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從美國回去,都會說「美國好便宜」!是的,Levis便宜,Cocah便宜,Tommy Hilfiger便宜,Michael Kors便宜,連不是美國出的LV和Hermès也要比國內便宜好多。
美國真的什麼都便宜嗎?當然不是,本土品牌的商品,不要運費,沒有溢價,不要關稅,當然比中國便宜得有些不是一個數量級。別和我說東西都是Made in China為什麼還要運費,蘋菓手機必須運出中國才能運回中國,要二筆的運費,到美國只要一次,當然便宜。反正,一件普通的美國商品,賣到中國,七七八八加上去,加價三分之一,算是比較正常的吧?
好的,美國的商品便宜,然而美國的服務,並不便宜,不但「並」不便宜,而且「都」不便宜。修車、保險、醫療、理髮、美容,乃至看相算命測風水,好像都不便宜;慢!看相算命測風水的事,並不比國內貴,這玩意,在中國是信仰是文化,在美國,就是個娛樂,娛樂不算服務,那就不貴。
在美國,服務行業的標價,永遠都不是「實價」,你去Pasadena,你去downtown,那些東西很難找到免費停車位,不過轉眼看去,收費停車塲倒是不少,大牌子名碼標價,有的二美元,有的三美元,想想上海貴的地方也要二十人幣起了,好像還可以嘛!
等你停好車出來,回望一下那塊牌子,你會發現大大「$2」或「$3」下,會有一行小字「every 15 minutes」或者「every 20 minutes」,於是停車費立馬就變成六美元、八美元、九美元及至十二美元了,好在大多停車塲都有個封頂價,以天計算,一般不超過二十美元。
不奇怪,自然還有更貴的。舉個例子,日本駐洛杉磯總領館所在Two California Plaza,其地下停車塲是收費的,標準是每十分鐘4.15美元,一天39.15美元封頂。
旅遊到美國,樣樣都便宜,在美國生活,其實並沒有那麼便宜。
Related Posts
[加州小事]硬幣找換機
我有一個「愛好」,當然也被家人說成是「惡習」,就是囬到家中,就把口袋裡的硬幣放在一個儲蓄罐中,放滿一個,就再準備一個;在辦公室也是如此,上班路上買了早飯,找來的硬幣也放到儲蓄罐中,反正不管是從家裡還是辦公室出門,我都保證身上沒有硬幣。 我痛恨硬幣在身上叮噹作響,卻又酷愛一大堆硬幣沉甸甸的感覺,時間長了,儲蓄罐全塞滿了,就直接放在盒子裡,收集了好多盒。 錢太多了! 聽著怪怪的是不是?錢太多了也得用掉點啊,我的選擇是買牛奶,家對面有家牛奶棚,記得當時的優倍牛奶是17.60元一盒,要比便利店便宜不少;我總是數好了十七塊六角,大多數都是一角五角的,一大把,裝在屁股口袋裡,走進店中,拿好牛奶,跑到收銀檯,一股腦兒把所有的硬幣嘩啦啦地放在桌上。 她們很喜歡我這樣買東西,因為她們很需要零錢,特別是那個年紀大點的收銀員,每次見到我都很熱情,說「儂又來啦?阿拉正好快嘸沒零散角子了」,她總是說「儂管儂去上班,我慢慢叫數好了」;另外有個挺漂亮的年輕收銀員就不同了,老是板著個臉,一副「欠伊多還伊少」的樣子,她總要慢條斯理地把所有硬幣都數完才讓我走,老是這樣,就覺得她不那麼漂亮了。 和那個年老的收銀員熟了,經常問好打招呼,有一次她問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硬幣。 我告訴她:「阿拉屋裡賣蔥薑個呀!」 小菜場中,蔥是最便宜的東西了,從過去的五分一攤,到後來的五角一攤,可能沒有更便宜的東西了。買蔥沒有用大票去買的,你拿張一百塊頭去找,不被人家「駡山門」才怪。買蔥都是小票,一塊的五角的還有五隻一角的,熟了以後,沒錢也能拿一把,隔天再買就給個一塊不用找了。所以,賣蔥的一定有許多硬幣,賣蔥的又都賣薑,上海話把蔥薑攤稱之為「賣蔥薑個」。 玩笑歸玩笑,錢多了還真令人發愁。我要離開上海的時候,還有幾大盒的硬幣,捧著硬幣到了鳳陽路的建設銀行,結果人家不收,不過指導我去外灘的大的工商銀行,說是那裡有換整的業務。 