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閒話] 別 別牢 別勿轉

  ”小別重逢梁山伯”幾乎成了越劇的形象代言,或者說”廣告語”,只要說到越劇,很多人都會想到這句。”小別”是很重要的”句眼”,唱起來也別有風味,就連候寶林大師學唱越劇的段子裡,也是這句。”別”有許許多多的意思和用法,《漢語大詞典》上光釋義就有二十六條,但並不在此文的討論範圍,我們要討論的是上海話中的”別”,所以那些諸如”分別”、”離別”、”告別”、”別人”、”別處”之類的常規用法,就不再贅述了。   ”別”在上海話裡,首先是個像聲字,象倒水的聲音,從瓶子裡把水倒出來,空氣在瓶口發生震盪的聲音,不同的瓶子倒水,聲音是不同的。據說”別”是有標準音的,就是”倒夜壺”的聲音,”別別別”一串的;”別”也是個動作,”她的胸前別著一枚胸針”,這個”別”是佩戴的意思。用來”佩戴”的工具,最普通的莫過於”別針”了,小朋友胸前的手絹,大中小隊長的標誌,都是用”別針””別上去”的。   佩戴東西,要固定住,上海話叫”別牢”,然而腦子居然也會”別牢”,好玩吧?有的時候,突然有件事想不起來了,特別是剛才還想說句話,突然就想不起要說啥了,這種情況,就是”腦子別牢”了,這裡的”別牢”,就是轉動不了,卡住了,所以 “司必靈”鎖可以”別牢”,鑰匙插進去,就轉不動了。   兩個人之間也會”別牢”,有人認為這個”別”是”憋”的同義詞,就像《水滸傳》第六十七回中”李逵道我和哥哥別口氣,要投凌州去殺那姓單、姓魏的兩個!”雙方賭氣,互不理睬,上海話叫”彆氣”,如果互不相讓,呈僵持狀態,就”別牢”了。”別牢”了還有解勸的可能,若反目成仇,則是”別煞”了。   看得出來,這些”別牢”、”彆氣”、”別煞”都是轉不過來了,但是”別”也可以是”轉”的意思,上海人的轉身,就叫”別轉”;回頭看東西,也叫”別轉頭”;腦子轉不彎,則叫”別勿轉”。   有”別勿轉”,還有”別勿著”,兩個詞一點關係都沒有,在這裡,”別”是”巴望”的意思,卻不可以單獨使用,只能用於”別勿著”表示”巴望,卻得不到”,上海話中有”別不著個苦”,表示滿懷期望而得不到的苦悶。   上海人如果扭傷了,叫做”別筋”,”腳別筋”、”腰別筋”、”手別筋”,就連腦子也可以”別筋”,其義和”腦子別牢”差不多,”別牢”是轉不過來,”別筋”是轉出問題來了,這裡的”別”,嚴格地說,應該寫作”蹩”,牌九中兩隻牌加在一起正好十點,叫做”蹩十”,也寫做”別十”。   ”別苗頭”是很有特色的上海閒話,”苗頭”者,事物的最新變化也,”別”在此,是”辨”,事物一發生變化,就能分辨出來,就是”別苗頭”了,就如領導正在生氣,還有傻人去抬槓,別人就會說”儂哪能勿別別苗頭個啦?去撞了槍口上”。   還有一個,發音一模一樣,乃是互相攀比、爭風吃醋的意思,如”辦公室就是搿兩個女人,天天別妙頭,還弄得好伐?”   就像前者其實是”辨苗頭”,後者其實是”比妙頭”,只是”辨”和”比”都與”別”的讀音相近,久而久之,不但讀成了”別”,連寫,也是一樣的寫法了。   上海人彷彿很喜歡這個”別”字,明明是條弄堂,裡面是成排的石庫門或新式裡弄房子,卻偏偏要叫做”別墅”或者”別業”,著名的”四明別墅”和”中行別業”如今都成了上海的特色建築了。   ”別”,還有許多別的好說,別(此字下面要加圓點)的時候再說吧。 (寫於2007年12月19日)

[上海閒話] 上海姓

  由於工作的原因,經常”走南闖北”,有幸得以領略名山大川之風姿,體會風俗人情之特色。前段時間,發現不少旅遊點,都多了一種生意–“姓氏店”。在這種店裡,可以知道自己姓氏的來源,也可以買到鐫有姓氏的項鏈和墜子。更有趣的是,有一種扇子,粗木骨子,紙面印刷,售價近百;扇面是一個大字,就是姓氏了,據說是受”將旗”的啟發而來,然而不知為何,我第一反應則是”插標賣首”四字。   其實以前,殷實之家都有家譜,拿出家譜來一查,就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後來家譜都當”四舊”燒掉了,沒有燒掉的,也都被”充公”了(家中所藏《邵氏宗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發還”時,每卷都蓋著”上海圖書館藏”的印)。以至於現在的人,連自己的祖宗是誰都不知道,只能在旅遊點的小店查著玩。   不知道哪裡來的倒也罷了,不會念,就有些丟人了。姓氏怎麼念,也是個學問,上海話中,姓氏的不同唸法,也很有特色。   第一個字,是”龔”。對,就是”龔自珍”的龔。記得九十年代初,我在虹橋路虹梅路的龔家宅租房子住,房東姓龔,隔壁也姓龔,前面後面都姓龔,在上海話裡,這個字念”窘”的平聲。   突然有一天,在這個只有幾十戶家庭上百口人的地方,有了一場軒然大波,起因就是房東的女兒。那女孩子念小學,有一天回家對她爸爸說”我不姓’窘’,我是姓’公’的!”這還了得?雖說是個女孩,但也不能擅自改姓啊?於是父女吵了起來,鄉下吵架是很熱鬧的,附近的人都來;總算吵明白,原來姓沒有改,只是讀音有變化,女兒告訴父親”老師說應該念’公’,”父親不同意,請大家評理,大家都說不能念”公”,又有人說這個字可能是多音字,就像”車”和”車”一樣,用作姓的時候,有專門的讀法。   於是大家一起去查字典,可字典上只有一個發音,只能唸作”公”。這下,大家都傻眼了,難道姓了幾百年的”龔”,一直是讀錯的?   於是他們來問我這個唯一的大學生,希望我能解答,十幾年前的我,尚未開始任何語言學方面的研究,只好信口開河地說”或許,在上海方言中,讀姓氏時應該讀’軍’吧?”   很多年過去後,我才搞明白,這個字在上海的確是”軍”,不但是方言,而且還是古音。《唐韻》說這個字是”俱容切”,《集韻》說是”居容切”,什麼叫”切”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拼音方式,看過《鏡花緣》的朋友或許有印象,李汝珍通過多九公和唐敖的嘴,把”反切”稱為”絕學”。我們暫不談反切的深奧,只說這”居容切”和”俱容切”,說得簡單點,就是把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的韻母拼在一起,你可以自己試試看,”龔”字到底該讀成啥?   上海話中,與普通話完全不同的姓氏讀音,還有許多,”岳飛”的”岳”也是一個。這個音,很難表述出來,與上海話中的”鶴”發音相同,外地的朋友,只能請上海朋友讀一下,才能明白。再如”奚”字,著名歌唱家”奚美娟”的”奚”,在上海話中也不念”西”,而是唸作”夷”,唸錯了,可是要鬧笑話的。   由於上海方言的特色,沒有翹舌音,也沒有後鼻音,以至於許多普通話中不同發音的姓,到了上海話中,就分不清了,只得以拆分單字或偏旁部首的方法來加以區分。   比如”王”這個姓吧,是上海的第二大姓,據2006年的資料表明,上海有78萬王姓人口,偏偏在上海話中與”黃”的發音一模一樣,於是只能用”三劃王”和”草頭黃”來區別。   類似的 “沈”與”孫”,在上海話中也完全相同,上海人用”三點水的沈”和”子小孫”來區分;同樣,還有”柳樹的柳”和”卯金刀劉”,劉的繁體寫作”劉”;以及”人則俞”和”干鉤於”,”於”是好似”干”的腳”鉤”起來,故有此說。   除了兩姓同音外,還有三姓同音的,我的姓就是其中之一,”曹趙邵”在普通話中是三個音,到了上海只能變成”曲日曹”、”走肖趙”(”趙”的繁體是”趙”)和”刀口邵”才能說清,又如”程陳岑”是最典型的前後鼻音不分,翹舌平舌通用的產物。   更厲害的,還有四個字同音的,就是”何賀胡吳”。這些字,普通話中各不相同,可到了上海話中,一律發作”糊”,真是夠糊了,為了不至於太糊,上海人稱之為”人可何、加貝賀、古月胡和口天吳”。   其實,上海話也並非如此”不堪”的,有些姓氏、在普通話中是同音的,到了上海話反而分得清了。”江”和”姜”就很明顯,前者在上海話裡發”缸”的音,而後者還是發”韁”的音;同樣,”勝”與”盛”,”弓長張”與”立早章”,上海人也都分得清。 (寫於2007年12月10日)

