薺菜肉絲豆腐羹

  人是喜歡嘲笑別人的動物,嘲笑不如自己的人,一定得是自己高過別人才能嘲笑。(以下刪除嘲笑CCTV的若干字)   一般的嘲笑很簡單,飯桌上,認識菜的嘲笑不認識的。上海人管沒有見過世面的叫鄉下人,有些菜這個城市本來沒有,後來才有,走南闖北吃過見過的,就有機會嘲笑別人為鄉下人了,「這不是鰣魚,而是鰳魚」,「這不是魚翅,是瓊脂冒充的」。有人說這種人叫「吃客」,也就是「美食家」。在我看來,還差得遠呢。這些人,有一半,到了廚房就傻眼了,一塊塊切好了放著的,他就分不出到底是芋頭、山藥、紅薯或者葛根了。   於是,天天買菜的家庭主婦,就有資本嘲笑他們了。然而,逢到春天踏青,一群人來到田裡,鮮花朵朵,卻還沒有結果,這回輪到「鄉下人」嘲笑上海人了,「連蠶豆都不認識」,「這個是蘿蔔」。   突然間,有人叫起來:「這個我認識,是野薺菜!」於是主婦們再也顧不得辨認蔬菜植株了,紛紛找個口袋,採摘起薺菜來。   不知為什麼,上海的主婦們總能一眼認出薺菜來。薺菜長得很矮,最下面的葉子是平躺在地上的。薺菜的「賣相」很差,同一株上,葉子也是長長短短寬寬窄窄的參差不齊,如此「不齊」的東西,卻叫做「薺」,這回鄭玄可不能說「薺者,齊也」了。   薺菜不但長得難看,而且葉緣堅硬有齒,難怪《說文解字》中說「蒺藜也」,「蒺」就是有刺的意思。薺菜的齒,厲害的時候可以扎破手,所以長在地裡的薺菜,不能一把捏住往外拔,那樣的話,准保手掌鮮血淋漓。   摘薺菜要用「割」的,用小刀片或是剪刀,齊根剪斷。薺菜很輕,加上長得又「七矯八裂」,菜與菜之間互相撐開,因此看看袋子一下子就裝滿了,其實只有一點點。其實,春遊的時候採摘薺菜,無非就是「圖一快」,那種心情無非就是去了趟虎跑偏要用礦泉水瓶帶一瓶回來煮茶一般。   其實,上海人吃薺菜,主要還是菜場買。菜場裡的薺菜分為兩種,一種是野薺菜,就是農民在田間路邊采的;還有一種,就是因為上海人太喜歡吃薺菜,菜農特地種的,叫做家薺菜。   上海人普遍認為,野薺菜要比家薺菜好吃,要更香,因此買薺菜的時候,要買野薺菜。野薺菜和家薺菜很容易區分,家薺菜是用種子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收割,所以同一批家薺菜的生長環境是一樣的,因此它們的大小也是相仿的。而野薺菜則不同,它們是用自己的方式傳播的,生發各有先後,而同一批的野薺菜要采自許多地方,當然大大小小參差不齊啦。而顏色上,也有區別,家薺菜是經濟作物,菜農往往等不及長老,就摘下來賣,因此顏色較淡,葉緣也不硬,不太扎手;而野薺菜則色深而硬,分別很大,一把捏上去,有些刺刺的感覺。不僅如此,野薺菜人踩車壓的,葉片中帶有許多泥沙,而家薺菜則乾乾淨淨,看上去很是漂亮。   買得到野薺菜的話,當然要野的,只是「揀」的工夫很大。揀薺菜,要一棵棵地來,每一棵都要剪去硬根,把發黃的葉子扯掉,把枯乾的葉子扯掉,把沒有葉片的莖扯掉,把葉片上沾著的大塊泥土弄掉。   野薺菜很髒,有沙有泥,不過沒有農藥,那些泥沙是積得很牢的,所以要將薺菜長時間地浸泡,並且一棵棵地仔細清洗,確保沒有泥沙殘留。將薺菜瀝乾後,需要剁碎,因為薺菜是老的更香,所以大家不喜歡嫩的,然而薺菜一老則咬嚼不易,所以要把它剁碎,剁得越細越好。   揀薺菜、洗薺菜都是個累活,剁薺菜也不輕鬆,薺菜很蓬鬆,抓抓一大把,其實沒有多少。