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閒話] 此「大菜」與彼「大菜」

  前幾天(2007年11月14日),中國第四屆西餐文化節在上海舉行。據說,全中國最早的西餐館子就誕生在上海,福州路上的”一品香”是也,”一品香”原是個大旅社,其位置就在今天的來福士廣場。那時,不叫西餐館,而叫”番菜館”,”番”就是”外國”的意思。   不過,如今的上海話裡,既不叫”西餐”也不叫”番菜”,而是叫做”西菜”,更普遍的叫法,則是”大菜”。   ”大菜”的發音是萬萬不能搞錯的,這個”大”如普通話的”大”,與上海話中的”汰”發音相同。在上海話中,”大”發此音的,相對少一點,如”大連”、”大理石”、”大煉鋼錢”、”大學生”、”大頭菜”和”大度”,除了最後一個”大度”外,餘者都可認為是專用名詞。與此相同的,還有地名和店招,如”大場”、”大世界”、”寶大祥”以及”德大”,後者也是家西餐館子,至今仍在,有百年的歷史了。   以前上海有許多大菜館,在1918年出版的《上海指南》上,上海的西餐館就有35家,當然還有並未刊列於上的。上海的大菜很有特色,乃是真正”中西結合”的產物,別的不說,俄羅斯的紅菜湯到了上海,捲心菜就取代了紅菜,再加以改良,成了著名的”羅宋湯”,雖說是”羅宋(Russia)”,我保證你到俄國絕對吃不到,所以這也被叫做”海派羅宋湯”。   讓我們來看看那時的大菜到底吃點啥,有一份30年代的一品香菜單例著:頭盆是熟蘆筍、鮑脯、金華火腿、萵苣,湯則是雞絲火腿魚翅湯或者奶油雞絲鮑魚鴿蛋湯,副菜為白汁鮭魚或蛋煎鮭魚,主菜則是腓利牛排或者紙包雞,最後外加香草布丁、蘋果派、冰淇淋聖代以及咖啡或紅茶。很明顯,其中許多菜,根本就是中國菜;這套菜單前後共有七道,所以也叫”七道頭大菜”,算是大菜中檔次比較高的了。   做西餐的廚師,叫做”大菜師傅”,大菜師傅穿白衣裳戴高帽子,後來做中菜的廚師也這麼穿,結果上海人說的”大菜師傅”並不侷限於做西菜,只要是廚師,哪怕是做川菜的,一概叫做”大菜師傅”。   中國人吃飯,向來是方桌子,方便大家挾菜,西式菜是分食制,不用挾菜,所以可以坐得分散點,當中還可放盆花什麼的,結果變成了長的,這種長桌子,叫做”大菜台”。   ”大”,還有一個發音,而且應該是其本來的發音,念如普通話的”圖”,在表示”大小”之”大”時,一概發這個音,則有”大老闆”、”大塊頭”、”大黃魚”、”大年夜”,有次聽說書,說書先生說到四個人,分別是”大力氣”、”大氣力”、”氣力大”和”力氣大”,一路說下來,甚是發噱。巧的是,發這個音的,也有個”大菜”,這個”大菜”,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菜了。   過去的菜和現在差不多,但是上菜的次序卻大有講究,冷菜,又叫”冷盆”,是在等人的時候吃的,等人幹坐無聊,所以就吃些”冷盆”。待到客齊了,便開始上熱菜。熱菜,又叫”熱炒”,一般是些時鮮小炒,夾葷夾素的居多,等到酒過三巡,重頭戲就出場了。   這重頭戲就是”大菜”,一般來說,原料體型龐大,價格昂貴,調理費時費力,賣相”彈眼落睛”的,才能算得上是”大菜”。像八寶鴨,松鼠鱖魚,雞火燉排翅之類,平常在家吃不到的家,才能稱得上是”大菜”。一般來說,”大菜”也多半是店家的招牌菜,許多人會特地為了這道”大菜”慕名而去。   如今,上海吃飯,聽不到”大菜”的說法了,倒是在香港和台灣,這一叫法沿用至今,但凡宴請,依然分清”熱炒”和”大菜”,有機會的朋友,不妨去領略一番。   ”大”只有兩個音,兩種”大菜”也都說到了,殊不知還有一種呢!如果說前兩種大菜是奢侈、是享受的話,那麼這最後的一種則是無奈和痛苦了。這種”大菜”,是專供當時(抗戰前後)的民工–黃包車伕、碼頭工人吃的,這些”大菜”沒有店賣,只有攤頭才有,當然,攤頭就叫”大菜攤”。   ”大菜攤”的攤主,到飯店裡收購別人吃剩的殘羹冷炙,將其中的雞鴨魚肉分別挑出後加蔬菜、豆腐、粉絲之類燒出一隻”大菜”來。這種”大菜”極其便宜,多分佈在帶鉤橋(山東南路)、東新橋、八仙橋和十六鋪等”民工”多的地方。   如此的東西,亦叫做”大菜”,恐怕是種黑色幽默的自嘲了。不過他們的無奈早已過去,留下的倒是我的無奈了,因為我實在無法從資料上考證出這個”大菜”該怎麼讀,到底是”汰”還是”圖”。(寫完此文後,我致信上海著名民俗專家仲富蘭先生,他告訴我,應該是”汰”音) (此文可配《海上百態圖》線描) (寫於2007年11月30日)

