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遊]臺鐵便當第五十二

我在上海的時候,慕名去喫過「星期一便當」,在我眼裡,便當不就是盒飯嗎?我這個年紀的人,一提到「盒飯」,首先想到的是「民工」。我們那個時候,大單位是有食堂的,而且很多單位的食堂,是供應三餐的,我讀大學的時候,雖然天天回家,但早飯依然是到了學校才喫的。小單位的話,大家都會帶飯去,那個時候,微波爐還沒有「傳進」中國,雖然它在二三十年前已經被早川公司(夏普前身)批量化生產了;小單位有電爐可以加熱,沒有條件的人,會用廣口保温瓶帶飯,那種保温瓶和熱水瓶是一樣的,用抽真空的鍍銀雙層玻璃做瓶膽,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有大單位的人,就有食堂;有家的人,就可以帶飯,是那時全上海人的生活方式。那時,上海大興土木,到處都在建設,有大量的農民工,他們需要喫飯,於是就有聰明人,拉着親朋好友一起,做出飯菜來,裝在泡沫塑料盒子裡送到工地上,賣給民工們食用,早期的盒飯,價廉質次味劣,衹是重油重鹹,以滿足民工重體力活快速補充脂肪、鹽分和碳水的要求。這簡直和上海本幫菜的起源一模一樣,如今成為了非遺的本幫菜,最早就是在十六鋪碼頭賣給那些「扛包」的勞力喫的,要求也是脂肪、鹽分和碳水,我早說過,本幫菜是個極其尷尬的存在,作為上海的「本地菜系」,三千萬人口的上海,本幫菜館竟然連十家都不到,這簡直就是個笑話。 說回盒飯,隨着上海的建設力度大規模加大,隨着大量的上海工人下崗,很多下崗工人做起了盒飯生意,盒飯的競爭愈演愈烈,於是有的盒飯攤从「盲盒」制變成了「明廚」制。通常是一輛黃魚車,上面一個保暖桶,裡面是白飯,另外有十幾廿幾隻搪瓷缸放在黃魚車上,讓買的人看得到燒好的菜,以及可以隨意搭配。查了一下日記,我一共喫過兩次這種黃魚車上的盒飯,都是在威海路上,一次是鹹肉、素雞、麻辣豆腐和青椒豆腐乾絲,另一次是大塊燻魚、厚百頁炒芹菜、粉皮炒鹹菜、辣椒蘿蔔丁,雖然時間已是2014年,那兩頓飯,還是和民工們一起喫的,第一次是二月份,放在一個不鏽鋼的餐盤中,第二次是三月份,放在一個方的泡沫塑料盒中。 (圖:上海星期一便當) 再說回「星期一便當」,「便當」是個日語,从臺灣傳到上海來的,對的,不是从日本傳來的。這家星期一便當,開在威海路靠近人民廣場的地方,記得在2012年的時候,還是家網紅店,說是有很多上戲的學生喜歡這家,很奇怪的是,上戲離那兒可不近。 星期一便當,是典型的「池上便當」,它盛在以薄木片製成的扁盒子中,這是池上便當「發明」的,池上便當是臺(灣)鐵(路)便當的老祖宗。池上是臺灣東部的一個地方,臺東縣池上鄉,那裡的火車站至今也只是三等站,但是那兒誕生了「池上便當」,1940年代初,有一對夫妻,李約典和林來富夫婦開始在池上火車站售賣番薯餅,戰後,他們改賣以月桃葉包裹的飯糰,後來,又从飯糰變成了依然用月桃葉包裹的「飯包」,其中有白米飯、滷肉、烤肉乾、豬肝、瘦肉片、炸蝦餅和酸梅以及腌蘿蔔,聽着就很好喫啊!在1962年時,他們改用薄木片飯盒至今。據說池上的大米相當好,所以一步步地,池上便當聞名全臺;上海也開有多家池上便當,不知真假。 那家星期一便當還挺好喫,大大的炸雞排和大大的滷肉,還有小肉腸和蘿蔔乾、豆腐乾、半隻滷蛋,味道還可以,只是米飯很一般,反正,我也不怎麼喫米飯。 我到了臺灣,我去了火車站,我坐了高鐵,但是我沒有喫臺鐵便當。 臺鐵便當哪有那麼容易喫到的? 臺鐵便當只要100元新臺幣一盒,與90年代就要賣二十元一盒大陸火車盒飯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據說臺鐵便當相當好喫,而且不同地方的便當還不一樣,甚至有人專程从火車去池上、去阿里山、去奮起湖、去福隆喫各種當地出產的臺鐵便當,由於臺鐵便當太好喫,以至有人懷疑臺鐵當局只把精力用在便當之上,乃至被稱作「臺灣鐵路便當管理局」,有人說臺鐵的本業是便當,副業才是交通。 我是打算去喫臺鐵便當的,所以那天我只有喫了兩頓午飯,還留着肚子去火車上喫。夭壽哇!我的火車是下午一點三十六分从臺北去臺南的,十一點三刻,我在信維市場喫了小籠包;十二點,我在18年老赤肉羹喫了綜合羹;十二點半,我从酒店拿着行李出發;十二點三刻,我到了臺北高鐵站;十二點五十五分,我在自助機上拿到了名叫「ibon」車票;十二點五十八分,我路過了星巴克,从二樓排到一樓,生意可真好;一點零二分,我到了賣臺鐵便當的攤子前。 一個很好看的白色櫃檯,沒有人,寫着「販售時間:10:30~13:00」!@#$%^&*()_+!才差兩分鐘?為什麼! 我最終也沒有喫到臺鐵便當,在去臺南的火車上,有一本火車雜誌,上面有臺鐵便當的介紹,上面有六種便當的介紹,分別是:京醬肉絲蓋飯佐肉燥米粉、蘑菇鐵板雞丁、菌菇照燒蔬菜捲、燒烤蔬果豚肉、燒雞蓋飯佐臺式炒麵、蘑菇鐵板杏鮑菇。 想想都好喫啊,下午三點廿一分,我到了臺南,美食天堂,誰還記得臺鐵便當啊!