家中的砧板能有多大呀,所以剁薺菜,要分好幾次來,先抓一把放在砧板上,用手捏緊、壓實,用刀一刀刀地切成小「塊」,再把切好的碎葉子攏在砧板的中央,再切,直到葉子足夠小了,不會四散飛揚了,這才可以放手來剁,剁好一把菜,移在一旁,再切再剁一把,最後再把它們放在一起再仔仔細細地剁上一回,方算完事。   薺菜剁得越細越好吃,要多細呢?細如芝麻是最好的,如果達不到這個境界,至少也要像綠豆的大小。   燒薺菜豆腐羹,薺菜可多可少。此道亦是食堂中常見的湯,食堂中的只能稱之為湯而不是羹。食堂裡的湯盛在一個大桶裡,勾得厚厚的芡,一勺下去,就是一碗,漂著五六條豆腐絲,懸著些許薺菜碎,在湯中便如繁星點點。別看這樣的一鍋,居然還挺好喝,當然主要還是清水打底味精唱戲,然而即便如此,依然帶著薺菜的香氣,可見薺菜是樣多麼香的好東西。   家中做,可沒有這麼小氣的做法。家中做此菜,喚作羹。羹與湯的區別,不在勾芡的厚薄,而在於物料的多少。   薺菜肉絲豆腐羹,原料只有三種,卻要起四次鍋。首先,要煸薺菜,薺菜本就是草,而且是野草,因為能吃,亦冠以「菜」名,但依然是野菜,有較重的生腥氣,要煸透才能去腥。起一個油鍋,油要多一點,待油炒熱之後,倒入剁好的薺菜末子,用力快速翻炒,待薺菜完全吃透油之後,將大火改為中火再燒煮片刻即成(聲音變輕即可)。薺菜煸好之後,最好換到另一個敞口的冷鍋裡,並且用鑊鏟快速地打散以便讓熱量散盡。這道菜,由於薺菜特殊的香味和口感,再燒得好,則碧綠生青,間中夾著雪白的豆腐,而差的呢,則是綠汪汪黃渣渣的一碗,相去甚遠。   要保持碧綠的顏色,就要牢記,不能「焐」,簡單地說,要干淨利落。煸薺菜就三下五除二煸好,煸好後就換鍋晾著。萬一煸的時候不夠乾脆,再加上用個小碗堆放熱薺菜末,熱量都聚集在一起散不出去,不焐黃了才怪呢!   既然薺菜焐不得,我們就需要倒過來做了,先將豆腐切塊,豆腐要嫩豆腐,切塊後放在水中煮一下,水中要放鹽,塊呢,我喜歡切得大一點,放入水中後再用鑊鏟隨意切開。有的人喜歡切成工工整整的小方塊,那樣的話,好看是好看,但是未免有匠氣太重之嫌。豆腐汆好之後,取出瀝水待用。   當然,還有肉絲,不過這道菜是薺菜唱主角,肉絲不過應應景而已,多少都無所謂。雖然是配角,當然也要嫩才行,反正先漿再炒,熱鍋冷油(可以參考別的文章,我的!)。炒好,也盛起備用。   取一點澱粉,兩調羹左右,用半碗水化開,專門用來勾芡,上海人叫做「水菱粉」,因為最早的芡粉是用菱做的。「干菱粉」放在水裡,就是「水菱粉」,亦叫「濕菱粉」。   用乾淨的鍋燒水,水的量大約與實料相仿,這樣的厚薄正好。把水燒沸,加鹽,以後就不用加了。然後倒入「水菱粉」,注意,水菱粉極易沉澱,所以加入沸水之前要再次攪勻,還有不要一碗一起倒下去,太厚再加水就不好了,可以一勺一勺地往水裡加水菱粉,直到達到要求的厚度。   到底什麼樣的厚度才會符合標準呢?你可以扔個三四粒薺菜下去,再攪拌一下,如果這些薺菜既不沉下去,也不浮起來,可以「懸停」在芡液中,那就可以了。   接下來就簡單了,把勾了芡的水燒透,直到透明為止。如果怎麼都不變成透明的,那是澱粉的問題。放入豆腐和肉絲,待水再 次沸起來,就可倒入事先煸好的薺菜末了,用鑊鏟快速地拌勻,便可盛在湯碗裡上桌了。   有些不負責任的菜譜會說撒上胡椒粉滴上麻油,這根本就是亂來。胡椒粉氣味芬芳,是用來蓋過鱔絲之類的腥氣才用的。薺菜就是吃其香氣的,又是胡椒,又是麻油,造成的結果只能是「串味」,上海人稱之為「疊味」。   這道羹湯要趁熱而食,當然,真正的上海人其實是趁「燙」而食。此物一冷便風味大減,過夜更是糟不可食。薺菜極鮮,因此用水即可,不必高湯。饒是如此,一口吃下,還是不免要驚呼一聲:「鮮得來眉毛嚡要落脫了!」

