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廚記再出續集 八月中可望簽售

  歌是怎麼唱的?噢,對了,”今天是個好日子”。今天,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小黃編輯把新書的封面發了過來,雖然和我想像的不太一樣,變成了小清新的風格,但我依然蠻喜歡的,換換風格也不錯,免得許多人以為我是老頭子。這段時間,一直在準備新書,昨天又回答了繁體字版編輯的21個問題,其中有”火表貼字是什麼意思” 以及”大興貨是什麼意思”之類的好玩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特定年代特定地區的產物,於是寫回信就像寫故事一樣好玩。   封面的大圖可以按這裡打開,定價將為25元,設計稿上的價格不算,封底還缺幾個字,要等正式付印之前由印刷廠造字加上去。   《梅璽閣菜話》早已售磬,《下廚記》重印了好多次,依然熱賣。《上海閒話》是我的得意之作,售賣平平,其實是非常值得一讀的書,當然,方言的書本來就比美食的要難賣,我心也平。   《下廚記 II》將在八月的書展上推出,前幾次沒趕上,這回再也不能錯過了,如果有可能的話,將在書展上籤名售書,希望好朋友們都能來捧場。   在此,也貼出《下廚記》和《上海閒話》的網上購買鏈接,要的朋友,可以直接購買。 噹噹:點擊購買 卓越:點擊購買 噹噹:點擊購買 卓越:點擊購買

emacs下的五筆輸入

Ubuntu 11.04,都已經11了,和emacs與中文的結合還是有問題,不能調用iBus在emacs中輸入中文,三方面都有欠缺吧,fcitx是可以的,但只有拼音,要導入五筆也很麻煩,還是用原生的吧。具體可下載這個文件,這個東西不是我寫的,GPL。 ———————————–華麗麗的分隔線———————————– 以下的段落寫於2004年6月1日,是我當年寫的一個用於emacs的五筆輸入法 emacs is the best editor I think, I use emacs for more than 6 years. I also coded a Chinese WuBi (Five Keys) IME for emacs,…

SONY VGF-CP1 日文菜單英譯

這是我好幾年前買的一個設備,索尼生產的無線電子相框,挺好的一個東西,圖像比山寨的乃至飛利浦之類不知道好上多少,好玩的是這個產品的型號是VGF,歸在筆記本系列中,而其它索尼的電子相框,則是在小電器的產品序列中。這個產品有中文版、英文版和日文版三種,總共都沒有售賣過多少時間,特別是在中國,山寨一二百就有一個,這玩意要上千,根本賣不動。賣不動的結果就是中文版沒有任何支持,固件也不更新,其實除了中文版,英文版同樣是這個下場,只有日文版還活著。日文版其實也死了,只是比中文版和英文版多活了半年,固件版本號到了2.0。 中文機、英文機都可以刷日文固件,反正刷了就降不下來了,就變成日文的了,好多朋友特別是英文的朋友不識日文,我在這裡翻譯一下菜單,以後就方便了。 ------------華麗麗的分割線------------ (以下只是部分,以後會添的) スライドショー slide show 新しいフレームを作成 create a new frame 內藏メモリーに転送 internal memory transfers アップロード upload 背景寫真に設定 setting a background picture リロード reload ズーム zoom フォト photos シェア…

