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海豐生猛活海鮮」門口的馬路上,擡着看着邊上並排着的兩家排骨店。真的,馬路上,當中隔着人行道,我在「下街沿」,一排都是桌椅。海豐是家挺大的酒樓,大堂裡已經坐滿了,後來的,只能坐在街上了。
兩家排骨店佔了三個門面,左邊的那家佔兩個門面,店頭是紅底白字的,寫着「老牌/創始店」「絕無分店」「SINCE 1990」「士林十全排骨」,右邊的那家則是「正牌老店」「順來十全排骨」。
士林夜市,那個擁擠而無聊的夜市,是個倒三角形的場地,从東邊的文林路進去,不管是直來直去沿着大南路那條小路,經過慈諴宮一路直走,還是遶來遶去,穿過士林市場走,出口都會是基河路,很有趣。
大南路走到底,是基河路上最北的一個出口,基河路是條挺寛的路,沿着基河路往南走,在下面兩個出口之間,就是「海豐」和那兩家「十全排骨」了。
整個士林夜市,我什麼都沒喫,穿過士林,可算有象樣的店了,就這裡了,雖然是旅遊點,但我實在不想走路了,我已經看到別人桌上那些大蝦大蟹了!
入座,到店裡點菜,拿啤酒,回到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真多,兩家排骨店生意都很好,整條街的店生意都非常好。
先上的是沙茶羊肉,150元,用空心菜炒的,羊肉也太少了,而且喫不出什麼羊肉味來,就是個普普通通的炒肉片,但是空心菜,有點奇怪!我要不是看到邊上的排骨店,兩家都寫着都寫着「羊肉、土虱、豬腳、麻油雞、蚵仔煎」等字樣,我是不會點這道菜的。
我看着邊上的十全排骨店,「十全」是什麼意思?是「十全大補膏」的「十全」嗎?到底怎麼個十全法呢?中國有不少生產十全大補膏的廠商呢,是一樣的配方嗎?應該不是吧?買錯廠家的話,會有什麼後果呢?
再上的是月亮蝦餅,200元。上海有家「潮人姐妹軒」,她們家的月亮蝦餅是我每回必點的,但是通常都是最後才上的,上海人喫飯,先冷菜,再熱菜,然後是湯,最後才是點心,月亮蝦餅,在上海人眼裡是點心。上海潮人姐妹軒的蝦餅是碗口大小的小餅,這家的是一個大餅,外脆內嫩,裡面有小蝦仁,上海的那家是帶殼的小蝦,這隻餅外面相當脆,應該是麵粉加了澱粉做的。
我依然在看隔壁的十全排骨,招牌上寫的「土虱」,我知道,是一種鯰魚,一種很便宜極其不值錢的魚,它有八根鬍鬚,而普通鯰魚只有四根鬍鬚。我可不想喫土虱,衝這名字就不想喫。
第三道,是五更腸旺,就是大腸燉豬血。上海有家臺灣的鹿港小鎮,是我第一次知道「五更腸旺」這個名字,雖然不知道出處,但是聽着挺有意思的,至於是什麼意思,其中有地域、有方言、有傳統、有傳說、有逸事,我也沒必要去抄別人的東西,有興趣的自己查吧!這道腸旺,150元,豬血出奇的嫩,酸菜也很好喫,還有大蔥、芹菜和大蒜葉,儘其所能使用了各種香味。
這道菜相當紅,看着就很「旺」,但是完全都不辣,川菜要這麼紅,一定是辣椒的顏色,但這一道,紅色應該來自於番茄醬吧!
十全排骨?會不會和乾隆爺有關啊?要知道,中國有好多小喫都和乾隆爺有關,他不是自稱「十全老人」嗎?十全裡不就有一全是「平臺灣」麼?
再上的是道清蒸活花蟹,話說花蟹沒少喫,但我喫過的都是潮汕派的凍花蟹,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活的花蟹,當然也是第一次喫到。我點的那隻,是十兩,1100元,不算便宜,拿臺灣的物價來說,但是貴在新鮮啊!不是嗎?
