若說馬公是「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扈從,隨着漳州人來臺被祀,還說得清來龍去胍,那麼還有很多「王爺」就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海安路二段是條很大的馬路,在與郡緯街交叉的路口,轉角上有座嵌在住房樓中的廟,只有一開間的門面,由於海安路是東北朝西南的斜的路,所以轉角上的廟門倒是朝正西的。這座廟是兩層樓的,樓頂的匾寫着「試經口集和堂」,二樓的匾上則寫着「玉旨集和堂」。二樓有四個燈籠,每個燈龍上有一個字,組成了「溫府千歲」,我第一次路過時,還以為是誰家辦壽事。
進入郡緯路,下一個路口是普濟殿,是座更小的廟,不但門面更小,而且只有一層樓了,這座廟很有趣,門楣上有塊電子屏,滾動着各種文字,其中有一條寫着「臺南最早王爺廟」。
沿着郡緯街,再往前走幾步,就有一座「開基共善堂」,這座廟要大得多了,三川門前有兩對龍柱,廟內也有龍柱,雕刀精細,活靈活現。廟檐下掛着十隻燈籠,寫着「恭祝邢府千歲聖誕千秋」,看來臺南人還真喜歡到廟裡祝壽。誰家老先生老太太做壽,出着錢給廟裡,門口掛排燈籠,但也有趣。
後來,漸漸覺得不對了,還有些廟也是這個府那個府的,問題是幔條也好燈籠也好,有些都很舊了,若是鄰里人家辦壽,那週期也未免太長了,廟這種「生意」,講究的是細水長流,而不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喫三年」啊!
後來我才知道,這個「溫府」和「邢府」都是廟中的主祀神祇,而那座普濟殿,主祀的則是「池府千歲」,這些千歳,是閩南地區特有的「王爺信仰」,鑑於閩南地區實際上已無信仰,所以可以認為是臺灣地區特有的信仰,而這些廟,一般被稱為「王爺廟」或「代天府」。
據統計,有三百六十歳古代的王爺受到封贈,共計有一百三十二個姓,有許多「某府千歳」已經只留其姓不記其名了。
至於溫府、邢府和池府三位千歲,算是比較有名的了。溫府千歳是唐朝功臣溫鴻(字德修),他與三十六名結義兄弟護駕有功,後來三十六人奉旨巡行天下時遭逢海難,於是三十六人都被追封。
邢府千歳邢昺(字叔明)則是宋朝人,官至禮部尚書,為宋太宗、宋真宗兩朝名臣,並無太多事跡。
至於邢府千歲,有兩種說法,一是唐朝開國民將池夢彪,他有四位結拜兄弟,有些廟是五人合祀的,也叫「五府千歳」或「五王廟」。還有種說法,說「池府千歲」就是鄭成功(泉州腔調臺語「池」與「鄭」發音相近);而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就是鄭克塽之父)則是「朱府千歳」,因為鄭成功被賜國姓「朱」;鄭經的兒子鄭克臧則又是「李府千歳」,因為相傳他是李家養子。你說有趣不?一家三代,居然是三個府(姓)的,反而多受幾份香火。
堂灣的王爺信仰相當復雜,甚至分為「瘟神系統」「英靈系統」「家神系統」「國姓爺祖孫系統」「山神系統」和「戲神系統」,有專門的著作討論,感興趣的朋友,請自行找來研讀。
說到我的姓,臺南市學甲區有座頂洲福安宮,裡面供有邵府千歲,另有嘉義朴子有牛挑灣龍安宮,金門縣金沙鎮大洋里內洋景山宮,新竹水田乾德宮,都供有邵府千歲,亦稱「邵府元帥」,有趣,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