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LA]別具一格有特色 越南菜也頗精緻-Hue Oi Vietnamese Cuisine, Fountain Valley

我認識一位基督徒,很虔誠的唱詩班成員,她每次出去玩,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就要去尋找教堂,她說:「不管走到哪裡,都要找到主的家。」 我是個佛教徒,我們講究「佛在心中」,所以不用儀式化地去廟裡或者先要廟之類的,於是到了洛杉磯後很久,我也沒去廟裡。洛杉磯有廟的,有加州最大的廟,據說也是美國最大的廟,還據說是整個西半球最大的廟,那就是「西來寺」,取義「佛法西來」,就是把佛法傳到西方的意思,口氣夠大的。 我不喜歡西來寺,臺灣味太濃了,我說的臺灣味不是指臺南每個街頭都有的廟、那些三太子之類接地氣的東西,而是臺北那些小清新整天奉茶啦愛心啦文化啦,什麼都不懂什麼都沒有還要玩清高脫俗,我受不了了;我不是說西來寺也這樣,然而連紙都不讓人燒的廟,我不喜歡。那個師太很輕蔑地對我說:「我們佛教不燒紙!」這算什麼?佛教原教旨主義?你咋不說佛教不用中文的啦! 那我以後不去西來寺了,那也總得找個廟的吧?我得燒紙啊! 在尋找的過程中,我就找到了越南人聚居區名喚「小西貢」,越南人也信佛,當然也有廟,光小西貢一個地方,就有好幾座廟。小西貢最早在橙縣的Westminster,後來與邊上的Garden Grove市一起,成為全世界除越南本土之外最大的越南人聚居區,2011年的數據是有超過十八萬九千越裔美國人生活在這裡。 去過越南的人都說越南象八十年代的中國,去小西貢也有這種感覺,小西貢第一個越僑商場福祿壽以三星塑像得名,進入店中,真如時光倒流,從服裝到裝俢到一半店舖的金飾款式,我覺得說回到八十年代,算是客氣的。 小西貢是有名的「髒亂差」的地方,在yelp上,有從那裡嫁出的越南妹子說再也不願住在那裡了,然而她說實在懷念那裡的美食。 我喫過很多的越南菜,嚴格地說很多的越南餐食,那些玩意都不能算是「菜」,就像西安也沒啥東西可以稱之為菜,好吧,為行文方便,我還是用「越南菜」三個字吧,你們知道我說的是什麼。 我挺喜歡喫越南菜的,簡單而又好喫,每種東西都放一點,一份餐點裡可以喫到好多不同的食物,多好,每個小品像個什錦,我喜歡。我不太喜歡喫泰國菜,嚴格地說我不喜歡泰國之外的泰國菜,我愛泰國的泰國菜。 越南菜給人的感覺是粗糙的,粗糙卻好喫,粗糙與好喫本來就沒有衝突,不要認為我說一樣東西粗糙就是看不起它,粗糙卻能好喫,才是我敬佩的。 直到我找到了這家,使我不再認為越南菜是粗糙的,它也可以挺精緻。 這家店也在小西貢,是我無意中路過的,點的菜也是看到店中的大液晶屏上的展示隨便點的,喫了好喫,後來又去,我愛上了這家店。 好多越南店,都是舊舊髒髒破破暗暗的,這家不一樣,店是西式座位,還有吧檯,是一家經過精心設計的精緻餐廳。甚至這還是一家有自己網站(http://www.hueoivietnamesecuisine.com/)的越南餐廳,這可不多見。 店中還有個很大的液晶屏,上面滾動播放著店中的餐食。 我先是看到液晶屏上有張照片,裡面的東西一盆盆的很好看,於是打算點一盆喫,結果上來的東西與照片裡是一樣的,「一盆盆」全上來了,總共有十三盆和一個碗,是我錯誤地估計盆子的大小,那張照片中的所有東西加在一起,才是一份。 這一份叫Bánh bèo,中文叫做「浮萍粿」,別以為我懂越南文,本文所有的越南文都是我事後對照菜單查出來的。端上來是一個盤子,裡面有十二盆是粿,一盆辣椒絲與香料,還有一碗是兌了水加過糖的魚露。盆子的大小,與我們平時的醋碟差不多,盆底是蒸過的米漿,半透明的,上面有炒過的蝦粒與紅蔥酥還有新鮮的蔥段,每盆中還有塊炸過的肉皮。喫的時候呢,用不鏽鋼調羹舀一點魚露到小盆中,然後用調羹挖出整碟東西塞進嘴裡,又甜又鹹又香,軟軟的米漿糕與鬆脆的肉皮搭配在一起,有一種奇怪的口感,好喫的口感。 後來又點了樣東西,我是在液晶屏中看到了一種奇怪的黃色才決定點的,Bánh khoai mì,越南煎餅。上來東西,樣子與taco很像,一個折起的金黃色圓餅,裡面有燒肉、豆芽、大蝦、類似午餐肉的肉餅(其實是一種有魚露的越南肉腸)。直接用手捏著喫,外面的餅是脆的,有點極濃的蛋香,要不是那麼脆的話,我簡直要懷疑那是直接用雞蛋做的。餅上有很多深坑,明顯是一種非常稀薄的麵漿炸出來的,可能有個「V」形的模子,那樣才能又脆又翻折過來,我猜的,不見得正確;我早說了,越南菜就是一樣東西里有好多食物,讓人喫得過癮而不單調。 還有樣東西,我在液晶屏看到的時候,還以為是五花肉壽司,它叫cuốn tôm chua。是樣什麼東西呢?最下面是一段夏捲,一段用米紙包起的粉絲、細蔥、紫薯夏捲,上面放上一隻越南醃蝦,再蓋上一片五花肉。喫法呢,就像壽司一樣,整隻塞進嘴裡,然而一起嚼,鮮香無比,脂流滿嘴;我為了研究一下tôm chua,也就是醃蝦,特地分開喫的。這是種醃製過的大蝦,扁扁的,紅紅的,喫上去有點魚露的味道,魚露的味道不就是醃蝦的味道嗎?比鮮蝦硬,比中國的開洋要軟,甜中帶著鹹,鹹中帶著鮮,很好喫。 我還在這家店喫過春捲,喫過Pho,都較普通的牛肉粉要精緻一些。反正,如果你離得不遠,或者要造訪小西貢的話,這家店是相當值得試一下的。 忘了說店名了,Hue Oi,在Fountain Valley,店的對面有個佔整個街區的高爾夫球場加公園,非常漂亮,很值得一逛。

