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6]美國國家旅遊局 你敢再假一點嗎?

美國國家旅遊局! 好牛,副部級單位啊!什麼?美國聯邦政府的網站是.cn的域名?gousa.cn?前面倒是蠻象美國人的風格的,美國旅遊嘛,Go USA嘍!這就像美國商務部下的推廣美國產品的網站,叫做Buy USA,買美國貨嘛,域名是buyusa.gov。 別的國家不管,美國的域名管理還是挺嚴格的,聯邦政府的域名一定是.gov,而部隊一定是.mil;還有正宗的高等教育機構,一定是.edu的域名,如果哪天你在國內的美國留學推介會上向到.com、.org、.net的學校域名,問都不用問,野雞大學。 注意哦,我沒說用.edu的大學就不是野雞大學了,我是說不用.edu就「一定」是!由於美國辦學沒有限制,誰都可以開大學,正式以大學註冊,就可以得到.edu的域名了。還記得唐駿嗎?著名的美國西太平洋大學(Pacific Western University)現在已經變成了California Miramar University,同樣使用calamuniv.edu的教育域名。 說回來,聯邦政府的域名一定是.gov的,那麼「美國國家旅遊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先讓我們看一眼「gousa.cn」的域名信息,咦?域名擁有人是「華揚聯眾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還是個QQ郵箱?美國聯邦政府網站擁有者用QQ郵箱? 我查了一圈,原來還有個gousa.tw的域名,擁有人是美國的一個組織,叫做「The Corporation for Travel Promotion」,在該組織的網站上我找到了一頁提到「gousa.cn」,原來這個網站是該組織在大陸的代理製作的。 慢!「corporation」?「局」不是應該「bureau」或「administration」嗎?前者有著名的「聯邦調查局(FBI,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後者有著名的空管局(FAA,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和FDA。我英文不太好,於是我去查了下字典,原來「corporation」是「公司」的意思,公司好像不是政府吧?我的英文實在不行,就把公司全稱輸在了谷歌翻譯中,谷歌說公司名稱叫「旅遊促銷公司」,也不知對不對。 我在仔細地研究了一下,gousa.cn是實際操作人是「上海郵人商務諮詢有限公司」,在gousa.cn上某個頁面上,對於「The Corporation for Travel Pormotion」有三種譯法,分別是:美國國家旅遊局、美國旅遊推廣局、美國旅遊促進會,三種譯法出現在同一個頁面上,我不知道是他們英文像我一樣不行,還是什麼別的原因。 那麼美國到底有沒有「國家旅遊局」呢?回答是沒有,衹有幾個稍微沾點邊的部門。一個是美國商務部下屬國際貿易署下屬國家旅遊辦公室,主要負責旅遊業統計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工作,以提供給旅遊法規政務會作為參考;旅遊法規政務會由九個聯邦政府機構的領導組成,外加美國旅遊恊會作為列席成員。 商務部同時還有一個「旅行旅遊建議會」,是一個三十二人組成的小組,旨在向商務部長提供這方面的建議與評估,該小組由分管工業與分析的助理部長擔任建議會主席,這不是一個日常工作小組,工作常通過電話會議進行。 這些部門都是與美國國內的旅遊相關的,至於美國人要到別的國家旅行,則歸美國務院下屬的領事處管,他們稱自己的辦公室為travel.gov(實際上是travel.state.gov),該部門向美國公民發佈全世界其它國家的旅行建議書,其中關於中國的有這麼一段:「監控與監視:安全人員仔細地觀察著外國旅行者,並且可能將你置於監視之下。酒店房間(包括會議室)、辦公室、汽車、出租車、電話、互聯網的使用以及傳真機都有可能受到直接或遠程的監視。酒店中的個人財務包括電腦,都有可能你不同意且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搜查,公安人員曾因為拘留並驅逐那些在私人電子信息中批評中國政府的美國人而出名。」…

