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遊]慈諴宮外鹹粥攤第卅三

我又去慈諴宮了,天天報到,白天報到,晚上報到,這回是早上,早飯還沒呢。我从大南路由東向西朝慈諴宮走,在大南路與大南路交口處不到一點點的地方,看到了一排臨時的桌椅,大家都坐着在喫些什麼。再往前走,我看到一個攤子,有一大一小兩輛推車,各有爐竃與案板,兩輛車是連在一起的,當中放着一個液化氣罐。這個攤就放在饒河街福州世祖胡椒餅的左邊,在人家捲簾門的外面,顯然,在別人開店前,這裡得收攤。 慢着慢着,什麼叫「大南路與大南路的交叉口」?寫錯了吧?沒有沒有,你可能想到了,慈諴宮被大東路、大南路、大西路、大北路圍起來的一個街區中,正門在大南路上,隔着大南路就是那個戲臺,整個士林就是以慈諴宮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在靠近慈諴宫邊上還有兩條不長的路,與大南路形成「卄」的形狀,這三條路,都是大南路,門牌號亂得一塌糊塗,儘顯老城風範。 這個攤子,連名字都沒有,攤子上方有幾塊白色塑料板,寫着「鹹粥30元」,「30」還是另外貼上去的,寫着的「鯕魚」被黑色膠帶貼了個大叉,又有手寫的「米苔目湯」「粄條湯」什麼的字樣,反正是有夠破的,可是看着氣罐之上玻璃罩中已經煮熟的肉類,可真是有夠誘人的。 攤主是對中年夫婦,還有一對年青在幫忙,應該是兒女吧,看着四人忙前忙後,這才是帶着煙火氣的家庭温馨啊!一雙兒女都戴着眼鏡,看着就是好孩子的樣子,或許還在讀書吧? 我們兩個人在一碗鹹粥賣三十元的攤上,喫掉了225元,挺能喫的吧? 也的確喫了不少東西,這就來看看。 先是豬雜米粉,說是豬雜,主要是肝沿肉,我一直認為肝沿肉是肉,而不是內臓,米粉很細,與上海人喫的線粉粗細差不多,但是要硬一點,湯色挺清的,但又絕對不是清水煮的,湯中還有綠豆芽和菠菜,上面還淋着紅蔥醬,香香的。 陽春麵,極鮮,有着明顯的味精感,湯中有紅蔥酥和肥肉和幾片大蒜葉,對了,也有豆芽,味道與口感都極其一般。 雞肉捲,是一種和廈門的炸五香差不多的東西,用豆腐衣包起雞肉洋蔥漿後炸成的,攤主說裡面還加了芋頭粉,蒜味挺重,喫起來很香。紅糟肉,這道要表揚,肉煮得很軟,也多汁,紅糟味也很濃,紅色的肉相當漂亮。雞肉捲和紅糟肉是個拼盤,各佔一半,淋了醬汁,當中放着許多的粗蔥粒,上面蓋着一大把薑絲,你真不知道,臺灣人有多喜歡喫薑,至少是臺北人,特我寫到信維市場的包子時再說。 還要了一份地瓜葉,我一向挺喜歡地瓜葉的口感,每次出去玩,衹要看到地瓜葉,都會點上一盤,可能更主要的原因是上海人不喫地瓜葉,所以上海也沒有賣的緣故吧?我其實並分不清地瓜葉和南瓜藤,反正都會點。 你能想象嗎?我在早餐時,喫了一盤白切肺頭,一大盤肺,淋醬蘸醬,又是一大把薑絲結頂。肺頭切成了麻將牌大小,洗得極乾淨,我說過好多次了,衹有蘇州人、閩南人和臺灣人,才會把內臓做成白切的,因為他們能夠處理乾淨。肺頭煮得很到位,軟軟糯糯的,好喫!一大早喫豬肺,這種享受,上海可沒有。 總的來說,可以打到四星的早餐攤,衹是那道陽春麵,味精實在太多了,而後嘴乾,衹能找便利店買水喝。