[臺灣紀遊]香香辣辣胡椒餅第五十一

話說當年,从貴州開車回來,離上海越近,歸心越盛。那是一個大年夜,喫過年夜飯,突然就下雪了,雪中帶着女兒到了好友濱濱的家裡,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兩家就開着車朝南開。上海的雪還好,但是一路往南往西,雪越來越盛,終於在那個「叫(宜)春」的城市下了高速,好好的泡了個温泉…… 隨後的十幾天,我們一路喫着向南,喫米粉喫得想吐,在苗寨買了魚和雞自己殺了打火鍋,喫牛胃液煮的牛癟,自己釣了大魚去桂林找飯店給我們燒,在大雪的山道邊打算出個份子參加鄉村婚禮喫那三四指厚的肥肉…… 去的時候,走走停停,一路喫喝玩樂,返程倒是輕車高歌,日夜奔馳,一日一夜之後,已經到了浙江境內。 「閣主,我們去喫金華小餅!」 「你是說在休息站買?」 「休息站的也很好喫,但怎麼能和高速下面的比?」 於是下了高速,路邊都是賣發財樹的,那種嫁接的佛手樹,每棵小樹上掛着十幾個黃色大佛手,很是喜慶,只是春節都已經過完了,賣給誰去?路上還有一排賣金華小餅的,家家門口一個大木桶狀的爐子,上面有個洞,擺着一圈又圈的小芝蔴餅。 金華小餅很小的,比上海的鮮肉月餅還是小上一圈,我兩口就可以喫一個,但是那玩意太燙了,只能慢慢喫。它也是起酥的,但是沒有鮮肉月餅那麼多層,所以它有一個硬殼,表面的芝蔴經烘烤也使之更香,裡面的餡是梅乾菜和肉,但是肉很少,只是意思意思而已。熱的金華小餅很好喫,冷的也能喫,但是不能多喫,因為梅乾菜畢竟還是蠻鹹的。 很多年後,我喫到了同工異曲的胡椒餅,在臺北。 士林夜市,雖然不好玩,但我還是玩過的,市林夜市有推車,也有固定的店,固定的店呢,白天當然也開。我喫的這家叫做「丞祖胡椒餅」,他們家在土林夜市,既有攤,也有店。 之所以會買胡椒餅喫,因為名叫「丞祖」。那個攤子的市口相當好,在土林夜市沿街的那排,攤子有個白色的燈箱,上面有手寫的兩個黑色大字「丞祖」,我乍一眼从右往左讀,讀成了「祖丞」,那是我大伯伯的名字。邵祖丞,被上海的媒體稱之為「上海灘最後的小開」,在我的《上海回憶‧杏園》一文中,有詳細介紹,反正,我當時會走向那個攤子,完全是因為這個名字。 胡椒餅,45元一個,是用一個與金華小餅一模一樣的爐子烤出來的。麵粉沒有發酵過,直接放上豬油後多次折叠,然後包入肉粒,再加上很多的蔥,包起來後沾水,再粘上芝蔴,然後貼到爐膛中……十來分鐘,即有了一個金黃色的饅頭形的烤餅了。 它可不象金華小餅那樣小小的,就象上海的天山大包那麼大,殼是硬脆的,一口咬下,燙而多汁,有很濃的香味,蔥香、肉香再加上濃郁香料味,讓人很是開胃。胡椒的味道挺重的,香香辣辣的挺好喫,就象是放大了的金華小餅。 據說丞祖胡椒餅於1941年在萬華區發跡,萬華區的名字是日本人起的,因為日語的「萬華」與臺語的「艋舺」相似,關於艋舺的故事,請看《臺北市政府》那篇。1941年至今,已經傳到了第四代,如今又開發出了起司版,希望他們能一如既往地守住老味道。 金華小餅不能多喫,會鹹;胡椒餅也不能多喫,會飽,我可不想還沒踏進夜市就喫了個飽。