[尋味LA]此詞源自西班牙 圓方三角烤包子-Rika’s Empanadas, Glendora

在有些人眼裡,中國人就是野蠻人,狗也喫貓也喫穿山甲果子狸也喫,好像喫得品種多些,就是野蠻就是不文明;因為別人喫自己不喫的東西,就認為別人野蠻,這根本就是強盜邏輯。中國人也不喫蝸牛也不喫鯨魚,那法國人日本人就不算野蠻人了? 於是有人說,喫飼飬的就文明,喫野生的就野蠻。我想也不然,本來能活一年的雞現在被弄得一個月就被殺了,本來能活三年的豬如今連年都過不了,這就算文明了?這是科學,但不是文明,不見得什麼事沾上科學就一定文明的。 鵝肝,根本就是一種變態的存在嘛,特地把鵝喂成脂肪肝,這是個有病的動物啊!所以喫鵝肝的人,少跟我提動物保護。 人類不但喫有病的動物,連有病的植物,比如茭白,那是菰草得了菰黑粉菌,然後才會「變態」地長成現在的樣子,看慣了也就不覺得它醜陋了,喫慣了也喜歡上了;這道理其實和大胸肉用雞是一樣,它是個畸形,看慣了喫慣了,也就不怪了。 墨西哥也有種得病的植物,是「huitlacoche」,中文名字洋氣得一塌糊塗,叫做「玉米松露」,聽著就很高大上,然而學名就土了,「玉米瘤黑粉病」,你還敢喫嗎?我敢,它的原理和茭白幾乎是一樣的,玉米黑粉菌造成的,在玉米上長出玉米粒樣子的蘑菇來;墨西哥人炒了用玉米餅捲著喫,起個名叫「親子捲」?中國人直接炒蛋喫。 還有種喫法,做成「烤包子」喫,維基的條目中寫到「肉、奶酪、玉米松露,或其它食材」,看到吧,這玩意在烤包子地位。 烤包子是我譯的,我指的是新疆的烤包子,那種裡面有牛肉的烤出來的餃子,雖然維基詞條中例出的十五個有烤包子的國家與地區中並沒有新疆,但我還是堅持認為它們是同一種東西。維基列出的地方有玻利維亞、阿根廷、伯利茲、佛得角、智利、哥倫比亞、印度、印尼、馬里亞納群島、馬洛卡(西班牙)、菲律賓、撒丁島(義大利)、西西里島(義大利)、美國和委內瑞拉;另外維基還列出了幾十個類似食品,上次說起過的「咖喱角」,就在這一類。好吧,土耳其的「Börek」也在「類似食品」一欄,那新疆烤包子應該歸到這裡去。 別用「烤包子」閙笑話了,還是用回英文吧,根本就是西班牙文,叫做「empanada」,是一種用麵皮包起來的餃子,烤製或油炸而成,有西班牙傳承的就叫做「empanada」。 Empanada很好喫,洛杉磯有很多地方有賣,我介紹一家「據說」是洛杉磯最好喫的吧!那是Rika’s Empanada,那是個沒啥知名 景點的地方,你既不會為了別的特地過去,也不會路過,除非你是個美食愛好者,周圍倒是有不少好喫的。 Rika’s是家阿根庭餐廳,除了empanada之外,也賣披薩和三明治、可麗餅,甜與鹹的可麗餅都有,這家店還賣calzone,也就是義大利版的烤包子,網上經常有人討論empanada與calzone的區別,就像要分淸湯包與小籠的區別,各有各的說法,都認為自己的說法是對的。 如果人少,就點份色拉,再點幾個empanada就行了,網上有人說三個就喫撐了,我有次和女兒一人喫了四個,後果是當然也喫撐了,二人走了好長一段路才緩過來。2.35美元一個的empanada,我們居然一頓喫掉四十多美元,可想這玩意這家店有多好喫了吧? Empanada一定要趁熱喫,一口咬下去,熱氣冒出來,起司流出來,就像小籠包的汁一樣。我喫過冷的小籠包,也喫過冷的empanada,都同樣的難喫。如果想喫好幾個,最好分二次來點,我們就是先點了四個,再點四點,不至於冷掉,喫小籠的訣竅也是如此。他們家的Empanada是大多數是餃子形的,也有三角形四邊形半圓形,都有。 這家店的empanada分為二種,普通的2.85美元一個,有牛肉、甜牛肉、辣牛肉、雞肉、火腿起司、雞肉洋蔥與吞拿七種,甜牛肉與火腿起司的最好喫,相信我,我都喫過。他們還有一種「special empanada」,我稱之為「加料」版的,3.35美元一個,有藍紋起司、培根西梅、蘑菇雞肉、菠菜起司、牛肉雞蛋、番茄起司與辣椒牛肉糜,也是七種口味,感覺上加料的就是加入了蔬菜,我喫過培根西梅的,四方形的,明顯沒有我前面提到的那種好喫。 他們很貼心,我有次買外賣,點了四種不同口味的,結果他們對照不同的口味,把名字寫在了盒蓋上,這玩意,你要不說淸哪個是哪個,普通人是喫不出來的。 菜單可以看這裡(http://places.singleplatform.com/rikas-empanadas/menu),不過這是以前的菜單,現在已經漲價了,yelp上的價格也是以前的,奇怪的是以前的菜單是「加料」版的反而比普通版的便宜。 這家店還有樣東西,就是帶餡披薩。我們經常嘲笑說義大利的披薩是馬可波羅喫了中國的餡餅後學去的,但又不會把東西包到餅皮裡,衹能把餡料堆在羌餅之上,後來就成了披薩;這當然是個笑話啦,帶餡的披薩這家店就有賣,衹是看上好大好多啊,要等人多的時候一起去喫喫看,多米諾的大披薩衹要幾塊錢,這個帶餡的都要二十多美元,東西不會少。 店中同時售賣阿根庭茶葉與罐裝飲料,另外還有冷凍的阿根庭肉製品,如果你感興趣,可以買點試試。 這篇文章是從玉米松露說起的,說到它是empanada的主料,然而這家店卻沒有,但這絲毫也不影響它好喫呀,是不是? [googlemaps https://www.google.com/maps/embed?pb=!1m14!1m8!1m3!1d13209.840643017555!2d-117.8718697!3d34.1345676!3m2!1i1024!2i768!4f13.1!3m3!1m2!1s0x0%3A0x398a31bb9207ab39!2sRika’s+Empanadas!5e0!3m2!1sen!2sus!4v1499980160372&w=600&h=450]

[尋味LA]路州佳餚卡郡風 好味美食蒸汽來-The Boiler Steam Kettle Cooking, Chino Hills

中國人早就掌握蒸和炒的技術了,想想都好喫,清蒸鱖魚、清炒蝦仁,這些都是老外至今駕馭不了的。老外衹會炸煎燉烤煮,中國人會炸、爆、燒、炒、溜、煮、汆、涮、蒸、燉、煨、燜、燴、扒、焗、煎、滷、醬、拌、熗、醃、凍、糟、醉、烤、燻,是謂「伙房二十八法」,中國人把心思都花在喫上了。 老外發明了高壓鍋、微波爐、電磁竈、冰箱、管道煤氣,讓中國人可以把食物做得更美味。最近,老外又發明了一樣東西,做出來的東西挺好喫的,這玩意是什麼呢?首先它叫做「steam kettle cooking」,譯作中文叫「蒸汽鍋烹調法」。 這是個什麼樣的烹調法呢?它是用蒸汽來加熱食物的,但不是直接蒸,也就說蒸汽是不接觸食物的,它是一個套鍋,夾層接在蒸汽管道上,所以可以在鍋裡煮東西,夾層中是循環的蒸汽,好處是溫度夠高,卻又不會燒焦食物。 這玩意本來就有,工廠、學校、部隊燒大鍋飯就用它,現在,有些店家把這套東西引進,成為燒小鍋菜的謔頭,挺好玩的。洛杉磯有二家店,一家連鎖一家不連鎖,都有這玩意,他們還都號稱是路易斯安納州的口味。 路易斯安納在美國美食界的地位,就像是粵菜在中國的地位,那是無可動搖的美食之州,沿海,使得它有大量的新鮮海鮮,法裔人口聚居地,使得它繼承了法式料理的精華,形成了獨特的Cajun口味。對了,路易斯安納還盛產小龍蝦,每年還帶著小龍蝦到洛杉磯搞小龍蝦節,這幫子壞人。有一個榜單居然把加州排美食第一,把路易斯安納排第四,開什麼玩笑! 說回蒸汽鍋店,二家中我衹喫過The Boiler,一家低調卻好喫的店。一家這家店,我就感到開心,這家店很有環保理念,進門的黑板上寫著「節約水,喝啤酒!!!」,洛杉磯常年缺水,真是良心店家,誰會不喜歡這種店? 前菜就不簡單,三種蠔、培根包蝦、炸魷魚、蒸蛤蜊、蒸青口、軟殼蟹、蟹餅之類,慢,你們家管crab cake作為前菜的?那就好比把響油鱔糊作為冷盤上啊!霸氣,我喜歡。 正菜更爽,大夶㚐爽,咦,這幾個字念啥?LOBSTER DIABLO,什麼,龍蝦大菠蘿?打過遊戲的人都知道「Diablo」是什麼吧?什麼?不知道?別打岔,我說的是我這個年紀打遊戲的,小孩子別插嘴。看看介紹就讓人開心啊,「龍蝦浸在大蒜頭橄欖油羅勒白蘭地香草番茄醬外加義大利寛麵條」,好吧,我承認,衹看到了龍蝦。還有Gumbo,Cajun特有的放秋葵與槭樹粉的料理,反正,是團糊糊。這家店的主菜都是糊,要麼裡面有魚,要麼有龍蝦,再有就是雞和肉腸,你別管它名字叫什麼,看主料點吧,對了,還有蛤蜊的;然後,要麼配飯,要麼配麵,都很不錯。 這是種有層次的味道,有點酸有點辣,又不很酸也不很辣,食材新鮮,蝦彈牙、魚也好喫,醬料看似很多,然而麵與飯的量正好讓你搭配著喫完,建議人多一點去,可以把多點幾個正菜,然後分著喫。 喜歡拍照的朋友最好中午去找個有太陽的位子,否則拍出來會讓人同情你的生活的;另外最好定個位,生意實在太好了。 對了,記得喝啤酒,我們要節約水。