借閣主寶地科普一下啊!在臺灣,一斤是600克,叫做臺斤,臺斤是十六兩制的,成語「半斤八兩」就是十六兩制來的,並不是說「半斤八兩」是臺斤來的。這樣的話,一(臺)兩就是37.5克,那麼那隻蟹就是375克,相當於國內的七兩半,七兩半的花蟹很大啦,但十(臺)兩1100元相當於一(市)斤1470元,所以說不便宜。咦?我就是閣主啊!為什麼要說「借閣主寶地」?
對了,再提醒大家一聲,香港的斤,港斤,也是600克,很多店都寫着多少多少一斤,但是有些不良商家,看到大陸人去買,就會照500克一斤秤了賣600克的價錢,大家去玩的話要當心,特別是銅鑼灣附近賣魚翅鮑魚乾貝的。
那隻花蟹不便宜,但是真不錯,肥厚甜鮮,最關鍵它是熱的,熱得燙手,我還得等它冷一冷再掰。店家給了白醋,這麼好的蟹,不蘸醋都成啊!但怎麼可以配白醋,於是又問台家要了黑醋,又香又酸,配蟹肉實在太好了。
我喫着,看着邊上的排骨店,老闆娘站在人行道的當,只要有人走過,她就在那兒叫「炒一百喔」,也就是「炒菜一百起」的意思,那是我的解讀,我一隻蟹都要1100元了,那「炒一百」不是個噱頭嗎?好吧,那麼一大鍋腸旺,也只要150元,所以「炒一百」,還是有可能的。
又來了一道主菜,麻油雙腰,點單的時候老闆娘問我「單腰?雙腰?」,要了雙腰,600元,不便宜,炒菜只要100元啊!我點的時候,還以為雙腰是兩隻豬腰,其實並不是,而是豬腰加上雞腰,所謂的雞腰,其實是公雞的睾丸,是腰形的,或許以此得名?最有趣的是,所謂的「雞腰」有雪白的也有黜黑的。着實好喫啊!整個菜很香,熱香伴着麻油香,豬腰爽脆,雞腰軟糯綿滑,但是黑黑白白的蛋蛋,還是有點奇怪啊!慘了,酒店的牀有難!
我還是在想着邊上的十全排骨,臺灣人說的排骨和上海人說的是同一個部位嗎?那和香港人說的呢?兩家都說自己是老店,到底哪家更老呢?早先穿過士林夜市的時候,好象一直有看到「十全排骨」的字樣呢,有攤也有店。
還有一道烤鹹豬肉,之所以會點這道菜,是因為前幾天在阿嬌喫過一次,想看看阿嬌到底是什麼水平,不得不好,如果沒有喫過阿嬌的,海豐的這道還是可以的,但是一比,就顯出差別了。阿嬌的更嫩更香更多汁,所謂「棋高一着,縛手縛腳」。
不行,我得嚐嚐這十全排骨,雖然已經喫了一桌了,但我得嚐嚐那個排骨,老闆娘不會罵我吧?走過去,買了就回來,沒想到要排隊,還要排好幾個,終於輪到我,要了一份,60元,我買的是那家兩個門面的,在士林這種地方,能把店開到別人的一倍那麼的,應該有點東西的。
店家給了我一個紙碗,裡面裝着四五根骨頭,是連着脊骨的肋骨,湯是黑色的,有很好聞的中藥香味,湯是甜的,幾乎沒有任何中藥的味道。排骨吧,只能說還可以,肉不柴,但也不肥美,可能這個就是喝湯的吧?對於一個上海人來說,帶甜味的湯完全能接受,但是黑色的食物却沒有醬油味,還是有點怪怪的。
士林十全排骨,據說是一家叫做「海友」的最早在1989年發明的,那家店以前也在基河路上,後來搬到了大東路,記得嗎?我在鹹粥攤那篇說到過,慈諴宮周圍的東南西北四條路,海友就在慈諴宮的正東面。
好想念肥而甜的活花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