[臺灣紀遊]臺南有座狐仙堂第五十

我在臺南的時候,除了來回花園夜市坐了出租車,其它時候,全是步行,走來走去,都會路過一幢綠玻璃外墻的大樓,它在府連路與大同路一段的交界處,樓外有一個很大的黃底紅字大招牌,上寫三個大字——「狐仙堂」。 狐仙堂?狐仙?那不是狐狸精嗎?對不起,對不起,不是狐狸精,是狐仙,是大仙!狐仙狐仙,我的這篇文章是為了宏揚您的大義,不要報復我,要報復的話,請不要以真身來報復,幻化成絕世美女來。 說實話,真會有男人會怕狐狸精嗎?嗯,或許有吧,那種怕老婆的,我又不怕,所以儘管來吧! 臺灣並沒有廣泛的狐仙崇拜習俗,在過去的華北地區倒是有「四大門」的說法,所謂「四大門」,乃是對四種靈異動物即狐狸(「胡門」)、黃鼠狼(「黃門」)、刺蝟(「白門」)和蛇(「常門」)的總稱。有一個叫「李慰祖」的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大學生在193x做過田野調查,那時的北京市郊,還到處都是「健在」的狐仙。 臺灣的狐仙崇拜,或許是日本人留下的,在日本佛教和神道教中,狐狸是稻荷神的使者,稻荷神是穀物、食物之神的總稱,有好多個,但他們都有狐狸使者,幾乎全國的稻荷神都供奉着狐狸。日本的狐仙有多種形象,最常見的是白色狐狸,耳朵的內側則是紅色的。 每次路過臺前的狐仙堂,我就很好奇?辦公樓裡的狐仙堂是什麼樣子的?臺北有許多廟和教堂就是在辦公樓裡的。臺灣的宗教很自由,各種宗教都有,據我所知,連奎師那道場都有,奎師那是印度三大神之一的毘濕奴的一個化身,毗濕奴有十個化身,其中一個化身是隻野豬,另一個化身就牛了,佛教創始人——佛陀。 我在美領館工作時,有好幾任總領事和文化領事都是摩門教徒,他們不約而同都娶了臺灣妻子,原因是摩門教要求男性教性教徒一生中至少去海外傳教一年,他們年輕時都去了臺灣,都在那兒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我自己都有一位臺灣的姑媽嫁入摩門教門,在鹽湖城幸福地生活着——鹽湖城是摩門教的大本營。 臺灣可能是全世界宗教最自由的地方了,據2019年美國國務院發布的《國際宗教自由報告》顯示,除了佛教、道教佔總人口的68%之外,還有一貫道、新教徒、天主教、彌勒大道和遜尼派穆斯林佔了5.9%,另外還天帝教、天德教、理教、軒轅教(黃帝教)、天理教、先天救教、山達基教(就是湯姆‧克魯斯信的那個「邪教」)、巴哈伊教(大同教)、耶和華見證人、真光教團、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世界和平統一家庭聯合會(統一教)、長老會、真耶穌會、浸信會、路德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以及聖公會等。 後來,我去谷歌了臺南的這個狐仙堂,衪倒是和日本沒有任何關係,而是道教下的一個分支,全稱「陽明仙府狐仙堂」,好象主要是求財和姻緣的,可惜的是在他們在辦公樓裡的道場被燒掉了——我猜大陸不能在辦公樓裡設廟肯定是因為消防通不過而絕對不是宗教管制——現在搬到安平區平豐路的沿街商鋪去,店頭是黑底紅字的,看上去比以前更酷了。 臺南的朋友,有空可以去拜拜哦!

[臺灣紀遊]那些土地公公們第卌九

美食家高文麒對我說:「臺灣的土地爺加起來,超過一個師了。」 上海話中有「老土地」一詞,既可以用來說人,也可以指一個地方,一個不是太大的區域。比如,我在南陽路出生,在陝西北路讀了六年書,又在波特曼工作了十八年,所以那片區域,就是我的「老土地」了。又比如,某街道工作人員,工作了很長的時間,街道內每家店賣什麼,每戶人家有多少人口,誰家愛打架,誰家有困難,都瞭如指掌,這樣的人,也被稱作「老土地」——指的是他就象土地爺般的存在。 對於我來說,擁有的土地爺的所有知識,全都來自於《西遊記》,西遊記小說,西遊記動畫片,每當孫悟空要暸解一些當地的事情,就「金箍棒在地上一通亂打」,然後就會憑空冒出個白鬍子老頭來,那就是土地爺了。在上海,沒有土地爺廟,直接谷歌「上海」「土地爺」,出來的是「上海土地爺殷國元一審被判死緩」「上海土地爺陶校興一審被判無期」「上海土地爺朱文錦涉嫌受賄案開庭」,這都些什麼爛事啊! 後來,我到了廈門、到了潮州,看到了不少土地廟,有的大,有的小,還有許多就是墻腳的一個神龕,裡面供着土地爺。再後來,我到了臺灣,那可真是大開眼界,真正讓我感受到了什麼叫做「身邊的神」,特別是臺南,每個街區都有土地爺,有的地方,街頭街尾各有一個土地廟,就是俗語「路頭路尾土地公」的來源了。 土地爺是所有佛道神仙中神格最低的,你別小看那些什麼金甲力士,那可是在中央工作的,而土地爺,就象是居委會主任,官雖小,却很受老百姓的愛戴。有人說,臺灣我也去過呀,臺南也去過,臺南是有許多廟,但怎麼印象中沒有「土地廟」啊? 土地廟是不寫「土地廟」三字的,土地爺有正式的名字,叫做「張福德」,我至少看到過五種關於他如何成神的傳說,所以你要是看到哪座廟寫着「福德祠」「福德廟」「福德公」「福德正神」,就是土地廟了。 我在臺南的時候,住過馬公廟町,那屬於一個叫做「六和境」的聯境,組成聯境的七座廟中,有三座土地廟,分別是大埔街福德祠、仁厚境福德祠和油行尾福德爺廟。據說這三位土地爺是親兄弟,被大家親切地稱之為大伯公(仁厚境)、二伯公(油行尾)和三伯公(大埔)。 其中油行尾福德爺廟全臺灣唯一一座供奉施琅將軍的廟,施琅的親人被鄭成功滅族,施琅後來又滅了臺灣鄭氏政權,那可真謂世仇了。六和境主廟是延平郡王祠,供奉鄭成功,一街之隔的土地廟中却又供着死對頭,他們倒是也不怕神仙打架? 臺灣和閩南的傳統習俗,有「做牙」的習俗,即每月的初二、十六用三牲(雞肉、豬肉、魚肉)祭祀土地爺,叫做「牙祭」,除此之外還會有乾果、點心等各種供品。待祭祀完成後,食用祭祀過的肉類,即謂「打牙祭」。正月初二是一年第一次「做牙」,稱為「頭牙」,而十二月十六日年底的那次,就叫做「尾牙」,我們現在有很多企業都辦尾牙宴,但恐伯沒多少人知道這兩字的出處吧? 以上照片為六合境大埔福德祠 以下照片為六合境油行尾福德爺廟

