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鰣魚鬧完黃魚跳 冀盼正店饗饕餮

(02/24/08) “虹橋人家”最早是開在虹橋地區的,遵義路上,生意極好,大約在1999年的時候,我們經常去,吃成了老客人。後來,莫名奇妙地關了,聽說是遭遇了極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道聽途說,也不足為憑。那時的虹橋人家,有道豬油菜飯是每回必點的,味道的確相當好。 後來,過了許多年,在肇嘉濱路上看到一家,由於沒了感覺,始終沒有進過門。再後來,遵義路上又重開了虹橋人家,特地呼朋引伴地去了一次,裝修得大不一樣,只是那次的菜實在鹹得很,遂打消了”恢復常駐”的念頭,直到如今。 前幾天,丈母家說西郊百聯的四樓,又開了一家虹橋人家,又聽父母說起那裡的點心”不失實惠”,於是趁著週末造訪一次,四個大人,一個小人。 走進店裡,裝修豪華漂亮,大幅的廣告印著”野生大黃魚”的字樣,也不忘提醒大家”368元一條”。要知道,野生大黃魚早已在上海的餐桌上絕跡,甚至於水產專業戶也已經有十個年頭沒有見到過野生的大黃魚了(《文匯報》2007年7月18日),據說上海的野生大黃魚向來有價無市,價格是1000元一斤。記得我曾撰文說過上海的鰣魚都是鯗魚冒充,看來如今又時興用”李鬼”黃魚賣大價錢了。破綻在哪裡?價錢。就像鰣魚一樣,上海的飯店中的價格不是太貴了,而是太便宜了,因此絕對不可能是真的,然而吃假的話,又太貴了(很拗口是不是?這事就是這樣拗口)。隨便說一聲野生大黃魚和養殖大黃魚的區別,野生的頭長嘴尖身體瘦,養殖的頭圓嘴平身體胖,兩種魚的味道,可用”天壤之別”來形容。虹橋人家中的黃魚,別的不說,就是照片上看,也不是野生的。 及至進門,尚未落座就”不爽”,由於我們帶了一個虹寶石的奶油蛋糕,”依例”交給服務員要求冷藏,誰知服務員百般推託,就是不肯,非要等我們板了面孔,方才照辦–真是豈有此理。 點菜,服務員便慫恿我點那368元的大黃魚,我若是連這當也能上,恐怕今後再也不敢寫”食話”了,洋盤如此,有誰還敢看啊?服務員又慫恿我點”水晶蝦仁”,如今就連小豆也能炒出又嫩又鮮的河蝦仁來,我哪有興趣來吃又老又大的沙蝦仁呢?而我點的,費功夫、味道好、價格(口強)的菜,一概沒有。飲料要了”玉米汁”,被告知沒有,改成”黃瓜汁”,還是沒有,引蠟筆小新的話什麼都沒有,還敢開店? 冷菜先上,三道冷菜,實在不敢恭維。第一次,名字我忘記了,反正有”脆藕”兩字,結果是用白糖熬漿裹脆的,這倒也罷了,可是糖漿中加了果珍,一股香精味道,大家嘗了一塊,再不問津。鵝肝醬是豆媽特地加點的,58元一份價格不菲,待得端上來,賣相正宗,中規中矩。可是挾起放入口中,大呼上當,這根本就不是什麼鵝肝醬,簡直就是”蛋清赤豆沙”,可以說,我從來沒有吃過如此”滑潤”、”細膩”的鵝肝醬,”肝味全無”,而且吃口根本就和果凍差不多,要是給這道菜打分的話,只有2.5分,因為只有樣子還像。 冷菜實在乏善可陳,倒是幾道熱菜還過得去。”椒香童子雞”上菜極快,讓我懷疑不是生炒而是煮熟了炒的,味道調得很好,用了新鮮的綠花椒(其實也是乾的),照著上海人的口味,不太辣亦不太麻,可以打到7分。土豆燒刀豆,沒有照片上燒得那麼透,好在醬料調味不錯,也可以打個7分。為小豆點的”澳門火燒肉”,其實就是方式燒臘的脆皮燒肉,肉沒有燒透,有點咬不動,勉強及格的樣子。一道”富貴雙方”,我連讚了幾次。一般來說,富貴雙方是照人頭,一人一塊麵餅,配套一塊豆腐衣,一塊火腿片,虹橋人家的火腿片並不”正氣”,是個錫盒裡放些碎火腿片,用糖漬起。然而值得一提的正是那些”碎火腿片”極好,肉嫩味鮮,而且新鮮,標準南腿,甚至可以說是我吃過的最好的火腿。爾後的”鹹肉干蝦蒸娃娃菜”,其中的鹹肉就極其一般,一道菜,不過路邊水平,打個6分,已經挺抬舉了。魚頭粉皮湯不過中規中矩,並無特色,拿個6.5分也就罷了。 最後結賬,374元,其中一壺”貢菊”,算了42元,依我看來,不過是10元一包的菊花沖泡,著實不算厚道。上海如今有許多店,茶水極貴,動輒上百,記得我的姑夫(古蕫名家)有次在波特曼點菜前要了數百一壺的鐵觀音,端上來嘗了一口,大怒道”這不是草嗎?” 什麼時候才有真價實貨的好店啊?食客要的是味道,不是排場,不是裝修,不是創新,要的是食材好,烹調好,規矩好。