硬幣可以很重的,那時我騎車,一網兜的硬幣騎得我龍頭直晃,好不容易到了外灘,還不能上中山東路,衹能把車停在邊上的小路,然得扛著大盒子去銀行。走進銀行,保安問我辦什麼,我說要換零錢,頓時如臨大敵,叫來了大堂經理,結果告訴我們沒有此項業務,讓我到農村去找農業銀行。 氣死我了,把經歷寫到朋友圈,有位在岳陽醫院做財務的朋友看到後,替我把硬幣換成了大鈔,總算了卻一件事情。 來了美國,硬幣更多也更麻煩了。 美國不都是用卡的嗎?是的,大多數場合是用卡的,但是有些地方用卡要加錢的,有些地方用卡是有最低消費的,還有些中餐館,乾脆是不收卡的,一來二去的,就有了很多硬幣了。 在美國,用現金是一定有硬幣的,因為美國的稅是後加的,而且美國的標價喜歡以九角九、四角九這樣的價格結尾,再乘以稅率,怎麼都不可能是整數了,因此,必然有零產生,所以一定會有硬幣。 中國的硬幣,就是一塊五角一角三種,分早起退出市場了;美國可厲害多了,一美元半美元廿五分十分五分一分,共有六種硬幣,更厲害也最最促掐的是:這些硬幣的大小和面值的大小是無關的!!!重要的事要用三個驚嘆號。 真慘啊! 每次想要用掉幾個硬幣,總要站在櫃檯前數半天。中國人很喜歡嘲笑美國人笨,說他們找個錢衹會做加法,我想美國人看到我這麼數錢,一定也會暗笑我笨的。 惡習難改,眨眼的功夫,又有一盒美國硬幣了,好在我不會再從美國搬囬上海了,不用再找朋友去換成大鈔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超市看到一檯叫做「COINSTAR」的機器,我以為是兌零錢用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到美國的時候,一下機場就有一排兌硬幣的機器,把紙鈔塞進去,吐出廿五美分的硬幣來。那時還不流行手機,下了飛機要打電話衹有投幣電話,衹收廿五美分的硬幣。 轉念一想,現在又沒投幣電話了,要兌成零錢幹嘛呢?路邊停車的咪錶倒是收廿五美分的,但那玩意也可以直接用卡呀,誰會沒事特地到超市換一堆硬幣備著? 那麼COINSTAR是幹嘛的呢?多半是反過來的。反過來?反過來不就是把硬幣換成整錢麼?那玩意會數錢?好玩了! 那個機器很好坃,用的時候先碰一下觸摸屏,它就會問你換好之後是要拿現鈔還是禮品卡,也可以捐掉。要是你選了要禮品卡,它會給出好多選擇,有耐克店的,有亞馬遜的,也有iTunes,反正大多數在超市能見到,美國的禮品卡簡直是種文化了,我們以後再細聊。 要是你想捐掉,也有選項,你可以捐給聯合國,也可以捐給那個熊貓標誌的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噢,對了,你也可以放心地捐給紅十字會,美國紅十字會。捐款共有七個選項,我不是寫說明書,就不一一羅列了。 選好錢的「去處」,就可以把硬幣倒在機器左側一塊有圓洞的板上,板的最左邊有個把手,捏著把手提起,硬幣就叮叮咚咚地滑到右側的開口裡去了,一邊聽著硬幣掉下去的聲音,一邊可以看到屏幕上硬幣的數量在往上陞,六種硬幣是分別計數的,一目瞭然,屏幕的右下角也有不斷增加的總金額。 等聲音停下,錢就數好了,按一下觸屏便行。我選的是拿現鈔,機器就打印出一張條子來,憑這張條子到超市的收銀檯拿現鈔。 真好玩,聽著「叮叮噹噹叮叮咚咚叮叮」的聲音就很開心,有種「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的快樂,感覺機器裡躲著一個有幾十隻手的小精靈,要不怎麼可以數那麼快呢? 這麼好且這麼好玩的事,讓我來深入學習一下,原來那個機器超牛,一分鐘可以數六百個硬幣,看來有幾十隻手的小精靈也不見得能做到啊! 慢,網頁上寫著「A 10.9% service…
[加州小事]借書之三
