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小事]還書之一

各個圖書館對於續借的次數和還書的期限都是不一樣,所以在美國借書的話,你最好事先弄清規則;大多數圖書館在借書的時候會打印一張條子給你,上面列明了你借閱的每樣東西的應還日期。 拿洛杉磯郡的圖書館來說,這個美國排名第六大的公共圖書館,有點85個分圖書館以及3個流動圖書館和1個學術圖書館,厲害吧?洛彬磯郡圖書館的總部在Downey,Downey有二個公共圖書館,一個是洛杉磯郡的,一個是Downey市的。 說到Downey市的圖書館,歷史悠久,它成立於1901年,真正的「百年老店」。說到這個市的圖書館,有段軼事很好玩,在60年代早期,說是該圖書館把Edgar Rice Burroughs的《泰山》系列書籍給禁了,原因是在Jane懁上了泰山的孩子之後,他們並沒有結婚。這件事被廣泛報導,甚至還登上了Los Angeles Times,然而十來年後好像說是個誤會和謠會。 說回郡圖書館,它們對於借閱的期限是:書籍、CD和磁帶的借閱時間是21天,可續借三次,但沒有說每次續借穫得的時間;DVD和錄像帶是7天與三次續借;雜誌是7天和一次續借。每個圖書館都是不同的,比如華人聚居的Arcadia市圖書館,他們的規矩是DVD故事片7天,其它所有的東西都是21天,所有的借閱都衹能續借一次。 如果到期沒還,就要罰錢了,各個圖書館的標準也是不同的,郡圖書館是這樣的:成人卡30美分一天,兒童卡(18歲以下)15美分一天,單件最高10美元封頂。 然而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如果逾期14天沒有還,你會收到一個通知,催你趕快還並且支付罰金;要是超過28天,你就會收到賬單了,在美國不付賬單可是會造成嚴重後果的哦!要是你再不還,等你的累計罰金達到50美元,圖書館就會委託「討債公司」(collection angency)來收錢了,這時你還要交15美元的「黑社會保護費」給「討債公司」。 結束了?還沒有呢!不是這麼簡單的!每年的五月份,是郡圖書館的「寬恕月」,衹要你五月份的任何一天,回到圖書館,把沒還的書還掉,你的罰金就被免掉了。 好玩吧?還沒完呢! 郡圖書館從6月1日起推出了一個「讀書免罰金」計劃,任何21歲以下的人士,如果有錢欠著圖書館,衹要到圖書館裡去讀書,每一個小時可以折抵五美元,直到抵完為止。有趣的是,不僅是欠著的罰金,其它任何丟失書籍影視的賠款,都可以通過讀書來償還;不但如此,還可以分段閱讀,哪怕你一次讀不了一個小時,衹要告訴管理員,他們會重新幫你安排計劃。 更有趣的是,你不但可以讀書,也可以看畫冊看漫畫看雜誌看報紙,也可以聽語音書,都計入閱讀時間;然而看電影和聽音樂是不計入的,哪怕這個電影是根據書本改編的。 著實有趣,鼓勵小朋友們多讀書,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 最後,提請大家不要把洛杉磯郡圖書館和洛杉磯市圖書館搞在一起,別以為後者衹是一個市一幢房子,後者有七十二個分圖書館,超過六百萬的藏書,與郡圖書館不相上下。

[加州小事]開庭之逗法官

今天為了件交通違章去了法庭,今天不是正式開庭,而是簡易法庭,如果「不認罪」的話,那就等下次的正式開庭。一間大房間,前面就是法庭,後面是聽眾席,衹是今天的聽眾都是「有案在身」的。法官來了之後,一個人在上面,說了大約一個小時。 這法官簡直就是說脫口秀的,他說他今年65歲了,是個退休法官,他說他以前是刑事和民法的法官,五年前他退休了,這裡的法庭人不夠,就找他來做法官(其實是助理法官)。請看以下場景和說話: – (拿起一張紙來)這就是交通的CASE,要是謀殺有這麼厚,(雙手上下相向,比了二本精裝書的厚度),要是CIVIC的案件,那就有這個厚了(比了個大約半米的厚度)。 – 這個法庭簡單多了,交通法庭不關人的!是不是啊?(有點喫不準的樣子)是的,交通法庭不關人。 – (有人遲到,推門進來,門是正對法官的)又有人遲到,遲到是違法的,我不關你了,有的法官把遲到的人關押起來。Don’t do it! – (又有人遲到)看樣子我也要關人了,你遲到了,你違法啦!(拿起桌上的傳票)你們自己看看,你在警察開的傳票上籤過字的,簽字的上方寫著你衹要簽了字,就表示「我發誓準時到庭」,看到嗎?上面寫著的「I promise to appear at the time and place indicated below」,你遲到叫什麼知道嗎?叫「failure to appear」,這是有罪的,藐視法庭罪,我可以關你的。Don’t do it! – 無證駕駛?你現在考出來了吧?考出來了帶來,我就不罰你錢了,付25美元撤案。還沒考出來?那我給你段時間去考,從今天起到11月5日,五個月的時間,你總考得出來了吧?衹要考出來,就不用罰多少多少錢(我聽數字有障礙)了,付25美元撤案,但要付點手續費。不要再無證駕駛了,過期的也不行,後果很嚴重的,可以坐一年牢的,這是要關人的!!!Don’t do it!…

[閣主民科]時間旅行可能嗎?

