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要給出五個字,你要一下子把它讀出來,要一眼看過去,不要多想,馬上讀出來。這五個字是:
「士林慈諴宮」
你是不是讀成了「慈成宮」?來來來,仔細地看一看,再看一看,到底是什麼?是「諴」不是「誠」,「言」字旁一個「咸」,還是讀「諴」,是「和諧」的意思。讀錯了沒關係,你不是一個人,大多數人都會讀錯的,以至於你在谷歌查「慈誠宮」的話,系統會自動跳轉為「慈諴宮」。
慈誠宮在士林,就是那個著名的「士林夜市」的「士林」,臺灣的夜市中,士林夜市是最有名的,但在我看來,也是最無聊的,可能因為它歷史悠久,東西同質化嚴重;可能因為有大陸旅遊團來,多是賣各種主義和兩岸歷史人物週邊的,象是冰箱貼啦、徽章啦,反正這些東西要是放在南京路賣,尋釁滋事罪是起碼的,態度不好直接就顛覆國家政權罪了,管你是不是卡通形象。
士林慈諴宮就被包圍在士林夜市的裡面,相信我,白天的士林更好玩,沒有大陸旅遊團,沒有騙大陸客的攤子,有着各種各樣服務本地人士的攤販和市場,白天的士林是本地人,晚上的士林是外地人和大陸人的。
最好士林這塊地方是漳州人的,讀了一些資料,雖然資料中沒有詳細點明,但給我的感覺是漳州人與泉州幹架,幹輸了丢了地盤,於是衹能搬到士林,開始新生活。逐漸就有了這塊興旺的地方,也把原先地盤上被毁的天后宮搬到了這裡。
資料說清嘉慶元年(1796年)創建了慈諴宮,咸豐九年(1859年),當年的慈諴宮已經是老廟了,但是當時發生了漳泉械鬥,漳州人搬離原先的地方,搬到了如今士林的「下樹林」。到同治三年(1864年),開始在新的地方重建天后宮,並命名為「芝蘭宮」,直到清光緒元年(1875年),開始大規模重建,並且命名為「慈諴宮」,至光緒六年(1880年),慈諴宮正式落成。
以上一段,不感興趣的朋友,只要知道士林慈諴宮歷史悠久就可以了,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再深入研究一番,我為免羅嗦,很多細節沒有摘錄。
慈諴宮的主神是媽祖,正名是「天上聖母」,又稱「天后聖母」,俗稱「媽祖婆」,可真夠接地氣的。這裡有段故事,媽祖像由於年久失修,於是在2008年重修剃面,結果發現被早被煙人燻黑了的媽祖,原來之前的面容是金的,於是重新擂金,變回了金面。
慈諴宮不大,但挺有看頭,它有三個入口,除了當中的入口,左右各一扇門,門上有牌樓式斗拱,單看象牌坊似的,東邊的入口,上寫「巍巍」兩字,西邊的,則是「赫赫」兩字。
本文不是慈諴宮的旅遊解說詞,所以想「雲遊」的朋友,請自行蒐集相關資料。沒想到,當年的「雲遊」是騎鶴的,現在變成「騎網」了。
我想說的是,慈諴宮的靈魂,在於「比拼」。慈諴宮在重修時(日治時),採用了一個叫做「木雕對場作」的方式,就是正殿、東室、西室各請一班人馬來建造(重修)和雕刻(木作)。這種非恊作但共同創造的方式,使得各方竭盡所能、爭奇鬥豔,都將最好的作品留在了這裡。同樣的,三川殿的門神是大師所為;而畫龍門虎門四大天王的,則是另一位名家,同樣存着「比拼」的意思。雖然正殿神龕(木雕)沒人比拼,但依然是出自名師之手,富麗堂皇,巧奪天工。
宮不大,東西可真不少,特別是喜歡木雕的朋友,非常值得看看。我本來就是信媽祖的,所以我在士林的時候,天天去,白天去,晚上去。
慈諴宮正門對面是三個戲臺,當中那個匾額是「效忠閣」,真希望有機會在這裡看演戲啊!
我曾經在廈門的曾厝垵,請了戲班子,給媽祖娘娘獻了一臺戲,就是我出錢,排好了日子,戲班們來演,請鄉民們來看,當中還要敬神,還要燒金紙,是個相當有意思的經歷,等我以後寫出來吧!
官網:http://www.cixian.org.tw
維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3%AB%E6%9E%97%E6%85%88%E8%AB%B4%E5%AE%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