[上海]鰣魚鬧完黃魚跳 冀盼正店饗饕餮

(02/24/08) “虹橋人家”最早是開在虹橋地區的,遵義路上,生意極好,大約在1999年的時候,我們經常去,吃成了老客人。後來,莫名奇妙地關了,聽說是遭遇了極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道聽途說,也不足為憑。那時的虹橋人家,有道豬油菜飯是每回必點的,味道的確相當好。 後來,過了許多年,在肇嘉濱路上看到一家,由於沒了感覺,始終沒有進過門。再後來,遵義路上又重開了虹橋人家,特地呼朋引伴地去了一次,裝修得大不一樣,只是那次的菜實在鹹得很,遂打消了”恢復常駐”的念頭,直到如今。 前幾天,丈母家說西郊百聯的四樓,又開了一家虹橋人家,又聽父母說起那裡的點心”不失實惠”,於是趁著週末造訪一次,四個大人,一個小人。 走進店裡,裝修豪華漂亮,大幅的廣告印著”野生大黃魚”的字樣,也不忘提醒大家”368元一條”。要知道,野生大黃魚早已在上海的餐桌上絕跡,甚至於水產專業戶也已經有十個年頭沒有見到過野生的大黃魚了(《文匯報》2007年7月18日),據說上海的野生大黃魚向來有價無市,價格是1000元一斤。記得我曾撰文說過上海的鰣魚都是鯗魚冒充,看來如今又時興用”李鬼”黃魚賣大價錢了。破綻在哪裡?價錢。就像鰣魚一樣,上海的飯店中的價格不是太貴了,而是太便宜了,因此絕對不可能是真的,然而吃假的話,又太貴了(很拗口是不是?這事就是這樣拗口)。隨便說一聲野生大黃魚和養殖大黃魚的區別,野生的頭長嘴尖身體瘦,養殖的頭圓嘴平身體胖,兩種魚的味道,可用”天壤之別”來形容。虹橋人家中的黃魚,別的不說,就是照片上看,也不是野生的。 及至進門,尚未落座就”不爽”,由於我們帶了一個虹寶石的奶油蛋糕,”依例”交給服務員要求冷藏,誰知服務員百般推託,就是不肯,非要等我們板了面孔,方才照辦–真是豈有此理。 點菜,服務員便慫恿我點那368元的大黃魚,我若是連這當也能上,恐怕今後再也不敢寫”食話”了,洋盤如此,有誰還敢看啊?服務員又慫恿我點”水晶蝦仁”,如今就連小豆也能炒出又嫩又鮮的河蝦仁來,我哪有興趣來吃又老又大的沙蝦仁呢?而我點的,費功夫、味道好、價格(口強)的菜,一概沒有。飲料要了”玉米汁”,被告知沒有,改成”黃瓜汁”,還是沒有,引蠟筆小新的話什麼都沒有,還敢開店? 冷菜先上,三道冷菜,實在不敢恭維。第一次,名字我忘記了,反正有”脆藕”兩字,結果是用白糖熬漿裹脆的,這倒也罷了,可是糖漿中加了果珍,一股香精味道,大家嘗了一塊,再不問津。鵝肝醬是豆媽特地加點的,58元一份價格不菲,待得端上來,賣相正宗,中規中矩。可是挾起放入口中,大呼上當,這根本就不是什麼鵝肝醬,簡直就是”蛋清赤豆沙”,可以說,我從來沒有吃過如此”滑潤”、”細膩”的鵝肝醬,”肝味全無”,而且吃口根本就和果凍差不多,要是給這道菜打分的話,只有2.5分,因為只有樣子還像。 冷菜實在乏善可陳,倒是幾道熱菜還過得去。”椒香童子雞”上菜極快,讓我懷疑不是生炒而是煮熟了炒的,味道調得很好,用了新鮮的綠花椒(其實也是乾的),照著上海人的口味,不太辣亦不太麻,可以打到7分。土豆燒刀豆,沒有照片上燒得那麼透,好在醬料調味不錯,也可以打個7分。為小豆點的”澳門火燒肉”,其實就是方式燒臘的脆皮燒肉,肉沒有燒透,有點咬不動,勉強及格的樣子。一道”富貴雙方”,我連讚了幾次。一般來說,富貴雙方是照人頭,一人一塊麵餅,配套一塊豆腐衣,一塊火腿片,虹橋人家的火腿片並不”正氣”,是個錫盒裡放些碎火腿片,用糖漬起。然而值得一提的正是那些”碎火腿片”極好,肉嫩味鮮,而且新鮮,標準南腿,甚至可以說是我吃過的最好的火腿。爾後的”鹹肉干蝦蒸娃娃菜”,其中的鹹肉就極其一般,一道菜,不過路邊水平,打個6分,已經挺抬舉了。魚頭粉皮湯不過中規中矩,並無特色,拿個6.5分也就罷了。 最後結賬,374元,其中一壺”貢菊”,算了42元,依我看來,不過是10元一包的菊花沖泡,著實不算厚道。上海如今有許多店,茶水極貴,動輒上百,記得我的姑夫(古蕫名家)有次在波特曼點菜前要了數百一壺的鐵觀音,端上來嘗了一口,大怒道”這不是草嗎?” 什麼時候才有真價實貨的好店啊?食客要的是味道,不是排場,不是裝修,不是創新,要的是食材好,烹調好,規矩好。

[上海閒話] 論長相

  ”雨落灰堆裡,雞啄西瓜皮,釘鞋踏爛泥,翻轉石榴皮”   這是一串的俏皮話,後面兩句是熟語,前面兩句”據說”是愛妻的外公發明的。雨要小雨,灰堆要厚,淅淅瀝瀝地落下來,灰堆上頓時坑坑窪窪,若是雨大了,則成泥漿水,一沖而散,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雞啄西瓜皮,一定要啄覆轉的瓜皮,就是綠色的那面,一啄一個洞,越啄越多。釘鞋可不是如今足球運動員的釘鞋,而是過去的一種雨具,在橡膠鞋尚未發明之前,用生牛皮做成雨靴,外面塗上桐油來防水,底上則釘有鐵釘來防滑,這種鞋子踩在石頭上”叮叮噹噹”,踏在泥地裡倒是正好,抬起腳來,地上一片全是小洞眼。再說石榴皮,石榴皮的外層倒是光滑如脂,然而要是掰開石榴皮,石榴子嵌在皮上,剝去石榴子,石榴皮內側的坑就更大了……   這四句話,都是用來調侃人的長相的,說的都是”麻皮”。”麻皮”有兩種,一種是過去有人得了天花,臉上化膿(是為”爛麻皮”)後結痂脫落留下的疤痕,天花的後遺症很嚴重,整張臉上坑坑窪窪;還有一種則是年輕發育時長痤瘡(俗稱”青春痘”)留下的疤痕。   如今天花已經絕種,大多數”麻皮”屬於後者,上海人亦說這種臉為”橘子皮”或者”文旦皮”,文旦,是柚子的一種,皮上也是坑坑窪窪的。   上海人很講究長相,卻偏偏不叫長相,而是叫做”賣相”,以前一直不理解,為什麼是”賣”呢?難道上海人永遠準備著”待價而沽”嗎?慢慢地,就理解了,長相好的人,終是討巧得多,升學、尋工都比長相醜的來得合算,更容易”推銷”自己,就像明朝方孝孺《寄好義》詩中所言”志大固難售,心孤邈誰親”,這個”售”,就是”賣”了。   不但人的長相叫”賣相”,就是其它的所有東西的樣子,上海人都叫”賣相”。   上海人對於賣相,很是在意,甚至於到了挑剔的地步,如果某個男人長得矮了點,便有可能被叫做”二等殘廢”,上海話中的”二等殘廢”是沒有標準的,只要看著矮,這個男人便倒霉了。   其實上海人根本就搞不懂殘疾的等級,乃至於根本搞不清衍生出的”一級殘廢”和”三級殘廢”哪個更厲害一點,反正,兩個都要比”二級”厲害。   上海話中,對於人的長相,可謂從頭到腳都有說法的,我們不妨也來俏皮一下,看看玩玩。   頭髮長得少的,叫做”稀毛瘌痢”;再少一點,謝了頂了,則是”地中海”了;若是有人當中謝了頂,卻又把一邊的頭髮留長後橫過去蓋著頭頂,那麼這人慘了,這種樣子叫做”橫搭襻”。橫搭襻是女式布鞋(後來皮鞋上也有)上橫過腳背的一條帶子,邊上則有搭鉤鉤住鞋子,這種說法損是損了點,形象卻很形象。   若某人眼疾,一目瞽,在上海話裡叫做”眼開眼閉”,亦稱”獨眼龍”,若說這兩個詞並沒有多大特色的話,下面的就有了。   ”咸大餅橫塞”,就比較有趣了。上海的大餅有兩種,甜大餅是圓的,而咸大餅則是長的,有一虎口那麼長。至於”橫塞”是指橫著塞到嘴裡,想像一下,那隻嘴要有多大?”咸大餅橫塞”說人嘴大與”三寸金蓮橫量”說人腳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也有”一口塞四隻生煎饅頭”的說法。   生得矮是”二等殘廢”,可長得太高也不好,會被人說成”長腳鷺鷥”,然而不管高矮總還好,若是瘸腿更是雪上加霜,上海話叫做”腳高腳低”。腳有長短,走路便不平穩,若是做事不穩,不牢靠,為人脫頭落襻,也可以說是”腳高腳低”。   上海話中嘲人長相的俏皮話還有許多,例如吃到西瓜便說”齙牙最諳此道”,”齙牙”現在也叫”爆牙”,”齙”在上海話中,發音與上海話的”爬”相同,與普通話的”婆”相近。   賣相不好,在上海話裡叫”難看”,很難看則是”邪記難看”,若實在難看,就是”難看煞了”。   嘲人長相時,最最誇張的要數”隔夜飯嘔出來”。但凡醜人,多喜作怪,滬語”醜人多作怪”指難看之人刻意打扮,又不得要領,以至於”令人作嘔”,然而上海人要麼不嘔,要嘔必是”隔夜飯”,以形容醜陋至極的噁心程度。 (寫於2007年12月5日)