[上海閒話] 此「大菜」與彼「大菜」

  前幾天(2007年11月14日),中國第四屆西餐文化節在上海舉行。據說,全中國最早的西餐館子就誕生在上海,福州路上的”一品香”是也,”一品香”原是個大旅社,其位置就在今天的來福士廣場。那時,不叫西餐館,而叫”番菜館”,”番”就是”外國”的意思。   不過,如今的上海話裡,既不叫”西餐”也不叫”番菜”,而是叫做”西菜”,更普遍的叫法,則是”大菜”。   ”大菜”的發音是萬萬不能搞錯的,這個”大”如普通話的”大”,與上海話中的”汰”發音相同。在上海話中,”大”發此音的,相對少一點,如”大連”、”大理石”、”大煉鋼錢”、”大學生”、”大頭菜”和”大度”,除了最後一個”大度”外,餘者都可認為是專用名詞。與此相同的,還有地名和店招,如”大場”、”大世界”、”寶大祥”以及”德大”,後者也是家西餐館子,至今仍在,有百年的歷史了。   以前上海有許多大菜館,在1918年出版的《上海指南》上,上海的西餐館就有35家,當然還有並未刊列於上的。上海的大菜很有特色,乃是真正”中西結合”的產物,別的不說,俄羅斯的紅菜湯到了上海,捲心菜就取代了紅菜,再加以改良,成了著名的”羅宋湯”,雖說是”羅宋(Russia)”,我保證你到俄國絕對吃不到,所以這也被叫做”海派羅宋湯”。   讓我們來看看那時的大菜到底吃點啥,有一份30年代的一品香菜單例著:頭盆是熟蘆筍、鮑脯、金華火腿、萵苣,湯則是雞絲火腿魚翅湯或者奶油雞絲鮑魚鴿蛋湯,副菜為白汁鮭魚或蛋煎鮭魚,主菜則是腓利牛排或者紙包雞,最後外加香草布丁、蘋果派、冰淇淋聖代以及咖啡或紅茶。很明顯,其中許多菜,根本就是中國菜;這套菜單前後共有七道,所以也叫”七道頭大菜”,算是大菜中檔次比較高的了。   做西餐的廚師,叫做”大菜師傅”,大菜師傅穿白衣裳戴高帽子,後來做中菜的廚師也這麼穿,結果上海人說的”大菜師傅”並不侷限於做西菜,只要是廚師,哪怕是做川菜的,一概叫做”大菜師傅”。   中國人吃飯,向來是方桌子,方便大家挾菜,西式菜是分食制,不用挾菜,所以可以坐得分散點,當中還可放盆花什麼的,結果變成了長的,這種長桌子,叫做”大菜台”。   ”大”,還有一個發音,而且應該是其本來的發音,念如普通話的”圖”,在表示”大小”之”大”時,一概發這個音,則有”大老闆”、”大塊頭”、”大黃魚”、”大年夜”,有次聽說書,說書先生說到四個人,分別是”大力氣”、”大氣力”、”氣力大”和”力氣大”,一路說下來,甚是發噱。巧的是,發這個音的,也有個”大菜”,這個”大菜”,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菜了。   過去的菜和現在差不多,但是上菜的次序卻大有講究,冷菜,又叫”冷盆”,是在等人的時候吃的,等人幹坐無聊,所以就吃些”冷盆”。待到客齊了,便開始上熱菜。熱菜,又叫”熱炒”,一般是些時鮮小炒,夾葷夾素的居多,等到酒過三巡,重頭戲就出場了。   這重頭戲就是”大菜”,一般來說,原料體型龐大,價格昂貴,調理費時費力,賣相”彈眼落睛”的,才能算得上是”大菜”。像八寶鴨,松鼠鱖魚,雞火燉排翅之類,平常在家吃不到的家,才能稱得上是”大菜”。一般來說,”大菜”也多半是店家的招牌菜,許多人會特地為了這道”大菜”慕名而去。   如今,上海吃飯,聽不到”大菜”的說法了,倒是在香港和台灣,這一叫法沿用至今,但凡宴請,依然分清”熱炒”和”大菜”,有機會的朋友,不妨去領略一番。   ”大”只有兩個音,兩種”大菜”也都說到了,殊不知還有一種呢!如果說前兩種大菜是奢侈、是享受的話,那麼這最後的一種則是無奈和痛苦了。這種”大菜”,是專供當時(抗戰前後)的民工–黃包車伕、碼頭工人吃的,這些”大菜”沒有店賣,只有攤頭才有,當然,攤頭就叫”大菜攤”。   ”大菜攤”的攤主,到飯店裡收購別人吃剩的殘羹冷炙,將其中的雞鴨魚肉分別挑出後加蔬菜、豆腐、粉絲之類燒出一隻”大菜”來。這種”大菜”極其便宜,多分佈在帶鉤橋(山東南路)、東新橋、八仙橋和十六鋪等”民工”多的地方。   如此的東西,亦叫做”大菜”,恐怕是種黑色幽默的自嘲了。不過他們的無奈早已過去,留下的倒是我的無奈了,因為我實在無法從資料上考證出這個”大菜”該怎麼讀,到底是”汰”還是”圖”。(寫完此文後,我致信上海著名民俗專家仲富蘭先生,他告訴我,應該是”汰”音) (此文可配《海上百態圖》線描) (寫於2007年11月30日)

[上海閒話] 摜 摜散 摜浪頭 摜爛山芋

  我寫了一篇關於「摜炸藥包」的文章,有的朋友讀了,請我再說說「摜」字,這倒是個好主意,因為這個「摜」字很有說頭。   首先,來說說發音,在普通話裡,「摜」和「灌」是同音的。而到了上海話裡「灌」的音變輕了,而「摜」更是從「翰」韻變成了「隊」韻,發音同上海話的「葵」,較普通話的「葵」稍輕。   摜,其實意思很簡單,就是「摔」、「甩」、「丟」、「扔」的意思,在上海話裡,就是「厾」。有些,是很明顯的詞,比如「摜跤」、「摜跟頭」,就是摔倒,跌倒的意思。其實,「摜交」的本來意思是「摔跤運動」,《清宮遺聞•同治帝之殊趣》有載「穆宗喜舞劇,尤喜摜交」,在上海話,這種運動叫做「摜煞跤」。然而,字雖簡單,上海人卻極喜歡,以至於形成了上海話中特有的許多帶「摜」的詞以及用法,頓時,就讓簡單的「摜」豐富多彩起來。   比如說,「摜浪頭」三個字,寫在紙上,外地人一點也看不懂,海裡的浪頭,豈是能「摔甩扔丟」的,難道是寫錯了?莫非是「摜鎯頭」?可只聽說過有人喜歡扔「大鐵椎」,沒聽說過有人喜歡扔「鎯頭」啊?   其實,的確是「浪頭」,水的浪頭,浪頭的特色就是「高」,而且「一浪高過一浪」,掉下來就了無蹤影。所謂的「摜浪頭」,就是「抬高自己」,當然,沒本事抬高自己的,只能說些不著邊際的東西出來,以此嚇人,聽者就說「儂勿要幫我摜浪頭,阿拉勿嚇呵」。   「摜浪頭」最早是江湖黑話,兩人起了爭執,首先就是「對摜浪頭」,紛紛說自己認識這個熟悉那個,其實一個也叫不應,這就是「摜浪頭」,後來漸漸地傳到民間,成了「說大話」的代名詞。   「摜浪頭」或許是從「摜派頭」而來,這是句老的上海話了,形容那些扔錢顯示自己有錢的行為,往往帶有貶義,用來指那些實際沒錢的人的擺闊行為。沒錢的人用起錢來沒有經驗,往往做了冤大頭還不自知,上海人是講究實惠的,所以亂用錢也被叫做「摜派頭」。經常有家長會說「搿只小鬼頭賺鈔票勿會,摜派頭倒蠻來三」,這裡並不是指揮霍,只是指亂用錢罷了。   既然「摜派頭」扔的其實是錢,那麼是否有「摜錢」的說法呢?有的,不過由於以前的錢都是金屬,所以確切的說法是「摜銅鈿銀子」或者簡化為「摜銅鈿」。「扔錢」是一個動作,要有氣勢,所以數額不大的就不叫「摜銅鈿」,只有數額大的,才叫「摜」,現在的錢,已經以紙幣為主,所以,如今叫做「摜鈔票」。   如果說「摜浪頭」、「摜派頭」的都是趾高氣揚的話,那麼「摜頭摜腦」就恰恰相反了,頭和腦當然不能「摔甩扔丟」,其實就是說某人「垂頭喪氣」,精神「萎糜不振」的樣子,對了,鬥敗的公雞就是「摜頭摜腦」的。   雖然,頭不能「摜」,不過頭上的帽子是可以的,把紗帽扔掉表示「這個官我不做了」,於是「摜紗帽」也被引申為「拒絕做份內之事」的意思,大多數情況,「摜紗帽」只是一種說法,到頭來,事體還是要做的。   如果真的不做了,把棘手的事留給別人去做,也有說法,叫做「摜爛山芋」,把爛掉的山芋扔給別人,讓別人沾在手上,很是形象。   摜紗帽,摜爛山芋,總是工作上的事多,家裡的話,夫妻吵架,怨氣積在胸中,只能拿東西出氣,發脾氣扔家裡的東西,上海話叫「摜家生(什)」(家生一詞另有詳述)。   摜家生是種藝術,上海女人最諳此道,上海女人知道摜完了家生,生活還是照樣要過,所以哪怕哭得昏天黑地,看似抓起什麼扔什麼;可若仔細觀察,上海女人就獨有一種「第一時間保證動靜大價值小」的本事,那是一種氣勢,一種「威懾力」;比起有些地方的人,一言不和砸個精光,一拍兩散的做法,不知高明多少,後者雖有「打擊力」,然而玉石俱焚,不是「過日子」的道理。   如果本來只是吵吵架,嚇嚇老公,結果弄得不可收拾了,上海話可以叫做「摜散」,好好的一家,摜家生摜得散了,當然可以叫做「摜散」。開個玩笑啦!「摜散」其實是句切口,事情露陷、失風,隱秘的事被外人所知,甚至做了壞事被公檢法查明,就彷彿貯藏在容器裡的東西被摜而散露出來,所以叫做「摜散」。   「摜散」直到現在,依然帶有江湖色彩,許多知書達禮之人從來不說,有些甚至根本不知道上海話中還有這樣的一個詞,這就是方言有趣的所在。   (寫於2007年11月28日)