[上海閒話] 上海姓

  由於工作的原因,經常”走南闖北”,有幸得以領略名山大川之風姿,體會風俗人情之特色。前段時間,發現不少旅遊點,都多了一種生意–“姓氏店”。在這種店裡,可以知道自己姓氏的來源,也可以買到鐫有姓氏的項鏈和墜子。更有趣的是,有一種扇子,粗木骨子,紙面印刷,售價近百;扇面是一個大字,就是姓氏了,據說是受”將旗”的啟發而來,然而不知為何,我第一反應則是”插標賣首”四字。   其實以前,殷實之家都有家譜,拿出家譜來一查,就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後來家譜都當”四舊”燒掉了,沒有燒掉的,也都被”充公”了(家中所藏《邵氏宗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發還”時,每卷都蓋著”上海圖書館藏”的印)。以至於現在的人,連自己的祖宗是誰都不知道,只能在旅遊點的小店查著玩。   不知道哪裡來的倒也罷了,不會念,就有些丟人了。姓氏怎麼念,也是個學問,上海話中,姓氏的不同唸法,也很有特色。   第一個字,是”龔”。對,就是”龔自珍”的龔。記得九十年代初,我在虹橋路虹梅路的龔家宅租房子住,房東姓龔,隔壁也姓龔,前面後面都姓龔,在上海話裡,這個字念”窘”的平聲。   突然有一天,在這個只有幾十戶家庭上百口人的地方,有了一場軒然大波,起因就是房東的女兒。那女孩子念小學,有一天回家對她爸爸說”我不姓’窘’,我是姓’公’的!”這還了得?雖說是個女孩,但也不能擅自改姓啊?於是父女吵了起來,鄉下吵架是很熱鬧的,附近的人都來;總算吵明白,原來姓沒有改,只是讀音有變化,女兒告訴父親”老師說應該念’公’,”父親不同意,請大家評理,大家都說不能念”公”,又有人說這個字可能是多音字,就像”車”和”車”一樣,用作姓的時候,有專門的讀法。   於是大家一起去查字典,可字典上只有一個發音,只能唸作”公”。這下,大家都傻眼了,難道姓了幾百年的”龔”,一直是讀錯的?   於是他們來問我這個唯一的大學生,希望我能解答,十幾年前的我,尚未開始任何語言學方面的研究,只好信口開河地說”或許,在上海方言中,讀姓氏時應該讀’軍’吧?”   很多年過去後,我才搞明白,這個字在上海的確是”軍”,不但是方言,而且還是古音。《唐韻》說這個字是”俱容切”,《集韻》說是”居容切”,什麼叫”切”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拼音方式,看過《鏡花緣》的朋友或許有印象,李汝珍通過多九公和唐敖的嘴,把”反切”稱為”絕學”。我們暫不談反切的深奧,只說這”居容切”和”俱容切”,說得簡單點,就是把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的韻母拼在一起,你可以自己試試看,”龔”字到底該讀成啥?   上海話中,與普通話完全不同的姓氏讀音,還有許多,”岳飛”的”岳”也是一個。這個音,很難表述出來,與上海話中的”鶴”發音相同,外地的朋友,只能請上海朋友讀一下,才能明白。再如”奚”字,著名歌唱家”奚美娟”的”奚”,在上海話中也不念”西”,而是唸作”夷”,唸錯了,可是要鬧笑話的。   由於上海方言的特色,沒有翹舌音,也沒有後鼻音,以至於許多普通話中不同發音的姓,到了上海話中,就分不清了,只得以拆分單字或偏旁部首的方法來加以區分。   比如”王”這個姓吧,是上海的第二大姓,據2006年的資料表明,上海有78萬王姓人口,偏偏在上海話中與”黃”的發音一模一樣,於是只能用”三劃王”和”草頭黃”來區別。   類似的 “沈”與”孫”,在上海話中也完全相同,上海人用”三點水的沈”和”子小孫”來區分;同樣,還有”柳樹的柳”和”卯金刀劉”,劉的繁體寫作”劉”;以及”人則俞”和”干鉤於”,”於”是好似”干”的腳”鉤”起來,故有此說。   除了兩姓同音外,還有三姓同音的,我的姓就是其中之一,”曹趙邵”在普通話中是三個音,到了上海只能變成”曲日曹”、”走肖趙”(”趙”的繁體是”趙”)和”刀口邵”才能說清,又如”程陳岑”是最典型的前後鼻音不分,翹舌平舌通用的產物。   更厲害的,還有四個字同音的,就是”何賀胡吳”。這些字,普通話中各不相同,可到了上海話中,一律發作”糊”,真是夠糊了,為了不至於太糊,上海人稱之為”人可何、加貝賀、古月胡和口天吳”。   其實,上海話也並非如此”不堪”的,有些姓氏、在普通話中是同音的,到了上海話反而分得清了。”江”和”姜”就很明顯,前者在上海話裡發”缸”的音,而後者還是發”韁”的音;同樣,”勝”與”盛”,”弓長張”與”立早章”,上海人也都分得清。 (寫於2007年12月10日)

