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椒牛柳 潔而廉烤鴨 茭白雞肫 蛋皮紫菜湯 清炒油麥菜 鹽水蝦

早晨:吉祥餛飩,Wennie說他們不肯送,結果我當著Wennie的面打了吉祥的電話,居然答應送過來,我要的特色薺菜沒有了,於是改成蛋黃肉餛飩,餛飩送來,現在改用紙碗了,看上去清爽許多。總共11元,請Wennie吃了小餛飩。 中午:辦公室八塊頭盒飯,尖椒牛柳一點嘸沒花頭,憑良心講,我也想不出盒飯的尖椒牛柳該怎麼做。 晚上:丈母家。 潔而廉烤鴨:下班去潔而廉買的,整隻41元,一半給娘家 茭白雞肫:味道不錯 蛋皮紫菜湯:一點點紫菜,一隻蛋的蛋皮,蛋皮切得寬一點,很有特色,湯裡還有榨菜,很好 清炒油麥菜 鹽水蝦:昨天辦公室在吃飯時,有個intern拿了一個飯盒進來,原來是她保姆燒的鹽水蝦,這個會說上海話的Harvard intern看到蝦有籽,不敢吃,就給我們吃。今天吃鹽水蝦,又看到籽,我想到的是,為什麼蝦的籽有紅的,也有黑的呢?

Web 2.0 桌面 讀書

  最近Web 2.0和AJAX都很熱鬧,Google也開始推出calendar,看來桌面辦公的時代,真的不遠了。介紹幾個不錯的Web 2.0網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玩玩: Zimbra http://zimbra.com Kiko http://kiko.com;/a> Goowy http://goowy.com 連遊戲都搬到瀏覽器的全面化桌面工具 Techcrunch http://techcrunch.com Kiko http://kiko.com 介面挺不錯的工作手冊 iRows http://irows.com 在線的電子表格   另外,再介紹兩個和書相關的網站。 豆瓣 http://www.douban.com 有點象Wiki的書評、影評網,也是Web 2.0的,做得很有創意,只要你看過的書,都可以大家一起評,寫寫自己的想法,也讀讀別人的感受,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個”常人” 金石堂 http://www.dks.com.tw 著名的台灣金石堂,有點象中國的卓越,你可以去訂閱他們的郵件列表,經常會介紹些好書

糖醋小黃魚 乾貝扁尖肉糜燒豆腐 腳爪黃豆湯 清蒸鱖魚 蘆筍炒鹹肉

  以前寫過梅璽閣菜照,是把每天的菜拍下來,最近不住在家裡,住丈母家,照片不拍了,只是說說每天的菜。   中午:辦公室,八塊頭盒飯,主菜糖醋小黃魚一條,黃魚不是很新鮮,醃過,有點硬,糖醋絲毫不酸。   晚上:丈母家。 乾貝扁尖肉糜燒肉腐:扁尖不能太少,一定要燒透。 腳爪黃豆湯:黃豆要久煮,腳爪不能燒得太爛,蘸醬油最好吃。 清蒸鱖魚:橫著批開魚背,會更容易蒸熟。 蘆筍炒鹹肉:小吳阿姨中午燒好,晚上再吃,蘆筍已經皺起,慘不忍睹。

[上海]傳說中的三蝦面

  終於吃到了傳說中的三蝦面,蝦腦、蝦籽、蝦仁加面,是謂三蝦面。   上週五寫《鹽水蝦》,無意中發現滄浪亭恢復三蝦面,當場就打了電話去問,還有得賣;於是打電話問老爸、問丈母娘有沒有興趣立刻去吃,結果他們都有事,只能作罷。   昨天約了www.shanghaining.com的founder Lei吃避風塘,臨時決定邀他一起吃三蝦面,於是開車過去。以前的重慶路,現在是成都路高架了,轉了一大圈,終於找到一條叫”老重慶路”的路,有家很小的滄浪亭,將車停在對面的立體車庫,準備吃麵。   進得滄浪亭,發現只有冷面,問了三蝦面,說是要到思南路口的淮海店才有,正準備去,店裡的阿姨說”就格搭吃吃麼算來,介熱個天……”   回到車庫取車,管車庫的阿姨講”近來西個,走走伊算勒,開過去,也沒地方停車”,硬是不讓拿車。   和Leo叫了出租過去,就在上海書城的邊上,一碗麵32元,紅湯。蝦籽在湯裡,可以依稀見到,也可以看出是干蝦籽。蝦腦、蝦仁是過橋,蝦腦有二、三十隻,蝦仁相仿,蝦腦很香、蝦仁很嫩。   總歸是國營老店,面端上來時,Lei的過橋裡,有塊指甲蓋大小的鑊焦,雖然小,但很顯眼。   面中味精勿少,若是兩盆過橋放在一起,賣60元,肯定會被人罵山門,但要是四盆放在一起,賣120元,可能還是混得過去的;這年頭,沒有賣不出去的東西,就看怎麼賣了。   滄浪亭還有草雞湯麵賣,照片勿錯,28元一碗。

