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監獄美食」?噢,不,應讓譯作「美國的監獄食物」吧!與美食家朋友時間長了,好像「food」這個詞指的全是美食了。
這本書是我無意中發現的,居然還有這種書,還真挺好玩的。正如開篇所述,美國的「在監人數」於過去的三十年瘋長了數倍在二百多萬左右,這包括在聯邦監獄的十萬人,州監獄的一百十萬外加本地監獄的六十萬,是全世界服刑人數最多的國家。美國有著全世界二十分之一的人口卻有著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犯人,每三十五個成年人中有一個是有案在身(服刑、監禁、假釋、緩刑),這還不包括已經服完刑衹是有案底的人數。
美國的監獄每年要向犯人提供130億頓飯,監獄給犯人喫什麼?監獄怎麼給犯人喫東西?當基數一大,這都成為了研究對象,雖然是個很嚴肅的話題,但也是很有趣的話題,不是嗎?
這本書討論了美國的監獄體系以及食物所扮演的角色,講述了監獄食物的演變以及如今的標準乃至營飬學的考量;這本書還談到了監獄中食物是如何成為抗議以及懲罰的主體的,甚至還向我們展示了死刑犯的「最後晚餐」是如何的。
噢,對了,美國的監獄也講究「美食」的,書中探討監獄廚師的培訓,甚至還述及了監獄的花園,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
我曾經參觀過上海警察博物館,裡面有張「提籃橋監獄」的一週菜單,其中有一天的主菜是「狗肉」,當時認為狗肉要比牛羊豬雞為賤,犯人衹配喫狗肉。
亞馬遜鏈接
Related Posts
The Midnight Line
這本書看得挺久的,可能是因為寫得太好了不捨得讀完,也可能是是寫得太差讓我沒有動力一口氣看完。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我就是每天各花四個時辰,三天看完的。 我讀書很慢,特別是章回小說書,我是每個字都看,都要讀懂的,讚賦詩詞歌,我都是不跳過的,自然就慢了。不過,近來有所進步,因為英文書沒有那些東西,讀起來流暢得多。 我本來呢,是不讀暢銷英文小說的。一來,從亞馬遜買了寄到中國要很久,拿到的暢銷書已經變成滯銷書了;二來,我總覺得暢銷書是沒有「深度」的,是給「低級」讀者看的。 現在收回這「一來」、「二來」,重來。一來,我年紀大了,不想總讀有深度的書了,同時我自己的書也成暢銷書,我的讀者可都是「高級」的;二來,我現在在美國了,別說賣暢銷書當天可到,就是到overdrive借Kindle電子書,也衹要按上一二下即可,overdirve的主頁就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 我就是在overdirve上借別的書看到排行榜的,在排行榜中選了二本書,一本就是這個Lee Child寫的The Midnight Line;另一本是Dan Brown的Origin。 先讀的這本,斷斷續續的,期間還看了幾本別的書;很奇怪的事,我衹會在週末讀本書,以前沒有特定時間讀特定書籍的習慣,人是會變的。 這本書的故事其實很簡單,說的是一個做過憲兵的西點軍校畢業生,一個超級健壯的大個子,單身好像還居無定所,無房無車無手機,厲害吧? 在看完這本之後,我去網上看了一圈,結果發現原來這是個系列故事,主人公就是這個大個子Jack Reacher,已經有二個故事給改編成電影了,阿湯哥演的「大個子」,很難想像。向來號稱「爛片雷逹」的我,居然有了二部電影都不知道。 我讀的這本,是故事中最新的一本。大個子在一家舊貨店發現了一隻西點軍校的校戒,看尺寸是個女人的。