[尋味LA]洛城本地大帽子 簡單粗暴堆肉喫-The Hat, Alhambra

如果你要在洛杉磯喫頓「簡單粗暴」的,有什麼選擇? 牛排?牛排可以很粗暴,一二磅的都可以喫到,然而牛排館並不簡單,不僅你要考慮到不同的牛排在相同熟度上的微小區別,你還得考慮配菜,思考配什麼酒,最後還得計算小費。麥當勞總簡單了吧?然而麥黨勞還不夠粗暴,哪怕是最大的漢堡,正常成年人還是能夠喫掉的。 想要簡單粗暴,我建議你去一家叫做「The Hat」的快餐店,這是家專門賣pastrami三明治的店。 三明治能怎樣個簡單粗暴法?我們不如先來聊聊pastrami吧? Pastrami這個詞,是從羅馬尼亞語來的,詞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希臘語,原意是「壓製的肉」,是一種鹽水浸泡的肉食,多用牛肉製成,亦有豬肉、羊肉或火雞肉的。Pastrami在19世紀後半葉由猶太移民帶到美國,當時在美國的羅馬尼亞猶民先是用便宜的鵝肉來製作,後來選用了更便宜的牛腹肉,也使得pastrami廣為流傳,如今在美國的普通超市,都可以買到熟肉製品或大工業生產的pastrami。簡單說,pastrami是一種咸牛腹肉,一般被切成薄片來食用。 為什麼The Hat?我們先來看看The Hat的菜單吧!漢堡、冷三明治、薯條三大類。The Hat的招牌就是pastrami三明治,割開的二片麵包中夾著厚厚的pastrami,沒有生菜沒有番茄沒有洋蔥,衹有肉,衹有pastrami。 好吧?聽上去是有點簡單粗暴,但這文章也太簡單粗暴了吧?太水了吧? 你知道我的,事情不會這麼簡單的。 The Hat是很簡單的,1951年成立於洛杉磯,一開始簡單到沒有堂喫,衹供外賣,直到今天,其在Alhambra的老店還是簡單地保留著它的廚師帽形象的霓虹燈,依然沒有堂喫,衹是在店的後面露天有點位子。它的菜單和出品,也很簡單,漢堡、三明治、熱狗、洋蔥圈、薯條、肉醬薯條而己。 但是,但是,沒有完。 你要是去Yelp或谷歌搜The Hat,你會發現好多圖片中都是一個再生紙的盤子,鋪張一二張紙,再上面就是一堆肉;你又谷歌了一下,原來那堆肉就是pastrami,於是你去The Hat點一份pastrami,等你拿到手,一定是個pastrami三明治。 不死心,再去,跟店員說我要pastrami,但不要麵包,不要三明治不要漢堡不要麵包,結果店員告訴你沒有這樣東西的,都有麵包的! 這就有點欺負人了,明明那麼多照片都是純肉的,憑什麼你就不賣給我?你等著! 等什麼?拿手機找照片給他看唄,當年我就是這麼幹的!店員看了之後,告訴我那是「秘密菜單」上的東西,叫做「pastrami on chili cheese fries」,分別是純的pastrami和肉醬炸薯條,而且必須二份一起點,然後他們會把肉堆在薯條上,簡單粗暴吧? Chili cheese fries,是三樣東西,「chili」本義是「辣」,但也經常用來指並不辣的「辣肉醬」,即「chili con carne」的簡稱,大多數情況是肉和豆燒在一起的一個糊狀物,快餐店常不加豆,衹用肉末燒;「cheese」大家都知道,上海人叫「起司」,香港人叫「芝士」,全國人民叫「奶酪」,我覺得後者更有肥美的感覺,chili…

