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遊]聖派特里克節第卌三

今天是派特里克節,我一早去麥當勞,買了一杯shamrock milkshack,顏色是綠的,味道是薄荷的,一年一度,只賣幾天而已,記住,是「三葉草奶昔」,不是「四葉草」。 我們說點與派特里克節相關的東西。派特里克節,St. Patrick’s Day,是每年的3月17日,臺灣稱之為聖派翠克節。在2021年的時候,臺灣在這天舉行了一場戶外千人愛爾蘭音樂節,「據說」是「也可能是2021全球唯一大型戶外的聖派翠克音樂節!!!」,从現在照片來看,總人數應該不少於150人。愛爾蘭和臺灣?八杆子打不着的事,不過看協辦單位中有愛爾蘭臺灣協會,也算是官方參與了吧,愛爾蘭臺灣協會「據說」是個民間組織,不過可以簽發愛爾蘭簽證;同樣,美國在臺協會也是個民間組織,不過有美國海軍陸戰隊駐守。 我們來聊聊聖派特里克節吧,我第一次知道這個節日,是因為哈里森·福特的電影《亡命天涯》,片中他飾演的男主从芝加哥監獄出來,後面汤米·李·琼斯緊追不捨,他只能混入遊行的隊伍中逃脫。當時我看到遊行隊伍中那麼多男人都戴着綠帽子,我就在想他們家裡出了那麼大的事,怎麼還有興致去遊行慶祝的?於是我就去查了一下,原來是聖派特里克節,傳統是穿一身綠戴着綠帽子遊行,然後猛喫猛喝,喫的是鹽腌牛肉和捲心菜,喝的是愛爾蘭威士忌和吉尼斯黑啤酒,在美國,每年聖派特里克節,都有人喝酒喝死。 芝加哥每年都有盛大的聖派特里克節遊行,美國東部各大城市都有,芝加哥甚至把河都染成了亮綠色,以慶祝聖節。是的,這是聖派特里克的忌日,但人們幹的是「慶祝」,遊行、美食、美酒、狂歡,怎麼看都是「慶祝」。 為什麼聖派特里克節在美國會這麼熱閙?因為美國愛爾蘭人多呀,甚至愛爾蘭黑幫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黑幫,甚至第一個聖派特里克節和遊行就是在美國紐約「被發明」的,那是1762年的3月15日,要再過十四年,美國才建國,要再過200年,聖派特里克節遊行才傳回愛爾蘭呢! 所以,這根本就是個美國節日。 普及一下聖派特里克節的知識: 1. 聖派特里克根本就不是愛爾蘭人,他是英國人,搞不清「愛爾蘭」與「北愛爾蘭」的,可以認為北愛爾蘭自古以來就是愛爾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請補修一下世界地理。 2. 聖派特里克節的「吉祥物」是三葉草而不是四葉草,的確,四葉草象徵幸運吧啦吧啦,但是三葉草用聖派特里克用來解釋和象徵三位一體的,四片就沒法圓了。 3. 傳說中聖派特里克把「蛇」與「邪惡」趕出了愛爾蘭,但是古生物考古學和動物學都證明愛爾蘭歷史上就沒有蛇。為什麼一個地方會沒有蛇?請補修一下世界地理。 4. 有紀錄顯示第一個聖派特里克節遊行是1601年3月17日在如今佛羅里達州的St. Augustine舉行的,當時是西班牙殖民地,對於這個說法我是存疑甚至根本不信的。 5. 腌牛肉和捲心菜,根本就是美國的傳統,愛爾蘭的愛爾蘭沒這種喫法。這件事還和中國有關,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時候,美國的愛爾蘭人還很窮,他們購買與中國進行茶葉貿易的回程船上剩下的腌牛肉來喫。 6. 當時的美國愛爾蘭人為什麼窮?因為1845年,愛爾蘭爆發了大饑荒,有四分之一愛爾蘭人約兩三百萬逃到了美國。

[臺灣紀遊]小談祀典第卌二

如果你去臺南玩,一定是在臺南的中心——府城玩,所謂的府城,是臺灣府城,過去臺灣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臺南。府城的中心在哪裡?當然是赤嵌樓,臺南就是从赤嵌樓發展起來的,與赤嵌樓一街之隔的,是祀典大天后宮和祀典武廟,也同樣的府城的中心,臺南的中心。 你看我寫文章很熱閙,臺南十聯境,幾十座廟,但其實這些東西,幾乎都在臺南的中西區,這不稀奇的,你要拿1840年的上海說事,城區就在老南市區的幾個街區內,幾十條小馬路外加個豫園城隍廟而已。 如果你去臺南玩,總會做點功課吧?我不知道這年頭是不是還有人會買地圖,但只要你買了地圖,一定會有赤嵌樓以及週邊的,有週邊就會有祀典大天后宮和祀典武廟,祂們在赤嵌樓南面的對街上。臺南現在總共只有三個地有「祀典」的名號——祀典大天后宮、祀典武廟,還有一個在赤嵌的東北面,斜對着的街區——祀典興濟宮。 來來來,先說說這「祀典」兩字,它表示的是一個地位,就是臺南有一千多座廟,但只有「祀典」是官廟,逢到宗教節日,這幾座廟是由官府出錢祭祀的。雖然現代民主了,沒有了官廟的概念,但祀典大天后宮和祀典武廟,依然被選入了「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大天后宮與武廟,是肩並肩的兩座廟,祂們在同一個街區裡,大天后宮的門在西南角上門朝西,武廟的門在東南角上門朝南,由於臺南的廟都不要門票,所以並不需要進了天后廟再原路返回走到武廟再買票進入,兩座廟的裡面是通的,當然如果你想誠心諴意从三川殿拜起,那還是得退出來的。 江浙的廟,在中軸線上,一般先是一個大牌樓,牌樓後是個小廣場,東西各有鐘樓鼓樓,然後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山門殿正面是笑口常開的彌陀菩薩,反面是韋陀菩薩,就象大型國企那樣,接待處與保衛處是常在一起背對背辦公的。過了山門殿是天王殿,里面供着四大天王,小一點的廟,山門殿和天王殿是在一起的,還是叫做天王殿。接下來是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佛本尊,反面通常腳踩鰲魚的觀音立像,背景墻則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海雕,極為壯觀。 視寺廟的大小,在大雄寶殿的後面,有時還會有一座殿或幾座殿,象是釋迦殿、七佛殿、三聖殿、無量佛殿、藥師殿、彌勒殿、毗廬殿、伽藍殿、文殊殿、普賢殿、觀音殿、地藏殿、羅漢堂之類,這些殿有时會不在中軸線上,而是在左右的偏殿,中軸線最後的一進,往往是藏經樓。 臺南因為地方小,大多數廟都在居民區中,甚至左右都是飲食店,共享着同一面牆,這樣的情況下,殿也很小,就象上回提到過的府城隍廟,前殿和正殿已經擠到一處,當中已經幾乎沒有空間了,而且府城隍廟已經不算小廟了。 臺南的廟,一般的型制是直接在路上開門,直接就是前殿,前殿有三扇門,因此通常叫做「三川門」,三川殿和正殿之間會有個天井,當中會有香爐,後面則是正殿,有很多廟,僅此而已了。 大天后宮則要大一點,宮址曾是南明寧靖王府,施琅破臺,寧靖王朱術桂自縊殉國而死,其五位妃嬪亦自縊追隨,這就是我不喜歡明朝的原因之一,明朝有着不成文的嬪妃隨葬制度,可惡之極。寧靖王死後,施琅(亦有他人改建之說)將之改成天后宮,那是1684年的事情。 大天后宮,是臺灣的第一座官方天后宮,也从此開啟了臺灣的天后崇拜,从三川門進去,經拜殿,正殿中供着媽祖,反面是三官大帝,再後面是當中是媽祖父母,上手是註生娘娘和臨水夫人,下手是土地公和月老公,大家注意哦,據說大天后的月老相當靈驗,如果單身朋友有機會去到,千萬要記得拜拜哦! 武廟的建立要比大天后宮早,那是1665年鄭成功之子鄭經建造的,否則的話,寧靖王也就沒法步行到武廟然而告別民眾再上吊了。雖說是被清朝侵略的,但這種腐敗政府,還是被滅了的好,當然,我也反對任何形式的侵略,不論以什麼理由。 臺灣的廟有一個「巡境」的活動,每個廟的主神次神定期或不定期地由信眾擡着出巡,一般是繞行自己的「轄區」,然而大天后宮的天后可不一樣,衪要巡視整個臺南府城,到2011年,甚至擴展到了臺南縣。媽祖巡境的活動叫做「府城迎媽祖」,最臺南最大的宗教活動之一,其時各廟聯動,熱閙非凡。 臺灣有五百多座媽祖廟,有着非常復雜的「分靈」譜系,地位各不相同,我研究了好久,發現大天后宮的「廟位」雖是最早的,但供的媽祖好象並不是「排名第一」的,臺北關渡宮、北港朝天宮以及鹿港天后宮被列為三大媽祖廟,而大甲媽祖的遶境進香活動,被列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據說另兩個是梵諦岡的耶誕彌撒和麥加的朝聖之行,對此我是存疑的,印度的洒紅節和排燈節難道都沒有排名的嗎? 最有趣的是,白沙屯拱天宮的媽祖遶境,事先只知道起駕日與回宮日,天數和路線皆不固定,全憑媽祖旨意,因此被認為是台灣最特殊的進香隊伍,也就是說一路都要擲筊決定下一步的走法,有點象多線程開放式電遊?多有趣呀!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臺灣人不叫「媽祖」,而是直接叫「媽」,於是就有了「北港媽」「笨港媽」「大媽」「二媽」「三媽」「四媽」「五媽」「六媽」「鎮南媽」「鎮殿媽」「祖媽」「湄州媽」「糖郊媽」等各種稱號,「媽」就該是有趣的呀! 我要讚美一聲,美哉,媽!