[臺灣紀遊]出生的地方第卅二

五十多年前,好嚇人,已經五十多年了,我出生北京西路的一家醫院,雖然那家醫院只是在一條衖堂裡,但却是上海有名的第六人民醫院,如今那個地方成了上海市兒童醫院的一個分院——上海市兒童保健所。傳說中我出生時,產房上面祥雲千彩、紅光萬丈,空中仙樂齊鳴,憑空里異香撲鼻……你信嗎?反正我是不信! 我的父親,他也出生在上海,有個有趣的故事。那就是我的祖父,業餘喜歡醫學,中西貫通,他閱讀過大量的醫學書籍,有些我小時還見過,那種繁體竪排半文半白紙質發褐的大部頭書。在我的祖母懷了我父親之後,我祖父隨即購置了整套的婦科接生醫療器具,心心念念地打算做一回業餘接生醫生…… 好在到了關鍵時間,當傭人找到老爺說奶奶要「發動」時,我祖父的第一反應就是打電話通知醫院做好準備,然後與司機一起把祖母送到醫院去……一秒鐘都沒猶豫,可惜了我祖母提心吊膽的九個多月。 我的祖父也是出生在上海的,但我不知道他到底出生在上海的哪裡,估計我父親也不知道,是在家裡呢?還是在醫院裡? 大家最喜歡說上海人的一句話是「往上數幾代,有哪個是上海人?」,這句話,也成了《愛情神話》中的一段。在此,我聲明一下,我是連着三代出生在上海的精神蘇州人。 然而,也就三代了,我的曾祖父,他沒有出生在上海,因為我不但知道他出生的在哪個城市,我甚至知道他出生在哪一個具體的位置。 我在臺北,先是去了中正堂。中正堂佔地很大,整個園區東、南、北三面用藍琉璃瓦頂的白牆圍起,牆上有窗,形狀各不相同,一如蘇州園林之「移步換景」之意。圍牆轉角處,都有角亭,又北設大忠門,南設大孝門,皆三孔牌樓式建築,上覆同色琉璃瓦。西邊無墻,接紀念廣場,下有車行隧道,以避免車道隔斷中正堂與紀念廣場。 圍墻的正中,就是中正堂,正中為什麼不叫「正中堂」?無論从哪一面走進去,都要走不少路。中正堂是一個有點象天壇圓頂式的八角頂方形建築,,重檐藍色琉璃瓦頂,白色方形大樓的底,是座龐大的難看建築,好在我去的時候,整個建築都被腳手架圍了起來,也就不至於那麼難看了。中正堂建在高起的平臺上,四面皆有御路,當中有巨大的青天白日國徽。 中正堂,自然是紀念中正的,藍白組合的設計,就是喻意着青天白日之意,可是陳水扁在位時,不但將「中正堂」的牌匾拿了下來,換上了「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還把中正銅像搬走了,整條御路也被野百合圖樣帆布覆蓋。西廣場是開放式無墻的廣場,入口處有五孔牌樓一座,原來上面是「大中至正」四字,也被換成了「自由廣場」四字,名字則从「中正紀念廣場」改成了「自由廣場」。 一年以後,馬英九於2007年5月上臺,8月就廢止了相關事項,又於翌年正式掛回中正堂牌匾。 可是2018年5月,蔡政府促成了「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該委員會在2021年9月,提出轉型方案,預計將中正紀念堂改為「反省威權歷史公園」。不過也別急,等哪天那個什麼黨又上去了……你懂的。 真是有夠折騰的! 从中正堂往西,沿貴陽路走,經過外交部和介壽公園,後者有臺北二二八紀念碑和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然後沿着重慶南路一段往北走,經過總統府,再沿着寶慶路往西走,到延平南路往北走到底,就是中山堂。 這個中山堂可不得了,當時叫做臺北公會堂,1945年日軍向二戰同盟國投降儀式就在這裡舉行(臺灣戰區),195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也是在這裡簽的。 中山堂是日本人建的,他們在1932年把臺灣巡撫衙門給拆了,把中山堂建在這裡,如今在中山堂左側、孫中山銅像後方,有一塊「清臺灣巡撫衙門舊址」的石碑。 我找到了我曾祖父的出生地,噢,不對,出生點,他就是在這個位置上出生的。 1891年5月9日,清光緒十七年,邵友濂从湖南巡撫兼湖南提督調任台灣巡撫,將前任劉傳銘開始在彰化縣橋仔頭新置在建的臺灣府搬到了臺北市,臺北成為省會,同時奏請朝庭,在這裡建造了臺灣巡撫衙門,耗資57653銀元,成為臺灣官廳之冠。就是這次搬動,奠定了日後臺灣重北輕南的發展方向,直到現在。 其中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邵友濂家在上海,臺北離上海比彰化要近得多了。邵友濂是餘姚人,為什麼家在上海?因為他曾經做過上海道(蘇松太道)道臺嘛!就把家安在上海了。他在做上海道臺時,做過最影響歷史的一件事,就是幫着後來成為姻親的李鴻章把紅頂商人胡雪巖給擠垮了,當時李鴻章為了打擊接近左宗棠的胡雪巖,就向邵友濂表示「白銀更勝白米,錢根即是命根」,於是邵友濂遲撥胡雪巖的餉款二十日,使得胡雪巖資金鏈斷裂,最終造成了1883年的金融風潮,是19世紀中國影響最大的一次。 他做過的官可不少,除了上海道臺、臺灣巡撫、湖南巡撫兼提督外,還做過河南按察使,做過出使俄羅斯的欽差大臣和出使日本的全權大臣。他官至正一品,真正的一品大員了,比他父親邵燦的从一品漕運總督,又高了一級了。 對了,他還不止做過一任臺灣的第一把手,而是兩任,在臺灣還是福建省轄的時候,他做過臺灣布政使,所以做臺灣巡撫時,是陞了官故地重遊了。 至今臺灣還有一塊他寫的匾,是「俎豆同榮」四個字,目前保存於桃園市大溪區的忠魂堂,用以表彰原(住民)漢(人)衝突的陣亡者,希望原住民與閩客漢人能夠消除敵意、和平共處。 這和我的曾祖父有什麼關係?因為他就是邵友濂的兒子,傳說他是出生在臺北的,按年代推算,應該邵友濂在臺灣布政使任上生的,那時沒有西式醫院,自然是生在家裡的——也就是臺灣布政使司,也就是後來的臺灣巡撫衙門。 於是,我在這里拍了張照,過街就是西門町了,那可是和香港廟街齊名的地方啊!我得去那兒玩玩了!

[臺灣紀遊]士林夜市白天逛第卅一

我早就說過,士林的白天比晚上有趣,沒有了喧囂,帶來的也不是平靜,而是活力,這是一個活生生的市井。「井」是鄉民圍繞的那個點,「井」也是活力的所在。當年漳泉械鬥,漳州人的芝蘭街被燒燬,後來在現今的士林重建八芝蘭新街,街廓就是「井」字型的。最後半句是我網上看來的,拜託,如果其間沒有水道或自然屏障,所有的街廓都是「井」字型的啊,這也值得拿來說事?這不是最最普通的城市規劃概念嗎? 我去了士林的菜市場,就在慈諴宮的邊上,隔着一個街區,說是一個街區,也就七八家十來家門面而已。士林市場,是用鋼架結構搭出來的半封閉市場,由於是半封閉的,所以採光特別好,非常明亮,也連帶着讓售賣的食材漂亮起來。好吧,沒有廈門的八市好玩,但每個攤位乾淨清爽,也還是不錯的啦!所有的食材都很新鮮,除了常見的海鮮魚蝦貝殼,被用紅繩紮起來的金目鱸魚,還有各種食材,總的來說,看上去物價和東西,都要比信維市場低上一點。 我在士林市場看到了一樣有趣的東西,形狀象是一個個的紅蔥頭,但明顯是動物身上的,其肌理有點象雞胗的頭,也就是成都人叫做「(月君)把」或「郡肝」的那個東西,上海人並不喫那玩意。「(月君)」即是「肫」即是「胗」,三個字可以通用,在不同的地方人們有不同的喜好,西南官話喜歡用「(月君)」,而吳語地區則喜歡用「肫」。 我看到的那個東西,是烏魚——也就是鯔魚的肫,臺灣人稱之為「烏魚腱」,是上好的食材,傳說中「七珍八鮮」中的一珍。這是已經清洗好的烏魚肫,它其實是沙囊,所以很難清洗,一般是一大堆放在一個大桶中,人們穿着高筒套鞋不斷踩踏以去除泥沙,因為烏魚肫極具彈性,所以怎麼踩都不會踩壞。 烏魚腱用米酒和鹽清洗後,再烤來喫或水燙後炒菜,大的烏魚腱,在下水前要剞花刀,橫向一刀,竪向密密的好多刀,汆水後就會變成兩個叠在一起的齒輪狀,很是好看。 你看,小小的兩條烏魚,就有三樣好東西,烏魚標(精囊)、烏魚子(卵巢)、烏魚腱(沙囊),我之所以說「兩條烏魚」,因為烏魚標和烏魚子不可能出現在同一條烏魚上呀! (烏魚標) 這三樣食材,我在同一個攤位都見到了,不是那種被稱為「唐墨」的乾烏魚子,而是新鮮的,亮黃亮黃的;還有看着就嫩滑的烏魚標,白白軟軟的,可惜在臺北沒有住民宿,否則大可買上一些回去自己做來喫,再買條烏魚,做個烏魚宴。 上次在信維市場認了很多魚,這回再來認幾種吧,這回的魚,是臺灣最最常見的了,尾巴分叉,鱗片細而齊,魚身修長的,是虱目魚,不會去骨的話就不要買了,臺灣都處有賣虱目魚湯、虱目魚肚、虱目魚丸的,出錢喫一份就好了。 還有一種魚,和虱目魚體形差不多,但是要圓一些,尾巴不是在根部分叉的,而是前端不分叉,後端才分的,它的魚鱗要比虱目魚粗得多,而且横向顏色分明,使得看上去身上有七八條横向的花紋。 還有一種魚很容易和烏魚搞錯,是鯪魚,它的體形要短一點,呈紡錘形,尾巴也是分叉的,不過我沒有在士林市場找到。 士林市場不僅有食材賣,也有服裝百貨售賣,那就不逛了,我得去找點東西喫。 (金線鰱)