[尋味LA]無鍚小籠洛城得 二家高下各不同-數家店

(隆興記無鍚小籠) 祖母是蘇州人,喫口很甜,比普通的蘇州人還甜;我從小喫她做的菜,所以喫口也甜,比普通的蘇州人還甜。所以,我很喜歡喫無鍚小籠。 以前,很久以前了,在老西門,24路終點站那兒,有家叫二泉邨的店,祖母有時會帶我去喫,那家就是賣無鍚小籠包的,很甜,以至於很多人不習慣。我們家那時住在南陽路,24路「一部頭」就可以去老西門,卻不常去,那時候人的概念,不會特地為了喫趕到遠地方去,那段路程,在當時算挺遠的了。 後來,二泉邨關了,我再也喫不到無鍚小籠了,好傷心,也沒辦法,那時的人,不會為了喫特地24路乘到底,更別說為了喫乘火車去另一個城市呢! 再後來,我買了車,還開無鍚幾次,還真是特地就為喫而去的,就是為了小籠,那甜而香滿口流油的小籠啊! 再再後來,熙盛源開到了上海,想喫就能喫到了,挺開心。 無鍚小籠是很甜的,甜得發膩;對我來說,總是一客太少,二客又太多,這是個問題。 所以當我在洛杉磯看到「王興記」時,簡直高興得要跳起來,別說名字是正宗無鍚小籠的名字,還連字體都一樣;於是興衝衝地上了樓,及至走到面前,發現在樓下時「王」字被遮掉了,上樓那麼會功夫,「王」字被換成了「隆」字,原來是「隆興記」。從想到「王興記」的興奮到看到「隆興記」的失落,就像當頭一盆冷水,弄得我興致全無,那天就沒推門進去。 過了很久,我有一次去Brea的蘋菓店買那個新的無線耳機,很遺憾的是可能我的耳洞太大,耳機戴上後一動就會掉下來,作罷。衹能尋食了,被我發現不遠處居然有家店,中文店名就叫「無鍚小籠包」,敢這麼霸氣,我得試試。 店很新,也很乾淨,雖然沒有任何無鍚的氣氛,環境倒是不錯,還有間透明的小房間,食客們可以看到工作人員在裡面包小籠,與鼎泰豐的標配一樣。 菜單很豐富,小籠還分為蟹粉、魚肉、蝦仁、雞肉的,對我來說,衹有純肉的才算是小籠;菜單上的鮮肉小籠分為二種:甜的和不甜的。我當然喫甜的,光喫小籠不過癮,又點了碗紅湯餛飩。 我先說喫下來的結果吧,然後再細說! 總的來說,不難喫,不正宗! 先說小籠,如果你衹說這個是小籠,我可以給你打到80分,百分製的80分,在我這裡能給到80分的東西不多的。這個小籠,皮薄,湯多,肉沒有任何肉膈氣,沒加醬油,肉之原味,現蒸,上桌時飽滿,符合小籠的大多數要求,我指的是上海小籠。 然而,以無鍚小籠的標準來看,我衹能說,不及格,45分有沒有,都是問題。首先是個頭,無鍚小籠的個頭,至少是上海大的小籠的一個半,這家的太小了。其次是麵皮,蘇鍚的小籠又名「緊酵饅頭」,何謂「緊」?麵皮喫上去不是軟的,當然也不是硬的,而是有種「緊」的感覺,麵皮不對。 再說餡,上海人叫「芯子」,無鍚小籠的餡是用醬油的,這家的饀是白的,明顯就不對了;無鍚小籠的餡極香,關鍵是有大量的薑汁,蒸過之後,不留薑味唯存薑香,才是正本。 無鍚小籠的本身是膩的,所以要極燙時就喫,不但甜,而且膩,關鍵是油,無鍚小籠的湯不僅是肉皮凍,還要大量的豬油才行,這家的肉餡,就偏瘦了。 加在一起,就是不及格。 再來說餛飩,無鍚餛飩和上海餛飩最大的區別是:無鍚餛飩是扁的,皮是硬而帶黃的,二點都不符合。哪怕以上海餛飩的標準來說,這碗餛飩也不及格,皮太軟,肉餡和皮子分離,餛飩的餡應該和皮子黏在一塊,而不是象小籠那樣可寛皮裡面一個緊餡。 再說紅湯,無鍚人是喫不了什麼辣的,因此所謂的紅湯是醬油湯中加一點點辣,而不是辣醬加湯;這家的紅湯明顯就是某種辣椒醬衝出來的,有大量的辣椒皮,喫的時候還要拔到一邊去。這根本不是紅湯餛飩了,而是紅油餛飩了。肉餡還是不錯的,有蝦乾在肉,這是很標準的無鍚餛飩的調餡法,然而味道還是欠缺無鍚的甜香。 總的來說,可以喫,但不驚艷,說小喫店是可以的,但和無鍚沒什麼關係。臨走的時候,去包小籠的明檔看了一眼,有一包「永興」牌的方形水餃皮,想必就是他們用來包餛飩的吧。 喫了這家後,特地去了上次見過的隆興記,想要比較一下二家店。結論是:隆興記和前一家,完全是一個流派的,味道上比前一家還缺上那麼一口氣。 另外,我懷疑二家是同一個老闆同一個團隊的,他們的菜單,不說誰抄誰了,至少是同一家設計出來的,從背紋到用色到字體到用語,全是一模一樣的,甚至連「齊菜」這個錯別字也是一樣的。 也有很有趣的區別,二家者提供七種湯羹,前六種是一樣的,最後一種卻分別是「青菜豆腐湯」和「番茄雞蛋湯」。雖說相似度很過,然而大多數餐點,「無鍚小籠包」要比「隆興記」貴上一到二成,有個別的是相同價格。 反正,可以喫喫,但不要指望喫到正宗的無鍚風味。  