[臺灣紀遊]供着牌位的天主堂第卌一

我是佛教徒,有皈依證不食五辛的佛教徒,我的業師輩份太高,所以我从來也就有說出過我的師承。我的母親和外婆和太外婆都是基督教徒,所以我對基督教也很熟,甚至我本身是天主教學校畢業的,甚至在那個春夏之交後,我信仰崩潰,去過陝西路上的懷恩堂幾年,我甚至每週四晚上特地去參加青年聚會,有個合資企業白領少婦對着當時高中的我,展現出那無以名狀的的優越感,讓我反感得無以復加,要不是那樣我可能就受洗了。我退出了青年聚會,但依然每週都去教堂,直到大學中的某一天,一個冬天,我陪同學去龍華寺玩,在龍華寺邊上的僧寮入口看到了大量的聖誕節賀卡,突然間我就想通了,在佛教寺廟出現聖誕好象完全不違和,但是教堂裡根本不可能出現一張佛卡啊,於是我回歸成了一個佛教徒。 我讀過很多《聖經》,參加青年聚會的時候有個什麼一年讀完新舊約的活動,可是我這個人有個問題,就是我記不住人名,看外國小說記不住,看美劇只在看的時候記得角色名,看過就能忘,喜歡不少演員,可是名字都記不住,我看了至少十遍《24小時反恐》,但是那個演員叫什麼我依然沒記住。讀《聖經》的問題也是如此,除了幾大主角外,我記不住其他人,但我想明白了,那是猶太人的事,不是「眾生」的事。 佛教也有故事,但佛教大多數是寓言故事,九色鹿的故事沒有必要一定發生在印度,六牙大象的故事也可以發生在非洲。然而《聖經》不一樣,你若是要相信紅海真的一分為二,你就必須知道以色列人在埃及怎麼生活,以色列人的首領是誰,他為什麼會成為首領,他們與法老的關係如何,他們與去埃及人的關係如何,以及以色列人怎麼會到埃及去的,還有他們為什麼要離開埃及。這根本不是故事,這是歷史、地理、社會學、軍事等一大堆的東西,這麼說吧,我的智商,只配讀讀佛教故事…… 以我兩三年「實習基督教徒」的理解及以後吸收的知識,我也只知道天主教、基督教、猶大教、伊斯蘭教的那位「神」,是同一個「虛體」,因為不是實體,是不是?另外,我也知道,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堅決反對和排斥偶像的,而天主教與猶太教不認為聖母聖子像是偶像。這麼多年來,我在菲律賓的天主堂見到了無數美麗的雕塑,也在路邊見到了無數墨西哥朋友放着的畫了聖母的美麗蠟燭。在見識過了河南墜子的馬房產子後——請與崑曲磨房產子比較一下——後者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好看,我已經百毒不侵了。 所以我在臺南看到了那座天主堂後,我一點都沒有「過度反應」。 臺南是一個很「土」的地方,就象潮州一樣,建築土、食物土、文化土、廟土、人更土,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土」在我這裡是個褒義字,我就是個土包子,就喜歡「土」;我曾經很喜廈門和成都,可是這兩個城市,已經不再那麼「土」了,但依然沒有上海北京那麼「不土」,好吧,北京依然土,但不是我喜歡的那種土——對不起了北京朋友。 臺南還不土?府城區就有幾十座上百座各不相同的廟,光是這些廟,就夠我拍上一年照片採訪兩年了,我真是希望自己是個在臺南做鄉土調查的人,天天就在街區行走,這裡蹭一頓那兒蹭一頓,交無數的朋友,聽無數的故事,在那些神祇繞境的時候做誌願者,「誌願者」這個詞太low了,做一個普通的鄉民吧,一個積極的鄉民。 那座天主堂在馬公廟的時面,在開山路上,从我住的馬公廟出發,本來就在開山路,過街往南,過街有兩條路,一條是建業街,有臨水夫人媽廟和延平郡王祠;另一條還是開山路,有延平郡王祠和我說的天主堂,怎麼?兩座延平郡王府?當然不是啦!建業街和開山路形成一個三角,那個三角的頂,就是延平郡王祠了。在開山路的對面,就是那個天主堂——全名是「天主教台南教區中華聖母主教座堂」。 別以為我會隨便寫一個天主堂,這座「天主教台南教區中華聖母主教座堂」現在是臺灣天主教臺南教區下一個總鐸區(開山總鐸區)的其中一座教堂,但這裡曾經是臺南教區的總堂,民國50年(1961年),羅光蒙席被任命為台南教區主教,就買了這塊地,建立了主教座堂。在他的天馬行空下,建立了這座中式的天主堂,腦洞真是有夠大的。這是全臺灣唯一的一座中式天主堂,好在我是見識過樑柱式建築清真寺的人,完全能夠接受「中式」天主堂。那時這座堂,是臺南和澎湖的總堂。 與中式廟堂坐北朝南不同,這座天主堂是「从東朝西」的,與伊斯蘭教每天五次的朝拜方向有點異曲同工的意思。這座天主堂是綠色的琉璃瓦建築,堂頂有座四方琉璃亭,很小,頂上有個大大的十字架。我去的時候,外墻正在裝修,搭着腳手架,門上的中式匾額寫着「天王堂」,要走到面前,才發現是「天主堂」三字,被腳手架擋住了「主」上的點。 走近天主堂,堂外有座水泥雕塑,水泥?我的理解,就是水泥的。那座雕像是個婦人抱着嬰兒,穿着明朝的服飾,梳着右衽的長衣,梳着髮髻,手中橫抱着一個孩子,孩子作吸乳狀,但母親衣不解帶,想吸也吸不到。我本來以為這是代表馬利亞耶穌的聖母聖子的,但是看了邊上的大理石《中華聖母銅像緣起》碑文,與我想的完全一樣。首先,不是水泥,而是銅的,只是看不到一點銅的光澤。其次,這不是聖母聖子,而是「中華聖母」。 走進大門,就看到一塊行牌,寫着「肅靜」,就是那種與「迴避」一起的行牌,這種行牌通常是放在縣衙大堂的,縣太爺出巡的時候,會有差役舉着行牌走在前面;而臺灣的神道也有繞境的習俗,因此有些廟也會有行牌,至於城隍廟,因為城隍本來就是「俗官化」的,所以很多城隍廟都有行牌。但是天主堂,為什麼也有行牌啊?聖母出行繞境大典?沒聽說過! 再走進去,就是主堂了,有四根紅柱,抬頭望,整個大堂是八角形旳,最前面馬賽克的聖母聖子像,像左右有副對聯,是「慈母心腸垂憐眾生疾苦,聖子體血養育信者靈魂」,蠻天主教的。大堂中央的紅柱上也有副對聯,是「至誠祀神明神怪非神明求神莫忘勤修德,上帝即天主天公亦天主敬天還須兼愛人」,我學問不好,實在想不通這麼副對聯,為什麼會出現在一座天主堂裡。 在天主堂的右邊側廊,有個神龕,裡面供着一塊黑色的「中華民族列祖列宗」的牌位,神龕兩側寫着「宗親綿延萬代,祖德光耀中華」,神龕前燭檯和香爐,我一直知道天主堂有點蠟燭,但是有香爐倒是第一次看到。 當天並沒有儀式,看了一圈,也就走了,回去查了一下,从這臺南澎湖第一座天主堂開始,如今光臺南教區(包括澎湖),已經有了五個鐸區,幾十座天主堂,有職校、高中、女中、小學,也有各種的文教中心、社福機構,甚至還有了自己的醫院,這一切,在海的那一邊,都是不可能的。 就這樣吧,我不知道怎麼寫下去,是河南墜子的耶穌好?是中華聖母的天主堂好?還是沒有學校沒有醫院的教會好?

