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 走南闖北賞美食 東方賓館品茶點

朋友們都說我「失蹤」了,當然沒有,只是趁國際油低迷的時候,多乘乘飛機罷了,雖然飛機票還是沒有降下來。那麼就換一個角度來理解,因為鑑於國內汽油價格不跌,我儘量少用自己的車,能少用多少就多少吧。 在過去的三週裡,我在北京呆了五天,與倪大仙人等朋友吃了涮羊肉,與小張吃了爆肚以及「連美國商務部長每回到北京都去吃」的向群烤鴨,甚至由於時間安排不當,有一天只能在酒店裡胡亂弄了一碗價值168元的餛飩麵了事……在北京,還與成都來的XT吃了成都菜,然後我就回了上海三天,立馬趕赴成都,「逼」著XT又請我吃了一頓「莊子村」,自己又發現了一家很好的小店——左記(以後一定會說到),外加燒烤、火鍋、串串若干,游了一次金沙遺址,在青羊宮喝了一下午茶外加求了一張上上籤。 在成都過了一個週末,我又趁Veteran’s day趕到了廣州,承蒙Patrick和Kent各請我吃一頓,都是有名貨色,Kent又於陰曆月半外請齋菜一頓,又於每天中午在中國大酒店與朋友們吃午飯聊天,還有自己吃的兩頓海鮮,所謂「胡吃海塞」也。最後一天,Patrick讓我放棄了「沒啥好吃的五星級自助早餐」,約了一起「喝早茶」,正好Kent也有空,於是在兩位「施主」的厚待下,又吃了一頓「傳說中曾經是廣州最好的早點」。 我實在是個饞嘴的人,想著第二天就好東西吃,結果一夜沒睡好,就想著有吃了。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早早地起來收拾了行李,退了房,就拉著行李,走到東方賓館。好在,我的酒店和東方賓館乃是一牆之隔,舉步即至。 東方賓館曾經是廣州最好的賓館,而這裡八樓的早茶,也曾經聞名珠江,享譽羊城。三個人,邊聊邊喝邊吃,足足兩個小時,從廣東、深圳無數的企業倒閉,聊到上下九(廣州的一個地方)三元一件的衣服,反正所謂的「白天白講、夜裡瞎講」。 來說說吃的吧,這裡的早茶,的確名不虛傳,而且Patrick和Kent兩個都是食家,反正他們點,我吃,最後他們兩個搶個買單,我也根本插不進去,所以不知道到底吃了多少。就稍微說說幾個特別有印象的東西吧。 蘿蔔牛雜,是廣州的傳統小吃,如果到小西關去,到處可見。這玩意說來話長,先要從廣州著名的「光塔寺」說起。「光塔寺」是俗稱,因為這個寺廟的塔上沒有任何裝飾,是座光光的塔,為什麼?因為那是一座穆斯林的塔,那麼當然那座寺廟其實是座清真寺了,而且據說還是中國最早的清真寺。 光塔寺的正名叫「懷聖寺」,取「懷念聖人穆罕默德」之意,又名「獅子寺」。據說,過去有大量的波斯人在懷聖寺附近生活,這道蘿蔔牛雜,就是他們發明的。所謂的蘿蔔主牛雜,乃是將蘿蔔切塊與牛雜一起加香料同燉,燉到後來,牛雜的味道就全進入到蘿蔔裡去了,頗有點象《紅樓夢》中的「茄鯗」之意。然而憑良心說,雖然這麼多年來,我也吃過無數的蘿蔔牛雜,但是真正能從蘿蔔中吃出牛味來的,的確不多,乃至從來沒有。剩下的,只能「退而求其次」,比比牛雜的味道如何了。同樣,在東方賓館裡,我依然沒有在蘿蔔裡吃出牛的味道來,只是牛肚夠厚夠酥,很是不錯。不過,這得說回來,蘿蔔牛雜本是市井小食,乃是牛心牛肝俱有的雜碎雜膾,方能正宗;五星級賓館的做法多半隻用牛肚,其實終有欠缺之處。 同樣是蘿蔔,五星級的蘿蔔牛雜一定不及小弄堂裡的,但是蘿蔔糕就有得比了,好的蘿蔔糕內嵌乾貝、開洋,鮮香無比,在此之上,越是好的店家,用料越是講究,海貨新鮮、味足,而小攤之上,則只是點綴一二罷了。 鳳爪乃是粵人極愛之物,據說如今的鳳爪都是北美進口,因為洋人不諳此物多棄之,有好事(好金?)者聚之以入,在粵行俏,因為進口鳳爪既大又嫩,遠勝本地土雞爪——燉湯你行,「虎皮」我能。 廣式早茶,其實只要「蒸排骨」一味,就可知此店好壞,但凡好的早茶店,其蒸排骨一味,必然極其新鮮,其肉鮮、色正、味純,最主要的是因為原料選得到位而且新鮮;次一等的店,不但肉不嫩,而且顏色發暗;再次一等的,乃用嫩肉粉、紅肉粉之類,不能食了。 南瓜餃是我第一次吃到,味道很不錯。廣州人很標謗廣州的早茶,其實上海也能吃到不錯的,別的不說,我上次介紹過的「唐宮」就很不錯。這次,Patrick特地請我到沙面蘭桂坊吃「廣州最有名的乳鴿」,我一吃之下,覺得也是上海「唐宮」的更勝一籌,不知道其它兩地都吃過的朋友,是否同感?