[上海閒話] 摜 摜散 摜浪頭 摜爛山芋

  我寫了一篇關於「摜炸藥包」的文章,有的朋友讀了,請我再說說「摜」字,這倒是個好主意,因為這個「摜」字很有說頭。   首先,來說說發音,在普通話裡,「摜」和「灌」是同音的。而到了上海話裡「灌」的音變輕了,而「摜」更是從「翰」韻變成了「隊」韻,發音同上海話的「葵」,較普通話的「葵」稍輕。   摜,其實意思很簡單,就是「摔」、「甩」、「丟」、「扔」的意思,在上海話裡,就是「厾」。有些,是很明顯的詞,比如「摜跤」、「摜跟頭」,就是摔倒,跌倒的意思。其實,「摜交」的本來意思是「摔跤運動」,《清宮遺聞•同治帝之殊趣》有載「穆宗喜舞劇,尤喜摜交」,在上海話,這種運動叫做「摜煞跤」。然而,字雖簡單,上海人卻極喜歡,以至於形成了上海話中特有的許多帶「摜」的詞以及用法,頓時,就讓簡單的「摜」豐富多彩起來。   比如說,「摜浪頭」三個字,寫在紙上,外地人一點也看不懂,海裡的浪頭,豈是能「摔甩扔丟」的,難道是寫錯了?莫非是「摜鎯頭」?可只聽說過有人喜歡扔「大鐵椎」,沒聽說過有人喜歡扔「鎯頭」啊?   其實,的確是「浪頭」,水的浪頭,浪頭的特色就是「高」,而且「一浪高過一浪」,掉下來就了無蹤影。所謂的「摜浪頭」,就是「抬高自己」,當然,沒本事抬高自己的,只能說些不著邊際的東西出來,以此嚇人,聽者就說「儂勿要幫我摜浪頭,阿拉勿嚇呵」。   「摜浪頭」最早是江湖黑話,兩人起了爭執,首先就是「對摜浪頭」,紛紛說自己認識這個熟悉那個,其實一個也叫不應,這就是「摜浪頭」,後來漸漸地傳到民間,成了「說大話」的代名詞。   「摜浪頭」或許是從「摜派頭」而來,這是句老的上海話了,形容那些扔錢顯示自己有錢的行為,往往帶有貶義,用來指那些實際沒錢的人的擺闊行為。沒錢的人用起錢來沒有經驗,往往做了冤大頭還不自知,上海人是講究實惠的,所以亂用錢也被叫做「摜派頭」。經常有家長會說「搿只小鬼頭賺鈔票勿會,摜派頭倒蠻來三」,這裡並不是指揮霍,只是指亂用錢罷了。   既然「摜派頭」扔的其實是錢,那麼是否有「摜錢」的說法呢?有的,不過由於以前的錢都是金屬,所以確切的說法是「摜銅鈿銀子」或者簡化為「摜銅鈿」。「扔錢」是一個動作,要有氣勢,所以數額不大的就不叫「摜銅鈿」,只有數額大的,才叫「摜」,現在的錢,已經以紙幣為主,所以,如今叫做「摜鈔票」。   如果說「摜浪頭」、「摜派頭」的都是趾高氣揚的話,那麼「摜頭摜腦」就恰恰相反了,頭和腦當然不能「摔甩扔丟」,其實就是說某人「垂頭喪氣」,精神「萎糜不振」的樣子,對了,鬥敗的公雞就是「摜頭摜腦」的。   雖然,頭不能「摜」,不過頭上的帽子是可以的,把紗帽扔掉表示「這個官我不做了」,於是「摜紗帽」也被引申為「拒絕做份內之事」的意思,大多數情況,「摜紗帽」只是一種說法,到頭來,事體還是要做的。   如果真的不做了,把棘手的事留給別人去做,也有說法,叫做「摜爛山芋」,把爛掉的山芋扔給別人,讓別人沾在手上,很是形象。   摜紗帽,摜爛山芋,總是工作上的事多,家裡的話,夫妻吵架,怨氣積在胸中,只能拿東西出氣,發脾氣扔家裡的東西,上海話叫「摜家生(什)」(家生一詞另有詳述)。   摜家生是種藝術,上海女人最諳此道,上海女人知道摜完了家生,生活還是照樣要過,所以哪怕哭得昏天黑地,看似抓起什麼扔什麼;可若仔細觀察,上海女人就獨有一種「第一時間保證動靜大價值小」的本事,那是一種氣勢,一種「威懾力」;比起有些地方的人,一言不和砸個精光,一拍兩散的做法,不知高明多少,後者雖有「打擊力」,然而玉石俱焚,不是「過日子」的道理。   如果本來只是吵吵架,嚇嚇老公,結果弄得不可收拾了,上海話可以叫做「摜散」,好好的一家,摜家生摜得散了,當然可以叫做「摜散」。開個玩笑啦!「摜散」其實是句切口,事情露陷、失風,隱秘的事被外人所知,甚至做了壞事被公檢法查明,就彷彿貯藏在容器裡的東西被摜而散露出來,所以叫做「摜散」。   「摜散」直到現在,依然帶有江湖色彩,許多知書達禮之人從來不說,有些甚至根本不知道上海話中還有這樣的一個詞,這就是方言有趣的所在。   (寫於2007年11月28日)