[臺灣紀遊]臺北士林慈諴宮第卅

下面我要給出五個字,你要一下子把它讀出來,要一眼看過去,不要多想,馬上讀出來。這五個字是: 「士林慈諴宮」 你是不是讀成了「慈成宮」?來來來,仔細地看一看,再看一看,到底是什麼?是「諴」不是「誠」,「言」字旁一個「咸」,還是讀「諴」,是「和諧」的意思。讀錯了沒關係,你不是一個人,大多數人都會讀錯的,以至於你在谷歌查「慈誠宮」的話,系統會自動跳轉為「慈諴宮」。 慈誠宮在士林,就是那個著名的「士林夜市」的「士林」,臺灣的夜市中,士林夜市是最有名的,但在我看來,也是最無聊的,可能因為它歷史悠久,東西同質化嚴重;可能因為有大陸旅遊團來,多是賣各種主義和兩岸歷史人物週邊的,象是冰箱貼啦、徽章啦,反正這些東西要是放在南京路賣,尋釁滋事罪是起碼的,態度不好直接就顛覆國家政權罪了,管你是不是卡通形象。 士林慈諴宮就被包圍在士林夜市的裡面,相信我,白天的士林更好玩,沒有大陸旅遊團,沒有騙大陸客的攤子,有着各種各樣服務本地人士的攤販和市場,白天的士林是本地人,晚上的士林是外地人和大陸人的。 最好士林這塊地方是漳州人的,讀了一些資料,雖然資料中沒有詳細點明,但給我的感覺是漳州人與泉州幹架,幹輸了丢了地盤,於是衹能搬到士林,開始新生活。逐漸就有了這塊興旺的地方,也把原先地盤上被毁的天后宮搬到了這裡。 資料說清嘉慶元年(1796年)創建了慈諴宮,咸豐九年(1859年),當年的慈諴宮已經是老廟了,但是當時發生了漳泉械鬥,漳州人搬離原先的地方,搬到了如今士林的「下樹林」。到同治三年(1864年),開始在新的地方重建天后宮,並命名為「芝蘭宮」,直到清光緒元年(1875年),開始大規模重建,並且命名為「慈諴宮」,至光緒六年(1880年),慈諴宮正式落成。 以上一段,不感興趣的朋友,只要知道士林慈諴宮歷史悠久就可以了,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再深入研究一番,我為免羅嗦,很多細節沒有摘錄。 慈諴宮的主神是媽祖,正名是「天上聖母」,又稱「天后聖母」,俗稱「媽祖婆」,可真夠接地氣的。這裡有段故事,媽祖像由於年久失修,於是在2008年重修剃面,結果發現被早被煙人燻黑了的媽祖,原來之前的面容是金的,於是重新擂金,變回了金面。 慈諴宮不大,但挺有看頭,它有三個入口,除了當中的入口,左右各一扇門,門上有牌樓式斗拱,單看象牌坊似的,東邊的入口,上寫「巍巍」兩字,西邊的,則是「赫赫」兩字。 本文不是慈諴宮的旅遊解說詞,所以想「雲遊」的朋友,請自行蒐集相關資料。沒想到,當年的「雲遊」是騎鶴的,現在變成「騎網」了。 我想說的是,慈諴宮的靈魂,在於「比拼」。慈諴宮在重修時(日治時),採用了一個叫做「木雕對場作」的方式,就是正殿、東室、西室各請一班人馬來建造(重修)和雕刻(木作)。這種非恊作但共同創造的方式,使得各方竭盡所能、爭奇鬥豔,都將最好的作品留在了這裡。同樣的,三川殿的門神是大師所為;而畫龍門虎門四大天王的,則是另一位名家,同樣存着「比拼」的意思。雖然正殿神龕(木雕)沒人比拼,但依然是出自名師之手,富麗堂皇,巧奪天工。 宮不大,東西可真不少,特別是喜歡木雕的朋友,非常值得看看。我本來就是信媽祖的,所以我在士林的時候,天天去,白天去,晚上去。 慈諴宮正門對面是三個戲臺,當中那個匾額是「效忠閣」,真希望有機會在這裡看演戲啊! 我曾經在廈門的曾厝垵,請了戲班子,給媽祖娘娘獻了一臺戲,就是我出錢,排好了日子,戲班們來演,請鄉民們來看,當中還要敬神,還要燒金紙,是個相當有意思的經歷,等我以後寫出來吧! 官網:http://www.cixian.org.tw 維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3%AB%E6%9E%97%E6%85%88%E8%AB%B4%E5%AE%AE