[菲律賓] 颱風鸚鵡虐馬城 無奈先嘗食堂菜

到了菲律賓的第二天,正好碰到「鸚鵡」颱風,雨大得很,根本不敢在街上多走,因為我打傘的技術實在很臭,一上街,全身就濕了。我的「運氣」很好,上週到香港,碰到颱風,掛8號風球,辦公室關了,隔了一週到菲律賓,又是颱風,辦公室提早下班。(更有甚者,我從菲律賓回到上海,結果上海碰到了百年一遇的大雨,此是後話) 說回來,說吃的,那天我沒地方去,沒敢多走,就來到了一家類似「食堂」的店,叫做CNK Restaurant,所謂的「食堂」,就是一大盆一大盆的菜燒好了,然後一勺勺地臽出來裝盆的。 那家店並不大,至少一樓不大,只有五個張小桌子。有兩個櫃檯,一個賣西點,一個賣「中餐」,說是「中餐」,因為那的確和中國菜不多,沒有很多調料的那種的,與江浙一帶的家常菜樣子很像。 這實在是家不怎麼樣的店,論菜,也不過十來個,以炒在一起的雜燴為多,我看排在我前面的那些人,都是點一份菜,要一份飯,外加一杯飲料,我想這樣的店不會貴,就多點幾個,嘗嘗嘛。 我點了三份菜,其中的兩份,我並不知道是什麼,只有青口湯,是一眼就可以認出來的。一個象餅一樣的東西,我問了排在我前面的人,那人說是用蛋和小魚製成的,我吃的時候,只覺得蔥的香氣,並沒有吃出什麼魚的味道來,倒是極咸,一份足以下飯。 另外一盆粉紅色的,就實在不知道是什麼玩意了,我能肯定的不過「植物」一個屬性。甚至在第二天,我把照片給菲律賓的同事看,她們依然「詳」不出到底是啥來。聽我慢慢道來,那東西,從外表來說,像是極大的筍,一如上海人常吃的「水筍」中的大塊,然而口感卻大不相同,那玩意極軟、極酥,卻又有著很粗的纖維,根本就嚼不斷,只能吮吸其中的汁液,然後咀嚼吐渣。味道嘛,由於是和椰漿一起燒的,根本也吃不出原來的味道來。 至於青口湯,就是水煮青口而已,根本乏善可陳,表過不題。這頓飯,包括一杯雀巢檸檬茶,總共195Pesos(28元),倒也不貴,但是和相同水平的上海「藍與白」比,卻是要貴上許多。當然,上海的「藍與白」是極普通的人也吃得起的地方,而這家CNK卻是在CBD供大多數白領光顧的地方,或許,這就是區別吧。 (看看,這雨勢有多大)

