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 梅璽閣食話 [上海] 筱面村西北風味 叫西貝名字奇怪 by Yule Show 12/13/2009 (2009年12月5日,西貝筱面村天山店,點評網鏈接,店家主頁) 這家店開了挺久了,可能是受中國文學的毒太深,總覺得一家店叫「西貝」的店裡面的東西也正宗不到哪裡去。後來認識了一個來自大同的朋友,他介紹說西貝的味道不錯,於是有了想吃吃看的念頭。 就這樣,我們去了西貝筱面村,吃了西北菜,東西味道還算挺正宗的,但是一隻「烤饃」賣到八元,我戲言到:「這種價鈿,到大同去賣,勿要吃耳光啊?」 這份筱面是17元,不帶調料的,調料另售
[上海]春暖花開游錦溪 河鮮小吃兩相宜 04/08/07 香港的Ducki來上海,找我玩,於是答應她週日帶她逛逛,她們一行來了四個,我便只能再做一次「洪長青」了。週五晚上,Ducki打電話說她們想到周莊去玩,想想周莊乃是「斬人」的所在,口碑不佳,還是帶她們去錦溪吧,那是個我無意發現的地方,去過幾次,感覺還不錯。 其實,我是認得錦溪的,去過很多次了嘛,誰知鬼使神差地,問丈人借了個GPS(自己有不用,問人借,活該),就去接Ducki了。 十點二十分,在外灘的老船長青年旅社接到Ducki她們,打開GPS,設了個「錦溪街」,出發嘍! 上延安高架,GPS讓我從A20接滬寧,心想那不是從後線走嗎?該遠多少路啊?下決心,走A9。 我說Yule Show啊Yule Show,你既然下定決心走A9,你就一頭走到黑啊,誰知我開到了A30,居然聽了GPS的話,沿著A30朝南京方向開,被我硬是把車開到了滬寧上。 也沒辦法了,我不認得了,就跟著GPS走吧,過花橋,過周莊下口,一直到了蘇州工業園下口,才下去。 一看,是現代大道,邊上有塊牌子——「蘇州市中心16KM」,到了這裡,我算是認識了。不是認識怎麼到錦溪了,而是認識到我開錯了。 仔細檢查GPS的設定,原來「錦溪路」是蘇州的一條小路,與現代大道相交,哎呀呀,哎呀呀,開錯嘍。 這時,已經開了九十多公里,從市區到錦溪應該是五十多公里,如此算來,還要折返將近50公里? 冤啊,重新設好GPS,開回滬寧高速,從周莊出口進繞城高速,轉蘇滬高速,總算找到一個標明「錦溪」的出口,下去。那個出口,往左1.5公里是甪直,往右10公里,就是錦溪 開吧,晃晃悠悠總算找到錦溪,將車停好,十二點半,五十公里的事,居然開了二個小時,丟臉啊丟臉。 肚子早已餓死了,直奔「老攤頭」。所謂的「老攤頭」是家店,就在長廊的第一家(從北面進去),其實我們第一次去錦溪,從南面進入,這算是最後一家了。 這家店,開在河邊,可以把桌子搬到長廊裡,臨河而坐,賞船飲酒,很是遐意的。老闆娘寒暄著「你又來啦?」之類的客套話,也不知她是真的認出了我,還是敷衍。 帶著姑娘們參觀「(魚巴)魚」和白絲魚,老闆娘忙著把桌子搬到長廊裡。 點菜,上菜,四位香港姑娘不會吃螺螄,就教她們吃。我是有拍食物照習慣的人,不承想一隻菜上桌,大家拿出相機來對著一陣猛拍,更巧的是,大家用的全是Lumix相機,所謂「英雄所見」吧。 菜點得不了,看看小姑娘們吃得不多,不知怎麼的,一吃就見底,於是最後加了一個蹄膀,打算塞塞飽。 後來我發現,小姑娘們實在老實,只要給她們吃,她們就吃,不好意思不吃,不敢不吃,於是就把所有的菜,都吃了。 一邊吃,一邊聽「唱娘」(好像比「賣唱的」好聽一點,有這個詞嗎?)唱滬劇、小調,Ducki站起來,去看漁船賣魚,有人買了條四斤重的鯉魚,我說「讀書人不能吃鯉魚,會考不中狀元的」(難道我還考得中?) 飯後結賬,180元,其中蹄膀35元,白絲魚35元,雞湯25元,其它零零碎碎110元。 (這就是長廊,我們就是臨河坐著,品菜賞船) (螺螄) ((魚旁)皮魚,油裡一炸,連骨著也可以吃) (韭菜蜆肉) (這道我極愛,豆腐蚌肉,雖說蚌肉只有一點點,但是豆腐絕嫩,萬萬不能錯過) (清蒸白絲魚) (油燜茭白) (周莊萬三蹄,錦溪處於青浦和崑山交界處,於是燠灶面也算特產,萬三蹄也算特產)… 04/09/2007