大個子同為西點畢業生,深知西點人不到走投無路是不可能讓校戒離身的,一定是出了重大的「不好的事」,所以他有了深深的「使命感」,要去找到這個人…… 「使命感」三個字是我用的,書中沒有出現,衹是用他的行動,展現給讀者,讀者感受到的。 在他尋找那個女人的同時,有一位來自芝加哥的前FBI僱員現私人偵探也在尋找她,他是受了這個女人的孖生姐姐之托而來的,後來這位姐妹也來了。 於是他們三個人在懷俄明州的一個小地方展開了調查,找來找去;要尋找的那個妹妹派三個牛仔找到了他們,把他們帶到自己的住所。 夠爛吧?這故事是真的很爛,然而文筆很好,對事態、對心理的描述都是於平淡中現驚奇的寫法,還是很值得一讀的。 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DEA(美國輯毒局)有位年輕官員要求主人公交出那位妹妹來以指證一個處方藥販子,主人公告訴他如果讓媒體知道,報紙上頭版會出現並列的二張照片,二張都是臉,一張是美艷的姐姐,另一張是受盡戰火畸形恐怖的妹妹,到時,美國民眾不但會支持妹妹濫用藥物,甚至會覺得DEA多管閒事,而主人公不告訴那位官員關於妹妹的細節,正是為了保護美國政府。 主人公是位退伍的憲兵,有著很強的軍人榮譽感,書中多處可以體現。本來我以為故事會以主人公與主女角相擁而吻結束了,但事實是我太天真了;故事還沒結束,他們就睡到一塊了,不過衹睡了一個晚上,就告別了,故事也就結束了,可能是為了下一本而鋪墊吧。 這倒好,追劇還不夠,還要追小說,去年已經追了好幾本Robert Ludlom的covert-one系列了,難道今年還要多加個Jack Reacher系列? 對了,《國土安全》(Homeland)終於要回歸了,2月11日第七季第一集哦!
閒來無事讀菜書
最近,在卓越網上定購了幾本書,都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的,三聯書店是我極喜歡的一個出版公司,因為他們最早引進了蔡志忠的漫畫。那時,正好是「小人書」退出舞臺,而新卡通還沒有在國內流行的時候,蔡志忠的漫畫著實填補了一大空白,讓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孔子是長這樣的」。我不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和三聯出版社有什麼關係,但覺得前者選書、裝禎、印刷等,都要比後者好上許多。 並不完全因為這幾本書是三聯出的,更因為其中幾本是王世襄題的字;王世襄可謂高人,高不可及。他之所以高,乃是因為他會「玩」,王老於烹飪、鬥蟲、放鴿、蹓鷹,無所不能,而且皆有名家風範,絕非泛泛票友而已,既然這幾本書入了他的法眼,想來應該不錯。 這幾本書,都是談喫的,天南海北,無所不及,有幾本是作者自己寫的,有幾本是編者輯的,我先買了作者自己寫的幾本。車輻的《川菜雜談》屬於「閒趣坊」叢書,唐振常寫的序,序中說到作者很會點菜,每點的菜,都是可以重燒的,鯽魚喫完剩骨,加湯加菜,就成了另一個菜,真是厲害。序中還說作者本人很善烹調,於每次請客前先告知客人菜單,及上桌,每每告知菜餚妙處,然後舉箸如飛,無奈客人只記得聽,忘了喫,就被主人一掃而光。書分三輯,輯一為名人典故,輯二為川菜傳承的回憶,輯三為烹調小品,著實是本好書。不知是作者太老,還是方言的關係,書中竟有許多語句看不懂,不過,並不影響閱讀。 還有兩本,一本給老爸先借了去,是趙珩寫的《老饕漫筆 近五十年飲饌摭記》,序是朱家溍寫的,老爸說,從來沒見過如此寫序的,整篇序,就是對書中沒有說明說清的地方,加以解釋補充,倒也算是種序的新寫法。