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一直要罵上海的鼎泰豐?
上海的鼎泰豐賣76元一客十隻,加百分之十服務費,值8.36元一隻。
臺北的鼎泰豐賣200新臺幣一客十隻,加百分之十服務費,值4.94元一隻,按今日匯率。
洛杉磯的鼎泰豐賣12美元一客十隻,不收服務費,值7.58元一隻,按今日匯率。
每隻小籠的絕對價格是上海最貴。
但是:
上海的佳家湯包,15元十二隻,值1.25元一隻,當地鼎泰豐是同城小籠價格的6.6倍。
臺北的圓圓小籠,80元十隻,值1.8元一隻,當地鼎泰豐是同城小籠的2.75倍。
洛杉磯的康康小美,10美元十隻,值6.32元一隻,當地鼎泰豐是同城小籠的1.2倍。
鼎泰豐相對於當地好喫小籠的倍率,上海最高。
我好奇的是,你鼎泰豐何德何能,敢在上海——小籠的故鄉——敢把小籠賣到當地好喫小籠的6.6倍的?我不得不猜一下,可能是上海的外地人太多了?他們不知道什麼才是好喫的上海小籠?他們不知道去哪兒喫好的上海小籠?
有美國店敢去義大利把披薩賣到當地五六倍的價格嗎?或者有朝鮮人敢去韓國把泡菜賣到五六倍嗎?用一句上海話說,開什麼國際玩笑?
我在臺北喫到了很好喫的小籠,那是信維市場的圓圓小籠,那家店我去了幾次,才喫到。你知道人家牛到什麼地步?牛到每天十一點半才開門,小籠店居然不做早市,居然每週還要休息一天(週五),每天賣完就關店,與急吼吼賺錢的鼎泰豐相比,那真是一個天一個地啊!
我路過了那裡好多次,只看到寫着紅底白字「圓圓小籠湯包」的燈箱,却从沒看到店開着,越是路過,越是好奇,於是那天在信維市場喫早飯時,特地探明了開店時間,然後再特地過來的。
我大概是十一點半到的,對面的馬路上放着一排桌椅,是共享的,隨便喫哪家的,都可以坐。然而我發現大家都在等着圓圓開店。急忙找了二個位子坐下,那是兩個拼起的六人桌,所以可以坐十個人,對面、邊上都是陌生人,每人面前都有一碟堆得高高的薑絲。
店其實已經開了,但還沒有營業,老闆娘正在做準備工作,蒸小籠的竃在店門口的屋檐下,店裡也有六七張桌,全都坐滿了。竃上已經冒着熱汽,估計就可以開始了。
老闆娘給了我點菜單,和燈箱上的品類一樣,有四五種湯,三四種餅,四種蒸餃和兩種湯包。店外還有張桌子,放着一大盆的薑絲,切得細細的,邊上有一叠小碟子,薑絲是「放題」的,大家自己拿碟子裝。
拿着薑絲回到馬路對面的桌子,說是馬路對面,也就幾步路,跳得遠的朋友,大概只要跳一下就夠了吧?所有的人都在等,明顯有些人是認識的,說說笑笑,有兩三個性急的家伙,已經挾了一撮薑絲放進嘴中,生嚼起來,還有這麼喫薑的?
湯先來的,香菇雞湯(50元)、清蒸牛肉湯(70元),兩道湯都是燉(蒸)出來的,分別是兩個小湯盅,湯色清澈,香味四逸。
香菇雞湯,是切成小塊的雞和切開的香菇,香菇並不是花菇,也就是最普通的乾香菇。牛肉湯是牛腹肉做的,裡面既有一起蒸的薑片,也有上桌前放下去的新鮮薑絲和蔥花,牛肉湯為什麼要有蔥花?兩碗湯都很好喝,明顯沒有放味精的那種,還有絲絲的甜味,雞和牛肉的老嫩也恰到好處,不硬不柴,衹有四種鹹湯的店,年年天天月月賣這個,於火候於調味,想必早已爐火純青了吧!
湯喝得着不多了,小籠還沒來,衹能看着別人喫。臺北人的喫法,和上海人不一樣!上海人喫起小籠來,是挾起小籠,在醋裡蘸一下,然後在邊上咬破一個小口,吸走湯汁,接着再塞入嘴裡。他們喫起來,是先挾一撮薑絲,放在小籠上,然後再將小籠與薑絲一起挾起,蘸醋,對着小籠吹幾下,然後一起塞進嘴裡……乖乖,這麼喜歡喫薑絲啊?有人已經去拿第二碟薑絲了。
我們的小籠終於來了,我點的是招牌小籠,80元,从外觀上看,我不是太喜歡,透過皮子可以看到綠色的蔥,小籠的肉餡應該用蔥薑水調,不該有看得見的蔥,而且小籠包的皮子看上去也不光滑,褶子也不夠明顯。
一喫,味道倒是很好,甜甜香香的,挺有湯汁的,還好我是用上海方法喫的,否則豈不要燙死?店家提供黑醋和白醋兩種,那個黑醋相當香,蓋過了蔥薑的味道,反而很好,對了,肉餡中有細細的薑蓉,看來他們是實在喜歡喫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