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梅璽閣食話 [上海] 筱面村西北風味 叫西貝名字奇怪 by Yule Show 12/13/2009 (2009年12月5日,西貝筱面村天山店,點評網鏈接,店家主頁) 這家店開了挺久了,可能是受中國文學的毒太深,總覺得一家店叫「西貝」的店裡面的東西也正宗不到哪裡去。後來認識了一個來自大同的朋友,他介紹說西貝的味道不錯,於是有了想吃吃看的念頭。 就這樣,我們去了西貝筱面村,吃了西北菜,東西味道還算挺正宗的,但是一隻「烤饃」賣到八元,我戲言到:「這種價鈿,到大同去賣,勿要吃耳光啊?」 這份筱面是17元,不帶調料的,調料另售
包腳布 咦?怎麼有這麼噁心的怪名字,是喫的嗎?是的!每每說到這個詞,我總會想起那句著名的歇後語來,不過後者是「裹」,所以是一長條的,而前是「包」,因此是一整片的。要說「小籠」的確還有可能是上海人「發明」的,那麼這個「包腳布」多半是從外碼頭傳來的,之所以把「包腳布」作為上海的特色小喫來介紹,因為它在上海到處可見,而「包腳布」這種促狹的名字,也衹有蘇滬人士才起得出來。 「包腳布」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和許多外地的朋友說起,朋友們都說在上海只見到過「小籠」、「生煎」的字樣,從未見到過哪家店寫著「包腳布」三字的。事實上,包腳布從來都沒有在店裡出現過,可能這就是所謂的「不登大雅之堂」吧,雖說飯店和「雅」其實沒什麼大關係,包腳布是早點,衹有在早上街邊的小攤才有。 那些攤子,有點樣子的用大栢油桶做成一個爐子,放在一輛大推車或是黃魚車上,小的呢,衹有一輛嬰兒的推車,老式的嬰兒推車是純鐵製成,把座位拆除後可以放下一隻小煤爐。包腳布不像小籠、生煎之類的小喫,其大小、口味、配料都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包腳布可謂全無規矩,光是上海一地,就可以找出幾十種不同的包腳布來。 賣包腳布的攤子,都有一塊鐵板,攤主舀起一勺事先準備好的面漿,倒在鐵板的中央,然後用一個「丁」字型的竹爿將面漿攤開,成為一張極薄的餅。那個竹爿很簡單、也很有趣,就是一塊一虎口長、二指寬的薄竹片,中間打個洞,插上一根細竹籤而已。那玩意的樣子和竹蜻蜓一模一樣,衹是竹片沒有弧度,飛不起來。面漿沒有什麼稀奇,就是水加麵粉而已,衹是要浸透,浸的時間不夠就會有顆粒,影響美觀也影響口感。 做麵餅的訣竅全是手上功夫,手上功夫又全在腕部的巧勁,師傅用三隻手指捏住竹蜻蜓,竹片向著自己,放在面漿上輕輕一轉,就攤出一張薄薄的麵餅來。同樣的一勺面漿,在好的師傅手裡攤得又大又薄又圓,而水平不濟的就「慘不忍睹」了,餅厚且小不說,坑坑窪窪還有破洞,等塗上醬後,醬會從破洞裡流出來,喫起來很是狼狽。 攤主手裡還有樣法寶,就是泥水匠常用的批子,木柄的一個三角形鐵片,攤主用批子剷起薄餅,迅速地將薄餅翻個面,然後打一個雞蛋在薄餅上,再用那個竹蜻蜓將雞蛋搗碎鋪平在餅上,然後依然迅速地翻個面,等反面的雞蛋熟了之後,再將餅翻回來,撒上蔥花和榨菜末子,然後用一把大刷子刷上「獨門秘製」的甜麵醬。這種甜麵醬是豆瓣醬做的,但是市售的咸且有豆腥味,大多數攤主買來之後,都會再加工一番,加糖燒熟是取基本的,有的甚至還會兌點肉湯,當然也有人衹是胡亂加點味精了事。 有的攤子,塗麵醬之前,不但有榨菜,甚至有肉鬆、蝦皮之類的「好東西」,反正是各出噱頭,各有特色吧。塗了麵醬之後,喫辣的朋友可以要求再塗一層辣醬,最後攤主撒上一把香菜,再橫著放上一根油條,將薄餅捲起來,包腳布就算完成了。看我寫了這麼多,其實從舀面漿開始,到捲上油條,不過一分鐘不到的時間,快的攤主,如果有人幫著收錢,一個小時真的可以做到上百個呢,厲害吧? 過去,包腳布里只包油條,所以也叫做「薄餅包油條」,後來,可以包的東西漸漸地多起來,在普通的油條之外,又有了脆油條,小朋友們胃口小,就不要油條包根火腿腸,有的地方也包一種方形的脆脆的油炸薄餅。