[上海閒話] 摜炸藥包

  加入了業餘無線電協會後,便在車上裝了個電台,電台是全波段的,所有不加密的通訊都可以監聽。有一天,和一個久居上海的外地朋友坐在車裡,無所事事地守聽(專業用語,「守著聽」的意思)上海110調度台,弄得就跟《超人總動員》(迪斯尼動畫片Incredible)似的。   只聽調度台說「白玉路有人摜炸藥包,請附近的警察看一下」,我那個朋友是有名的「起鬨幫」,聽到後大叫「這還了得,光天化日扔炸彈,我們過去看看,炸過了應該不危險了。」   這個朋友說得我哈哈大笑,他卻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我說「你雖然久居上海,也會說上海話,不過終究還是露了餡啊!」   其實,上海話中的「炸藥包」根本不是董存瑞炸碉堡的炸藥包。然而,其威力倒也不小,董存瑞的炸藥包會炸出人命來,這個炸藥包,炸出的是「人心」,越是貪心之人,越容易被炸。   好了,不賣關子了,仔細地來說說這個炸藥包,不妨自己來做一個。首先,要兩張一百元的人民幣,對,粉紅的那種,越新越漂亮越好,因為那樣比較有視覺的衝擊力;然後,準備一疊白紙,一百多張的樣子,紙張要挺、要硬,按照人民幣的尺寸裁成同樣大小,最好是疊在一起,用美工刀切割,那樣切面整整齊齊,更漂亮。然後要在白紙堆的四面塗色,塗上淡粉紅色,就像一百元的顏色一樣,如果覺得裁紙、切紙、塗色太過麻煩,可以去廟門口的香燭店買冥鈔,現在冥鈔的品種很多,挑尺寸、大小都符合的品種。   後面的一步,是很關鍵的一步,就是要把人民幣和這堆紙紮在一起,首先要底上放一張人民幣,把那堆紙摞上去,面上再放一張人民幣,就可以用橡皮筋緊緊紮起來了。千萬要記住,扎錢的時候不能象銀行那樣在一疊的中央繞上一箍就結束了,這叫偷工減料,炸藥包是危險品,要扎得仔細一點。除了當中的那圈橡皮筋,兩頭都要紮緊,越靠近邊緣越好,反正,只要看得到邊上的顏色,卻不至於翻得開紙才好,當然,若是會像銀行般用紙帶扎更好……   有人已經看出來了,這分明是疊假錢嘛!要假錢幹嘛?騙人!   為了讓受害者陷得更深,這東西還要改進,設想只有一分鐘的時間,如果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疊錢,那麼撿到的人就會想「這錢是誰掉的呀」、「這錢有多少呢?」乃至「這些錢是真的嗎?」、「我這麼運氣好嗎?」想到這裡,就不是那麼容易騙了。   所以,時間還是一分鐘,卻要讓那人想些別的,先要把那疊假錢包起來,用報紙包上幾層,再在外面套個塑料袋,塑料袋要顯眼,甚至於要質地好一點,否則別人當做垃圾,不去撿,就麻煩了。   做這件事要兩個人,要挑冷僻的馬路,很少有人經過的、不會節外生枝的那種,先把塑料袋放在路的當中,兩人再分別躲在路的兩頭……這時有人路過了,低頭走著,「咦?地上有個包?」,在接下來的一分鐘裡,這人想「怎麼這裡有個包啊?」、「裡面有些什麼啊?」同時把它撿了起來,開始拆包。這人此時心裡會想「為什麼包得這麼好啊?」、「可能蠻貴重的吧?」等撿到東西的人想到這裡,也看到了裡面是一疊「錢」的時候,事先躲著的騙子出現了,撿東西的人就再也沒有時間想別問題了。   騙子總是先出現一個,一把捏住那個袋子,卻又不搶走,真要搶走倒也算了,他一把捏住了,撿東西的也沒機會再檢視錢的真偽了。   騙子就說了:「見者有份哦,喔喲,一萬多塊咧,儂多拿一點,我少拿一點好了」還沒等撿錢的回答,只見路的另一頭遠遠地走來一人,神色匆忙,低著頭彷彿在找東西,明顯就是失主。   於是騙子一把撿錢的拖到邊上的小弄堂,告訴撿錢的那位說自己不要分錢,隨便拿個值錢的東西算了,於是順手擼下撿錢人的手錶,拿過手機,轉身就走了,撿錢的心想反正有一萬多元了,自己還有得賺,於是也不作聲,任由騙子走了。   整個事情就在兩三分鐘裡發生發展結束了,再過兩三分鐘,撿錢的就會明白過來,悔之晚矣。   這包假錢,在上海話裡,就是「炸藥包」,這種詐騙的手段,就是「摜炸藥包」,若是撿錢的人不貪心,本能反應就是「物歸原主」,那麼根本就不會有損失,所以這「炸藥包」,炸出的是「人心」。   如果說那位撿錢的是咎由自取,那麼有些人就是罪有應得了,這些人拿到的炸藥包,可不是上下兩張真錢,那可是千真萬確的張張是真錢啊!而且極有可能不是一疊,而是幾疊幾拾疊乃至幾百幾千疊。當然「拿人錢財,與人消災」,摜炸藥包的當然不是看上了他的手錶和首飾,送錢的看中的是他手中的權。上海話中,權錢交易中的「錢」,也同樣被叫做「炸藥包」,這種錢拿不得,待到身陷囹圄,那就是罪有應得,豈是「悔之晚矣」四字可形容的。   這種炸藥包很可怕,但凡稍有私心的人,都會掉入騙子的陷阱,倒是還有一種炸藥包,卻是大多數人都喜歡的。過去,毛腳女婿上門,是要送禮物的,而且那時商品的種類很少,只有那麼些東西可買,所以,女婿上門送的東西中也有了定式,就是:一隻火腿、兩條煙、兩瓶酒,外加一隻奶油蛋糕,這些東西在上海有個俏皮的叫法,叫做「一挺機關槍,兩百發子彈,兩隻手榴彈,一隻炸藥包」,在如此的大火力下,丈人、丈母都被轟倒,雖說「轟倒」,心裡倒是甜的。 (2007年11月27日)