往古的滋味

  古代的人吃飯用勺(匕),”吃”湯用筷(箸),因為湯太燙,裡面的東西要挾起來吃。古代皇帝的食官,最多的時候到達七八千人,仔細品味了一下,這些食官不僅燒飯給皇帝吃,還起到了”中央食制研究所”的作用。唐朝有自來酒,形式與回轉壽司上的熱水口差不多,宋代女人很吃香,因為女人可以做廚娘,廚娘做一次宴會,賞賜”或至帛百匹”……   上面的這些,都是這本書說到的,作者不是文史學家(當然文史也相當的好),他是一個考古學家,他的論點,都有考古實物佐證,是本很有趣的書,書價24元,值得一讀。   書中還說到古時的酒,但沒有說烈酒到底從何時才有的,上回小天說是元朝才有,沒有找到證實。

關於本博客用的東東

  當然,系統還是用MT,Sixapart的movaletype 3.2,對於個人網站來說,是免費的,直接到 www.sixapart.com 下載就可以了,是一個.tar.gz的包,上傳到服務器,然後要配apache的VitualHost,配好後,重啟httpd,網頁服務正常。   在網頁根目錄裡用tar -zxvf解壓MT-xxx.tar.gz包,會生成一個MT-xxx的目錄,直接用mv將之改成cgi-bin,然後進入cgi-bin,把mt-static目錄再移到網頁根目錄。   在cgi-bin目錄中有個mt-config-xxxx.x的文件,複製成mt.cfg,然後打開,改動其中三處:1. 網址,2.datasource,我設成了./db,就是cgi-bin目錄下的db目錄,把db設成777,3.mt-static目錄的URL。然後用http://www.somewhere.com/cgi-bin/mt.cgi初始化就可以了,當然你的perl要事先配好,可以用 http://www.somewhere.com/cgi-bin/mt-check.cgi查。   裝了一個插件,StyleCatcher,有兩點要說,解壓後兩個目錄,對應複製即可。但在要做兩次setup,分別在進入管理界面後的最右面list中選plugins,以及進入特定blog後,在setting裡的plug-in裡,兩次的setup必須要分開做,下載有困難,可以直接到Sixaprt下載,解壓後放在前面setup好的themes目錄即可;還有一點,有些css的圖片路徑不對,要手工修改。   最後,寫博客,用了客戶端軟件Zoundry,要注意,密碼不是管理員界面的登錄密碼,而是用戶管理裡面在密碼下面的API密碼,Zoundry兼容性什麼都不錯,可以試試,地址在www.zoundry.com。

終於有了博客了

  我可能是國內最早關注博客的人之一了,在幾年前,大約有六年左右的時間吧,那時有一個代碼叫slashcode,就是如今博客的前身,那時還沒有MT。記得上海LINUX的主站,用的是我漢化的slashcode,數據庫是掛接mySQL的,用了三四年。   後來,我建立了www.yuleshow.com,使用MT代碼,走了許多,但基本沒有歪路,我也算是國內較早使用MT的人之一。   再後來,我的網站有了名氣,甚至有人說我是”最會做菜的男博客”,然而殊不知,我從來沒有認為過那個網站是個博客。   那就是個網站,而不是博客。   楚雲問我網站和博客的區別,我說”一個是論文,一個是日記”。   如今,我有了真的博客了。

夾夢頭裡胖牽筋

  在菜場裡,飯店裡,經常能夠見到這樣的兩個字——「蹄胖」。上海人很喜歡喫蹄胖,硝蹄是從揚州的硝肉發展而來,喫之前最好蒸上一兩個小時,軟糯鮮香,紅燒蹄胖著實似易實難,紅燒蹄胖要用大鐵鑊子,用大湯加上好醬油和糖,一調羹一調羹地臽湯水往蹄胖上澆,又要入味,又要著色均勻,還不能弄破蹄胖的皮,並且不能粘底,這些全靠小火完成,非有大耐心者不能為。   更有甚者,燜蹄。將蹄胖連肉帶骨從「皮套」中挖出,剔去骨頭後再將幾隻蹄胖的肉塞進一隻「皮套」中,然後燜燒而成。這道菜唯德興館最為正宗,乃是不傳之秘。此外上海還有紮蹄、丁蹄、楓蹄、冰蹄等等,不一而足,足證上海人之歡喜蹄胖。   然而,蹄胖的「胖」字,就像桂魚的「桂」字一般,實際上是個錯別字,當然菜場裡的文字,本就是《新華字典》裡查不到的。「肉員」、「雞旦」、「尤魚」、「香春頭」等等,形成了特成的菜場文字環境。   蹄胖的「胖」字,最標準的寫法是「髈」,蹄髈是大骨邊上的肉,所以叫「髈」。「髈」還有種寫法,就是翅膀的「膀」,這個字有四種讀音,「胖」是其中的一種,其義相同。   髈對豬來說,是蹄髈,對人來說,則是大腿,《玉篇?骨部》有雲「髈,浦郎切,股也」, 隋 巢元方 《諸病源候總論?小兒雜病諸侯五?殃火丹候》:「丹發兩脅及腋下膀上,謂之殃火丹也。」,說的都是大腿,都是「髈」。   上海話中,有句非常形象的俗語,叫做「夾夢頭裡髈牽筋」。   牽筋,就是抽筋,學名為「肌肉痙攣」(muscle cramp),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強直收縮的現象,會造成肌肉僵硬、疼痛難忍。   夢,是再平常不過的事,著名的夢有南柯一夢、黃粱一夢,夢到的都是好事情,好夢做到一半,突然大腿抽筋,驚醒過來,可不是什麼開心的事。雖說夢是虛無縹緲的事,可誰不願意有些美好的憧憬呢?好夢被大腿抽筋驚醒,就叫「夾夢頭裡髈牽筋」,好事情被突如的變故耽擱或者落空,也叫「夾夢頭裡髈牽筋」。   上海話「講好今朝幫伊一淘去蕩馬路,啥曉得伊『夾夢頭裡髈牽筋』,要去買股票,又去勿成功哉。」不但好事多磨,就是一般說好的事,突然變故,也可以用這句話。   其實大腿抽筋的機會畢竟不多,常見的是腳抽筋,所以這句話也有人說成「夾夢頭裡腳牽筋」,如果某人老是說好了事,而不能履行,別人也會說「迭個人經常『髈牽筋』」。   上海話裡「夢」與「忙」同音,如果在很忙的工作勞動中,突然大腿抽筋,也會影響進度,如果某人在別人繁忙之事,多事添亂,影響他人工作,別人也會說他「夾忙頭裡髈牽筋」,這裡就是「忙」了。