[臺灣紀遊]臺南十聯境第卌

我不是無神論者,在接受了那麼多年中國的教育後,我依然沒有成為一個無神論者。在宗教信仰的層面上,我是一個佛教徒,我基本知曉佛教早晚課和儀典的儀軌,會訟讀大部份常見的佛經,同時反對用「神跡」來傳播佛教,也反對佛教雞湯,特別是藏傳佛教雞湯。 在迷信層面上,我信仰佛教中的各大佛菩薩和道教中的各大神祇,特別是媽祖娘娘,很奇怪是不是?一個成長在大多數人沒見過本地海的海濱城市的人,會去信仰另一個地方的一位本土神…… 上海的廟不多,加弓近年來恢復、新建的,也沒有多少。靜安寺現在是中國最有錢的寺廟了,至少是之一吧,好歹好沒有上市,可能不是「最」的那個。靜安寺光純金佛像純銀佛像,這要一打起仗來,就是各地軍閥的軍費來源,真金白銀,可不是最硬的硬通貨麼? 在我小的時候,「靜安寺」三個字對我來說,只是個地名,只是一個角上有爿正章洗衣店,當中有個高架崗亭的十字路口。靜安寺有條廟弄,廟弄的一頭在愚園路,弄口有家郵政局,另一頭在南京西路,弄口有家文具店——「五四文化用品商店」,我好友的媽媽在那兒上班,有一年的暑假,86年,我天天過去等開門,就為了用裡面的電腦,一臺Laser 200。 我可真喜歡臺南呀,廟多的地方我就喜歡,我去了印度瓦拉納西,那兒有很多很多的廟,每個街區都有,有的還不正一個,可惜那些是印度教的廟,我不是太懂,我除了能說出和認清三大主神和他們的妻子以及其中一個兒子來,其他也就一概不知了。 臺南可不一樣,他們也用中文,雖然繁簡不同,他們的神也是我們的神,雖然有時佛道不分。臺南的廟可太多了,據統計,全臺灣有一萬二千多座廟,臺南就有一千六百多座,乃臺灣之首,臺南就是由廟組成的城市。 真的,臺南就是用廟來組成的城市,更嚴格地說,臺南是用「境」來組成的。什麼是「境」,就是最小的行政區劃,有點相當於上海的里衖、街道,境是怎麼劃分的?境的標誌是什麼?就是「廟」。臺南很多的廟,是佛、道、神合祀的,就是說一個廟裡你可能看到觀世音菩薩,也可能看到玉皇大帝,還有黑白無常和哪吒,也有媽祖或三媽(先本系列前文),甚至還有日本軍官,臺南慶隆廟供着吉原小造將軍與臺灣抗荷(蘭)將軍謝永常共祀,而鎮安堂飛虎將軍廟則是獨祀杉浦茂峰少尉,據說他在二戰時期守護了台灣的人民,免於被墜落的飛機砸死,但他本人卻因此犧牲……可謂五花八門。 一個「境」,由幾座廟組成,廟也是「境」的邊界,所以你經常可以看到一條很小的路上面對面有兩座廟,其實他們是屬於不同的「境」。境有境名,如中和境、鎮轅境、元會境、仁壽境、仁厚境等,是由「戶」到「街」再到「境」的一種劃分。 單一的境,人口少地方小,遇到外敵,沒有多大的力量,於是很多「境」根據地理位置聯合起來,組成「聯境」,聯境也有名字,而且會有數字,以示是多少個「境」組成的,比如:六合境、八協境、六和境等,可以看出「合」「協」「和」等字,其實就是「聯」的意思。前面提到的「仁厚境」就是「六合境」中的一個單境。臺南府城的聯境共有十個,其中最大的當屬最當中的「二十一境」。 前面說過,境是由廟組成和劃分的,聯境也是同樣,每個聯境都有自己的主廟和屬廟,我在臺南時最早住在馬公廟邊上,那就是「六合境」的所在,主廟是「開山王廟」,而屬廟則有清水寺、永華宮、馬公廟及大埔福德祠、仁厚境福德祠、油行尾福德爺廟等。一個聯境的轄區內不止這麼些廟,但只有主廟和屬廟起到聯合防禦的協調職能,聯境的存在,是為了守望相助保護城池和城市的,六合境就負責小南門的防守工作。 有的境屬廟多,比如北段的「十八境」,連主廟帶屬廟,有十一座之多;大的聯境也會包含小的聯境,「十八境」中就有「五盟境」,後者只有一主一屬兩座廟。有時,兩個聯境會組成一個大的聯境,而通常情況下,聯境會組成「段」,大的聯境則直接成段。我們常說的臺南「十聯境」,組成了八個「段」,列個表的話是這樣的: 城內東段八協境、六合境 城內南段八吉境 城內西段六興境、六和境 城內北段十八境 城內中段二十一境(中和境) 小西門內外四安境 城外(大西門外)南段三協境 城外(大西門外)北段七合境 臺南的聯境制度,始於清朝時代的重大民變林爽文事件,終於日佔之後把民防組織改成保甲制,過程很複雜,你不必搞清那麼多的境名,也不用背出十大聯境的分佈和職能,你只要知道那些廟名前的什麼什麼境,帶數字的是「聯境」,不帶數字的是「境」,或者「小境」「單境」,都可以。 組成境的這些廟中,有很多大廟,但更多的是小廟,象六合境這七座廟,其中有三座是土地廟,一山難容二虎,一地却有三個土地?他們之間又是如何協調的?等以後說到土地公的時候再說吧! 我特地為大家準備了一張地圖,並且標註了十聯境各廟的分布和境名,這是基於谷歌地圖的,分享網址在: https://www.google.com/maps/d/edit?mid=1ihpsPovXatwLOMBnITEmsqnRMGVeE-_Y&usp=sharing 我在標註這份地圖的時候,用顏色區分了各個聯境,於是一下就能看出兩個問題:八協境中的市仔頭福隆宮與二十一境中的三郊營仔腳朝興宮温陵廟,這兩座廟都離所在的聯境太遠了,查了很多資料也沒有發現原因,可能這兩所廟搬遷過吧,也的確,在不同的歷史年代,組成聯境的廟也是有變化的。 參考: 1. 一步就出走——府城聯境 https://onemorestep11.adan.tw/taiwan-tainan-religious-territory 2.…