[上海]鰣魚鬧完黃魚跳 冀盼正店饗饕餮 (02/24/08) “虹橋人家”最早是開在虹橋地區的,遵義路上,生意極好,大約在1999年的時候,我們經常去,吃成了老客人。後來,莫名奇妙地關了,聽說是遭遇了極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道聽途說,也不足為憑。那時的虹橋人家,有道豬油菜飯是每回必點的,味道的確相當好。 後來,過了許多年,在肇嘉濱路上看到一家,由於沒了感覺,始終沒有進過門。再後來,遵義路上又重開了虹橋人家,特地呼朋引伴地去了一次,裝修得大不一樣,只是那次的菜實在鹹得很,遂打消了”恢復常駐”的念頭,直到如今。 前幾天,丈母家說西郊百聯的四樓,又開了一家虹橋人家,又聽父母說起那裡的點心”不失實惠”,於是趁著週末造訪一次,四個大人,一個小人。 走進店裡,裝修豪華漂亮,大幅的廣告印著”野生大黃魚”的字樣,也不忘提醒大家”368元一條”。要知道,野生大黃魚早已在上海的餐桌上絕跡,甚至於水產專業戶也已經有十個年頭沒有見到過野生的大黃魚了(《文匯報》2007年7月18日),據說上海的野生大黃魚向來有價無市,價格是1000元一斤。記得我曾撰文說過上海的鰣魚都是鯗魚冒充,看來如今又時興用”李鬼”黃魚賣大價錢了。破綻在哪裡?價錢。就像鰣魚一樣,上海的飯店中的價格不是太貴了,而是太便宜了,因此絕對不可能是真的,然而吃假的話,又太貴了(很拗口是不是?這事就是這樣拗口)。隨便說一聲野生大黃魚和養殖大黃魚的區別,野生的頭長嘴尖身體瘦,養殖的頭圓嘴平身體胖,兩種魚的味道,可用”天壤之別”來形容。虹橋人家中的黃魚,別的不說,就是照片上看,也不是野生的。 及至進門,尚未落座就”不爽”,由於我們帶了一個虹寶石的奶油蛋糕,”依例”交給服務員要求冷藏,誰知服務員百般推託,就是不肯,非要等我們板了面孔,方才照辦–真是豈有此理。 點菜,服務員便慫恿我點那368元的大黃魚,我若是連這當也能上,恐怕今後再也不敢寫”食話”了,洋盤如此,有誰還敢看啊?服務員又慫恿我點”水晶蝦仁”,如今就連小豆也能炒出又嫩又鮮的河蝦仁來,我哪有興趣來吃又老又大的沙蝦仁呢?而我點的,費功夫、味道好、價格(口強)的菜,一概沒有。飲料要了”玉米汁”,被告知沒有,改成”黃瓜汁”,還是沒有,引蠟筆小新的話什麼都沒有,還敢開店? 冷菜先上,三道冷菜,實在不敢恭維。第一次,名字我忘記了,反正有”脆藕”兩字,結果是用白糖熬漿裹脆的,這倒也罷了,可是糖漿中加了果珍,一股香精味道,大家嘗了一塊,再不問津。鵝肝醬是豆媽特地加點的,58元一份價格不菲,待得端上來,賣相正宗,中規中矩。可是挾起放入口中,大呼上當,這根本就不是什麼鵝肝醬,簡直就是”蛋清赤豆沙”,可以說,我從來沒有吃過如此”滑潤”、”細膩”的鵝肝醬,”肝味全無”,而且吃口根本就和果凍差不多,要是給這道菜打分的話,只有2.5分,因為只有樣子還像。 冷菜實在乏善可陳,倒是幾道熱菜還過得去。”椒香童子雞”上菜極快,讓我懷疑不是生炒而是煮熟了炒的,味道調得很好,用了新鮮的綠花椒(其實也是乾的),照著上海人的口味,不太辣亦不太麻,可以打到7分。土豆燒刀豆,沒有照片上燒得那麼透,好在醬料調味不錯,也可以打個7分。為小豆點的”澳門火燒肉”,其實就是方式燒臘的脆皮燒肉,肉沒有燒透,有點咬不動,勉強及格的樣子。一道”富貴雙方”,我連讚了幾次。一般來說,富貴雙方是照人頭,一人一塊麵餅,配套一塊豆腐衣,一塊火腿片,虹橋人家的火腿片並不”正氣”,是個錫盒裡放些碎火腿片,用糖漬起。然而值得一提的正是那些”碎火腿片”極好,肉嫩味鮮,而且新鮮,標準南腿,甚至可以說是我吃過的最好的火腿。爾後的”鹹肉干蝦蒸娃娃菜”,其中的鹹肉就極其一般,一道菜,不過路邊水平,打個6分,已經挺抬舉了。魚頭粉皮湯不過中規中矩,並無特色,拿個6.5分也就罷了。 最後結賬,374元,其中一壺”貢菊”,算了42元,依我看來,不過是10元一包的菊花沖泡,著實不算厚道。上海如今有許多店,茶水極貴,動輒上百,記得我的姑夫(古蕫名家)有次在波特曼點菜前要了數百一壺的鐵觀音,端上來嘗了一口,大怒道”這不是草嗎?” 什麼時候才有真價實貨的好店啊?食客要的是味道,不是排場,不是裝修,不是創新,要的是食材好,烹調好,規矩好。 02/26/2008
