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遊

[臺灣紀遊]一夜五頓之老李牛雜第十八



那一天,一晚上喫了四頓,18年老鋪魷魚焿和豬皮、大安魯肉飯店喫了腰花湯和龍鬚菜、通化肉圓店喫了彰化肉圓和白切大腸,然而逛了夜市,又喫了骰子牛肉,一圈逛下來,又想找個地方喫點喝點,不知覺中又走到通化肉圓所在的那條路——「巷」——安和路二段59巷,有家「老李牛雜」,黃底紅楷字的燈箱,招人喜歡。
老李牛雜就在通化肉圓往西第二個街區,街區很小,所以相距不過一兩百米的樣子,老李牛雜有兩開間大,與其它飯店有玻璃有門不一樣,老李牛雜沒有門,是完全的開放式,也就是拉起捲簾門營業,整個店敝開在眼前。
店門口,靠右有個不鏽鋼大檯,一邊有個洞,洞裡有竃,洞中擱鍋,一直在煮着什麼。大檯的一邊放着三大罐液化氣,同樣是胖胖的,但是要比常見的家用的那種高上不少。大檯的一邊靠墻,朝店裡的那邊是供店員料理的,另兩邊則放着兩排小圓凳,讓那些不高興走進店裡的喫客可以隨便路過坐下便喫。
店中有十來張四人小桌,也是小圓凳,還有一兩張中型的圓檯面。店中沒有一本本的菜單,所有的菜都貼在了墻上,電腦打印刻字的價目,要麼紅底黑字、要麼黃底紅字,另外還有個別手寫的價目,加在一起,也有三十來個品種,都是牛肉、牛筋、牛雜之類的東西。環顧四周,最貴的要數「十全烏骨雞牛鞭湯」,應該是種暖鍋,售價2000元新臺幣,不過要事先預定。


我看到第二貴的,就是「牛蛋雙腰」了,有用蔴油炒的,也可以用番茄炒,每份都是420元,接下來,就沒有超過200元的東西了,帶牛肉的,芹菜、青茄、番茄隨意搭配(牛)半筋半肉,200元,然後各種的熱炒冷拌牛肉、牛心、牛肚,一律130元一份,若是燙個蔬菜,衹要100元,這價錢,真是有夠平了。
要了可真不少,反正便宜嘛,坐下後,老闆給了份蘸醬,一隻小碗,一半是蒜蓉,一半是水辣糊。
喝了牛雜湯,淡褐色的清湯,不見一滴油花,裡面有厚厚的黃色的牛板筋,煮得很透,既韌又軟,相當有口感。還有其它各樣的碎肉小肉,湯很清甜,有淡淡的香料味,果然蘸着辣醬喫,更有風味。





炒的毛肚,白的黑的都有,與洋蔥一起炒的,有一點點咬不動,但這主要是我的問題,記得在北京喫爆肚,北京朋友們說恰到好處時,我都會覺得有點咬不動,主要是因為我从小喫的是祖母精雕細作的蘇州菜,以軟爛易食的風格為主,簡單說,我的肌肉記憶衹會喫軟東西。炒毛肚中有酸菜,極是好喫,稍微有一點點辣。
椒麻牛板腸,是與黃豆芽、芹菜和洋蔥一起炒的,牛板腸用的是牛雜湯中一樣的板筋,應該就是煮好了放在一邊,有人點湯就切開了放在湯中,有人點熱炒同一樣拿一塊切開後炒。我過去衹喫過燒烤攤的牛板筋,這麼厚的牛板筋是燒烤攤的五六倍之厚。
牛板筋着了味,與牛雜湯中的比,各有風味,特別是挾起牛板筋,與黃豆芽或芹菜或洋蔥一起同嚼,口感彼此交錯,既好喫又有趣。
我衹喫了三樣東西?這不科學,不符合我的路子啊,其實我點的椒麻牛板筋是加料的,另外加了一份半筋半肉炒在一起,墻上那麼顯眼的的「半筋半肉」我怎麼會放過呢?於是軟糯的半筋半肉加上豆芽、芹菜和洋蔥,又幻化出不同的口感來,多麼好的體驗呀!
每一道都放了九層塔,他們是又多喜歡牛層塔呀?好在,我也喜歡。我一直說,衹有閩南人、蘇州人,才能把內臟做成清淡口味的,這裡所說的閩南人,也包括客家人,老李牛雜就是客家風味的。
想來也奇怪,客家人是中原來的,當時的中原,並沒有辣椒之類的重口味調料,甚至鹽都是很精貴的東西,所以料理衹能以乾淨清淡為主,客家人南遷,就把這個習慣保持了下來,反而是中原人,口味越來越重,怎麼反而倒落後了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