[上海閒話] 摜炸藥包

  加入了業餘無線電協會後,便在車上裝了個電台,電台是全波段的,所有不加密的通訊都可以監聽。有一天,和一個久居上海的外地朋友坐在車裡,無所事事地守聽(專業用語,「守著聽」的意思)上海110調度台,弄得就跟《超人總動員》(迪斯尼動畫片Incredible)似的。   只聽調度台說「白玉路有人摜炸藥包,請附近的警察看一下」,我那個朋友是有名的「起鬨幫」,聽到後大叫「這還了得,光天化日扔炸彈,我們過去看看,炸過了應該不危險了。」   這個朋友說得我哈哈大笑,他卻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我說「你雖然久居上海,也會說上海話,不過終究還是露了餡啊!」   其實,上海話中的「炸藥包」根本不是董存瑞炸碉堡的炸藥包。然而,其威力倒也不小,董存瑞的炸藥包會炸出人命來,這個炸藥包,炸出的是「人心」,越是貪心之人,越容易被炸。   好了,不賣關子了,仔細地來說說這個炸藥包,不妨自己來做一個。首先,要兩張一百元的人民幣,對,粉紅的那種,越新越漂亮越好,因為那樣比較有視覺的衝擊力;然後,準備一疊白紙,一百多張的樣子,紙張要挺、要硬,按照人民幣的尺寸裁成同樣大小,最好是疊在一起,用美工刀切割,那樣切面整整齊齊,更漂亮。然後要在白紙堆的四面塗色,塗上淡粉紅色,就像一百元的顏色一樣,如果覺得裁紙、切紙、塗色太過麻煩,可以去廟門口的香燭店買冥鈔,現在冥鈔的品種很多,挑尺寸、大小都符合的品種。   後面的一步,是很關鍵的一步,就是要把人民幣和這堆紙紮在一起,首先要底上放一張人民幣,把那堆紙摞上去,面上再放一張人民幣,就可以用橡皮筋緊緊紮起來了。千萬要記住,扎錢的時候不能象銀行那樣在一疊的中央繞上一箍就結束了,這叫偷工減料,炸藥包是危險品,要扎得仔細一點。除了當中的那圈橡皮筋,兩頭都要紮緊,越靠近邊緣越好,反正,只要看得到邊上的顏色,卻不至於翻得開紙才好,當然,若是會像銀行般用紙帶扎更好……   有人已經看出來了,這分明是疊假錢嘛!要假錢幹嘛?騙人!   為了讓受害者陷得更深,這東西還要改進,設想只有一分鐘的時間,如果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疊錢,那麼撿到的人就會想「這錢是誰掉的呀」、「這錢有多少呢?」乃至「這些錢是真的嗎?」、「我這麼運氣好嗎?」想到這裡,就不是那麼容易騙了。   所以,時間還是一分鐘,卻要讓那人想些別的,先要把那疊假錢包起來,用報紙包上幾層,再在外面套個塑料袋,塑料袋要顯眼,甚至於要質地好一點,否則別人當做垃圾,不去撿,就麻煩了。   做這件事要兩個人,要挑冷僻的馬路,很少有人經過的、不會節外生枝的那種,先把塑料袋放在路的當中,兩人再分別躲在路的兩頭……這時有人路過了,低頭走著,「咦?地上有個包?」,在接下來的一分鐘裡,這人想「怎麼這裡有個包啊?」、「裡面有些什麼啊?」同時把它撿了起來,開始拆包。這人此時心裡會想「為什麼包得這麼好啊?」、「可能蠻貴重的吧?」等撿到東西的人想到這裡,也看到了裡面是一疊「錢」的時候,事先躲著的騙子出現了,撿東西的人就再也沒有時間想別問題了。   騙子總是先出現一個,一把捏住那個袋子,卻又不搶走,真要搶走倒也算了,他一把捏住了,撿東西的也沒機會再檢視錢的真偽了。   騙子就說了:「見者有份哦,喔喲,一萬多塊咧,儂多拿一點,我少拿一點好了」還沒等撿錢的回答,只見路的另一頭遠遠地走來一人,神色匆忙,低著頭彷彿在找東西,明顯就是失主。   於是騙子一把撿錢的拖到邊上的小弄堂,告訴撿錢的那位說自己不要分錢,隨便拿個值錢的東西算了,於是順手擼下撿錢人的手錶,拿過手機,轉身就走了,撿錢的心想反正有一萬多元了,自己還有得賺,於是也不作聲,任由騙子走了。   整個事情就在兩三分鐘裡發生發展結束了,再過兩三分鐘,撿錢的就會明白過來,悔之晚矣。   這包假錢,在上海話裡,就是「炸藥包」,這種詐騙的手段,就是「摜炸藥包」,若是撿錢的人不貪心,本能反應就是「物歸原主」,那麼根本就不會有損失,所以這「炸藥包」,炸出的是「人心」。   如果說那位撿錢的是咎由自取,那麼有些人就是罪有應得了,這些人拿到的炸藥包,可不是上下兩張真錢,那可是千真萬確的張張是真錢啊!而且極有可能不是一疊,而是幾疊幾拾疊乃至幾百幾千疊。當然「拿人錢財,與人消災」,摜炸藥包的當然不是看上了他的手錶和首飾,送錢的看中的是他手中的權。上海話中,權錢交易中的「錢」,也同樣被叫做「炸藥包」,這種錢拿不得,待到身陷囹圄,那就是罪有應得,豈是「悔之晚矣」四字可形容的。   這種炸藥包很可怕,但凡稍有私心的人,都會掉入騙子的陷阱,倒是還有一種炸藥包,卻是大多數人都喜歡的。過去,毛腳女婿上門,是要送禮物的,而且那時商品的種類很少,只有那麼些東西可買,所以,女婿上門送的東西中也有了定式,就是:一隻火腿、兩條煙、兩瓶酒,外加一隻奶油蛋糕,這些東西在上海有個俏皮的叫法,叫做「一挺機關槍,兩百發子彈,兩隻手榴彈,一隻炸藥包」,在如此的大火力下,丈人、丈母都被轟倒,雖說「轟倒」,心裡倒是甜的。 (2007年11月27日)

[上海閒話] 劈硬柴

  上海男人最被國人詬病之處,莫過於「小氣」兩字,據說上海男人的「小氣」,令許多東北朋友「氣就不打一處來」;呵呵,他們的「氣」稍嫌「大了一點」。   有位東北朋友說他在杭州的知味觀見到四個上海教授,想吃小籠又不知道滋味如何,於是四個教授「合點」了一份,每人品嚐一隻,付賬的時候,四個人各拿出一塊錢來,支付自己的份額。   為此,東北朋友義憤填膺,說上海人怎麼連一份小籠還要如此計較,殊不知,這在上海人的眼裡,才是真正的不計較。   先不說上海人吃東西,倒不如來聊聊東北人的吃法。我去過瀋陽,飯店裡大缸中的酒有六七十度,女人們在談笑風生之餘,照樣可以大杯「喝辣的」,豪爽之氣可見;在東北,主人好客的表現就是「吃不完的菜」,如果哪個菜吃得「見了底」,那可是「看不起客人」的大事,這樣的事,很少會發生。   哪怕在飯店裡吃,店家深諳此俗,於是每份菜都是份大量足,保證沒有一份菜會被吃完,否則買主怪罪「你丟了我的面子」可不是鬧著玩的,拒付可能還是小事,食客個個都是半斤「小酒」下肚,真正「砸了場子」也不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東北,不論是家中請客還是吃館子,基本就是整桌人只盯著其中一個菜吃,也不會讓這個菜「見底」,可想而知為什麼上海人到了東北,「連菜都不敢點」了。   東北吃菜倒還在其次,喝酒更是厲害,然而最最誇張的還是付賬,你若在東北的飯店裡看到兩個漢子面紅耳赤扭在一起,那可不見得是鬧彆扭,極有可能是在「搶匯鈔」,在東北,誰付錢,誰就有面子。   然而在上海,可大不相同了,誰也不覺得「請客」是件「有面子」的事,只有懂得吃,會吃,吃得有禮得體,才是「有面子」的。若真要是請客的時候,點了一桌子吃不完,浪費了許多,那才會被人「看不起」,笑他吃得「不懂經」。   除了婚宴,壽宴以及公款吃喝外,上海人吃飯大多是「AA制」,就是點菜吃飯,按人頭等分算賬付錢。這種辦法,好處多多,上海人節奏快,效率高,好朋友們要碰到一次也不容易,請來請去的事,誰也保不準下次是否能夠按時赴約,大家各自付,彼此就沒有了心理上的負擔,免得有「欠人一頓」之惑。   其次,既然都是吃自己的,所以也不用擺闊,也不用浪費,吃得了多少點多少,又經濟又實惠,何樂而不為呢?   上海人講究「清清爽爽」,這樣的「AA制」,就很清爽,一是一,兩是兩;就像硬的木頭,劈成柴爿,一劈為二,清清爽爽,絕不拖泥帶水,所以在上海話裡,「劈硬柴」就是「AA制」的意思。   這個詞,有些人寫作「劈硬材」,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上海人,都是只聞其音再詳出來的。其實在上海話中,「柴」和「材」的發音是不同的,前者是齒尖發聲,同上海話的「惹」同音;而後者是開口音,同上海話的「賺」同音;「惹」、「賺」兩個音在普通話相去有多遠,「柴」和「材」在上海話的發音也有多遠。   「劈硬柴」的規矩,有人說是從外國而來,說「AA制」是「Algebraic Average」的縮寫,就是「等分」的意思(字面為「代數平均」);也有說「AA」是「Acting Appointment」的縮寫,這個字來源深遠,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同一件事兩個人幹」,那麼「一頓飯錢兩個人付」,也說得過去;還有人說,「AA制」從拉丁文來,西醫的處方就用拉丁文標明劑量,「aa(ana)」現在仍可在處方上見到,表示的意思也是「等分」,所以也可能是「AA制」的來歷。   的確,這些都可能是「AA制」的來歷,但硬要說上海人的「劈硬柴」來源於西方,則未免有點牽強附會了,其實,上海也有「不等分」的吃法。   這是過去的一些吃客發明的,每回首推一人做東,餘下之人各出等額銀錢,超出部分則由做東之人支付,每回做東之人均不相同,而是抽籤或事先約定,做東之人要選定地點並且負責點菜。這樣的分法,既保證了做東之人有足夠的積極性,卻也不用面臨太大的財政壓力,實在是個好辦法,倒是大可以在如今的美食網友會推行一下。   不過,也的確有可能是從西方來的,因為「劈硬柴」在有些上海人嘴裡叫「half-half」,「half」就是「一半」的意思,兩人各付各半,當然是「劈硬柴」啦。有趣的是,就是三個人四個人一起聚餐,卻依然可以用上海話叫「哈斧-哈斧」,用斧劈柴,不拘幾份。   其實,英語裡並沒有「AA」這種說法,比較正式的,用「let’s split」,「split」是「分開」的意思,分什麼?分賬單,在英語裡,說得最多的是「let’s go Dutch」,字面上的意思是「讓我們做荷蘭人」。據說荷蘭人是歐洲最「小氣」的,又據說最早的「AA制」就是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被發明,並且發揚光大的。因為那裡是個港口,商來客往的人聚餐不知道下回還碰得到不,所以「分賬」是最公平的方法,久而久之,荷蘭人就以「AA制」聞名了,大家也就把「分賬制」叫做「go Dutch」了。   或許,「劈硬柴」真是上海人的原創也不一定,也有可能以後大家賬的時候,會說「讓我們做一回上海人」呢!   最後有種說法,說AA是「All Apart」的縮寫,管它呢,等分就是了。 (寫於2007年11月26日)