潮不潮只為個鮮 鮮上鮮還要夠潮

2011年3月24日牛阿哥潮州打邊爐茂名北路94號   蔡瀾有一次在微博上說全世界最好的烹飪學校在法國,必須要學會了法語才能學烹飪;於是我就回覆他說全世界最好的烹飪學校一定是說潮州話的。法國菜、意大利菜的確好吃,但是究其食材之豐富、技法之變化,則遠遠比不上中國菜了,而中國菜裡,又以潮州菜為上,所謂「中國美食甲天下,潮州料理甲神州」,我杜撰的。   杜撰歸杜撰,潮汕食制的鮮美,可是有口皆碑的。   我是無意中找到這家飯店的。平常的時候,我每天下班是從南京路轉陝西路然後經延安路到茂名路口調頭上高架的,多少年來一直如此。因為茂名路是單行道,而且只有一條道,碰到紅燈,小轉彎的車也要等,就會浪費很多時間。   那天,我開到陝西路時,發現指示牌寫著高架關閉,好在這個路口很擁擠,以我的經驗每次最多關閉一刻鐘左右,於是我從威海路向東,反正茂名路堵,就在那兒耗掉一點時間吧,可以等到高架開放。   我果然被堵在了茂名路上,離延安路還有二三百米的地方,死死地堵在那兒了。「堵車望野眼」,於是我就看到了這家店,店面並不大,寫著牛阿哥潮汕打邊爐。招牌下面貼著牛筋丸、墨魚丸、蝦丸、豬肉丸、魚丸等等的價格,二十幾元三十元的樣子,光看著這些名目,就很誘人。   不知道大家看過周星馳的《食神》沒有,其中有講到「撒尿牛丸」的製作,要用木棍將牛肉千捶百打之後,牛肉中的筋膜俱散,才會變得彈性十足,甚至可以當球打。說實話,這段倒真的沒有誇張之處,多年前我就試過潮州牛筋,往地上扔的話,真的可以彈起一人多高來,久違之後,不料卻在這裡尋到。   那天有頓晚飯,同席都是無趣之人,於是吃到一半,就告了一個假,攜一好友趕赴牛阿哥,路上的車位停滿了,於是將車停在隔壁弄堂,保安給了張卡,可以問店裡報銷。   雖然已經十點,店中依然熱鬧,雖然有二層,卻也只剩一張空桌,好似特地為我留著的。   這家店,是比較正宗的潮州吃法,以各式的牛肉和丸子為主,另外主打各式的蛇類食制。   調料是自己配的,老闆見我端詳調料,於是自告奮勇給我配了一種,主要的配料是沙茶、黃豆醬、花生醬、麻油、乳腐和芹菜。據老闆的介紹,沙茶是用來吃牛肉的,黃豆醬則是用來吃蛇的,其他的幾種互補互惠,更能增添口感與香氣。   我點了招牌鍋底,30元,上得桌來,是個鴛鴦鍋,兩邊都是白湯,喜歡吃辣的朋友最好去重慶火鍋店,潮州食制本就是淡鮮為主。鴛鴦鍋的兩面,看著都是清清的水,用勺子臽一下,卻大有玄機,一邊是整隻甲魚燉的,專門用來燙涮海鮮之用;另一邊則用整塊的牛肉切開燉出,用來燙牛肉和丸子。   牛肉,我點的是招牌牛肉,48元,五花肉,燙過之後,不但嫩,而且脆。會做菜的人都知道,牛肉的調理相當麻煩,炒牛肉片的話,一般廣東廚師會用水加上小蘇打一起打,讓牛肉吃透水後再泡嫩油,方能炒得嫩。然而這份打邊爐的牛肉,看不出有水浸過的樣子,依然可以厚切而嫩,實在是很不容易。   丸子,由於人少,就點了丸子拼盤,32元。問了廚師之後,原來小小的一盆,有九種之多,分別是:牛筋丸、墨魚丸、蝦丸、肉餅、魚丸、魚餅、魚冊、魚餃、豬肉丸,每種成對。這些丸子,都是很中規中矩的潮州丸子,彈性很好,也很乾爽,著實好吃。潮州丸子最大的特點是沒有油花,如果哪位朋友吃丸子汆出一鍋油來,那肯定不是潮州丸子。   這家店的蛇,全都現殺現烹,我們人少,就點了烏梢蛇,180元。椒鹽的蛇,講究肉酥而不柴,有的店蛇不夠大,吃起來費事;水平不到家,則炸得過頭,乾硬費牙。這家店的蛇很是到位,若是人多,亦可嘗試一下320元的大王蛇,想來也不會差。   我向來喜歡烏梢蛇,那家店還有用泡椒浸製的醩烏梢蛇,48元,味道亦相當的好,肉緊而皮脆,雖然用了泡椒,卻只點到為止,讓人在回味之時感覺到有絲絲的辣味,調配得很是到位。   與海底撈之類的比,這家店的東西相對來說少一些,潮州打邊爐本來就是這樣的,不以多取勝,而是以精顯名。據老闆介紹,他為了製作出正宗的潮州風味,特地從潮州請了三名師傅過來料理,產地的食材,加上產地的廚師,才能夠弄出產地的味道來,這是不變的真理。最後再說一句,該店的薺菜百頁包,15元,一定要嘗一嘗,百頁有嚼勁再伴著薺菜的香味,連我那位從不吃百頁包的好友嘗過之後也是讚不絕口呢! 五花牛肉,48元一份,目前正買二送一 鴛鴦鍋的一邊,這邊有整隻的甲魚,是燙海鮮用的,其實無所謂的 鍋底,這些牛肉是在鍋底里面的,酥而不柴,亦可另點 雜丸拼盤 牛肚 很有特色的薺菜百頁包,百頁好,硬而實,久煮不爛,推薦,16元 老闆給配的調料 相當有特色的醩烏梢蛇段,好吃啊,非常非常推薦 椒鹽烏梢蛇,冬天吃的話絕對好,夏天的話,可以弄得再清淡一些 這就是老闆重金聘來的三位潮州廚師