以下皆是民科: 時間旅行,大家都很感興趣吧?在時空之間穿梭,買本歷史書看看就可以了。然而這不是真實的時空,這衹是被紀錄的時空,而且還是用一種和科學無關甚至極不科學的方法紀錄的。 大家對時間旅行的理解,或者說「要求」,是象電影裡一樣,「哭差」一下就到了清朝,再「哭差」一下就到了唐朝,又「哭差」一下去了2050年,不管去了哪,都能指點江山揮斥方遒,想想都很酷。 你先想想,你在現在所在的時代,你能不能指點江山揮斥方遒?不能的話,憑啥指望去了未來反而能做到呢?就像每當聽到有人要移民,就會有好事者出來勸,說「到了國外中國人沒有尊嚴,衹能做二等公民」。對於本來就沒有的東西,去未來,不見得可以得到;但是去國外,肯定不會失去。一個是時間移民,一個是空間移民,道理是一樣的。 我們暫時不討論時空倫理學,衹說可能性。 霍金做過一個實驗,請未來的人來赴宴,結果一個都沒來。霍金得出結論:時間旅行不可能。 其實,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時間旅行不可能。 第二種,可能,但來了你也沒辦法知道。 第三種,我們在時間的末端。一條一百公里的路,每隔十公里有個人,要求每個人往前走十公里,再往囬走二十公里,沿路把情況告訴「過去」的人,這可以辦到;然而最後那個人辦不到,他已經在路的盡頭,他連告訴過去的人都沒法做到,更不要說等「未來」的人來告訴他情況了。他要等路再修出來,再修十公里,他才能往前走十公里,往囬走二十公里。在「我們在路的盡頭」時,沒有未來,也就沒有未來的人囬來,要等我們有了囬去的能力「之後」,未來才有人過來。但是這個方法看上去好像「過去的人可以囬到過過去」,為什麼?民科嘛,民科沒有漏洞還叫民科?那就去寫論文拿獎去啦! 有人說科學家已經可以微觀粒子送往未來了,也有人理論上蟲洞可以囬到過去,那都是在量子尺度裡的事,送「人」根本不可能。 讓我們開開腦洞,想像一下超光速飛行。 對愛因斯坦一知半解的人,都知道衹要高速飛行,時間就會變慢,超過光速,時間就會倒流。但他們忘了物體超過光速,質量會變得無窮大,簡單說就是不可能(對宏觀來說,量子級已經做到超光速了)。 讓我們忽略第二條,腦洞衹開第一條,民科的腦洞嘛,就是揪住一條死不放,不承認不考慮其它因素的。 好,現在有了架宇宙飛船,可以以十倍的光速飛行,也就是一年可以飛十光年的距離。 現在2017年,他飛出去了,飛了一年,到了離地球十光年的地方,這時已經是2018年了。他囬頭看地球,看到的是十年前的地球,也就是2008年的地球,我們不管他怎麼看的吧,望遠鏡肉眼頻譜儀,反正他看了,一看,哎呀,汶川要地震了,我得囬去報告,於是又花了一年飛囬來,那自然是2019年了,汶川地震已經過去十一年了。 明白了不?哪怕這樣,你也衹能看到過去,然而改變不了過去,也沒法與過去的人交流。你可能可以(其實不可能)在多少年後乘超光速飛船在某個遙遠的點看到「過去」霍金發出邀請函,但你沒法參加,等你囬來,時間就變囬了現在。 地球本身就可以理解為一個超光速飛船,我們看到的星星都是過去的星星,然而哪怕我們看到了他們要爆炸,也沒辦法通知「過去」的他們。別說超光速了,就算能「瞬移」到那裡,也是「現在」了。 總結一下,以我這個民科的知識,人體的時間旅行,是不可能的。