[菲律賓] 颱風鸚鵡虐馬城 無奈先嘗食堂菜

到了菲律賓的第二天,正好碰到「鸚鵡」颱風,雨大得很,根本不敢在街上多走,因為我打傘的技術實在很臭,一上街,全身就濕了。我的「運氣」很好,上週到香港,碰到颱風,掛8號風球,辦公室關了,隔了一週到菲律賓,又是颱風,辦公室提早下班。(更有甚者,我從菲律賓回到上海,結果上海碰到了百年一遇的大雨,此是後話) 說回來,說吃的,那天我沒地方去,沒敢多走,就來到了一家類似「食堂」的店,叫做CNK Restaurant,所謂的「食堂」,就是一大盆一大盆的菜燒好了,然後一勺勺地臽出來裝盆的。 那家店並不大,至少一樓不大,只有五個張小桌子。有兩個櫃檯,一個賣西點,一個賣「中餐」,說是「中餐」,因為那的確和中國菜不多,沒有很多調料的那種的,與江浙一帶的家常菜樣子很像。 這實在是家不怎麼樣的店,論菜,也不過十來個,以炒在一起的雜燴為多,我看排在我前面的那些人,都是點一份菜,要一份飯,外加一杯飲料,我想這樣的店不會貴,就多點幾個,嘗嘗嘛。 我點了三份菜,其中的兩份,我並不知道是什麼,只有青口湯,是一眼就可以認出來的。一個象餅一樣的東西,我問了排在我前面的人,那人說是用蛋和小魚製成的,我吃的時候,只覺得蔥的香氣,並沒有吃出什麼魚的味道來,倒是極咸,一份足以下飯。 另外一盆粉紅色的,就實在不知道是什麼玩意了,我能肯定的不過「植物」一個屬性。甚至在第二天,我把照片給菲律賓的同事看,她們依然「詳」不出到底是啥來。聽我慢慢道來,那東西,從外表來說,像是極大的筍,一如上海人常吃的「水筍」中的大塊,然而口感卻大不相同,那玩意極軟、極酥,卻又有著很粗的纖維,根本就嚼不斷,只能吮吸其中的汁液,然後咀嚼吐渣。味道嘛,由於是和椰漿一起燒的,根本也吃不出原來的味道來。 至於青口湯,就是水煮青口而已,根本乏善可陳,表過不題。這頓飯,包括一杯雀巢檸檬茶,總共195Pesos(28元),倒也不貴,但是和相同水平的上海「藍與白」比,卻是要貴上許多。當然,上海的「藍與白」是極普通的人也吃得起的地方,而這家CNK卻是在CBD供大多數白領光顧的地方,或許,這就是區別吧。 (看看,這雨勢有多大)