[臺灣紀遊]臺南臺北小清新第廿九

Guess what?如果有一家店,網上都說好喫,但是食評家美食家指出不好喫,一二三四說出來,那其實是非常可信的;反過來,如果一家店差評不斷,突然有人說好,那不是托就是缺心眼了,要不就是被pua了。怎麼樣?一段話中兩處用英文,閣主還行吧? 話說,這是我極其佩服的一家店,人家的名字就超牛,「泰南喫」,不管是中國的語境,還是臺灣的語境,難道不是「太難喫」嗎? 那家店在士林,士林哎!傳說中美食林立的地方,真的有底氣在這裡玩下去嗎?店面,就在文林路上,在士林夜市的入口處,在我住的士林官邸的對面,過馬路就是。 完全重新裝修的店招和店面,店頭是立體雕刻字樣的「泰南喫」「Thai Cuisine」「新泰式料理」,其上還有兩個精緻燈箱「A餐,任選2道菜,218元」和「B餐,任選三道菜,278元」。通常來說,店面店頭是固定的,所以有用燈箱的,有用匾的,有用鐵版的,也有象這家店那樣用雕刻字體的;而同時,菜單是經常有變化的,所以大多數店家,菜單是紙的,哪怕印刷精美,但依然是紙的。這家店,把菜單直接和店頭做在一起,可真是太有底氣了,你們這麼有信心永遠都不漲價嗎? 入店,店裡是全新的小清新裝修,我一度懷疑是否走錯了地方。是的,臺灣是有許多小清新的地方,咖啡店、奶茶店、誠品書店,本來「小清新」就是臺灣發明的。 我真是佩服店主,在一個三五十,一百元可以喫東西的地方,開了一家兩百多近三百喫套餐的地方,好吧,我成全你一次,入店,我要278的套餐,選了B餐,全店最貴的,要了雲林路椒麻豆腐酥、雲南大薄片、酥炸檸檬魚三道,我為什麼不選三道最貴的?因為店家說「不可以」,必須140元的選一樣,120元選兩樣。就為了40元差價?廚房裡哪兒摳不出40元新臺幣來? 店家的菜單象是玩遊戲贏來的,看着象是先來一堆定語,再定主語,於是就有了「紅了變38D」的「涼拌木瓜沙律」,「救命呀」的「沙嗲雞」,我年紀大了,看不懂這些點;誰能告訴我「要喫循利寧」是個什麼梗? 我的理解是,「泰南」是泰國南部,四捨五入,就是泰國菜。那麼我們來看看出品吧! 第一道,我的筆記上寫着「雲林路椒麻豆腐酥」,首先,我不知道「雲林路」三字是怎麼冒出來的,查了一下,雲林路好象沒什麼特別啊?等臺灣的朋友來告訴我。這道菜,應該是「要喫循利寧」的「椒麻豆腐酥」,備註是「鮮嫩雞蛋豆腐炸至金黃酥脆,再淋上特製椒麻醬」。怎麼說呢,還可以吧,但看着就是普通的豆腐,完全沒有感受到「雞蛋豆腐」啊! 第二道,叫做「超薄蝶翼」的「雲南大薄片」,這道菜,應該是豬耳朵切薄片,再配上酸辣的醬汁。它是道騰沖菜,不知道怎麼成了泰國菜。再說一次,雲南和泰國不接壤,不接壤!這道菜,完全沒有味道,也太清淡了吧?不酸也不辣。而且,不是豬耳而是五花肉片,薄是薄,但完全沒有口感!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啊?不軟不硬,沒有絲毫嚼勁,不酸不辣,我感是在喫肥肉切片,而且裡面的蒜也太多了吧? 第三道,叫做「不香不酥」的「酥炸檸檬魚」,用的是龍脷魚,這是最沒有懸念的食材了吧?結果是:那叫個什麼玩意啊?龍脷魚是很好的食材,可惜的是,龍脷魚本身沒有什麼味道,通常來說,要重一點的調味,才能保持平衡,裹粉炸是沒有問題的,讓口感來起到平衡的作用。然而在這裡喫到的,我猜可能廚師也是小清新吧,我先把問題說出來——油温不夠,裹粉沒有炸脆,而且吸飽了油。炸這種東西,要高温,才能把油逼出來,這也是蔥油餅煎好之後還要烤的原因,如果一直低温炸,後果就是麵衣裡全是油,小清新廚師不敢用大火,怕油爆出來吧?這份龍脷魚,軟軟的,咬一口,滿嘴油,好看是好看,可實在太難喫了!人家也沒騙你,人家店名就叫「泰南喫」啊!而且,人家菜單上寫明這道菜是「不香不酥」的啊!老闆,你太有底氣了! 現在,我相信菜單上的那道「點了會後悔的香茅燒雞翅」了,估計點了一定會後悔的。 還「被迫」點了一道摩摩喳喳,事實是這樣的,我們點了二道120元的,一道140元的,這樣的總價是380元,與套餐的278元之間有一百元的差價,那就要另外點樣東西,補齊這差價,這算是什麼邏輯?但是摩摩喳喳不是泰國的啊?那是印尼和馬來甜品啊?那也無所謂,反正雲南菜也上了。喫了一口,甜甜香香的,這就是放了菠蘿和赤豆的西米露啊,和摩摩喳喳沒什麼關係啊?摩摩喳喳要有椰奶要有班蘭葉要有亞達子,還要有波羅蜜啊!好吧,好吧,算你是港式「喳(口窄)」好了,香港美都餐室對面,天后宮邊上,有家專賣喳(口窄)的,價目表還是用蘇州碼子寫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玩玩。 超有底氣的一家店,可惜不及格。在臺灣居然喫南亞菜,瘋了不是? 我還瘋了不止一次呢! 我甚至還在臺南喫了一家越南菜! 這家店叫檸檬越,也是家小清新店,我是被店外的「單人鑄鐵鍋現點現煎獨特沾醬」「鐵鍋餃子」竪立大燈箱和大大的大黃色「越」字吸引進店的。也是家什麼都賣的店,日式煎餃、南洋油麵、日式咖喱、泰式酸辣粉、臺式炸豆腐,都有。 先是喫了一道越式烤肉,60元,是一整塊大排,和油炸的差不多,沒喫出「烤香」來,但總體味道還不錯,豬排也不老。 點了招牌豚骨酸辣河粉,120元,豚骨很好咬嚼,可食,無硬骨,再加了現燙的薄豬肉片,可惜酸而不辣,而酸也是來自於白醋,而非酸菜之類天然酸香之物。 爽口酸辣番茄湯砂鍋,120元,這道還是不錯的,計有平菇、九層塔、香菇、貢丸一枚、軟骨四五塊、高麗菜梗、豆腐三角一塊、豆芽、八切番茄三塊,雖然也是白醋,但是有了番茄和辣味之後,就正常許多了。 喫了道越式香酥豆皮,40元,這道菜新奇,从來沒見過。一盆端上來,下面墊着生菜,淋着甜辣醬,還撒了九層塔和花生碎,上桌時,聞着非常香。豆皮,有點象腐竹,應該就是厚的豆腐衣吧?炸得很酥脆,當天最佳。 日式煎餃,一份八枚,原以為會和鑄鐵鍋一起上的,結果是放在鋁底不粘鍋中上的,當中放了個日式的滴油網,煎餃底朝上放在網上,可惜是韭黃肉餡的,應該很好喫吧? 「泰南喫」實在太難喫,現在已經關掉了。 「檸檬越」要比「泰南喫」好喫得多,現在也已經關掉了;後來開了家「泰檸檬」,現在也關掉了。如今這個地方,取下了墻上的風景畫重新刷了白漿,拿掉了明亮的射燈,改成了普通的日光燈,現在門口放着一個大的不鏽鋼料理檯,玻璃罩中放着食材,一如臺灣常見的小喫攤,現點現做——如今是「尚介讃香鶏排」店,或者說「攤」? 在臺灣這種盛產小清新的地方,小清新店不行啊!