[上海閒話] 十三點

  如果說「五個字頭」的滬罵太過粗俗,有損上海形象,而「戇徒」又不夠「雅緻」,體現不出上海風采,那麼「十三點」可謂是極具上海特色的一個詞了。   「十三點」到底是什麼意思,要看語境,在不同場合、不同心境下發生的「十三點事件」,會有截然不同的意思,說其「大相逕庭」並不為過。   打個比方,甲女見有快遞送花給乙女,便問究竟,乙女說「伊呀,十三弗啦,」面帶羞容而又充滿喜悅,不問可知,這個送花的「十三點」必是她心儀的追求者,這聲「十三」乃是又喜又愛。   同樣情況,若乙女不耐煩地說「啥人啦?哪能介十三搿啦!」那麼這句「啥人啦?」故然是明知故問,不過多半就算當面相見,那女的也未必肯與他相認。既然已經到了「不願認識,不屑認識,不承認認識,就是不認識,情願不認識」的地步,那麼這位男士還要殷情送花,所謂「熱面孔去貼伊冷屁股」,就真正有些「十三點」了。   所以,「十三點」或者「十三」一詞,本身就有點「十三」,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捉摸不定,沒有准數,有時甚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們不妨研究研究「十三」的出處,再來搞清它的真正含義吧。   最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說「痴」字的筆畫是十三筆,我數了一下,的確「痴」是十三畫,然而問題就來了,用筆畫的暗語的確有之,比如說某人得了「廿八劃」的病,則是指其犯了相思。「十三點」一詞由來已久,至少解放前就廣為流傳了,可解放前用的是繁體字,「痴」字寫作「痴」,竟有十九畫之多呢,或許「十三」另有來源。   中文字說不通,有人想到了西洋詞,說「十三點」來源於英文的hysteria,這個詞是「癔病」的意思,「痴」是智力障礙,而「癔」則是精神障礙。Hysteria還有一個音譯,名氣就大了,便是「歇斯底里」也,然而「歇斯底里」這個音譯好像和「十三點」的讀音相去甚遠,也不足信。   西洋詞說不通,也有人想到了西洋典故,基督耶穌不是被第十三個叫做猶大的人出賣的嗎?所以西方人避諱「十三」,因此當時的西洋建築諸如國際大飯店、金門飯店之類的,過了十二層便是十四層,決計沒有「十三層」,會不會十三點的出典與此有關呢?聽著倒有點像,只是這「點」又從何說起呢?   最後還有一種說法,說是老式的自鳴鐘,到點報時,一點一響,十點十響,若是敲出十三響來,豈不是自鳴鐘發了神經,有點痴頭怪腦?所以這種現象叫做「敲亂鐘」,而既然敲了十三響,不就是「十三點」的鐘嗎?這種說法雖然邏輯上很說得過去,但是可信度並不高,哪會家家戶戶常敲亂鐘,以至於形成一句俏皮話的啊?若是海關的自鳴鐘經常敲錯,那可不僅僅是「十三點」的問題了……   所以,十三點的出處各有各說,都很「十三」,沒有定論,好似上天注定了「十三點」,就是一個「十三」的詞。   「十三點」或許是一種「隱語」,隱語的意思就是很難考證,否則也就不是隱語了。「十三點」一詞,本身就有許多的隱語。   最引人一笑的要數千古浪漫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了,本來好好的一雙碧人,偏偏名字起得不好,梁山伯在上海裡讀作「兩三八」,加在一起就是個「十三」;你加在一起叫十三倒也罷了,偏偏書僮「四九」加在一起也是個「十三」。正是這對「十三」,面對一雙女扮男裝的佳人,數年竟不知對方情義,實在「十三」得緊了。   有時,不方便說人十三點,或是覺得說著不雅,也多用隱語,比如「B拆開」就是,把字母「B」拆開,就成一豎一彎,加在一起,就是「13」;又有說人「電話聽筒」的,因為據說老式的電話聽筒上有十三個小洞,所以就成了「十三點」隱語。   在上海,「十三點」一詞為女人專用,只有女人能用,這三個字從嬌滴滴的美女嘴中吐出,便有了靈氣,若是一個五大三粗的落腮鬍壯漢嘴裡也迸出「十三點」三字,那麼恐怕此人本身就有些「十三點」了。   或許,「十三點」還真是從鐘錶來的,因為十三點的隱語還有「十二點六十分」,十二點再加六十分鐘,不就是十三點嗎?與此相同的,還有「十一點八刻」的叫法,加在一起,也是「十三點」。   關於「十三點」的起源,還有種說法是從牌九而來,牌九的最基本玩法,是將兩張骨牌上的點數加起來,比如一張牌上面是2點,下面是3點,而另一張上面是3點,下面是4點,那麼這兩張牌加起來就是12點;同樣,如果一張牌上面是1點,下面是5點,加上一張上面是1點下面是6點的牌,總共就是13點了。好玩的是,後面兩張牌分別叫做「幺五」和「幺六」,並排放在一起,就是[這兩個字要製作一下,就是兩隻牌九的牌色],活像一對不搭調的燭台,「不搭調」就是「不入調」,就是「嘸沒腔調」,所以「十三點」的另一個隱語就是「幺五幺六」,如果說「搿個人幺五幺六」,就是說他「十三點」了。   這是將牌的點數加起來罵人,說來也好玩,可以加成13的牌有許多,卻偏偏「幺五幺六」專門用來指代13點。   無獨有偶,崇明人也說「十三點」,並且還有歌謠,喚作「唔給烏蟲烏來湯湯赫,點半點半兩點半,過了三點四點半」加在一起,也正好是「十三點」。   上海人,有時並不說全「十三點」三個字,因為三字連續,中間的字是揚聲,很難讀清,所以也常變讀為「十三」兩字。 (寫於2007年11月8日)