[菲律賓] 美式炸雞呂宋店 快餐終究是快餐

我是個「入鄉隨俗」的人,到了當地,總是希望吃一些當地的特色,於是我問辦公室的同事「菲律賓的特色菜是什麼?」。她們想了一想,七嘴八舌地用菲語商量著,最後由某個發言告訴我,讓我去吃一家「菲律賓最老的餐廳」,叫做Max』s,而且就在街的對面。據同事們說,那家店的特色是「deep fried chicken(炸透了的雞)」,而這種炸雞,最能代表菲律賓的飲食。 我們的辦公室,在Ayala大街,邊上就是Dela Costa大街,她們說的那個Max』s在我們這幢大樓的正對面,只要穿過人行地道,就可以到達。 這家店,根本就看不出來是「菲律賓最老的餐廳」,它的裝修完全是西式的,門口的店名是一個紅底黑影白字的「Max』s」,如果你想像不出來,那就想像一下「東方既白」的風格就可以了。 這算是「老店」?這分明是一家快餐店嘛,或者說某種Café嘛。我到的時候是12點整,已經人滿為患,沒辦法,只能等。又仔細地看了一下周圍的環境 ,實在不能使用相信這是「菲律賓最老的餐廳」,牆壁是時尚的,座位是西式的,門口有個小小的貨架,上面也是西式的糕點,服務員的穿著,就跟上海大多數咖啡店一樣,T恤長褲加上個時尚的圍裙。 按理說,從建築風格來看,Ayala大街上的房子,應該不會超過15年,也就是說這家餐廳最多也就是15年,當然很有可能這只是家分店,而總店或許就是很有菲律賓建築風格的。就是全聚德開在上海,你也一點看不到老北京的樣子。 等座是很無聊的,好在服務員會先把菜單給你,你可以事先點好,等到快有位子的時候,服務就把下單,所以等你一旦有座,菜也就上桌了。菜單很精美,皮的本子,裡面插著印好的菜單,不過從印刷風格來看,還實在就是家快餐店。 廢話少說,反正我等了座位,點了菜,等到座位,上了菜。說到炸雞,這家店的選擇並不多,無非「一隻」、「半隻」、「童子雞一隻」、「童子雞半隻」,當然他們的「童子雞」是「spring chicken」,而不是「chicken had no sex life」或「chicken never fucked」,我則點了「童子雞半隻套餐」。 由於位置不夠,只能和別人拼桌,我當然不在乎,只是和我拼桌的那位好像英語不行,聊不起來。才坐下,湯就上來了。湯是洋蔥湯,不過是白色的濃湯而非經常吃到的那種洋蔥清湯,反而掩蓋了洋蔥的香味…… 待得喝完湯,菜也上來了,說是菜,其實也就是份「蓋澆飯」,甚至沒有澆頭,也不蓋在上面,說白了,就是一個盆子,倒扣著一碗飯,飯的邊上,有半隻比我拳頭大不了多少的雞。當然,童子雞就是小的好,大了也不叫童子雞了。 說實話,我的刀叉水平實在是不敢恭維,但是我的臉皮足夠厚,我可以很心安理得地在五星級賓館用筷子吃西式自助餐,所以我出國的話,大多數時候都會帶著筷子。然而,整個的半隻雞放在我的面前,我卻是無從下筷啊!不像港式的金牌燒鴿,已經斬成小塊,可以輕易的拿起來吃,這半隻雞,說大不大,可說小吧,我也沒法一筷子把半個雞挾起來嚼啊! 倒是坐在我對面的那個女人,很熟練地用不鏽鋼調羹把雞肉刮了下來,拌上Ketchup和飯,送進嘴裡。我也依樣畫葫蘆,你還別說,這雞炸得夠透夠酥,用調羹一刮,肉就下來了。 說實話,這「最老的餐廳」,也不過如此,雞的確「有些夠味」,雖然炸得很酥很透,卻也「沒有炸干炸柴」。但是你要讓我如何地稱讚這家店,我實在還是認為它是快餐店,與KFC不同的是,一個你要自己服務自己,一個可以坐著點菜,一個是裹了漿炸的,一個是直接炸的。 這頓飯,套餐價是213Pesos,外加服務費與稅總共214.43Pesos,相當於32元人民幣,依然是快餐的消費,快餐的味道。 後來,我特地去查了一下,菲律賓建國於1946年,二戰的時候打得一塌糊塗,所以基本上在戰前的店,沒有保存下來。而這個Max』s倒還真是說來話長,要早到菲律賓建國之前,1945年。 1945年,有一個斯坦福大家的老師,對,就是那個斯坦福,美國加州的那個。這個老師叫做Maximo Gimenez,他當時在菲律賓的Quezon City,與駐地的美軍成了好朋友,那些美軍們經常到他家吃東西,吃什麼呢?就是飲料和炸雞,這種炸雞就是他的侄女Ruby發明的,所以這根本可以理解為是「美國炸雞」。後來,他們漸漸地把家弄成了Café,再後來越開越大,越開越多,就成了如今菲律賓到處都有的Max』s,甚至還有分店開「回」了美國,加州。 由此看來,Max』s倒真的是菲律賓最老的餐廳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訪問他們的網站http://www.maxschicken.com,忘了說,他們的口號是「The house…