[臺灣紀遊]早飯喫魚加壽司第廿八

到了臺南,如果沒有喫過虱目魚,那就不算到過臺南;但是臺南那麼多好喫的,我是每天中飯晚飯大魚大肉喫着,哪有肚子留給一碗虱目魚肚湯呢?噢,不,不是大魚大肉,是大魚大蝦小海鮮。 虱目魚在臺灣,是水產養殖中,規模僅次於吳郭魚(羅非魚),是產量極大的經濟作物。好象沒在江浙一帶聽說過?是的,這種魚怕冷,是「熱帶魚」,而且,經濟作物的意思是成本低利潤高,「味道好」可不是「經濟」的一個考量。在美味魚類的排名「一鯃、二紅鯊、三鯧、四馬加、五鮸、六嘉、七赤、八馬頭、九烏喉、十春子」上,壓根就沒有虱目魚的位置。江浙也有自己好喫的魚,更沒必要从遠處「進口」了。 虱目魚,名字很怪有沒有?最常見的得名由來是鄭成功抵臺在鹿耳門(臺南市安南區的一個地方)上岸時,漁民們為了歡迎他,向他獻上漁獲,鄭問這個魚是「啥乜魚(什麼魚)?」,鄭說的是泉州腔閩南話,「啥乜」聽上去很象「虱目」,百姓便以此為名。另外,也有說是這種魚被捕撈後,眼睛會變白,看起來象是「塞(虱)」住了。 關於「虱目」的得名,另有西班牙語說、原住民西拉雅語說、日語說等,反正每位專家都堅信只有自己的考證才是對的,幾乎所有研究方言短語的專家都是這個德性,就象上海話的「差頭」、「觸祭」等,都是各家自說自話,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虱目魚還有許多別名,比如安平魚、國姓魚、麻虱目、遮目魚、狀元魚、牛奶魚等,在美國的越南超市、菲律賓超市,經常可以見到「milky fish」,不會喫的別買。據說,虱目魚刺極多,非嘴巧之人喫不得,好在臺南已經形成了養殖、宰殺、去骨、分包的整個產業鏈,有機會就在臺南喫,正宗原汁原味的那種。可是沒有「頓頭」怎麼辦? 早飯喫!早飯喫魚? 早飯喫魚怎麼啦?我還早飯喫現做壽司呢! 我住的地方——馬公綠町民宿,前面的大路是開山路,一百多米外,有一塊大的山墻,上面有一幅已經褪了色的廣告,那是一碗魚丸湯,右邊,竪向寫着「廣仔虱目魚水餃」,左邊則是一個鮮豔的燈箱,紅底的白邊黑字,寫着「廣仔肉燥飯虱目魚丸」,我們回來的晚,从來沒有看到店開着開。 這天,特地準備好了喫虱目魚當早飯,於是興衝衝地一大早跑過去,八點廿五分,店主在,但是店還沒開,捲簾門還沒拉起的,不過山牆上的側門開着,不鏽鋼的玻璃餐車推到了街上……據說臺南人的早飯就是虱目魚肚湯加滷肉飯,可惜店主說還沒準備好,只有魚湯和魚腸。 點了一份加料的虱目魚肚湯,外加魚圓,150元;另外點了一份魚腸,80元,對於這家15元一份滷肉飯來說,一份魚腸80元可不便宜。打包的,那兒也沒地方喫啊!因為就在隔壁,店主把碗都給了我,讓我下次出門帶過來就行。 路上,我又去了玉婆壽司屋,買了四貫壽司,我很痛恨這個「貫」字,現在弄得好象用「隻」是用錯量詞似的。 回到「家」,喫! 魚肚,一般是指曬乾的大魚泡,但當與「虱目」兩字一起時,指的是魚腹肉。高級的虱目魚肚,是桃形的兩片連在一起的魚腹肉,但虱目魚畢竟不是高級東西,大多數店用的就是半爿去了魚刺的魚身。這碗湯,挺不錯的,清甜,臺南大多數都可以用「清甜」兩字,你想,就是那麼黜黑的當歸鴨肉湯,也是清夾甘甜。魚圓鬆彈,魚肉特別是魚腹部分,的確肥美。 魚腸,一團並不是太好看的東西,彎彎曲曲的細小管子,顏色暗暗的,上面撒了椒鹽,每一節魚腸上都帶着肥油,可想而知這魚該有多肥了,不過憑良心說,我無福消受,喫着苦苦的,而且還挺腥。魚腸的盒子裡,老板放了很多的薑絲,估計要放在一起嚼才行吧?魚肝倒是相當不錯,乾香綿滑,若是有單點的魚肝就好了,咦?那不就是我做的青魚秃肺了嗎? 對了,還有壽司,是一個老婆婆每天一大早親手做的,誰說女人不能做壽司的?這就壽司,是「稻禾軍艦」,這是我瞎起起的名字,「稻禾」是腐皮包(inari),「軍艦」是用海苔圍起當中放東西的壽司,兩者的結合就是腐皮包當中放東西,我買了櫻花蝦和鮮貝的,也只有這兩種賣,四個壽司52元,老婆婆賺點小菜鈿,多好呀! 記住名字,廣仔虱目魚丸,去早了店不開的哦!這家店創建於1952年,今年已經七十歳了。 記住名字,玉婆壽司屋,去晚了就賣完了哦!

