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洋山芋毛豆肉丁
我曾經說起過上海的炒醬,那可是道頗具上海特色的菜。我一直認為上海炒醬的用料很講究,要有豬肚尖、去皮鴨肫、金鉤開洋才會好吃。近年來,上海炒醬越來越有名,以至於連香港名牌「李錦記」都專門生產了罐裝的「上海甜醬」以供炒醬之用。 然而,要做好的炒醬,很是費時費力,不但如此,還費料。有一位朋友曾經說我不是「費料」而是「廢料」,因為我做起此道菜來,很多原料只取精華,剩下的都「棄之如廢」。 所以,今天我們來做一道取料簡單、不奢而華的炒醬,一種全新的炒醬。 這種醬,完全不用市售的釀醬,我們用自己做的——洋山芋醬。 洋山芋是上海的叫法,西北西南有些地方叫「洋芋」,北方多稱之為「土豆」。一件東西,既土且洋,洋山芋算是最著名的了。 這玩意到底是洋是土,還是要聽專家說了算。然而,這年頭的「專家」名聲欠佳,許多都是「顛倒黑白」的高手,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好在我們有wikipedia這個網絡百科全書,據它說這玩意「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帶,被當地印第安人培育」,「17世紀時,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17世紀時,已經傳播到中國……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這玩意歸根結底是「洋」的,叫它「土豆」,只是因為它是「土」里長出來的。然而要注意的是,在台灣話和閩南語中,「土豆」指的是我們所說的「花生」,因為那個也是「土」里長出來的,說實在的,「花生」更像是「豆」呢! 洋山芋最標準的叫法,叫做「馬鈴薯」。其實,越是「喜聞樂見」的東西,名稱也就越多。廣東話,洋山芋又名「薯仔」,很是可愛,其實也是因為此物喜寒不喜熱,因此南方的土豆普遍個小的緣故。 還是來說菜,因為此菜不勾芡著膩,所以我們要有點東西來糊,就用洋山芋醬。以前做洋山芋醬很麻煩,現在有了微波爐,就方便多了。雖然我比較追求「原生態」,但我並不是一個拘泥於死理的老古董,有好東西當然可以用。 洋山芋醬做法很簡單,取一隻拳頭大小的洋山芋,將之切成幾塊,放入一點水,不用多,小半碗即可,用保鮮膜包起,用微波爐最大的功率轉(當然也有不轉的)上四五分鐘,將洋山芋取出,小心,此時的洋山芋是很燙的,你大可將其靜置一些時候再說。還要記得,我們的洋山芋還沒有剝皮,小心地把皮剝掉,將多餘的水倒去,然後再將已經轉熟的洋山芋放在鍋裡,找一個乾淨的玻璃碗,將其碾碎。如果覺得太硬碾不碎,也不用擔心,鍋底加點水,煮一會即可,連水都不用倒掉,一起碾就可以了。 這道菜,還要用到番茄,另一件「洋」貨。由於番茄的故事和挑選方法以前說起過多次,因此就不再贅述了。反正,我們要兩隻大小適中的番茄,一半用來做番茄醬,一半入菜。番茄醬比洋山芋醬方便,燒開一鍋水,將番茄放入燙一下,燙到表皮裂開,即可撩起,剝去外皮,將番茄切開,挖出熟瓤,就放在洋山芋醬裡好了。放入番茄,用瓶底和著洋山芋醬一起碾碎,稍加水燒煮,用勺子攪勻。 另取洋山芋和番茄各一隻,去皮後切成小丁待用;取純精肉一塊,亦切成肉丁,加料酒、鹽、澱粉稍醃後起油鍋炒熟。 再起油鍋,放入洋山芋丁、番茄丁爆炒,倒入起先做好的醬以及事先剝好的毛豆同煮十五分鐘左右,毛豆亦可事先用微波爐轉熟。 做這道菜,由于洋山芋澱粉含量多,因此要不停翻炒,以免粘底,待炒制均勻,放入肉丁,再煮片刻,即可上桌。 嗷,忘了,沒有放鹽!對的,起鍋之前你要放點鹽,嘗一下,是不是有點微酸微苦的感覺? 再放上一勺糖試試,再嘗一下,是不是味道一下子大大改變了?鹹味變輕了,苦味沒有了,既而一種鮮鮮的酸中帶甜的味道出來了?是的,這道菜的訣竅就在於最後的那一勺糖,不可不加,不可多加,恰到好處,便能讓此菜有驚豔的感覺。 什麼?你不知道加多少?那很容易,你可以一點點、一點點地加,加一點嘗一下,這裡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隨著糖分的逐漸增加,你不斷地去嘗,會有那麼一次味道突然就好了起來,給你一種豁然開朗的喜悅。 此菜是很隨意的菜,有毛豆就放一點,沒有也可以。土豆打得爛一點也可以,偷懶的,少打幾下也沒問題。煮熟之後,再煮久些也可以,即時關火也無妨。 這道菜,不單可以熱食,亦可冷食,宜燒得薄一點(加水即可),但又不要燒成湯,要介於湯和泥之間,方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