[菲律賓] 美式炸雞呂宋店 快餐終究是快餐

我是個「入鄉隨俗」的人,到了當地,總是希望吃一些當地的特色,於是我問辦公室的同事「菲律賓的特色菜是什麼?」。她們想了一想,七嘴八舌地用菲語商量著,最後由某個發言告訴我,讓我去吃一家「菲律賓最老的餐廳」,叫做Max』s,而且就在街的對面。據同事們說,那家店的特色是「deep fried chicken(炸透了的雞)」,而這種炸雞,最能代表菲律賓的飲食。 我們的辦公室,在Ayala大街,邊上就是Dela Costa大街,她們說的那個Max』s在我們這幢大樓的正對面,只要穿過人行地道,就可以到達。 這家店,根本就看不出來是「菲律賓最老的餐廳」,它的裝修完全是西式的,門口的店名是一個紅底黑影白字的「Max』s」,如果你想像不出來,那就想像一下「東方既白」的風格就可以了。 這算是「老店」?這分明是一家快餐店嘛,或者說某種Café嘛。我到的時候是12點整,已經人滿為患,沒辦法,只能等。又仔細地看了一下周圍的環境 ,實在不能使用相信這是「菲律賓最老的餐廳」,牆壁是時尚的,座位是西式的,門口有個小小的貨架,上面也是西式的糕點,服務員的穿著,就跟上海大多數咖啡店一樣,T恤長褲加上個時尚的圍裙。 按理說,從建築風格來看,Ayala大街上的房子,應該不會超過15年,也就是說這家餐廳最多也就是15年,當然很有可能這只是家分店,而總店或許就是很有菲律賓建築風格的。就是全聚德開在上海,你也一點看不到老北京的樣子。 等座是很無聊的,好在服務員會先把菜單給你,你可以事先點好,等到快有位子的時候,服務就把下單,所以等你一旦有座,菜也就上桌了。菜單很精美,皮的本子,裡面插著印好的菜單,不過從印刷風格來看,還實在就是家快餐店。 廢話少說,反正我等了座位,點了菜,等到座位,上了菜。說到炸雞,這家店的選擇並不多,無非「一隻」、「半隻」、「童子雞一隻」、「童子雞半隻」,當然他們的「童子雞」是「spring chicken」,而不是「chicken had no sex life」或「chicken never fucked」,我則點了「童子雞半隻套餐」。 由於位置不夠,只能和別人拼桌,我當然不在乎,只是和我拼桌的那位好像英語不行,聊不起來。才坐下,湯就上來了。湯是洋蔥湯,不過是白色的濃湯而非經常吃到的那種洋蔥清湯,反而掩蓋了洋蔥的香味…… 待得喝完湯,菜也上來了,說是菜,其實也就是份「蓋澆飯」,甚至沒有澆頭,也不蓋在上面,說白了,就是一個盆子,倒扣著一碗飯,飯的邊上,有半隻比我拳頭大不了多少的雞。當然,童子雞就是小的好,大了也不叫童子雞了。 說實話,我的刀叉水平實在是不敢恭維,但是我的臉皮足夠厚,我可以很心安理得地在五星級賓館用筷子吃西式自助餐,所以我出國的話,大多數時候都會帶著筷子。然而,整個的半隻雞放在我的面前,我卻是無從下筷啊!不像港式的金牌燒鴿,已經斬成小塊,可以輕易的拿起來吃,這半隻雞,說大不大,可說小吧,我也沒法一筷子把半個雞挾起來嚼啊! 倒是坐在我對面的那個女人,很熟練地用不鏽鋼調羹把雞肉刮了下來,拌上Ketchup和飯,送進嘴裡。我也依樣畫葫蘆,你還別說,這雞炸得夠透夠酥,用調羹一刮,肉就下來了。 說實話,這「最老的餐廳」,也不過如此,雞的確「有些夠味」,雖然炸得很酥很透,卻也「沒有炸干炸柴」。但是你要讓我如何地稱讚這家店,我實在還是認為它是快餐店,與KFC不同的是,一個你要自己服務自己,一個可以坐著點菜,一個是裹了漿炸的,一個是直接炸的。 這頓飯,套餐價是213Pesos,外加服務費與稅總共214.43Pesos,相當於32元人民幣,依然是快餐的消費,快餐的味道。 後來,我特地去查了一下,菲律賓建國於1946年,二戰的時候打得一塌糊塗,所以基本上在戰前的店,沒有保存下來。而這個Max』s倒還真是說來話長,要早到菲律賓建國之前,1945年。 1945年,有一個斯坦福大家的老師,對,就是那個斯坦福,美國加州的那個。這個老師叫做Maximo Gimenez,他當時在菲律賓的Quezon City,與駐地的美軍成了好朋友,那些美軍們經常到他家吃東西,吃什麼呢?就是飲料和炸雞,這種炸雞就是他的侄女Ruby發明的,所以這根本可以理解為是「美國炸雞」。後來,他們漸漸地把家弄成了Café,再後來越開越大,越開越多,就成了如今菲律賓到處都有的Max』s,甚至還有分店開「回」了美國,加州。 由此看來,Max』s倒真的是菲律賓最老的餐廳了,如果你感興趣,可以訪問他們的網站http://www.maxschicken.com,忘了說,他們的口號是「The house…