[上海閒話] 軋 軋煞 軋朋友 吃軋頭

  上海話中有個字,嚴格地說,應該只是一個音,這個音可以表達許許多多的意思,有些意思甚至毫不相干。。   先來說這個音,用漢語拼音來標的話,是ga,發音有點象”嘎”,但是要更輕一點,快一點。為了行文的方便,我們用這個音常用的字–“軋”來說明。   ”軋”可以單獨使用,”今朝店裡老’軋’呵”是指店裡人多、擁擠,所以這個字有時也寫作”擠”;”汏蟹辰光被伊鉗子’軋’一記”是指被”夾”了一下;”腳被輪盤’軋’著了”則是說”碾壓”的意思,”人畀車子軋著了”則又成了”碰撞”的意思。   很亂,是不是?我也覺得亂。反正,這個音,可以用來表示”擠”、”擠壓”、”擁擠”的意思。上海的公共交通是以”擁擠”出名的,不論電車,公共汽車還是軌道交通,上下車都是要”軋”的,甚至於最厲害的時候,一平方米站了十三個人,以至於上海人之間交談,對公共交通的”乘”字都一律變成了”軋”,”軋電車上班”,”軋地鐵回去”都是平時經常聽到的。   上海一直就是”軋”的,不但公共交通”軋”,住房也”軋”,到處”軋”,實在”軋煞人”。上週末到徐家匯,下午兩點到美羅城尋食,結果摩肩接踵,人多得出奇,簡直就像”軋神仙”。”軋神仙”是蘇州風俗,每逢四月十四日,是神仙呂洞濱的生日,蘇州人喜歡在這天去閶門的福濟觀拜呂洞濱。又據說呂洞濱會混在人群中顯靈,於是大家都在這一天去,都希望被神仙碰到,人多了,大家一起擠,只當是擠到了神仙,這就是”軋神仙”的來歷。蘇州話的”擠”,也是讀成”軋”,寫作”軋”。   其實神仙是”軋”不到的,大家無非是去”軋鬧猛”,”鬧猛”在上海話裡是”熱鬧”的意思,那麼顯而易見,”軋鬧猛”,就是”湊熱鬧”的意思。   如果軋神仙歡天喜地,那麼接下來的”軋”,就有點嚇人倒怪了。”軋煞老娘有飯吃”,是舊時上海灘男孩的傳統遊戲,玩法很簡單,就是眾多男生把其中一個擠在牆角,然而一個個地拚命往裡擠,絕對是小男孩們百無聊賴,精力旺盛無處發洩的產物。其實遊戲的本身也並無可道之處,倒是名字的由來,可以寫上幾筆。   ”軋”在這裡,還是”擠”的意思,而”煞”在上海話,一則表示程度很厲害,可以理解為”擠得半死”;二則表示”殺”,就是”擠殺”、”擠死”。   然而不管是”半死”或者”全死”,為何擠了老娘就有飯吃呢?據說要從”軋戶口米”說起。”戶口米”是解放前的一種糧食供售制度,其形式和後來的購糧證相同,即根據每戶人口的多少,定量購買糧食。戶口米發售的數量有限,每天售完即止,所以大家要”爭先恐後”才能買到。買戶口米從每天凌晨開始排隊,到米店開門之時,已經有一兩千人了,為了防止有人插隊,大家都擠得緊緊實實,整條隊伍密不通風。當時某些人有規模地靠插隊來囤積糧食,插進一個,就會有一批人插進來,一兩千人擠在一起,為了能夠賴以活命才擠得水洩不通。前幾天報載重慶有家超市,油價便宜,引發爭購,結果擠死數人。戶口米雖然沒有真的”擠殺”過人,然而”擠得半死”倒也絲毫不誇張。再說那時,男人要打工,要上班,這”軋戶口”的工作許多就落到了主婦的頭上,女人相對男人來說,總要稍稍”勿經軋”一點吧?   如此擠法,恐怕那些主婦拿著米到家的第一句話就是”今朝軋煞脫了”,對於小孩來說,很容易把”娘”、”米”和”軋煞”三件事聯繫起來,產生其中有必然因果關係的想法。小朋友無知的遊戲背後,有誰知還有這麼心酸的背景。   同樣的”軋煞”,軋戶口米是”軋得半死”,然而如果碰到一輛車呢?”汽車軋殺人嘍”說的是汽車”撞”出人命來了。   被汽車撞,當然很容易出人命,那麼如果是飛機呢?飛機也會撞人?那不過是上海的一句俏皮話罷了,常用在賭神罰咒時說”如果怎樣怎樣,就如何如何”,否則的話就會”畀撥飛機軋殺”。   ”軋”除了”擠”,還有”夾”的意思,腳被門”軋”了,手被蟹鉗”軋”了,都是”夾”,其中最最有意思的當數”軋扁頭”。頭豈能”夾”,而且還要”夾扁”? “軋扁頭”指的是在對立的兩派中間的那個人,調停沒有本事,勸說不見效果,弄得疲於奔命,兩頭不討好。”軋扁頭”,最典型的要數上海男人了。”老娘”欲樹立威信,”小娘”想提高地位,都要逼著上海男人表態,弄得彷彿”三夾板”當中的那塊,豈不是”軋扁頭”嗎? “軋扁頭”的人,一定是”吃軋頭”了,上海話中被人埋怨,叫做”吃軋頭”,特別是由於情面難卻而通融別人,產生了後果被上司埋怨,叫做”吃軋頭”,比如有時在店裡還價,賣者就說”我畀儂便宜仔,老闆尋著我,我勿要吃軋頭啊?”   ”軋扁頭”乃是兩面”吃軋頭”,真正是苦啊,要在”逆境”中生存下來,必須學會一種看家本領–“軋苗頭”。”苗頭者”,”起色”也、”變化”也。”軋”在這裡,又成了”觀察”的意思,能夠觀察到事態微小的變化,而作出準確的反應,謂之”軋准”。軋苗頭要會看臉色,察顏觀色乃是基本功,否則的話,只怕會火上添油,弄巧成拙。這裡還有句熟語,叫做”苗頭勿軋,苦頭吃煞”。   ”軋”還有”交往”的意思,”軋淘”是典型的上海話,”淘”是志趣或者特徵相同的一類人,如果這群人個個要求上進,積極好學,就是”淘軋得好”,反之,則是”軋了壞淘”。   朋友交往,也不僅僅是以好壞決定的,最主要的還是緣份,如果兩人一見面,就怎麼看怎麼不順眼,那當然交不起朋友來,上海人稱之為”軋勿攏”。   很顯然,”軋淘”,就是”交朋友”,那麼為什麼不叫”軋朋友”呢?因為上海話裡”軋朋友”另有其義。   男女之間談戀愛,在北方叫做”搞對象”,而在上海話裡就是”軋朋友”了,頗有點”相敬如賓”的意思。”軋朋友”是個蠻有詩意的詞,但是若男女關係不正常,成了”軋姘頭”,則這個詞的本身也令人不舒服起來。   ”軋”的這個字義,就是”交往”、”獲得”朋友的詞義,據說是來自英語的”get”,但證據不多,記錄在此,聊備查詢。   除了”擠、壓、夾、交往”之外,就連對賬,也用到這個音。”軋賬”就是”對賬”、”查賬”的意思。在此,”軋”是”盤查”的意思。問出某人的秘密叫做”軋伊出來”,或者”最後還是被我軋出來”,這個”軋”,和”軋苗頭”的”軋”查不多。   軋賬要軋得準確,盤查要得到真實的信息,這就叫做”軋實”,用來表示”真實的”、”可靠的”、”準確的”。”迭樁事體軋實(口伐)?”,是上海人經常說的一句話;”軋實價鈿,弗設虛頭”,是以前上海商人的口頭禪,哪怕是個奸商。   還有一個”軋”,是”軋進軋出”,在標準的邊緣,再好一點肯定達標,再低一點肯定無望,偏偏就在邊緣,就叫做”軋進軋出”。例如錄取分數線還未公佈,但最高不會超過455分,最低則不會低於450分,那麼這時453分的分數就是典型的”軋進軋出”。”軋進”總是開心的事,在打折的最後一刻買到心儀的東西,摸彩摸到了最小的獎項,在漲價的前夕認購了房子,這些都是”軋進”;然而加工資沒有挨著,分禮物沒有份,寫作計劃與人撞車,如此的”軋出”,總是令人懊惱的。 (寫於2007年12月7日)