江南碧塢好地方 一店連吃有七頓

  勞動節,一大幫子人,七八家人,一起去了莫干山,直接殺到了一個叫江南碧塢的地方,在同一個地方胡吃海塞七頓後,眾人就地作鳥獸散,分批回家。我們住的、吃的,都在江南碧塢一個叫潘家園的農家樂中,吃得很多,在此紀錄一下。 筍燒鹹菜,這是個早餐才有的菜,午飯晚飯時並無供就。此菜那個叫鮮啊,筍又極嫩,每個人都多吃了一兩碗粥。 當地產筍,七十多歲的魚塘老爺爺每天挖200斤筍,山上的筍不值錢,賣到山下,完全是賺個辛苦錢,這是當地自制的筍乾 醬牛肉,這個就有些欠缺了,明顯是真空包打開直接切片的 土豆餅,極具特色,其中只有豬肉和山中的新洋山芋,幾乎每次吃,都要加盆,脆、鮮,如果能再少一點點鹽,那就完美了 野芹菜炒肉絲 珍珠丸子,就是裡面是肉,外面是飯,這道菜,其實@waynelife 就做得很好 爆蛋,上海人亦叫燜蛋,中規中矩的做法,鄉下蛋好,做出來就香,就好吃。 土雞湯 土雞湯是正宗在柴火大鍋中燉出來的,一燉就燉十來只,有人點,就臽一隻出來土雞湯,燉得極酥,相當中規中矩,惜無火腿 蔥油蠶豆,第一天中午的蠶豆奇老,上桌時已經剝了豆鼻(就是叫豆鼻,沒有打錯),完全已經是帶殼豆瓣了,後面的幾頓倒還嫩 昂刺魚,紅燒,小小的,與菜場那種尺把長的大不相同 整整一大盆的昂刺魚,濱濱說這些魚都是「電工」電來的 鹹菜鹵燒豆腐,豆腐是農家做法,很正統,只是燒得不夠入味,尚欠火候 小寒豆,就是豌豆,乏善可陳 紅燒鯿魚,兩天每桌各有一條,第一天的這條很嫩很鮮,第二天的則有泥土氣 一般春捲,野芹筍絲餡,當地的春捲是不包起來的,就是卷一下就炸,這樣的做法更脆,但是上海的黃芽菜肉絲餡汁多,就不宜用此法了 筍炒乾絲,農家小鄉,頗有大家風範。筍雖然綠了,卻不苦,品種使然 皮蛋拌豆腐,加點榨菜還要好 紅燒肉,味道很好,關鍵是豬好 水筍燒鹹肉,就是新鮮的水筍,不是水發的干水筍,燒鹹肉,奇嫩絕鮮,每一頓都點 筍片大蒜炒乾絲 地衣炒蛋 炸小魚,這道是我們硬加出來的菜,不是店家本來會燒的,所以水平也就差了許多,不脆 烘煎新洋山芋,香且糯,回到上海之後,我學著也弄了一個,洋山芋沒有山上的這麼好,就有點欠缺了。這道菜,也是每頓必有,不夠還要添的菜。 南瓜,糯且甜,小朋友很喜歡 豬油拌飯 這是在廚房中發現的一鍋豬油,@奔跑的蝸牛099 硬是「搶」了一大碗出來,大家一起用豬油醬油拌飯吃,好不熱鬧,小朋友們都說好吃…

