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是什麼意思?我不知道,但是很明顯,都是和「船」有關的吧?有種小蟲叫做「蚱蜢」,換成「舟」字旁,就是「舴艋」,指的是「小船」,而「舺」指的也是「船」。「艋舺」連用,只是指臺北的這個地方,還有部電影叫《艋舺》,講的是臺北黑幫的故事。
淡水河是在臺北西面穿過整個臺北市的一條河,它有三條支流,分別是基隆溪、大漢溪和新店溪,艋舺就在淡水河與新店溪的夾角的北面部分,據說艋舺是整個臺北的發源地。這很說得過去,文明都是从河邊開始的,二條河匯流的地方,還有比這更好的嗎?
艋舺的地方並不大,但却曾經是臺灣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清朝時說的「一(臺南)府二(彰化)鹿(港)三艋舺」,就是臺灣最大的三個城鎮。
艋舺的中心是龍山寺,也是現在是艋舺唯一的一座國定古蹟,龍山寺主神觀世音菩薩,在清朝時,這裡是臺北三邑(泉州)人的信仰、政治、軍事中心,厲害吧?小小的艋舺,廟可真不少,除了龍山寺外,還有日本人建的西本願寺(已毁,僅存遺跡),供觀音的慈雲寺,供靈安尊王的青山宮,供清水祖師的清水巖,以及據說求籤極其靈驗的地藏王廟,我就抽了一個「上上籤」。
我从來沒去過艋舺,我最多算到過交界處。从中山堂出來,過馬路,就是西門町,沿着西門町往淡水河走,走到底,我喫了一家「特殊口味豬血湯」,再往南,就是「艋舺」了。
慢着,你沒有去過艋舺,是怎麼求到地藏王廟的籤的?噢,我懂了,代客遠程求籤服務,對不對?
不對!我是在臺北市政府求的籤。
臺北的市政府,就在臺北101大樓的正北面,整個街區都是。在臺北,任何人都可以去市政府,只要是工作時間都可以,不象上海那樣要等到每週三,還要在信訪處門口排隊。臺北的市政府門口沒有武警,連保安都沒有,大門敞開,歡迎光臨。市政府大樓是「卄」字形造型,在兩個「十」字的當中,分別有一幢矮的門樓,即是臺北市政府的西門和東門,都寫着「臺北市政府」,西門是橫寫的,東門則是竪的。東門西門之間,就是市政府大廳,廣場上放了幾百張椅子,供遊客和市民休息,當中和東邊有法務局、衛生局、地政局、秘書處、市民服務經、哺乳室、郵局、便利店、餐廳,真是什麼都有,全都對市民開放,我雖然沒進過上海市府,但我進過臺北市府啦!
市府大樓的西門樓,一到四樓是「臺北探索館」,我先是去的四樓,那是個介紹臺北歷史的展廳,原住民的故事、西門町的故事、艋舺的故事,都是在那兒見到的。在艋舺的展區,有一個小型的裝置,上面有座艋舺地藏王廟的模型,裝置前有個籤筒,抽起籤後,就會从打印口出一張籤訣來,還是中英文對照的。
四樓的展覽,信息量很大,詳細的地介紹了原住民是如何休養生息的,福建人是怎樣渡海求生的,我還看到了一首《渡臺悲歌》寫得好「
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
就是窖場也敢去,台灣所在滅人山,台灣本係福建省,一半漳州一半泉。
一半廣東人居住,一半生番併熟番,生番住在山林內,專殺人頭帶入山。
帶入山中食粟酒,食酒唱歌喜歡歡,熟番元係人一樣,理番吩咐管番官。」,全歌共有二千多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文末的鏈接去閱讀全文,這是個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卓心美設計製作的網站。
我還去了二樓,二樓是個特展,是《何日君再來‧鄧麗君文物紀念展》的特展,展廳中循環播放着《何日君再來》《一見你就笑》《晶晶》,展品有千足金製成的全球僅三千張的「鄧麗君黃金黑膠唱片」,有全套43張的經典專輯,也有她常穿的黑色鳳凰旗袍。
還有件特殊的展品,就是她在勞軍時穿過的軍裝,看到那件軍裝,我心裡就在想,還好鄧小姐死得早,否則鐵定被打成臺獨啊,就象大S那樣,管你山東人河北人,只要在臺灣就是。沒想到,回來後去微博上一搜,還真有網民罵鄧麗君臺獨的。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渡臺悲歌:https://web.fg.tp.edu.tw/~nancy/Taiwan/A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