[上海閒話] 鬼

  ”小氣鬼,喝涼水,嫁個老公吊死鬼,生個兒子一條腿……”   這首童謠,一定要用普通話念才好玩,因為韻的關係,韻是節奏的復沓,歌謠的必備條件。用上海話,韻就變了,首先”鬼”發音就不一樣,韻變成了”虞”(要查一下韻譜用字),整個字唸成”舉”。   鬼,乃是人死後變的。很簡單,人在陽,鬼在陰,人在明,鬼在暗,所以鬼具有許多世人所沒有的特徵。世上見過鬼的人很少,號稱見過的稍微多一點,倒是語言中有許多”鬼”,連說話的本身,加個”鬼”字,就成”鬼話”。”鬼話”在普通話中,是”鬼故事”的意思,而上海話中另有其義。人們認為陰間、陽間是截然相反的,不管什麼都是相對的。人在白天行走,鬼在晚上作祟,所以有句話叫做”從雞叫做到鬼叫”,說明此人的工作量很大,沒日沒夜地干活。   那麼既然人說的是真話,那麼鬼說的,一定是”假話”了,上海人把”假話”、”謊言”叫做”鬼話”,還有句俗語叫做”人面人話,鬼面鬼話”,說是 “在好人面前要以誠相待,而對奸邪之人不可盡吐真言。”若說話的是鬼呢?必是圓滑之鬼。所以”人面人話,鬼面鬼話”也用來形容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傢伙。   上海話中,有許多與”鬼”相關的詞語、俗語、俏皮話聽我慢慢道來。   ”鬼”字,加個”小”就是”小鬼”,也叫”小鬼頭”,上海人用來稱呼頑皮的小男孩。可以說,但凡上海小男孩要是闖了禍,家長第一句肯定是”小鬼”或者”儂只小鬼”。   有了”小鬼”,那麼有沒有”大鬼”呢?沒有,只有更大的,叫”老鬼”,老鬼指的並非老傢伙,而是指精通或者熟練某種事物,打遊戲機,就是”小鬼”最”老鬼”,吃蟹,就是老饕最”老鬼”。上海有句成語,叫做”老鬼失匹”,指的是”老師傅失手”,譬如一個極精明之人,買東西卻被人缺了稱,就是”老鬼失匹”(匹字存疑)。做鬼做得多了,鬼也”精乖”起來,有經驗有見識,所以”老鬼”是人人買賬的。   對於”老鬼”的寫法和出典有許多說法,很多人認同”廣東妓女”說,就是因為清朝袁枚的《隨園詩話》有一句”廣東稱妓為老舉”,這句話,我一點也不反對,並且還有其它諸如《浮生六記》之類的佐證當時叫廣東妓為”老舉”的,但是這些”老舉”和上海話中的”老鬼”有一絲半點的聯繫嗎?就像韓國的首都叫”首爾”,與關公的那句”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爾”,這兩者,有一絲半點的聯繫嗎?   鬼有許許多多,如果有幸到大足,看十八層地獄的雕塑(如今豐都已不存了),就有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鬼,上海話中,也有許多。   文中開頭的吊死鬼,上海話叫”吊殺鬼”,乃是上吊或被吊而死的鬼,”吊殺鬼”的特徵是舌頭伸得很長。東西被吊起來,很多會變長,人也一樣,著名舞蹈演員黃豆豆小時候就被吊過,為了長得高一些。人們想像中,”吊殺鬼”應該也被拉長了,所以上海人也用”吊殺鬼”來罵那些面無表情的高個子。”急殺鬼”並不是急死的,所以應該寫作”急煞鬼”,所有的急性子,都是”急煞鬼”,有些說急性子的話很好玩,比如”燒蝦等不及紅”,說的就是這類人。   ”急煞鬼”很傳神,常常有那些急性子闖紅燈,以至於險象環生,開車的會罵”儂急了投胎啊?”還沒死,就要急著投胎,不是”急煞鬼”是啥?就算已經是鬼,急著投胎,也就是”投鬼”,上海人稱之為”投五投六”,意謂性急且行事莽撞之意,有人說這個字應該是”(走殳)”,這個字連電腦也打不出來,用電腦寫文章的話,只能寫作”投”。   還有”餓殺鬼”,餓殺鬼是餓死的,生前沒吃,死了一定要多吃點,所以吃相不好,吃得很快很多的人,常被人稱作”餓殺鬼”,”餓殺鬼”就算轉世,也只是要吃,所以這種人也叫”餓煞鬼投胎”或是”前世裡沒吃過”。   ”討債鬼”也是鬼,當然不見得討債討死的,只是死了以後來討生前的債,叫做”陰債”。過去迷信,認為今生的付出都是前世所欠,所以那些敗家子,就是來討前世債的典型。上海話中把那些經常敗家,經常惹事生非(惹了事,就要賠錢)的同輩或小輩叫做”討債鬼”,對於女人來說,最大的兩個討債鬼,莫過丈夫和兒子了。   不但有”討債鬼”,還有”討命鬼”,就是專門負責”索命”的鬼,黑白無常就專司此職,”生病人搭鬼商量”豈不是讓鬼來捉麼,這句話是說某人不識人頭,明明別人要算計他,他還去和此人說知心話,那還有好果子吃嗎?   當然,還有”大頭鬼”,”大頭鬼”的特點不是自己頭大,而是碰到的人頭會大起來,大多數人碰到麻煩事時,頭也會大起來,特別是奇奇怪怪的麻煩事,頭會變得更大,上海話”碰著大頭鬼”就是這個意思。又有時,小朋友同家長吹牛,只奈水平欠缺,吹牛吹得太離譜,讓人一聽就是假的,這時家長往往會說”儂要麼碰著大頭鬼了。”   普通話中有些鬼,到了上海到不成為鬼,比如”小氣鬼”、”饞癆鬼”,這些傢伙到了上海,不夠級別,所以成了”小氣胚”,”饞癆胚”。 (寫於2007年12月18日)