[加州小事]美國的監獄食物

「美國的監獄美食」?噢,不,應讓譯作「美國的監獄食物」吧!與美食家朋友時間長了,好像「food」這個詞指的全是美食了。 這本書是我無意中發現的,居然還有這種書,還真挺好玩的。正如開篇所述,美國的「在監人數」於過去的三十年瘋長了數倍在二百多萬左右,這包括在聯邦監獄的十萬人,州監獄的一百十萬外加本地監獄的六十萬,是全世界服刑人數最多的國家。美國有著全世界二十分之一的人口卻有著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犯人,每三十五個成年人中有一個是有案在身(服刑、監禁、假釋、緩刑),這還不包括已經服完刑衹是有案底的人數。 美國的監獄每年要向犯人提供130億頓飯,監獄給犯人喫什麼?監獄怎麼給犯人喫東西?當基數一大,這都成為了研究對象,雖然是個很嚴肅的話題,但也是很有趣的話題,不是嗎? 這本書討論了美國的監獄體系以及食物所扮演的角色,講述了監獄食物的演變以及如今的標準乃至營飬學的考量;這本書還談到了監獄中食物是如何成為抗議以及懲罰的主體的,甚至還向我們展示了死刑犯的「最後晚餐」是如何的。 噢,對了,美國的監獄也講究「美食」的,書中探討監獄廚師的培訓,甚至還述及了監獄的花園,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 我曾經參觀過上海警察博物館,裡面有張「提籃橋監獄」的一週菜單,其中有一天的主菜是「狗肉」,當時認為狗肉要比牛羊豬雞為賤,犯人衹配喫狗肉。 亞馬遜鏈接

[下廚記 VI]序

我原本沒打算這本書有序的,在我出版的十二本書中,衹有二本有序。《下廚記 V》是我自己寫的序,因為出版那本書的時候,我的生活發生了幾十年中最大的變化,我成為了「旅美作家」;另外一本有序的是《下廚記 II》的臺灣版,我父親給寫的序,其實我出第一本書《梅璽閣菜話》時就請他寫序了,但他當時認為我資格太淺,還不值得為我寫序,現在,總算也是得到父親的認同了。 這次,我沒打算有序,編輯盯了我好幾次,直到編輯說:「寫篇序吧,讓讀者知道你在美國幹了些什麼!」 好吧,讓我想想,我都幹了些什麼。 首先,我不再認為我是個「旅美作家」,我應該是「在美作家」。班傑明.富蘭克林在1783年3月14日寫給另一個班傑明(班傑明.沃恩)的信中寫到:「Where liberty dwells, there is my country」。什麼意思呢?我英語不好,我的理解是「自由即是我家」,我的家在美國,所以我不能算是「旅美」了;長年住在美國,應該算是「在美」吧! 我在美國幹什麼?或者說幹了點什麼?我看了《反恐24小時》的電視劇,二遍,八季,每季24集,美國亞馬遜的付費會員可以免費暢看,我就把我最喜歡的劇集複習了二遍;我還喜歡《國土安全》《暴君》《指定倖存者》,我買了有線電視所有的頻道,追劇很容易。 過去的一年,我寫了《下廚記 VI》,就是各位拿在手中的;我還寫了半本《下廚記 VII》,明年出版應該沒有什懸念。 我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記了下來,將來會成為《加州小事》和《尋味LA》,但不能保證何時能夠完稿。 我翻譯了一點東西,Jim Gaffigan的《爸爸好胖》和《美食:有愛的故事》,還沒譯完,等版權的事情搞定,中文版明年應該可以和各位見面。 我每天都跑步,跑完步上班,與我上一個工作一樣,我沒法在職時告訴你我到底幹什麼,待時機成熟會公開的。為什麼聽上去像在幹壞事一樣? 我還幹了什麼?我燒了很多的菜,寫了很多的東西,不過各位不要認為我是廚子,更不要認為我是個美食作家。 我是個美食家,我是個作家,但我不是美食作家! 2017年6月17日於洛杉磯格蘭多拉寓所,132年前的今天,自由女神像運抵美國,自由即我家