莫干山中有水庫 蟲爸米爸釣魚樂

小黑坐在潘家園的欄杆上 小黑拿著手台,要和誰通聯呢? 別人從山上撿來的一隻刺蝟,這傢伙,很臭,真的很臭啊!這傢伙一直在睡覺,惹它也不怎麼動,它這麼多刺,怕個啥呀。 @小蒜 @waynelife @奔跑的蝸牛099 @老菱閒話 釣來的河鯽魚,重三斤二兩,其實那天 @waynelife 去了沒釣到,第二天發奮圖強,一大早一個人去釣了三斤三兩回來 這就是第二天米爸上午獨自去釣來的魚 米爸的全新裝備,有些東西是到了莫干 5月1日下午,我讀完了西班牙語,就去帶著蟲媽、豆媽去找米爸、蟲爸,下午他們的換一個地方,風景很好,我們到的時候,GPS顯示還有半小時太陽就要落山,夕陽西下了 水庫夕陽 他們釣的魚,另一半做了魚湯,加了豆腐,店家代燒的,加了極多的味精和糖,味道變得怪怪的 紅燒躥條魚(@waynelife 和 @奔跑的蝸牛099 花了一下午去老虎灘水庫釣來的,上午還開了兩輛越野去打探地形) 河鯽魚 這是 @waynelife 釣來的魚做的魚湯,再三關照湯水要多,不要放味精和糖了,結果端上來和隔天的幾乎一個味道,就是湯水多了點

梅璽閣主吃點啥?(11年5月)