[臺灣紀遊]中華民國秋海棠第卌八

《臺灣紀遊》系列寫到現在已經有四十八篇了,我用了「十、廿、卅、卌」的編號系列。這個系列發表在中國微信平臺上時,文前都有一段「聲明」,以表示「支持中國統一」,那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正如那些見到短䄂子就能想到生殖器就能想到私生子的無恥之徒,有些人只到見到「臺灣」兩字就能想到「臺獨」就能想到「行走的50萬」。在微博上,網軍們能夠通過博主的言論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間諜,說實話,人類歷史上還沒有過任何一個間諜在敵方陣營中表達過自己的政治立場的,縱觀中國歷史,反而是那些忠心喊得最響的,不是漢奸就是間諜。 我的那段「聲明」的後半段是這樣的:「本系列出現所有『中國』字樣的,泛指一切包括但不僅限於大陸、香港、臺灣、西蔵、上海、新疆、外蒙古、釣魚島、海參崴、庫頁島、江東六十四屯和唐努烏梁海在內等一切中國網民主張的土地。」 這些地方,其實並不是中國網民主張的土地,中國網民只知道核平臺灣和釣魚島,其它的那些地方,象是「海參崴、庫頁島、江東六十四屯和唐努烏梁海」,在哪兒他們都不知道,大多數連聽都沒聽說過。 這些地方在哪兒?我在臺北士林的誠品書店,看到了一份《中華民國秋海棠全圖》,小標題寫着「依據國民政府舊有國界」「設都南京市」「中國大陸三十五省」的字樣。這份地圖,面積是1141萬平方公里,前面說到的那些地方,這張圖上都有,那張圖的四極是「極北:唐努烏梁海之薩彥嶺脊;極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合流處之黑瞎子島;極南:南沙群島曾母暗沙立地暗沙海域;極西:帕米爾高原的噴赤河」。 話說馬英九在2019年去東吳大學演講時,問在座大學生「我國最南的領土叫什麼?」,結果全場無言,最後只有一位學生回答「曾母暗沙」,馬英九問這個學生「你是哪個小學畢業的?」,沒想到該名學生說「我是大陸的」。 由於這張圖包含了整個蒙古國及其西北角上被俄羅斯控制的唐努烏梁海,所以整個中國的樣子,並不是一隻雞,而象是一片秋海棠的葉子。 這張圖,在遷臺幾十年後,一直在繪製,目前的最新版是1998年由內政部繪製的。這張圖,共有38個省級區域,其中包括省會在庫倫(烏蘭巴托)的「蒙古地方」,區域包括了蒙古國、唐努烏梁海和內蒙古。其它還有綏遠省,省會歸綏市(呼和浩特);察哈爾省,省會張垣市(張家口);熱河省,省會承德;安東省,省會通化;遼北省,省會遼源;松江省,省會牡丹江;合江省,省會佳木斯;嫩江省,省會齊齊哈爾;興安省,省會海拉爾;西康省,省會康定。 另外,還有些省,省會與現在並不一樣,由於南京成了首都,江蘇省的省會則是鎮江,河北省會則是清苑縣(石家莊),新疆省會則叫迪化(烏魯木齊)。 大陸以前,對於這張地圖和這些行政劃分,都是諱莫如深,在大陸出生的孩子,幾乎對此一無所知。 由於現在的中華民國已在2002年承認了蒙古國的合法地位,放棄了對整個蒙古國的領土主張,所以現在中華民國眼裡的中國,也已經不是秋海棠了。此外,還有過一份「編印大陸地區地圖注意事項」,雖然這份東西的前世今生很復雜,但是簡單來說,就是對面決定以後要是再印地圖,大陸部分的,不論什麼省名市名區域劃分,都照這邊的來,唯一的要求是:不能用簡體字。 雖然這份東西在幾年後被廢除了,但是對於大陸這邊的地圖如何印,算是有了個指引。不過,現在民進黨當道,他們既不會去重繪大陸部份的地圖,也不會再印了。 秋海棠圖,在臺灣,事實上就是個歷史圖樣了,希望大陸方面也不要再忌諱這張圖了,噢,也許不能,現在正打着仗的,大陸可是站在那一邊的。 站在佔有了「海參崴、庫頁島、江東六十四屯和唐努烏梁海」的那一邊。