[尋味LA]久別重逢新疆味 洛村也有大盤雞-Omar Restaurant, San Gabriel

「正宗」這個詞是上海人發明的,與之相對的是「大興」,因為以前上海有條專賣假冒偽劣東西的「大興街」,從「大興街上來的貨」到「大興貨」到「大興」,專門用來指代「不正宗」。 食物,有時是要講正宗的,有時卻又不要。小楊生煎與鼎泰豐被上海人認為是「不正宗」的生煎與小籠,因為上海人對生煎與小籠有個基本的認識;然而你要是跟我說「正宗的川菜是不辣的」,我只想說「Who cares?」,是的,誰在乎成都菜應該是不辣的呢?人們至少吃了一二百年辣的川菜了,你卻要來說正宗?正宗的中國女人還裹腳呢! 正宗,到底是authentic呢?還是original呢?我想應該是前者,海派西餐一點都不是正宗的西餐,但大家都覺得很好吃,這就可以了。 正宗的新疆菜也是不辣的,而是有點酸,因為新疆盛產番茄,而別的蔬菜又不多,所以做菜時大量放番茄,最早的大盤雞與現在的大盤雞在色面上差不多,放了許多的番茄。不過那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等辣椒傳到新疆人也吃點辣,只是沒有四川、湖南、江西那麼辣,所以我要是說番茄洋山芋燉雞才是大盤雞,很多人會認為我瘋了的。 新版也就是現在流行版的大盤雞是辣味版的,要用二荊條與子彈頭二種辣椒,前者出色出香後者增辣,而更多快好省的版本,甚至不用整雞而用雞翅,不用辣椒而用郫縣豆瓣,簡單而又粗暴。 在一個商業並不發達的地區,說菜式正宗是沒有意義的,全國各地的新疆館子都有老虎菜,可那根本就是道東北菜,你要討論老虎菜放洋蔥是正宗新疆館還是不放洋蔥是正宗新疆菜,那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不過,有些事,有些食物,還非得正宗不可,大盤雞可以隨便怎麼做,然而清真大盤雞,就不能隨便亂來,你必須得符合清真的要求才行。 出門在外,要是找不到可靠的店家,那去清真館子是個保險的選擇。有人說清真是個宗教概念,不是食物概念,還說「食物乾不乾淨取決於原材料,生產環境,工藝技術,運輸環節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清真的所謂乾淨其實是宗教意義的上的『乾淨』而不是物理學上的「乾淨」,這話前半段完全正確,衹是最後句話了,因為清真要求「原材料、生產環境、工藝技術、運輸與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乾淨的,這本來就是衛生條件不佳時儘量保證食物安全的方法;猶太教也有類似的教義,用宗教的方式來規定食物的處理與烹調,都是細節化地保證食物乾淨,不至於腐爛變質的方法。 因此,如今的什麼清真鹽清真水就是壓根就是那個啥啥啥了,鹽和水又不會腐爛,為什麼還要清真?有人會說,那猶太教不也有「潔食鹽」嗎?菜譜上經常可以看到「kosher salt」啊?那是用來抹去動物身上沾到的血的,而不是鹽的本身是潔食。 說了半天,我們來看看洛村的清真新疆館。 這是家沒有一個新疆字的新疆館,門口的大店招是中文的,上面有一行英文字「Omar Restaurant」,衹知「Omar」是個阿拉伯語的名字,其它全是繁體中文字。店招的左上角有個清真標誌,也就是「Halal」標誌。 走進店中,墻上照例是克爾白的掛毯,就像是清真標誌不夠顯眼,一定要有幅掛毯才一目瞭然是清真店。店不大,六七張桌的樣子,老闆娘招待老闆炒菜,倒也沒法再多了。 菜單是張塑封的紙,正面有張新疆人穿民族服裝跳舞的圖畫,有San Gabriel和Artesia店的地址;反面是菜單,不連飲料總共二十六冷菜熱 菜、湯和麵條。沒有老虎菜,卻有「皮辣紅」,新疆人管洋蔥叫「皮芽子」,皮辣紅就是拌洋蔥、辣椒和番茄,這才是新疆的「哪個菜」,沒有香菜,沒有香菜,放香菜不放洋蔥的是東北的「老虎菜」。 我們二個人,點了羊肉串,外加一份大盤雞;我還要了份新疆酸奶,我打來了美國喫到的都是不酸的酸奶,我都覺得酸奶快成薄一點的起司了,想起當年在西寧清真大寺門口喫到的很酸的酸奶,我想試試他們的自製酸奶。 老闆娘說大盤雞要等半小時,那沒問題,你若說衹要五分鐘,我還不要呢。 酸奶先來的,一個小缸,舀一勺,質感很綿密,有點甜,又不是太甜,有點酸,但是還不夠酸,比起有些店家的盒裝「老北京酸奶」,信價比高多了。羊肉串也來了,四根,八美元,目測肉塊有點小。一喫,味道相當正宗,不但調味正宗,口感也正宗,甚至肥瘦也正宗,要知道,美國的羊普遍不肥,我居然第一口就喫到了帶著肥肉的烤羊肉串,真不容易。 大盤雞上來,比我想像中的要小,而且我認為如果下面要是沒墊著麵的話,這根本連份中盤雞都算不上。在上海的新疆館子,大盤雞不是用麵條打底的,而是另外裝一盤的,等喫得差不多了,再把麵倒下去喫。雖然不是很大,大還是算大的,因為最終我們二個也沒有喫完它。 蔥、辣椒、大蒜頭,很香;洋山芋是黃色的,一看就舒服,煮得很透,邊緣已經有點透明了。雞呢,中規中矩,不偏不倚,沒有驚艷也沒有失望。調味,很不錯,雖然是辣的,但辣得很溫和,花椒不少,我是個怕辣不怕麻的人,喫得好開心。 麵是皮帶麵,明顯是新鮮現做的,加分!麵條很長,所以老闆娘還給了把剪刀,讓我們剪著喫;麵條拌醬汁,很好喫,衹是喫這玩意千萬別穿好衣服去,分分鐘被醬汁濺到啊! 能在洛杉磯喫到「整得明白」的清真菜還是蠻開心的,自然有中東穆斯林在這裡開的清真館,但新疆菜還是更親切一些,不是嗎?衹是這家店不能刷卡,我們二個又都沒帶錢,衹能從ATM去取了來付,好在過一條街就有了。 (比一下大小) [googlemaps https://www.google.com/maps/embed?pb=!1m18!1m12!1m3!1d3304.683663887369!2d-118.11032948432694!3d34.07762258059909!2m3!1f0!2f0!3f0!3m2!1i1024!2i768!4f13.1!3m3!1m2!1s0x80c2dab44131a9bb%3A0x70d9bd3b5269d592!2sOmar+Restaurant!5e0!3m2!1sen!2sus!4v1499813385008&w=600&h=450] 各位注意,週二閉店哦

