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大廈新婚宴 八冷八熱兩點心

06/03/07         週日,同事結婚,在上海大廈,上海大廈在外白渡橋堍,酒席在17樓,到底老店了,有點破敗,不過露台景色絕佳,看來多年前洋人的址真是選得好。 (油爆蝦,用基圍蝦做成,很是入味,香、甜,可以打到8分) (目魚大烤,賣相好,味道一般) (鴨肫肝,淡而無味,絕對失敗) (鰻鯗,尚可,5分) (海蜇頭,居然有沙,也太丟上海大廈的臉了) (這個簡單,燈影牛肉,直接打開包裝袋就可以了,也太蒙人了吧?還有一個棗子,照片沒拍好,就算了) (黃瓜,於賣相味道都不行,不給分) (清蒸多寶魚,賣相一般,味道一般,我於隨後的週三也做了一回,比這好上幾倍) (白靈菇,下面墊荷蘭豆,中規中矩而已) (這個不錯,大蝦沾了面包精炸透,可以打到7.5分) (帶魚,一般) (魚肚,其實味道和肉皮差不多,恕我眼拙嘴拙,我還真吃出肉皮來了) (黑椒牛柳) (這個應該是鮑魚,和先前的那個白靈菇味道差不多) (海蟹,蔥姜炒的,味道很好,新魚,有肉頭) (甲魚湯,賣相一般,味道也不般) (栗子粉,和上海咖啡館以及凱司令的,根本沒法比) (肉酥餅,還可以)

[廈門] 游故地再遭雨淋 醬油水風味不減

05/23/07         又去廈門了,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另一個則是成都,剛從成都回來,又飛廈門,真的很開心,當中隔了幾天,那幾天去了義烏和黃山,玩得也很好,以後有空再說。         出門的時候,偷懶加扮酷,直接短褲加拖鞋,就上了飛機,其實上海的溫度不高,而且飛機上空調很足,只能特地討條毯子蓋著。         航程很短,不過一個半小時,機票倒要1090元,不過聽說春秋有199元到廈門的座位,不知道服務如何。下午四點,到廈門,出機場,就有一股熱浪襲來,暗自慶幸扮酷扮在刀口上。         叫車,去酒店,廈門給我的感覺依然是那麼幹淨那麼好,據說廈門的環境質量已經從原來的福建第一下降到了倒數第三,不過光從感覺上看,還分辨不出來。         廈門不堵車,至少對一個上海人來說,不堵。不多久,半個小時吧,到了酒店,辦手續,入住,小憩片刻,就要尋食去嘍!         歷史往往會重演的,國事、打仗如是,誰知尋食也是如此。還記得嗎(可以參看以前的遊記)?我大半年前到廈門,也是住在這個酒店,結果尋食路上,大雨傾盆,最終走到了一個叫做「阿發醬油水」的地方,從此知道有一種烹調方法叫做「醬油水」…… 05/23/07         上次離開那個地方,就覺得再找一次是絕對找不到的,於是這回出門前,特地上網查了一下,關於「阿發」的介紹很少,其中還有我自己寫的,倒是那家「小眼鏡醬油水」名聲很大,其實名氣太大的,未必就是最好的。         出門,下雨,一如上一次。你說巧不巧,我的確存了故地重遊的心思,難道老天爺也知道我的脾氣?出門不久,天又下起了雨,我就又躲進了那條小路,沿著小路,走到了「阿發醬油水」。         那裡可是一點也沒有變,阿發沒有變,絲毫沒有裝修、翻造,完完全全的老樣子,三教九流混雜在昏暗的燈光下挑食,空氣中瀰漫著沉沉的濕氣,市民、親切。         也有變了的,邊上的一條岔道,開著好幾家類似的店,都冠之以「阿胡」、「阿X」之類的店名,這也不能說他們學「阿發」,估計當地人們的稱呼就是如此吧。         但肯定也是沾了阿發的光的,阿發生意一好,來的人多了,有人等不到位子就走了,於是就有人開了第二家,讓性急不肯等的人吃,也自有一兩隻拿手菜,於是便立下腳來,這樣一家兩家的開,早晚會有一天,成為廈門的醬油水一條街。或許,僅僅是或許,也有我寫文章的一份功勞呢。         點菜吧,就算有我的功勞,別人也不知道,也不給我打折啊!葉子魚是上海也有得吃的,舒友就有,這回的醬油水,就點那種比葉子魚厚實點的吧,肉多一點,嘗嘗不同的口味也好。         那種魚叫「鯇米魚」,服服員說只是發音如此,到底叫什麼,她也不知道。她不知道,我就更不知道了,覺得做醬油水的話,雖然肉多,卻沒有葉子魚鮮美和入味,看來下次還是要吃葉子魚啊。         土筍凍當然是少不了的,我還記得上次的那個拼盤,土筍凍拼章魚的,依然要了個拼盤,只是拼上來的只有章魚的腳,沒有身體,沒有我喜歡的QQ的、圓圓的章魚身體。         看著水裡的瀨尿蝦很鮮活,想到前段時間,嬙託人弄了點椒鹽瀨尿蝦,每條都有很多的蝦黃,吃得不亦樂乎,這回不妨來個現點現吃。         結果白灼的瀨尿蝦,蝦肉有點爛爛的,或者老闆見我是外地生客,給了我點死蝦吧。蝦黃有倒是有,不過也是軟軟綿綿的,無甚吃頭。         吃得不過癮,想加個海蠣煎,結果服務員推薦海蠣炸,就是一顆顆的海蠣,裹上加了蔥和佐料的面漿,炸成酥鬆鮮香的顆粒,味道的確不錯,只是這個東西上回就吃過,沒有了「驚豔」的感覺。         歷史的巧合度,往往很高,可不,雨越下越大了,等我付了百把元出來,幾乎看到空出租也攔不下來了,因為雨太大,根本就沒有機會走到路口去伸手,哎,笨死了的我,為什麼就不長記性,帶把傘呢?         當然,最後我總歸回去了,否則就不能坐在這裡寫給大家看了,不過回去得也著實狼狽,等到了酒店,發現空調開得太冷,於是乾脆關了睡覺,依然冷,把被子裹得緊一點。         要命啊,半夜出了一身汗,熱醒;隔日,熱傷風。