[臺灣紀遊]中華民國秋海棠第卌八

《臺灣紀遊》系列寫到現在已經有四十八篇了,我用了「十、廿、卅、卌」的編號系列。這個系列發表在中國微信平臺上時,文前都有一段「聲明」,以表示「支持中國統一」,那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正如那些見到短䄂子就能想到生殖器就能想到私生子的無恥之徒,有些人只到見到「臺灣」兩字就能想到「臺獨」就能想到「行走的50萬」。在微博上,網軍們能夠通過博主的言論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間諜,說實話,人類歷史上還沒有過任何一個間諜在敵方陣營中表達過自己的政治立場的,縱觀中國歷史,反而是那些忠心喊得最響的,不是漢奸就是間諜。 我的那段「聲明」的後半段是這樣的:「本系列出現所有『中國』字樣的,泛指一切包括但不僅限於大陸、香港、臺灣、西蔵、上海、新疆、外蒙古、釣魚島、海參崴、庫頁島、江東六十四屯和唐努烏梁海在內等一切中國網民主張的土地。」 這些地方,其實並不是中國網民主張的土地,中國網民只知道核平臺灣和釣魚島,其它的那些地方,象是「海參崴、庫頁島、江東六十四屯和唐努烏梁海」,在哪兒他們都不知道,大多數連聽都沒聽說過。 這些地方在哪兒?我在臺北士林的誠品書店,看到了一份《中華民國秋海棠全圖》,小標題寫着「依據國民政府舊有國界」「設都南京市」「中國大陸三十五省」的字樣。這份地圖,面積是1141萬平方公里,前面說到的那些地方,這張圖上都有,那張圖的四極是「極北:唐努烏梁海之薩彥嶺脊;極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合流處之黑瞎子島;極南:南沙群島曾母暗沙立地暗沙海域;極西:帕米爾高原的噴赤河」。 話說馬英九在2019年去東吳大學演講時,問在座大學生「我國最南的領土叫什麼?」,結果全場無言,最後只有一位學生回答「曾母暗沙」,馬英九問這個學生「你是哪個小學畢業的?」,沒想到該名學生說「我是大陸的」。 由於這張圖包含了整個蒙古國及其西北角上被俄羅斯控制的唐努烏梁海,所以整個中國的樣子,並不是一隻雞,而象是一片秋海棠的葉子。 這張圖,在遷臺幾十年後,一直在繪製,目前的最新版是1998年由內政部繪製的。這張圖,共有38個省級區域,其中包括省會在庫倫(烏蘭巴托)的「蒙古地方」,區域包括了蒙古國、唐努烏梁海和內蒙古。其它還有綏遠省,省會歸綏市(呼和浩特);察哈爾省,省會張垣市(張家口);熱河省,省會承德;安東省,省會通化;遼北省,省會遼源;松江省,省會牡丹江;合江省,省會佳木斯;嫩江省,省會齊齊哈爾;興安省,省會海拉爾;西康省,省會康定。 另外,還有些省,省會與現在並不一樣,由於南京成了首都,江蘇省的省會則是鎮江,河北省會則是清苑縣(石家莊),新疆省會則叫迪化(烏魯木齊)。 大陸以前,對於這張地圖和這些行政劃分,都是諱莫如深,在大陸出生的孩子,幾乎對此一無所知。 由於現在的中華民國已在2002年承認了蒙古國的合法地位,放棄了對整個蒙古國的領土主張,所以現在中華民國眼裡的中國,也已經不是秋海棠了。此外,還有過一份「編印大陸地區地圖注意事項」,雖然這份東西的前世今生很復雜,但是簡單來說,就是對面決定以後要是再印地圖,大陸部分的,不論什麼省名市名區域劃分,都照這邊的來,唯一的要求是:不能用簡體字。 雖然這份東西在幾年後被廢除了,但是對於大陸這邊的地圖如何印,算是有了個指引。不過,現在民進黨當道,他們既不會去重繪大陸部份的地圖,也不會再印了。 秋海棠圖,在臺灣,事實上就是個歷史圖樣了,希望大陸方面也不要再忌諱這張圖了,噢,也許不能,現在正打着仗的,大陸可是站在那一邊的。 站在佔有了「海參崴、庫頁島、江東六十四屯和唐努烏梁海」的那一邊。

[臺灣紀遊]臺北市政府第卌七

艋舺是什麼意思?我不知道,但是很明顯,都是和「船」有關的吧?有種小蟲叫做「蚱蜢」,換成「舟」字旁,就是「舴艋」,指的是「小船」,而「舺」指的也是「船」。「艋舺」連用,只是指臺北的這個地方,還有部電影叫《艋舺》,講的是臺北黑幫的故事。 淡水河是在臺北西面穿過整個臺北市的一條河,它有三條支流,分別是基隆溪、大漢溪和新店溪,艋舺就在淡水河與新店溪的夾角的北面部分,據說艋舺是整個臺北的發源地。這很說得過去,文明都是从河邊開始的,二條河匯流的地方,還有比這更好的嗎? 艋舺的地方並不大,但却曾經是臺灣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清朝時說的「一(臺南)府二(彰化)鹿(港)三艋舺」,就是臺灣最大的三個城鎮。 艋舺的中心是龍山寺,也是現在是艋舺唯一的一座國定古蹟,龍山寺主神觀世音菩薩,在清朝時,這裡是臺北三邑(泉州)人的信仰、政治、軍事中心,厲害吧?小小的艋舺,廟可真不少,除了龍山寺外,還有日本人建的西本願寺(已毁,僅存遺跡),供觀音的慈雲寺,供靈安尊王的青山宮,供清水祖師的清水巖,以及據說求籤極其靈驗的地藏王廟,我就抽了一個「上上籤」。 我从來沒去過艋舺,我最多算到過交界處。从中山堂出來,過馬路,就是西門町,沿着西門町往淡水河走,走到底,我喫了一家「特殊口味豬血湯」,再往南,就是「艋舺」了。 慢着,你沒有去過艋舺,是怎麼求到地藏王廟的籤的?噢,我懂了,代客遠程求籤服務,對不對? 不對!我是在臺北市政府求的籤。 臺北的市政府,就在臺北101大樓的正北面,整個街區都是。在臺北,任何人都可以去市政府,只要是工作時間都可以,不象上海那樣要等到每週三,還要在信訪處門口排隊。臺北的市政府門口沒有武警,連保安都沒有,大門敞開,歡迎光臨。市政府大樓是「卄」字形造型,在兩個「十」字的當中,分別有一幢矮的門樓,即是臺北市政府的西門和東門,都寫着「臺北市政府」,西門是橫寫的,東門則是竪的。東門西門之間,就是市政府大廳,廣場上放了幾百張椅子,供遊客和市民休息,當中和東邊有法務局、衛生局、地政局、秘書處、市民服務經、哺乳室、郵局、便利店、餐廳,真是什麼都有,全都對市民開放,我雖然沒進過上海市府,但我進過臺北市府啦! 市府大樓的西門樓,一到四樓是「臺北探索館」,我先是去的四樓,那是個介紹臺北歷史的展廳,原住民的故事、西門町的故事、艋舺的故事,都是在那兒見到的。在艋舺的展區,有一個小型的裝置,上面有座艋舺地藏王廟的模型,裝置前有個籤筒,抽起籤後,就會从打印口出一張籤訣來,還是中英文對照的。 四樓的展覽,信息量很大,詳細的地介紹了原住民是如何休養生息的,福建人是怎樣渡海求生的,我還看到了一首《渡臺悲歌》寫得好「 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 就是窖場也敢去,台灣所在滅人山,台灣本係福建省,一半漳州一半泉。 一半廣東人居住,一半生番併熟番,生番住在山林內,專殺人頭帶入山。 帶入山中食粟酒,食酒唱歌喜歡歡,熟番元係人一樣,理番吩咐管番官。」,全歌共有二千多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文末的鏈接去閱讀全文,這是個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卓心美設計製作的網站。 我還去了二樓,二樓是個特展,是《何日君再來‧鄧麗君文物紀念展》的特展,展廳中循環播放着《何日君再來》《一見你就笑》《晶晶》,展品有千足金製成的全球僅三千張的「鄧麗君黃金黑膠唱片」,有全套43張的經典專輯,也有她常穿的黑色鳳凰旗袍。 還有件特殊的展品,就是她在勞軍時穿過的軍裝,看到那件軍裝,我心裡就在想,還好鄧小姐死得早,否則鐵定被打成臺獨啊,就象大S那樣,管你山東人河北人,只要在臺灣就是。沒想到,回來後去微博上一搜,還真有網民罵鄧麗君臺獨的。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渡臺悲歌:https://web.fg.tp.edu.tw/~nancy/Taiwan/A2.htm