[尋味LA]懶人恩物是熱袋

過去我在國內的時候,住在黃河路北京路,辦公室在南京西路的上海商城,直線距離衹有二公里,騎車上下班是最好的選擇了。可是南京路和北京路都不允許騎自行車,我要麼從鳳陽路南陽路一路過去,要不就是走新閘路,二種走法我都很喜歡,因為一路都有很多好喫的早餐選項。 我從來沒有在家喫早飯的習慣,打小就在街上買糖餃、糖糕、油燉子(不是蘿蔔絲餅,而是油炸扁糯米糰子,有甜有鹹)喫,及至長大,選擇就更多了,有段時間我住在西邊,那時還開車,經常早上沿著南京西路開,到愚谷邨那裡就地停車,愚谷邨對面有個路邊攤,生煎鍋貼都很好喫,我總是買了到辦公室;買得多了,我都不用下車,大叫一聲,店員就把東西給我送到車上來,這個攤檔有點很好,外賣生煎還有一小袋保鮮袋裝的米醋,別說這沒啥稀奇,要知道當年還沒有放調料的小塑料盒呢。 從新閘路走的一個原因是可以路過紅寶石,就在西康路不到一點點的地方;新閘路上有許多好喫的早餐,新鎮路橋堍有家南京湯包館,他們家的雞鴨血湯量又大味又好,然而紅寶石,是我大多數走新閘路的原因。 紅寶石與靜安賓館麵包房,是改革開放之後上海灘的二顆明星,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新的西點店。要麼是早已變得本土化的長春、哈爾濱、凱歌(即以前和以後的凱司令),售賣各種各樣國外找不到的「西點」;要麼就是紅寶石和靜賓麵包房,在當年來說,絕對是引領時尚的先鋒了。想起那時在靜賓麵包房外排隊購買「法式長棍」的人群,不會亞於如今的鮑師傳,話說我一直認為,鮑師傳這種現象在上海發生,不僅是對上海的一種侮辱,更明確地顯現了上海在品味、檔次和審美上的倒退。 紅寶石的裝修有點日式,但卻是「中英合作」的,不是合資,是合作,其實從來沒人搞清過這個合作是怎麼回事。紅寶石的主打是鮮奶小方和栗子蛋糕,然而我最鍾意的,則是咖喱角。 咖喱角在紅寶石之前就有,但是紅寶石將它做得精緻了。外地的朋友可能不知道咖喱角是什麼,讓我來解釋一下。咖喱角也有叫咖喱餃的,是一種外面酥皮裡面洋蔥洋山芋牛肉的西點,烤製而成,形狀是三角形的,扁扁的,餡料則是咖喱口味的。這玩意很香很好喫,我總是早上到紅寶石買一個咖喱角,一個牛肉捲,到辦公室用微波爐打三十秒再喫。 我非常喜歡喫咖喱角,我還喜歡喫大肉粽和牛肉煎包,還有生煎、小籠、鍋貼、鹹豆漿和豆腐花,其它什麼油豆腐線粉湯、咖喱牛肉湯、雙檔湯、大餛飩、蛋餅包油條、粢飯糰排在第二梯隊,至於麵條、小餛飩,可能排在更後面了。我特地到印度去找過咖喱角,可能那玩意根本就不是印度的,不過還是被我在印度找到了;印度的咖喱角是油炸的,太油了,而且沒有牛肉,不好喫。洛杉磯倒是也有咖喱角,甚至還有位七十多歲的老者,知道我喜歡喫咖喱角,自己做了後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給我送來。 咖喱角,要分類的話,算是「turnover」,就是「翻轉」的意思,怎麼個翻轉法呢?就是一疊酥皮,方的,在當中放上餡料,然後對角一折,翻轉成個三角,然後再烘。 有次說到過,「美國連窮人都是胖子」,為什麼?因為美國人發明了垃圾食品,當中國人還在為食物擔懮的同時,美食喫著「安全卻有害」的垃圾食品,快餐甚至被冠以「美式快餐」的名號,可見美國人對快餐文化的貢獻。 比快餐更「垃圾」或者更簡便的食物,是微波爐食品。美國的超市中有各種的速凍預製食品,洋蔥湯、通心麵、小披薩,衹要微波爐一轉就可食用,中國的速凍食品還大多要煮一下,美國人衹要微波爐轉就可以了,把「容易」與「懶惰」發揮到極致。 在所有的微波食品中,熱袋(Hot Pocket)算是極有代表性的,甚至有熱袋的愛好者還造了個謠,說是微波爐最早推向市場的時候,就叫做「爆米花和熱袋加熱器」(Popcorn and Hot Pockets Warmer),而實際上微波爐是1955年開始由Tappan公司推向市場的,而熱袋是由Chef America Inc.公司在1983年推向市場的,而後在2002年被雀巢收購,成了雀巢的著名產品之一。 熱袋是個什麼玩意?一種象咖喱角一樣的turnover。然而實際上它不是三角的,而是長方形的,樣子幾乎與麥當勞的蘋菓派一般無二,衹是它裡麵的東西,都是鹹的;它至少有一種起司,至少有一種肉類,或再加上蔬菜與水菓等東西。 熱袋這個產品無疑是相當成功的,雖然在2011年的營業額衹有6.1億美元,但在2002年居然有過20億美元的銷售業績。熱袋作為垃圾食品,其價格是很便宜的,在我家旁的食雜店,二盒各二個的熱袋賣五美元,也就是1.25美元一個,而COSTCO則是10.95美元17個,二塊錢可以三個。照年銷售20億美元算,全美國平均每人每年都要喫到五個以上,太厲害了。 熱袋的成功,在於它的方便,你冰箱裡拿個饅頭出來,也得找個盤子托著吧?熱袋完全不用! 普通的熱袋,一盒是二個,一個讓你喫,另一個讓你放到冰箱裡永遠也不記得喫。二個都是獨立包裝的,透明的塑料袋,打開塑料袋,是一個熱袋,以及一個紙的殼子,把熱袋塞到紙殼中,轉上二分半鐘,然後讓其在微波爐裡冷卻二分鐘,拿出來,把紙殼的底折起來,就可以喫了,喫掉半個,紙殼還可以撕開,喫下面半個。 這個紙殼叫做「crisping sleeves」,譯成中文,可以是「脆套」,熱袋之所以是脆的,靠的就是這玩意。別小看這個紙殼,一面是紙的,另一面是銀的,應該不是鋁箔,大家都知道微波爐不能轉金屬,這個紙殼算是「susceptor」,字典上是「感受器」,完全詞不達意。這傢伙可以大量吸收微波,局部產生很高的溫度,最終讓熱袋的表面變脆,厲害吧? 不過我還是建議大家用個盆子盛一下,因為有時熱袋的殼會爆開,也許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老外的微波爐會很髒的原因吧?Youtube上甚至有許多教清洗微波爐的教程。 熱袋有好多種口味,培根與起司的、牛肉與起司的、肉圓與起司的、雞肉與起司的、牛排與起司的、火腿與起司的、火雞與起司的、肉腸與起司的,反正都是好喫的不健康食物,聲明一下,我從來都是「好喫派」的,不是「健康派」的。   熱袋還有一個系列,叫「Lean Hot Pocket」,也大多都是肉製品與起司,區別是這些肉製品稍微瘦一點,正常人是喫不出區別的,美食家會覺得「稍微」難喫一點。…