熱線電話難打通 不懂裝懂糊弄人

        從上週開始,我發現家中的iMac就不能獲得IP地址,每次開機都無法獲得,仔細檢查了一下,好像是網口的問題,路由器上的燈不亮;不過,只要把網線拔一下,再插上去,就好了,我也不太在意。         週日晚上,發現拔插網線根本沒用了,於是換了幾根網線試試,好在我本來就是網管,家中找幾根網線總是不成問題的。然而,一連換了三四條線,路由器的端口燈始終不亮,看來是網口出問題了。         打開terminal,輸了個ifconfig進去,en0的狀態是inactive,看來是有問題了。於是將iMac重啟了一下,切換到Windows狀態,右下角的網絡連接標誌赫然打上了個紅叉叉,網口的確是廢了。         保險起見,仔細地檢查了協議和驅動,都沒有任何異常的地方,毛病肯定是出現在網口上了。好在我還有無線網絡,於是打開802.11,照樣上網,只是局網上的文件傳輸,速度慢了點。         第二天,週一,上班。在網上找到了蘋果中國的800熱線,想要問問維修的過程,接電話的告訴我,必須在電腦邊上,提供了序列號之後,才能提供進一步的幫助,我說我只不過想問一下如果真的壞了,該怎麼辦,那人說等你到了電腦邊再說。那人還告訴我,熱線電話到晚上九點,我心想蘋果的服務還是不錯的嘛!         苦難開始了!         下班,回家,六點。由於手機無法拔打800電話,只能上網另找常規電話號碼,找到了,用手機拔過去,依然是問候語,照著語音提示按了兩下2,就聽語音提示說「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在線上,請稍候」,接下來便是音樂了。         這段音樂,我聽了幾十遍,足足等了半個小時,我自己也很佩服自己,居然會有這麼好的耐心,去等這個電話,因為我的確很想知道蘋果到底打算怎麼來修好我的網口。         終於有人接電話了,是個男生,打了個招呼後,要我別用上海話,真是氣人,你說在廣州可以用廣東話,在成都可以用四川話,在上海就偏偏不能用上海話……         反正普通話我也能說,在核對了序列號之後,告訴那人,我的網口壞了。以下就是全部的對話了。 我:我的網口壞了。 蘋果熱線:請問先生,你怎麼知道是網口壞了呢? 我:是這樣的,前幾天呢,我只要拔插網線,就能用了,現在路由器上的端口燈也不亮了。我在terminal下用ifconfig查,說是inactive,我切換到Windows,網絡顯示未連接。 蘋果熱線:我們是不用terminal來判斷的,我們需要用蘋果自帶的工具確認一下。先生,你能配合我做一些檢查嗎? 我:好吧,你說用什麼工具? 蘋果熱線:先生,你按屏幕左上角的小蘋果,再進入System Preferences,選擇網絡……(說了一大堆,就是讓我renew一下DHCP),請問,現在可以上網了嗎? 我:不行。 蘋果熱線:先生,你的意思是不是你不能上Internet了? 我:(我有點生氣)廢話嘛,網口壞了,怎麼上? 蘋果熱線:先生,你是怎麼上網的? 我:(我被他繞進去了,其實我根本不用回答的,因為可以根本不去考慮WAN的問題,先把LAN解決嘛)ADSL啊! 蘋果熱線:先生,這樣,你把網線拔下來,直接插到ADSL Modem上試一下。 我:有這個必要嘛? 蘋果熱線:試一下吧,我們不是要努力找出問題來嗎?你還是打開System Preferences來……(又「教」我一遍怎麼設置PPPOE,我早忘了ADSL的用戶名和密碼了,於是到路由器上去找,熱線那邊已經傻眼了,教不下去了,於是我自己來,從路由上獲得了用戶名和密碼,再設到iMac上) 我:如果客戶不懂電腦怎麼辦啊?你也叫人這麼折騰? 蘋果熱線:(斬釘截鐵地)教! 我:哎,你說有這個必要嗎?我ADSL…

[上海] 樂摩一族總率性 黑白兩色也風流

        自從三年前,在成都的錦裡,初次看到lomo以來,一直關注這種攝影表現形式,前幾天為了給豆豆尋找六一禮物,又中毒一回(噓!不要告訴豆媽,其實也沒多少錢啦),於是決定先用photoshop模仿一下黑白色調。         這些照片,是昨天下午,用Nikon D100/60mm 2.8D/18-200mm 3.5-4.5D和Lumix FX-07兩台相機拍的,用PS轉換成黑白色調,再切成方的,然後調整了一下對比度和亮度而已。 (這個就是豆豆的新武器,叫做「數碼果凍」,別看是個小玩意,可是個真正的數碼相機哦,分辨率130萬像素,還可以拍視頻呢,小豆子著實厲害,已經會自己在電腦上倒照片了,也會操控相機的菜單,剛才和豆媽說,是不是給豆豆買個lomo相機,但是覺得她不會有「節約底片」的概念,想想我們以前學攝影的時候,如果能把36張的底片,拍出38張來,就是同學們的翹楚了,若是誰能拍出40張,那絕對是眾人景仰了)