[臺灣紀遊]椪糖好好玩第卌六

重看《老友記》,真心為他們之間的友誼和感情感到温馨,他們的生活方式與三觀,也着實讓當時的我大開眼界。有一位國內的朋友說:「三十年前看《老友記》,以為許多東西我們將來也會有,現在才知道永遠都不會有」,真是令人扼腕唏噓。 我現在看到了第九季,其中有一集是說「劫匪」的,原來菲比前是在街上混的,她在十四歳時打劫過羅斯……我也是在街上混過的! 我从小在愚園路長大,栢油馬路、新式里衖、抽水馬桶、管道煤氣,从到衖堂底,有扇鐵門,過了那道門,是另外的世界。那是條叫梅家橋弄的小路,那裡是用大鵝卵石鋪成的彈砎路,房子是棚戶,家家戶戶生煤爐倒馬桶,由於缺乏下水系統,那裡的地面常年都是濕的。愚園路上有許多弄堂都接到梅家橋弄,那些鐵門,晚上都是鎖起來的,而那些弄堂,在愚園路這邊,別說白天晚上了,壓根在這邊就沒有門。 劃地塊讀書的話,愚園路的孩子和梅家橋的孩子是在同一個小學的,那個時代,梅家橋的孩子是被老師當眾取笑和歧視的,在當時老師的眼裡,愚園路的小孩子讀不好考不好是不專心不用功不努力,而梅家橋的小孩子讀不好考不好根本就是天經地義的,老師對他們的要求就是不要「帶壞」愚園路的孩子。 我就是在梅家橋「混」的——否則我怎麼會知道「轉糖」怎麼玩的?梅家橋上愚園路419衖的後衖口,常見有一個賣「轉糖」的小攤子,那是個扁擔挑子,放下後,是個架子,上面有一個打開的扁盒子,盒子的當中有個洞,架子上的竹竿可以从中穿過。盒子的底部,是一塊方的白色大理石,蓋子上刻着兩個圓環,小環裡晝着小雞小鴨等圖樣,大環則有龍、麒麟、花藍等圖樣,蓋子的當中有個短木柱,木柱頂端有根朝天的粗鐵釘。攤子的另一邊,主要是隻煤爐,還有糖罐什麼的東西。攤主是個老頭,記憶中是個很老的老頭,皮膚很黑,皺紋很多。 攤主有個木柄銅勺,舀點糖放在勺中,燒到發黃,攤主就拿着勺子在大理石板上作晝,他還有塊銅片,比鉛筆盒的尺寸小一點,那塊銅片相當重要,很多時候,攤主在大理石上澆一大灘糖,用銅片一壓,就成了個圖餅,可以用來做很多的東西,比如花籃的底;而每一幅糖畫,畫好後,要在趁糖未乾之前放上一根竹簽,然後用這塊銅片把整個糖畫鏟起來,接着插到那根高起的竹竿上,那裡插着很多糖畫,如果有錢,可以直接買,最貴的花藍,要二角錢一個。 如果沒有錢,可以「轉」,三分錢可以轉內圈,五分錢轉大圈,攤主有一長一短一粗一細兩根圓棍,一頭有垂下的針,當中有個洞可以套在圖案當中的鐵釘上。平時這兩根圓棍是被藏在攤主的案下的,以防小孩子手賤邊看熱閙邊去轉。等「有錢」的孩子付了錢,攤主就从攤下拿出根棍子來,套上鐵釘,然後大家一起看着那孩子轉,大家一起屏氣息聲,就象是看自己的運氣似的。大環小環的圖案是有黑線圈起的,圖案與圖案之中還有竪線隔出的空白區域,轉到什麼圖案,攤主就現在用糖勺澆畫一個出來;如果轉到空白處,就什麼糖畫都不能得到了,只能拿用兩根小竹簽挑起的麥芽糖。「據說」左右手各拿一根小簽不斷來回攪動麥芽糖,最後可以使透明的麥芽糖變成不透明的而且更加稠厚,我沒有試過也沒有信過,我都是直接把麥芽糖直接喫掉的,直到十多年後在華盛頓特區看一家糖菓店現場做拐杖糖,才意識到原來麥芽糖還可以這樣玩。 轉糖最有趣的時候,發生在「掐線」時,即棍子上垂着的小針正好壓在分隔的黑線上,那時攤主會宣佈「沒中」,小孩子會堅持中了,邊上看熱閙的會幫腔起閧,很是「閙猛」。我當時只覺得那個攤主很兇很不拘言笑,現在想來他應該是個挺喜歡孩子的,不喜歡孩子誰做這行啊?我也突然意識到家長可能更想我轉到麥芽糖,而不是拿着一個糖畫在灰塵中不斷地舔食…… 我是在一師附小老師眼裡的下隻角混過的人!我在那兒轉過糖!我轉到過龍,也轉到過立體的花藍! 有那個小孩子不喜歡糖呢?而且是攤子上現做的糖! 我在臺南的赤嵌樓前,又看到做糖的老大爺。那個攤子,比我小時候玩的那個,可寒酸不少了,梅家橋的那個,估計現在照文物賣,可以賣不少錢了。赤嵌樓的這個,就是一張小桌子,兩個小的鑄鐵小炭爐,每個炭爐底下的進風口前,有個方形的塑料電風扇正對着吹,這我可太熟了,那是兼容機電源箱上的拆下來的風扇,還是相當老式的那種,改裝一下弄個直流電源,一節電池可以吹好久了。攤子邊上有塊紙板,寫着「掽糖」兩字。 圓的鐵爐子,每個爐子邊上夾了一個大夾子,以便可以抵住勺子,勺子是直柄的,有點象上海人個蛋餃的那種,只是大一點。 前段時間,韓國網劇《魷魚遊戲》紅遍世界,裡面就有椪糖,不過韓式椪糖與臺式椪糖並不一樣,韓式的是將之壓扁,壓上圖案,然後用針將圖案硺下,更有趣味。 不過看着做臺式椪糖,也很有趣。攤主也是個老頭,他是兩個爐子同時操作,來回往復。攤主先是在勺子里舀幾勺砂糖,加一些水,然後放在爐上煮,幾分鐘後,糖漿變黃變稠,攤主就用一根小木棒邊煮邊攪,糖漿越發黃褐起來;接着,攤主把勺拿離了炭爐,然後舀了一小茶匙白色粉末(小蘇打粉)加入糖漿,接着就離火不斷的轉圈攪拌,大概一分鐘後,攤主突然拿起了小木棒……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半勺糖漿在毫無徵兆下,突然膨脹起來,就象是吹氣一般,霎那間就从液體的一灘糖漿變成了固體的一個扁球,扁球上有着粗大的裂紋,看着很是漂亮。什麼?沒看明白?兩份碳酸氫鈉加熱後變成一份碳酸鈉一份水一份二氧化碳,都還給老師了?2 NaHCO3 → Na2CO3 + H2O + CO2↑!!!二氧化碳被鎖在了糖裡,所以就變大了啊! 老人把整個勺子再放到爐子裡烘烤片刻,然後把勺子一翻,整個球就掉了出來,底上有些焦糖,就是膨脹後再烘而成的。這個圓球很輕很輕,本來也就一點點砂糖嘛,主要都是空氣,好玩吧?。 「椪糖」,也寫作「掽糖」「膨糖」「泡糖」,由於富含氣泡,英文也叫做「honeycomb toffee(蜂窩太妃)」,很可能是由日本傳入臺灣的。 最後,明知「永遠不會有」,還是「希望會有吧」!