[上海閒話] 馬夾袋

  要問網絡中的常用詞,”沙發”肯定有,”頂”也是一個,”馬甲”也少不了,若是排個”十大”,多半名列三甲。網絡最重要的就是交流,交流最方便的是論壇,在論壇裡發表言論,第一個回覆叫”沙發”,以後的回覆都叫”頂”。常有人不希望以真身參與討論,便註冊一個或多個”別號”,”別號”的網絡術語叫”馬甲”。用”馬甲”的目的,多半是”防護”,因為怕”挨磚”(”磚頭”可能是排名第四的熱門詞了,指被人痛罵),穿了”馬甲”砸不到真身,就什麼話都敢說了。   ”馬甲”一詞,倒是可以細細把玩一番的,顧名思義,或許是馬皮(不是馬)做的甲,人穿的,或者是人(不是人皮)做的甲,馬穿的。不管怎麼說,都是”甲”,既然是”甲”,當然是打仗用的,不過我想以前打仗的時候,馬是稀缺資源,不至於殺了馬剝下皮來做成甲冑給人穿,馬皮最多也就是”馬革裹尸”罷了。既然馬很珍貴,那麼給馬穿戴護具倒是順理成章的,看來,馬甲應該是用其它動物的皮革或者金屬、陶瓷片串接而成的護具,穿在馬身上的甲冑,叫做”馬甲”。   後來,穿在馬身上的甲漸漸地成了人的服飾,人們把那種沒有領子,沒有袖子的衣服叫做馬甲,你還別說,和穿在馬身上的還真像。   馬甲根據式樣和面料,有各種稱呼,與西裝配套的,叫”西裝馬甲”,針織棉布的叫”汗衫馬甲”,還有種旗袍馬甲,長及膝或地而無袖,據說這種馬甲加上裡面的喇叭袖短襖,乃是後來”海派旗袍”的前身。   其實旗袍一物,根本就有兩種,一種就是大家清官電影電視劇裡看到的那種略顯雍腫的大袍子,裡面是穿褲子的,屬於少數民族服飾(Manchu/Qi style),而漢人婦女乃是”三把梳頭兩截穿衣”,分為上衣下褲的。   現在常說的旗袍,是”海派旗袍”,就是王家衛電影裡的那種。纖薄,時尚,裡面不是穿褲子而是穿玻璃絲襪的(如今是赤腳的),這種服裝,是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方才在上海流行起來。前時清王朝已經覆滅十多年了。如果說海派旗袍取法於清朝旗人的服裝,倒不如說,海派旗袍更多地吸收了西式連衣裙的元素。   海派旗袍只有可能在上海被發明出來,因為上海既稟承了中國文化的底蘊,又接受的西方文化的風采,於是自然而然地就產生這種高雅而不失美麗的服飾,並且從那時開始,上海的服飾就始終引領著潮流。   從1925年的上海女學生開始穿旗袍,到最近李安的《色戒》旗袍展示著她的美麗與滄桑。無奈的是,如今太多太多的人不諳旗袍的精髓,叉麼開得老老高,領頭麼老老大,怎麼看都是服務員打扮。   上海人不但”發明”了”旗袍”,還發明了”黃馬甲”。眾所周知,上海證券交易所有”紅馬甲”和”黃馬甲”兩種,前者是證券商,後者是交易所的工作人員。這景象相信大家已經在各種媒體中屢見不鮮了。許多人以為”紅黃馬甲”制度是因襲瞭解放前的上海股票制度,也就是說這種制度是”國際慣例”。   後來開放了,許多人到了國外,發現國外並沒有”黃馬甲”,難道”黃馬甲”只是”中國特色”?   的確是的,據上交所的創始人尉文淵回憶,當時他決定讓所有的人都穿紅色的馬甲,結果負責採辦的人看到黃色也很好看,於是也買了,分別做成紅黃兩種馬甲。及至第一次開盤,已經來不及製作足夠的紅馬甲了,於是尉文淵只能將錯就錯,倒反而將券商和工作人員輕易地區分開來了。   據我所知,最早的馬甲袋也是在上海出現的,沒準那個名字還是我發明的呢,”馬甲袋”知道不?對,就是超市裡的那種塑料袋,那種袋子呈”凹”字型,記得那是將近三十年前了,有一次,在上海展覽館舉行一個”外國包裝展”,那些東西對於當時的上海人來說,真是千奇百怪、巧奪天工,那時才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大。   那個展會上的大多數東西是樣品,只有馬甲袋是售賣的,一家日本公司在賣,一角錢一個,那時一角錢是能吃飽肚子的,不過祖母覺得一個袋子能裝滿十斤沙子而且拎拎還挺結實,就買了回來。   買來之後,我就突發奇想,叫那隻可以拎的塑料袋為”馬甲袋”,因為和汗衫馬甲很像。   後來這種袋子多了起來,我堅持叫它”馬甲袋”,周圍的人都覺得好玩,或者還真是這麼一傳十、十傳百叫出來的呢!   當然,這只是說笑罷了,不過那第一隻的馬甲袋,在家中用了十多年,真的很牢,要等用壞了無數”後起之秀”後,它才”壽終正寢”。   隨便提一句,在馬甲袋之前,上海用的最多的是”網線袋”,是用尼龍絲編織而成,上面有網眼,每個網眼約有雞蛋大小,有時胖人穿緊身衣服,身上的肉彈出來,就被人嘲為”象著(穿)了一隻網線袋”。   上海還有種袋子,叫做”麻叉袋”,由於發音的關係,許多人都以為是”馬車袋”,以為是專門放在馬車上用的,其實這種袋子就是”麻袋”,用麻編織而成的袋子,而”叉”則是指編織成”×”的意思。   ”馬甲”亦名”背心”,最有名的要數”照相背心”,其實那玩意是”釣魚背心”,因為可以放很多東西,被喜歡攝影的朋友借鑑了。”馬甲”亦有寫作”馬夾”的,乃是錯別字,寫得人多了,錯的也成了對的。   附:《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上》”明宗與人對柵於德騰,時晉高祖為梁人所襲,馬甲連革斷,帝輟騎以授之,取斷革者自跨之。” (寫於2007年12月17日)