[成都] 爛火鍋成都派頭 欽善哉有些好玩

  我的好朋友們都知道,我是”不吃辣”的,其實,我也不是完全不能吃辣,象韓國的那個”辛拉麵”,我也是很能吃的。經常在半夜,特地用不方便的辦法來煮方便麵,在鍋上燒了水煮辛拉麵,並且放些海帶、紫菜、蝦干之類的配料,熱熱地煮上一碗,以消寒夜。   但在上海的時候,除了家中的辛拉麵以及個別的鴨脖之外,我幾乎還是不吃辣的,最最關鍵的原因,是上海的辣,不好吃。   蘇滬浙菜裡,本來就沒有什麼辣的菜,講究的是原汁原味,如何把肉燒得有肉味,把魚燒得有魚味,才是蘇滬浙菜的正統。把肉燒出魚味來,叫做”魚香肉絲”,正是川菜的絕活,而且現在上海的川菜館子,沒有幾家是好吃的,大多數隻是一味放辣,光有辣味,沒有肉味、魚味,根本就是瞎搞。   這也難怪,在合肥、鄭州那些地方,有大型的技術學校,有學廚師的,學裁縫的,學打字的,各式各樣,這些學校,包吃包住,招人很有一套,廣告在電視中滾動播出,許以”包尋工作”之類的承諾,招人動輒幾百,規模之大,無與倫比。   這些學校,教廚師,封閉教學半年,可以學幾百道菜,乃是每天都教一兩道新菜,所授皆是川菜。你想這種教法、學法,看來也只有”一門心思放辣”的絕招了。   所以,但凡只辣不鮮的,失卻的食物原料根本味道的,絕對不是川菜,而是”江湖菜”。   有人便問了,說是難道到了四川有不辣的菜?更有傳說,說是四川的鍋子都是辣的,你便是說了不要放辣,炒出來的東西也是辣的。洗鍋根本就是廚師的基本功,要是連鍋都洗不乾淨,也不要燒什麼菜了。非要抬槓的話,那難道四川的豬整天吃辣的泔腳,豈不是全成了辣豬了?   那四川到底有沒有不辣的川菜?回答是肯定的,”欽善齋”就是一家。   我是聽趙趙餐說起這家店的,通過MSN,後來我們在2005年去西藏的時候,路過成都,趙趙就和丈夫帶著我們去了欽善齋。   欽善齋在錦裡、武侯祠的邊上,店面看似不大,進去之後,居然亭台樓閣,還有一灣小池塘,蓄金魚頗多,別有一番情致。   欽善齋的店面上有塊匾,寫著”欽善哉”,是乾隆的御筆,我一直說一個外國人,能寫這麼好的漢字,不容易。那麼到底這家店,是”齋”還是”哉”呢?反正,以發票為真,是”齋”字。   不過,雖然是齋,卻不淨素,乃是各式各樣俱有,有辣的也有不辣的,欽善齋好就好在那些辣的菜,雖然有辣味,卻不辣喉嚨,那些辣味是和菜味融合在一起的,慢慢地辣上來。比如,回鍋肉,你先吃到的是肉味,在嚼了之後,辣味慢慢地出來,肉味也發生變化,與辣味一起,刺激著你的味蕾,讓你有再吃一塊的衝動。   這回到了成都,又去了欽善齋,這回是中午,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排到位子,點菜,喝酒。欽善齋有幾個特色,其一便是”食補”的概念,菜單上的菜,每種都標明了原料,也標明了療效,什麼”明目清火”,”養胃健脾”,”清熱解毒”之類,雖說都是套話,倒也別具特色。   其次欽善齋上菜,服務員不但報菜名,而且對菜的來龍去脈都有詳細解釋,讓食客在品嚐佳餚之餘,還能廣增見識。   記得剛下出租的時候,看到有”歡迎台北縣泥水業職業工會”的立牌,後來又見到老外一群,甚至見到比丘尼眾人,其中一位,戴著墨鏡,甚是帥氣,眾比丘尼都自帶匙筷,其中一位年長,被許多台灣俗家人簇擁著,想來必是從台灣一路被這麼簇來的。 (玉竹香干,6元,一般啦) (玉竹養心雙花蛋,16元,端上來一看,是用皮蛋和鹹蛋白打在一起,再灌回鹹蛋而成,別看原料一般,製作卻要花上許多手腳,推薦指數:7.8) (蔥香肥牛,38元,色面漂亮,椒麻適量,鮮、香、嫩,可以打到9分) (陳皮肝菌回鍋肉,38元,重新演繹的回鍋肉,不再是路邊小攤的”蹩腳貨”,終於也登大雅之堂,推薦指數:7.5) (麻香油麥菜,12元,奇怪了,我就喜歡到川菜店裡點這道菜,記得當年在北京的”俏江南”,也是這道菜,吃了讚不絕口,推薦指數:8) (松茸菌撈飯,18元,一般我喝了酒是不吃飯的,居然鬼使神差點了一份飯,一吃,還挺好,推薦指數:8) (川母梨盅,8元,不點湯了,就拿這個潤潤喉吧)   這頓,吃了148元,兩個冷盆三個菜,在成都應該算是很貴的價錢了,成都吃東西,其實很便宜,三五元管飽,十幾二十元,就可以上館子,火鍋,更是極其大眾化的吃食。   我的感覺,成都的火鍋,沒有好一點差一點的,只有貴一點便宜一點的。貴的,象皇城老媽,以前我在上海吃過,四五個人可以吃掉六七百塊;便宜的,在成都有”重慶崽兒”、”蓉城老媽”之類,兩三個人,加一點啤酒,不過百把塊……   還有更便宜的,街頭巷尾的”爛火鍋”,味道好,人氣足,只要不怕亂,盡可以去嘗試一番。我第一次看到”爛火鍋”這三個字,是在一家做標牌的店裡,就是那種做銅牌、吊牌、胸牌、立牌的店,我看到有這麼樣幾塊牌子”爛火鍋店小利薄,謝絕酒水外帶”、”爛火鍋,鍋底一律免費”,當時心中就存了個好奇,想要知道到底什麼是”爛火鍋”。   終於有一天,路過一個”胖媽爛火鍋”,好大的廣告牌豎在馬路上,於是馬上下車,直奔火鍋店。店面不小,有三十桌左右吧,裝修來說,相對簡陋一點,我來得早,還有空位子,於是要個鴛鴦鍋,準備好好嘗嘗這”爛火鍋”。   服務員問我是要”牛油”還是”清油”,我也不懂,最後選了”清油”,火鍋端上來,油亮的湯漂著辣椒,以及種種不吃名的香料(有人甚至以為那種一個個的是鴉片殼,其實不然),用筷子攪了一下,舀起一串串碧綠的新鮮花椒。   店裡不是很亮,抬頭一看,點了些節能燈,可能也是節約成本的考量吧。成都的火鍋,家家都很好吃,火鍋對於重慶、成都的人們來說,可能就像上海的豆漿一樣,只要開到店,都能做得很好吃,雖然質量也有參差,總也能八九不離十的。   成都的火鍋,還是重慶一路來的(其實我個人更喜歡重慶的),在重慶,我專注的是美味,而在成都,我更看中的是氛圍,或者”派頭”。   這不,六點多一點,整個店裡就坐滿了人,新來的,只能在外面等位子了。成都的火鍋店,都備有塑料小椅子,一但客滿,大家就三三兩兩地坐在上街沿,店裡會捧出茶水、瓜子供人消遣,如果是夏天,有的店還會有瓜果招待。…