[尋味LA]一碗越粉看似簡 真材實料方為上-New Noodle City Inc, Alhambra

在上海,一碗越南粉起碼要賣三十多元,貴一點的,上百都不稀奇;在上海,衹要是外國的東西,就能賣出高價來,後來就更離譜了,連雲南菜都賣起高價來了。 除了上海這種奇葩的地方,全世界的美食按照來源國,其售價是有個規矩的,賣得最貴的總是法國菜義大利菜以及日本料理,最便宜一般就是中餐、泰餐和越南菜了,而且一定是中餐貴過泰餐貴過越餐。噢,對了,中國菜和中餐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好飯店裡喫酒席,後者是小飯店裡喫套餐,價格可以天差地別;還有,越餐和越南菜是同一回事,至少在洛杉磯是的,不管店家的裝修有何不同,賣的東西都是差不多的,價格也差不多,可味道就區別大了。 洛杉磯,是除越南本土之外,越南人最多的地方,所以,在洛杉磯,是很有機會喫到正宗的好喫的越南菜的。 今天說的是Pho,也就是中文的「粉」,這個字大多數人讀成「否」,其實應該讀成「fe」的第三聲。 大多數Pho是牛肉的,但也有雞肉和素的,我們衹討論牛肉粉。一碗好的Pho要符合哪些標準?首先自然要熱! 與上海的喫法不同,洛杉磯的Pho店,不管是越南人開的華人開的還是韓國人開的,都會先上一碟豆芽和九層塔,有時盆中還有切片的墨西哥青辣椒和洋蔥,這些都是等牛肉粉上桌後,讓客人自己放到Pho湯中去的,如果不夠熱,再放這些下去,一來燙不斷生,二來粉湯就溫溫地了,熱粉冷粉(檬粉)都好喫,最可恨的就是溫溫的粉。 供應溫粉的店家,老闆和廚師都該殺,依法不得赦免! 第二點,食材新鮮,你看我把食材新鮮都放在「湯燙」之後,你就知道溫度有多重要了。食材當然要新鮮,特別是先端上來的豆芽和九層塔,新鮮水靈才能引人食慾,這二樣東西衹要稍差一點,就蔫了,如果把九層塔拿起來,葉子會彎下來,那就已經不太新鮮了。 第三點,湯要清濃。牛肉湯是牛肉粉的靈魂,不但要燙,還要清,湯要清要濃要香,這才好喫,那怕不放牛肉和蔬菜,純清湯粉,也會很好喫。 第四點,食材要豐富。我說的是火車頭牛肉粉!牛筋粉就是牛筋,牛百頁粉就是牛百頁;牛肉粉就是牛肉,有時會有牛肉丸在裡面,那是店家為了省牛肉。我不知道火車頭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據說是在西貢的火車站有個小販的牛肉粉特別好喫,排隊的人從火車頭排到火車尾,故有此名。 傳說聽過就可以了,如今的火車頭一般指料特別足的牛肉粉,一碗好的火車頭牛肉粉應該有生牛肉、熟牛肉、牛百頁、牛筋,沒有牛肉丸!生牛肉要新鮮,要鮮紅而非暗紅;熟牛肉要薄而不碎;牛百頁要脆而不硬;牛筋要軟而不爛,就是這麼簡單。 其實不簡單,這四點都要做到,不簡單的,Alhambra有家New Noodle City,他們管自己叫「新牛肉粉之王」做得很好喫,完全符合我說的這幾條,至於不遠的Saigon Eden就差強人意得多了。 對了,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喫Pho之前一定要加幾滴魚露,風味速增數倍;但是大家千萬不要象有種功略上說的那樣把辣醬加進湯中,那會壞了整碗湯的。 把辣醬加到牛肉湯中的,也該殺,依法不得赦免。 (店中的三色冰,味道也不錯)