4月30日早飯至5月2日早飯,莫干山裡江南碧塢農家樂:總共吃了七頓,計有:紅燒躥條魚、清炒荷蘭豆、筍片鹹菜炒雞肫、落蘇、杭白菜、老鴨湯、炒螺螄(數份、豬油拌飯、豆腐魚湯(數份)、南瓜,烘新洋山芋、炸小魚、筍片乾絲炒大蒜、水筍燒鹹肉(數份)、紅燒肉、拌海蜇皮皮蛋拌豆腐、筍炒乾絲、油燜筍、拌干蕨菜、春捲(五六份),紅燒鯿魚(每晚都有),小寒豆、鹹菜鹵燒豆腐、昂刺魚、蔥油蠶豆、土雞湯(三頓)、火腿爆蛋、珍珠丸子、土豆餅、筍燒鹹菜等 5月2日,午飯:莫干區邊下渚湖濕地門口漁家港飯店:新豆茶(新毛豆醃後曬乾,加檸檬絲和柏子、茶葉泡茶,清香)、清炒菱角、拌菱根、嫩筍炒鹹菜(筍呈綠色卻絲毫不苦)、醬爆螺螄、馬蘭頭芯春捲(是芯不是餡)、炸躥條魚、紅燒三角鯿、桃膠燒筍和鹹菜(寬湯)、大湯鱔筒、 @奔跑的蝸牛099 @wayenlife 三家九人,280元 5月2日,晚飯:家中:番茄豬肝湯、清炒牛肉絲、蔥油花蛤、蔥油日本豆、蒸三色蛋、銀蚶、蟹糊、鴨脖、清蒸鱖魚、鍋煎新土豆,@wayenlife 閤家在家吃 5月3日,早飯:五芳齋大肉粽一隻,5元 5月3日,午飯:辦公室:家中自帶便當 5月3日,晚飯:家中:@bitguts來,羅宋湯、捲心菜炒榨菜、蒸三色蛋,留夫鴨外賣牛百頁、留夫鴨、藕、毛豆、藕片 5月4日,早飯:全家外賣:火烤肉腸大三角飯糰,5元 5月4日,午飯:辦公室:家中自帶便當 5月4日,晚飯:丈母家:刀豆炒肉糜、腳爪鹹肉湯、清蒸鱸魚、茭白榨菜肉絲 5月5日,早飯:星巴克外賣:牛肉芝士可頌+普發卡升級美式咖啡大杯,35元 5月5日,午飯:辦公室:附近湖南館外賣:魚頭、麻辣雞、炒飯,三個人86元,出了30元 5月5日,晚飯:蒼梧路新粵小廚:醬茶樹菇干筍、花生醬油麥菜、鐵板茄子夾肉、牛氣衝天(牛肉、牛百頁等 ,辣),二瓶三得利,108元 5月6日,早飯:五芳齋大肉粽一枚 5月6日,午飯:永和大王:維C番茄牛肉麵+冰檸紅茶,28元 5月6日,晚飯:海底撈吳中路店:@先睹堂主 老婆生日,閤家慶祝,580元 5月7日,早飯:長寧路鴻豐麵館:招牌黃魚面送鹹菜22元,外加小玻璃瓶可樂一瓶3元。早上吃的長寧路的鴻豐黃魚面,22元送鹹菜,總共有九塊黃魚,這是我吃過的黃魚量最大黃魚面了。現在的黃魚面一般用小黃魚製作,一面雕一塊肉下來裹醬爆炒而成做頭,與黃魚煨面全不是一回事。個人認為黃魚面超過25元就沒有意思的,鴻豐的小黃魚很不錯,惜味精稍多。 5月7日,午飯:丈母家:蹄髈湯、拌香萵筍、清蒸鱸魚 5月7日,下午大興街老同盛買三鮑鯗一條,五十多,咸蹄一個,四十多,火腿一塊,七十元,南風肉一塊,一百多,就這麼四樣,將近三百沒了。三鮑鯗,配以火腿片,薑片,鴨蛋同蒸;亦可以蒸肉餅子;咸蹄燉個鮮蹄,趁還有筍,趕最後一撥的醃篤鮮;火腿,在我家就是調料,蒸雞、蒸魚、炒小寒豆都可以放;南風肉,每年夏天都是吃南風肉的好日子,清蒸,蒸出來的油第二天放點新洋山芋蒸。 5月7日,晚飯:丈母家:紅米莧、荷蘭豆胡蘿蔔竹筍片燒雞心煲、皮蛋榨菜拌豆腐、蹄髈湯裡加了冬瓜。荷蘭豆、胡蘿蔔、竹筍片燒雞心煲,雞心外的油,都剪了下來,熬了雞油炒這個菜,沒用鹽,用了兩調羹醬油,味道相當好。 5月7日,晚上還有皮蛋榨菜豆腐,買了四隻,前兩個臭的 5月8日,自己學做的莫干山江南碧塢吃到的土豆,用了新洋山芋,微波爐轉了兩個高火三分鐘,再放油煎透,然後用極小火烘著,烘近半小時,味道很好,表面脆。今天做的糟鳳爪,大家記住,做這玩意,一定要剪去趾甲,否則莫談美食。今天將每個都一剁二了,很入味。 5月8日,早飯:晚起免了 5月8日,午飯:丈母家:改良版羅宋湯,洋蔥沒買到,所以沒放,也沒放土豆。煮煎烘新洋山芋,糟風爪 5月9日,早飯:五芳齋大肉粽一枚…

假網站賣假愛瘋 莫貪小切記切記

  無意中點入一個叫做「京東彩」的網站,不但賣只要一千多的iPhone,而且還是雙模雙待的,於是有了下面的這段對話。   大家以後小心啊,此類網站沒有任何一個文字,整個網站是用圖片拼出來的,這樣搜索引擎找不到,隱蔽性很強。

