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在機場看到有個人,拿著一個塑料的大箱子,藍色的箱體,白色的蓋子,他排在第一個,機場放人的時候,他第一個上了飛機,頭等艙的客人都得排在他的後面。那個人帶的箱子太搶眼了,有點象美國常用的戶外無電源冰箱,專門用來浸啤酒的那種,箱子很普通,但上面的字搶眼,是:「人體器官運輸專用」,我想,快遞行業中,他是最拉風的那個了吧?
我小時候,並沒有快遞業,那時的節奏其實很慢,別的不說,樣樣東西都要排隊,時間都花在排隊上,還能快得起來?
衹有一件事是快的,那就是「跑片」,也是當時極拉風的一件事。前面說了,八十年代中期,雖然已經改革開放,但節奏還沒有快起來,「三年大變樣」還沒有發生,大家生活的圈子也不大,家離單位離學校都不遠,坐車幾站路,騎車十來分鐘廿分鐘,常去的店家也無非是家附近單位附近的。
跑片,是當時唯一騎摩托車的人,在自行車都要憑票買的年代,有一幫子帥小夥騎著摩托在大街飛馳,可想而知這些人找女朋友有多輕鬆了。跑片,跑什麼片?跑電影的膠片!大家見過老式照相機的膠卷嗎?一種叫120,一種叫135,電影的膠片和135膠卷是一樣的,都是35毫米寛度,衹是照相膠卷是橫著連在一起的,上下打孔,而電影膠片是上下連在一起,左右打孔的;或者換一種說法也許更能理解,膠片膠卷是同樣的,連孔都是一樣的,衹是電影膠片上的畫面是垂直於齒孔的,而照相機成像是平行於齒孔的,所以電影膠片的晝 面其實是小於相機的。一部電影通常一百分鐘,每一秒鐘要放二十四格膠片,人物才能動起來,膠片上畫面的左邊,還有二條看似沒有規則的透明線,那是聲道,電影的聲音就是紀錄在這二條線中的。
電影膠片,叫做拷貝,行內的量詞是「本」,甚至用「本」代替名詞使用。拷貝有長有短,短的可放十分鐘,行內叫「單本」;長的時間加倍,叫做「雙本」,一百分鐘的電影,短的要放十來本。電影膠片是貴重物資,一部電影上映,衹有有限的幾個拷貝,所以要在放映的同時,在各個電影院之間傳遞膠片,這個傳遞,就叫「跑片」。
拷貝是裝在一個圓形的鋁盒子中的,從放映機上拿下來,直接放入盒子,交給跑片的。跑片的開一種「大砲」摩托車,摩托車後左右各有一隻帆布袋袋,每個袋中可以裝上幾個拷貝。還有種高級點的,是摩托車上也有二個鋁盒子,半圓形的,上面的蓋子是平的,蓋子的一頭有鉸鏈,另一頭有鎖扣,這種鋁盒子是精心設計過的,正好讓拷貝盒子坐穩,再蓋上蓋子後拷貝之間不會碰撞。
跑片的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別小看跑片,那可是重體力活。大家都看過電影,都見到過電影的光從後方的高處出來吧?那意味著,電影膠片也要到達那個高度才行?一舨放映室都是在二樓的,跑片地要把電影膠片送到二樓去,有的電影院有運拷貝的電梯,有的沒有,沒有的就全靠跑片地拎了。還有,上海的天氣,是以糟糕聞名的,真正叫「熱起來熱殺,冷起來冷殺」,可是跑片無論酷暑嚴寒颳風落雨大風大雪,都要按時送到,個中苦楚,衹有親歷,才能感受,用跑片的話來說:「勿要講落雨落雪了,就是落鐵落刀,嚡(也)要準時送到。」我小時候,上海的夏天經常會下陣頭雨,跑片的被淋成落湯雞乃是家常便飯;至於颱風天,上海還經常「發大水」,跑片的照樣要趕上時間。
跑片的始終在路上,趕到一個電影院,把手中的拷貝放下,就拿起另一疊來,再送到下一家去。那時的風氣很好,摩托車到了,衹要熄火即可,萬不用拿粗鏈接再鎖起來,有的跑片動作快,連走帶奔就換好拷貝,他們甚至連火都不熄,也不怕摩托車被人偷走,再說了,那時壓根就沒啥人會開摩托車,想偷也偷不走。
那時的電影院,門口有張排片表,這張排片表不僅是這個電影院的電影放映安排,而且是幾個電影院協調出來的,就是因為拷貝不夠,要幾個電影院同時使用,那麼你開場後,要過多少時間可以有放完的拷貝,一本還是幾本?然後路上要多少時間,再裝到第二家的機器上要多少時間,這些都要精確地算出來,然後各家才能出排片表,所以,排片表不是自說自話,而是個真正的統籌安排,可是個大學問呢!