[尋味LA]特色馬來印尼菜 時好好壞二師父-Borneo Kalimantan Cuisine, Alhambra

中午出去喫飯,點了份9.50美元的東西,喫完一摸口袋,沒錢,於是把手機押在人家那兒,回辦公室取錢,再回到店裡,付錢。賬單是10.88元,給了12美元說不用找了。 及至走出店面,已經有點出汗了,想想也是,快破三位數的氣溫,心急跑個來回,才「有點出汗」已經算是身體素質很好了。走著走著,不對了,被我想出個問題來。 Alhambra百分之八點七五的稅,一份9.50美元的東西,怎麼可能加上稅是10.88美元呢?難道一杯白水要加收半塊?聽也沒聽說過。 這是我第二次去喫這家店,因為上一次的經歷很愉快。那是大約一個月前,當時我正desperatly想喫叻沙,於是我去買了材料來做了一碗,喫得很過癮。後來那天我正好沒帶午飯,就上網去查,結果離辦公室不遠處就有家賣叻沙的,我打算去試試。 這家店的名字叫Borneo Kalimantan Cuisine,還有個「小標題」,是Southeast Asia Cuisines,自然是東南亞菜嘍。至於「Borneo」和「Kalimantan」是啥意思?就不知道了。 查吧,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Borneo是一個島,世界第三大島,僅次於格陵蘭及新幾內亞,咦?第一大島不是澳大利亞嗎?不管了。這個島分屬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尼,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叫做「婆羅洲」,聽上去挺熟悉的吧,華人甚至還在其上建立過國家,是整個亞洲的第一個共和國,叫做蘭芳共和國,建立於1777年,誰說中國人沒有現代國家意識的?蘭芳共和國前後107年,「國之大事皆眾議而行」,誰說中國人沒有民主意識的? 「Borneo」是馬來西亞對這個島的叫法,而「Kalimantan」則是印尼的名字,中譯「加里曼丹島」,簡單來說,這家店名,是二個國家對同一個島的稱呼。大家知道,馬來西亞的美食之都是檳城(Penang),好像沒聽說婆羅洲有什麼好喫的,不過人家這麼起名字,一定有道理的,一個馬來人娶了個印尼人?也許吧。 在美國,可能找不到比這更小的室內店了,進得門去,細長的一條,衹是條夾衖嘛!與上海很多麵店的格局倒是很像。 一排六七張桌子,一個服務員。服務員不是很活絡,好在進門就是放著一疊菜單的桌子,拿一本自己找個座。 菜單上的菜基本都是原來所在地的名字,括號內的英文來解釋到底是什麼東西。比如第一頁的「Gado Gado」是雅加達街頭的一種生熟蔬菜拌在一起的色拉。 第二頁是店家自製雞蛋麵,菜單上的「Hokkian」估計是「Hokkien」的誤拼,「福建」就意思,不過這個福建口味應該不是指大陸福建口味,而是東南亞福建口味,或者說二三百年前的福建風味。 有趣的是,店家菜單的最後一頁,是繁體中文的介紹,介紹這家店是「真正的印度料理」,而文中介紹的Beef Rendang、Nasi Goreng和Nasi Kari都是地地道道的印度尼西亞菜,連國家都能搞錯?這年頭,美食評論的門檻真的好低。 第一次我點了叻沙,服務員問我是要細麵還是雞蛋麵還是米線,我選了雞蛋麵。照片上的叻沙是個有底托的瓷碗,很漂亮;及至端上來,是一個密胺的大碗,雖然容器不漂亮,但是成品還是看上去很不錯。 叻沙還是很漂亮,我數了一下,總共有油豆腐半塊x3,醬蛋半隻x2,蝦x2,雞絲,魚餅,紅蔥酥,豆芽,加上一碗雞蛋麵。味道呢?我能說很正嗎?我在家是用雞湯燒的,但他們是用水燒的,味道卻還是可以的,我不禁懷疑起我的雞湯來,真的有必要用雞湯打底嗎?我想「正宗」的叻沙,應該也不會用雞湯打底 第二回去喫,也就是那個稅率算不清的那回。我點的是Borneo Spicy Fried Flat Rice Noodle,及至上桌,是盆炒河粉,應該說對河粉的處理還是相當好的,河粉完全不斷,要知道這點是很難的;然而香腸已經焦了,即使很有鑊氣,但香腸焦了還是不能原諒的。這是一盤很奇怪的河粉,沒有牛肉,卻又的確是盤炒河粉,看不到任何的紅色,但又辣得頭皮生汗。這特麼的什麼玩意,挺好喫,但又總覺得少了口氣,少在哪裡呢?不是美食家說不出來,少在缺少了一個清爽的感覺。 這道東西,本可以炒得帶著熱量而又清爽的,但無意中你炒焦了,而且醬油又不敢下,以至於一道炒糊了的東西卻是不鹹的,我一再說我是個喫口不鹹的人,可為什麼我最近喫到的東西又完全是不鹹的。 這是老天對我的懲罰嗎?在不鹹的同時,它又是辣的,這太詭異了,這不是一個美食攤檔應該有的行為,我衹能認為第一次和第二次,完全不是同一個師傅吧?…