[上海閒話] 戇徒

  昨天,看到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主編張力奮採訪Chris Patten的文章,寫得很好。Chris是英國牛津大學的終身校長,也曾經做過英國保守黨的主席;不但如此,他還擔任過英國出任歐盟的最高級外交官……   可就是這個人,曾經被上海人叫做「戇徒」,因為這個Chris Patten的中文名是「彭定康」,恰恰就是英國在香港的最後一位總督,簡稱就是「港督」。   上海話的「戇徒」一詞與普通話「港督」的發音極其相似,所以,不僅是「肥彭」,每一任的港督,到了上海人的嘴裡,都成了「戇徒」。   「戇徒」,可能是到上海的外地人最早學會的幾個詞語,另一個則是「阿拉」。有一次,我到外地,出租車司機為示友好說了他僅會的兩個上海詞語,就是「阿拉戇大」,把我嚇得不輕,戇徒開車,那還了得?   到底啥是「戇徒」?簡單來說,就是先天性痴呆患者,俗稱「白痴」。還是香港,有次我在中環看到一個「戇徒」,頗似我幼時的玩伴(我小時候的玩伴是戇徒?),塌鼻頭、扁面孔、眼睛小而且分得很開,不是他是誰?於是我上去拍了他的肩膀,說到「儂哪能嘞香港啦?」,結果那人茫然地看著我,說到「咧話嚒吔?」(粵語「你說什麼?」)我這才想起,天下的「戇徒」,長得都一樣。   查字典,「戇」有三個意思:其一為「愚、傻」,其二為「迂愚而剛直」,第三種意思在上海話中沒有,就不說了。「戇徒」的「戇」,就是「傻」;上海話中的「戇徒」,頗似北方的「傻子」、「傻瓜」。但是畢竟真正的戇徒並不多,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說人「迂腐」、「不明事理」、「可佔的便宜不佔」之類的。   上海話中,「戇」字很普遍,有時甚至是充滿憐惜乃至愛意的。上海人從「談朋友」開始,就有很多人把男朋友叫做「戇徒」,可能由於上海女人愛「作」,許多暗示男朋友不「接靈子」,顯得有點「戇嗒嗒」、「戇兮兮」的「戇徒」相了。   當然,雖然口頭上說男朋友「戇頭戇腦」,心裡還是愛得緊的。愛得緊,當然就要談婚論嫁了;不過上海男人一旦娶親,這輩子就逃不了「戇徒」兩字了。   上海話中的某些稱謂,是有專用定語的,比如「強盜囡仵賊外孫」、「癩痢頭倪子」之類,當然也是要看語境、語況的。不過,若是在女婿兩字之上,冠以「戇徒」兩字,在上海話中,則是通行無阻的,只要是「女婿」,就一定是「戇」的。   俗話說「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歡喜」,上海丈母娘就喜歡女婿「戇」,當然這個「戇」,不是「呆頭呆腦」,而是對長輩畢恭畢敬,禮貌有加,這樣的「戇」誰不喜歡? 上海丈母娘常會不無得意地說「搿點儕是阿拉戇徒女婿買個」,「阿拉倪子長遠勿來看我了,倒是戇徒女婿三日兩頭送點麼事來」。   在上海,「戇徒女婿」一詞,丈母娘叫得順口,就連女婿聽得也受用。其實,上海男人聰明得很,根本不來爭什麼虛名,家和人安才是硬道理。戇頭戇腦有啥不好?戇了才有人疼,這叫「戇進弗戇出」,也叫「戇人有戇福」。   其實,「戇進弗戇出」的都是極精明的人。你看那些商舖店家,個個老好人一般,顯得忠厚老實,一副「戇腔」,可賺起錢來絲毫都不含糊;你若以為他「戇」,想佔他的便宜,讓他受點損失,他是死也不肯「戇出」的。   「戇」字還有一種寫法,是「戅」,並不多見;倒是有許多人把「戇徒」誤寫成「戇大」。這樣說來,尺寸大的能「戇」,尺寸小的就不行嗎?老大好「戇」,老二就「戇」不得了嗎?既然「戇」的一定是人,人者「徒」也,所以是「戇徒」而非「戇大」。   以前,還有段時間,有人將之寫作「憨大」,就在《新民晚報》上也看到過許多次,其實雖然「憨」字確有其義,實無其音。   也有人說,「戇徒」一詞來自於英語的「gander」,其音相同,故有此詞,不知確否,聊備於此;一九○六年始撰的《官場現形記》已有此詞,或許真從英語來,亦未可知。   其實上海沒有歧視戇徒的風俗,在很大程度上,上海是個很樂於向殘障人士伸出援手的地方,這也可能就是世界特奧會選在上海召開的原因吧! (寫於2007年10月31日)