[成都] 青城山天下至幽 半山面辣得爽氣

04/23/07   自從杜甫寫了”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之後,青城山就有了”幽名”,所謂”青城天下幽”。   好個青城山。本來,我這回提早去成都,是想到樂山去看大佛的,四川去了那麼多回,居然一次都沒去過,也太說不過去了。成都的街上,到處掛著評比”全國最佳旅遊城市”的標語,在我看來,成都這種地方,根本就應該退出比賽。為什麼?公平競爭嘛。有了成都的參加,這個比賽就是不公平的了,你看成都的地圖,四周全是可玩可游,可圈可點的地方,是當之無愧的全國最佳旅遊城市。   我就是在新南門的車站,錯過了去樂山的班車,然後在地圖上看到青城山的字樣,突然有了一踏青城的雅興,也突然想起了青城山乃是道教的發源地,我甚至還寫過一篇《鬼迷張天師》的文章,張天師就是張道陵,就是在青城山”發明”了道教,中國本土的宗教。   其實我雖然是個佛教徒,事實上和道教倒是大有淵源的呢。大家知道我姓邵,河南有個叫邵偉華的,所謂的中國當代易學大師,我還在青城山上看到一本《中國古代算命術》,標著是邵偉華寫的,仔細一看,其實是上海的洪丕謨寫的,我熟讀那本書,所以一看就能看出來。你想,本來也是本好書,但是盜版書商為了賣得更好,假托邵偉華寫,可見邵偉華的名氣有多大。   邵偉華為什麼名氣那麼大?因為他是邵雍的第二十九代孫,邵雍是誰?宋朝大理學家也,大家熟悉的邵康節,就是他。發明梅花易數的,也是他,甚至連朱熹都說”伏羲八卦”就是邵雍悟出來的。他還有一個極厲害的地方,就是他生了一個兒子,那個兒子叫邵伯溫,就是寫了《皇極經世》的那個,呵呵。   邵康節很厲害,生了邵伯溫,邵伯溫也很厲害,生了邵某某,邵某某生了邵某某某,然後一直生,生到我爸爸,我爸爸也很厲害,把我生了下來。這些事,都可以在我們家的家譜是找到,我們的家譜,在文化大革命被抄,等到發還的時候,家譜還是以前的家譜,只是上面多了個”上海圖書館”的圖章。家譜中,詳細地記載著誰生了誰,一直生到我的曾祖父為止。可以肯定的是,我是邵雍的嫡傳,而我們的家譜上,沒有邵偉華的傳承,他應該是另一支的。   曾經有人和我爸爸開玩笑,說他根本不用練什麼氣功、學什麼道法,血液裡就有著與生俱來的”仙氣”,還有說得更懸的,說我們家的男子手臂上有根筋,是常人沒有的,那是”仙筋”,當然,全是無稽之談罷了。然而,從家族傳承來說,我應該和道家的關係更親近一些,因為祖先學道、修道的有一些,卻沒有當和尚的,廢話,有人當和尚,還會有我嗎?   呵呵,很好玩吧,我是道學大家邵雍的後代,所以說什麼,也要到青城山玩玩了。簡單地說一下,道家有一種思想,就是”追求享樂”,他們不相信什麼來世,他們講究要活就活得自在,今生就要活得好一些,活得長一些,才不去管來世呢。所以道家有練丹之說,追求的都是”長生不老”,不但要活得長,而且還要不老,常保青春,才能隨心所欲。你說要是老了,玩不動了、吃不動了,活得再長,也沒有意義啊。   你知道青城山的道士,發明了什麼?白果燉雞,家父曾經在青城山,吃過用三斤白果加一隻雞一隻蹄膀合燉的美食,唸唸不忘,常常提起,可見此物之美。   不過,我可沒有他的面子大,沒人請我吃這麼好的東西,我上青城,只有吃了一碗麵。   那天去青城山,在新南門乘車,已經下雨了,而且還沒有帶傘,到得山門的時候,下著毛毛雨,或者說,比毛毛雨還小一點,就是”時而飄幾滴雨”,剛經雨的青城山很乾淨,很秀靈,地上是濕的,空氣也是濕的,頗有幾分清新的感覺。   上山,並不累,只是天雨路滑,要小心一點。雨還是”時而飄幾滴”,山路中的能見度大概一百米左右,前方所望,全是水汽,便如走在雲中一般。   在青城山過夜,應該別有情趣,青城山的道觀是帶客房的,上清宮裡就可以住,最好的標準間,120元一晚,最差的是一房四鋪的房間,在古建木樓上,只要60元一間,除了標準間之外,其它均不附帶衛生間,雖然條件可能差些,但對於背包客來說,是個很適宜的價格。由於青城山到成都只要一個小時,估計這裡的客房並不緊張,絕不會像黃山那般,動輒上千乃至幾千的房價。   住在上清宮裡,怕是會挺愜意的,別的不說,上清宮裡還有涼麵、熱面、酸梅湯、粽子和酸辣粉賣。上清宮的道士在功課之餘,也參與經營,不像別的宗教神職人員,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道士是最親近常人的。   上山,可以乘坐纜車,我是極懶的人,就像道士一樣,追求享樂,所以,能坐著絕不站著,所以有纜車坐,就絕不親自爬了。   可是,要坐纜車,必須要過一個湖,湖裡有條船,湖底有根鋼索,兩岸都有絞盤,絞盤一收,船就能無聲無息地從湖上劃過,既安靜又環保,真是個好主意。無奈,擺渡要收五元錢一次,來回都要錢,可是不過湖,就坐不到纜車,真是生財有道。 (一個大湖,只有這麼一條渡船,倒也漂亮) (湖邊的長廊,一排的竹桌竹椅,很有成都的”派頭) (長廊上的花朵,開得爛漫) (從湖的另一頭看長廊) 坐纜車,可苦了我這個懶人,因為–下雨了,索道漸漸升高,雨也漸漸地大了起來,長長的索道不斷往上升,樹木蔥鬱,根本就看不到盡頭。速度和雨點應該是成正比的,奇怪的是,速度不快,雨卻也不小,等我”慢慢悠悠”到達盡頭,前胸後背已經全濕了。 很是狼狽地離開了纜車站,穿著件濕短袖的我,感覺很冷,雖不是刺骨的那種冷法,卻也足以使我不自覺地抖起來。 半山腰,有塊小場地,兩個籃球場見方,是上山的必經之路。場地中央,放著兩隻灶頭,上面是平底鍋,煨著一鍋小小的洋山芋,一鍋不知名的點心。我有點餓,其實我更冷,但我始終不覺得洋山芋能讓我熱起來。 邊上還有個廚房,鍋碗瓢盆的倒還很熱鬧,只是一眼望去,沒有什麼做菜的原料。一問,原來,只有面賣。 大家知道,我是跑東跑西都喜歡點上一桌的人,無奈在”追求享樂”的青城山上受苦,看來只能在雨中吃碗麵了。 面端到了桌上,自己端的。面上蓋著一些豆苗,倒是翠綠可愛。面是那種寬寬的,極薄的,我雖不怎麼吃麵,但是一看這面,就知道是沒有嚼頭的那種卷子面,軟軟的、綿綿的那種,不是什麼特別好的面。 把面端過去的時候,就聞到了一股香味,辣辣麻麻的香,這種香味,瀰漫在整個成都,也瀰漫在了雨中的青城山。 麵湯幾乎看不到,因為根本就沒有湯嘛,全是厚厚的一層辣油,拿起筷子輕輕一拌,香氣更濃。這樣的一碗麵,雖然很香,我卻還是不敢吃。 就在八年前,就在青城山邊的都江堰,我突然腹瀉起來,細究起來,竟是隔天吃得太辣,水土不服而致。這回看到如此一碗辣麵,怎能不觸景生情哦!…