老爸還說他認識趙珩,說趙的文筆,寫這樣一本書,應該算是寫得並不怎麼好。 逯耀東的《肚大能容》可能算是幾本書中最好的了,作者是台灣大學歷史系的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和台灣大學居然都開設過飲食課,教學生怎麼喫,可謂一件雅事。時間不多,未及細看。 另外還有《品味傳奇 名人與美食的前世今生》和「閒趣坊」叢書的《文人飲食譚》,前者是名人美食掌故,後者是輯的前人之作,兩本書從目錄看都不錯,衹是尚末送到,不便評論。 這五本書,定價都在二十以下,卓越網上還有很大折扣,我更是 VIP 會員,折扣更大,加之他們送的購物卡,總算下來,不到十元一本,真是物有所值。好東西不敢獨享,就拿出來給大家一起賞玩吧。
《倭袍》及其它
2010年9月26日,今天下雨,還要去配哮喘的藥,中午的時候,從地鐵二號線靜安寺站出來,又冷又餓又睏,心情卻絲毫沒有變壞,一頭紮進季風書店。買了幾本書: 《創意工具》,很貴的一本書,32元薄薄的一本,然後內容卻很好玩,是講設計的,作者是馮崇裕、盧蔡月娥和印度的瑪瑪塔拉奧,好奇怪的一種搭配啊 《窺看舞台》,看名字就知道是妹尾河童的啦,這回插畫不多,照片相當精緻,38元,很值 《青銅散》,這本書買得稍稍有點上當,這本書是塑封著的,同一系列中的陶瓷的那本相當好,不承想,是個文人而非考古人士寫的,以出土的故事為主,29元,貴倒不貴 《石庫門──上海特色民居與弄堂風情》,雖然我曾被謬讚為「上海史家」,也寫過上海方言的書,但其實我對石庫門知之甚少,以至於被人這麼嘲過「儂連煤爐也沒生過、連木頭馬桶也沒用過,好算上海人(口伐)?」,我小時候住 的房子,是所謂的洋房,乃是解放前就通了管道煤氣、有了抽水馬桶的,在懷念那大大的鑄鐵浴缸的同時,也來補補石庫門的知識吧。18元,照片是黑白的,印刷質量同以前的黑白雜誌一樣,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你也不能太強求了不是? 這段時間,看書聽說書,很爽,順便再介紹幾本我好不容易搜來的「古書」,雖然都是電子版的,但是有了iPad,閱讀的感受依然很好。這麼幾本 《上海繁昌記》,三巻,孔夫子網站花了24元買的電子文檔。一本中國人寫的在日本出版的介紹上海的書,光緒二年寫的,紀錄上海的風土人情。相當好看,三天看完,觀後感:拋開殖民地、愛國主義的東西不談,當時的上海,洋人還是管理得挺好的,雖然有塊「華人與狗」(書中未提及)的牌子,但可以看出租界中還是講法律的 《華筵聚樂博笑珠磯》,一巻,孔夫子網站花了12元買的電子文檔。就是酒令啦,這種東西,往往在小說中看到過去的人行酒令,然而專門收集酒令的卻不多見,這本書很和我的胃口。以前洪丕謨寫過一本《中國古代酒令》,應該是花了很多的心思了。 《果報錄》,就是《倭袍》啦!孔夫子上花了我85元,等東西拿到一看還是很值的,一千多頁,全是翻拍的。我自己用Infanview的批量切割功能把原來的留白全去掉了,再用freepic2pdf轉換成了PDF格式,爽啊! 《倭袍記演義》,下載來的,民國出版。大家記住,但凡加了「演義」兩字,就不是真的了,比如《金瓶梅演義》,那就說明不是真本《金瓶梅》了。民國的時候,《倭袍》還是禁書呢,於是就有人寫了這個。這本書很好玩,時不時地會出現個「婦女地位」之類的詞來,頗有穿越的感覺。 再補充一句,寫《九尾龜》的張春帆曾經寫過一本《反倭袍》,是為《倭袍》中的刁劉氏平反的,可惜弄來弄弄不到,有此書的朋友,請知會一聲,就算不借給我看,也請把故事的大概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