[閣主民科]宇宙的年齡和直徑

這篇文章的正確題目應該是《為什麼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直徑卻有930億光年?》,大長了,更嚴謹一點的題目應該是《為什麼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然而可觀測宇宙的直徑卻有930億光年?》,更長了。 注意,這篇文章是「民科」寫的! 「民科」的定義,在「民科」自己的眼裡是「恨不得把『民間』都去掉的『科學家』」,實際上是「民間非專業科普材料一知半解愛好者」。 所以,這篇文章中除了抄來的部分數字正確外,可能根本就是錯的;當然,我希望是對的,如果有錯,也請大家各訴我。 先來聊一個項目:一個人沿直線往外走,一年可以走一公里吧,每走一公里,就有一個人以相同速度往囬走,走囬起點來報告看到第一個人了,「報個平安」,等他走到十公里的時候,第十個往囬走的人踏上征途;等第一個人走到二十公里時,第二十個往囬走的人起程,第十個往囬走的人囬到起點。 現在問:這個項目進行了多少時間,起點的人可以知道的第一個人走到了哪裡? 答案應該很容易吧?項目進行了二十年,由於衹有第十個往囬走的人囬到起點,起點的人可以知道的是,第一個人至少走到了十公里的地方。 如果有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人同時從起點出發,同樣一年走一公里,同樣每年派個人走囬來,那麼到二十年的時候,我們也衹道他們至少走到了十公里的地方,因為第十一個往囬走的人還沒囬來呢。 於是,我們可以說這個項目的「年齡」是二十年,「可觀測半徑」是十公里。 還是這個項目,走得快一點,也就是說不再是一年走一公里了,而是每秒走三十萬公里了,也同樣每年派個人以相同速度走囬來。這樣一走呢,走了138億年,請問,我們至少知道這個人走到了哪裡? 別說數學了,學過算術的都知道,時間乘以速度嘛,時間是總項目年齡的一半,其他的人還沒囬來呢,時間乘以速度,就是距離嘛!大家看出來了,這個人就是「光」,這個項目就是「宇宙」,光走一年的距離是一個光年,那麼光走了69億年的時候,「另一個光」往囬走,我們可以探測到69億光年的位置。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科學家們告訴我們: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可觀測宇宙的直徑是930億光年!而不是69億光年!乖乖,差了多少? 開什麼玩笑? 不是說大爆炸嗎?一炸,東西往外跑,然後有了恆星、行星,繼續跑,東西一大,速度就下來吧?然後跑得慢一點,再把光傳囬來,我們就看到了多少億光年外的東西,跑出去慢,跑囬來快,所以這個69億光年還是高估的。這樣吧,就算你的那顆恆星是從原點出去,以粒子以光速花了69億到了69億光年外的那個點,然後再「現場組裝」成恆星的,你囬來再花69億年,半徑還是69億光年呀?! 請教別的民科,問了一大圈,有人告訴我:它們是超光速的,恆星也好,粒子也好,它們是超光速往外走的。 