清炒米莧

  春時細來秋時粗,有紅有綠又有彩。這是什麼?是莧菜。它在春天的時候,只有豆芽般粗細,五六月間則是時鮮貨;及至到了夏天,它的桿子就變得壯碩堅實起來;到得秋天,它就變成了比手指還粗的桿子,極其老硬,這時,便只有浙東特別是寧波地區的人們,才有本事吃它了。   寧波的主打美食謂之三臭,乃是莧菜梗、臭冬瓜、臭豆腐。雖說上海話有大半受了寧波話的影響,但是現在的寧波話和上海話,在語音、語調方面,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莧菜梗,在寧波話中,讀如上海話的「海菜菇」,「臭」字又讀如上海話的「丘」,其音更短促。寧波人性急,語速也快,所以寧波人說起這三樣東西,很好玩,也很好聽。   莧菜梗,乃是寧波三臭中的「臭中之臭」,是首當其衝的「臭」。莧菜梗是蒸來吃的,端上桌時,遠遠地便飄來一股臭氣,但見白色的瓷盆中躺著一截截黃綠色的莧菜梗,此時席中喜歡此物的人便夾起一段來,邊說這東西要「趁熱吃,趁熱吃」,隨即將一段塞入嘴裡,吮吸起來。莧菜梗,是吸食的。   莧菜梗上桌,最能看出人性來,有人起身攫之,有人舉帕掩之,亦有人躍躍欲試之,未見過此物者大是好奇,深諳其臭者娓娓道來,一片熱鬧。   莧菜梗很硬,要醃製以後才能吃。在秋天的時候,把莧菜割下來,洗淨後切成一段段的浸在臭鹵裡即可。臭鹵是哪來的?去年剩下的。那去年的呢?前年剩下的。那前年的呢?雞生蛋,蛋生雞,你還有完沒完啊?「第一代」的臭鹵,還是用莧菜梗做的。新鮮的莧菜梗浸在水中,放在太陽下曝曬,一段時間後,那水上全是白色的泡泡,近前一聞,哎喲,那個叫臭哦……   有人說,那不是漚肥麼?我們鄉下準備肥料就是這麼幹的。是的,有的地方做肥料,真的就是這麼做的。可是聰明的寧波人,就有辦法把它變成「聞著臭,吃著香,嘗著鮮,戀著想」的美味。寧波人好像與臭很有緣,他們把豆腐浸在莧菜梗的臭鹵裡,就成了臭豆腐。大家或許都見過炸的臭豆腐乾,其實,蒸的更好吃。只有真正懂得「臭的藝術」之人,才能體會蒸臭豆腐的好處。我並不懂臭,所以我也不會醃莧菜梗,其實我至今也沒有勇氣去「吸」上一段,我還是來說說米莧的炒制吧!   春天的莧菜,在江南叫做「米莧」,乃是描述燒熟的莧菜,有米飯一般的軟糯口感。亦有說是因為此物結籽多,據說在荒年大有以莧菜籽充飢的故事。   米莧很好玩,有好幾種顏色,綠色的,稱之為白米莧,「白」在上海話裡,有「純」的意思,就像「白開水」一樣,並不真的是「白」的。白米莧燒出來的湯水,是無色透明的。還有一種,叫做紅米莧,葉子的中間是紫紅色的,桿子上端綠色根部也是淡紫色的。   