板板六十四 碰碰脫褲子

  先來講個笑話,說是一個大連人與一個西安人在火車上邂逅,大連人向西安人介紹不久前「大連建城一百週年」的慶祝活動,如何如何的熱鬧與隆重,眉宇間自然流露出許多的自豪情狀。結果西安人說「西安沒有如此規模,我們衹是在『建城六百週年』的時候,搞了個『烽火戲諸侯』的慶祝活動。」我查了一下,周幽王公元前781至771在位,那個「慶典」已距今二千七百多年了。   一個從小在西安碑林長大的朋友說「在我們這裡,發現文物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什麼?要問東西的好壞?——唐以前的再說」。正是這個朋友,帶我兩次參「拜」了陝西省博物館,陝博是全國三大博物館之一,收藏頗豐,有了這們朋友的介紹,更是如虎添翼,我呢當然就是如魚得水啦。   在陝博,看到一樣東西,色澤象木的,實為銅製。那東西有柄,樣子有點象板球的拍子,這塊拍子上整齊地排列著四十二個凹洞,裡面本來有字,但年代久遠,已不可辨,這個東西一副兩塊,上下合之,從柄上的開口灌入銅水,就可以做出錢來。這種錢,因為是用銅作的,亦稱銅錢或銅鈿,由於這些錢當中有個方孔,所以錢也被稱之為「孔方兄」。的確,錢對某些人來說有時真比親人還要親,稱之為兄,亦不過。 這種銅的板,叫做「錢範」,範是「榜樣」的意思,就是「勞動模範」的「範」。用錢範做錢,一板有幾個洞,做出來就是幾個錢,一個也不會少,一個也不會多。從宋朝開始,錢範的也有了標準,就是每一板必須有六十四凹孔,不得增減,只允許一板做出六十四個錢來。清範寅的《越諺—數目之諺》寫到「板板六十四,鑄錢定例也」。   上海話專家薛理勇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寫到「泥範為兩面,正反面各有32枚銅錢模型,即一次衹能澆鑄64枚銅錢。」看來他是沒有見到過實物,泥範不是正反面,而是「雌雄爿」的,每一爿都是64個凹洞才對。   錢範是塊板,板是死的,所以叫「死板」。人若一成不變,拘泥不化,就是人的「死板」,別人就用「板板六十四」來形容他們。板板六十四是句挺普通的上海話,不但用來說死板的人,也用來說神情嚴肅,不苟言笑的人,這樣的人面孔鐵板,同樣是板,所以經常板著面孔的人,也是「板板六十四」。   板板六十四可能並不是上海特有的方言,《漢語大辭典》和台灣的詞典都收錄了這一條,而頗具地方特色的是上海話在「板板六十四」之後,還有下積壓,好像在別的方言裡沒有聽說過。「板板六十四,碰碰脫褲子」是上海的惡毒話,特別是用來「咒」女人時。一本正經的女人,當然不會逢人就笑,碰到登徒子當然也衹能板著臉,小混混們「出勿著外快」,於是「喫勿著葡萄講葡萄酸」,用「碰碰脫褲子」來咒罵那些對他們板著臉的女人,很合情合理。   寫到這裡,忽然想起,某網絡名人的名言「憤青就是:明知對方是雞,可就是嫖不起」。我在想,妓女碰到窮癟三,必定是板著臉的,然而她們倒真的是會「碰碰脫褲子」的,衹是不知憤青和癟三到底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