[上海]潔而廉店小名大 燕雲樓中規中矩

(07/04/08 燕雲樓) 我很喜歡吃鴨子,因為鴨子比雞便宜。上海的泰興路上,有家叫做「潔而廉」,是專門賣烤鴨的。這家店,只有一開間的門面,只有外賣,沒有堂吃。門裡的地方很小,除了一隻爐子,僅容一兩個顧客。爐子是白色的,看上去像是糊了泥的鍋爐,其實就是「掛爐烤鴨」的「掛爐」。這家店的烤鴨相當好吃,皮脆而香,肉酥而松。這家店開了有二十多年了吧,至少在我中學的時候就有了,我有一次在那邊排隊,隊中就有我好朋友的媽也在排隊,小時候的學校,大家住得都不遠。 後來,搬了家,過去要十幾公里路,我還是經常去「潔而廉」買烤鴨,那家店是典型的「前店後作坊」,而當中還是居室,就是店主的家,放著一張八仙桌,五斗櫥上放著一台尺寸不大的電視機。我一直想寫這家店,不過一直忙,就擱了下來。這家店有一件事,很讓我感動,記得有一次,是夏天,很熱很熱的夏天,我又去排隊買鴨子,這家店的生意很好,永遠都要排隊的,少則四五人,多則幾十人。那次排隊,排得很熱,那也沒有辦法,店裡沒地方,排隊只能排在街上。 及至輪到了,我發現剁鴨子的店主揮汗如雨,我就問她為什麼不裝一個空調,店主說「裝了空調,鴨子就冷掉了,冷鴨子不好吃」。這種,就叫做「敬業精神」,如此的敬業精神,在廣東和福建,特別是飲食行業,可以見到許多。或許是上海人太急功近利的緣故,很少有如此的;於是店主的一番話,讓我很有感觸。 一直想寫,卻一直沒有寫,直到上週五,就是那個「一起排隊」的母親的女兒,碰到我,說起那裡已經拆遷了,「潔而廉」已經是最後的幾天了,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那天,為了「緬懷」潔而廉,就和那位女兒一起去了燕雲樓,南京路上的總店如今在寶大祥兒童商店的八樓和九樓,門口的招牌很沒有底氣,寫著「上海最早的烤鴨店(之一)」。 燕雲樓是上海的百年老店,以烤鴨最為著名,然而小時候,我們從來不去燕雲樓吃,而是去南伶酒家吃,因為有一個「傳說」。傳說中,燕雲樓的老師傅,被南伶酒家挖了去,所以上海灘最好的烤鴨,在南伶酒家。南伶酒家以前是個不為人知的飯店,座落在一個大花園裡面,這個花園就是上海京劇團,而「南伶」兩字也是因此而來。如今的南伶還在老地方,只是好像聽說被人承包了,反正味道大不如前,我已早不作觀想。 上海人其實並不真諳烤鴨的真諦,一度有許多店,紛紛用「片皮鴨」為主打,那種片皮鴨,就是一片片象龍蝦片似的鴨皮,同樣用餅包來吃,無奈鴨皮像是炸出來的,既油且膩還韌,很想不通為什麼還有許多人趨之若鶩。 好的北京烤鴨,一定要肥,雖肥而不能見油,要脆,脆且酥而不能硬,要趁熱現片,片的時候,一定要連皮帶肉,絕對不能只片皮,不片肉。不僅如此,連皮帶肉片,皮還要連著肉,否則便是烤過頭了。用餅包鴨子吃,只要京醬、京蔥,什麼黃瓜絲、櫻桃醬之類的,全是騙老外的吃法。 燕雲樓的鴨子很便宜(相對於上海的全聚德和鴨王而言),88元一隻,鴨湯10元,豆苗炒鴨絲18元,韭黃炒鴨絲12元。我一直很奇怪,在那些賣「片皮鴨」的店裡,只有片皮鴨,沒有鴨湯也沒有鴨絲,那麼他們的鴨子到哪裡去了呢? 不多寫了,上點照片吧。 這盆東西叫做「酥肉」,一面是肴肉,一面是肉凍,肉凍的那面,「肉皮」就是肉汁做的,相當有創意,味道也好,給9分吧。 極其中規中矩的烤鴨,味道也好,可以給9分。 炸鮮奶,本是杏花樓的特色,估計杏花樓、新雅以及燕雲樓如今都是黃浦區飲食集團下的了,或許以前就都是黃浦區飲食公司下的,估計裡面的師父也是這裡做做那裡做做,早就融會貫通了。味道不錯,小朋友極喜歡,8分。 韭黃炒鴨絲,我信佛,我不食韭,無從評起。 這道鴨湯,估計是為上海人改食過的,放了黃芽菜,可以吸點油,湯中的「焦皮」極少,湯色也不濃,居然還要賣錢,給5分已經不錯了。 炸四物,算是「京菜」的特點之一了——「炸」。其中有鹹菜葉、腰果、竹筍和香菇,味道還可以,但是炸得不夠透,特別是鹹菜,還有許多水份,香菇上的裹漿太厚,可以給7分。 國營老店,不能只躺在過去啊。

