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閒話研究

[上海閒話] 「鹽書包」和「現世報」

  小女正讀小學,有次放學,祖父接領,掂其書包,說道”搿只鹽書包還蠻重呵嘛!”的確,現在小朋友的書包是越來越重。我常說,對於讀書人而言,天下重物唯有其二,一個是書,一個是米,吃飽肚皮有書讀,何復求金玉?

  小女當然不甩我的這套”書米哲學”,她搞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她的新書包成了”鹽書包”,明明裝的書嘛,什麼時候變成鹽了?

  在上海話裡,只要是小朋友的書包,總有人會稱之為”鹽書包”的,大多數情況是調侃小孩子,如果小朋友讀書讀得不好,則就由調侃變成嘲笑了。

  ”鹽書包”有一種縮略的用法,就是”鹽書”兩字,但是書不是魚肉,並不能醃,所以不妨寫成”鹽水”兩字。小朋友應該掌握的知識沒有掌握,理應學會的東西沒有學會,所謂的”丟人現眼”,就是這種,明明很簡單的題目,考試的時候做不出來,家長就會說”儂講儂’鹽水’(口伐)?介便當呵題目做勿出來。”

  ”鹽書包”可以用在好學生身上,然而”鹽水”兩字好像只用在小朋友出洋相的場合,這就要從”鹽書包”的來源說起了。

  ”鹽書包”來自於”現世報”三字,兩個詞的發音,在上海話裡是完全一樣的。現世報是因果循環裡的一種,”傳統”認為有因必有果,做了好事會有報答,做了壞事會有報應,這是天理;”傳統”還認為,報答或者報應往往會發生在來世,就像蘇三唱的”來世做犬馬我當報還”。然而為了警戒世人,”傳統”又認為做好事會在來世得報,然而壞事做得多了,不用等到來世,今生就會有報應,就是”惡有惡報”。

  今世的報應,就是”現世報”,其實小朋友又做不出什麼大壞事,無非貪玩調皮,荒廢學業罷了;然而小朋友不好好讀書,將來找不到好工作,掙不到錢過不上好日子,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豈不正是”現世報”嗎?

  大人常用”現世報”來告誡小朋友要努力向上,久而久之,就成了”鹽書包”了,所以仔細想想,寫成”鹽水”或許也錯的,而應該寫成”現世”才對。

  這是由諧音發展出來的詞語,上海話中還有幾個,其中一個,還是說小朋友的,這個詞是”蚌殼精”。

  蚌,是一種淡水貝類,不但可以食用,還會產寶,珍珠就是在蚌裡孕育出來的,在許多盛產珍珠的地方,都有”蚌殼精”的傳說。好在這些傳說裡,蚌殼精一如田螺姑娘,是給人帶來幸福的精怪。許多地方都有”蚌殼精”的彩扮或者舞蹈,用竹篾扎出框架,再覆以綵綢製成蚌殼,內側有把手,表演者可以持握以控制殼的張合,我曾經在甘肅省的酒泉見過”出會”的”蚌殼精”。

  上海人也經常會說小朋友”蚌殼精”,特別是女孩子,那種喜歡哭的女孩子,因為”蚌殼”兩字在上海話中發”碰哭”之音,一碰就會哭的小姑娘,當然是”碰哭精”啦!

  諧音的詞語有許多,也有說大人的,”包龍圖”就是一個。”包龍圖”說的是包公(包拯),他曾經擔任過”龍圖閣大學士”,所以人們叫他”包龍圖”。你要是在上海聽說某人是”包龍圖”,千萬不要以為是在稱讚那人”公正無私”、”剛正不阿”,恰恰相反,那人多半還不是省油的燈。比如有些矛盾,在基層裡,在小範圍就能解的,碰到了這種人,一准給你捅出來,捅到上層機關,甚至於弄得天下皆知。再比如原來只要花少量金錢,就能辦好的事,到了這種人手裡,花費就成倍增長,頗有”不讓你傾家蕩產”,”就決不把事辦好”的架勢。

  這樣的人,有種本事,就是”保證把事情弄大”,簡稱”保弄大”,與”包龍圖”的發音也是一樣的。

  說完古人,再說個神話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骨精”,紹劇電影《三打白骨精》使白骨精成了西遊記中最著名的反派人物,可謂家喻戶曉。

  若某人被說成”白骨精”,倒也不是說他”陰險狡詐”,更不是說他”白”,而是說他”瘦”,上海人喜歡排骨,大排甚至成了上海菜餚的代表,若是某人瘦得”肋旁骨”全露出來,這種人就是”排骨精”了,其實並非是”白骨精”

  關於此類的諧音,需要細心地去發現,及至找到、想通,頗讓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2007年12月6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