[尋味LA]臺灣燒餅與豆漿 賓至如歸四海店-Si Hai Restaurant, Arcadia

我一到洛杉磯就聽說了這家店,而且就記住了,因為它叫「四海」,而且是家臺灣店。我聽說臺灣有幾個大的幫派,其中就有「竹聯」與「四海」,打這以後,我就特別記得住「四海」為名的店了。上海有家「四海游龍」,專賣鍋貼的,其形狀與口感都與我小時候喫的不一樣,我有個朋友去過臺灣之後愛上了「黑松沙士」,一種與可樂口味很像的碳酸飲料,在上海的時候,他就特地跑去四海游龍喝黑松沙士。 好像很多國外的餐廳都會把本國的飲料帶到異國的店中來賣,以期從食物到飲料更接近原版,這點中國餐廳好像就差點。不過仔細想想中國有什麼著名的品牌飲料呢?正廣和橘子水?這玩意在上海都喝不到了。茅臺酒?國內都不夠喝了,據說反腐後需求大減價格回落,倒是可以運點過來了;可是又聽說十九大前價格又上去了,量又不夠了。 中國的代表飲料不應該是白酒,這玩意解放前根本就是窮人喝的;中國的代表飲料是豆漿,中國連奶酪都沒有,中國的奶酪是豆腐,豆漿是豆腐的中間產品,喜聞樂見,還分成了甜黨鹹黨。 洛杉磯的「四海」就有豆漿賣,而且店名就叫「四海豆漿」。 之所以會去,是因為我在小籠、生煎都很好喫的康康小美喫了頓很難喫的早飯,那是碗溫而不熱的鹹豆漿外加一個溫而不熱且沒有任何醬汁的牛肉刈包,喫得我難受了一上午。 康康小美的那碗豆漿是不結花的,店裡又衹有黑醋,所以我衹能加黑醋,可能是由於溫度不高的緣故,加到豆漿發酸都沒結花,氣死我了。 過了幾天,我忽然想到,洛杉磯難道沒有好喫的豆漿了嗎?我打算去四海試試。鑑於在康康小美的經歷,我特地帶了瓶上海米醋去,你們見過這樣的人嗎?我就是。 走進四海豆漿,要比康康小美乾淨整潔得多,店裡衹有一個收銀員,正在櫃臺的外面拖地,也不理我。 真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都說中國領事館會讓人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我見識過。前幾天,我陪一個朋友去中國駐洛杉磯領事館辦護照,因為他的護照過期了,於是我陪他去。辦護照的地方在中領館對面大樓的三樓,一出電梯,就看到上百個人在走廊裡排隊。整個三樓有三間房,一間是領證的,一間是辦證的,還有間是個旅行社,排隊得先在走廊排,排到門口拿號,拿了號再等著。辦證有三個窗口,最多的時候有二個人,但基本上就是一個人。效率很低,一小時也就辦不了幾個人,我沒事就看他們處理業務,但凡自己帶來的照片沒有一張是合格的,一律重拍,到那裡去拍?隔壁不是有家旅行社嗎?你懂的。小小的卡片機,一張照片35美元。護照還要複印,也得去這家旅行社印,錢倒還是小事,你就不能一次說好,讓人來來回回去旅行社? 在美國,沒有任何證件是需要自己準備複印件的,你把材料帶著,他們要哪個東西的複印件,他們自己複印,從沒聽說過要當事人自己幹的。果然一到中領館,就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歸到國內。 四海的服務員在拖完地後才問我要喫什麼,我要了鹹豆漿與酸菜牛肉燒餅,服務員給了我一塊有號碼的立牌,全程衹說了一句話「不收卡」。 等我坐下,把立牌放在桌上,把袋裡的米醋瓶也放在桌上,拍了張收銀條的照片,拍了串店中場景照,又等了「半半六十日」,服務員才把東西端來,把立牌拿走,始終低著頭,想和她打個招呼都沒機會。 豆漿在我面前,不但冒著熱氣,而且是結花的!(默默地把醋瓶放回袋子)嚐了一口,的確很燙,是碗好豆漿。可是!可是!居然是淡的,沒有放鹽嗎?桌上沒有鹽瓶,找了一圈都沒有,衹在櫃臺那邊發現一瓶醬油,加到發黑才有點鹹味。我不是個喫口很重的人,很多菜不加鹽我都能喫,然而這豆漿也實在太不鹹了。除了不鹹之外,別的都還不錯,雖然沒有紫菜榨菜蝦皮,但人家有油條有肉鬆啊!我一直搞不明白為什麼臺灣人喜歡在豆漿中放肉鬆,肉鬆經水一泡,就軟掉了,難怪前段時間有人說肉鬆是用棉花做的。 燒餅是長的,放在一個紙袋中,扯開紙袋,拍張照。從外觀來說,這個燒餅非常符合一個好燒餅的標準,色澤金黃,酥而分層,酸菜與牛肉的比例得當……很想知道滋味如何。 由於豆漿很燙,我猜這燒餅也差不少,於是我用紙袋裹著燒餅送到嘴裡,輕輕地咬上一口。 冷的! 是冷的! 你應該可以想像從「燙」的預期跌到「冷」的事實,會對美味造成多大的落差。酸菜並不酸,但是很脆,我很喜歡,看似過多的酸菜使得牛肉與餅喫起來不乾。 總的來說,豆漿可以打到6.5分,要知道臺灣豆漿的最高分是7分;燒餅也能打到6.5分,如果是熱而新鮮出爐的話,我可以給到8分。 好吧,賓至如歸的四海豆漿,我可能還會來的,但我絕對不會再在康康小美喫豆漿了。再說一句,康康小美的豆漿量也太大了,難喫卻量大,是對食物的侮辱。

[尋味LA]生煎小籠上海味 康康小美有苗頭-Kang Kang Food Court, 數家店

全中國各地都有杭州小籠包,偏偏杭州沒有,小籠包不是杭州的特產,杭州人早飯喫蝦爆鱔麵,喫片兒川,喫貓耳朵,就是不喫小籠包。我倒是在杭州清河坊喫到過非常非常好喫的羊肉燒賣,香甜而多汁。 上海人通常認為小籠包是自己的特色,雖然蘇州、無鍚、常州等周邊地區都有小籠,可上海人堅持認為小籠是上海的,乃至於當鼎泰豐帶著小籠到上海來時,上海人義憤填膺,這也太不給上海人面子了;加上鼎泰豐的售價,簡直就是對上海人的蔑視。 比臺灣人開小籠店更令上海人受不了的是「安徽小籠」,要是那天在上海開了家「安徽小籠」,上海人估計會上訪的。 其實你反過來想想,日式可麗餅,港式西餐,不都是融合產物麼?在洛杉磯的Alhambra市,在Valley和Garfiled二條街的交叉口,一個角上是著名的The Hat連鎖的起源店,斜對面是有名的嘉頓港式西餐,另一邊的對面就是家日式可麗餅,這就是多元化的洛杉磯。 日式可麗餅店,是洛杉磯上海人眾所周知的「康康小美」,英文叫做「Kang Kang Food Court」,這家店有生煎和小籠售賣。上海人的早餐除了四大金鋼之外,可能生煎和小籠是最重要的點心了,而前者在上海根本不算點心。 康康小美在洛彬磯的各個華人聚居區都有店面,阿市的可能是其中最破的一家了,工業市的就明亮寛敝得多。最早知道康康小美我的一個七十多歲的讀者告訴我的,他的原話是「你去喫喫看康康小美的生煎,比上海都好」,不過他離開上海已經五十多年了,要是比五十年前的上海生煎都好,那還了得? 上海的生煎是退步的,我拍過生煎的紀錄片,也和大壼春的老師傳聊過,你想呀,以前一鍋七十二個,後來一鍋九十六個,所以大壼春的生煎沒有一隻是圓的了。 康康小美不但賣生煎,還賣小籠,所以上海人都知道。在討論這家店之前,讓我們先來討論一下一個好的生煎與一個好的小籠應該是如何的?我早說過,在有了冰箱、空調和壓力鍋後,生煎與小籠咬開後有湯,已經完全不是什麼絕活了,這已經是最起碼的要求了。你想呀,過去沒有煤氣沒有高壓鍋,那熬個皮凍可真是累死人的事,別的不說,中途還要添柴加煤呢!再沒有空調和冰箱的話,三十八度的室溫,照樣把肉皮凍包到皮子裡,那才叫本事。湯,上海話叫「露」,有人說是「滷」,都有道理,露要有,但不要惡之性命地多,小楊生煎被人詬病也是因為這個。 露要有,除了大壼春之外,其它小籠生煎都有,多少還在其次,關鍵是不能膩,無鍚小籠除外,無鍚小籠喫的就是那個甜膩。肉芯要抱團,哪種肉散開浸在肉汁中的小籠,簡直是對小籠的侮辱,這裡就不點名了。生煎與小籠的皮都不能僵,生煎的底要脆而不硬,否則喫起來累,還容易「戳破天花板」,小籠的摺子其實無所謂,有的人說十五摺有的人說十八摺,都可以,頂結開不開洞都無所謂,關鍵是不能由於摺子捏在了一起而變硬,口感要與皮子是一樣的。 其它呢?其它都是假的,大多數生煎的肉是加醬油的,不加也沒問題;加蝦仁加蟹粉加蟹黃?都可以,都沒必要。 噢,還有一點是真的,小籠的底不能塌,現在有很多小籠片面追求皮薄,把小籠挾起來的時候,底會沉下去,就像個袋子一樣,有的店家甚至作為賣點,於是出現了很多「美食評論家」用左手拍下了右手挾著的小籠袋子並且讚揚「好薄啊!」,小籠在上海被叫做「饅頭」,就應該像饅頭一樣,拿起來是不變形的。另外,籠格是不是洗乾淨,竹篦是不是乾淨到不會黏住小籠以至於扯錯小籠的底,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考量,這不是小籠本身的要求,這是對店家的要求。 康康小美很好,符合一個好生煎和一個好小籠的大多數標準,衹是有幾家分店的生煎不是球形而是扁的,說明麵太軟了,撐不起來,但因為我各個分店都衹喫過一次,所以不敢說一直會這樣。總的來說,生煎與小籠都很到位,小籠的個頭稍微與上海比小了一點,我是指與一客四到六個的那種相比,但完全無傷大雅,它至少比一客十隻十二隻的大。 康康小美的定價很奇怪,大家知道,美國很多東西都是以99美元結尾的,6.99、9.99、11.99,然而康康小美的價格看似是沒有規律的,比如生煎是7.57美元,小籠7.11美元,連墻上貼著的價格也是千奇百怪的,各種結尾的價格都有。我本來以為這種奇怪的價格在加了稅之後會變成一個整數,方便計算,然後我照Alhambra的市稅8.75%計算了一下,分別是8.23和7.73,doesn’t make sense!為什麼會這樣?我去查了一下,原來去年該市的稅是9%,這樣就變成了8.25和7.75,一份生煎加一份小籠就變成了16美元,很容易計算。至於菜單上另一些奇奇怪怪的價格,用8.75%或9%都湊不成整數的,可能是歷史上某個時間點定出來的價格吧,用那時的稅率可能能夠湊成整數。 康康小美可能並不是一家上海店,在他們售賣的185種小喫和其他食物中,臺灣小喫24種,北方小喫20種,江南小喫31種,廣式香港東南亞小喫25種,其中更有臺式雲吞、江南菜肉大餛飩、廣式康康雲吞三種,連用詞都不同,很有意思。 康康小美實在是家很接地氣的點心店,他們還賣盒飯,四菜帶白飯衹賣6.65美元,一份生煎八個還要賣7.57美元呢,而且還是不分葷素的四個菜,任選。 他們也做早餐,不過他們的早餐實在太crap了,我一定會另起一篇駡這件事的,我並不是那種衹說店好,衹說「驚為天人」的美食評論家。 我是個美食家,我是個作家,我不是美食作家,更不是美食評論家。

