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這個年紀的上海人,可能對臺北的西門町沒有什麼感覺了,西門町有的國際品牌,上海都有;西門町那些相機店、電子用品店、手辦店、咖啡店、藥妝店、潮鞋潮服店、各種小清新店,都已經吸引不到我了。傳說中的西門町美食,看看也不過如此,特別是在看到了阿宗麵線一眾托着紙碗聚在門口站着喝之後,我便失去了在西門町戰鬥的動力。
町,這個名字一看就是日本人起的,也的確,在日佔時期,西門町曾經是臺北乃至臺灣最熱閙的地方,臺灣人看似並不象中國人那樣對日本有着莫名的仇恨,如今的西門町依然有着大量日本商店,从美妝到書籍到唱片到服裝到日籵到日本玩具店,應有儘有,有着臺北原宿之稱,但是其實要比原宿差上好多。
來也來了,走還是要走一回的,从中山堂過街,就是西門町的入口,沿着步行街,由東往西走,走到最後,是個「電影主題公園」,西門町最早是電影院紮堆的地方,據說有二三十家之多,現在依然有條街被稱為「電影街」。電影主題公園是個開放式的廣場,並沒有什麼與電影有關的東西。
再往前走,就要到底了,到底是條河——淡水河,我想去看河,結果走到了發現河邊建了高架路,在這個位置上走不近河邊了。我站在武昌街二段與環河南路的三岔路口,看着上百輛在等紅綠燈的電動車,望着河堤墻興嘆,看不到河。你還別說,那些電動車等在橫道線後井然有序,絲毫沒有爭先搶後的。
一轉身,身後有家店,就在轉角上,騎樓上有兩竪一橫三個燈箱,竪的兩個是一模一樣的,紅底的白邊黑字——「宜蘭肉焿」,分別竪在門頭的兩側,當中白底紅宋體的燈箱寫着「特殊口味豬血湯」。
豬血?話說我挺「嗜血」的,上海的雞鴨血湯是从小喫到大的東西,喫小籠喫生煎時,只要有雞鴨血湯,我就不會去喫什麼雙檔單檔或者咖喱牛肉湯,一定是血湯。我還喫過一種「紅白豆腐」,是用牛骨髓和鴨血一起做的,很好喫,那道菜根本沒有豆腐。
然而豬血,我不太喜歡豬血,豬血口感上明顯要比鴨血粗糙,其中的孔洞也太,有時喫到不好的,不但硬梗而且還帶着點腥騷……所以,我只喫用鴨血做的毛血旺,不喫用豬血做的,做得那麼香辣,依然掩蓋不了豬血的臭味。
不過我還是走進了那家店,我得嚐嚐宜蘭的特色啊!不喫豬血可以喫肉焿啊,可以喫魷魚啊!說是店,桌椅是放在騎樓下的人行道上的,騎樓很寛,放上一排桌椅,也不影響行人走路。
才不過六點左右,老闆娘說東西全賣完了,沒有肉焿沒有魷魚,只剩豬血湯了,好吧,那就喫喫看吧,希望做得好,可以改變我對豬血的偏見。那就喫吧,40元一碗,大不了,浪費40元唄。
不大不小的一個白瓷碗,不是那種坦的,而是半圓的那種,湯盛得滿滿的,裡面的東西也是滿滿的,湯色清澈,大大方方的豬血,豬血還「大大方方」?有趣,就是切得大大的,形狀方方的。湯面漂着胡椒粉和韭菜,搗了一下,發現下面還有榨菜和酸菜,乾脆搗搗匀,先舀一口湯喝喝看,湯很清,有明顯的乾海鮮味,是鰹魚味?還是蝦乾味?反正是某種乾製的海貨,加上豬骨燉出來的湯,清、濃、香、甜。喫喫看豬血,倒是不硬,關鍵是不腥也不臭,豬血的味道還行,但依然沒有鴨血那種細膩的分層的感覺,豬血就是「實別別」的一大塊,只能算作「聊勝於無」了。韭菜我不喫,只能撥到一邊,酸菜和榨菜都很不錯,讓整個湯的風味很是豐富,我想對於喜歡豬血的朋友來說,應該得分不低。
喫得不爽,於是我去了阿嬌海鮮,好好地喫了一頓,後來我在網上讀到,這家的「鯊魚煙」做得相當好,看網上的照片,鯊魚煙的外觀極象五花肉,有着黃黃的外皮,皮下是白白的肉。鯊魚肉中含有尿素,所以味道不怎麼樣,鯊魚煙是用鹽水浸泡來去味後用調料腌製後風乾,再蒸熟後風乾,然後用白糖燻製,使得最大程度上地去除和掩蓋怪味,據說好壞之間乃是天壤之別,若是各位有機會,去找家好的鯊魚煙喫喫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