[上海]秘製醬蛋真稀奇 蛤蜊燉蛋從未見

(06/01/08) 實在太忙,好久沒寫食話了,這是今年兒童節,三家都帶著孩子,在上海的翠蝶軒大寧店吃的,大家看著玩玩吧。 這一道算是招牌菜,每個蛋賣8元錢(不是一盆),這是一道冷菜,稀奇的是蛋白已經結硬,而且很入味(久煮才能入味),而蛋黃則是糖黃(唸作「荒」),大家如果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蛋黃和蛋黃的交界處,有淺黃色的已經結硬了的硬黃,我的理解是把蛋煮熟、入味,把蛋剖開,棄去蛋黃,另外把蛋液放入「蛋白碗」,烘製而成。這道菜挺有特色,口感也好,給個8分吧。 這是點來應色的菜,讓桌面不至於太沉悶,這種菜,想做壞也不容易,但是沒有什麼印象可以留給我,只能給6分了。 腐皮卷,味道還是不錯的,7分吧。 這是我所見過的最小尺寸的「脆皮燒肉」,大約的尺寸在四枚到六枚骰子左右,是幾乎不能想像的小,不但如此,皮雖脆但硬,肥肉有筋咬不動,根本就是不及格。 水晶河蝦仁,我一直很納悶,現在的飯店裡常有這麼大的河蝦仁,到底是哪裡的河啊?這種蝦仁,如今我女兒也炒得出,給個6分已經蠻好了。 乾貝絲夾餅,很有特色,把乾貝發好後,扯成絲煸干,夾餅吃,既鮮且有口感,又借過了油膩,想法好,味道好,給9分。 這裡 芋頭南瓜煲,味道不錯,可能上海芋頭難弄的緣故,其中只有一點點,吃不過癮,給7分。 這道蛤蜊燉蛋可謂「歎為觀止」,一味追求「賣相」,而忽略了美食的本質。這樣的蛤蜊,一看就是擺放的,而要蛤蜊「張開」,必要先燒熟,如此一來,這蛋羹就不是「原汁原味」了,所以用醬油吊鮮,失敗啊失敗。 醬汁肉,相當好,肉酥而不爛,入味且不膩。難能可貴的是,沒有用紅粬,保持了肉本來的顏色,美中不足的是上桌時不夠熱,所以只能打到8分。 八寶辣醬,一般而已,好的八寶辣醬要用鴨肫和豬肚尖,成本不菲,給6.5分。 免費的蘆薈西米露,味道還不錯,小朋友很喜歡。