我呢,則喜歡多加一個蛋,其它什麼都不卷,折成方的喫;我甚至還聽說有人捲上整條的獵尾巴喫呢。 包腳布有兩大流派,一派用油,一派不同用油。用油的往往有個小瓶子,每次在光鐵板上灑幾滴,再舀上面漿,打雞蛋之前再灑上幾滴;不用油的,則更厲害,幹烤易焦,就需要攤練就一身真本事,眼明手快,方能做出好東西來,不用油的,是幹烤,做出的餅更香更脆。不論用不用油,火候都是關鍵,火大了,要關小風頭,墊起鐵板,火小則反之。火候掌握得好,做出的餅,色微黃而均勻;否則中間黑兩邊白,勉強入口罷了。點心這樣東西,做好了是打牙祭,做得不好是充饑。 將近三十年前,包腳布在上海並不流行,萬航渡路後街有個老頭,做餅用油,真正的「獨門秘製」麵醬,香味可口,是謂一絕。 十幾年前,在長順路上有個攤子,一溜排開四隻爐子,不用油純幹烤,那個攤子不管哪個師傅,做出的餅都是既薄且香又脆,天天早上,那裡都會排起四個長隊來,蔚為一景。那個攤子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自己可以帶雞蛋過去,攤主表示不靠賣雞蛋掙錢,靠的是做餅的真本事。雖然衹是一個小攤的攤主,可那才是做生意的至理啊。 如今上海的街頭,到處可見賣包腳布的攤子,一副(上海話,一套)一隻蛋、一根油條,基本在二元左右,也不乏美味。衹是千萬不要到長途汽車站附近買已經做好了的,那裡的攤子,不是將雞蛋打開直接鋪在麵餅上的,而是事先將蛋打成蛋漿,做餅時薄薄地舀上一調羹,做好後將有蛋的一麵包在外面,看似不錯,實在是個「滑頭貨」。 曾經有好事者,設計過一個上海話的四六級測試題,其中有一道就是說「包腳布」的含義,如今有許多上海小孩子都不會說上海話了,不知是件好事還是壞事,語言的退化倒也罷了,衹是有時語言的退化,也會引起美食的退化。 01/27/2006
[上海]美林閣 好多年沒去美林閣了,記得當年在虹橋美林閣,大堂經理逗小豆玩,逗著逗著小豆手裡就多了一張貴賓卡,是經理送給她的小禮物(注意:是在買單前!!!),那年小豆兩歲。 然而,即使是在買單前有了貴賓卡,美林閣依然是家「挺貴」的飯店,而且有點貴得沒有道理,論味道,和鮮牆房、小南國、鷺鷺,都是一個檔次;論裝潢,和王朝比好像還差那麼一點點。如今,美林閣更是和Motel 168「聯姻」,兩家總是開在一起,就更看不懂了,Motel 168走低價路線,飯店卻走高價,難道不是給住店客人吃的?奇怪,不知道算是什麼理念。 10月20日,祖母生日,就近選了美林閣,給她過生日,六個大人,外加保姆和小豆,隨便吃吃,根本沒有大魚大肉,就這麼點菜,在打了88折後,依然要524元,早知道,還不如買點大閘蟹來吃…… 照片就是這些,外加一個老鴨湯,買單的時候居然連清單也沒有,就是一個總價,更鬱悶的是,那天晚上居然也卡都不能刷,說是線路壞了。 第二天,我們去了蘇州,將美食生日會進行到底!!! 滷水金錢肚,極酥,這也是我吃到過的最酥的滷水金錢肚了,8分。 Caesar salad,我極喜歡吃凱撒salad,這道味道不錯,醬料很純正,9分。 還有個烤夫,味道一般,照片沒有拍。 極其一般,沒有糟味,不打分。 要是允許我退菜的,我願意退這道,這也叫「溫蟹」?還沒有小店裡的好,價錢倒要58元,這道菜,可謂大塌美林閣的台啊! 上來的第一道熱菜,好像是58元錢,8只,外面是鬆鬆脆脆的酥絲,裡面是蝦仁,醬料酸甜,可以打到8.5分。 富貴雙方,我極喜歡的東西,38元三塊,點了兩份共六塊,居然我沒吃到,嗚嗚,嗯嗯,我好恨那! 這道,看上去不錯吧?我也是上了照片的當。48元一份,端上來一看,這個鐵鍋不過拳頭大小,我當場傻掉。味道倒還不錯,下面的白色是貝殼通心麵,如果有心理準備,還是值得點的,推薦指數7.5分。 這道也很誇張,叫粽香肉,菜單上寫著30,我點了,服務員說例盆六七個人不夠的,問我是不是要改成中盆,喏,這個就是中心,不過兩個粽子大小,味道也不錯,推薦指數7.5分。 