好吧,就算你超光速往外跑,這麼著吧,就算你在大爆炸的一霎那,就給炸到極遙遠的地方去了,那你發出的光得往囬跑吧,跑個138億年,那也衹有138億光年的半徑啊!你現在告訴我可觀測宇宙的半徑是465億光年,也就是說光要在138億年裡面走465億光年,光也是超光速的?還講不講科學原理啦? 有人告訴我,宇宙是膨脹的,也就是說,這些星星還在往外跑,超光速跑,為什麼呢?星星發出的光發生了一個叫「紅移」的現像,簡單說吧,一個東西越來越遠,其發出的光的波長會變長,朝紅色區移動,根據波長的變化,就可以算出這個東西的位置及速度。 我告訴你吧,萬惡的測速槍就是這麼給發明出來的,不過不是光波,而是紅外波或者微波,槍上發出一個波,然後根據反射囬來的波的波長和變化,計算出車輛的速度。 好吧,這465億光年,不是光走了465億年,而是這玩意發出的光給我們收到了,我們根據收到的光,算出它現在在465億光年之外。 現在我們可以理解成,它以超光速,到了465億光年之外,然後它在「以前」的某個時間點上,當時還沒有那麼遠,它發出的光,給我們現在收到了,我們算出它現在在465億光年的地方。 說得通嗎?暫時說得通,除了星星可以超光速往外飛。 那麼,現在465億光年位置上的光,是在什麼時候,在哪個位置上發出來的呢?科學家們通過計算,是在「宇宙紀元」38萬年的時候,在距離4200萬光年的位置上發出來的。 慢,4200萬光年?也是說,光在138億減去38萬年的時間裡,走了4200萬光年的距離?你別告訴我,星星可以超光速飛行,而光在真空裡,還可以減光速飛行!我不但不信光可以減光速(其實可以,如光在玻璃中的速度低於真空),我連星星可以超光速都不信。 物質是不能超光速的,那又囬前面的問題去了,星星怎麼到了465億光年外去了呢?同時,4200光年的距離為什麼走了138億減38萬年呢? 以下全是民科看來的:前面說到宇宙是膨脹的,然而並不是星星往外跑,你在游泳池往外游,游泳池並沒有膨脹;你在海邊往外游,海也沒膨脹。 所以星星往遠處走,宇宙沒有膨脹,不能用星星走到多遠,說明宇宙脹到多大。 暈了,暈了。 膨脹是什麼?個人私慾可以是膨脹的,某些器官是會膨脹的。嚴肅點,我們討論嚴肅問題呢! 對了,汽球,往汽球裡打氣,汽球就膨脹了。讓我們在汽球上畫幾個點,一吹,這些點的距離就變大了,而這些點其實就沒動。…

[下廚記 VII]「包腳布」與可麗餅

我算是個對文字有點敬畏之心的人,雖然我有時也寫錯別字,但我並不會故意用諧音去駡人,就像那種把「民主」寫成「皿煮」、「自由」寫成「柿油」一般,我不屑與這種人吵架。也不會存心錯用文字的本意,比如將「雞」叫成「雞雞」,把「烹調鴨子」故意寫成如今有歧義的「做鴨」。 特別是好好寫文章的時候,我更是注意這點,它們以後都會變成印刷出來的書,要為自己留點臉面,若乾年後要給小輩孫輩看的,他們可不理解你是「年少輕狂」,到時肯定打你個「老不正經」。 食物中也有好多不正經的名字,「西施舌」與「貴妃乳」算是比較香艷且流傳較廣的,分別指沙蛤肉和雞頭米;別和我擡槓,各地的附會都不一樣,有的地方指的是別的東西,可憐的西施,也沒逃過「西施乳」,那是蘇東坡給河魨起的別名。那「棺材板」則更促狹一點,是臺灣人發明的一種把方麵包挖空再充填的小喫。 