[梅璽閣食話]黑森林火腿

黑森林是德國的一個地方,聽著就很過癮,是不是?很有玄幻的感覺吧?有怪獸,有妖魔,好酷啊! 當然沒有,這是美食文章,不是誌怪小說。 黑森林是真的有的,在德國的南部,在巴登-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大家不要和另一個叫做黑森州的中部州搞起來,中文衹差一個字,德文八桿子打不著,前者是Schwarzwälder,後者是Hessen。 黑林林地區沒有妖怪,卻有著歐洲賣得最好的煙燻火腿,Schwarzwälder Schinken,前一個單詞前面見過了,是「黑森林」,後一個單詞是「火腿」,加在一起就是……,呃,你自己加吧。 黑森林火腿是一種乾製的煙燻並熟成火腿,熟成火腿的意思,就是可以生的喫。這種火腿的特徵是無骨且有五一之一肥膘,生火腿用鹽和大蒜頭、香菜、胡椒、杜松子以及其它香料醃製二週,然後抹去鹽後再放置二週,再用鋸末或杜松子枝煙燻數週直到外皮墨黑後,再熟成至少二週售賣。 從1997年開始,「黑森林火腿」受到歐盟的「原產地命名保護」(PDO),換言之,在歐洲售賣的火腿,衹要你叫「黑森林火腿」,就必須是德國黑森林地區出產的;誰叫人家那裡天冷呢,這種火腿煙燻的溫度非常低,衹有二十五攝氐度,這玩意在加州可做不出來。 咦?呆過加州的人一定會「咦」的! 這玩意在加州不是鋪天蓋地的麼?不管是COSTCO,還是VONS、Albertsons、Walmart、Wholefoods、Sprouts,哪家店沒有黑森林火腿啊?衹是不用德文了,而是英文「Black forest ham」,大多數都是加州本地生產的啊? 好吧,的確美國沒有加入歐盟,不受PDO限制,衹要不賣到歐洲去,美國也的確可以生產黑森林火腿。 然而,美國產的,與德國貨,壓根不是同一種東西。讓我們先來看看二張圖,二張都是谷歌的圖片搜索結果。 搜Schwarzwälder Schinken,結果是這樣的: 搜Black forest ham,結果卻是這樣的: 你明白點什麼了吧?美國的黑森林火腿其實是「Black forest deli ham」,「deli」是什麼?就是「熟食」,中文語境中「熟食攤」的「熟食」。這種黑森林火腿甚至都不是把熟成的黑森林燒熟而已,它根本就是另外一種叫做「壓製火腿」的東西,常用豬肉的肉泥製作,我們熟悉的「方腿」、「圓腿」就是這種壓製火腿,美國的黑森林火腿有時甚至連豬肉都不是,而是雞肉泥做的。 黑森林火腿的用途很廣泛,三明治中經常一放就是一排,大家知道美國有個著名的三明治連鎖店叫「賽百味」(Subway),他們的三明治是自己選肉選芝士選生菜選調味的,全都可以DIY;然而你可以什麼都不選,直接點一個「黑森林火腿三明治」,店員就會幫你照「標準」做好,賽百味一共有十五個「缺省搭配」。 (圖片來源:Subway官網) 黑森林火腿可以用來做cordon bleu,一道用雞胸包起火腿和奶酪再裹上麵包粉烤製的法國菜,用德產和美產黑森林火腿做,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梅璽閣食話]辣中帶酸真過癮 雞翅還數水牛城

2017年2月5日,是美國一年一度的橄欖球總決賽,也是美國一年中最瘋狂的不是節日的節日,俗稱「超級碗」(super bowl)。 據報導,超級碗之亱,美國共消耗三億二千五百萬加侖的啤酒,相當於1023萬噸,想像一下,美國三億多人口,平均每個人要喝掉一加侖啤酒,一加侖折合成我們玅悉的升,是3.78升。有什麼概念嗎?最大瓶的可樂是2.5升,相當於平均每人要喝掉一瓶半超大瓶可樂的啤酒,想想都有點恐怖啊!要知道美國還有大量的老人孩子不喝啤酒,也就是每個年輕力壯的中青年,要喝掉更多的啤酒。 超級碗之亱是美國僅次於感恩節之亱的「超級喫喫喫」狂歡,據報導,今年的超級碗,美國人共喫了一千二百五十萬個披薩餅;並且根據國家肉雞商會(National Chicken Council,NCC)的統計,當天美國人還喫了十三億三千萬個雞翅,平均每個人要喫四個多。這些雞翅合計一億六千六百萬磅,83125噸,是所有32個橄欖球隊隊員體重加在一起的338倍。 這些雞翅中,幾乎全是以炸雞翅和水牛城雞翅的烹調法製作的,炸雞翅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肯德基的那種炸雞翅;至於後者,中國人還比較陌生,聽我詳細來說。 水牛城雞翅,有時也被稱作「水牛城辣雞翅」,英文很簡單,「Buffalo wing」。Buffalo是紐約州的一個城市,在紐約市的西北方,車程約六個多小時,水牛城的對面(西面)就是加拿大了,所以是個「邊境城市」,當中隔著Erie湖,中文譯作「伊利湖」,是五大湖中的一個。 水牛城的體育很厲害,橄欖球、冰球、曲棍球、足球和女子冰球都是全國聯賽的成員,而籃球則是國際聯賽成員,這可是很了不得的地位。 就拿本文的開始的橄欖球來說,美國50個州有32個隊可以進入全國聯賽,水牛城的布法羅比爾隊(Buffalo Bills)就是其中之一,也是紐約州唯一的聯賽隊;著名的紐約噴氣機隊和紐約巨人隊都不是紐約州的,都是新澤西州的。對於紐約市來說,沒有球隊,衹有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的總部。 除了體育之外,水牛城最出名的恐怕就是「水牛城辣雞翅」了。在英文語境中,如果說「hot wing」,指的是炸雞翅;如果說「chicken wing」,指的就是「Buffalo wing」,可想而知,水牛城辣雞翅的地位。 這種雞翅,用翅中與翅根,不裹麵漿,直接炸透後浸在加醋的辣椒醬以及融化的黃油中成為成品,喫起來又酸又辣,很是過癮。 水牛城辣雞翅的做法,是水牛城的「錨吧」(Anchor bar)店主Teressa Bellissimo在1964年發明的,在那之前,雞翅在店中就是「雞肋」,衹能用來做湯底。然而時間久遠,到底怎麼發明的,連家裡人都忘了,反正衹知道是媽發明的。兒子的回憶是當時突然帶了一堆小夥伴到家裡(酒吧)來,由於沒有事先告知,沒東西給小夥伴喫,做媽的靈機一動,炸了些雞翅浸到黃油和辣椒醬中。而Teressa的丈夫Frank則記得有一次送貨的把貨送錯了,他們原本定了雞背和雞頸用來做義大利麵醬,結果別人送了雞翅,是他讓Teressa處理掉「無用」的雞翅,才有了這道名菜。 據說當時Teressa用的是Frank’s RedHot這個品牌的醋底辣椒醬,至少Frank’s RedHot是這麼說的。等哪天有機會,我來教大家怎麼做這道美食。 如今水牛城辣雞翅風行美國,1977年7月29日,水牛城的市長宣佈當天成為「雞翅日」,而後更是成為「全國雞翅日」,專指水牛城辣雞翅。 (圖片均來自於National Chicken Wing Day)