(洛杉磯有電子圖書的實體圖書館分佈圖,不同顏色的點屬於不同的電子圖書系統) 我有一個好朋友,zhuyi,他很有趣,開過咖啡店,我有時會去他在長樂路上的咖啡店看貓的照片,聽他們夫妻二個打非洲鼓,他們是我最早認識的文藝小清新。後來他們開了黑法師西點,我也去過幾次農夫市場捧場,算是見面不是太多的好朋友吧。 大家一定會覺得我們是美食界的朋友,其實並不是。我是中國最早使用掌上電腦的人之一,從黑白的Palm Pilot到Visor再到後來的彩色的iPAQ,我那時就認識zhuyi了,算來快有二十年了,他是掌上電腦平臺hi-pda的創始人。 寫到這裡,我去hi-pda看了一眼,我的最後一個貼子是2011年7月2日發的,內容是我設計並縫製了一個皮的Nook Touch的皮套,照片中的皮套是剛縫好的,新新的,如今早已起了「包漿」,感覺好多了。 Nook Touch是我的第三個e-ink電子書閱讀器,我也是國內用e-ink最早的人之一,前二個都是Sony的,用得很舒服。Nook Touch是我第一個帶wi-fi的e-ink設備,也是第一個由書店出品的e-ink設備;美國主流就是二大書商出的e-ink嘛,Barnes & Noble的Nook和Amazon的Kindle嘛,前者雖然還在業內,但已然敗下陣來。 那本Nook,有一個以前索尼沒有的功能——借書,有那麼一個按鈕,但是怎麼按都沒有反應。後來,我換到了Kindle,倒是沒有了借書按鈕,也就沒有在意。 等我搬到加州,辦了洛杉磯公共圖書館和洛杉磯郡圖書館的借書卡,才發現,原來Nook和Kindle都是可以借書的,而Kindle更是有推送功能,所以沒有了借書按鈕,在「虛擬圖書館」中借了書,直接就推送到Kindle上了,很是方便;或許Nook也有過這個功能,可惜從2017年起,「虛擬圖書館」好像結束了Nook格式的借閱,衹是並沒有發表聲明。 我說的「虛擬圖書館」是Rakuten OverDrive,overdrive.com,他們與很多圖書館都有合作,把各大圖書館的電子授權放在他們的平臺上,以借讀者在Kindle或其它平臺上借閱。 我在OverDrive上有四個圖書館,分別是洛杉磯公共圖書館、洛杉磯郡圖書館,我們Glendora市的圖書館與其它幾十個市的圖書館組成了南加州電子圖書館(Southern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而Santa Monica市圖書館,則是以獨立的圖書館出現在OverDrive上。 這四個圖書館都有自己的網站,都可以直接借閱電子書並推送到Kindle上,然而便用OverDrive平臺,可以實現從「搜索」到「借閱」到「推送」的無縫鏈接,衹要搜索一次,衹要有,你就不用去管到底是哪家圖書館有這本書。 同樣,如果想看的書已經被別人借了,虛擬圖書館也可以「On hold」,等到別人還了書,就可以推送到自己的設備上了。虛擬圖書館也是有借期的,三個星期,時間一到,Kindle上就打不開原來的那本書了。 不是所有的書都有Kindle格式的,但衹有極小的一部份沒有,那時或許有ePub格式或加密PDF格式,可以下載下來,用電腦或別的設備來看。 OverDrive平臺上不但有電子書,還有語音書和影像資料,就是需要用OverDrive的客戶端了,手機客戶端可以直接播放,而電腦客戶端可以把MP3倒入到iPod等設備中,很是容易。 OverDrive甚至還能借尚未出版的書,衹要有哪家圖書館預購了電子書即可,我就借了本要11月14日才出的《Future Noir》,不過已經有一位排在我前面了。 除了OverDrive,還有hoopla,也是個公共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借閱平臺,比較不方便的是每次衹能綁定一個圖書館,每次要換來換去,很麻煩;不過可能由於版權的原因,有些東西OverDrive上沒有,衹有hoopla才有。hoopla沒有南加州電子圖書館,卻有單獨的Glendora市圖書館,倒是看不出來,我們這麼個小地方的資源還是很豐富的。 如果要借閱雜誌,需要使用Flipster或Zinio平臺,同樣與圖書館捆綁,衹要你所在圖書館定了這些雜誌,你就可以在移動設備上借閱了,我就找到了我喜歡的《Popular Science》。…