[臺灣紀遊]臺南山根壽司第卌五

臺南實在是很接地氣的地方,每一個街區的廟,是的,幾乎每個街區都有廟,有的甚至街頭街尾各一座,一條街面對面各一座,雖然那些都很小,但是都雕工精美,如果事先做了關於「聯境」的功課,對照着一個個去走訪,是件很有趣的事。 臺南有很長的日佔時期,1895年到1945年,共五十年,現在還有很多老人會日語。我在臺灣出版的書,編輯的母親就是日本人。據說日佔時期的日本人管理還不錯,因此臺灣人對於日本的感情和中國人不一樣,時至今日,臺灣和日本,也是雙方遊客的熱點。 臺灣有許多日本的痕跡,建築上有臺南臺北的神社,語言上有許多的日語單詞,至於飲食上,就更多了。臺灣的「甜不辣」,其實就是日語「天婦羅」的音譯,至於現在上海便利店到處可見的關東煮,並非由日本傳來,而是由臺灣的便利店傳到大陸的。臺南式日料,就象上海的羅宋湯,早已本土化,與上海動輒二三千一人的日料比,我一直在想這個價錢為什麼不買張機票去日本喫呢?不去,至少也可以去臺南喫啊! 一開始,我就介紹過在復興市場中的魚壽司,後來,我又找到了一家買了帶回民宿喫的玉婆壽司。玉婆壽司屋在開山路上,友誠蝦仁肉圓的正對面,有個藍底白字的店頭寫着「玉婆壽司屋」。說是「屋」,那是騎樓下面的一間小屋,小屋很小,只能放下一輛推車,做生意的時候,就把推車推到騎樓下面的人行道上,那是輛很小的推車,還沒有一張寫字檯大,推車上寫着「壽司‧便當」,而價目表則貼在身後小屋的門上。價目表上有二十四種壽司,最貴的壽司15元,最便宜的3.5元,但是不要以為想喫啥就點啥,據說隨着老人年歳增長,每天做的壽司品種越來越少,而且總數也在減少,反正是個「去早了沒有,去晚了也沒有」的存在,反正你不用特地去,如果住得近又正好路過的話,可以買上一份試試。 玉婆壽司是許多臺南人都不知道的所在,但是另一家「山根壽司」,就是網紅般的存在了。這家壽司的「市口」太好了,他與祀典大天后宮和祀典武廟在同一個街區,店面正對着赤崁樓,有點大大的竪燈箱,白底黑字「山根壽司」四字。 說是店,他其實還是個攤,你沒法坐到店面裡去喫,依然要在騎樓下搭出的臨時桌上喫。同樣是一輛推車,只是這輛要比玉婆壽司的那輛大得多,有一張大寫字桌那麼大吧,推車的頂上還做了壽司亭屋頂的裝飾。 做的東西可要比玉婆多多了,不但有冷的壽司,還有湯物、炸物和烤物,小小的一張點菜單,竟然有五六十樣可選,岩燒蛤蜊、土瓶蒸、玉子燒、牛蒡、海鮮丼、炸雞腿,應有儘有,算是常見日料的東西都有了,咦,為什麼有「炸雞腿」?生意實在太好了,想喫的話還要等位,等位時可以看看他們的出品,並且在點餐單上事先點好。看着什麼都挺誘人的,但我沒有打算當作晚飯來喫,我還要去對面喫度小月,還要去這兒那兒喫這個那個,所以也就在此意思了一點。 要了120元的鮭魚籽,又要了份120元的炸蚵酥,這就是典型的臺南才會有的日料了,還要了壺清酒(95元),日料店怎麼可以不喝清酒呢?清酒還是熱的,在冬日的臺南街頭,喝得暖洋洋的。 鮭魚籽很新鮮,量不是很多,畢竟是網紅店嘛! 炸蚵酥好大的一盆,酥、鬆、鮮、香,鮮的是蠔仔,香是九層塔的味道,外面裹的是地瓜粉,顆粒很粗,也一定要地瓜粉,才會酥。 挺不錯的一家壽司鋪,相對臺南的平均水平來說,價格不便宜;相對於ins網紅店來說,那可真是太便宜了。 據說他們最近把邊上的店面喫了下來,可以在空調房裡堂食了,那樣的話,體驗會好上不少,我可是坐在街上看着來往的車輛喫的。 <iframe src=”https://www.google.com/maps/embed?pb=!1m18!1m12!1m3!1d3672.732583104905!2d120.19984781496727!3d22.99685908496604!2m3!1f0!2f0!3f0!3m2!1i1024!2i768!4f13.1!3m3!1m2!1s0x346e766179ae7dab%3A0xcaae1eac7087d6f!2sYamane%20Sushi!5e0!3m2!1sen!2sus!4v1647740832545!5m2!1sen!2sus” width=”600″ height=”450″ style=”border:0;” allowfullscreen=”” loading=”lazy”></iframe>

