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南的時候,我住過兩家民宿,一家就是有貓且這隻貓天天晚上睡在我枕頭上的飛魚記憶美術館,另一家則也是我說起過的小清新民居,那家有着全套《深夜廚房》的「馬公綠町」,後者的位置相當好。它的面前是開山路,讓我想起曼谷的靠山路來。在開山路往南幾十米是個三叉路口,分別是馬公廟、延平郡王祠和臨水夫人媽廟。在三叉路口,到東門圓環不到500米,那兒有好喫的復興市場魚壽司和當歸鴨。若是沿着開山路往北走,一路全是好喫的,第一家就特別好,叫做友誠蝦仁肉丸。
友誠蝦仁肉丸,就在路口的轉角上,很好認。他家的招牌是黃色的底板,上面有着紫色的字,又或紫色的底板黃色字,大色塊交叉着來,還有條龍的標誌。龍圍成一個圈,圈中寫着「林記友誠」。店門口的磚墻是假的,墻紙貼上去的,好在在騎樓下面,雨水淋不到墻紙上。
我是為了喫早飯才去的,民宿不提供早餐呀,這是個Airbnb式的民宿,都沒見過房主。我得自己解決早飯,於是我起了牀,走出民宿,在第一個路口的第一家店停了下來,我打算在這裡喫早飯,上午十一點半不到點。店已經開了,又好象沒開,桌椅都沒擺好,食物也沒有都準備好,衹有蝦仁肉丸,躺在一個大大的鋁製蒸籠裡,一個個白白的月牙形,很是好看。沒法堂喫,那就先買一份,50元三枚,回民宿喫了再說,也不知道好喫不好喫。
捧了個扁扁的紙盒子回到民宿,喫嘍。白色的紙盒子上用紫色的楷體寫着「友誠蝦仁肉丸專賣店」,下面就是那條龍,遶着「林記友誠」的字樣,再下面寫着「三代臺南70年老店」,又有「臺南市政府、時報週刊、有線電視——強力推薦」的字樣。打開盒子,賣相可也太差了,一大團白白的半透明的東西,還有一點點掉在外面的褐色餡料,要仔細分辨,方能看出三個東西的輪廓來。這算是什麼玩意啊?
店主好象沒有給筷子,好在民宿裡有,找了筷子出來,洗乾淨,開喫。用筷子挾開那團白色的東西,一股香氣就冒了出了,肉香混合着醬香麻油香,裡面是肉餡的,還有鮮紅的蝦仁。嚐嚐看,白色的部皮軟糯Q彈,餡心香甜鮮鹹,又很多汁,有這種好喫東西,誰還要喫鼎泰豐呀!
一轉眼,三個就沒了,喫累了,歇一會兒。一眨眼的功夫,快一點了,這一回,我要坐到店裡去喫。
店終於開出來,各種東西都可以點了,先是又要了三個肉丸,還要了份香菇肉焿,香菇肉焿衹要25元新臺幣,這也太便宜了吧?
這回的肉丸是有湯汁的?!剛才打包的沒有啊!店立端來一個盆,盆中三顆顆粒分明的肉丸,淋着褐色的醬汁,這也太誇張了吧?比打包的好看多啦!嗯,喫着沒什麼大區別,衹是有了醬汁,味道就更豐富了。
臺灣的口味和廈門差不多,都以清淡為主,好象臺南要比臺北更清淡一點,別的不說,香菇肉焿的顏色就要比臺北的焿來得淡。一嚐,果然,是淡一點,淡而有味,多好,要是淡而無味就沒趣了。焿是中規中矩的焿,瘦肉外裹魚漿的那種;與我在臺北喫到的焿還有不同的是有胡蘿蔔絲、筍絲等「小配件」。焿的底湯是酸辣的,我喫着象是肉臊的味道,問了老闆,結果是炒肉(臊)的湯汁加上蝦殼熬成的,對呀,我怎麼就沒想到蝦殼呢?物盡其用不是美食的根蒂嗎?
邊喫邊和老闆聊天,原來這個肉丸是用老的在來米做的,在來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籼米,籼米沒有黏性,所以Q彈,老的在來米稍有黏性,所以既有彈性又能包裹東西,所以經常被用來做點心,如碗粿之類的點心。和老闆聊完,去看老闆娘做肉丸,那是一盆肉臊,有肥肉有瘦肉的已經煮熟臊子,肉臊中還加了紅蔥酥,邊上有一盆蝦仁,生的時候就是紅色的蝦仁,老闆娘說這叫火燒蝦,倒是貼切。肉臊看着就很誘人,肉丸的醬汁就是用肉臊的滷加醬油再勾芡而成的。
除了肉臊和蝦兩個小盆,還有一大盆米漿,在來米磨成的漿,再和以地瓜粉,老闆娘將粉漿舀到一個錐形的小碗中,放上肉臊和蝦仁,再舀一點粉漿到碗中,翻來倒去,就成了一個半月形的肉丸,放到水中,再拎出,就成了一個餃子形的肉丸,然後將之放到鋁製的蒸籠中,下面沒有屉布,直接放下去。要做得快,否則肉丸會融在一起,做完馬上蒸,蒸好後沿着輪廓一個個劃開。
好吧,我又要了一份虱目魚丸湯,這時老闆告訴我前面的香菇肉焿收錯錢了,是40元而不是25元,好吧,其實40元還是超便宜哎!這份虱目魚丸湯很有趣,一碗加了蔥花的五枚魚丸清湯外,湯中還加了油條,頓時就讓這碗湯豐富了起來,它不再是單純死板的魚丸湯,它變成錯落有致起來。魚丸很有彈性,鮮香,油條起到了化龍點睛的作用,酥脆的油條浸到了湯中,還沒來得及泡軟,就被舀起來與魚丸同食,那是相當有趣的口感與體驗,這樣一碗,才賣25元,對的,這回是25元了,並沒有說算錯了,應該40元。
很讚的一家店,雖然我衹是過客,我已經想把那間民宿當成我的家,這就是家門口的小店,好喫的家門口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