[臺灣紀遊]士林十全排骨第卅九

我坐在「海豐生猛活海鮮」門口的馬路上,擡着看着邊上並排着的兩家排骨店。真的,馬路上,當中隔着人行道,我在「下街沿」,一排都是桌椅。海豐是家挺大的酒樓,大堂裡已經坐滿了,後來的,只能坐在街上了。 兩家排骨店佔了三個門面,左邊的那家佔兩個門面,店頭是紅底白字的,寫着「老牌/創始店」「絕無分店」「SINCE 1990」「士林十全排骨」,右邊的那家則是「正牌老店」「順來十全排骨」。 士林夜市,那個擁擠而無聊的夜市,是個倒三角形的場地,从東邊的文林路進去,不管是直來直去沿着大南路那條小路,經過慈諴宮一路直走,還是遶來遶去,穿過士林市場走,出口都會是基河路,很有趣。 大南路走到底,是基河路上最北的一個出口,基河路是條挺寛的路,沿着基河路往南走,在下面兩個出口之間,就是「海豐」和那兩家「十全排骨」了。 整個士林夜市,我什麼都沒喫,穿過士林,可算有象樣的店了,就這裡了,雖然是旅遊點,但我實在不想走路了,我已經看到別人桌上那些大蝦大蟹了! 入座,到店裡點菜,拿啤酒,回到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真多,兩家排骨店生意都很好,整條街的店生意都非常好。 先上的是沙茶羊肉,150元,用空心菜炒的,羊肉也太少了,而且喫不出什麼羊肉味來,就是個普普通通的炒肉片,但是空心菜,有點奇怪!我要不是看到邊上的排骨店,兩家都寫着都寫着「羊肉、土虱、豬腳、麻油雞、蚵仔煎」等字樣,我是不會點這道菜的。 我看着邊上的十全排骨店,「十全」是什麼意思?是「十全大補膏」的「十全」嗎?到底怎麼個十全法呢?中國有不少生產十全大補膏的廠商呢,是一樣的配方嗎?應該不是吧?買錯廠家的話,會有什麼後果呢? 再上的是月亮蝦餅,200元。上海有家「潮人姐妹軒」,她們家的月亮蝦餅是我每回必點的,但是通常都是最後才上的,上海人喫飯,先冷菜,再熱菜,然後是湯,最後才是點心,月亮蝦餅,在上海人眼裡是點心。上海潮人姐妹軒的蝦餅是碗口大小的小餅,這家的是一個大餅,外脆內嫩,裡面有小蝦仁,上海的那家是帶殼的小蝦,這隻餅外面相當脆,應該是麵粉加了澱粉做的。 我依然在看隔壁的十全排骨,招牌上寫的「土虱」,我知道,是一種鯰魚,一種很便宜極其不值錢的魚,它有八根鬍鬚,而普通鯰魚只有四根鬍鬚。我可不想喫土虱,衝這名字就不想喫。 第三道,是五更腸旺,就是大腸燉豬血。上海有家臺灣的鹿港小鎮,是我第一次知道「五更腸旺」這個名字,雖然不知道出處,但是聽着挺有意思的,至於是什麼意思,其中有地域、有方言、有傳統、有傳說、有逸事,我也沒必要去抄別人的東西,有興趣的自己查吧!這道腸旺,150元,豬血出奇的嫩,酸菜也很好喫,還有大蔥、芹菜和大蒜葉,儘其所能使用了各種香味。 這道菜相當紅,看着就很「旺」,但是完全都不辣,川菜要這麼紅,一定是辣椒的顏色,但這一道,紅色應該來自於番茄醬吧! 十全排骨?會不會和乾隆爺有關啊?要知道,中國有好多小喫都和乾隆爺有關,他不是自稱「十全老人」嗎?十全裡不就有一全是「平臺灣」麼? 再上的是道清蒸活花蟹,話說花蟹沒少喫,但我喫過的都是潮汕派的凍花蟹,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活的花蟹,當然也是第一次喫到。我點的那隻,是十兩,1100元,不算便宜,拿臺灣的物價來說,但是貴在新鮮啊!不是嗎? 借閣主寶地科普一下啊!在臺灣,一斤是600克,叫做臺斤,臺斤是十六兩制的,成語「半斤八兩」就是十六兩制來的,並不是說「半斤八兩」是臺斤來的。這樣的話,一(臺)兩就是37.5克,那麼那隻蟹就是375克,相當於國內的七兩半,七兩半的花蟹很大啦,但十(臺)兩1100元相當於一(市)斤1470元,所以說不便宜。咦?我就是閣主啊!為什麼要說「借閣主寶地」? 對了,再提醒大家一聲,香港的斤,港斤,也是600克,很多店都寫着多少多少一斤,但是有些不良商家,看到大陸人去買,就會照500克一斤秤了賣600克的價錢,大家去玩的話要當心,特別是銅鑼灣附近賣魚翅鮑魚乾貝的。 那隻花蟹不便宜,但是真不錯,肥厚甜鮮,最關鍵它是熱的,熱得燙手,我還得等它冷一冷再掰。店家給了白醋,這麼好的蟹,不蘸醋都成啊!但怎麼可以配白醋,於是又問台家要了黑醋,又香又酸,配蟹肉實在太好了。 我喫着,看着邊上的排骨店,老闆娘站在人行道的當,只要有人走過,她就在那兒叫「炒一百喔」,也就是「炒菜一百起」的意思,那是我的解讀,我一隻蟹都要1100元了,那「炒一百」不是個噱頭嗎?好吧,那麼一大鍋腸旺,也只要150元,所以「炒一百」,還是有可能的。 又來了一道主菜,麻油雙腰,點單的時候老闆娘問我「單腰?雙腰?」,要了雙腰,600元,不便宜,炒菜只要100元啊!我點的時候,還以為雙腰是兩隻豬腰,其實並不是,而是豬腰加上雞腰,所謂的雞腰,其實是公雞的睾丸,是腰形的,或許以此得名?最有趣的是,所謂的「雞腰」有雪白的也有黜黑的。着實好喫啊!整個菜很香,熱香伴着麻油香,豬腰爽脆,雞腰軟糯綿滑,但是黑黑白白的蛋蛋,還是有點奇怪啊!慘了,酒店的牀有難! 我還是在想着邊上的十全排骨,臺灣人說的排骨和上海人說的是同一個部位嗎?那和香港人說的呢?兩家都說自己是老店,到底哪家更老呢?早先穿過士林夜市的時候,好象一直有看到「十全排骨」的字樣呢,有攤也有店。 還有一道烤鹹豬肉,之所以會點這道菜,是因為前幾天在阿嬌喫過一次,想看看阿嬌到底是什麼水平,不得不好,如果沒有喫過阿嬌的,海豐的這道還是可以的,但是一比,就顯出差別了。阿嬌的更嫩更香更多汁,所謂「棋高一着,縛手縛腳」。 不行,我得嚐嚐這十全排骨,雖然已經喫了一桌了,但我得嚐嚐那個排骨,老闆娘不會罵我吧?走過去,買了就回來,沒想到要排隊,還要排好幾個,終於輪到我,要了一份,60元,我買的是那家兩個門面的,在士林這種地方,能把店開到別人的一倍那麼的,應該有點東西的。 店家給了我一個紙碗,裡面裝着四五根骨頭,是連着脊骨的肋骨,湯是黑色的,有很好聞的中藥香味,湯是甜的,幾乎沒有任何中藥的味道。排骨吧,只能說還可以,肉不柴,但也不肥美,可能這個就是喝湯的吧?對於一個上海人來說,帶甜味的湯完全能接受,但是黑色的食物却沒有醬油味,還是有點怪怪的。 士林十全排骨,據說是一家叫做「海友」的最早在1989年發明的,那家店以前也在基河路上,後來搬到了大東路,記得嗎?我在鹹粥攤那篇說到過,慈諴宮周圍的東南西北四條路,海友就在慈諴宮的正東面。 好想念肥而甜的活花蟹啊!