[上海閒話] 論長相

  ”雨落灰堆裡,雞啄西瓜皮,釘鞋踏爛泥,翻轉石榴皮”   這是一串的俏皮話,後面兩句是熟語,前面兩句”據說”是愛妻的外公發明的。雨要小雨,灰堆要厚,淅淅瀝瀝地落下來,灰堆上頓時坑坑窪窪,若是雨大了,則成泥漿水,一沖而散,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雞啄西瓜皮,一定要啄覆轉的瓜皮,就是綠色的那面,一啄一個洞,越啄越多。釘鞋可不是如今足球運動員的釘鞋,而是過去的一種雨具,在橡膠鞋尚未發明之前,用生牛皮做成雨靴,外面塗上桐油來防水,底上則釘有鐵釘來防滑,這種鞋子踩在石頭上”叮叮噹噹”,踏在泥地裡倒是正好,抬起腳來,地上一片全是小洞眼。再說石榴皮,石榴皮的外層倒是光滑如脂,然而要是掰開石榴皮,石榴子嵌在皮上,剝去石榴子,石榴皮內側的坑就更大了……   這四句話,都是用來調侃人的長相的,說的都是”麻皮”。”麻皮”有兩種,一種是過去有人得了天花,臉上化膿(是為”爛麻皮”)後結痂脫落留下的疤痕,天花的後遺症很嚴重,整張臉上坑坑窪窪;還有一種則是年輕發育時長痤瘡(俗稱”青春痘”)留下的疤痕。   如今天花已經絕種,大多數”麻皮”屬於後者,上海人亦說這種臉為”橘子皮”或者”文旦皮”,文旦,是柚子的一種,皮上也是坑坑窪窪的。   上海人很講究長相,卻偏偏不叫長相,而是叫做”賣相”,以前一直不理解,為什麼是”賣”呢?難道上海人永遠準備著”待價而沽”嗎?慢慢地,就理解了,長相好的人,終是討巧得多,升學、尋工都比長相醜的來得合算,更容易”推銷”自己,就像明朝方孝孺《寄好義》詩中所言”志大固難售,心孤邈誰親”,這個”售”,就是”賣”了。   不但人的長相叫”賣相”,就是其它的所有東西的樣子,上海人都叫”賣相”。   上海人對於賣相,很是在意,甚至於到了挑剔的地步,如果某個男人長得矮了點,便有可能被叫做”二等殘廢”,上海話中的”二等殘廢”是沒有標準的,只要看著矮,這個男人便倒霉了。   其實上海人根本就搞不懂殘疾的等級,乃至於根本搞不清衍生出的”一級殘廢”和”三級殘廢”哪個更厲害一點,反正,兩個都要比”二級”厲害。   上海話中,對於人的長相,可謂從頭到腳都有說法的,我們不妨也來俏皮一下,看看玩玩。   頭髮長得少的,叫做”稀毛瘌痢”;再少一點,謝了頂了,則是”地中海”了;若是有人當中謝了頂,卻又把一邊的頭髮留長後橫過去蓋著頭頂,那麼這人慘了,這種樣子叫做”橫搭襻”。橫搭襻是女式布鞋(後來皮鞋上也有)上橫過腳背的一條帶子,邊上則有搭鉤鉤住鞋子,這種說法損是損了點,形象卻很形象。   若某人眼疾,一目瞽,在上海話裡叫做”眼開眼閉”,亦稱”獨眼龍”,若說這兩個詞並沒有多大特色的話,下面的就有了。   ”咸大餅橫塞”,就比較有趣了。上海的大餅有兩種,甜大餅是圓的,而咸大餅則是長的,有一虎口那麼長。至於”橫塞”是指橫著塞到嘴裡,想像一下,那隻嘴要有多大?”咸大餅橫塞”說人嘴大與”三寸金蓮橫量”說人腳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也有”一口塞四隻生煎饅頭”的說法。   生得矮是”二等殘廢”,可長得太高也不好,會被人說成”長腳鷺鷥”,然而不管高矮總還好,若是瘸腿更是雪上加霜,上海話叫做”腳高腳低”。腳有長短,走路便不平穩,若是做事不穩,不牢靠,為人脫頭落襻,也可以說是”腳高腳低”。   上海話中嘲人長相的俏皮話還有許多,例如吃到西瓜便說”齙牙最諳此道”,”齙牙”現在也叫”爆牙”,”齙”在上海話中,發音與上海話的”爬”相同,與普通話的”婆”相近。   賣相不好,在上海話裡叫”難看”,很難看則是”邪記難看”,若實在難看,就是”難看煞了”。   嘲人長相時,最最誇張的要數”隔夜飯嘔出來”。但凡醜人,多喜作怪,滬語”醜人多作怪”指難看之人刻意打扮,又不得要領,以至於”令人作嘔”,然而上海人要麼不嘔,要嘔必是”隔夜飯”,以形容醜陋至極的噁心程度。 (寫於2007年12月5日)