[臺灣紀遊]花園夜市打麻將第廿七

看了一部電影,《雞排英雄》,挺好看的,但沒有《總鋪師》和《陣頭》好看,特別是《總鋪師》,夏于喬又好看又搞笑。 還記得我寫信維市場時提到的「都更」嗎?就是「都市更新」呀!中國叫「拆遷」的那種。《雞排英雄》講的是一個匯集了臺灣各路小喫的八八八夜市,面臨地產商勾結議員覬覦夜市所在土地,為達目的又派黑社會去破還,而難販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與「惡勢力」鬥爭最終保衛夜市的故事。 我喜歡夜市,雖然不怎麼好喫,但是好玩呀!Youtube上有兩個「刁嘴篤舌頭」的小姑娘,一個叫做「可可酒精」,另一個是她的妹妹,那自然叫做「可妹」啦,不知道為什麼,妹妹看起來比姐姐成熟,那個姐姐根本就是古怪精靈啦!這兩個小朋友,成天就是開盲盒,郵購來了開,去實體店開,反正看着好有錢。她們也經常去夜市玩遊戲,臺灣的夜市有許多遊戲玩,象是飛鏢扔汽球啦,超大圈圈套娃娃啦,與攤主擲骰子比大小啦,打彈珠(臺灣土版柏青哥)啦,抽數字(999個數字,有十個大奬)啦,大號「小貓釣魚」啦,丢球啦,反正都是那種一百元一局玩多少次,贏了可以拿娃娃的遊戲,她們每次都是玩一千元錢,看最後能拿到幾隻娃娃。對了,她們在夜市玩的麻將遊戲,我也玩過。 那是在臺南的花園夜市,我剛从出租車上下來,近處是一望無際兩排電動車,然後是好多排的私家車,遠處則是一片光亮,半空中煙霧騰騰,煙霧中是一面面竪着的長條旗,你以為我會寫「五顏六色」?並沒有,幾十面旗幟幾乎都是紅的或黃的,大紅的、深紅的、淡紅的、橘紅的、橘黃的、大黃的……旗幟招展,讓我想起了某個春末夏初。 旗幟用桿子挑得很高,爭相比高,旗海飄揚。穿過停車場,進入夜市,人聲鼎沸,感謝低能耗的燈光技術,套用一句老話「照如白昼一般」。放眼望去,全是小喫攤。花園夜市,總共有十一條走道,那也就是有十二條攤子,當中十條是雙面的,最邊上兩條是單面的,這樣算起來,大約相當於二十二條,每條都有二十來個攤子,想象一下,四百多個攤子,你逛得過來嗎? 空氣中彌漫着油炸和九層塔的香氣,油膩且甜美,每個攤前都圍着人,有的還排着隊,油炸的東西最多,大雞排和鹽酥雞是夜市必不可少的東西,還有酥炸魷魚,裹了粉的魷魚被炸成張牙舞爪的金黃怪獸。夜市極少有座位,整個夜市都是拿着食物邊走邊喫的人,為了食用方便,連豬排和天婦羅都是事先插在竹簽上的。 怎麼會沒有臭豆腐呢?臺灣的臭豆腐與上海浙江的臭豆腐不一樣,臺灣的大,一塊可以抵得上海的四塊,一般是炸好後切開喫,或者先切後炸也行。臺灣的臭豆腐也沒有上海的臭,只是隠隠約約稍臭而已,與長沙那種撲鼻而來的臭味,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我買了一份臭豆腐,50元,脆脆香香的,但是沒有味道,上面淋的辣醬則完全不辣,還好配了酸菜,又酸又辣又脆,一起喫倒也不錯。炸得比上海的酥,但是豆腐鬆散,如了外殼的酥脆,並沒有多少豆腐的味道。只是略微超過「可以喫喫」的水準吧。 除了炸的,滷味和燒烤也不少,在這種夜市擺攤,可真要動足腦子,使出渾身解數,幾百個攤子,這競爭也太可怕了吧?所有的食品都要重新設計,出品要快,陳列要好看,品種不能單調,但選擇也不能太多,售價鎖定在30元、50元、100元這樣的檔次上。 還有煮的,麵線、鴨血湯、關東煮;當然,奶茶鋪也不少,那可是年輕女孩的最多,花園夜市可有不少。 臺南受日本的影響,夜市中有大量的日式食品,天婦羅、大福、章魚燒(丸子)、茶碗蒸、日式炸豬排、關東煮、壽司、日式丼飯、拉麵、烏龍(冬)麵、串博ふうりん(和風水菓糰子),應有儘有。 看到一個賣文蛤的攤子,上面寫着「夭壽肥」,那個文蛤可真大,讓我想起小時候用的蛤蜊油,就是裝在這種貝殼裡的,冬天抺手很好用。買了一份,兩個,100元,倒的確鮮多汁,夜市還是有好味道的。 花園夜市是我迄今所見,食物最多樣最好看的夜市,真是不錯。夜市先是分成兩大部分,前半部是喫的,後半部分又分為賣東西的和遊樂區兩個部分,先是服裝區,衣服、鞋子、帽子,琳瑯滿目,一眼望去,就是看着挺不錯,但材料做工都欠缺的那種。再往前走,是賣小東西,手機殼子、髮卡、髮繩、小掛件、皮夾子,看都看不過來。 然後就是遊樂區了,什麼打彈子啦、弓箭射汽球啦……中奬的歡叫聲此起彼伏,真讓我躍躍欲試。 最後我玩了一個「麻將賓果」的東西,應該是「bingo(中了)」的意思,就是萬子、筒子、索子从一到九各一順,七張風向各一張,加上兩張花牌,總共三十六張,面前有一個六六見方的圖卡,也是這些牌,然後玩的時候就是从三十六張中抽取十五張,放到圖上對應的牌面上,任意橫、直、斜可以連成六個一線的,就算成功,就可以換一個娃。100元可以玩六局——當然,我輸了。回去之後我編了一小段程序跑了一下,這玩意贏的概率是千分之六,又上一回當。 我還玩兩局飛鏢扔汽球,又花了100元,自然是又輸了。沒關係,玩好喫好又見識了許多東西,回去擼貓吧!那隻叫「短妖」的貓。 對了,再補充一句,在臺南有一句咒語,叫做「大大武花大武花」,若是你海外碰到一個臺南人,只要對他念出這句咒語,絕對能換來會心一笑。這句話七個字,分別表示从週一到週日的七天,其中的「大」是指「大東夜市」,「武」是指「武聖夜市」,那麼「花」自然是「花園夜市」,這句咒語說的是各大夜市的營業時間,大家記住哦!(閣主註:花園夜市週六也營業,而且是最大最熱閙的,所以遊客們可以記住「大大武花大花花」)

[臺灣紀遊]臺南三好一公道當歸鴨第廿六

喫完了「魚壽司」,實在太好喫了,與阿嬷們熱情地告別,走出復興市場,往右走到横道線,過馬路,準備「回家」。那是個環島,環島的特色就是沒有紅綠燈,好在車也不多,司機也禮貌,順利地過了馬路,一擡頭,好家伙,一個沒亮燈的燈箱,寫着「半世紀老店(薛)三好一公道」「當歸鴨」,「當歸鴨」三字是仿的篆體,與大多數店招的楷體大不相同。 信息量有點大。 三好一公道?對於大陸人來說,「三好」是指「思想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我从來沒有做過三好學生,但是我也不知道我哪裡思想品德不好,學習不好,身體不好了。 「公道」兩字,對於愛戲的我,當然是想到《玉堂春‧女起解》中崇公道說的「你說你公道,我說我公道,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崇公道是個好人,但依然以巾子醜應工,也有叫「老醜」或「老三花臉」的。 當歸?想起當年有一對漫畫,先是中國這邊有位朋友畫了個作品,是臺灣島的樣子,配上了一道中藥的照片,邊上寫着「當歸」兩字;結果臺灣也有位畫畫的,畫了張幾乎一樣的畫,也配了一道中藥的照片,邊上寫着「獨活」兩字。要知道,我家世代業餘好習醫理,這「當歸」與「獨活」兩味,本就是同一科(繖形科)的東西,甚至可以入藥的「川獨活」學名就叫「重齒當歸」,照這麼說,那兩張圖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拉回來,臺南街頭東門圓環西向路邊的「三好一公道當歸鴨」,這家店也太寒酸了吧?過街樓下的一個沿街小店,我都沒法象以往那樣寫「一開間門面」,因為這家店,壓根就沒有堂喫,你說他是攤吧,他不是在街上的,他是在房子裡的;你說他是店吧?這家店裡除了竃臺,連一副桌椅都放不下,只能放在過街樓下,你要知道,這間房都不是方的,而是一個在轉角上只能放下一輛飲食車的楔形小間。 菜品的燈箱還亮着。 「老闆娘,我要當歸鴨腿麵線。」 「鴨腿賣完了啦!」 「老闆娘,那就當歸豬脚麵線吧。」 「豬腳也賣完了啦!」 「嗯……老闆娘,那就當歸鴨肉麵線好了。」 「鴨肉也沒了。」 「嗯?那就隨便什麼鴨腱麵線、鴨肝麵線、鴨腸麵線來一份好了!」 「對不起,麵線也賣完了啦!」 我是不是長得和豬很象?象那個叫做「麥兜」的豬?「魚丸和粗麵都沒有了」? 還是我長得象蠟筆小新?「什麼都沒有還敢開店」? 不行,我今晚怎麼都要在你這裡喫點什麼,雖然你招牌的東西都沒了,但你還開着不是? 惡少今晚就喫定了! 真的什麼都沒有了,沒有鴨腿、沒有豬腳、沒有麵線、沒有冬粉,剩下的只能有什麼喫什麼了,其實是「給什麼喫什麼」了。 老闆娘給了我一碗湯,好在,湯還有,130元,鴨腿麵線才60元,這碗湯值一份鴨腿加一份豬腳加一份麵線加一份冬粉?一碗湯,有鴨肫(當地叫鴨腱)、有鴨腸、有鴨肝,還有米血糕,店家自己配的調料,醬油薄膏加薑絲加辣椒薄甜麵醬。 容易嗎?很容易,把每樣食材煮熟,放在那兒抓一把,放在笊篱裡放到湯裡燙一下就好。 麻煩嗎?很麻煩。 所有的心肝肫腸都要清洗乾淨,洗完之後還要分開煮,才能相應地保證每樣東西的老嫩合適,不同的材料包括鴨腿、鴨胸、鴨翅,滷製時間長短都是不一樣的,甚至滷料的鹹淡濃度都不相同,做這種小東西,反而要化大功夫。 湯不鮮,沒有常喝的雞湯鴨湯的鮮味,幾乎不見油花,有淡淡的當歸味,當歸什麼味?我咋知道去!反正有股淡淡的藥味,不苦,香香的,湯是深褐色的,但是喝上去是清清爽爽的感覺,喝完之後,泛出一股淡淡的甜味,這就是俗稱的回甘吧? 喝湯的時候,擡頭望了一眼燈箱,寫着「民國38年創立」,民國38年就是49年,那就是說遠遠不止店招上的半世紀了,快要七十年了啊! 挾點東西喫,鴨肫硬彈、鴨腸爽脆、鴨肝乾香、米血糯且軟且糯,比後來在清珍鴨肉焿喫到的米血糕要好得多,店家自製的調料也很好,與湯香相得益彰,挺不錯的。 後來我查了一下,「三好一公道」好象是統一企業——就是統一方便麵——他們老闆高清願感出的口號,是「服務好、信用好、品質好,價錢公道」的意思,後來被各行各業借鑑引用,比如投資業叫出「報酬高、負債低、獲利成長、價錢公道」的「三好一公道」來。 <iframe src=”https://www.google.com/maps/embed?pb=!1m18!1m12!1m3!1d2183.945628722883!2d120.20979686932058!3d22.989077378366655!2m3!1f0!2f0!3f0!3m2!1i1024!2i768!4f13.1!3m3!1m2!1s0x346e7685ffb886b7%3A0x4553a5af5c67f31c!2z5LiJ5aW95LiA5YWs6YGT55W25q246bSo!5e0!3m2!1szh-TW!2sus!4v1644105501956!5m2!1szh-TW!2sus”…