[臺灣紀遊]西門町李記特殊口味豬血湯第卅八

對於我這個年紀的上海人,可能對臺北的西門町沒有什麼感覺了,西門町有的國際品牌,上海都有;西門町那些相機店、電子用品店、手辦店、咖啡店、藥妝店、潮鞋潮服店、各種小清新店,都已經吸引不到我了。傳說中的西門町美食,看看也不過如此,特別是在看到了阿宗麵線一眾托着紙碗聚在門口站着喝之後,我便失去了在西門町戰鬥的動力。 町,這個名字一看就是日本人起的,也的確,在日佔時期,西門町曾經是臺北乃至臺灣最熱閙的地方,臺灣人看似並不象中國人那樣對日本有着莫名的仇恨,如今的西門町依然有着大量日本商店,从美妝到書籍到唱片到服裝到日籵到日本玩具店,應有儘有,有着臺北原宿之稱,但是其實要比原宿差上好多。 來也來了,走還是要走一回的,从中山堂過街,就是西門町的入口,沿着步行街,由東往西走,走到最後,是個「電影主題公園」,西門町最早是電影院紮堆的地方,據說有二三十家之多,現在依然有條街被稱為「電影街」。電影主題公園是個開放式的廣場,並沒有什麼與電影有關的東西。 再往前走,就要到底了,到底是條河——淡水河,我想去看河,結果走到了發現河邊建了高架路,在這個位置上走不近河邊了。我站在武昌街二段與環河南路的三岔路口,看着上百輛在等紅綠燈的電動車,望着河堤墻興嘆,看不到河。你還別說,那些電動車等在橫道線後井然有序,絲毫沒有爭先搶後的。 一轉身,身後有家店,就在轉角上,騎樓上有兩竪一橫三個燈箱,竪的兩個是一模一樣的,紅底的白邊黑字——「宜蘭肉焿」,分別竪在門頭的兩側,當中白底紅宋體的燈箱寫着「特殊口味豬血湯」。 豬血?話說我挺「嗜血」的,上海的雞鴨血湯是从小喫到大的東西,喫小籠喫生煎時,只要有雞鴨血湯,我就不會去喫什麼雙檔單檔或者咖喱牛肉湯,一定是血湯。我還喫過一種「紅白豆腐」,是用牛骨髓和鴨血一起做的,很好喫,那道菜根本沒有豆腐。 然而豬血,我不太喜歡豬血,豬血口感上明顯要比鴨血粗糙,其中的孔洞也太,有時喫到不好的,不但硬梗而且還帶着點腥騷……所以,我只喫用鴨血做的毛血旺,不喫用豬血做的,做得那麼香辣,依然掩蓋不了豬血的臭味。 不過我還是走進了那家店,我得嚐嚐宜蘭的特色啊!不喫豬血可以喫肉焿啊,可以喫魷魚啊!說是店,桌椅是放在騎樓下的人行道上的,騎樓很寛,放上一排桌椅,也不影響行人走路。 才不過六點左右,老闆娘說東西全賣完了,沒有肉焿沒有魷魚,只剩豬血湯了,好吧,那就喫喫看吧,希望做得好,可以改變我對豬血的偏見。那就喫吧,40元一碗,大不了,浪費40元唄。 不大不小的一個白瓷碗,不是那種坦的,而是半圓的那種,湯盛得滿滿的,裡面的東西也是滿滿的,湯色清澈,大大方方的豬血,豬血還「大大方方」?有趣,就是切得大大的,形狀方方的。湯面漂着胡椒粉和韭菜,搗了一下,發現下面還有榨菜和酸菜,乾脆搗搗匀,先舀一口湯喝喝看,湯很清,有明顯的乾海鮮味,是鰹魚味?還是蝦乾味?反正是某種乾製的海貨,加上豬骨燉出來的湯,清、濃、香、甜。喫喫看豬血,倒是不硬,關鍵是不腥也不臭,豬血的味道還行,但依然沒有鴨血那種細膩的分層的感覺,豬血就是「實別別」的一大塊,只能算作「聊勝於無」了。韭菜我不喫,只能撥到一邊,酸菜和榨菜都很不錯,讓整個湯的風味很是豐富,我想對於喜歡豬血的朋友來說,應該得分不低。 喫得不爽,於是我去了阿嬌海鮮,好好地喫了一頓,後來我在網上讀到,這家的「鯊魚煙」做得相當好,看網上的照片,鯊魚煙的外觀極象五花肉,有着黃黃的外皮,皮下是白白的肉。鯊魚肉中含有尿素,所以味道不怎麼樣,鯊魚煙是用鹽水浸泡來去味後用調料腌製後風乾,再蒸熟後風乾,然後用白糖燻製,使得最大程度上地去除和掩蓋怪味,據說好壞之間乃是天壤之別,若是各位有機會,去找家好的鯊魚煙喫喫看。