[加州小事]五顏六色說花旗
CITI Bank,中文叫做花旗銀行,這個名字由來已久,現在上了歲數的人都知道以前上海就有花旗銀行,而當時的花旗銀行甚至都不叫CITI Bank。估計當時的花旗銀行門口掛著美國國旗,於是人們就把它叫做「花旗銀行」了。當時,上海人把美國叫做「花旗國」。 花旗銀行是最早開到中國的美國銀行,上海人為他「搶註」了這個好聽的名字,百多年來,該銀行的英文名變了很多次,而中文則一直是「花旗銀行」。上海美國領事館的墻上掛著1950年4月25日關閉領館時降下的美國國旗,那面國旗上有48顆星;如果花旗至今還保留著1902年第一次在上海外灘陞起的美國國旗,那面旗應該是45顆星。 花旗是民間的叫法,如今好像也衹剩花旗銀行和花旗參在用這個名字了,後者是美國威斯康辛州的特產,亦名「西洋參」。花旗,更流行一點的名字是「星條旗」,美國國務院除了「美國國旗」這個中文名外,也使用「星條旗」來稱呼;好玩的是,星條旗衹用在漢字語境,中文、日文都這麼用,然而英語中卻沒有如此的指代。 我們知道,美國國旗由50顆星和13條紅白相間的寛條組成;我們也知道,50顆星星代表了美國的50個州,而13條條紋代表了美國最早的13個殖民地。最早的國旗上面衹有13顆星,而且還不是橫列的,而是一個圈,後來每增加一個州就加一顆,加到了現在的50顆,據說快要增加一顆了,據說等到51顆星時,星星又要變成圓形排列了。 獨立日是美國一年中懸掛國旗最多的一天,懸掛國旗是一種愛國的象徵,當年911之後,國旗一度售罄,緊急從中國進貨;現在沃爾瑪及各大連鎖賣場的國旗幾乎無一不是中國生產的。 懸掛「美國美國國旗」是更愛國的一種行為,但更多讓人感到衹是商家的一個賣點,美國生產的美國國旗要比中國生產的貴好多,因為買的人少,一般衹是網上售賣。 按習俗,美國家庭衹在節日才在家外懸掛國旗,過了節日就要收起來。你也許見過一些美國家庭一年到頭都掛著國旗,那表示他們家中有人在部隊服役,就是我們所說的「軍屬」啦! 我的隔壁鄰居,掛了面很奇怪的國旗,也是星條旗,也是50顆星加13個條,然後那面旗是黑色的,黑白相間的條,黑底白色的星星,正當中的那條是藍色的。 普通的星條旗,十三條寛條分別是七條紅的六條白的,長條各有三條,窄條四紅三白,想像一下,最中間的那條,也就是第一條寛白條,現在變成了藍的。 一面黑白旗,當中一條是藍的,這是怎麼回事? 我去問了鄰居,原來他們家掛的這面旗叫做「The Thin Blue Line Flag」,中文就是「細藍條旗」了,是家中有警察等埶法人員才掛的。 我查了一下,這面旗可大有來頭,最早的時候,這面旗衹有一條正中間的藍條,黑底的藍條旗,最早在英國用來紀念殉職的警察,後來可能覺得實在太單調了,於是就把英國的米字旗變成黑白的,並且加上藍條;這個傳統流傳到美國後,美國國旗當中正好有個白條,改個顏色就行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國旗上的藍條比英國國旗上的要寛的緣故,而且現在也不再是「烈屬」家庭懸掛了,而是衹要家中有埶法人員就掛。 不僅如此,這種黑白加色條的國旗還有好多種,紅條黑旗是用於消防員的,白底紅條黑白旗屬於註冊護士(資料上有,從沒見過),藍底白條黑白旗表示醫療救護人員,銀(其實是灰的)條黑旗則是懲教官員,綠條黑旗表示聯邦探員、邊境巡邏、國家公園護林員、獄卒以及保護區工作人員,橙條黑旗是救生員與搜救人員,不要認為加色條的都是國家埶法機關或者性命相關的,黃條黑旗就是大貨車司機和調度員的,我估計美國人總有一個會把色本用完的。 要是家中有很多人,老大做了警察,老二做了消防員,那怎麼辦?門口掛二面旗?沒關繫,把中間那條一分為二,一半紅一半藍就可以了。 那要是老三做了護士,老四開著大貨車怎麼辦?一分為四?也可以,還可以借用別的寛條,這裡用條紅的,那裡用條黃的,最後變成彩虹旗嘍? 一個不怕彩虹旗的國家,才是好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