[上海]秘製醬蛋真稀奇 蛤蜊燉蛋從未見

(06/01/08) 實在太忙,好久沒寫食話了,這是今年兒童節,三家都帶著孩子,在上海的翠蝶軒大寧店吃的,大家看著玩玩吧。 這一道算是招牌菜,每個蛋賣8元錢(不是一盆),這是一道冷菜,稀奇的是蛋白已經結硬,而且很入味(久煮才能入味),而蛋黃則是糖黃(唸作「荒」),大家如果仔細看的話,可以發現蛋黃和蛋黃的交界處,有淺黃色的已經結硬了的硬黃,我的理解是把蛋煮熟、入味,把蛋剖開,棄去蛋黃,另外把蛋液放入「蛋白碗」,烘製而成。這道菜挺有特色,口感也好,給個8分吧。 這是點來應色的菜,讓桌面不至於太沉悶,這種菜,想做壞也不容易,但是沒有什麼印象可以留給我,只能給6分了。 腐皮卷,味道還是不錯的,7分吧。 這是我所見過的最小尺寸的「脆皮燒肉」,大約的尺寸在四枚到六枚骰子左右,是幾乎不能想像的小,不但如此,皮雖脆但硬,肥肉有筋咬不動,根本就是不及格。 水晶河蝦仁,我一直很納悶,現在的飯店裡常有這麼大的河蝦仁,到底是哪裡的河啊?這種蝦仁,如今我女兒也炒得出,給個6分已經蠻好了。 乾貝絲夾餅,很有特色,把乾貝發好後,扯成絲煸干,夾餅吃,既鮮且有口感,又借過了油膩,想法好,味道好,給9分。 這裡 芋頭南瓜煲,味道不錯,可能上海芋頭難弄的緣故,其中只有一點點,吃不過癮,給7分。 這道蛤蜊燉蛋可謂「歎為觀止」,一味追求「賣相」,而忽略了美食的本質。這樣的蛤蜊,一看就是擺放的,而要蛤蜊「張開」,必要先燒熟,如此一來,這蛋羹就不是「原汁原味」了,所以用醬油吊鮮,失敗啊失敗。 醬汁肉,相當好,肉酥而不爛,入味且不膩。難能可貴的是,沒有用紅粬,保持了肉本來的顏色,美中不足的是上桌時不夠熱,所以只能打到8分。 八寶辣醬,一般而已,好的八寶辣醬要用鴨肫和豬肚尖,成本不菲,給6.5分。 免費的蘆薈西米露,味道還不錯,小朋友很喜歡。

[廈門] 物價漲跌拿圖說 做個表格最清楚

2006年3月7日佳味再添的價目表 2006年8月5日佳味再添的價目表 2007年5月25日佳味再添的價目表 2007年10月4日佳味再添的價目表 2008年6月4日佳味再添的價目表 最後一張是我做的表格,最後一列是2008年6月和2006年3月的漲幅,平均漲幅46%,誰說物價沒漲的?不過,據說(又是”據說”)”對人們生活影響不大”,同時,中央電視台說台灣物價指數漲了百分之五,人們”民不聊生”。

[廈門] 物價漲跌拿圖說 做個表格最清楚

2006年3月7日佳味再添的價目表 2006年8月5日佳味再添的價目表 2007年5月25日佳味再添的價目表 2007年10月4日佳味再添的價目表 2008年6月4日佳味再添的價目表 最後一張是我做的表格,最後一列是2008年6月和2006年3月的漲幅,平均漲幅46%,誰說物價沒漲的?不過,據說(又是”據說”)”對人們生活影響不大”,同時,中央電視台說台灣物價指數漲了百分之五,人們”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