[下廚記 VII]甜豆拌北極貝

當日式生魚片,就是sashimi傳到上海的時候,一下子就很高大上的感覺,最早傳到上海的其實還不是日式的,而是潮汕的「魚生」,一種簡化版的魚生,沒有那些蘸料,衹有魚的本身。一般用的是鱸魚,那是九十年代初的時候,拿來活魚到餐桌上讓客人來驗一下的喫法,主人是很有面子的;那時鱖魚太貴了,還不流行,草魚倒是有活的,然而太大了,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鱸魚了。 客人看過活鱸魚之後,店家拿去處理,不多時,就端上一盆生的魚片來;盆子上是碎冰,碎冰上用保鮮膜包起,再下面就是排得整整齊齊的魚片了,喫法倒是和日式的一樣,醬油加芥末。後來,就比鱸魚還高大上了,三文魚和北極貝是流行的搭配,至於象鼻蚌、龍蝦、藍鰭金槍魚和生蠔,那都是很以後的事情了。 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生魚片就二樣東西,三文魚和北極貝,就這二樣,還不是經常喫得到的,一般的小飯店沒有,非要等人宴請才能喫到。每回喫生魚片,大家總有點「又愛又怕」的感覺,「喫生呃要緊(口伐)?」,「蘸點芥末殺菌呃!」「喫點白酒就好了。」 上海人一直對生魚片有種又愛又怕的感覺,然而上海人本來就是喫生的呀!戕蝦、醉蟹、醉螃蜞、生蠣黃蘸醬油、黃泥螺,為什麼偏偏碰到三文魚和北極貝就是點「嚇勢勢」了呢? 今天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平時喫到鮮紅的北極貝,其實是熟的。也就是說,你常常擔心的那個生喫會不會出問題的北極貝,其實是熟的。 北極貝,在華人超市中產於加拿大的北極貝,盒裝上的標籖是「Arctic surl clam」,譯成中文就是「北極貝」了,然而也不知道是先有中文名還是先有英文名。在本來的英文語境中,這玩意叫得更多的是「Atlantic surf clam」,但東西都是同一樣東西,哪怕是「大西洋貝」,多數也是出產在靠近北方的大西洋;由於加拿大是北極貝的主要出產地,所以也叫做「Canadian surf clam」。 北極貝的殼很厚很重很硬,運輸成本會很大,而且還沒法冷凍,凍過之貝肉會貼在殼上,硬扯的話,則會扯碎貝肉。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把貝肉取出來,且把貝肉煮熟,然後熟方便儲存和運輸了。至於是先取肉還是先煮,我還不知道,我寫了郵件去加拿大的Clearwater水產公司問了,以後把答案告訴大家。 生的北極貝是淡黃色的,煮熟之後才會變成鮮紅色,大家買到的鮮紅色的北極貝,都是熟的;現在這玩意早就不再高大上了,到處可以買到,也便宜,今天就一起來做道甜豆北極貝吧! 甜豆是一種和小寒豆(豌豆)長得很像卻連皮都可以喫的豆,在上海的話,菜場中很多;在美國的話,「sweet green bean」指好多種豆,有像得長豇豆樣子的那種肉豆(French bean),也有刀豆那種的,而上海人所稱的甜豆,也是這個名詞,其實這幾種都可以用。 豆要摘一下,把豆的一角折斷,豆肉折斷而筋卻不會斷,順勢撕下筋來,然而把另一頭也這麼撕去筋。有的豆很嫩沒有筋,包裝上會寫「stringless」,也要把二頭摘去,這才是「經過精心準備的食材」。如果你用的豆挺長,就將之折斷,長短以可以塞入口中咬嚼而不用露在嘴外咬斷為準。洗淨待用。 北極貝是熟的,但也要處理過。把北極貝化凍,在根部也就是白色的地方,橫著切一刀,然而在斷口處,橫是一批為二,成為二片薄片。如果北極貝不是很大很厚,就可以了,否則的話,把紅的那面朝上,平放在砧板上,平行地間隔幾毫米輕輕地劃上幾刀,切入卻不卻斷。 把北極貝放在一個容器中,撒上一把鹽,一大把捏在一起,用力搓揉,將內面中的「肚腸」搓下來,然後用水漂淨。 接下來就簡單了,燒一大鍋水,等水開了,把甜豆倒入沸水,豆子的顏色會從淡綠變成翠綠,等水再開把北極貝也倒入,待水再滾起來,關火即可;喫不準的話,可以拿個豆子嘗一下,要脆而沒有豆腥。 把水瀘盡,倒在一個容器中,撒點鹽,撒上現磨的黑胡椒,再加點橄欖油,然後將之拌勻,盛出來裝盆。 我過去認為橄欖油是無味的,現在漸漸地發現好的橄欖油是有股特殊的清香的,較之麻油的霸道,更適合做此類清淡的菜,這道菜很容易,大家可以試試。 對了,日本還有一種「北寄貝」,要比北極貝大很多,它們是近親,但熟製的話顏色沒有北極貝這紅;北奇貝是真正高大上的東西,日本人常用來做成刺身,對的,生喫!