醜行天下鋒頭健 三不敢忘壓台戲

(照片容日後再補)   認識劉異龍的人都知道,他喜歡搞怪,喜歡說怪話;有一次,在紹興路的小劇場,就是胡維露暈倒的那次,我的女兒看得懨氣,就到走廊裡玩,范毅麗的女兒也在,兩個小朋友都很乖,瘋玩卻又不鬧,不影響別人看戲,我也懨氣,到走廊裡抽煙,劉異龍也懨氣,也到走廊裡抽煙。看得出來,他是極喜歡小朋友的人,把兩個小傢伙叫到跟前,說「戲有什麼好看的?還不如看動畫片呢」,小孩子哪懂得這個,很是納悶,回家的路上女兒問我「為什麼演戲的老爺爺說戲是沒啥看頭的?」   又有一次,在逸夫,忘了是啥戲了,好像是牆頭馬上(不是華文漪的那回),謝幕的時候已經卸完妝了,等我到車庫拿車,他正好從車庫門前走過,被我叫住,我說「儂哪能像逃一樣呵啦?」,他說「淘淘糨糊,淘淘糨糊……」   然而,他若要是在他自己的生日宴上搞怪和搞笑,那是一點辦法也沒有,這不週五晚上(2007年1月25日),在逸夫舞台的「醜行天下」專場演出,就是他的場子了,雙折合演《借茶》、《活捉》,他說了三句英語「good night」、「sit down, please」和「very very beautiful」。   上次有事錯過了「巾生巾世」岳美緹的專場(引處省卻三千一百六十四字),很早就決定來看這「醜行天下」了,也早早通過「內線」知道了劇目是《借茶》和《活捉》,所以夫人早早地把MSN的名字改成了「借茶活捉」,我看到後,把自己的MSN改成了「借個茶就要活捉?」,一位不懂戲的好友見到後,說「倷夫妻厲害呵,嫂嫂管得牢呵」。   聽說劉異龍說演不動《雙下山》,所以演《借茶》和《活捉》。在戲開場前,我到馬路轉彎角子的好德買飲料,於夫人戲說「搿個其實弗是伊演弗動,實在梁奶奶現在胖了,要是讓伊背二十歲的梁奶奶,照樣演得動。」想起前段時間在波特曼看侯哲和倪泓演的《雙下山》,侯哲那樣瘦,照樣背得動倪泓,可見倪泓苗條,於是戲稱「譬如劉異龍和倪泓和演,肯定背得動」,話音則落,倪大仙人就出現在我的身後,說到仙人仙人到,還好沒說她不好,果然仙氣十足——弟子以後再也不敢了……   和倪大仙人寒暄一番,彼此進場。這回我自己有三張請柬,又請「滬上第一燈迷」買了三張票子,於是丈人丈母一併參加,我們買的票子在樓上的邊角,我很喜歡那裡的位子,兩人一排,三人一排,甚至還有一人一排的,小豆子就算有些不耐煩,也不至於影響別人。   第一折是《下山》,湖北省京劇團的談元演上半場,侯哲演下半場,對於談元的演出,我覺得用「乏善可陳」肯定是太過誇獎了,這出我熟得不能再熟的戲,我居然不看字幕,愣是不知道他的唱啥。後半場的侯哲,就好上許多,調門、動作,都是很熟悉的,想起上回沒參加的那場「巾生巾世」,許多人說起「俞沈配」的不堪,說要珍惜張軍、黎安,很有感觸。戲後,我向夫人戲說「我看出來了,上昆請外角,實在是用心險惡啊,本來侯哲只好打個60分,現在一比,好打80分了。」   談元演好,領導上場致詞,京劇院的副團長,居然要拿著稿紙照本宣科,中國的官那天能夠象美國的CEO那樣啊?我自從改用蘋果機以來,每年看兩三次蘋果總裁的Keynotes,我一直說,中國企業的老總哪天能像Steve Jobs那樣演講,中國的企業才真正走上國際化。   第二折胡剛和袁國良的《訪鼠測字》,演得中規中矩,可能彼此搭檔不夠,給人感覺總歸是「儂演儂呵,我演我呵」,說動作唱功,都很到位,但是放在一起,總是不諧調,就像有的人面孔上的零件都很標緻,放在一起,卻不漂亮。   第三折是劉異龍最小的弟子周嘉文和張頲演的《蘆林》,周嘉文其實還是可以的,到底還小了,張頲也很不錯,嗓子好,但是放在一起,又不好了,以前老說上昆的年輕一輩演戲,旦都是「老吃老做」,生總是「畏畏縮縮」,如今旦丑合演,張頲演得就像周嘉文的阿姨一般,倒不是張頲不好,就像「醜行天下」開場前,我碰到黎安說的那句「只要不『嚇勢勢』就好了。」   第四折是《醉皂》,是一折很有意思的戲,乃是「清醒人演醉裡人演清醒人」的戲,這場戲演得好起來,就要讓人在「不醉人演醉人」和「醉人演不醉人」之間恍惚,我一直打算寫一篇專門文章說這折戲,但一直不得空,此折戲雖然唱得不多,但是相當吃功底,當天在台下,就覺得演得不錯。事先也沒看戲單,不知道是誰的,看了半天,就是看不出是誰來,上昆演醜的那幾個,扳著手指頭也數得出來,不至於能夠演得這麼好,當然不可能是劉異龍演,所以納悶。   後來主持人說是江蘇省院的副院長李鴻良,方才恍然大悟,他是蘇州人(記得省院只有兩個不是蘇州人),蘇白當場好,長住南京,醉皂中大段的蘇北白也不成問題(南京的朋友別打我,雖然南京在江南,可你們話的確更近蘇北一些,林林饒了我吧,我真的不是故意的,省略一千五百字給林林的檢討書),因此在語言上,他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的。   後面的兩折就是劉異龍和梁谷音的《借茶》和《活捉》了,當天梁谷音還在感冒,但是無論從演出和唱功來看,那天都發揮得很好,我已經好久不見「梁奶奶」婀娜多姿的身段了,這回見到了,以後改叫「梁阿姨」(梁阿姨不要打我,省略二千一百字)。   看樣子,在小劇場裡坐得太近也有不好的地方,電視就更不堪了,有些不懂的導演專給特寫,身段看不到,光看到演員的縐紋,想當年隔水觀曲,總是隱隱約約,這扮相,就偏要有一定的尺寸才會漂亮,距離產生美,是證也。   梁阿姨演得真是很好,特別《借茶》一折,把小女兒情態演得恰到好處,我一直反對把閻婆惜和張三郎演成「一對狗男女」,照梁阿姨的演法,閻婆惜嬌柔可愛,乃是正道。   劉異龍的張文遠,向來是「最搞怪」的一個,我覺得倒無可厚非,看過劉異龍許多次,有許多人也覺得他太「油」,在《長生殿》演高力士說「現在的老闆都娶二奶」,在《牆頭馬上》演老家人說「帶你們去吃漢堡包(有說過一回肯德基)」,的確是有點油了,這兩台都是全本的戲,或可稱為「忠丑」和「義丑」,不適宜搞怪和搞笑,那樣容易破壞全本的連貫性,而摺子戲的《借茶》和《活捉》,本就是個諧丑,插科打諢無大礙也。   劉異龍有69歲了,照樣賣力躍上桌子,真真不易也,活捉一折,我在現場就看過好幾次,這回要比上次昆大班60週年演得還要好,還要默契……   反正這兩折以後還有專門的文章要寫的,細節就留到以後吧。   兩個主持人都不怎麼樣,居然說劉異龍出汗把油彩都化了,這演的可是《活捉》,油彩不化的是《畫皮》;丈母對主持人最後只請劉異龍講話而沒請梁谷音說上幾句的行為,表示「嚴正抗議」,本來想找張軍「強烈譴責」的,無奈找不到人,只能作罷,此是後話……   謝幕時,最善搞怪的劉異龍居然不搞怪了,說了一回「三不敢忘」,前面兩個,好像一個是「不敢忘恩師」,一個是「不敢忘同窗」,這倒是世間至理、人之常情,但話鋒一轉,劉異龍大說不敢忘了「郭宇」,卻讓人大跌眼鏡。   這「郭宇」是何許樣人也?相信有許多昆迷還不知道,郭宇是上海崑劇團的團長,新任的,蔡正仁退下以後,他就是團長了。這個郭宇是上昆的新團長,新的什麼地步?新到蔡正仁在全本《長生殿》試演的時候,還是「御駕親征」的,也就是說,郭宇最多當了一年半左右的團長……   不過這個團長可了不得,不但讓劉異龍「不敢忘」,至少有這麼些事是出在這個團長任裡(我並沒有說這些事是新團長干的,只不過是時間上正好對應罷了,再省略千八百字):崑曲不在小劇場演了,到波特曼演了;崑曲不在小劇場演了,到新天地演了;於丹說崑曲,少帥郭宇團長表態「上昆就是你的後盾,需要什麼儘管說話!」;崑曲開始有電視轉播了,叫「海上大劇院」;華文漪在上海演出《牆頭馬上》,一票難求,有錢買不到;張軍改稱「張團」了;說明書從免費變成十元一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