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閒話研究

[上海閒話] 論棺材

  如今已是網絡時代了,許多事情都可以在網上完成,自從有了購物網站,我有許多東西都在網上買,雖然有時貴一點,但可省下許多時間,何樂而不為?

  我逢人便說”網上什麼都有賣”,結果碰到個不買賬的,和我抬槓,問我”網上有棺材賣嗎?”

  還別說,網上真有棺材賣,淘寶網上有一千六百多個棺材賣,甚至還有”漢代的手繪棺材”,也不知真假。其實,漢代的棺材都是手繪的,那時還沒有噴繪機呢。

  淘寶網上的棺材,有一半是工藝品。小小的擺設,因為棺材的諧音,是”官”和”財”,在夢書中,誰夢到了”棺材”,就要”陞官發財”了。

  中國古代的棺材,大多數是木製的,簡單地來說,就是個木盒子。三塊長木頭加上兩塊短木頭,拼成一個盒子,再加上一個蓋子,就是一口棺材了。棺材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在於蓋子,所以成語”三長兩短”指的就是未加蓋的棺材。

  還有種說法,說是《禮記•檀弓上》有這麼一段”棺束者,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縮二,衡三”,就是說古代的棺材沒有釘子,是用皮帶捆紮的,長度裡有三根皮帶,寬度裡用兩根,所以”三長兩短”。

  不管”三長兩短”,從哪裡來,反正就是那個意思了,也總離不開棺材。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棺材(即便現在火葬,也還要睡一下紙棺材的),而上海的語言裡,也有許多的”棺材”。

  在上海話裡,棺材是可以指代人的。”搿只棺材”在大多數時候指的不是木盒子,而是”這個傢伙”的意思。說”人”為”棺材”,若非有仇,也帶貶義,多半是指代看不慣的那些人。既然棺材用木板做成,所以”棺材板”在此也是通用。看不慣一個人,總有原因,有時還可以把原因加上,諸如”壽棺材”(見《壽頭壽腦》)、”戇棺材”、”笨棺材”等,最絕的要算”死棺材”,棺材本來就是盛死人的,稱人為”死棺材”時多半是咬牙切齒的。

  ”棺材”一定是埋在土裡的,再從土裡挖出來,便有”泥土氣”,崑劇《烏龍院•活捉》中張三郎就說變了鬼的閻惜嬌有”泥土氣”。至於”泥土氣”到底是啥味道,或許可以嘗試一下夏天的河魚,由於天氣熱,河魚夏天都躲在河泥下,魚身上會有一股特殊的腥味,上海人稱之為”泥土氣”。”棺材”與”死人”有關,所以迷信之人總歸有點不爽,對某件事有”迷信”層面上的”疑神疑鬼”,上海話也叫”泥土氣”。比如,有人前妻亡故後續賢,新人用到前妻用過的東西,心裡總有說不出的感覺,這種就叫”泥土氣”。

  棺材裡不但可以盛死人,還可以放錢,放金銀珠寶,考古中也的確有大量的珍品出自於”棺材”。然而若是棺材沒底,那麼問都不要問,不管什麼東西放進去,都會掉出來。

  有些人,你給他一塊錢,他立馬用掉,給他一百萬,他照樣立馬用掉;不給錢給東西,他也有本事賣了當了變成錢用掉,這種人是天生的敗家子,上海人便把這類人叫做”脫底棺材”。

  還有種人,被叫做”薄皮棺材”,薄皮棺材是蹩腳貨,外面看著還可以,不防蟲不耐潮,根本就是個花架子。被叫”薄皮棺材”的傢伙,只不過有套好衣裳穿著,其實窮得可以,正如薄皮棺材那般”外秀內空”。

  又有種人,很固執,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堅決不聽從他人的勸告,很多暴君就是這種人。可悲的是,有些人明明是小市民,偏偏有副暴君脾氣,這種脾氣叫”獨愎”。”愎”,這個字讀”畢”,然而上海人只讀半邊,以訛傳訛,成了”獨腹”;想想也對,一個人肚子裡的想法,不與人交流,獨斷專行,豈不是”獨腹”?而這種人,就是”獨愎(腹)棺材”。

  這個詞是從”獨幅棺材”而來,用整棵樹木做成的棺材,被認為是好棺材,因為大的木料難弄,開裁也相對困難,所以有了專門的名字,豈料好東西最後變成了壞傢伙的代名詞。

  上海話中除了罵人的”棺材”,還有些俏皮話,也是從”棺材”裡來的。”棺材裡伸手”是句歇後語,伸出手來,手心向上,當然是”要”,躺在棺材裡都想要,就是”死要”,用來形容那些特別財迷小氣的人。

  ”棺材裡發癍”也是句歇後語,”癍”者,”疹”也,死人發疹,就是”死疹”,與”死症”的發音相同,指的就是絕症。

  ”曉得要死,爬到棺材裡”是句俏皮話,要動動腦子才會想明白。許多人以為,這是句說人聰明的話,知道要死了,先跑到棺材裡,還省了入殮的手腳,豈不聰明。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你想,要死?你不會逃啊?都知道要死了,還不去想辦法,想不出辦法也可以想想如何善後啊,就往棺材裡一躺,豈不是天下最笨的人。

(寫於2007年12月13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