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閒話研究

[上海閒話] 起×頭 出×頭

  上海話中,有許多經常用到的詞語都帶有”頭”字,只要是開口說話,就有頭,因為說話要有個”話搭頭”。問別人借錢,不會兩人一碰到就說”借我三塊錢”,必然先要寒暄一番,見到一個女孩子,不會上去就說”姓什麼?叫什麼?從哪裡來?哪裡去?”,必要先搭訕上那麼幾句,才可”下手”。這寒暄也好,搭訕也好,都是”話搭頭”。

  ”話搭頭”是尷尬場合的融冰劑,特別是賠禮道歉的時候,一個好的”話搭頭”先就讓對方原諒了一半。

  有了”話搭頭”,便可開口說話,上海話中的稱呼,”頭”也不少,”大塊頭”、”小鬼頭”、”小丫頭”、”老頭子”,便是罵人也有”豬頭”、”壽頭”、”沖(銃)頭”之類。

  我們就來說說上海話中特有的一種詞法結構,這個結構是三個字的,第一個字是個動詞,其中又以”起”和”出”為多,第二個字是個關鍵字,只有這第二個字才能決定三個字的意思,第三個字則是本文的主角–“頭”。

  最簡單的,要數”起先頭”,就是”最早的時候”,或是”開始的時候”,在英文故事裡,是”once upon a time”或者”long long ago”。

  我說了第一個詞,如果開的是店,就算是開張了,開了張,不過賣掉了一件貨物,要有個”篷頭”才好。上海話裡”一篷頭”表示一下子聚攏來,聚到一隻篷下。做生意講究”起篷頭”,生意清淡的時候,但凡有人路過,就想方設法拖住他,倒不是要他買東西,無非要些人氣,拖住了一個再拖一個,儘量尋點”話搭頭”,路過的人看到了,以為這家店生意不錯,紛紛聚起來,人多了,自然有人買,這個就叫”起篷頭”。

  經常看到討價還價的買主說”我幫儂篷頭起起來了,阿好便宜點啦?”其實一開始的討價還價並非店主不肯,乃是要拖住那買主,以聚人氣。

  說到”起”,還有”起盤頭”,”盤頭”一詞在詞典裡有,但是並沒有我們要說的意思,所以它符合”起×頭”的結構。”起盤頭”指的是冷兵器的時代,用重傢伙如大刀、單錘、狼牙棒、大斧之類兵器,這種兵器無法刺人,只能”高高舉起”往下砸。不過要知道,硬生生地舉是要”摒傷”的,正確的方法是”掄起”,橫著掄起,藉著慣性的力量甩到高處,再往下砸,這樣的”掄”,就是”起盤頭”。過去騎馬的將領,先要繞著場子跑,跑的時候,同時也”起盤頭”把兵器舉高,然後面對面相向跑,叫”照面”,及至近了,再重重砸下,高低立見分曉。

  繞著場子快跑,也叫”出轡頭”。”轡”是套在馬頭的籠頭,普通話讀”配”,上海話念”批”。會騎馬的人都知道,要馬跑得快,放鬆韁繩即可,”出轡頭”就是放鬆或者卸下籠頭,有句話叫做”脫韁的野馬”,形容馬兒快,那麼沒了籠頭的馬,豈不是更快?

  上海話裡”出轡頭”就是”快跑”的意思,而且除了騎馬之外,用腿跑得快,也叫”出轡頭”,不過,後者的用法更多一點。

  ”出花頭”和”出虛頭”是兩個挺相近的意思,都是想方設法要達目的,只是手段稍不同,前者是”花”,就是花裡呼哨之意,那些奇出怪樣變著法尋開心的,該被人說成”伊老會得出花頭呵!”

  ”出虛頭”靠的不是花頭花腦,而是無中生有以達目的,由於此人說的都是子虛烏有,所以叫做”出虛頭”,經常聽到做爹的說”儂勿要幫我出虛頭,儂做仔點啥,我儕曉得了,”其實這個爹多半是在”出虛頭”,要”冒”一記兒子。

  還有”吊鮮頭”,就是在烹調中使用容易產生鮮味的東西,比如冬瓜湯中放些”開洋”,就是”吊鮮頭”用的,又據說炒素菜時放些糖,可以使蔬菜變鮮,這糖就是”吊鮮頭”用的。

  最後,要來說說”出風頭”和”出鋒頭”,不管到底怎麼寫,讀音和意思是一樣的,貶義的解釋是招搖過市,褒義的則指時尚,乃至於鶴立雞群;過去說某個人”好出風頭”多半指此人”行為不羈”,現在講究個性,喜歡”出風頭”已經不是什麼壞事了。

  至於寫法,就眾說風雲了,google得出的數字竟不相上下。持”出風頭”的說天冷衣服穿得多,賣相不靈,所以愛美之人皆穿得少,以顯體型身材,所謂”要風度,不要溫度”是也,穿得少再立在風中更是”拉風”,如此出佻,豈不是”出風頭”嗎?

  聽著似乎很對,寫得人也很多,根據語言學的發展規律,”出風頭”也完全可以收錄詞典,但是”出鋒頭”三字,還有大有來頭的。

  皮衣服比布衣服暖和,比布衣服貴,這是小孩子都懂的道理。以前,穿皮衣是很有講究的,首先是用料,紫貂是皇帝的專用品,皇后也不能穿,皇后親王,貝勒只能穿熏貂。不但用料有講究,就是穿的時間也有講究,清德齡在她的回憶錄裡就寫到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慈禧忘了頒旨改換貂皮,結果弄得誰都不敢穿皮衣。

  傳統的”正式”皮衣,皮是藏在裡面的,俗稱”夾裡”,外面則是有綢緞或者呢料覆面的,那種現在的皮夾克,看得見光光的皮的那種,是窮人才穿的,在富人的眼裡,那根本就不算衣服。

  至少在清朝,正經人是不會把動物的毛直接穿在外面的,身上披毛,那是野人,是野蠻部落的做法,王公貴族們絕不為之。

  不過為了衣服好看,可以”割條以緣衾邊”,把毳毛條鑲在衣服的內緣,讓毛露出來,就叫”出鋒”,最花哨的式樣叫做”四面出鋒”,說白了,就是領口,雙手袖口以及下襬都有毛露出來。

  清代畫家改琦畫的《紅樓夢圖詠》,鳳姐所著石青披風和大紅裙的邊緣,都有毛絨絨的毳邊,毛邊起到了色彩和式樣的調和作用。

  然而,這只是”出鋒”,還不是”出鋒頭”。毛皮衣服只是有錢人所用,價格昂貴,有些人”好追時尚”,反正毛皮衣服最”吃價鈿”的部分是藏在裡面看不見的,那就乾脆做件呢大衣,只”割條以緣衾邊”來鑲,裡面的貂皮就改成羊皮,或者乾脆省了,如此花少量的錢,卻可以穿上看似昂貴的裘皮大衣,這樣就叫做”出鋒頭”。

  穿”出鋒”的假皮衣,和穿假名牌一樣,無非裝裝樣子,這些都是”出鋒頭”。所以最早的”出鋒頭”說的是以假亂真,打腫面孔充胖子還要招搖過市的行為。後來,各式的”與眾不同”,也被叫做出鋒頭,這就不限於貶義了,學習成績好,上台演講,受電視台採訪,也是”出鋒頭”,這時的”出鋒頭”,就是好的意思了。

  上海人很喜歡”出鋒頭”,GDP全國最高,軌道交通全國最長,住房全國最大,上海人出盡了”鋒頭”。

  (寫於2007年12月2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