[上海閒話] 「鹽書包」和「現世報」

  小女正讀小學,有次放學,祖父接領,掂其書包,說道”搿只鹽書包還蠻重呵嘛!”的確,現在小朋友的書包是越來越重。我常說,對於讀書人而言,天下重物唯有其二,一個是書,一個是米,吃飽肚皮有書讀,何復求金玉?   小女當然不甩我的這套”書米哲學”,她搞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她的新書包成了”鹽書包”,明明裝的書嘛,什麼時候變成鹽了?   在上海話裡,只要是小朋友的書包,總有人會稱之為”鹽書包”的,大多數情況是調侃小孩子,如果小朋友讀書讀得不好,則就由調侃變成嘲笑了。   ”鹽書包”有一種縮略的用法,就是”鹽書”兩字,但是書不是魚肉,並不能醃,所以不妨寫成”鹽水”兩字。小朋友應該掌握的知識沒有掌握,理應學會的東西沒有學會,所謂的”丟人現眼”,就是這種,明明很簡單的題目,考試的時候做不出來,家長就會說”儂講儂’鹽水’(口伐)?介便當呵題目做勿出來。”   ”鹽書包”可以用在好學生身上,然而”鹽水”兩字好像只用在小朋友出洋相的場合,這就要從”鹽書包”的來源說起了。   ”鹽書包”來自於”現世報”三字,兩個詞的發音,在上海話裡是完全一樣的。現世報是因果循環裡的一種,”傳統”認為有因必有果,做了好事會有報答,做了壞事會有報應,這是天理;”傳統”還認為,報答或者報應往往會發生在來世,就像蘇三唱的”來世做犬馬我當報還”。然而為了警戒世人,”傳統”又認為做好事會在來世得報,然而壞事做得多了,不用等到來世,今生就會有報應,就是”惡有惡報”。   今世的報應,就是”現世報”,其實小朋友又做不出什麼大壞事,無非貪玩調皮,荒廢學業罷了;然而小朋友不好好讀書,將來找不到好工作,掙不到錢過不上好日子,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豈不正是”現世報”嗎?   大人常用”現世報”來告誡小朋友要努力向上,久而久之,就成了”鹽書包”了,所以仔細想想,寫成”鹽水”或許也錯的,而應該寫成”現世”才對。   這是由諧音發展出來的詞語,上海話中還有幾個,其中一個,還是說小朋友的,這個詞是”蚌殼精”。   蚌,是一種淡水貝類,不但可以食用,還會產寶,珍珠就是在蚌裡孕育出來的,在許多盛產珍珠的地方,都有”蚌殼精”的傳說。好在這些傳說裡,蚌殼精一如田螺姑娘,是給人帶來幸福的精怪。許多地方都有”蚌殼精”的彩扮或者舞蹈,用竹篾扎出框架,再覆以綵綢製成蚌殼,內側有把手,表演者可以持握以控制殼的張合,我曾經在甘肅省的酒泉見過”出會”的”蚌殼精”。   上海人也經常會說小朋友”蚌殼精”,特別是女孩子,那種喜歡哭的女孩子,因為”蚌殼”兩字在上海話中發”碰哭”之音,一碰就會哭的小姑娘,當然是”碰哭精”啦!   諧音的詞語有許多,也有說大人的,”包龍圖”就是一個。”包龍圖”說的是包公(包拯),他曾經擔任過”龍圖閣大學士”,所以人們叫他”包龍圖”。你要是在上海聽說某人是”包龍圖”,千萬不要以為是在稱讚那人”公正無私”、”剛正不阿”,恰恰相反,那人多半還不是省油的燈。比如有些矛盾,在基層裡,在小範圍就能解的,碰到了這種人,一准給你捅出來,捅到上層機關,甚至於弄得天下皆知。再比如原來只要花少量金錢,就能辦好的事,到了這種人手裡,花費就成倍增長,頗有”不讓你傾家蕩產”,”就決不把事辦好”的架勢。   這樣的人,有種本事,就是”保證把事情弄大”,簡稱”保弄大”,與”包龍圖”的發音也是一樣的。   說完古人,再說個神話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骨精”,紹劇電影《三打白骨精》使白骨精成了西遊記中最著名的反派人物,可謂家喻戶曉。   若某人被說成”白骨精”,倒也不是說他”陰險狡詐”,更不是說他”白”,而是說他”瘦”,上海人喜歡排骨,大排甚至成了上海菜餚的代表,若是某人瘦得”肋旁骨”全露出來,這種人就是”排骨精”了,其實並非是”白骨精”   關於此類的諧音,需要細心地去發現,及至找到、想通,頗讓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2007年12月6日)

[上海閒話] 「照片間」與「灶披間」

  有一次,我在家洋洋得意,說自己”身在亭子間,心知天下事”,幼年的女兒聽了很是奇怪,說”爸爸,阿拉屋裡啥地方來呵亭子?”   女兒雖然年幼,但跟著我走南闖北,倒是見過點世面的。我們曾在浙江和安徽的農家,見到過”真的”亭子間,那些亭子間,在樓的最高層,真正是八角的,琉璃瓦的頂,與公園中的小亭子不同之處在於這些亭子是有牆有窗有門的,若這種不算”亭子間”,那還有什麼算”亭子間”呢?   我告訴女兒,”亭子間”是上海建築中的一種特色,上海灘的傳統建築是石庫門建築,所謂的石庫門是指大門上有一圈石拱。石庫門房子是樓房,朝南的大房間是正房,也叫客廳,左右兩邊的臥室,俗稱東西廂房,而朝北的小房間,就是”亭子間”了,若南北兩進的房子,”亭子間”與正房在同一平面,若錯層設計,則亭子間在每層的當中。   ”亭子間”一般都比較小,多用來堆放雜物,後來上海住房緊張,只要是間屋,就能住一家人,於是石庫門房子的每一間房都租住給一戶人家,”亭子間”也不例外,甚至樓梯下面的斜三角區域,穿上一扇門,就成了”樓梯間”,裡面也能住一戶人家,上海的著名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說的就是這種。亭子間朝北,採光又不佳,所謂”熱天熱煞,冷天冷煞”,窮讀書人借不起好房子,只能蝸在亭子間裡,可是讀書人往往越窮越酸,雖然”身在亭子間,卻偏偏要說”心知天下事”。   這麼多戶人家,住在一幢大房子中,都要燒飯,只能在天井中搭個雨蓬,在那兒燒,雨篷是斜的,便於流水,斜的雨篷,上海話叫”披”。   燒飯的地方,有灶、有鍋,鍋在上海話裡叫”鑊子”,所以廚房也叫”灶鑊間”,如今搬到了天井裡,灶還是灶(煤餅爐而已),鑊子不能放在外面,只好搬到房間裡,擺了ga櫥(誰提醒我一下啊,這個字怎麼寫?)裡,少了鑊子,多了只披勢(雨篷),所以”灶鑊間”就成了”灶披間”。   雖然現在的住房條件大大改善,但是”灶披間”一直被沿用至今,以至於有會說上海話的”洋新婦”搞不懂,以為家家都有個如祠堂般的”照片間”,專門用來供奉先人照片的。   女兒聽得來勁,要我再說說都有什麼”間”?   還有相當重要的”馬桶間”,這個馬桶可不是如今的抽水馬桶,乃是一個圓形的有蓋的木桶子,對,就是《封神演義》裡雲霄、瓊霄和碧霄娘娘的法寶–混元金斗,在人間亦叫淨桶,因為有了這玩意,人才會乾淨。   馬桶是放在箱子裡的,叫做”馬桶箱”,放馬桶箱的小房間,不叫箱子間,而叫”馬桶間”。馬桶之於人的生活實在太重要了,以至於人們唸唸不忘,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人把盥洗室,叫做”馬桶間”的。   ”箱子間”,其實是有的,過去的箱子不是如今的拉桿箱,而是真皮製作的四四方方兩邊有拎襻的大箱子,箱子的大小基本相同、很容易堆放,堆就堆在”箱子間”裡,有些”箱子間”是暗房,沒有窗戶,有點像大的壁櫥。   石庫門房子發展到後來,有了新式裡弄,新式裡弄是成排的洋房,結構上比石庫門更合理,而且鋪設了煤氣管道和化糞池,使用煤氣灶和抽水馬桶,然而”灶披間”和”馬桶間”的叫法卻被保留了下來,朝北的小房間依然是”亭子間”。   只不過,新式裡弄的出現,又多了一些房間,總的來說,新式裡弄住的人,要比住石庫門的有錢,有錢到有些人有車,於是弄堂裡有專門供停車的小房間,叫做”汽車間”,通常是一排平房相隔而成,在許多公寓房子的底樓,也有專供停車的”汽車間”。   後來時代變遷,許多汽車沒有了,再後來,沒人有汽車了,這些汽車間中也就住了人,新來的人素質相對要低,於是原來住樓房的”原住民”就看不起新來的住汽車間的,而從階級出身來看,住汽車間的也看不起住樓房的”剝削階級”。直到我小時候,樓房家的孩子與汽車間的孩子,是不在一起玩的。   前面說到了煤氣,煤氣以前叫做”自來火”,上海第一家煤氣廠建成於同治四年八月十一日(1865年),就叫做”自來火房”。想像一下,上海在將近一個半世紀前,就有了煤氣路燈(同年十一月初一),其繁華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繁華的背後是什麼?是破落。若自來火房代表著上海的繁華,那麼自來水房則代表著上海的破落,上海有許多地方沒有自來水,大家只能到指定的地方去挑水,那裡有間小屋,小屋裡有只水籠頭,早晚高峰的時候,取水還要排隊,這樣的小屋,就是”自來水房”。如今的上海大變樣了,馬桶沒有了,煤爐沒有了,自來水房沒有了,雖然語言中還有著昔日的印跡,然而新的時代,總是更繁華的。 (2007年12月4日)