[尋味LA]阿市新開冒菜店 雖不正宗但好喫-Earth Kitchen, Alhambra

我是無意中路過這家店的,上回去喫緬餐的路上看到的,一家專賣冒菜的店,看到有生啤,還有「happy hour」的字樣,就在想什麼時候過來喫喫看。 不過沒幾天,我去還書,隔開馬路就是這家了,於是就喫喫看看。 店面很新很潮流,價目表是大顯示屏,這和概念中的冒菜店太不一樣了,「乾淨整潔」好像和冒菜不是太搭,哈哈。 服務員有二個,一個墨西哥妹子,一個亞裔,亞裔看著象老闆娘,老闆娘看著象華裔;是的,洛杉磯有華裔開的越南館子、有華裔開的日本館子和泰國館子,但好像不會有其他的亞裔來開家冒菜館吧?老闆娘說他們開了二個月。 點菜很簡單,10.99美元四素三葷,8.99美元六素,21.99六素四葷,還有種不是自選的11.99美元是配好的:肥牛片、酥肉、牛肉丸、魚丸、洋山芋、玉米、豆腐、豆芽,算是四素四葷了,我就點了這個。 墨西哥妹子開始給我備料,Yelp簽到可以還可以送一份食材,我選了肥羊片,可是看上去一份很少。 付賬時,老闆娘問我是要土豆粉還是米線,我選了土豆粉。 付完錢,我仔細地看了下選擇,好像菜單上寫的「海鮮」衹有蝦和墨魚圈二種,蟹肉棒不能算海鮮吧?其它什麼雞心鴨肫毛肚豬血之類的,一概沒有。 等菜的時候,我在看桌上的立牌,說是「全美第一家可自行搭配的快餐火鍋——冒菜店」,這就牛了,這我就有點不服了,不說紐約波士頓芝加哥舊金山,就說洛杉磯,川菜館子絕對不比上海少,幾乎每一家都有冒菜賣,你居然敢說第一家?我昨天喫的錦城裡不就有冒菜嗎?你一個開了二個月的店,敢說第一家? 但仔細想了一想,人家沒說自己是第一家賣冒菜的,人家可能說的是「第一家衹賣冒菜的店」,這倒是有可能的,好吧,算你狠;可以再一想,第一家「衹賣」冒菜的有什麼值得說的呢?要不我去開美國第一家漢堡店?我什麼都不賣,衹賣漢堡,連薯條都沒有! 你還賣涼菜呢,網上看到的,冷櫃中的涼菜每一盤都包著保鮮膜,看不清楚是什麼。 那個華裔可能是老闆娘,應該承認,非常客氣,英語不是ABC,但也算流利,我是後來聽她和別人說國語,才知道她會國語。 好吧,當然要說喫的,東西上來,一隻挺好看的碗,邊上一碟酥肉,三塊,這讓喜歡喫酥肉的我有些不爽,為了拍張合影,我把酥肉挾到了碗裡。從色面來看,東西做得挺好看的,但是紅油的顏色不正,是橙紅色而不是鮮紅色的,聞起來也沒有冒菜那種霸道的香氣。 我喫的第一塊是酥肉,我怕浸在湯中時間一長泡軟了。這裡要表揚一下,酥肉是熱的,也就是說酥肉拿進廚房後加熱過,而且不是微波爐加熱的;然而,酥肉中沒有花椒,這就成了炸排條了,這是要扣分的。 喝了一口湯,湯很好,的確是骨湯,至於有沒有店家所說的「三十二種以上香料」我就喫不出來了,美食家不是品酒師,你把三十二種紅酒混在一起,他也照樣品不出來的,而且我其實不看書的話也背不出三十二種香料。 東西呢,魚丸很不錯,不腥,也不是那種超彈的小藥魚丸,可是牛肉丸就太有問題了,我不喜歡喫超彈的魚丸,但我喜歡喫有點彈性的牛肉丸,這家店的肉丸是極細極精的肉糜做的,一咬就散開了,完全不及格。洋山芋切得厚厚的,完全沒有脆性,這怪不得店家,美國的洋山芋都是這樣;同樣怪不得店家的是玉米,在冒菜中喫到甜而脆的美國玉米,感覺怪怪的,但是不難喫。土豆粉是扁平而透明的,很有韌性,我第一次喫到透明的土豆粉,量還不少。 肉,應該是一份羊肉一份牛肉,實在太少了,感覺上也就是各有一二片罷了,這種肥牛片切法的肉,其實是很薄的,我這還是加了一份肉的,完全喫不過癮。其它還有豆腐、豆芽,也就中規中矩。 關鍵的辣,完全沒有成都的江湖味道,不香,看樣子他們把三十二種香料全都用到湯裡去了,卻忽視了紅油的熬製,這是不能原諒的。 總結一下,這是碗味道不錯的很不正宗的冒菜,信價比完全沒有,隔二個街區的韓國燒烤自助餐,貴四美元,喫肉可以喫到撐了,這碗要是不放粉,根本就撐不起來。 值得表揚的是,這家店的啤酒種類很齊全,想必老闆娘也是愛酒之人,從這點來說,我希望她能改進味型,增加食材,作為一家新店,還是鼓勵一下吧。