[上海閒話] 馬夾袋

  要問網絡中的常用詞,”沙發”肯定有,”頂”也是一個,”馬甲”也少不了,若是排個”十大”,多半名列三甲。網絡最重要的就是交流,交流最方便的是論壇,在論壇裡發表言論,第一個回覆叫”沙發”,以後的回覆都叫”頂”。常有人不希望以真身參與討論,便註冊一個或多個”別號”,”別號”的網絡術語叫”馬甲”。用”馬甲”的目的,多半是”防護”,因為怕”挨磚”(”磚頭”可能是排名第四的熱門詞了,指被人痛罵),穿了”馬甲”砸不到真身,就什麼話都敢說了。   ”馬甲”一詞,倒是可以細細把玩一番的,顧名思義,或許是馬皮(不是馬)做的甲,人穿的,或者是人(不是人皮)做的甲,馬穿的。不管怎麼說,都是”甲”,既然是”甲”,當然是打仗用的,不過我想以前打仗的時候,馬是稀缺資源,不至於殺了馬剝下皮來做成甲冑給人穿,馬皮最多也就是”馬革裹尸”罷了。既然馬很珍貴,那麼給馬穿戴護具倒是順理成章的,看來,馬甲應該是用其它動物的皮革或者金屬、陶瓷片串接而成的護具,穿在馬身上的甲冑,叫做”馬甲”。   後來,穿在馬身上的甲漸漸地成了人的服飾,人們把那種沒有領子,沒有袖子的衣服叫做馬甲,你還別說,和穿在馬身上的還真像。   馬甲根據式樣和面料,有各種稱呼,與西裝配套的,叫”西裝馬甲”,針織棉布的叫”汗衫馬甲”,還有種旗袍馬甲,長及膝或地而無袖,據說這種馬甲加上裡面的喇叭袖短襖,乃是後來”海派旗袍”的前身。   其實旗袍一物,根本就有兩種,一種就是大家清官電影電視劇裡看到的那種略顯雍腫的大袍子,裡面是穿褲子的,屬於少數民族服飾(Manchu/Qi style),而漢人婦女乃是”三把梳頭兩截穿衣”,分為上衣下褲的。   現在常說的旗袍,是”海派旗袍”,就是王家衛電影裡的那種。纖薄,時尚,裡面不是穿褲子而是穿玻璃絲襪的(如今是赤腳的),這種服裝,是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方才在上海流行起來。前時清王朝已經覆滅十多年了。如果說海派旗袍取法於清朝旗人的服裝,倒不如說,海派旗袍更多地吸收了西式連衣裙的元素。   海派旗袍只有可能在上海被發明出來,因為上海既稟承了中國文化的底蘊,又接受的西方文化的風采,於是自然而然地就產生這種高雅而不失美麗的服飾,並且從那時開始,上海的服飾就始終引領著潮流。   從1925年的上海女學生開始穿旗袍,到最近李安的《色戒》旗袍展示著她的美麗與滄桑。無奈的是,如今太多太多的人不諳旗袍的精髓,叉麼開得老老高,領頭麼老老大,怎麼看都是服務員打扮。   上海人不但”發明”了”旗袍”,還發明了”黃馬甲”。眾所周知,上海證券交易所有”紅馬甲”和”黃馬甲”兩種,前者是證券商,後者是交易所的工作人員。這景象相信大家已經在各種媒體中屢見不鮮了。許多人以為”紅黃馬甲”制度是因襲瞭解放前的上海股票制度,也就是說這種制度是”國際慣例”。   後來開放了,許多人到了國外,發現國外並沒有”黃馬甲”,難道”黃馬甲”只是”中國特色”?   的確是的,據上交所的創始人尉文淵回憶,當時他決定讓所有的人都穿紅色的馬甲,結果負責採辦的人看到黃色也很好看,於是也買了,分別做成紅黃兩種馬甲。及至第一次開盤,已經來不及製作足夠的紅馬甲了,於是尉文淵只能將錯就錯,倒反而將券商和工作人員輕易地區分開來了。   據我所知,最早的馬甲袋也是在上海出現的,沒準那個名字還是我發明的呢,”馬甲袋”知道不?對,就是超市裡的那種塑料袋,那種袋子呈”凹”字型,記得那是將近三十年前了,有一次,在上海展覽館舉行一個”外國包裝展”,那些東西對於當時的上海人來說,真是千奇百怪、巧奪天工,那時才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大。   那個展會上的大多數東西是樣品,只有馬甲袋是售賣的,一家日本公司在賣,一角錢一個,那時一角錢是能吃飽肚子的,不過祖母覺得一個袋子能裝滿十斤沙子而且拎拎還挺結實,就買了回來。   買來之後,我就突發奇想,叫那隻可以拎的塑料袋為”馬甲袋”,因為和汗衫馬甲很像。   後來這種袋子多了起來,我堅持叫它”馬甲袋”,周圍的人都覺得好玩,或者還真是這麼一傳十、十傳百叫出來的呢!   當然,這只是說笑罷了,不過那第一隻的馬甲袋,在家中用了十多年,真的很牢,要等用壞了無數”後起之秀”後,它才”壽終正寢”。   隨便提一句,在馬甲袋之前,上海用的最多的是”網線袋”,是用尼龍絲編織而成,上面有網眼,每個網眼約有雞蛋大小,有時胖人穿緊身衣服,身上的肉彈出來,就被人嘲為”象著(穿)了一隻網線袋”。   上海還有種袋子,叫做”麻叉袋”,由於發音的關係,許多人都以為是”馬車袋”,以為是專門放在馬車上用的,其實這種袋子就是”麻袋”,用麻編織而成的袋子,而”叉”則是指編織成”×”的意思。   ”馬甲”亦名”背心”,最有名的要數”照相背心”,其實那玩意是”釣魚背心”,因為可以放很多東西,被喜歡攝影的朋友借鑑了。”馬甲”亦有寫作”馬夾”的,乃是錯別字,寫得人多了,錯的也成了對的。   附:《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上》”明宗與人對柵於德騰,時晉高祖為梁人所襲,馬甲連革斷,帝輟騎以授之,取斷革者自跨之。” (寫於2007年12月17日)