[上海閒話] 起×頭 出×頭

  上海話中,有許多經常用到的詞語都帶有”頭”字,只要是開口說話,就有頭,因為說話要有個”話搭頭”。問別人借錢,不會兩人一碰到就說”借我三塊錢”,必然先要寒暄一番,見到一個女孩子,不會上去就說”姓什麼?叫什麼?從哪裡來?哪裡去?”,必要先搭訕上那麼幾句,才可”下手”。這寒暄也好,搭訕也好,都是”話搭頭”。   ”話搭頭”是尷尬場合的融冰劑,特別是賠禮道歉的時候,一個好的”話搭頭”先就讓對方原諒了一半。   有了”話搭頭”,便可開口說話,上海話中的稱呼,”頭”也不少,”大塊頭”、”小鬼頭”、”小丫頭”、”老頭子”,便是罵人也有”豬頭”、”壽頭”、”沖(銃)頭”之類。   我們就來說說上海話中特有的一種詞法結構,這個結構是三個字的,第一個字是個動詞,其中又以”起”和”出”為多,第二個字是個關鍵字,只有這第二個字才能決定三個字的意思,第三個字則是本文的主角–“頭”。   最簡單的,要數”起先頭”,就是”最早的時候”,或是”開始的時候”,在英文故事裡,是”once upon a time”或者”long long ago”。   我說了第一個詞,如果開的是店,就算是開張了,開了張,不過賣掉了一件貨物,要有個”篷頭”才好。上海話裡”一篷頭”表示一下子聚攏來,聚到一隻篷下。做生意講究”起篷頭”,生意清淡的時候,但凡有人路過,就想方設法拖住他,倒不是要他買東西,無非要些人氣,拖住了一個再拖一個,儘量尋點”話搭頭”,路過的人看到了,以為這家店生意不錯,紛紛聚起來,人多了,自然有人買,這個就叫”起篷頭”。   經常看到討價還價的買主說”我幫儂篷頭起起來了,阿好便宜點啦?”其實一開始的討價還價並非店主不肯,乃是要拖住那買主,以聚人氣。   說到”起”,還有”起盤頭”,”盤頭”一詞在詞典裡有,但是並沒有我們要說的意思,所以它符合”起×頭”的結構。”起盤頭”指的是冷兵器的時代,用重傢伙如大刀、單錘、狼牙棒、大斧之類兵器,這種兵器無法刺人,只能”高高舉起”往下砸。不過要知道,硬生生地舉是要”摒傷”的,正確的方法是”掄起”,橫著掄起,藉著慣性的力量甩到高處,再往下砸,這樣的”掄”,就是”起盤頭”。過去騎馬的將領,先要繞著場子跑,跑的時候,同時也”起盤頭”把兵器舉高,然後面對面相向跑,叫”照面”,及至近了,再重重砸下,高低立見分曉。   繞著場子快跑,也叫”出轡頭”。”轡”是套在馬頭的籠頭,普通話讀”配”,上海話念”批”。會騎馬的人都知道,要馬跑得快,放鬆韁繩即可,”出轡頭”就是放鬆或者卸下籠頭,有句話叫做”脫韁的野馬”,形容馬兒快,那麼沒了籠頭的馬,豈不是更快?   上海話裡”出轡頭”就是”快跑”的意思,而且除了騎馬之外,用腿跑得快,也叫”出轡頭”,不過,後者的用法更多一點。   ”出花頭”和”出虛頭”是兩個挺相近的意思,都是想方設法要達目的,只是手段稍不同,前者是”花”,就是花裡呼哨之意,那些奇出怪樣變著法尋開心的,該被人說成”伊老會得出花頭呵!”   ”出虛頭”靠的不是花頭花腦,而是無中生有以達目的,由於此人說的都是子虛烏有,所以叫做”出虛頭”,經常聽到做爹的說”儂勿要幫我出虛頭,儂做仔點啥,我儕曉得了,”其實這個爹多半是在”出虛頭”,要”冒”一記兒子。   還有”吊鮮頭”,就是在烹調中使用容易產生鮮味的東西,比如冬瓜湯中放些”開洋”,就是”吊鮮頭”用的,又據說炒素菜時放些糖,可以使蔬菜變鮮,這糖就是”吊鮮頭”用的。   最後,要來說說”出風頭”和”出鋒頭”,不管到底怎麼寫,讀音和意思是一樣的,貶義的解釋是招搖過市,褒義的則指時尚,乃至於鶴立雞群;過去說某個人”好出風頭”多半指此人”行為不羈”,現在講究個性,喜歡”出風頭”已經不是什麼壞事了。   至於寫法,就眾說風雲了,google得出的數字竟不相上下。持”出風頭”的說天冷衣服穿得多,賣相不靈,所以愛美之人皆穿得少,以顯體型身材,所謂”要風度,不要溫度”是也,穿得少再立在風中更是”拉風”,如此出佻,豈不是”出風頭”嗎?   聽著似乎很對,寫得人也很多,根據語言學的發展規律,”出風頭”也完全可以收錄詞典,但是”出鋒頭”三字,還有大有來頭的。   皮衣服比布衣服暖和,比布衣服貴,這是小孩子都懂的道理。以前,穿皮衣是很有講究的,首先是用料,紫貂是皇帝的專用品,皇后也不能穿,皇后親王,貝勒只能穿熏貂。不但用料有講究,就是穿的時間也有講究,清德齡在她的回憶錄裡就寫到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慈禧忘了頒旨改換貂皮,結果弄得誰都不敢穿皮衣。   傳統的”正式”皮衣,皮是藏在裡面的,俗稱”夾裡”,外面則是有綢緞或者呢料覆面的,那種現在的皮夾克,看得見光光的皮的那種,是窮人才穿的,在富人的眼裡,那根本就不算衣服。   至少在清朝,正經人是不會把動物的毛直接穿在外面的,身上披毛,那是野人,是野蠻部落的做法,王公貴族們絕不為之。   不過為了衣服好看,可以”割條以緣衾邊”,把毳毛條鑲在衣服的內緣,讓毛露出來,就叫”出鋒”,最花哨的式樣叫做”四面出鋒”,說白了,就是領口,雙手袖口以及下襬都有毛露出來。   清代畫家改琦畫的《紅樓夢圖詠》,鳳姐所著石青披風和大紅裙的邊緣,都有毛絨絨的毳邊,毛邊起到了色彩和式樣的調和作用。   然而,這只是”出鋒”,還不是”出鋒頭”。毛皮衣服只是有錢人所用,價格昂貴,有些人”好追時尚”,反正毛皮衣服最”吃價鈿”的部分是藏在裡面看不見的,那就乾脆做件呢大衣,只”割條以緣衾邊”來鑲,裡面的貂皮就改成羊皮,或者乾脆省了,如此花少量的錢,卻可以穿上看似昂貴的裘皮大衣,這樣就叫做”出鋒頭”。   穿”出鋒”的假皮衣,和穿假名牌一樣,無非裝裝樣子,這些都是”出鋒頭”。所以最早的”出鋒頭”說的是以假亂真,打腫面孔充胖子還要招搖過市的行為。後來,各式的”與眾不同”,也被叫做出鋒頭,這就不限於貶義了,學習成績好,上台演講,受電視台採訪,也是”出鋒頭”,這時的”出鋒頭”,就是好的意思了。   上海人很喜歡”出鋒頭”,GDP全國最高,軌道交通全國最長,住房全國最大,上海人出盡了”鋒頭”。   (寫於2007年12月2日)