[臺灣紀遊]真真假假度小月第卅七

度小月! 來,告訴我,你看到這三個字,你想到的是什麼?我會想到是個古怪精靈的小姑娘。「度小月擔仔麵」呢?一個小姑娘擺的擔仔麵攤? 很多年前,有部電視連續劇,叫做《鐵齒銅呀紀曉嵐》,那是部沒有女主角的電視劇,而劇中的「杜小月」則是第一女配角,真正是古怪精靈又可愛漂亮。所以每當看到「度小月」三字,我就會想起「杜小月」那個形象,就象只到說到白素貞,我腦海中的那個形象就是趙雅芝。演杜小月的是袁立,她做了很多的公益事業,關愛塵肺病人,因此也揭露了很多不公,可能因此觸動了某人或某羣人的忌諱,後來被系統化汙名,如今已經沒人關心塵肺病人了。可惜,可悲,可嘆! 說回度小月,杜小月可不是小姑娘。我其實很早就知道度小月了,最早是那位在廈門的賣醬油的朋友,每到逢年過節,他會給各地美食界的朋友精心準備一些土特產,有時是廈門的餅,有時是他自己的醬油,有一次就是度小月的禮盒,裡面有「關廟麵」和「度小月肉燥」……是的,我在上海時候收到過不少廠商和平臺的禮物,你別聽哪位美食界人士說从來不拿禮品不喫白食,那是他還沒到那個知名度。美食家、食評員、媒體从業人員,都會定期不定期地收到不少美食和宴請,區別只在於「喫人嘴短」之後還能不能保持不違心的立場,有些東西和店家又貴又不好喫,拿過喫過就算了,如果眛着良心替人站臺說好惡意吹捧,那就不好了。 我在拿到了那個度小月禮包後,做過一點調查,這麼說吧,如果當年的度小月是個古怪精靈的可愛小姑娘,那麼現在她的孫女都是老太婆了,她的第四代都早已長大成人了,度小月創始於1895年。 度小月不是小姑娘,創始人是個老頭子。事情是這樣的,在沒有什麼工業的時候,臺灣以農業和漁業為主,打漁不是一年四季都可進行的,魚有漁汛啊,有些季節海象不佳,也不適宜捕魚,這樣的時間段,就叫「小月」,有點象農業收成的「大年」「小年」,只是農業的週期是按年來的,而漁業是照月算的。 「小月」的時候,漁民沒有事幹,為了養家糊口,就得找點別的收入,在1895年的時候,有位叫做「洪芋頭」的人,挑着擔子沿街賣麵條,以此「度」過「小月」。洪芋頭挑的擔子,在當地被叫做「擔仔」,於是那個麵,就成了「擔仔麵」;而四川人則把扁擔叫做「擔擔」,所以四川的那個麵叫「擔擔麵」。 洪芋頭被公認為臺南擔仔麵的發明者,也是度小月的第一代創始人,這個名字明顯是個綽號,而不是大名,而後三家度小月「大打出手」,但沒有一家說得清這位創始人到底叫什麼名字的。 臺灣有三家度小月?何止三家呀,三十家三百家都不止,美國、加拿大還有「渡小月」呢! 我喫了一家,从赤嵌樓出來,往右走,第一個路口,就看到了對面轉角上的「度小月擔仔麵」,大紅色的店頭,上面有白色的「度小月擔仔麵」字樣,左邊還有個黃色的燈籠圖案,上寫黑色的「度小月」三字。過馬路,去度小月嘍! 整個店,是開放式的,沒有店門,沒有玻璃,一排三張拼在一起的不鏽鋼方桌,總共五排,坐椅也是全不鏽鋼的圓椅,靠墻的那面,是爐竃和櫃檯,也是不鏽鋼的,整家店看着就那麼「牢」。 要了一碗擔仔麵,50元,招牌嘛,總要嚐嚐看。小小的一碗麵,東西可真不少,一坨肉燥,三隻只剝去前半截殼的蝦,一個肉丸,還有一個滷蛋,不對,滷蛋是我花了10元錢加的。 湯不是清湯,有點渾,上面漂着蔥花和芹菜粒,麵條很有嚼勁,肉燥相當香,看着不多,喫着不少,的確是可以傳上百年的好味道。滷蛋也很香,硬而有彈性,但又沒有鐵蛋那麼硬。 我前面說到有三家度小月,嚴格說,是有三支「真的」度小月,為此我請教了好幾位臺灣的美食家和廈門那位送我度小月的朋友,各有說法,現在將調查結果總結一下。 一支是西門路上的「洪芋頭擔仔麵」,是「洪芋頭」商標的持有人,現在店面已經關掉了,第四代姐妹俩从事音樂和藝術工作,無意繼續維持,所以可以忽略不計了。 一支是中正路上的,這家在臺南有兩個店面,分別稱之為「度小月原始本鋪」和「度小月旗艦店」,都是有炒菜、滷菜賣的酒樓,都要加收百分之十,其中旗艦店是能擺開十人桌的大店。這一支的分店最多,臺北、北京、上海,都有分店;這一支的罐頭肉燥,是「帆船牌」,這家的主人是洪芋頭的第四代。 最後一支,就是我喫的那家了,在赤嵌樓的邊上,這家是「度小月」品牌的擁有者,這家是第三代在經營着,他家的肉燥罐頭,就是「度小月」牌。 這三支,互為親戚,都是洪家後來,都說自己正宗,也都被人考據出是「原來的那家」——三家都各有證據,反正第一支已經沒了,第二支好象在走高檔連鎖線路,我還是更喜歡我喫到的那家,畢竟,我很怕有第二個鼎泰豐,把不正宗的東西打着為民族爭光的旗子推廣到全世界,不說小籠,就說鼎泰豐的擔擔麵好了——擔仔麵的兄弟。 相關網址: 度小月赤嵌樓 http://www.dosyue.com.tw 度小月本鋪、旗艦店 https://noodle1895.com