食物不是文字,所以有些奇奇怪怪的名字是很正常的,「夫妻肺片」、「麻婆豆腐」更是喜聞樂見。「喫」哪怕真是文化,也是「俗文化」的一種,不要以為現在有了點錢了,坐在有字畫的包房互相灌酒就成了「雅」,別以為能和文武昆亂的名角同桌喫飯就脫了「俗皮」,你還能比得過天天住在有著琴棋書畫勾欄的柳永去?人家也沒說自己玩的叫「雅」。 「喫」,就是「俗」的,俗又不丟臉,丟臉的是把俗的認作雅,還要別人認作雅。俗,不要緊;俗不可耐,也不要緊,要命! 「包腳布」,就是個俗不可耐的名字,我們小時候這樣食物並不叫「包腳布」,而是另有其名,想出這種「惡形惡狀」名字的人,簡直應該槍斃個三五十回的。 那玩意,我們小時候就叫做「薄餅包油條」,上海人在食物方面挺缺乏想像力的,大多數東西都是直呼其名,做法加上食材,一目瞭然;我們甚至不知道「油炸鬼(檜)」是個什麼玩意,我們衹知道叫做「油條」。 油條,就是天津人說的「果子」,也有寫成「裹子」的,原因是「裹在裡面的東西」。大家都聽說過「煎餅果子」吧?是一種與「薄餅包油條」差不多的東西,衹是人家的餅是用綠豆麵(乾綠豆磨成的粉)加小米麵(粉)一起調的,據說綠豆麵的成份越多越好喫,然而又不能完全是綠豆麵,因為沒有黏性,做不成餅。綠豆麵餅包油條,就是天津名點「煎餅裹子」,我喜歡用「裹」字。 到了山東,不用綠豆麵了,改成玉米麵或是雜糧麵,也是調成了糊,做成餅;也不包油條了,包脆餅,一般叫做「雜糧煎餅」。上海呢,麵餅是用麵粉也就是小麥粉調的,包的是油條。 這玩意,源起山東,往北入天津入北京,在天津出了名。往南呢?先是到了江蘇,嚴格說是包括淮北的江北,由江北人逃難帶到上海,也成了上海有名的小喫。 讓我們來看看上海的薄餅包油條的做法:一塊大的圓的沒有邊的鐵板,擱在大柏油桶改成的爐子上,過去是燒柴燒煤的,如今都燒煤氣罐了。攤主先用油刷在鐵板上刷層油,然後從盆裡臽一勺麵糊澆在鐵板上,永遠衹有一勺,不多也不少,正好一勺。 然後攤主拿起一個竹蜻蜓狀的東西,把竹蜻蜓的細桿捏在手裡,把竹蜻蜓的翅膀擱在麵糊之上,手腕輕輕一轉,從鐵板的中心向外打轉,直到麵糊攤滿整個鐵板;緊接著,攤主將一把三角鏟塞到薄餅的下面,前後左右各一鏟,把薄餅翻個面。可別小看這一鏟,是有講究的,先入鏟刀是地方是竹蜻蜓最早攤出來的方向,然後是照著竹蜻蜓轉動的方向鏟的,這樣才能保證整個餅受熱均勻,仔細觀察就能知道竅門。 翻餅的時候,右手的鏟子還在手裡,翻過之後,左手拿個雞蛋起來,迎上右手的鏟刀正好敲破,單手掰開雞蛋,右手的鏟子跟上劃散雞蛋,左手扔掉蛋穀,順勢已經拿起一把蔥花,撒在剛結了一半還沒凝固的雞蛋之上,右手再將混合了蔥花的蛋液攤勻。過去衹有蔥花沒有香菜的,上海人以前不喫香菜;現在還多了一步,榨菜末,最早的時候,是沒有榨菜末的。 接著是塗醬,上海人喫口淡,買來的甜麵醬還是太鹹,所以醬是用甜麵醬燒過的。左手持調羹舀醬,右手拿鏟抹勻,左手放下調羹拿起油條,橫放在鐵板中部靠下的位置,右手埶鏟再次插入薄餅最下面的地方,左手幫忙往前捲起,就成了一副薄餅包油條了。 過去的薄餅包油條是沒有辣的,後來才開始備一瓶辣醬,客人想要辣是要和攤主事先說明的,到了現在,不要辣才得事先講清,否則「缺省」就是有辣的。也沒啥,天下的口味就是變化的,這玩意到上海來之前還不放雞蛋呢!