[成都]雅奉茶附庸風雅 著漢服兩頭不著

04/22/07   成都難得一見如此的好天,竟是豔陽高照,以前我每次到成都,都是昏昏沉沉的悶熱天,雲很低,沒有太陽,濕濕潮潮的,難怪成都女生的皮膚,都特別地好。   下午,便在豔陽中,信步來到文殊院,文殊院很大、很乾淨,是四川省佛教協會的所在地。門票不貴,地方更是寬敞,一進進的有許多殿,慢慢逛逛玩玩,倒也不覺得熱。還有一點好處,文殊院的人並不多,三三兩兩的,在繁鬧的成都,有這麼一個清靜的所在,倒也不容易。   最後一個院落,很大,奇怪的是,有許多的人,像是在搞什麼法事。院落中擺放著許多地墊,地墊上有座墊,有水瓶,每個地墊上,還有一具茶壺,四隻小茶盅,奇怪的事,地墊上都沒有人坐著,茶盅裡也沒有茶,看來不像施茶活動。我正口渴呢,不過這麼小的茶盅,看來解不了渴。   仔細一看,邊上的廊房前掛著一條橫幅,寫著”世界奉茶日”,原來是”奉茶”,不是”施茶”,據說在每年五月的最後一個週末,全世界會同步地舉行這個”奉茶”的活動,橫幅的落款,是一個叫做”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這算什麼組織?一個推廣協會?所有的會員都是”推廣”愛好者?在我想來,推廣協會的作用應該和CEO差不多,他本人不必是這家的公司的用戶,甚至可以喜歡競爭對手的產品,他只要負責公司的營運和管理,這才是”職業經理人”的風範,那麼”職業推廣人”,應該也有這個水準。   稱之為”地攤”吧,更貼切一些,我留心觀察,所有地攤用的茶具,都是不一樣的,相當精緻,絕非常人之品,而用的包,都是雙肩背的綠色包,上面有”陸羽”的字樣,用的水瓶,大多都是膳魔師的真空大水瓶,真夠奢侈的。奇怪的是,人們都三三兩兩地聊著天,沒有在沏茶,這更打消了想”討杯水喝”的願望,不過倒是增添了我的好奇心。   突然,院落的中央,有個姑娘用話筒喊起話來,說是請大家入座之類的,於是人群紛紛散開,坐到地攤上。坐姿各異,煞是好看,有趺坐的,有跪坐的,有蹲著的,也有側坐的。可憐一眾成都女生,短裙加上低胸大領的衣服,真是叫怎麼坐都坐不好。   大家紛紛開始泡茶,主持人說”請將茶按順時針,奉獻給你左邊的三位”,於是大家紛紛站起,場面那叫一個混亂,有人”嚴守崗位”,等著別人送茶過來,有的”身先士卒”,捧著個茶盤一路送將過去。有幾位好像很懂禮義,”裝”作謙恭,低著頭,一個個位子上先鞠躬,後坐茶,只是光顧低著頭,根本就不管位子上有沒有,一律鞠躬,知道的知道是在奉茶,不知道的,還以為什麼巫術呢。   你想,成都是一個坐在竹椅上喝茶,吃瓜子隨便往地上吐的地方,居然出現這麼一群人,是不是有點格格不入。看他們喝的那些茶,有普洱、有龍井,都是好茶,這根本不是成都的精髓。   我想,這種活動,根本就應該放在”天福茗茶”的門口去舉行,絕不應該在廟裡沽名釣譽嘛,我佛慈悲之心乃是照應萬物的,無貧無富,可這架勢,哪是窮人們玩得起的啊?我很有心想使一個壞,去找四個搪瓷小杯子,而且要破破的,裡面的鐵露出來的那種,泡上一”銅吊(壺)”的大麥茶,或者是決明子茶,用我的破搪瓷杯大麥茶,來換他們的精瓷普洱,我想在場面上,這些自詡為有愛心的人們,肯定是會和我換的,但是他們的心裡,多半比吃了蒼蠅還要難受,這些人,就該這麼治。   這樣的活動,哪怕放在文廟,也比放在佛廟好,佛廟本來就”禁高聲”,居然還有大話筒來主持,進行這種從表面到骨子都透著虛偽的活動,不只佛會如何地想。就算你們要在佛廟裡搞,搞這種高雅的活動,但請不要忘了還有我種口渴人,你們能不能就放個保溫桶,泡些茶葉末子,讓我解了渴再說啊?   文殊院裡其實是有茶室的,茶室在一片小樹林中,雜亂地擺著小方桌,每張方桌邊,都有四五六七隻竹椅子,人們三三兩兩懶洋洋地坐在那裡,喝茶、打牌、吃瓜子,這三件事,是成都茶館的風景,那樣的生活,讓人看著就舒服,為什麼?”不累”!不管生活貧富,只有”不累”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在成都的茶室裡,你才能感受到”幸福”,而在那”奉茶會”上,怕是連自我都早已迷失了。   第二天,看報紙,原來也是在”五月的最後一個週末”,成都還搞了一個女孩子的”成人禮”,大家穿著漢服,舉行了一些什麼”及笄”的儀式,現場我是沒看到,不過在報紙上看到了照片 ,真是所謂”不倫不類,有辱斯文”。   別的不說,就算是漢服鼓吹者,自己也沒搞清,這漢服一物,到底是”漢朝”的服裝,還是”漢族”的服裝。若說是漢朝的服裝,那麼”身體髮膚,來自父母,不得絲毫有損”,這些傢伙,留個短髮,也敢穿”漢朝”的服裝,是為大不孝也,不信你去看,所有的男生,都是短頭髮,還想穿著長袍大褂招搖過市,真是服了他們了。他們到底想宣揚什麼呢?難道展示”不孝”,也叫宏揚中國文化?況且,這完全是被扭曲了的中國文化,別的不說,就是衣服的料子也不對,你用現代化的織染料子,根本就是滑天下之大稽嘛。   也有人說,那是”漢族”的服裝,哼哼,更不對路了,漢族始終是個包容大度的民族,也始終是個發展的民族,說實話,在如今的”漢服”上,我看不到絲毫的”發展”,也看到一丁點的”大度”,難怪有人說現在的漢服,根本就是壽衣,而片面鼓吹”漢族”服裝,也根本就是極端民族主義的表現。   