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遊]臺南府城隍廟第廿三
1994年的春夏之交,某個不冷不熱的晚上,我與朋友們,一共七個人,坐在上海城隍廟大層的門檻上,後背貼着大木門,我們有兩瓶黃酒,好象是上海本地的和酒,七個人中有六個男生,七個人中有一個滴酒不沾,七個人中有五個當年就要大學畢業,前途未卜,七個人中只有一個人騎自行車,那輛車就停在大殿的臺階上。 那是我的自行車,那也是我青年的開始,只記得大家都喝得醺醺的,有人騎着我的車,書包架上還坐着一個,他們出去騎了一圈,後來灰溜溜地回來,說是碰到聯防隊的被罰了五元錢。 我很喜歡城隍廟,因為我喜歡讀《聊齋》,第一篇就是《考城隍》,所以我很早就對「城隍」這一職稱有了入門的知識,但是沒有感觀的認識。我們坐的那幢大殿,全上海人都知道那是城隍廟,但是94年的我們,沒人知道城隍老爺長什麼樣,因為裡面的神像和一切宗教用品早在1966年的8月,就被紅衛兵在麗水路停車場全都燒掉了。我們所坐的地方,原來城隍廟匾應該在的地方,是「豫園商城」四個字。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城隍廟又變回了道觀,城隍秦裕伯又回來了,城隍霍光又回來了……什麼?上海有兩位城隍?算客氣的了,要是加上陳化成,上海曾經有三位城隍呢!衹是他們沒有三權分立,一起庇護着上海的萬千生靈。 我來到了臺南府城隍廟,又要來斷句了,到底是「臺南府」「城隍廟」呢?還是「臺南」「府城隍廟」呢?嚴格地說,應該是「臺南」「臺灣府」「城隍廟」。臺南,曾經是臺灣府的府城所在地,什麼概念呢?也就是說臺南曾經是臺灣的首都。後來呢,臺灣府的府城被搬到了臺北,被誰搬的呢?被我的高祖父邵友濂搬的。 臺灣府城隍廟,建於1669年,當時是承天府城隍廟,是臺灣最早的官建城隍廟,幾百年流傳至今,當中沒有做過商場,在清朝時,改名為「臺灣府城隍廟」。 臺灣府城隍廟供奉的是威靈公,與上海城隍有名有姓實有其人不同,臺灣府城隍沒有一個具體對應的人,威靈公是他的爵位,這是朱元璋登基後給全國的城隍封的,封京都金陵城隍為「福明靈王」,汴州、濠州、太平府、和州、滁州等府州「龍興之地」城隍亦封為正一品王爵,並加上「承天鑒國司民」的尊號。其餘城隍各賜爵位:府城隍封為「二品威靈公」、州城隍封為「三品靈祐侯」、縣城隍封為「四品顯祐伯」,並加上「鑒察司民」尊號;所以臺灣府的就是「威靈公」了。 如果你去到臺南的臺灣府城隍廟,你會笑的,因為這位王公的廟實在有點寒酸,那可比新建的上海城隍廟差多了。那就是在街上的一座小廟,沒有牌樓沒有山門,前殿(三川殿)直接建在路中央,與正殿間有拜亭連接,除亭的兩側狹窄的天井可以採光外,兩殿幾乎已成為一體。 三川殿(前殿)有一塊大匾,上書「爾來了」三字,與台南天壇的「一」字匾與竹溪寺的「了然世界」匾額合稱「臺南三大名匾」。在三川門楣的上方,有一隻很大的算盤,左右的對聯「善惡權由人自作,是非算定法難容」,象徵城隍公以算盤計算世人的功過,有懲惡揚善之意。其實他們還有一隻長達3.6米的大算盤,是「出會(出巡)」是用的。 別看廟小,供奉的神祇却不少,第一進的三川殿,有兩對七爺八爺(黑白無常)和一對甘爺柳爺,其中有一對黑白無常比人還高,很是可怖。 主殿正中有城隍爺威靈公,座前左右文判官、武判官,兩側是二十四司,分別是提刑司、保安司、陰陽司、考功司、感應司、速報司、巡政司、督糧司、註福司、儀禮司、賞善司、稽查司、地獄司、驅疫司、掌案司、察過司、良愿司、功曹司、文書司、學政司、註壽司、典籍司、罰惡司、檢簿司,據說每到考期,學子們都會來拜「考功司」「學政司」以祈好成績,說是會有大量的復印准考證供在兩位的案前——其是「考功司」是不管「考試功力」的,那是管「考核(官吏)功過」的,真正是拜錯了。 第三殿正中是觀音佛祖、上手城隍老爺與城隍奶奶,下手臨水夫人、註生娘娘、天上聖母。兩側則是十八羅漢,這裡的十八羅漢與常見的不儘相同,除了有同樣的「降龍」「伏虎」「長眉」「布袋」「達摩(過江)」「進獅(笑獅)」「開心(喜慶)」「淨耳(挖耳)」之外,其他都是平時並不常見的,象是「慈姿尊者、目蓮尊者、誌公尊者、不求尊者、觀經尊者、老僧尊者、飛鈸尊者、如恩尊者、大覺尊者」,甚至還有一位穿龍袍的「梁武帝尊者」。 此外,還有兩個單間的小殿,東邊是地藏王菩薩,右邊是福德正神(土地公)。你看,廟雖小,眾神齊全,一次拜個夠,方便又合算。 府城隍廟的建築也很有趣,除了屋頂的福祿壽三星、托塔天王十李靖、二郎神楊戩外,還有屋檐下的八仙,都是雕工精美值得一看的。有趣的是,有一對頂着屋檐的塑像,一看就不是中國人,叫做「憨番扛廟角」,足發一笑。 廟雖小,却值得好好玩玩,若是文物室開放,又有許多好東西,裡面還有原來二十四司的紙官帽,做得相當精緻,現在算是文物了,衹能放在展櫃中陳列了。 臺南還有自己的城隍廟——全臺首邑縣城隍廟,往西北步行1.3公里即至,但那是1980重新翻造的,我就興趣缺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