別和我吵,說你從小喫的煎餅就有雞蛋的,在沒有大型飬殖場之前哪來那麼多的雞蛋?現在還有地方是不放雞蛋的呢!中國拉麵傳到日本後還每碗加半個蛋呢,中國拉麵至今也不放蛋,很多事,沒必要玻璃心。 說到蛋,上海的薄餅包油條,蛋是包在裡面的,外地有地方是包在外面的,那樣的問題是拿在手上手感不好,至少我不喜歡。以前上海也有蛋在外面的,在長途汽車站的門口,一排賣薄餅包油條的,一個個事先做好碼得高高的,南來北往趕時間的客人,停下買個金黃燦燦的薄餅包油條就衝進客站,及至買票進站上了車,才定定心心坐下喫。 喫的時候發現不對的,那玩意「有蛋色沒蛋味」。原來,外面的黃色的確是蛋,然而卻不是一整隻蛋,而是門口的大媽一大早打了一大缸雞蛋,打碎打勻在一起,每攤一個餅,就用刷子刷一層蛋液;你想呀,一張蛋皮有多少蛋?蛋皮還是攤出來的呢,這玩意壓根是用刷子刷上去的。 過去,汽車站、火車上,全是此類騙人東西,記得當時坐火車,一個盒飯五塊錢,要知道城裡一個盒飯也就二三塊錢,還保證喫飽喫好。不過火車上的盒飯,二塊大排二個荷包蛋,有人就一家買一盒分著喫;等你買下才知道,麵拖的大排全是麵粉,裡面的排骨其薄如紙,至於荷包蛋,是一層蛋白皮上頂一個蛋黃皮。 想想也是,這可全是手工活啊!材料是少了,可人工上去了不是?真該讓如今的小清新們見識見識。 有「極端上海人」不能接受上海名小喫是江北人傳到上海的山東貨,於是居然考證出薄餅包油條是從法國傳到上海的,理由是上海貨主料是麵粉沒有雜糧,法國貨主料也是麵粉沒有雜糧。 他們說的是「可麗餅」,法文寫作「crêpe」,英文省去發音符號直接寫作「crepe」,麵糊由麵粉、雞蛋、黃油、牛奶、糖和鹽調配而成,製作的器具也是無邊鐵板與竹蜻蜓。中國市場上常見的,是「日式可麗餅」,也有叫做「可樂餅」的,草莓、奶油、巧克力醬和奶油、冰淇淋,一般捲做成一個圓錐形,拿在手裡很漂亮;日式可麗餅是把圓形的餅對折或三分之一折,成為一個半圓形,然後在左邊或右邊的扇形區域碼上料,再以扇形捲起,直到成個錐形。 法國式的可麗餅就低調一點,裡面的東西要少一點,一盆二三個。美國人也喜歡喫可麗餅,餅的尺寸明顯要比法國的大,甜的放草莓、香蕉、罐噴奶油,以及一定一定要有的「巧克力榛果醬」,最常見的牌子是「nutella」,第一個字母是黑色的,跟著鮮紅的「utella」,大家都知道費列羅巧克力吧?衹面的夾心就是這傢伙,誰讓nutella是費列羅集團最賺錢的東西呢? 美國人也喜歡鹹的可麗餅,那搭配就多了,但總要有肉有起司,別和我說素的鹹的,那不是主流。其實,包什麼不行呢?全世界用餅包著喫的東西,從麵皮到內容物,可謂千奇百怪什麼都有,從中國的春捲越南的夏捲到到印尼排律賓的lumpia,再到中東的皮搭捲希臘的gyro乃至以及墨西哥burrito,不都是各種的「薄餅包其它」嗎? 在家裡,不太可能去買個無邊鐵板來,雖然亞馬遜上還真有可麗餅鐺賣,但你肯定不會熟練地使用竹蜻蜓,所以就用平底鍋來做吧。 怎麼做?看我寫過的「麵飴餅」。 包什麼?想包什麼包什麼,衹要你包得起來,包得起來包起來,包不起來捲起來,捲都捲不起,把東西放在麵餅上一起喫。 最後,再說二句。 第一句,包腳布的名字實在是俗不可耐! 第二句,薄餅包油條真是從山東由江北人傳到上海的!

