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閒話研究

[上海閒話] 「照片間」與「灶披間」

  有一次,我在家洋洋得意,說自己”身在亭子間,心知天下事”,幼年的女兒聽了很是奇怪,說”爸爸,阿拉屋裡啥地方來呵亭子?”

  女兒雖然年幼,但跟著我走南闖北,倒是見過點世面的。我們曾在浙江和安徽的農家,見到過”真的”亭子間,那些亭子間,在樓的最高層,真正是八角的,琉璃瓦的頂,與公園中的小亭子不同之處在於這些亭子是有牆有窗有門的,若這種不算”亭子間”,那還有什麼算”亭子間”呢?

  我告訴女兒,”亭子間”是上海建築中的一種特色,上海灘的傳統建築是石庫門建築,所謂的石庫門是指大門上有一圈石拱。石庫門房子是樓房,朝南的大房間是正房,也叫客廳,左右兩邊的臥室,俗稱東西廂房,而朝北的小房間,就是”亭子間”了,若南北兩進的房子,”亭子間”與正房在同一平面,若錯層設計,則亭子間在每層的當中。

  ”亭子間”一般都比較小,多用來堆放雜物,後來上海住房緊張,只要是間屋,就能住一家人,於是石庫門房子的每一間房都租住給一戶人家,”亭子間”也不例外,甚至樓梯下面的斜三角區域,穿上一扇門,就成了”樓梯間”,裡面也能住一戶人家,上海的著名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說的就是這種。亭子間朝北,採光又不佳,所謂”熱天熱煞,冷天冷煞”,窮讀書人借不起好房子,只能蝸在亭子間裡,可是讀書人往往越窮越酸,雖然”身在亭子間,卻偏偏要說”心知天下事”。

  這麼多戶人家,住在一幢大房子中,都要燒飯,只能在天井中搭個雨蓬,在那兒燒,雨篷是斜的,便於流水,斜的雨篷,上海話叫”披”。

  燒飯的地方,有灶、有鍋,鍋在上海話裡叫”鑊子”,所以廚房也叫”灶鑊間”,如今搬到了天井裡,灶還是灶(煤餅爐而已),鑊子不能放在外面,只好搬到房間裡,擺了ga櫥(誰提醒我一下啊,這個字怎麼寫?)裡,少了鑊子,多了只披勢(雨篷),所以”灶鑊間”就成了”灶披間”。

  雖然現在的住房條件大大改善,但是”灶披間”一直被沿用至今,以至於有會說上海話的”洋新婦”搞不懂,以為家家都有個如祠堂般的”照片間”,專門用來供奉先人照片的。

  女兒聽得來勁,要我再說說都有什麼”間”?

  還有相當重要的”馬桶間”,這個馬桶可不是如今的抽水馬桶,乃是一個圓形的有蓋的木桶子,對,就是《封神演義》裡雲霄、瓊霄和碧霄娘娘的法寶–混元金斗,在人間亦叫淨桶,因為有了這玩意,人才會乾淨。

  馬桶是放在箱子裡的,叫做”馬桶箱”,放馬桶箱的小房間,不叫箱子間,而叫”馬桶間”。馬桶之於人的生活實在太重要了,以至於人們唸唸不忘,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人把盥洗室,叫做”馬桶間”的。

  ”箱子間”,其實是有的,過去的箱子不是如今的拉桿箱,而是真皮製作的四四方方兩邊有拎襻的大箱子,箱子的大小基本相同、很容易堆放,堆就堆在”箱子間”裡,有些”箱子間”是暗房,沒有窗戶,有點像大的壁櫥。

  石庫門房子發展到後來,有了新式裡弄,新式裡弄是成排的洋房,結構上比石庫門更合理,而且鋪設了煤氣管道和化糞池,使用煤氣灶和抽水馬桶,然而”灶披間”和”馬桶間”的叫法卻被保留了下來,朝北的小房間依然是”亭子間”。

  只不過,新式裡弄的出現,又多了一些房間,總的來說,新式裡弄住的人,要比住石庫門的有錢,有錢到有些人有車,於是弄堂裡有專門供停車的小房間,叫做”汽車間”,通常是一排平房相隔而成,在許多公寓房子的底樓,也有專供停車的”汽車間”。

  後來時代變遷,許多汽車沒有了,再後來,沒人有汽車了,這些汽車間中也就住了人,新來的人素質相對要低,於是原來住樓房的”原住民”就看不起新來的住汽車間的,而從階級出身來看,住汽車間的也看不起住樓房的”剝削階級”。直到我小時候,樓房家的孩子與汽車間的孩子,是不在一起玩的。

  前面說到了煤氣,煤氣以前叫做”自來火”,上海第一家煤氣廠建成於同治四年八月十一日(1865年),就叫做”自來火房”。想像一下,上海在將近一個半世紀前,就有了煤氣路燈(同年十一月初一),其繁華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繁華的背後是什麼?是破落。若自來火房代表著上海的繁華,那麼自來水房則代表著上海的破落,上海有許多地方沒有自來水,大家只能到指定的地方去挑水,那裡有間小屋,小屋裡有只水籠頭,早晚高峰的時候,取水還要排隊,這樣的小屋,就是”自來水房”。如今的上海大變樣了,馬桶沒有了,煤爐沒有了,自來水房沒有了,雖然語言中還有著昔日的印跡,然而新的時代,總是更繁華的。

(2007年12月4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