[上海閒話] 論棺材

  如今已是網絡時代了,許多事情都可以在網上完成,自從有了購物網站,我有許多東西都在網上買,雖然有時貴一點,但可省下許多時間,何樂而不為?   我逢人便說”網上什麼都有賣”,結果碰到個不買賬的,和我抬槓,問我”網上有棺材賣嗎?”   還別說,網上真有棺材賣,淘寶網上有一千六百多個棺材賣,甚至還有”漢代的手繪棺材”,也不知真假。其實,漢代的棺材都是手繪的,那時還沒有噴繪機呢。   淘寶網上的棺材,有一半是工藝品。小小的擺設,因為棺材的諧音,是”官”和”財”,在夢書中,誰夢到了”棺材”,就要”陞官發財”了。   中國古代的棺材,大多數是木製的,簡單地來說,就是個木盒子。三塊長木頭加上兩塊短木頭,拼成一個盒子,再加上一個蓋子,就是一口棺材了。棺材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在於蓋子,所以成語”三長兩短”指的就是未加蓋的棺材。   還有種說法,說是《禮記•檀弓上》有這麼一段”棺束者,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縮二,衡三”,就是說古代的棺材沒有釘子,是用皮帶捆紮的,長度裡有三根皮帶,寬度裡用兩根,所以”三長兩短”。   不管”三長兩短”,從哪裡來,反正就是那個意思了,也總離不開棺材。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棺材(即便現在火葬,也還要睡一下紙棺材的),而上海的語言裡,也有許多的”棺材”。   在上海話裡,棺材是可以指代人的。”搿只棺材”在大多數時候指的不是木盒子,而是”這個傢伙”的意思。說”人”為”棺材”,若非有仇,也帶貶義,多半是指代看不慣的那些人。既然棺材用木板做成,所以”棺材板”在此也是通用。看不慣一個人,總有原因,有時還可以把原因加上,諸如”壽棺材”(見《壽頭壽腦》)、”戇棺材”、”笨棺材”等,最絕的要算”死棺材”,棺材本來就是盛死人的,稱人為”死棺材”時多半是咬牙切齒的。   ”棺材”一定是埋在土裡的,再從土裡挖出來,便有”泥土氣”,崑劇《烏龍院•活捉》中張三郎就說變了鬼的閻惜嬌有”泥土氣”。至於”泥土氣”到底是啥味道,或許可以嘗試一下夏天的河魚,由於天氣熱,河魚夏天都躲在河泥下,魚身上會有一股特殊的腥味,上海人稱之為”泥土氣”。”棺材”與”死人”有關,所以迷信之人總歸有點不爽,對某件事有”迷信”層面上的”疑神疑鬼”,上海話也叫”泥土氣”。比如,有人前妻亡故後續賢,新人用到前妻用過的東西,心裡總有說不出的感覺,這種就叫”泥土氣”。   棺材裡不但可以盛死人,還可以放錢,放金銀珠寶,考古中也的確有大量的珍品出自於”棺材”。然而若是棺材沒底,那麼問都不要問,不管什麼東西放進去,都會掉出來。   有些人,你給他一塊錢,他立馬用掉,給他一百萬,他照樣立馬用掉;不給錢給東西,他也有本事賣了當了變成錢用掉,這種人是天生的敗家子,上海人便把這類人叫做”脫底棺材”。   還有種人,被叫做”薄皮棺材”,薄皮棺材是蹩腳貨,外面看著還可以,不防蟲不耐潮,根本就是個花架子。被叫”薄皮棺材”的傢伙,只不過有套好衣裳穿著,其實窮得可以,正如薄皮棺材那般”外秀內空”。   又有種人,很固執,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堅決不聽從他人的勸告,很多暴君就是這種人。可悲的是,有些人明明是小市民,偏偏有副暴君脾氣,這種脾氣叫”獨愎”。”愎”,這個字讀”畢”,然而上海人只讀半邊,以訛傳訛,成了”獨腹”;想想也對,一個人肚子裡的想法,不與人交流,獨斷專行,豈不是”獨腹”?而這種人,就是”獨愎(腹)棺材”。   這個詞是從”獨幅棺材”而來,用整棵樹木做成的棺材,被認為是好棺材,因為大的木料難弄,開裁也相對困難,所以有了專門的名字,豈料好東西最後變成了壞傢伙的代名詞。   上海話中除了罵人的”棺材”,還有些俏皮話,也是從”棺材”裡來的。”棺材裡伸手”是句歇後語,伸出手來,手心向上,當然是”要”,躺在棺材裡都想要,就是”死要”,用來形容那些特別財迷小氣的人。   ”棺材裡發癍”也是句歇後語,”癍”者,”疹”也,死人發疹,就是”死疹”,與”死症”的發音相同,指的就是絕症。   ”曉得要死,爬到棺材裡”是句俏皮話,要動動腦子才會想明白。許多人以為,這是句說人聰明的話,知道要死了,先跑到棺材裡,還省了入殮的手腳,豈不聰明。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你想,要死?你不會逃啊?都知道要死了,還不去想辦法,想不出辦法也可以想想如何善後啊,就往棺材裡一躺,豈不是天下最笨的人。 (寫於2007年12月13日)

[上海閒話] 論棺材

  如今已是網絡時代了,許多事情都可以在網上完成,自從有了購物網站,我有許多東西都在網上買,雖然有時貴一點,但可省下許多時間,何樂而不為?   我逢人便說”網上什麼都有賣”,結果碰到個不買賬的,和我抬槓,問我”網上有棺材賣嗎?”   還別說,網上真有棺材賣,淘寶網上有一千六百多個棺材賣,甚至還有”漢代的手繪棺材”,也不知真假。其實,漢代的棺材都是手繪的,那時還沒有噴繪機呢。   淘寶網上的棺材,有一半是工藝品。小小的擺設,因為棺材的諧音,是”官”和”財”,在夢書中,誰夢到了”棺材”,就要”陞官發財”了。   中國古代的棺材,大多數是木製的,簡單地來說,就是個木盒子。三塊長木頭加上兩塊短木頭,拼成一個盒子,再加上一個蓋子,就是一口棺材了。棺材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在於蓋子,所以成語”三長兩短”指的就是未加蓋的棺材。   還有種說法,說是《禮記•檀弓上》有這麼一段”棺束者,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縮二,衡三”,就是說古代的棺材沒有釘子,是用皮帶捆紮的,長度裡有三根皮帶,寬度裡用兩根,所以”三長兩短”。   不管”三長兩短”,從哪裡來,反正就是那個意思了,也總離不開棺材。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棺材(即便現在火葬,也還要睡一下紙棺材的),而上海的語言裡,也有許多的”棺材”。   在上海話裡,棺材是可以指代人的。”搿只棺材”在大多數時候指的不是木盒子,而是”這個傢伙”的意思。說”人”為”棺材”,若非有仇,也帶貶義,多半是指代看不慣的那些人。既然棺材用木板做成,所以”棺材板”在此也是通用。看不慣一個人,總有原因,有時還可以把原因加上,諸如”壽棺材”(見《壽頭壽腦》)、”戇棺材”、”笨棺材”等,最絕的要算”死棺材”,棺材本來就是盛死人的,稱人為”死棺材”時多半是咬牙切齒的。   ”棺材”一定是埋在土裡的,再從土裡挖出來,便有”泥土氣”,崑劇《烏龍院•活捉》中張三郎就說變了鬼的閻惜嬌有”泥土氣”。至於”泥土氣”到底是啥味道,或許可以嘗試一下夏天的河魚,由於天氣熱,河魚夏天都躲在河泥下,魚身上會有一股特殊的腥味,上海人稱之為”泥土氣”。”棺材”與”死人”有關,所以迷信之人總歸有點不爽,對某件事有”迷信”層面上的”疑神疑鬼”,上海話也叫”泥土氣”。比如,有人前妻亡故後續賢,新人用到前妻用過的東西,心裡總有說不出的感覺,這種就叫”泥土氣”。   棺材裡不但可以盛死人,還可以放錢,放金銀珠寶,考古中也的確有大量的珍品出自於”棺材”。然而若是棺材沒底,那麼問都不要問,不管什麼東西放進去,都會掉出來。   有些人,你給他一塊錢,他立馬用掉,給他一百萬,他照樣立馬用掉;不給錢給東西,他也有本事賣了當了變成錢用掉,這種人是天生的敗家子,上海人便把這類人叫做”脫底棺材”。   還有種人,被叫做”薄皮棺材”,薄皮棺材是蹩腳貨,外面看著還可以,不防蟲不耐潮,根本就是個花架子。被叫”薄皮棺材”的傢伙,只不過有套好衣裳穿著,其實窮得可以,正如薄皮棺材那般”外秀內空”。   又有種人,很固執,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堅決不聽從他人的勸告,很多暴君就是這種人。可悲的是,有些人明明是小市民,偏偏有副暴君脾氣,這種脾氣叫”獨愎”。”愎”,這個字讀”畢”,然而上海人只讀半邊,以訛傳訛,成了”獨腹”;想想也對,一個人肚子裡的想法,不與人交流,獨斷專行,豈不是”獨腹”?而這種人,就是”獨愎(腹)棺材”。   這個詞是從”獨幅棺材”而來,用整棵樹木做成的棺材,被認為是好棺材,因為大的木料難弄,開裁也相對困難,所以有了專門的名字,豈料好東西最後變成了壞傢伙的代名詞。   上海話中除了罵人的”棺材”,還有些俏皮話,也是從”棺材”裡來的。”棺材裡伸手”是句歇後語,伸出手來,手心向上,當然是”要”,躺在棺材裡都想要,就是”死要”,用來形容那些特別財迷小氣的人。   ”棺材裡發癍”也是句歇後語,”癍”者,”疹”也,死人發疹,就是”死疹”,與”死症”的發音相同,指的就是絕症。   ”曉得要死,爬到棺材裡”是句俏皮話,要動動腦子才會想明白。許多人以為,這是句說人聰明的話,知道要死了,先跑到棺材裡,還省了入殮的手腳,豈不聰明。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你想,要死?你不會逃啊?都知道要死了,還不去想辦法,想不出辦法也可以想想如何善後啊,就往棺材裡一躺,豈不是天下最笨的人。 (寫於2007年12月13日)