好好的一個隨性自然的成都,就被這些”奉茶”的、穿”漢服”的,搞得烏煙瘴氣,但願這種打著”恢覆文化”、”保護文化”之名的破壞文化者少一些,因為這些人,早已”人心不古”了。 (奉茶日的橫幅) (這位師父,你來湊什麼熱鬧嘛?佛說”不入文字”,連文字都不入,還來擺什麼pose嘛!) (怎一個亂字了得) (擺得倒也好看) (看到了吧,背包是統一的,上有陸羽茶社的字樣) (開始沏茶了,兄弟我已經渴死了,大麥茶有沒有啊?) (這位姑娘,穿成這樣,低胸短裙,所以只能還個半禮,躬再鞠得低一些,就麻煩了) (這才是文殊院中真正的茶園) (涼亭裡擺著的竹椅,”會務”忙的時候,都要拿下來) (偶爾看到一個”智慧之旅”禪修營的告示,召收營員,居然也要”高中以上學歷”,這看頭,喝茶、唸佛,看來都不是普通老百姓的事了,還非得是個白領才行啊)

遇術士巧舌如簧 江湖訣坑蒙拐騙

        洗車,那是個很混亂的地方,開了三四家洗家鋪,污水橫流,噪聲震天,那些鋪子的生意都很好,每個鋪子都有些「老戶頭」,固定只在其中的一家洗。         我就認定了最後的一家,看著他從小攤子發展成了大鋪子,那家的服務也越來越多,從最早的單洗車,到現在的上臘、封釉,以及換車套,洗刷車套和腳墊,一系列的服務都有。平時洗了車,換了腳墊,可以把髒的扔在他那裡,換上新的,下回洗的時候,再換一下。         我又去洗了,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懶懶地坐在他鋪子門口的椅子上,插著耳機聽楊振言、余紅仙的《描金鳳》,聽到妙處,搖頭晃腦。         這時,一個中年婦女朝我走來,六七米開外,朝我友好地一笑,要是換了小姑娘,我可能有所戒備,中年婦女又不可能「色誘」我,我怕啥?         我端坐(其實是翹著大角度的二郎腿)不動,那個女人走到我面前,說「這位先生,你的面相真好。」         哇,原來是看相的,我大概生了一副「瘟生」面孔(上海話「冤大頭」的意思),每每走過佛廟道觀,總會有人尾隨說「你的面相真好」,不承想,洗洗車,坐著發一會呆,還是有人要給我看相。         對付這種人,你不能說「我的相不好」,那樣一說的話,看相的就會纏住你,跟你說「為什麼」你的相是「好」的,而不是「壞」的,這樣一來二去,看相的就和你聊上了,然後一點點地給你看下來,就騙到錢了。         我反正也是閒著沒事,倒也沒有把她趕走的意思,只是雙手抱胸,笑咪咪地說「是啊,我的面相是很好的。」         她倒也不客氣,繼續說到「我來看一看吧,我老遠一看,你就是個有福氣的人,一般的人,我不會主動過去的,你的相和一般人太不一樣了,大富大貴之人,我不給你看看,會後悔的。我可以告訴你,你以後一定會出國的,一定會賺大錢的。」         「哦?我已經出過國了,我也已經賺大錢了,我已經大富大貴了啊?」         「我知道,你的相好呀,俗語話『三分面相,七分手相』,來來來,你把手給我看看。」         「我相好,還有什麼好看的?我已經夠好了啊!」         「我知道你有錢,你還是個很有佛緣的人,我是九華山上下來的,結個佛緣嘛,讓我給你看看吧!」         「我不看相,我不喜歡給別人看。」         「你的相,是個有文化人的相,將來一定會做官的,我知道你不缺錢,也不喜歡錢,你是個爽氣的人,也很仗義。看手相嘛,男左女右,來來來,把手給我看看。」         「我已經做官啦,我本來就不缺錢,那還有啥好看的?我有賺有得、有位有財、有妻有子、應有盡有,還有啥好看的?」         「哎呀,看一個嘛,就是一包煙的價錢,你可以知道自己是個多少有福氣的人,你又不缺那些錢。」         「我是不缺那些錢,可我已經知道自己多有福氣了呀,為什麼還要看相?」         「你長得好嘛,你看你的眉毛,這個樣子,表示你有福,你的額頭有兩道紅光……」         「噢,這個啊,我知道啊,我的眉毛、眼睛、耳朵、嘴巴,根本就是長得很好嘛,我渾身上下,都長得很好的哎!」         ……         就這麼,一來一去,她說我好,我就說我的確很好,好得不能再好,好得不用再好,最後,那人只能訕訕地走了。         洗回車,回到家,把這個故事說與家裡人聽,小豆很好奇,問了許多問題。         「她怎麼知道你有佛緣啊?」         「爸爸戴著佛珠,肯定是信佛的人,說信佛的人有佛緣,當然不會錯的。」         「那她怎麼知道你有文化啊?」         「爸爸的眼鏡這麼斯文,口袋裡還插著兩支筆,就算沒有文化,也一定是個要裝有文化的人,但哪怕我是冒充的讀書人,也不會因為別人說我有文化翻臉的啊!」         「那她怎麼知道你有錢啊?」         「有錢的標準有許多,她看爸爸在那等著洗車,一看就不是『差頭』司機,那當然得有錢啦,然而這沒啥好說的,你要說你自己沒錢,她就會說,你加油不要錢啊?洗車不要錢啊?」         「那她怎麼知道你當官的啊?」…

