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過年吃年夜飯的時候,盛飯有講究,要在碗底放上一隻兩隻洗淨了蒸熟的荸薺,再盛上飯。吃飯的時候,肯定會挖到荸薺嘛,於是要說一聲:「我掘著元寶嘍!」雖然這是個很幼稚的小遊戲,可大家都煞有介事,樂此不疲,透著一股喜氣。

  「荸薺」的「薺」,在蘇州話中,是尖音,有點像英語字母C的發音。這個音,有些上海人發不出來,好在上海人不叫它「荸薺」,上海人稱之為「地梨」。

  「荸薺」是地里長出來的,口感又很像梨,所以就是「地梨」了。清人有詩贊曰:「荷插荒原掘地梨,味甘質脆遍春畦;似丸未許宜撩弄,棘刺森森鐵蒺藜。」

  當然,雖說是地梨,也得看在什麼地方,在上海指的是荸薺,要是遠渡重洋,到了德國,德語中的「地梨」指的乃是土豆。土豆的口感像梨嗎?要是生的吃,就像了。

  有人說應該寫作「地栗」,就是其顏色、大小乃至功效都和樹上長的栗子相仿,故有此名。外地是否有「地栗」的叫法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上海話中「梨」和「栗」的發音相去甚遠,從發音來看,只可能是前者!我倒知道,外地有許多地方稱「荸薺」為馬蹄,俗話說「馬無趾」,看來馬蹄就是一個圓的。

  有一種金子,就是圓圓扁扁的一個,叫做「馬蹄金」。《描金鳳》中馬壽拿來行賄丘高的就是這種。看來將地梨埋在飯中掘金子的遊戲,的確很形象。

  地梨長在水田裡,初冬開始收成,年底正是地梨豐收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買上一些,洗淨了放著「等」年夜飯時吃。那是大人「等」,小孩可不「等」,吵著就要吃。大人會給上孩子幾顆,並且告誡小孩子:「生地梨不能多吃,多吃要生薑片蟲呃!」

  薑片蟲是一種腸道寄生蟲,的確有可能附著在地梨上,但是如果水田被污染的話,吃一隻和吃十隻後果是一樣的。大多數情況,大人的這種說法就像是在給小孩子釘一顆紐扣到穿在身上的衣服時告誡小孩子說的「在身上釘東西時不能說話,否則要被人冤枉的」一樣,其實釘紐扣和被人冤枉之間哪有什麼關係,大人這樣說,只是怕小孩子亂說亂動被針扎到而已。吃生地梨和生薑片蟲之間也沒有必然的聯繫,只是那時的小孩子平時又沒啥東西吃的,假若讓他敞開了吃,不消一個下午,整籃地梨都能幫你吃完嘍!那樣年夜飯上的元寶就沒有了。

  吃過年夜飯,到了初一,孩子們吃的東西就多啦,他們早玩得忘記地梨了,於是大人就用一個小的細眼網線袋將多餘的地梨裝好後掛在陰涼通風處。過上十天半月,等到再想起時,地梨已經是干干的了,吃起來越發的香甜。水分少了,甜度當然就高了嘛,而且也沒有了新鮮時的那種澀味。

  「風乾地梨」往往就是這樣用多出來的地梨做的。但凡等到吃了,總會覺得不夠,想著明年多買一些,待到來年,一准又忘了這茬。

  如今,大家都在飯店吃年夜飯了,也不再玩「掘寶」遊戲了,吃的東西也多,有人根本就會忘了地梨。如今又要過年,不妨買點地梨來炒個肉片,順便再做些風乾地梨。

  上海的菜場中,天一冷,就有地梨賣,而且也不貴,就多買些吧。買個兩斤,小半炒菜,大半風乾。

  取個半斤左右的地梨,去皮。說來也奇怪,地梨邊上的皮很容易剝,而兩面的則較難,特別是頂上帶著須的部分,要用刀來剜才成。其實,我們擺放地梨的時候,一直是反著放的。地梨長在泥裡的時候,平的那面是朝上的,有尖的那須其實是根,朝下長的。地道的做法,就是用手剝,剝得指甲生疼。如今大家都用鉋刀刮,菜場中甚至還有去好皮的地梨賣。不管是剝的削的刨的買的,反正要把皮去掉,光去了皮還不成,要一個個仔細「研究」過,但凡有一丁點的黑色黃色,都要用小刀去掉,我常戲稱此為「掃黃打黑」。

  然後就是切片了,要橫著切,不能豎著切,橫著切是圓片,豎著切形狀挺怪,我稱之為跑道形。不用切得太薄,薄了易碎,當然也不能太厚,厚了沒有美感,大約比一元的硬幣稍厚即可。

  吃過生地梨的人一定知道,一口咬下去,會有白色的汁液冒出來,為什麼?因為地梨富含澱粉,所以在困難時期,地梨還成為過主食,「低標準,瓜代菜」嘛。

  地梨的澱粉太多了 ,整個菜太白了,就沒有精緻的感覺,所以要把切好的地梨浸在水中,讓澱粉滲出來,這樣不但漂亮,而且吃口更好。地梨浸在水中,時間無所謂的,多浸一會好了,這玩意本來就是水裡出來的,浸不壞的。

  另外,我們要準備肉片。半斤地梨去皮切片浸去澱粉,大概剩個三兩半吧,只要一兩肉片就可以了。做菜,份量很有講究,比如水筍燒肉,你若買個半斤水筍三兩肉,怎麼燒也不會好吃,那就得找只大鍋,五斤水筍三斤肉地燒,才能滿屋飄香。有些菜,則不能這麼來,比如炒時件吧,就以小小的一盆為佳,多了反而使人發膩,這種菜,淺嚐輒止,反而令人回味無窮。地梨炒肉片也是這樣,就要每人一調羹見底,方能顯出大廚的功底來。

  肉片要先熘鍋,反正熱鍋冷油,關於肉的買洗切炒,以前都說到過,在此就不重複了。要記得一件事,由於醃漬肉片的時候用了澱粉,溜鍋的時候,會粘在鍋底,火一大,就會變黃髮黑,所以要洗一次鍋。將鍋洗淨後重起油鍋,倒入地梨片翻炒,再放入濕澱粉勾極薄的芡,最後放入滑過油的肉片,加鹽炒勻即可起鍋。

  有的菜譜說不用另行勾芡,理由是地梨裡本來的澱粉就多,多燒一會就能起芡。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偷懶做不得好菜,不浸去澱粉不但賣相不好,而且吃口發黏,有粗糙的感覺。

  最後,再補充一句,據說地梨這玩意是從印度傳來的,然而我在印度從沒見到過;又據說地梨在東南亞各地以及美國都有栽種,我在這些地方都沒有見過,有知道的朋友不妨告知一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