[上海閒話] 起×頭 出×頭

  上海話中,有許多經常用到的詞語都帶有”頭”字,只要是開口說話,就有頭,因為說話要有個”話搭頭”。問別人借錢,不會兩人一碰到就說”借我三塊錢”,必然先要寒暄一番,見到一個女孩子,不會上去就說”姓什麼?叫什麼?從哪裡來?哪裡去?”,必要先搭訕上那麼幾句,才可”下手”。這寒暄也好,搭訕也好,都是”話搭頭”。   ”話搭頭”是尷尬場合的融冰劑,特別是賠禮道歉的時候,一個好的”話搭頭”先就讓對方原諒了一半。   有了”話搭頭”,便可開口說話,上海話中的稱呼,”頭”也不少,”大塊頭”、”小鬼頭”、”小丫頭”、”老頭子”,便是罵人也有”豬頭”、”壽頭”、”沖(銃)頭”之類。   我們就來說說上海話中特有的一種詞法結構,這個結構是三個字的,第一個字是個動詞,其中又以”起”和”出”為多,第二個字是個關鍵字,只有這第二個字才能決定三個字的意思,第三個字則是本文的主角–“頭”。   最簡單的,要數”起先頭”,就是”最早的時候”,或是”開始的時候”,在英文故事裡,是”once upon a time”或者”long long ago”。   我說了第一個詞,如果開的是店,就算是開張了,開了張,不過賣掉了一件貨物,要有個”篷頭”才好。上海話裡”一篷頭”表示一下子聚攏來,聚到一隻篷下。做生意講究”起篷頭”,生意清淡的時候,但凡有人路過,就想方設法拖住他,倒不是要他買東西,無非要些人氣,拖住了一個再拖一個,儘量尋點”話搭頭”,路過的人看到了,以為這家店生意不錯,紛紛聚起來,人多了,自然有人買,這個就叫”起篷頭”。   經常看到討價還價的買主說”我幫儂篷頭起起來了,阿好便宜點啦?”其實一開始的討價還價並非店主不肯,乃是要拖住那買主,以聚人氣。   說到”起”,還有”起盤頭”,”盤頭”一詞在詞典裡有,但是並沒有我們要說的意思,所以它符合”起×頭”的結構。”起盤頭”指的是冷兵器的時代,用重傢伙如大刀、單錘、狼牙棒、大斧之類兵器,這種兵器無法刺人,只能”高高舉起”往下砸。不過要知道,硬生生地舉是要”摒傷”的,正確的方法是”掄起”,橫著掄起,藉著慣性的力量甩到高處,再往下砸,這樣的”掄”,就是”起盤頭”。過去騎馬的將領,先要繞著場子跑,跑的時候,同時也”起盤頭”把兵器舉高,然後面對面相向跑,叫”照面”,及至近了,再重重砸下,高低立見分曉。   繞著場子快跑,也叫”出轡頭”。”轡”是套在馬頭的籠頭,普通話讀”配”,上海話念”批”。會騎馬的人都知道,要馬跑得快,放鬆韁繩即可,”出轡頭”就是放鬆或者卸下籠頭,有句話叫做”脫韁的野馬”,形容馬兒快,那麼沒了籠頭的馬,豈不是更快?   上海話裡”出轡頭”就是”快跑”的意思,而且除了騎馬之外,用腿跑得快,也叫”出轡頭”,不過,後者的用法更多一點。   ”出花頭”和”出虛頭”是兩個挺相近的意思,都是想方設法要達目的,只是手段稍不同,前者是”花”,就是花裡呼哨之意,那些奇出怪樣變著法尋開心的,該被人說成”伊老會得出花頭呵!”   ”出虛頭”靠的不是花頭花腦,而是無中生有以達目的,由於此人說的都是子虛烏有,所以叫做”出虛頭”,經常聽到做爹的說”儂勿要幫我出虛頭,儂做仔點啥,我儕曉得了,”其實這個爹多半是在”出虛頭”,要”冒”一記兒子。   還有”吊鮮頭”,就是在烹調中使用容易產生鮮味的東西,比如冬瓜湯中放些”開洋”,就是”吊鮮頭”用的,又據說炒素菜時放些糖,可以使蔬菜變鮮,這糖就是”吊鮮頭”用的。   最後,要來說說”出風頭”和”出鋒頭”,不管到底怎麼寫,讀音和意思是一樣的,貶義的解釋是招搖過市,褒義的則指時尚,乃至於鶴立雞群;過去說某個人”好出風頭”多半指此人”行為不羈”,現在講究個性,喜歡”出風頭”已經不是什麼壞事了。   至於寫法,就眾說風雲了,google得出的數字竟不相上下。持”出風頭”的說天冷衣服穿得多,賣相不靈,所以愛美之人皆穿得少,以顯體型身材,所謂”要風度,不要溫度”是也,穿得少再立在風中更是”拉風”,如此出佻,豈不是”出風頭”嗎?   聽著似乎很對,寫得人也很多,根據語言學的發展規律,”出風頭”也完全可以收錄詞典,但是”出鋒頭”三字,還有大有來頭的。   皮衣服比布衣服暖和,比布衣服貴,這是小孩子都懂的道理。以前,穿皮衣是很有講究的,首先是用料,紫貂是皇帝的專用品,皇后也不能穿,皇后親王,貝勒只能穿熏貂。不但用料有講究,就是穿的時間也有講究,清德齡在她的回憶錄裡就寫到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慈禧忘了頒旨改換貂皮,結果弄得誰都不敢穿皮衣。   傳統的”正式”皮衣,皮是藏在裡面的,俗稱”夾裡”,外面則是有綢緞或者呢料覆面的,那種現在的皮夾克,看得見光光的皮的那種,是窮人才穿的,在富人的眼裡,那根本就不算衣服。   至少在清朝,正經人是不會把動物的毛直接穿在外面的,身上披毛,那是野人,是野蠻部落的做法,王公貴族們絕不為之。   不過為了衣服好看,可以”割條以緣衾邊”,把毳毛條鑲在衣服的內緣,讓毛露出來,就叫”出鋒”,最花哨的式樣叫做”四面出鋒”,說白了,就是領口,雙手袖口以及下襬都有毛露出來。   清代畫家改琦畫的《紅樓夢圖詠》,鳳姐所著石青披風和大紅裙的邊緣,都有毛絨絨的毳邊,毛邊起到了色彩和式樣的調和作用。   然而,這只是”出鋒”,還不是”出鋒頭”。毛皮衣服只是有錢人所用,價格昂貴,有些人”好追時尚”,反正毛皮衣服最”吃價鈿”的部分是藏在裡面看不見的,那就乾脆做件呢大衣,只”割條以緣衾邊”來鑲,裡面的貂皮就改成羊皮,或者乾脆省了,如此花少量的錢,卻可以穿上看似昂貴的裘皮大衣,這樣就叫做”出鋒頭”。   穿”出鋒”的假皮衣,和穿假名牌一樣,無非裝裝樣子,這些都是”出鋒頭”。所以最早的”出鋒頭”說的是以假亂真,打腫面孔充胖子還要招搖過市的行為。後來,各式的”與眾不同”,也被叫做出鋒頭,這就不限於貶義了,學習成績好,上台演講,受電視台採訪,也是”出鋒頭”,這時的”出鋒頭”,就是好的意思了。   上海人很喜歡”出鋒頭”,GDP全國最高,軌道交通全國最長,住房全國最大,上海人出盡了”鋒頭”。   (寫於2007年12月2日)