換駕照勞民傷財 送底卡多此一舉

        偶爾翻了一下駕駛證,發現只剩10天的有效期了,4月27日前必須換證,否證就成無證駕駛了,而且據說如果過期,可能要重新考試才行。         天下大雨,可還是沒有辦法,週二下午到靜安區交通學校,希冀可以辦理相關手續。         你說可惡不可惡,好好的靜安區的交通學校,卻不在靜安區,記得當年第一次辦理駕照,興沖沖地跑到「靜安寺廟」,結果交警大隊在那裡,可交警大隊不辦理駕駛證,要辦的話,請到「靜安區交通學校」……         那麼,「靜安區」的交通學校在哪兒呢?在「普陀區」,普陀區的新滬路。那兒可遠,再往北一兩站路,就是大場。什麼概念呢?大場有機場(機場總是建在人煙稀少的地方的),而靜安寺在市中心。         交通學校又是個啥概念呢?是公安局的「三產」,負責對駕駛員進行交通法規教育,以前所有的駕駛員一年必須接受兩次教育,強制性的,不但如此,還要訂閱《上海交通報》,如今這些都廢除了,當年存在的時候,說這樣的訂報、學習,都是如何地必須,一下子沒了,也沒見大家都不會開車了。         就像以前的政治學習一樣,大多數單位每週都有半天是專門用來開會學習政治的,如今早已取消了,也沒見哪個單位就開不出工了,也沒見這個地球因此就不轉了。         交通學校還做一件事,就是有一個窗口是公安開的,那個窗口負責駕駛證的審證,因為以前必須要「接受了教育」後,才能審證,所以先上樓參加學習班,然後下樓訂報紙,憑學習班和訂報的收據,才可以審證。         我就在大雨中來到了新滬路,車停在了上街沿,進入交通學校,找到公安的窗口,要求換證。         警察倒也客氣,讓我填張申請換證的表,然後把我的「底卡」找了出來,給我。「底卡」,其實是張A4大小的紙,說來又是件很好玩的事,聽我慢慢道來。          每個人,從報名參加駕校開始,就有這麼一張「底卡」,一開始,上面只有姓名、性別之類的基本信息,等拿到駕照的時候,上面會寫上駕照的號碼和拿到的日期,然後駕校就會把這個「底卡」交給你,你就拿著這張底卡去找單位領導或者居委主任,請他們同意你把駕駛員的資格「掛靠」在他們那裡。         然後你就拿著單位或者居委的介紹信,和底卡一起,送到交通學校的公安窗口去,夠麻煩吧?據說現在不用「掛靠」了,憑身份證就可直接交到窗口,但是這「遞交」一事,還是必須親歷親為。         然後,你但凡審證、換證,加考新的項目,所有的紀錄,都會記載在「底卡」上,看看,這張「底卡」有多重要?         但是,如此重要的底卡,其傳遞任務,卻始終是駕駛員本人,比如你到一個地方辦事,要用到底卡,你就必須到所在的區交通學校,去「調出」底卡,然後拿著底卡去辦事,辦事的地方,在底卡上做些登記,敲個章,然後還給你,你還要負責把底卡「交還」到所在區的交通學校,夠麻煩吧?         這不,我在靜安區的交通學校「調出」了底卡,必須帶著底卡去閔行區的上海「二考場」辦理換證手續。         換證除了底卡,還需要:體檢表和照片,體檢表上要貼照片。不過還好,交通學校裡就有一條龍服務,在一個陰暗的小屋子裡,付72元錢,他們就拿張底出來,查個視力、看個色盲圖,前後一分鐘,然後在所有其它的心肝脾肺胃、頭鼻手足耳的項目,一律蓋上「合格」章,就算通過體檢了。照片,更是方便,那個男人用一隻傻瓜數碼,大約300萬像素2倍變焦的那種,用機帶閃光燈拍了一張,取出內存卡,放入脫機打印機,按三下按鈕,就打了三張出來。然後把照片貼上體檢表,蓋上章,就算大功完成了。         第二天(18日),下午趕到閔行二考場,在門口付了五塊錢後,管停車的讓我直接開到8號樓前,辦理換證。         體檢表、照片、換證申請書、底卡、身份證和駕駛證,預檢台上的人看了,說我帶去的照片不行,要重新去調數據庫裡的編號照片。這叫什麼事嘛,這個照片就是貼在體檢表上的照片,也是貼在換證申請書上的照片,而且是在靜安區的交通學校拍的,偏偏駕駛證上卻不能用,而要用我許多年前拍的,現在已經不像了的,有這種捨本求末的事嘛?         沒辦法,從8號樓走到11號樓,付15元錢,打印了6張數據庫裡的既有照片,回來,取號,付錢,排隊。         辦理倒是挺快的,不過十分鐘左右,就輪到了我。那是些辦公桌式的受理台,我遞上材料,說我打算把C照換成C1的駕照,只開小車子。         那個警察看了我一眼,說「你可以換成B1的,我看你就是個喜歡玩的人,過幾年一定換車,到時就不能開大車了,連吉普也不能開了。」         「吉普也不能開?」我問。         「我說的是大吉普,就是悍馬那種。」警察說。         「算了,算了,我就換成C1吧,省得麻煩,B1還要每年體檢。」我是個怕麻煩的人,這回換證,已經怕了。         「儂迭個人哪能拎勿清呵啦?」那警察對我沒好氣,「我反正就在電腦上按一個鍵,不管是C還是B,都是一個鍵。過幾年房車就出來了,C1勿好開呵。聽我呵,我講了算。」         那人說完,在電腦上打個B,給我個號碼,讓我去等著。         再過十分鐘,我就拿到了新的駕駛證,不過整個事情還沒有完,我還需要把底卡還到靜安區的交通學校去,還需要每年付上50塊錢,過一過體檢的場,再把體檢表送到交通學校……