盧灣七大麵 一一吃過來

傳說盧灣區有七大麵店很好吃,我打算每一家都去吃吃看,所以就先列在這裡,免得自己都忘了 縮頭麵——香閣麗麵館,麗園路501號近局門路,點評鏈接 http://www.dianping.com/shop/3274321 長腳麵——濟南路肇周路口,點評鏈接 http://www.dianping.com/shop/1892671 據說要評運氣才能吃到,是個攤,過年過節不擺出來的,11點之前也沒有 大腸麵——復興中路59號(吉安路東台路間),點評鏈接 http://www.dianping.com/shop/501534 這家已經吃過的,大腸相當入味,但是中午去的,生意太好,麵竟有點僵 寶泰麵——寶泰麵館,瞿溪路1072弄1號近魯班路,點評鏈接 http://www.dianping.com/shop/502976 阿娘麵——思南路36號近南昌路,點評鏈接 http://www.dianping.com/shop/3032710 這家已經吃過,味道極其一般,特別的黃魚麵,有腥味,小黃魚製作,不是煨麵,而是常規湯麵上加糟溜小黃魚肉澆頭 炸彈麵——富民麵館,太倉路78號順昌路口,點評鏈接 http://www.dianping.com/shop/502083 味香齋——雁蕩路14號近淮海中路,點評鏈接 http://www.dianping.com/shop/501509 據說去該店要吃麻醬麵

拜年啦!

閣主率領眾兔子給大家拜年啦! 去年最後三個月相當不順,新的一年到了,一切都好嘍! 訂一個計劃吧,這樣: 今年出一本新的菜話,保證不炒冷飯,就是登舊文,也保證重新修定 今年出一本新的食話,這個題材我沒有出過書,只是在許多雜誌上發表過,結個集出版吧 花兩年的時間,把西班牙語讀好 看一點書吧,目前想看的有陳夢因的《食經》和江獻珠的《鐘鳴鼎食叢書》 花兩年的時間,把上海的廟逛一遍 兩年裡,再去一次印度或者西藏 做一些高難度的菜出來,比如「密汁火方」、「八寶鴨」之類的

梅璽閣主吃點啥?(十二月)