[上海閒話] 論長相

  ”雨落灰堆裡,雞啄西瓜皮,釘鞋踏爛泥,翻轉石榴皮”   這是一串的俏皮話,後面兩句是熟語,前面兩句”據說”是愛妻的外公發明的。雨要小雨,灰堆要厚,淅淅瀝瀝地落下來,灰堆上頓時坑坑窪窪,若是雨大了,則成泥漿水,一沖而散,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雞啄西瓜皮,一定要啄覆轉的瓜皮,就是綠色的那面,一啄一個洞,越啄越多。釘鞋可不是如今足球運動員的釘鞋,而是過去的一種雨具,在橡膠鞋尚未發明之前,用生牛皮做成雨靴,外面塗上桐油來防水,底上則釘有鐵釘來防滑,這種鞋子踩在石頭上”叮叮噹噹”,踏在泥地裡倒是正好,抬起腳來,地上一片全是小洞眼。再說石榴皮,石榴皮的外層倒是光滑如脂,然而要是掰開石榴皮,石榴子嵌在皮上,剝去石榴子,石榴皮內側的坑就更大了……   這四句話,都是用來調侃人的長相的,說的都是”麻皮”。”麻皮”有兩種,一種是過去有人得了天花,臉上化膿(是為”爛麻皮”)後結痂脫落留下的疤痕,天花的後遺症很嚴重,整張臉上坑坑窪窪;還有一種則是年輕發育時長痤瘡(俗稱”青春痘”)留下的疤痕。   如今天花已經絕種,大多數”麻皮”屬於後者,上海人亦說這種臉為”橘子皮”或者”文旦皮”,文旦,是柚子的一種,皮上也是坑坑窪窪的。   上海人很講究長相,卻偏偏不叫長相,而是叫做”賣相”,以前一直不理解,為什麼是”賣”呢?難道上海人永遠準備著”待價而沽”嗎?慢慢地,就理解了,長相好的人,終是討巧得多,升學、尋工都比長相醜的來得合算,更容易”推銷”自己,就像明朝方孝孺《寄好義》詩中所言”志大固難售,心孤邈誰親”,這個”售”,就是”賣”了。   不但人的長相叫”賣相”,就是其它的所有東西的樣子,上海人都叫”賣相”。   上海人對於賣相,很是在意,甚至於到了挑剔的地步,如果某個男人長得矮了點,便有可能被叫做”二等殘廢”,上海話中的”二等殘廢”是沒有標準的,只要看著矮,這個男人便倒霉了。   其實上海人根本就搞不懂殘疾的等級,乃至於根本搞不清衍生出的”一級殘廢”和”三級殘廢”哪個更厲害一點,反正,兩個都要比”二級”厲害。   上海話中,對於人的長相,可謂從頭到腳都有說法的,我們不妨也來俏皮一下,看看玩玩。   頭髮長得少的,叫做”稀毛瘌痢”;再少一點,謝了頂了,則是”地中海”了;若是有人當中謝了頂,卻又把一邊的頭髮留長後橫過去蓋著頭頂,那麼這人慘了,這種樣子叫做”橫搭襻”。橫搭襻是女式布鞋(後來皮鞋上也有)上橫過腳背的一條帶子,邊上則有搭鉤鉤住鞋子,這種說法損是損了點,形象卻很形象。   若某人眼疾,一目瞽,在上海話裡叫做”眼開眼閉”,亦稱”獨眼龍”,若說這兩個詞並沒有多大特色的話,下面的就有了。   ”咸大餅橫塞”,就比較有趣了。上海的大餅有兩種,甜大餅是圓的,而咸大餅則是長的,有一虎口那麼長。至於”橫塞”是指橫著塞到嘴裡,想像一下,那隻嘴要有多大?”咸大餅橫塞”說人嘴大與”三寸金蓮橫量”說人腳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也有”一口塞四隻生煎饅頭”的說法。   生得矮是”二等殘廢”,可長得太高也不好,會被人說成”長腳鷺鷥”,然而不管高矮總還好,若是瘸腿更是雪上加霜,上海話叫做”腳高腳低”。腳有長短,走路便不平穩,若是做事不穩,不牢靠,為人脫頭落襻,也可以說是”腳高腳低”。   上海話中嘲人長相的俏皮話還有許多,例如吃到西瓜便說”齙牙最諳此道”,”齙牙”現在也叫”爆牙”,”齙”在上海話中,發音與上海話的”爬”相同,與普通話的”婆”相近。   賣相不好,在上海話裡叫”難看”,很難看則是”邪記難看”,若實在難看,就是”難看煞了”。   嘲人長相時,最最誇張的要數”隔夜飯嘔出來”。但凡醜人,多喜作怪,滬語”醜人多作怪”指難看之人刻意打扮,又不得要領,以至於”令人作嘔”,然而上海人要麼不嘔,要嘔必是”隔夜飯”,以形容醜陋至極的噁心程度。 (寫於2007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