紅米莧炒熟之後,整盤湯都是紅色的,不是淡淡的微紅,而是深紅,甚至有人把米莧湯事先含在嘴裡,在特定場合「表演」吐血的,你想該有多紅。   據說,米莧的營養價值相當高,而且不像菠菜那樣含有葉酸,因此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另外,說是紅米莧的營養價值還超過白米莧,因為那湯色是紅的,民間頗有紅米莧補血的說法。的確,米莧的鐵質含量很高,的確可以成為貧血預防的輔助食品。   由於紅米莧湯色太紅,所以越來越不受人歡迎,以至於現在菜場裡白米莧佔了壓倒性的優勢。其實,若不講色面,光從口感上來說,紅米莧的味道比白米莧略勝一籌,更糯更軟。   買米莧,首先要挑軟的,當然,是「軟」而不是「爛披披」的,前者是新鮮的,後者已經放過幾天了。莖要粗葉要軟,莖要一掐就斷,則新鮮且嫩。米莧是連根拔起的,所以買來之後,要剪去老根,洗淨後,瀝乾待用。米莧不像馬蘭頭、草頭之類有特殊香味,米莧需要其他的東西來提香。   大蒜頭是米莧最好的搭配,白米莧也好,紅米莧也好,與大蒜頭乃是絕配。我們要兩三瓣大蒜,剝去外面的薄衣,放在砧板上,用刀的側面將之拍碎。不會拍?把刀面壓在大蒜瓣上,用手掌摁住刀面,用力壓一下即可。   俗話說「生蔥熟大蒜」。先起個油鍋,待油熟之後,放入大蒜瓣煸香,待香氣起來、蒜瓣變黃之時,即可放入米莧翻炒。   待米莧均霑到油,體量變小之後,將它們聚攏在鍋的中間,倒入一小碗水,蓋上鍋蓋,改用中小火燒煮。大約十來分鐘之後,米莧就變得很軟了,加鹽後炒勻,即可裝盆上桌,湯水不需全盛在盆裡。   炒蔬菜,最講究水和用水。有些人喜歡將菜弄得很乾再炒,要知道,蔬菜一旦沒了外在的水分,就是蒸發內含的水分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上海很多菜場的蔬菜攤都準備了一隻可樂瓶,內盛清水,瓶蓋上打幾個洞,用手一擠,水就能成霧狀噴灑出來。攤主時不時地在蔬菜上噴一下,既能使蔬菜看上去「彈眼落睛」,又可以增加份量,真是「一舉兩得」。   如果是乾的蔬菜,下油鍋炒,就是用油炒熟的,油的溫度很高,含水分少的蔬菜很容易被炙枯,所以最好事先浸在水中,待到要炒的時候,再拿出來,稍事瀝乾即可下鍋炒。   就算不浸在水裡現撈現炒,最好下鍋前也能放在淘籮中用水淋一下,才能將蔬菜炒得光鮮亮麗。   炒米莧也是如此,米莧極嫩,炒之前,最好用水淋過,而且米莧要用水煮,才會軟糯,只是如此一來,湯水過多,如果一概裝盆,就成了大湯米莧了,因此要棄去些許。   當然,你也可以不加水而用高湯,放點火腿絲、乾貝絲下去而成一道上湯米莧。至於上湯米莧的做法,有機會再說吧!