12月31日,晚飯:丈母家:佛教居士林外賣素鴨一隻、素雞一隻,辣椒炒牛腿菇、綠豆芽拌蛋皮、油煎爆醃黃魚 12月31日,午飯:松江資慶佛素齋:咖啡洋山芋、西蘭花炒黑木耳、西芹豆腐乾絲、黃芽菜炒木耳香菇豆腐乾胡蘿蔔、烤(麥夫)黑木耳、油燜茄子、荷蘭豆、豆腐湯 12月31日,早飯:岩島成(季諾下屬的面包店)外賣法式糖粉面包一個 12月30日,晚飯:丈母家:小孃孃燒了三隻超大獅子頭,與青菜同燒,味道很好吃 12月30日,午飯:豆撈坊金鷹店:兩個人,繽紛海鮮、羊羔肉、蓬蒿菜、蝦滑,198元 12月30日,早飯:喜來公社外賣:丹麥熱狗面包,6.60元 12月29日,晚飯:家中:榨菜蛋花湯、紅燒支魚、炒雙菇 12月29日,午飯:家中自帶便當 12月29日,早飯:喜來公社外賣:丹麥熱狗面包,6.60元 12月28日,晚飯:家中,煎帶魚 12月28日,午飯:辦公室:家中自帶便當 12月28日,早飯:喜來公社外賣:丹麥熱狗面包,6.60元,漲了0.60元 12月27日,晚飯:豆苗豆腐湯、紅燒肉燒蛋、永川豆豉炒油麥菜 12月27日,午飯:永和豆漿外賣:蔥油開洋拌麵套餐,一碗麵、一碗湯、二串雞肉棒,17元,最後一筷子下肚,又餓了 12月27日,早飯:喜來公社外賣:田園雞肉麵包,5.90元 12月26日,晚飯:FM9548重慶飛上海飛機餐:牛肉飯 12月26日,午飯:重慶路孔鎮趙氏宗祠:回鍋肉、毛血旺、清炒萵筍尖、爆大腸、麻婆豆腐、椒香蓮白,另外還有濱濱和米爸釣的十多條鯽魚煮的一個清湯,總共140元,我還"免費"喝了兩杯橘子浸的酒,五個大人 12月26日,早飯:重慶路孔鎮的街頭麵店:超級難吃的寬條炸醬麵,2.50元一碗,吃了幾筷子沒有吃下去,外賣了一隻啤酒鴨,味道還是不錯的,吃了一個0.50元的肉包,五個大人 12月25日,晚飯:重慶路孔鎮夢裡水鄉度假村:涼粉(據說奇辣,沒敢動筷子)、粉腸下水湯、粉蒸肉、咸燒白、炸小魚、泉水魚、干炒蓮白,連兩間房,總共380元,五個大人 12月25日,午飯II:大足石刻:回鍋肉、豆花、啤酒,24元,一個人 12月25日,午飯:重慶至大足高速出口,沿街的"老字號楊鯽魚":一條草魚4斤、五條鯽魚2.2斤,每斤20元,草魚做了肥腸魚(大腸30元一斤,加了一斤),鯽魚做了紅湯鯽魚,還吃了豌豆尖豆腐湯和藕片炒臘腸,果然都很好吃,喝了勁酒,五個大人 12月25日,早飯:重慶中興路十八梯街邊攤:菜粥、小籠包,五個大人 12月24日,第二頓晚飯:重慶較場口夜排檔:口水兔、口水耗兒魚,兩種各48元,兩種各大約十塊牛肉乾大小的肉,另外要了鴨頭和豬頭肉,總共145元,五個大人 12月24日,第一頓晚飯:重慶萬豪酒店對面花市內鄧記火鍋:鴛鴦鍋底,香菜牛肉丸、毛肚、鵝腸、豆苗、牛黃喉、大腸、綠色毛肚、鱔背、泥鰍、酥肉、(月君)花,總共222元,五個大人 12月24日,午飯:淞虹路易初蓮花內食廊:雞鴨血湯(極清淡且難吃)、鍋貼二兩,14元,濱濱外買的老天母宰相牛肚 12月24日,早飯:丈母家:小餛飩一碗 12月23日,晚飯:丈母家:紅燒鳳爪、鴿子湯、茭白炒榨菜絲、塌窼菜 12月23日,午點心:咖喱角一隻 12月23日,午飯:丈母家:紅燒鳳爪、鴿子湯、茭白炒榨菜絲、塌窼菜 12月23日,早飯:熱狗一隻…

大家來玩找找看

這是LUMIX最新的廣告,作為這個品牌的忠實粉絲,我買了fx01, fx03, fx10, fx50, 3x和GF1。 點擊可以查看大圖,你需要找出第一張圖中的殺人犯以及第二張圖中的縱火犯,挺好玩的吧,請把答案寫在留言裡,哈哈。

