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遊

[臺灣紀遊]士林夜市白天逛第卅一

我早就說過,士林的白天比晚上有趣,沒有了喧囂,帶來的也不是平靜,而是活力,這是一個活生生的市井。「井」是鄉民圍繞的那個點,「井」也是活力的所在。當年漳泉械鬥,漳州人的芝蘭街被燒燬,後來在現今的士林重建八芝蘭新街,街廓就是「井」字型的。最後半句是我網上看來的,拜託,如果其間沒有水道或自然屏障,所有的街廓都是「井」字型的啊,這也值得拿來說事?這不是最最普通的城市規劃概念嗎?
我去了士林的菜市場,就在慈諴宮的邊上,隔着一個街區,說是一個街區,也就七八家十來家門面而已。士林市場,是用鋼架結構搭出來的半封閉市場,由於是半封閉的,所以採光特別好,非常明亮,也連帶着讓售賣的食材漂亮起來。好吧,沒有廈門的八市好玩,但每個攤位乾淨清爽,也還是不錯的啦!所有的食材都很新鮮,除了常見的海鮮魚蝦貝殼,被用紅繩紮起來的金目鱸魚,還有各種食材,總的來說,看上去物價和東西,都要比信維市場低上一點。

我在士林市場看到了一樣有趣的東西,形狀象是一個個的紅蔥頭,但明顯是動物身上的,其肌理有點象雞胗的頭,也就是成都人叫做「(月君)把」或「郡肝」的那個東西,上海人並不喫那玩意。「(月君)」即是「肫」即是「胗」,三個字可以通用,在不同的地方人們有不同的喜好,西南官話喜歡用「(月君)」,而吳語地區則喜歡用「肫」。
我看到的那個東西,是烏魚——也就是鯔魚的肫,臺灣人稱之為「烏魚腱」,是上好的食材,傳說中「七珍八鮮」中的一珍。這是已經清洗好的烏魚肫,它其實是沙囊,所以很難清洗,一般是一大堆放在一個大桶中,人們穿着高筒套鞋不斷踩踏以去除泥沙,因為烏魚肫極具彈性,所以怎麼踩都不會踩壞。
烏魚腱用米酒和鹽清洗後,再烤來喫或水燙後炒菜,大的烏魚腱,在下水前要剞花刀,橫向一刀,竪向密密的好多刀,汆水後就會變成兩個叠在一起的齒輪狀,很是好看。
你看,小小的兩條烏魚,就有三樣好東西,烏魚標(精囊)、烏魚子(卵巢)、烏魚腱(沙囊),我之所以說「兩條烏魚」,因為烏魚標和烏魚子不可能出現在同一條烏魚上呀!
(烏魚標)
這三樣食材,我在同一個攤位都見到了,不是那種被稱為「唐墨」的乾烏魚子,而是新鮮的,亮黃亮黃的;還有看着就嫩滑的烏魚標,白白軟軟的,可惜在臺北沒有住民宿,否則大可買上一些回去自己做來喫,再買條烏魚,做個烏魚宴。
上次在信維市場認了很多魚,這回再來認幾種吧,這回的魚,是臺灣最最常見的了,尾巴分叉,鱗片細而齊,魚身修長的,是虱目魚,不會去骨的話就不要買了,臺灣都處有賣虱目魚湯、虱目魚肚、虱目魚丸的,出錢喫一份就好了。


還有一種魚,和虱目魚體形差不多,但是要圓一些,尾巴不是在根部分叉的,而是前端不分叉,後端才分的,它的魚鱗要比虱目魚粗得多,而且横向顏色分明,使得看上去身上有七八條横向的花紋。
還有一種魚很容易和烏魚搞錯,是鯪魚,它的體形要短一點,呈紡錘形,尾巴也是分叉的,不過我沒有在士林市場找到。
士林市場不僅有食材賣,也有服裝百貨售賣,那就不逛了,我得去找點東西喫。



(金線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