鹹蛋燉鮮蛋·三色蛋

  網上的傳說很多,有說肯德基的「雞」都是沒有頭的,身上長著四條腿以及兩對翅膀,這樣的傳說,居然也有人信。這其實是愛妻幼時的夢想,我告訴她,如果肯德基的農場裡,真有這樣的雞,那估計未來二十年的諾貝爾生物獎,都會被肯德基的實驗室壟斷了。   如果真有那樣的雞,那麼蛋呢?它們的蛋又該是如何的?   關於蛋,也有很多故事。先不說雞蛋而說鴨蛋。河北農民曾經用蘇丹紅喂鴨,以期產出紅心鴨蛋來。雖然成果很顯著,然而蘇丹紅致癌,被叫停了。這樣的蛋,算啥?假蛋?不能算,怎麼也是活鴨子生下來的蛋啊!   生下來的,不能算假蛋,做出來的才算。中央電視台曾經有過假雞蛋的報導。那則節目裡,記者看到了「製造假雞蛋」的廣告,於是帶著偷拍設備去學。電視畫面中有石膏的模子,還有種叫做「海藻酸鈉」的溶液。由於是偷拍的,關鍵過程都沒有展示出來,反正到節目的最後,一枚枚雞蛋就擺在那兒了。   據說,這種雞蛋可以直接煮,也可以打破蛋殼做各種蛋菜,反正除了香味不是很純正之外,爆炒熘炸都沒有問題,只是沒有營養兼之可能工業原料不夠衛生云云。   「假雞蛋」的故事流傳甚廣,甚至台灣、香港地區和越南亦有此類報導。一時間,大家談蛋色變,孰知真假。   按我說,如果真有這樣的玩意,諾貝爾獎不見得,但是得星火發明獎應該綽綽有餘了。你想,人工能夠做出大自然最完美的傑作之一——蛋,而且性狀幾乎相同,至於營養,可以直接添加營養劑嘛,最大的優勢是——這玩意不怕禽流感。   我想,假蛋再像真的,也醃不出鹹蛋來吧?其實直接做假鹹蛋好了——開個玩笑。   鹹蛋一般是用鴨蛋做的,有說青殼好的,也有說白殼好的。全國各地都有鹹蛋,有用鹽泥包裹醃製的,也有用鹽水浸泡的,其中又以江蘇高郵地區的鹹蛋,最為有名。   小時候吃鹹蛋,多半是白煮的。那時的鹹蛋,蛋白又硬又鹹,往往是一家人煮上幾個鹹蛋,用刀連殼剖開,每人取半個下飯。若能獨享整隻,那是比較奢侈的了。   我對於捧著整隻鹹蛋吃很有回憶。我總是拿起鹹蛋,對著亮光照一照,找到有氣室的那一邊,將那邊對著桌角敲破,剝去氣室所在的蛋殼,留出一個小孔,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就要來臨了——用筷子從小孔裡扎進去,若是金黃色的油從筷子洞裡冒出來,那就說明挑到了一個非常好的鹹蛋。   鹹蛋有沒有「油」,成了衡量鹹蛋好壞的一個標準,甚至使得幼時的我,以為「高郵」的「郵」,乃是「油」字。   聽祖母說,醃鹹蛋很有講究,要放高粱酒才會出油。依稀記得幼時的鹹蛋,一起買來一起煮的,總有那麼一兩隻是沒有油的。有趣的是如今所有的鹹蛋都是有油的,菜場的攤主可以拍著胸脯保證如果無油的話,包退包換,更厲害的甚至敢用「以一賠十」來擔保。   我們這道菜,就要用到鹹蛋,生的鹹蛋。這道菜,用兩隻生的鹹鴨蛋,三隻生的淡雞蛋。   將蛋全部都打開,鹹蛋黃與蛋清很容易分開,那樣,你只需將兩隻鹹蛋黃放在一邊,然後將鹹蛋清與雞蛋打在一起即可。這道菜不用放鹽,只要加一點料酒即可。   將鹹蛋黃放入攪打好的蛋液,即可放入鍋中隔水蒸煮。蒸的時間不妨長一點,那樣的話,不但鹹蛋黃容易出油,而且其他部分會變得膨鬆而多泡。   家常小菜的話,直接端上桌即可,若是請客,可將蒸好的蛋從碗中「鏟出」,切塊後再裝盆。我幼時很喜歡用調羹去刮碗底粘著的那層,用調羹一刮,變成粒粒屑屑的蛋粒,拌在飯裡,特別好吃。   這種食物,上海人叫做鹹蛋燉鮮蛋,極是平凡的家常菜,飯店裡從未得見。鹹蛋燉鮮蛋,時間要蒸得久,越久則越有彈性,底部的「粒屑」也更硬更好吃。最有趣的是開蓋的一剎那,整個碗裡的蛋變得像棉花糖一般,很大很大,高出碗口數寸,在一剎那間,蛋開始縮癟,半分鐘後,便恢復了常態。   於此之外,還有一種,稱之為「三色蛋」吧!   「三色蛋」用皮蛋兩隻,鹹蛋兩隻,雞蛋兩隻,將雞蛋和鹹蛋清一起打成蛋液,再放入切碎了的皮蛋和鹹蛋黃,然後一起蒸制,切塊裝盆而食。鹹蛋黃很黏,可以用一隻手沾水後托在掌心,另一隻手用沾過水的小刀來切,皮蛋也是這麼切。這種切法最方便,浪費得也最少。   好玩吧,用蛋蒸蛋,都有如此花頭。蛋這玩意,還真有玩頭。   網上關於到底有沒有「假雞蛋」的爭論還在進行著,我站在「沒有」這一邊。我很希望能夠親眼見一個「真的假雞蛋」,為了防止有人用「真雞蛋」來開玩笑,請在製作假雞蛋時事先放入一些不可能出現在真雞蛋中的東西——比如,一粒小紐扣,一枚回形針,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