[臺灣紀遊]大陸妹與米粉湯第卅六

如果你看到這樣一塊牌子,那是塊木板,頂上有個洞,一根生鏽的鐵絲从洞中穿過,把牌子掛了起來。牌子上貼了張寶藍色的紙,上面有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兩列六個大字,寫着「大陸妹」「地瓜葉」。請問,你對這塊牌子的解讀是什麼? 大陸妹,廣義是指大陸來到臺灣的女性,但是很少被使用。通常來說,嫁到臺灣的女性,一般會被稱作「中國新娘」或「大陸新娘」,媒體一般會稱為「陸配」或「陸娘」為標題,雖然「陸配」可以指女性也可以指男性,但截止2014年底,嫁到臺灣的女性有30多萬人,而男性因為婚姻到臺灣定居的只有一萬五千多人,所以「陸配」缺省地是指女性,除非特別說明。為什麼拿2014年的數據來說事?因為2014年後,兩岸婚姻斷崖式下降,已經沒有統計意義。 「大陸妹」,在香港,用於指代大陸來的女性,蘇州美人劉嘉玲剛入港時,就被人叫「大陸妹」。然而在臺灣,「大陸妹」多用於色情行業,指在臺灣非法从事性服務的大陸人員。 那麼「大陸妹地瓜葉」是什麼意思? 那是在信維市場的一家店,說是店,只不過與攤子相比,有地方存放推車吧?地方也太小了。那家店的位置超好,他在信維市場地下室入口的右邊,這家店只有兩面墻,開放的一面對着地下室的通道,另一面稍大一點,對着街。 這也太破敗了吧?桌椅都沒有,店中連桌椅都沒有,騎樓下有幾張與別家共享的桌椅,好在這邊沒有別的店,於是也就成了獨享了。我要不是看到「大陸妹」三字,我是不會在這兒喫的,中國人怎麼也得幫襯下大陸妹吧?其實,我更想去「圓圓小籠湯包」喫,好吧,我坦白,我已經去過那兒了,那兒還沒開,我只能在這裡就或一頓。 先是一碗米苔目,那是一種米粉,有鉛筆那麼粗,是客家傳統米製麵條,一般認為起源於廣東梅州。是將米漿蒸成凝塊後,再以有小孔的器具塑形而成的,它原本叫「米篩目」,而臺語「篩」音「苔」,所以被叫成了米苔目。 米苔目是白白圓圓的粉條,很粗,攤主端了看上去就很清淡的一碗來,米苔目、豆芽、芹菜粒、大蒜葉、紅蔥酥,依然很清淡,口感還不錯,湯色沒有花頭,也就僅此而已了,米苔目軟軟滑滑的,還行,40元。 再是一個拼盤,每種40元,我要了嘴邊肉、大腸、軟管和海帶,嘴邊肉是豬臉上的肉,香而耐嚼,大腸中規中矩,軟管並不軟,但也爽脆,我搞不懂的是,為什麼海帶也要40元,一份嘴邊肉也只要四十,為什麼幾片海帶也要40元?我不喫的東西很少,只有五辛和「不好喫的」海帶,這海帶也實在太難喫了,那種厚厚軟軟酥酥爛爛的,也太噁心了。海帶可以做得很好喫,海帶燉燻豬蹄、酸辣海帶結,我都可以把它們做好喫。 又來了一碗餛飩湯,也是40元,五六隻臺灣港式餛飩,依然清清爽爽,皮薄餡不大的,不錯喫吧,湯中還燙了一片生菜。 這種生菜,就是「大陸妹」。菜場中的「大陸妹」肯定與色情無關,攤主夫婦也不象是大陸來的,不懂就問,原來「大陸妹」指的就是這種生菜,所以才能與地瓜葉並列。我們最常見的生菜,以前臺灣並沒有,是从大陸傳過去的,其實大陸以前也沒有,我小時候就沒有。這種生菜是經過改良的半結球萵苣 ,而萵苣(香萵筍)在臺灣是有的,臺語叫做「妹仔菜(mei a tsai)」,那麼大陸來的,就叫「大陸妹仔菜」,叫着叫着,就省略了後面兩個字,成了「大陸妹」。 來,給我燙個大陸妹!來,給我炒個大陸妹!想起那時上海美食界把生喫蔬菜叫做「活殺」,來,給我活殺個大陸妹! 聽着挺嚇人的吧?還好啦,我覺得「西施舌」「貴妃乳」更嚇人。有臺灣有識之士提出此名不夠尊重,呼籲改稱「福山萵苣」、「大陸A菜」、「劍菜」、「鵝仔菜」,估計沒有一個店家會聽得懂。