你們可能不知道,電影院是一個和「事故」二字緊密聯係的地方。要是跑片的沒有按時趕到,就是一個「事故」,事故是要扣獎金的。和我同年的人,可能都在電影院中看到過大銀幕上「跑片未到」的字樣,要知道,等一二分還成,時間長了大量人群聚在一起,是會燥動的,那可真是大事故了。
電影院的事故有許多,對於放映人員來說,「倒片」是最大的事故,就是畫面放顛倒了,人的頭在下腳在上,衹要是事故,就要扣獎金,「倒片」要扣一個季度的獎金,而且還會影響到年終獎的評定,想想就可怕。
雖說「倒片」是重大事故,放電影的人倒不避諱這個詞,而且還天天要說到。一般電影院有二檯放映機,一本拷貝放完後,切換到另一檯上去放,在另一檯上放映的時候,這一檯就把拷貝拿出來,再放上一本新的,等著切換回來。
放映員的工作並不輕鬆,二檯放映機若是二個人管,連飯都要分好幾次喫,要是碰到三個人搭班,那就明顯好得多了。
跑片的把拷貝送來,放映員接過後要「倒片」,因為拷貝是從放映機上取下來直接跑片的,那卷拷貝是頭卷在芯子裡,尾巴在最外面的,所以放映之前要倒一次,把頭尾換個個。倒片在倒片檯上進行,左邊一個拷貝,右邊一個空盤,空盤是二片有孔的圓鋁盤,當中有個軸將二片鋁盤連在一起,膠片就是繞著軸一圈一圈捲起來的。
倒片檯是電動的,但不要以為電動的就省事了,因為放映員在倒片時還在「檢片」。我說過,電影膠片是貴重物資,而膠片在放映的過程中會有磨損,有時會有斷片,有時會有劃線,還有時聲道會有損傷,碰到蹩腳放映員,裝片時齒孔沒有對齊也會損傷膠片,而這些所有的損傷,都要放映員在倒片時檢查出來,那樣的話,責任就是上家的了。
如果倒片時有毛病的片斷漏了過去,等放完電影,被下家的放映員在放映前發現,那麼就要「喫進」了,如果膠片被降了等級,電影院是要賠償的,落實到個人,就是事故,又要扣獎金了。
倒片的時候,還要「打馬克」,馬克,明顯是英文「mark」的音譯,打馬克的目的是為了讓另一檯放映機可以同步啟動,馬克一般打在片尾數米處,當第一檯機器的光電管探測到了馬克的信號,就會「告訴」第二檯機器開燈接手了。
由於不同電影院使用的機器不同,所以要分別打馬克,有時碰到全新的拷貝,倒片時可以稍微輕鬆一點,但馬克還是依然要打的。打過馬克的拷貝,在電影院中傳遞,等再回到手裡時,就不用再打了,但檢片時依然要仔細確認。
打馬克也有講究,二檯機器有段時間是同時運轉的,第二檯機器接到信號開始放,一開始是膠片頭上的黑片,那時點燈不會影響畫面,因為黑片不透明嘛,但要是第一檯放完,而第二檯的黑片沒有放完,說明馬克打得太短了,那時銀幕上就是黑的了,又是個事故,又要扣獎金了。
最早的時候,放電影的光,並不是燈泡,而是用一種叫做「碳棒」的東西,圓圓的尺把長的棒子,外面包有紅銅皮,一個燈箱要用二根碳棒,等碳棒通電,就會發亮,碳棒的後面有塊凹面鏡,可以聚光後反射到膠片上,在通過透鏡系統放到銀幕之上。碳棒是易耗品,一場電影要換幾次碳棒,所以放映員要仔細盯著,趁待機時調換,若是放到一半碳棒燒完,同樣是事故。等到後來,改用大功率放映燈泡,就省了很多事了。
電影膠片有時會斷掉,那倒不是什麼大事,斷了接起來就行了。接片機,是一個鐵架子,上面並排的兩個雙層扳手,把第一層扳手翻起來,在第二層上有齒,把膠捲上的孔對準齒後,蓋上第一層的扳手,左右二個扳手,下面都有刀口,用來切斷膠片,二個刀口間的距離,就是二格膠片間的間距,所以衹要把每格膠片都對準扳手,左一刀右一刀,再塗上膠水,就可以把膠片接上了。
放映員是技術活,在八十年代可牛了,倒不完全是技術牛,更多的可能是因為「手中有票」。那時個物資貧乏的年代,買水菓有限購,買糖要糖票,買糧要糧票,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有貓膩的,自有那些售貨員可以少收或者不收票證,來把東西賣給熟人。都有哪些熟人呢?親眷,朋友,小孩的老師,其它店的售貨員,對了,還有放映員……不僅是放映員,還有電影院的售票員,電影院領導,那個時候,感覺就是特權階層,很多緊俏的商品都能弄到。
售票員其實比放映員更牛,因為電影院門口黃牛手中的票,就是售票員「發」出去的,等到售票員的熟人臨時找到電影院想看個當場票,售票員大手一揮,就能叫黃牛乖乖叫地「吐」出來,絕對是服服貼貼,沒人敢說個不字的。
放電影雖然「危機四伏」,我不是說真的有人身危險,我是說容易出錯責任重大,但是放映間的條件倒著實不錯,可謂冬暖夏涼,電影院的觀眾廳有冷氣暖氣,打開放映間的觀察孔,就可以把冷氣暖氣放進放映室,特別是大冷天,放映室還另配取暖設備,因為溫度太低的話,膠片會發脆,易斷易裂,因此從家中帶了飯去,放在取暖器上,等到要喫的時候,還是燙的呢!
今天我們聊了怎麼放電影,下回可以聊聊怎麼看電影,看電影也能聊?當然,放電影都能聊,為什麼看電影不能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