我的評彈收藏目錄,音頻 v0.1

這是我的評彈音頻收藏,在iTunes目錄下直接dir出來的,基本上都整理好了。 ———————————— 八王逼宮–花色檔–4回 白羅山–王文稼 嚴燕君–24回 白毛女–花色檔–4回 白牡丹行動–景菊平 顧健–30回 白求恩大夫–花色檔–4回 白蛇傳‧大生堂–花色檔–3回 白蛇傳–曹嘯君 高雪芳–20回 白蛇傳–蔣月泉 朱慧珍–12回 白蛇傳–蔣月泉 朱慧珍–18回[視頻抓軌] 白蛇傳–金月庵 金鳳娟–23回缺1回 白蛇傳–徐綠霞–54回 白蛇傳–楊仁麟–14回 白蛇–蔣月泉 朱慧珍–18回 白蛇–楊仁麟–14回 白玉堂–金聲伯–22回 白玉堂–汪正華–30回 拜月記–劉宗英 蔡惠華–30回 包公‧白羅山–王文稼 嚴燕君–24回 包公‧包公與狄青–顧宏伯–50回…

《中國評彈音像庫》倡議書

我是一個評彈愛好者,幼時的家中,沒有電話、沒有電視,當然更沒有網絡,唯一可以接受外部信息的就是收音機。家中祖母是蘇州人,將我從小領大,使得我也能說一口蘇州話(我們家在上海)。她最喜歡的,就是將收音機調在評彈的波段,我至今記得那是1197千赫,也就是現在的97.2波段(1197好像依然還在),星期書會我也是從第一期就聽起了。 後來長大了,從大學開始,我就不在家了,祖母依然天天聽說書,我卻中斷了幾年,及至工作,依然沒有摸撿回來。後來,電腦與網絡普及起來,那時我有了一台第一代的iPod,那時還是用1394線而非USB的,10G的機器那塊小磚而且是黑白屏幕的。也正在這個時候,我意外的找到了數十個打包的評彈音頻,於是我又重新開始聽評彈了。 到了現在,我收集了200多G的音頻和大約500G的視頻,這也拜賜於評彈的藝術的活躍。我一直和朋友們說,在所有的藝術的形式中,如今真正「活著」的也只有評彈、相聲、二人轉等幾個了,而其中又以評彈為最佳。 我一直想和朋友們分享我的收藏,但是叫我一個個地上傳到某個網盤,我好像也沒有很大的興趣。同時,近幾年裡,我依然不斷地去尋找我沒有聽過的資料,但是這時我發現了一個問題:重複的太多了。 由於音頻、視頻的來源不同,早期的音頻標記又相當不規範,大多數東西只有一個文件名,大多數文件名也只是一個回目名。別的不說,去本論壇的威盤(評彈戲曲論壇)看看,只看文件名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哪位演員的那檔書,除了個別老聽友能詳出一二來,簡直就是一團亂麻。 其實音頻也好,視頻也好,電腦技術的發展已經使得電子文檔的本身可以帶有相當多的信息,就拿mp3格式來說,它本身有一個信息段,叫做mp3tag,可以存放包括演員姓名、回目名稱、回目次序、演出年份等數十條信息,視頻沒有這麼細緻,但也不少。 在此,我想邀約喜歡評彈的同好,大家一起努力出謀劃策,先把已有的評彈曲目規範好,建出目錄來,再拿出來大家一起分享,也省得淘寶的奸商將一套金聲伯的《七俠五義》賣到上百。 我的想法是,大家一起先把手中的資料列出來,不用把東西拿出來,一起先整合一下,看看還缺什麼,有辦法的朋友可以去電台電視台弄,有錢的朋友可以出錢來買,等到有個數以後大家想個辦法,建立一個標準,比如mp3tag的寫法,從視頻截音頻的取樣頻率等等,所有的細節都可以慢慢地討論。 第二步的計劃,是建立免費的服務器,有資源的朋友可以貢獻一下,我個人沒有資源,但我願意出一點錢,盡一份力,也希望有相同想法的朋友,加入到這個計劃中來,功德無量啊! 這只是一個發起貼,屬於拋磚引玉吧,希望大家集思廣益,獻計獻策。 萬事開頭難,最怕的就是根本不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