[上海閒話] 說說「先生」

  我讀初中的時候,有一次家父興沖沖地回到家,說是那天有人叫他”先生”了,我說”搿有啥稀奇?阿拉學堂裡儕叫先生呵”,他說”你不懂……”。這件事,花了我好多年,才算弄懂。   家父曾經是”老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沒有了稱呼。因為是”老右”,當然不是”親密戰友”,所以不能被稱為”同志”;同時他又認得幾個字,算是知識分子,因此連”師傅”也不算,弄到最後,只剩了個”喂”字給他。你想一個大男人,只剩了個”喂”,那是種什麼樣的心情?   及至有人稱他為先生,就像孤兒突然複姓歸宗,怎能不令他高興?這不僅是表示他有稱謂了,還標誌著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啊!   ”先生”可是個很古老的詞了,早在《禮記•士相見禮》中,就有”先生,致仕者也”的說法。什麼叫”致仕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離退休老幹部;注意,一定要是干部哦,工人農民都不算。到了戰國的時候,《孟子•告子下》有”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趙注曰”學士年長者,故謂之先生”,這裡的”先生”是孟子對當時71歲高齡的宋牼的尊稱。從那時開始,先生的意思就成了”先生出來的人”,是一種對長者的稱呼,當然,是在有學問的階層裡。   大家知道,”先生”還有種職業,就是本文開頭時我說的”阿拉學堂裡儕叫先生呵”,這種職業就是教師,《論語》中說”有酒食,先生饌”,這裡的先生就是老師了,沿用至今。   過去,人們的衣著是很講究的。白丁,是沒有功名的人,就是現在的工人、農民,也就是如今的非國家幹部編制,是不穿長衣服的,只有考取過功名的,哪怕只是個秀才,也可以穿長衣服。長衣服俗稱長衫,孔乙已穿的那種,就是長衫。過去教師先生當然是識字的,至少也是個秀才,所以一定也是長衫;不識字的人不懂服制,看見穿長衫的一律稱”先生”。   有些職業,是有”制服”的,制服偏偏也是長衫,於是就混亂起來,這些人也被稱之為”先生”。比如算命的,哪怕是個瞎子,一字不識,但由於穿了長衫,人們也叫他先生;為了區別於”真正的先生”,就在前面冠以”算命”兩字,成了”算命先生”。   同樣,所有穿長衫的”非教書先生”,都在”先生”兩字前冠以職業,於是有了”賬房先生”、”拆(測)字先生”、”風水先生”、”相面先生”等等;而”教書先生”因其”正宗”,可以”享受”單獨的”先生”兩字。   說來也好玩,後來到了我讀書的時候,小學裡是叫”老師”的,要等到進了初中”算術課”變成”代數課”,”老師”才變成”先生”。   還有一種”先生”,過去的上海,一般的傭人不像鄉下是”買斷”的,所以傭人不稱主人為”老爺”,而是稱叫”先生”,然而叫”先生”的兒子,卻還是叫”少爺”的。   來說說上海特色了,先從”說書先生”說起。最早,說書的都是男人,在茶館、書場說書。後來,有女人也說書,只是封建時代,女人不方便”走出去”,所以只能”請進來”,在家中設個場子,把客人請進來聽,這種設在家中的場子,叫”書寓”。   最早的書寓,在清代的咸豐初年(1851年),由一個名叫朱素蘭的女人在上海”發明”,朱素蘭會說書,還會填詞吟詩,而到了11年後,是同治初年,書寓業中出了周瑞仙和嚴麗英,色藝雙絕,使得書寓名氣一下子大了起來,書寓也漸漸多了起來。及至光緒初年的1875年(老是換皇帝)時候,書寓已經有300多家了。   女人說書,並不穿長衫,不過既然說書的都叫做”說書先生”,所以別人也叫她們”說書先生”;後來,她們不說書了,於是別人就把”說書”兩字去了,留下”先生”的稱呼,有時也叫”女先生”。   到書寓聽書有很奢華的一件事,你想,那時的”家”能有多大,擺張八仙桌,若坐滿,就有點擠了。很多時候,不過兩三個人去聽一個人,你想,光聽多無聊啊?弄點酒菜,擺上一桌,邊喝邊聽。你再想,那”先生”一刻不停地說唱多累啊,再說總要敷衍敷衍客人,敬個酒、陪客人說說話什麼的;這時,請客的有人陪了,作陪的豈不冷清,於是”先生”叫手下的去請了隔壁的”先生”來,這樣,大家都有人陪,皆大歡喜。   漸漸地,先生們發現陪酒陪聊客人也很開心,也給錢,這錢可比說唱賺得容易多了;再到後來,先生們發現陪睡更是來錢,乾脆成了主營項目。到了1884年光緒十年,蘇州人獨霸上海灘書寓市場,已經公然賣淫了。   雖然書寓的性質變了,然而人還是那些人,那些”先生”們,所以舊上海的高級妓女被人稱之為”先生”,更有趣的是,”先生”之中還有分類。   有些女孩子是鴇母從小買來的,一開始,她們只是陪陪酒,聊聊天,這時她們還小,所以是”小先生”。及至有人花了大價錢點了大蜡燭後,便如洞房花燭一般,小姑娘就成”大先生”。   還有些已經人事的大先生,冒充小先生騙冤大頭花大價錢梳弄,這種人明明是大卻說小,”大”和”小”放在一起,就是”尖”,所以這樣的人,被稱之為”尖先生”,在我看來,不但是”尖”,而且更”奸”。   這三種”先生”,就是上海特有的了,好在這個詞,如今已經再也不用了。”先生”一詞在上海經歷了許多,以前上海女人稱呼自己的丈夫就是”先生”,既洋氣又帶著尊重;後來成”愛人”,更添上海女人”嗲”氣,如今一概成了”老公”了。 (寫於2007年11月29日)