[臺灣紀遊]再罵鼎泰豐之圓圓小籠湯包第卅五

我為什麼一直要罵上海的鼎泰豐? 上海的鼎泰豐賣76元一客十隻,加百分之十服務費,值8.36元一隻。 臺北的鼎泰豐賣200新臺幣一客十隻,加百分之十服務費,值4.94元一隻,按今日匯率。 洛杉磯的鼎泰豐賣12美元一客十隻,不收服務費,值7.58元一隻,按今日匯率。 每隻小籠的絕對價格是上海最貴。 但是: 上海的佳家湯包,15元十二隻,值1.25元一隻,當地鼎泰豐是同城小籠價格的6.6倍。 臺北的圓圓小籠,80元十隻,值1.8元一隻,當地鼎泰豐是同城小籠的2.75倍。 洛杉磯的康康小美,10美元十隻,值6.32元一隻,當地鼎泰豐是同城小籠的1.2倍。 鼎泰豐相對於當地好喫小籠的倍率,上海最高。 我好奇的是,你鼎泰豐何德何能,敢在上海——小籠的故鄉——敢把小籠賣到當地好喫小籠的6.6倍的?我不得不猜一下,可能是上海的外地人太多了?他們不知道什麼才是好喫的上海小籠?他們不知道去哪兒喫好的上海小籠? 有美國店敢去義大利把披薩賣到當地五六倍的價格嗎?或者有朝鮮人敢去韓國把泡菜賣到五六倍嗎?用一句上海話說,開什麼國際玩笑? 我在臺北喫到了很好喫的小籠,那是信維市場的圓圓小籠,那家店我去了幾次,才喫到。你知道人家牛到什麼地步?牛到每天十一點半才開門,小籠店居然不做早市,居然每週還要休息一天(週五),每天賣完就關店,與急吼吼賺錢的鼎泰豐相比,那真是一個天一個地啊! 我路過了那裡好多次,只看到寫着紅底白字「圓圓小籠湯包」的燈箱,却从沒看到店開着,越是路過,越是好奇,於是那天在信維市場喫早飯時,特地探明了開店時間,然後再特地過來的。 我大概是十一點半到的,對面的馬路上放着一排桌椅,是共享的,隨便喫哪家的,都可以坐。然而我發現大家都在等着圓圓開店。急忙找了二個位子坐下,那是兩個拼起的六人桌,所以可以坐十個人,對面、邊上都是陌生人,每人面前都有一碟堆得高高的薑絲。 店其實已經開了,但還沒有營業,老闆娘正在做準備工作,蒸小籠的竃在店門口的屋檐下,店裡也有六七張桌,全都坐滿了。竃上已經冒着熱汽,估計就可以開始了。 老闆娘給了我點菜單,和燈箱上的品類一樣,有四五種湯,三四種餅,四種蒸餃和兩種湯包。店外還有張桌子,放着一大盆的薑絲,切得細細的,邊上有一叠小碟子,薑絲是「放題」的,大家自己拿碟子裝。 拿着薑絲回到馬路對面的桌子,說是馬路對面,也就幾步路,跳得遠的朋友,大概只要跳一下就夠了吧?所有的人都在等,明顯有些人是認識的,說說笑笑,有兩三個性急的家伙,已經挾了一撮薑絲放進嘴中,生嚼起來,還有這麼喫薑的? 湯先來的,香菇雞湯(50元)、清蒸牛肉湯(70元),兩道湯都是燉(蒸)出來的,分別是兩個小湯盅,湯色清澈,香味四逸。 香菇雞湯,是切成小塊的雞和切開的香菇,香菇並不是花菇,也就是最普通的乾香菇。牛肉湯是牛腹肉做的,裡面既有一起蒸的薑片,也有上桌前放下去的新鮮薑絲和蔥花,牛肉湯為什麼要有蔥花?兩碗湯都很好喝,明顯沒有放味精的那種,還有絲絲的甜味,雞和牛肉的老嫩也恰到好處,不硬不柴,衹有四種鹹湯的店,年年天天月月賣這個,於火候於調味,想必早已爐火純青了吧! 湯喝得着不多了,小籠還沒來,衹能看着別人喫。臺北人的喫法,和上海人不一樣!上海人喫起小籠來,是挾起小籠,在醋裡蘸一下,然後在邊上咬破一個小口,吸走湯汁,接着再塞入嘴裡。他們喫起來,是先挾一撮薑絲,放在小籠上,然後再將小籠與薑絲一起挾起,蘸醋,對着小籠吹幾下,然後一起塞進嘴裡……乖乖,這麼喜歡喫薑絲啊?有人已經去拿第二碟薑絲了。 我們的小籠終於來了,我點的是招牌小籠,80元,从外觀上看,我不是太喜歡,透過皮子可以看到綠色的蔥,小籠的肉餡應該用蔥薑水調,不該有看得見的蔥,而且小籠包的皮子看上去也不光滑,褶子也不夠明顯。 一喫,味道倒是很好,甜甜香香的,挺有湯汁的,還好我是用上海方法喫的,否則豈不要燙死?店家提供黑醋和白醋兩種,那個黑醋相當香,蓋過了蔥薑的味道,反而很好,對了,肉餡中有細細的薑蓉,看來他們是實在喜歡喫薑啊!

[臺灣紀遊]臺北千螢早餐店第卅四

千螢,好小清新的一個名字啊,我是無意中路過那裡的,後來我查了一下,這家店在谷歌地圖上有204個點評,得分是4.9分,是我在谷歌地圖上見過得分最高的地方,在所有各類服務業中的所有店中,得分最高的,那種不到十人點評的不算。在同一個街區中,有家「麥早餐店」,賣的東西和千螢差不多,甚至還更多一些,但是只有4.4分,其實也不低了。 在臺北的時候,我先是住在怡亨酒店,从酒店出來,往南可以望見臺北101大廈,步行即至,往北?我也不知道往北可以到哪裡,但總不妨隨便走走吧? 在臺灣,喫酒店早餐的就是神精病,放棄一頓自助早餐,你一定不會後悔的,除非你是來出差的,那種無聊的商務人士,你要是在臺灣的酒店喫自助早餐,我敢保證你不會有豔遇的。 我出了酒店門,往北走,在一個巷口,拐到了小路,臺北的住宅區裡面,會有很多小店,和大陸的小區不太一樣,至少,你在上海的小區裡,幾乎找不到破墻開店的早餐鋪,臺北有許多。 怡亨酒店的後(西)面,是四維路,說是「路」,其實就是小區裡的一條衖堂,出了酒店,就走到了四維路,往前經過了兩三條巷子,是個街心公園,正對着街心公園東北角的,是一家叫做「千螢早餐店」的鋪子。 那是個破得不能再破的店面,它在轉角上,說是三開間門面,但只是三個楔形加在一起,从面積上說,一開間半,沒理解?問你的初中老師去。 那是幢綠色的樓,已經斑駁,一樓是白色的外墻,千螢早餐店就在這裡,我路過的時候,門口擺了張桌,幾位大叔正愜意地喫着東西聊天,兩旁的門柱上有紅底白字的「千螢早餐店」字樣。 店中有着大大的價目表,東西實在太便宜了,最貴的蛋餅只要40元,要了怪怪蛋餅,40元,兩份煎蛋,各20元,一份熱狗,20元。 蛋餅是傳統的臺灣蛋餅,那種看着顏色淡淡的小清新蛋餅,放在鍋中先煎個餅,打個蛋在上面,在撒着蔥葸,再放上肉糜,翻個面煎熟,再捲起來後切開的那種。總共切了八塊,我也不記得是不是點了兩份,反正切了八塊,蛋餅厚厚軟軟的,一點都不脆,但很好喫。邊上還有一層辣醬,和蛋餅一起,喫上去一點也不辣。 煎蛋是溏心的,我喜歡,還翻了面,我不喜歡,但依然挺好喫的,不是嗎?這可太小清新的煎法了,要是我煎的話,會有焦邊,但我也完全能接受這種煎法,淋了醬油,很好喫,但也沒有驚豔,一個煎蛋,能驚豔到哪裡去?況且,我自己會做所有形式的煎蛋,老的、嫩的、單面、雙面、有焦邊、沒焦邊,我還會做荷包蛋炒青椒呢! 熱狗就欠點意思了,四根熱狗腸,煎後切成八段,每一段都帶着「low and cheap」的感覺,但你要這樣想,四根肉腸才一個蛋的價錢,好就好在店家把肉腸煎得脆脆的,肉腸中的麵粉到了一定程度,很容易就被煎脆了。 很有趣的一頓早餐,簡單又不簡單,破敗又小清新,我喜歡。接下來,應該步行去101了,意義呢?上海有好多幢更高的大樓,但還是去逛一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