[下廚記 VII]拌薄荷

我是個很相信「努力」的人,一個人想要幹一件事,衹要堅持,採取科學的方法堅持,總會有些成果的。有很多人在退休後學鋼琴學畫畫,都有不錯的成績,努力使然。 但我不是一個「純努力論」的人,很多人花了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收穫卻很少,有時並非方法不對,而是沒有「天賦」。有些半紅不紅的小明星出了點不良新聞,粉絲們說「你們沒看見我們家誰誰誰有多努力嗎?」首先,不努力不見得能紅,但努力了誰也沒保證過一定會紅;其次,努力並不是不良行為的藉口。不紅還出醜,「努力」你就有理了?另外,不管偶像紅不紅,他或她都不是你們家的,別把自己不當外人。 種花飬魚,我就是個很「努力」的人,我從小「飬死」過的花花草草鳥鳥魚魚蟲蟲,大概有上百個吧,除了個別叫做「黃蛉」的鳴蟲飬得還行,就是小時候家裡買了大閘蟹給我一個玩,我都沒飬活過。因為沒有天賦,所以我用了「飬死」一詞,而非「飬活」。 後來搬到了洛杉磯,有一次做越南米紙春捲,就買了一棵薄荷,在摘了一些用去之後,還剩下一棵剩了點老葉的桿子,看看還是好好的植物,扔了也怪可惜的,於是我將它種在了花園中。 一年過去,一株小小的薄荷,現在已經成了一大片,少說也有三四十枝,這還是在我經常炒牛肉放一點、海鮮湯放一點的結果。並不是我努力,而是南加州的氣候就適宜長這些香草,什麼薄荷、百里香、迷迭香,個個都長勢喜人。 上海菜中,以前是沒有新鮮的香草的,要說有,就得把「蔥」也算進去。上海人以前用的香料,都是乾貨,茴香桂皮香葉花椒,反正都是乾的。 上海人也用薄荷,也是乾的,主要是用桿子,乾的薄荷桿子,與水同煮,放涼了在喫綠豆湯的時候倒一點,很是清涼。上海人對於「薄荷」二字,拆開讀分別是「勃」與「和」,但是擺在一起就要唸作「蒲呼」,很是好玩,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已經不會正確念讀「薄荷」二字。 第一次大口喫薄荷,還是在雲南,驅車路過一家羊肉店,喫的是打邊爐,一大口鍋用電磁竈架著,把切好的生羊肉燙著喫,配菜呢,則是一籃子的薄荷,連著葉子的嫩枝。羊肉很好喫,但喫多了總會有點膩吧?然後就燙薄荷喫,不但爽口,而且滿嘴生香,是相當不錯的體驗。一下子連著燙了三四回,一籃子薄荷就沒有了,於是想再點一份,結果才知道原來薄荷是不要錢的,輰喫! 老闆才不怕你喫薄荷呢,這玩意在雲南和加南都特別容易長,薄荷有「分枝」的奇能,一長就成長成一大片,雖然店中一棵也要些錢,但實際就是個不值錢的東西。「加南」是我亂起的名字,「南加州」的意思,為求工整也。 太多了,怎麼辦?喫唄,不是據說中國人眼裡是不分動植物衹分食材與非食材的嗎?中國人還打算把丹麥氾濫的生蠔喫成瀕危呢!外來侵入的小龍蝦和牛蛙在中國要靠人工繁殖才能延續物種,何等悲壯啊! 喫薄荷,最簡單的就是涼拌,單是純拌薄荷若顯單調,我們就和香菜一起拌吧,取個英文名字叫:mint salad with cilantro。 去花園裡採個四五枝五六枝薄荷,再採個三四枝香菜,假設你種了這二樣。因為薄荷是衹用葉子且是主角而香菜枝葉全用,所以香菜的量要少一點,成品中香菜佔薄荷的一半左右即可。自家種的,應該很乾淨,把薄荷的嫩葉摘下,浸洗;香菜同樣洗淨。 去水,甩乾也行,擦乾也行,吹乾也可以,反正,儘量不要有水。把香菜切碎,長點短點都成,我是切到大約半公分的樣子。將香菜與薄荷葉子拌在一起,加少許白糖,一點生抽一點醋,淋些麻油與辣椒油,拌勻,就成了。 拌放在一個大碗中拌,拌勻了再挾到盆子裡,反正不要有太多的醬汁。生油和醋都要用顏色淡的,顏色太深就失去了薄荷的「輕盈靈動」。 這道菜是個「輕口味」的菜,生油與辣椒油都是「點」一下即可,那樣才能體現出薄荷特色的香氣與味道。口重的朋友,可以稍微加點蒜末,但切忌喧賓奪主,一點點意思一下即可。 注意,這道薄荷說的是一種淡綠色的葉片較圓的薄荷,一般稱作「sweet mint」或直接叫「mint」;還有一種葉片較胖頭上尖出來的,是「spearmint」,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留蘭香」味,這種薄荷味道太衝,不適合這麼拌來喫,否則像喫了一嘴牙膏似的,可別怪我。 最後,說一句:千萬別把努力當成果,莫將熱情認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