[加州小事]費用之一

大家從美國回去,都會說「美國好便宜」!是的,Levis便宜,Cocah便宜,Tommy Hilfiger便宜,Michael Kors便宜,連不是美國出的LV和Hermès也要比國內便宜好多。 美國真的什麼都便宜嗎?當然不是,本土品牌的商品,不要運費,沒有溢價,不要關稅,當然比中國便宜得有些不是一個數量級。別和我說東西都是Made in China為什麼還要運費,蘋菓手機必須運出中國才能運回中國,要二筆的運費,到美國只要一次,當然便宜。反正,一件普通的美國商品,賣到中國,七七八八加上去,加價三分之一,算是比較正常的吧? 好的,美國的商品便宜,然而美國的服務,並不便宜,不但「並」不便宜,而且「都」不便宜。修車、保險、醫療、理髮、美容,乃至看相算命測風水,好像都不便宜;慢!看相算命測風水的事,並不比國內貴,這玩意,在中國是信仰是文化,在美國,就是個娛樂,娛樂不算服務,那就不貴。 在美國,服務行業的標價,永遠都不是「實價」,你去Pasadena,你去downtown,那些東西很難找到免費停車位,不過轉眼看去,收費停車塲倒是不少,大牌子名碼標價,有的二美元,有的三美元,想想上海貴的地方也要二十人幣起了,好像還可以嘛! 等你停好車出來,回望一下那塊牌子,你會發現大大「$2」或「$3」下,會有一行小字「every 15 minutes」或者「every 20 minutes」,於是停車費立馬就變成六美元、八美元、九美元及至十二美元了,好在大多停車塲都有個封頂價,以天計算,一般不超過二十美元。 不奇怪,自然還有更貴的。舉個例子,日本駐洛杉磯總領館所在Two California Plaza,其地下停車塲是收費的,標準是每十分鐘4.15美元,一天39.15美元封頂。 旅遊到美國,樣樣都便宜,在美國生活,其實並沒有那麼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