[上海閒話] 說說「先生」

  我讀初中的時候,有一次家父興沖沖地回到家,說是那天有人叫他”先生”了,我說”搿有啥稀奇?阿拉學堂裡儕叫先生呵”,他說”你不懂……”。這件事,花了我好多年,才算弄懂。   家父曾經是”老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沒有了稱呼。因為是”老右”,當然不是”親密戰友”,所以不能被稱為”同志”;同時他又認得幾個字,算是知識分子,因此連”師傅”也不算,弄到最後,只剩了個”喂”字給他。你想一個大男人,只剩了個”喂”,那是種什麼樣的心情?   及至有人稱他為先生,就像孤兒突然複姓歸宗,怎能不令他高興?這不僅是表示他有稱謂了,還標誌著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啊!   ”先生”可是個很古老的詞了,早在《禮記•士相見禮》中,就有”先生,致仕者也”的說法。什麼叫”致仕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離退休老幹部;注意,一定要是干部哦,工人農民都不算。到了戰國的時候,《孟子•告子下》有”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趙注曰”學士年長者,故謂之先生”,這裡的”先生”是孟子對當時71歲高齡的宋牼的尊稱。從那時開始,先生的意思就成了”先生出來的人”,是一種對長者的稱呼,當然,是在有學問的階層裡。   大家知道,”先生”還有種職業,就是本文開頭時我說的”阿拉學堂裡儕叫先生呵”,這種職業就是教師,《論語》中說”有酒食,先生饌”,這裡的先生就是老師了,沿用至今。   過去,人們的衣著是很講究的。白丁,是沒有功名的人,就是現在的工人、農民,也就是如今的非國家幹部編制,是不穿長衣服的,只有考取過功名的,哪怕只是個秀才,也可以穿長衣服。長衣服俗稱長衫,孔乙已穿的那種,就是長衫。過去教師先生當然是識字的,至少也是個秀才,所以一定也是長衫;不識字的人不懂服制,看見穿長衫的一律稱”先生”。   有些職業,是有”制服”的,制服偏偏也是長衫,於是就混亂起來,這些人也被稱之為”先生”。比如算命的,哪怕是個瞎子,一字不識,但由於穿了長衫,人們也叫他先生;為了區別於”真正的先生”,就在前面冠以”算命”兩字,成了”算命先生”。   同樣,所有穿長衫的”非教書先生”,都在”先生”兩字前冠以職業,於是有了”賬房先生”、”拆(測)字先生”、”風水先生”、”相面先生”等等;而”教書先生”因其”正宗”,可以”享受”單獨的”先生”兩字。   說來也好玩,後來到了我讀書的時候,小學裡是叫”老師”的,要等到進了初中”算術課”變成”代數課”,”老師”才變成”先生”。   還有一種”先生”,過去的上海,一般的傭人不像鄉下是”買斷”的,所以傭人不稱主人為”老爺”,而是稱叫”先生”,然而叫”先生”的兒子,卻還是叫”少爺”的。   來說說上海特色了,先從”說書先生”說起。最早,說書的都是男人,在茶館、書場說書。後來,有女人也說書,只是封建時代,女人不方便”走出去”,所以只能”請進來”,在家中設個場子,把客人請進來聽,這種設在家中的場子,叫”書寓”。   最早的書寓,在清代的咸豐初年(1851年),由一個名叫朱素蘭的女人在上海”發明”,朱素蘭會說書,還會填詞吟詩,而到了11年後,是同治初年,書寓業中出了周瑞仙和嚴麗英,色藝雙絕,使得書寓名氣一下子大了起來,書寓也漸漸多了起來。及至光緒初年的1875年(老是換皇帝)時候,書寓已經有300多家了。   女人說書,並不穿長衫,不過既然說書的都叫做”說書先生”,所以別人也叫她們”說書先生”;後來,她們不說書了,於是別人就把”說書”兩字去了,留下”先生”的稱呼,有時也叫”女先生”。   到書寓聽書有很奢華的一件事,你想,那時的”家”能有多大,擺張八仙桌,若坐滿,就有點擠了。很多時候,不過兩三個人去聽一個人,你想,光聽多無聊啊?弄點酒菜,擺上一桌,邊喝邊聽。你再想,那”先生”一刻不停地說唱多累啊,再說總要敷衍敷衍客人,敬個酒、陪客人說說話什麼的;這時,請客的有人陪了,作陪的豈不冷清,於是”先生”叫手下的去請了隔壁的”先生”來,這樣,大家都有人陪,皆大歡喜。   漸漸地,先生們發現陪酒陪聊客人也很開心,也給錢,這錢可比說唱賺得容易多了;再到後來,先生們發現陪睡更是來錢,乾脆成了主營項目。到了1884年光緒十年,蘇州人獨霸上海灘書寓市場,已經公然賣淫了。   雖然書寓的性質變了,然而人還是那些人,那些”先生”們,所以舊上海的高級妓女被人稱之為”先生”,更有趣的是,”先生”之中還有分類。   有些女孩子是鴇母從小買來的,一開始,她們只是陪陪酒,聊聊天,這時她們還小,所以是”小先生”。及至有人花了大價錢點了大蜡燭後,便如洞房花燭一般,小姑娘就成”大先生”。   還有些已經人事的大先生,冒充小先生騙冤大頭花大價錢梳弄,這種人明明是大卻說小,”大”和”小”放在一起,就是”尖”,所以這樣的人,被稱之為”尖先生”,在我看來,不但是”尖”,而且更”奸”。   這三種”先生”,就是上海特有的了,好在這個詞,如今已經再也不用了。”先生”一詞在上海經歷了許多,以前上海女人稱呼自己的丈夫就是”先生”,既洋氣又帶著尊重;後來成”愛人”,更添上海女人”嗲”氣,如今一概成了”老公”了。 (寫於2007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