[尋味LA]成都舊味過辣癮 美中不足無啤酒-Szechuan Impression, Alhambra

我以前是不喫辣的,我還在很多年前與上海一家江湖館子「達令港」的老闆一起參加過一個書面與電話的訪談,當時我對辣的認識是「辣是一個損失味蕾的過程,且不可逆,這也是為什麼喜歡喫辣的越喫越辣的緣故,所以大家應該注意不要喫得太辣。」至今我還是這麼認為的。 我還提出過一個說法,就是「越窮的地方喫得越辣」,在微博上受到大量的攻擊,大多數是因為把「越窮越辣」理解成了「越辣越窮」,很多喫得辣的朋友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其實「越窮越辣」成立,不等於逆命題一定成立。這句話如今調整一下,成為「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越窮的地方喫得越辣」,想要攻擊的繼續攻擊,這是有科學論證的。 其實不用攻擊,我也喫辣,衹是喫得不多,也不太辣,但辛拉麵就像毒品一樣,有段時間幾天不喫就難受。不僅越窮的地方喫得越辣,好像熱的地方也很喜歡喫辣,在搬到了洛杉磯之後,我比以前喜歡喫辣了。不但如此,我還在洛杉磯找到了一家好喫的川菜店,成都江湖口味。 我很喜歡喫成都的串串,特別是冷串串,特別是沒有紅油的冷串串,現在成都也不多了。以前去成都的大多數飯店,每個桌上都有個陶瓷筆筒,及至客人落座,老闆就會端來一盆已經燒好浸著的冷串串,有雞肫藕片洋山芋海帶牛羊肉等,客人在等熱菜時就在盆中挑自己喜歡的喫,喫好了把竹扦放在筆筒裡,最後數竹扦收費。這種冷串串大多是浸在紅油裡的,也有浸在椒麻滷料中的,更好喫,可惜現在的成都幾乎已經找不到了。 到了洛杉磯,我忽發奇想,在網上搜起了洛杉磯的「串串」,不料,一搜還有什麼「洛杉磯十大串串」之類的榜單,於是我找了家有鉢鉢雞的四川印象(Szechuan Impression)去喫,居然車載GPS沒法定位這個地址,於是衹能用Google,及至找到門牌,並沒有「四川印象」。 在大大的中文「紅蘋菓幼稚園」的對面,有家店面,同樣有著中文字「錦城裡」,並不是我要找的「四川印象」,及至看清下面的英文,的確是「Szechuan Impression」,我找對了,原來人家的中文名不是照英文翻的,也可能英文名不是照中文名起的。在美國,註冊時衹審查英名字,你不能起個名字叫「Federal Bureau of Tourism」,但你可以隨便起個英文名字,然後把它「譯」成「美國國家旅遊局」。不信?你看看有多少「美中貿易促進會」、「美中文化交流會」就知道了。 不說這個了,說回店,這家店我去過五次,喫過四次,每次都點了同樣的菜,衹有一次加了道點心。四次都是中午去的,五次減去四次的那一次,是下午五點多到的,整個飯店門口的人行道上全是人,有沿著店窗坐著的,更多的人站著,門口有取號的服務員,周圍能停車的地方全停滿了。 你想吧,這家店的生意該有多好?你是不是想說,週末的晚上,弄點開胃的川菜,配上冰鎮的啤酒,本來就是人生樂事,要是味道好,排排隊也就排吧!我想告訴你的是,這家店連酒牌都沒有,這家店的川菜衹能配白飯,不能配啤酒,牛吧?我每回去,都喫二碗白飯。 一家生意好成這樣的川菜,連啤酒都沒有的川菜館,到底好在哪裡呢?慢,沒有啤酒還能叫川菜館嗎?在洛杉磯可以,在成都以及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可以。 好喫在哪裡?辣!辣且香,辣嘴不辣喉嚨,國內的川菜可能用了太多的添加劑,往往喫完之後,嘴裡還是辣的,這是不對的,特別在你喫完菜又喝了一瓶啤酒之後,正常用辣椒做出來的川菜不應該還辣的。 這家店的川菜是恰到好處的辣,雖然不常喫辣的我依然可以喫得滿頭大汗,但每一口都能喫出食材該有的味道來,也不至於喫了一口之後要猛喝水卻解不了辣的那種。 其次,這家店的出品很「乾淨」,這裡說的「乾淨」不是食材洗得乾淨,而是指成品清爽利落,當然食材也還是要洗乾淨的。我曾經去過一家上了某榜單且號稱洛杉磯川菜第一名的店,一道火爆腰花居然是勾芡的,腰花與辣椒是黏在一塊的,裡面又雜亂無章地堆砌著胡蘿蔔黑木耳筍片韭菜等各種東西,根本沒法喫。這家店的菜很「簡單」,該有的有,不該有的就沒有,如今的美食界,不懂做減法,特別是上海有些店,把好東西堆砌在一起賣高價,蟹粉三蝦麵算是其中代表,反而失去了美食的本意。 我在這家店,就點二個菜。12.99美元的藤椒爆腰花,15.99美元的冒菜;寫此文的時候,我看了一下過去的照片,前者悄悄地漲了一美元了。 先說爆腰花,不管你是點「藤椒爆腰花」還是「火爆腰花」,端上來的東西都是一樣的,腰花為主,配以西芹,然後自然是青紅椒蔥薑蒜,清清爽爽的辣菜,腰花處理得很乾淨,剞花雖然不精緻,但也中規中矩。最關鍵的好處是:腰花夠嫩!較大多數店腰片硬而發乾要遠勝數籌。嚴格地說,這道菜在退步,從前二次的西芹先剖開再切段到後二次的整根切斜片是「偷工」的,從色面上看也有逐漸變深的傾向,不過好在腰花一如既往的乾淨和嫩,總體味型尚能保持,我還是願意打到7.8分的樣子,要知道,在我這裡8分已經算是很好的了。 冒菜很精緻,冒菜本不是一道「該」精緻的東西,當然能做得精緻更好了。這家店的冒菜是放在一個銅盤裡的,很好看,和普通的冒菜一鍋亂煮不同,這家分顯是分好幾次燙的,所以成品的食材錯落有致,牛百頁是牛百頁,午餐肉是午餐肉,結頂的是一堆蝦仁,下面是切成條帶點肉的牛筋,量也不少,墊底的是黃豆芽、豆皮、海帶、洋山芋片、藕片,東西還是很豐富的,都整整齊齊,讓人看得舒服,味道也調配得恰當,即使我在寫此文時頭皮不自然地出著汗,那是我的問題。 冒菜給幾分?7分,因為沒有豬血和毛肚,慢,有豬血和毛肚不就是毛血旺嗎?毛血旺還得有鱔魚豬肚才叫毛血旺好不好,簡版毛血旺本來就是高級版冒菜!況且這家店還沒有毛血旺,否則我一定會試試的。 冒菜一般喫不完,記得要打包,記得一定自己打包,讓服務員打包的話她就把裡面的東西給你,湯和紅油就倒掉了,那怎麼行?囬到家,把湯和紅油潷出來,另外拿塊五花肉用白水煮上五十分鐘,然後切大片,放在紅油湯中煮開,把別的東西再扔回去,又成了一道新菜,多好呀,這回在家中,可以喝啤酒了。 而我一開始想喫的那道「鉢鉢雞」中午是不供應的,我基本上不會晚上特地出門去喫,看機會吧。 (某反面教材的爆腰花) [googlemaps https://www.google.com/maps/embed?pb=!1m14!1m8!1m3!1d13218.814107917357!2d-118.1445452!3d34.0771135!3m2!1i1024!2i768!4f13.1!3m3!1m2!1s0x0%3A0x87b928df1362ff9d!2sSzechuan+Impression!5e0!3m2!1sen!2sus!4v1498605189170&w=600&h=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