[臺灣紀遊]臺南梅鑫海產店第廿五

臺南真是一個好地方,如果說潮汕的中國最值得一天喫好多頓的地方,那麼臺南就是臺灣最值得一天喫多頓的地方了。在前一晚喫完日料又喫火鍋後,今天是兩頓早飯,兩家三頓午飯,接着是二頓夜飯,又到花園夜市喫了一圈,現在回到了民宿,和叫「短妖」的貓玩耍。 玩了一會兒,想起坐出租回來時看到那兒有家門頭上白底藍字寫着「梅鑫」兩個大大的楷體字的店,門口擺滿了桌,上街沿坐滿了人,我得去湊個熱閙。从民宿出來,穿過小衖堂到大街海安路上,已經可以望見从右到左橫寫的「梅鑫海產」的燈箱,穿過海安路,再穿過郡緯街,路口有個叫集和堂的小廟,邊上就是梅鑫海產了,步行五分鐘。 老板不知从哪裡又「變」了張桌子出來,我不等坐下就去選海鮮了,在海產店不喫海鮮喫什麼?選東西,看着秤好份量,說好了做法,回到街上坐好,等菜,開啤酒。老闆送了我們一碟螺,讓我們先就是喝起來。那種螺,樣子象是被夾了尾巴的釘螺,但有着黑白相間的花紋,放在黑色的盤子中,夾着幾根薑絲,還挺好看的。 一喫,是個冷菜,已經夾掉了尾巴,很容易吸出螺肉來,甜甜辣辣鮮鮮鹹鹹的,很好喫,還有九層塔的香味,但是這肉也實在太小了吧?比上海人常喫的螺螄的肉還要小。待老極來上菜時,我問他這個是什麼螺,他說叫做「燒酒螺」;我接着問他是用什麼螺做的,結果他說他也不知道,反正,在臺南,這種螺熟的叫「燒酒螺」,生的也叫「燒酒螺」。 上來的第一個,是炒竹蟶(250元),不是那種大竹蟶,是那種殼薄薄輕輕的小竹蟶,用九層塔炒的,但却沒有撲鼻的香味,下了一點點醬油,色面不錯,挾起來喫了一口,怎麼有點淡淡的苦味?蟶肉也有點水汪汪的,就着水平怎麼能開成這麼熱閙的夜宵攤的? 第二道來的是鱸魚肚(350元),就是魚泡啦,用芹菜、酸菜和蒜粒一起炒的,這道倒是挺香的,我以為魚泡是軟而糯的,結果喫上去,却是脆口的,很有趣的口感,菜中同樣下了一點點醬油,喫着香香甜甜,有一點點若有若無的辣味,一錯。 第三道,是脆皮肥腸。你不是前面才說「來海產店不喫海鮮喫什麼?」嗎?對呀,不喫海鮮喫大腸呀!這道菜我是特意點的,就是來考考廚師功力的,這道菜很難,去除臟器味道自不必說,那是閩南人臺灣人強項。然而如何炸透炸酥,還是很考驗功夫的,我先前只在福記朱姐那兒喫到過可圈可點的,我想試試這裡的如何。 七點五分,大腸裡面塞着京蔥,油炸後斜切成片,蘸椒鹽喫,咬得動,也脆,不夠酥,椒鹽不夠香,不管怎麼說,這是道及格的菜,而且衹要130元,很便宜了啦! 又來一道,炒鱔魚(250元),相當好,臺南的傳統炒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古早」,我相當反感上海的美食文章動不動用這兩字。這個鱔魚是上海人說的鱔背,就是活殺兩刀一大片的那種,科普一下,鱔絲是燙殺後三刀三條的。 鱔背是用洋蔥和高麗菜炒的,甜酸度極高,應該是用了白醋,鱔背的切法挺有趣,是斜切的菱形塊,這樣就能讓原本並不粗的鱔魚變成很大的一片,着實是個好主意,這個要點讚的。鱔魚炒得相當好,清爽,爽脆,抱歉我連用了兩個「爽」字,因為我喫得太爽了!鮮香爽嫩,對不起,又爽了。 最後一道,是蝦,兩隻蝦,對的,只有兩隻,不是龍蝦,是白灼的大虎蝦,頭上有硬刺,蝦身有大紅環的那種。蝦放在一個盤子上來,兩隻蝦對放,邊上是墊了生菜的醋碟,一眼望去,我叫了一聲好。不是因為蝦大,蝦的確大,佔了大半個腰盆,但我點的時候已經知道有多大了,我點的時候它們還是活的,我說要白灼。 我叫好是因為這兩隻蝦,在蝦身上下各三節的地方,有一朵象黃豆大小的白色物體,看上去象是煮熟的蛋清一樣,內中有講究。這兩朵東西,是在料理蝦的時候,从這裡刺入細竹絲之類的東西,挑出蝦腸留下的小孔,所以會有少量蛋白質流出來,結在這裡。這樣的做法,比開背要強,更能保證水份不流失而保持嫩度,另外要有很好的手法,才能挑出整根蝦腸來。 這兩隻蝦,臺斤五兩,450元,臺灣是600克一臺斤,一斤十六兩,就象我們的成語中說的「半斤八兩」那樣。什麼概念呢?這兩隻蝦,每隻將近二市兩,你這麼想,六月黃(大閘蟹)也不過這麼重。蝦肉很甜很嫩,也很脆,畢竟是活的虎蝦啊!雖然蝦很大,但肉質還是很細膩,畢竟是虎蝦呀,大的虎蝦,有小手臂那麼大啊! 那時已經十點多了,客人少了點,員工們紛紛坐下喫員工菜,鹽油水魚馬頭魚、炒芥蘭、炒腰花、芹菜炒豆腐、虎蝦湯……我們也喫得差不多了,關鍵是喫不了,否則我一定會去蹭員工餐的。 我依然很好奇那個「燒酒螺」是用什麼螺做的,我做了一番調查,那種螺,學名叫做「燒酒海蜷」,「海蜷」就是螺的一種別名,也就是說「燒酒螺」真的就是用「燒酒螺」做的。另外我還瞭解到,臺灣的燒酒螺,主要是从菲律賓進口的。