[臺灣紀遊]橡皮圖章第卌四

蘇州有那麼一句俚語,流傳得不是很廣,知道的人也不是那麼多,算是個冷門的方言俗語吧,這句話叫做「橡皮圖章」,先來說說用法。 當你小區被封,你却有封重要的法律文書要送出去,本來也就是消消毒傳遞的事,但你們小區的管理人員「死不講理」或「只認死理」,怎麼都不肯把你的文書傳送給門口的快遞員時,就可以說「俚篤儕是橡皮圖章,勿擔肩骱呃!」。 又比如,明明區裡市裡都沒有要求全民居家隔離,但是街道小區却死活不讓你出門,這時也可以說「畀橡皮圖攔牢哉」。 「橡皮圖章」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那種位卑權重的吏員,他們不能決定任何事,只有一個敲章的權力,但是他不敲,你就過不去;一是指「拿着雞毛當令箭」的現象,兩種其實是一種。 英語世界也有這種說法,叫做「rubber stamp」,比如「專政政體的立法機關便是一種常見的橡皮圖章,只會一味地通過法令。而一般而言,這種立法過程更多是為了營造出表面合法性與專政和諧統一的假象,而並非因為該立法機關具有相對應的權力。 」(維基) 臺灣有好多橡皮圖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任天堂的「動物森友會」電玩,真是個老少皆宜的東西。在那裡,有個博物館,有昆蟲館、海洋館和化石館,在搞活動的時候,就要去到博物館的各個點,敲一個章,等集齊了某個類目的章,就可以換相應的禮品。 這就是日本旅遊點的玩法,拿着空白本子來敲章——橡皮圖章,臺灣也到處都是。臺灣大多的景點,剛進門都會有個桌子,有印泥,有橡皮圖章,也有原子章,就是不用印泥的那種。你只要事先準備一本本子即可,另外,還有售賣的「圖章護章」,一個個地方寫好了,就等你去敲章。如果你對蓋章品質有講究的話,那就要做些準備了,要純白的無線無點的本子,要準備吸油的紙,蓋上章之後,把吸油紙蓋上,然後再合起本子,對了,直接買宣紙空白印譜即可,速寫本也不錯。 我收集了三十六個章,我先拿最有趣的一個出來。 大家聽說過「一片紅」嗎?那是一張郵票,中國郵票,把臺灣和大陸印成了兩種顏色,就是照現在美國國務院的最新標準印的,但在當時顯然是錯了呀,於是出郵票的部門緊急把郵票追了回來,但依然有些流傳在外,特別是整張的,更珍貴,據說最近到拍到了近千萬元的價格。 大家應該也聽說過錯版人民幣錯版這個那個賣大價錢的故事吧?各位請看,我就有一個錯版印樣,這是大天后宮好幾個圖章中的一個,但是錯刻成「大天宮后」了,那就从建築章變成神的章了。神章神章,讓我發財吧,發了財請讀者喫臺灣菜! 臺灣到處都有橡皮圖章,景點自不必說,名飯店、高鐵站、夜市甚至7-Eleven,都有橡皮圖章供遊客蓋印。 在此,介紹幾枚我喜歡的印樣。 大天后宮的另一枚,有「無菸廟宇」四字,讓我喜歡的原因並不是這個廟不點香不供蠟燭,而是「無菸」兩字,「菸」是「烟」的繁體字,臺灣用「菸」香港用「煙」。臺北公共場所禁菸,大多數地方不讓吸菸,於是就有人士指出既要保護不吸菸人士也要保護吸菸人士的權益,他們主張禁止多少公共場所吸菸,也要設立多少相應的吸菸點,這才是公平。看到這個新聞,新有感觸,這才是民主社會該有的樣子。 鼎泰豐的圖章也很可愛,雖然我一直罵他們。孔廟的「魁星」章也是我喜歡的,魁星一直不是尊好看的神,那個章刻得很傳神。 希望旅游點的橡皮圖章多點再多點,「有關部門」的少點再少點。 赤崁樓 孔廟 孔廟 孔廟 孔廟 孔廟 孔廟 孔廟 中正堂 中正堂 中正堂-蔣介石 中正堂-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