味道極好,好像叫芝士(火局)娃娃菜,裡面是切成小方塊的娃娃菜和培根,上面覆以cheese烘烤而成,可以打到9分。 既然是祖母生日,總得有碗麵吧?無奈美林閣的菜單上全是「意大利麵」,詢問了服務員,說是可以點青菜肉絲麵。味道嘛,反正湯裡味精多一點,不會太難吃。 蟹粉小籠,18元六隻,味道極咸,是我吃過的最鹹的小籠包了,所謂「打翻鹽缸」是也,肉碎而爛,還沒有街邊安徽民工開的夫妻小攤來得好吃。 保姆客氣,不肯動筷子,乾脆點一份揚州炒飯,讓她吃吃飽,18元,我分了一點,味道也不錯。 10/24/2006
[上海]猶太人上海故事 尋蹤跡愚教愚游 4月10日,上海地鐵10號線開通,於是乘了新的地鐵,參加了一個活動——探訪二戰時猶太人在上海的避難點。該活動由一位在上海的猶太人發起,小規模內共有二十多人參與。活動中探訪了霍山公園、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摩西會堂),並且訪問了兩位老人,是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就住在這個區域裡的。 這裡有一些當天聽到或後來查到的東西 學到了一個單詞,Ashkenazi,Ashkenazi Jews,特指德系的猶太人 據說當年德國納粹要求日本佔領軍將上海的猶太人「圈」在一起,日本人搞不懂為什麼,就問猶太組織的頭領為什麼納粹不喜歡猶太人,那人說「因為我們長得矮,而且是黑頭髮」,日本人一想,這不和我們長得一樣嗎?於是也沒有太難為猶太人 猶太教目前在中國還是illeagl的,因為中國政府尚未成立「猶太教協會」或「猶太教自治委員會」,無法管理在中國的猶太教活動 在wiki上查Ashkenazi Jews的時候,會被「牆」,不知為什麼 中央電視台一直支持巴勒斯坦,其實以色列和中國的關係很好,當年的唐山大地震以色列就捐了許多錢,後來西方對中國武器禁運等,西色列幫了許多忙,武器交易大多數和以色列做,而不是和巴勒斯坦,可見政治這玩意真是「表面一套,背後一套」 我們的集合點,地鐵十號線大連路出口,國徽廣場 霍山公園門口的牌子 這幢房子正對著霍山公園,門牌是霍山路119-121號,是當年的American Jewish Joint Distribution Committee(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簡稱JDC)所在地,這個NGO在經濟上給了當時在上海的猶太人大量的幫助 霍山公園邊上的一家,這位老爺爺今年88歲的,當年是裁縫,他的前前後後的鄰居,共有六家猶太家庭。這位老爺爺的孫女現在美國,16歲去的,19歲在麻省理工畢業,21歲拿到了麻省理工的碩士 舟山路59號,美國卡特政府時的財政部長曾經避難於此 弄堂口上的舟山路拼音,據說是猶太的拼法 這位老太太今年82歲了,當年樓上就住了一戶猶太人 長陽路上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是在摩西會堂的地基上造起來的 紀念館裡的石碑 摩西會堂的內部,布幔後的聖物已經在猶太人離開上海時帶到美國去了 訪問者送的禮物 大衛星,其實是個印度符號,現在是以色列的國徽 大衛星上刻的經文 紀念館裡 紀念館的建築 當年猶太人在上海的結婚證書,預先印好的,然後填籍貫姓名,就變成了「奧國省維也納縣」… 04/14/2010
親愛的老邵,你的食物照片拍得太漂亮了,能透露一下相機的牌號和型號嗎?
這是一台小機器拍了,Lumix LX3,本站所有照片(除了不超過10張轉載之外)都有EXIF信息的,最近幾年的大多數還有geotag,標註出所在位置。
是莜面,不是筱面啊,lz
深圳的西貝酸奶賣9元,貴一元。
另請問,大同的朋友是不是姓「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