[上海]粵館子賣泰國菜 東江鯇魚硬如革

04/13/07         說好去吃一家並不著名的「水煮魚」,就在北京路上,懷恩堂的斜對面,因為大約一年前,我們也在那裡吃過,結果就有人「唸唸不忘」,硬是覺得那兒好吃,於是相約而去。         「吃素碰著月大」,跑到那裡一看,那家店已經關門大吉了,那家的左右兩邊,是同一家叫做「粵西庭」的店,兩家的門口,都有「湛江第一雞」的廣告燈箱,顯然,是開了第一家後,生意好,於是把邊上的也吃了下來,既然這家店有如此的成就,想來味道應該不錯,不妨試試吧。         六點都不到,當然沒有客人啦,就我們幾個,點吧,吃吧。拿來菜單,看來看去,只有一個冷菜,就是「湛江雞」,奇怪,及至問起,店家又取了張塑封的單子出來,上面列著十幾個冷菜。一看菜單,沒看懂,花生米6元,海蜇皮8元,要知道,這兩樣東西,原料價格可是差好多呢。居然還有「中華海草」賣,好吧,點一個,結果被告知沒有,於是點了個蒜泥黃瓜,打算先吃點酒,等人嘛。         東西上來,我就更看不懂了,花生米是小碗碟裝的,淺淺的一碗,我正在想那海蜇皮別是假的吧,海蜇皮倒來了,小巧的盆子加之幾可見底幾條海蜇,最奇怪的是,廣東店裡的拌海蜇居然是辣的,而且還挺辣的,蒜泥黃瓜就更看不懂了,用醬油拌的,賣相極差。         湛江雞也上來了,點的是鹽鋦,擺上桌來,根本就是白斬雞嘛,賣相欠缺不說,甚至整盆全是白肉,雖說25元錢只是個例盆,但越是例盆就越該東西精到一點,不是嗎?         這家店很好玩,熱菜單子上,全是泰式菜,什麼泰式蝦、菠蘿飯、泰式烤肉,反正光看菜單,你絕對想不到是家廣東菜,你只當是泰國餐廳帶賣白斬雞而已。         那也沒辦法,雖然我是很喜歡吃泰國菜的,但是我絕不信這樣的一家店,能做出什麼好吃的泰國東西來。果然,後來的事實更證明了這點。         隨便點幾個吧,第一個是所謂的「泰式香濃辣鱸魚」,看照片,還是個水煮魚,點好了發現桌上有張單子,介紹「東江脆鯇魚」的,據說這種魚是廣東空運而來,在一個什麼什麼水庫的云云,反正價格也是48元,於是把鱸魚換成了脆鯇魚。         等到這份「香濃辣」上來,第一不香、第二不濃、第三不辣,真正的「名不符實」。不過,達不到「香濃辣」的標準,倒也罷了,最最要命是的是這「脆鯇魚」一點都不脆,不脆倒也罷了,比「最最要命」更要命的是:這魚老得咬不動。這魚硬到什麼地步呢?吃過母豬肉嗎?大多數人都沒吃過,那麼老豬肉呢?這魚就能硬到那個地步,一隻咬下去,硬是沒有咬斷,厲害吧?口感如同牛筋,算是我今生今世到目前為止,吃過的最老的魚了。         大家挾了一塊,根本沒有食慾去動第二筷,一碗東西就擺在那裡了。後來把老闆請來,老闆操著極重口音的普通話說這「脆鯇魚」就是這樣的,廣東人拿來打邊爐吃,還說廣東人就喜歡吃這魚的「硬勁」,反正我們也不懂,要不是他的口音那麼重,讓我相信果真是廣東老闆,否則怕是絕對要退貨的了。         想點「泰式炭燒豬頸肉」,被告知沒有了,就點了「泰式炭燒牛肉」,反正拿來一吃,我是絲毫沒吃出泰味來。         最後,一人來了碗飯,3元錢一碗,說是什麼臘味飯,那飯不像燒的,不像炒的,又硬又幹,難以下嚥。         隔了一天,上「點評網」看人家說法,結果居然好評如潮,我又不懂了,到底是我不識貨呢,還是…… (說什麼香濃辣,結果還是個水煮魚,而且是個咬不動的水煮魚) (這家店還賣烤蚝,7元一隻,網上都說烤得好,我又不懂了,只要蚝夠新鮮,你就算要烤得不好,也是有點難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