[臺灣紀遊]臺南客家莊客家美食第廿四

在喫了兩頓友誠蝦仁肉圓當午飯後,从馬公綠町搬到了位於民族路的飛魚記憶美術館,就是隻趕也趕不走的叫「短妖」的貓的民宿,然後一路往赤嵌樓走,在佛頭港崇福宮逛了一圈,拜了媽祖樓天後宮,又經過了四聯境普濟殿,接着沿郡緯街朝東走,在西門路二段等紅綠燈的時候,街邊的店家正起着大油鍋在炸東西。 好大的油鍋,不鏽鋼的,但都是黑斑,很多地方都是黜黑黜黑的了,估計有些年頭了,鍋子从當中被分成了三格,看着象是個奔馳汽車的標誌。整個爐竃被一圈不鏽鋼圍了起來,滿滿的一大鍋油,在太陽的照射下格外亮眼,是的,攤主是在露天的陽光下炸東西,邊上的托盤裡放着已經炸好的幾條魚。 好大的魚啊!从尾巴看,象是鱖魚,側面望去,魚被炸得很透,魚身沒有裹粉,是金黃色的,鰭都蹺了起來,有個別沒刮乾淨的魚鱗也都支棱着,把鱖魚炸成這樣,也太奢侈了吧?鱖魚肉質鮮美,一炸,就失却了細膩的口感了。走近了仔細从上面一看,哈哈,不是鱖魚,原來是吳郭魚(大陸叫羅非魚),這種魚,肉質粗糙,還帶有些許土腥味,要麼燒烤加重料 ,要麼炸透再燉煮,看來攤主是懂經的。 衹見攤主炸,不見攤主賣,而且攤子也沒有招牌,傳說中的「無名小攤」?看着攤主炸魚,鍋中的三格,每格一條魚,彼此不會碰到,真是聰明。和攤主攀談,原來他不是擺攤的,他是邊上飯店的,他把我帶到路口,指着過街樓上的大招牌給我看——客家莊客家美食——紅底黑色的大字。 過街樓二樓的外墻上還有個燈箱,紅底黑字竪寫着「花生豆腐、丁香山蘇、辣豆瓣魚、鹹蛋苦瓜、有機野蓮、泡菜牛肉、筍絲封肉、客家小炒、客家鹹豬肉、薑絲大腸、萬巒豬腳」,於是我決定就在這裡喫。一來,那人的魚炸得太好了,這家店是懂做菜的;二來,我看到「封肉」兩字就走不動路。 這裡有個故事的啦,去廈門玩,到處都可以見到「同安封肉」四個字……結果,那個賣(古龍)醬油的顏靖對我說,全廈門的封肉都不正宗,要喫正宗的,他帶我去喫。於是開了好久的車,直接就開到同安去了,來到一家「薄餅嫂傳統美食」的店,店主是吳招治,和我的朋友們很熟,我在那兒喫到了相當好喫的潤餅——否則她也不叫「薄餅嫂」,還喫到了很香脆的炸五香、很入味的土烤雞、很藥香的排骨湯,都相當好喫。可是我沒有喫到封肉,原來剛中午就賣完了,打那以後,封肉就成了我的心病。 店在過街樓的下面,走進去,乾乾淨淨,冷冷清清,一個客人都沒有,可能是時間原因,當時是下午三點,沒有客人也算正常吧?後來我在谷歌上看到,說這家店不管是不是工作日,永遠都人滿為患的。 沒有菜單,衹有點菜單,東西也不多,連菜帶主食,總共也就三十多樣,真正能算得上菜的,也就二十種的樣子。東西相當便宜,我剛才看到的大吳郭魚,可以做成辣豆瓣魚或糖醋魚,120元,這也太便宜了吧?鼎泰豐一瓶啤酒都賣150元外收加一(成)服務費呢。 點完菜,喫吧。 先是上了個湯,我點的菜尾湯(50元),老闆娘說,「菜尾」在客家話中就是剩菜的意思,當然這裡是現做的;我很喜歡喫鹹泡飯的,那也是剩菜做的。點這道湯,純屬好奇,主要是看看裡面有些什麼。湯很甜,裡面有不少筍片,半寸見方,還有白蘿蔔塊和捲心菜,對了,還有一片肉皮,兩個人衹給一塊肉皮?可能點大碗就夠分了吧!這二桃殺三士的歹毒老闆娘。 鹹蛋黃花枝(120元),花枝很嫩,用的是墨魚圈,鹹蛋黃也裹得很好,上桌前就在猜想會怎麼做,但沒想到是「圈」來做的。 筍絲封肉,用的是酸筍,有點小臭臭的,我一直在想,象臺灣、象日本,那些酸筍就是隠約有一點點小臭,但為什麼廣西的能臭到人神共憤的地步呢? 這個封肉,嚴格地說不及格,封肉的來歷是「象封印一樣」,哪有這麼小的封印的?但是,拜託哎,80元哎,還想喫到多大的肉,四塊咧,問題是你這四塊拼成一塊不就夠大了?算了算了,老闆娘別打我,我說着玩的。其實啦,路邊小店能有這樣的出品,已經很好了啦! 最後是辣豆瓣魚,可太好了,紅紅的一大盤,讓我想起來這才120元哎,魚身上鋪着不少蒜粒,把蔥蒜扒開,魚的口感極好,炸得透,很容易入味,吳郭魚皮厚,也很好喫。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這條魚一點都不辣,轉念一想,臺灣的客家人?不辣也正常。要是四川的客家人,可能就不一樣了吧?別和我說四川沒客家人,「湖廣填四川」忘了? 很好的客家菜飯店,雖說封肉的樣子有點奇奇怪怪,但味道沒問題就可以了,我網上查了一下,好象很多年都沒有漲過價,不知道這回疫情,還能不能堅持這個價格,祝福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