包腳布 咦?怎麼有這麼噁心的怪名字,是喫的嗎?是的!每每說到這個詞,我總會想起那句著名的歇後語來,不過後者是「裹」,所以是一長條的,而前是「包」,因此是一整片的。要說「小籠」的確還有可能是上海人「發明」的,那麼這個「包腳布」多半是從外碼頭傳來的,之所以把「包腳布」作為上海的特色小喫來介紹,因為它在上海到處可見,而「包腳布」這種促狹的名字,也衹有蘇滬人士才起得出來。 「包腳布」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和許多外地的朋友說起,朋友們都說在上海只見到過「小籠」、「生煎」的字樣,從未見到過哪家店寫著「包腳布」三字的。事實上,包腳布從來都沒有在店裡出現過,可能這就是所謂的「不登大雅之堂」吧,雖說飯店和「雅」其實沒什麼大關係,包腳布是早點,衹有在早上街邊的小攤才有。 那些攤子,有點樣子的用大栢油桶做成一個爐子,放在一輛大推車或是黃魚車上,小的呢,衹有一輛嬰兒的推車,老式的嬰兒推車是純鐵製成,把座位拆除後可以放下一隻小煤爐。包腳布不像小籠、生煎之類的小喫,其大小、口味、配料都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包腳布可謂全無規矩,光是上海一地,就可以找出幾十種不同的包腳布來。 賣包腳布的攤子,都有一塊鐵板,攤主舀起一勺事先準備好的面漿,倒在鐵板的中央,然後用一個「丁」字型的竹爿將面漿攤開,成為一張極薄的餅。那個竹爿很簡單、也很有趣,就是一塊一虎口長、二指寬的薄竹片,中間打個洞,插上一根細竹籤而已。那玩意的樣子和竹蜻蜓一模一樣,衹是竹片沒有弧度,飛不起來。面漿沒有什麼稀奇,就是水加麵粉而已,衹是要浸透,浸的時間不夠就會有顆粒,影響美觀也影響口感。 做麵餅的訣竅全是手上功夫,手上功夫又全在腕部的巧勁,師傅用三隻手指捏住竹蜻蜓,竹片向著自己,放在面漿上輕輕一轉,就攤出一張薄薄的麵餅來。同樣的一勺面漿,在好的師傅手裡攤得又大又薄又圓,而水平不濟的就「慘不忍睹」了,餅厚且小不說,坑坑窪窪還有破洞,等塗上醬後,醬會從破洞裡流出來,喫起來很是狼狽。 攤主手裡還有樣法寶,就是泥水匠常用的批子,木柄的一個三角形鐵片,攤主用批子剷起薄餅,迅速地將薄餅翻個面,然後打一個雞蛋在薄餅上,再用那個竹蜻蜓將雞蛋搗碎鋪平在餅上,然後依然迅速地翻個面,等反面的雞蛋熟了之後,再將餅翻回來,撒上蔥花和榨菜末子,然後用一把大刷子刷上「獨門秘製」的甜麵醬。這種甜麵醬是豆瓣醬做的,但是市售的咸且有豆腥味,大多數攤主買來之後,都會再加工一番,加糖燒熟是取基本的,有的甚至還會兌點肉湯,當然也有人衹是胡亂加點味精了事。 有的攤子,塗麵醬之前,不但有榨菜,甚至有肉鬆、蝦皮之類的「好東西」,反正是各出噱頭,各有特色吧。塗了麵醬之後,喫辣的朋友可以要求再塗一層辣醬,最後攤主撒上一把香菜,再橫著放上一根油條,將薄餅捲起來,包腳布就算完成了。看我寫了這麼多,其實從舀面漿開始,到捲上油條,不過一分鐘不到的時間,快的攤主,如果有人幫著收錢,一個小時真的可以做到上百個呢,厲害吧? 過去,包腳布里只包油條,所以也叫做「薄餅包油條」,後來,可以包的東西漸漸地多起來,在普通的油條之外,又有了脆油條,小朋友們胃口小,就不要油條包根火腿腸,有的地方也包一種方形的脆脆的油炸薄餅。我呢,則喜歡多加一個蛋,其它什麼都不卷,折成方的喫;我甚至還聽說有人捲上整條的獵尾巴喫呢。 包腳布有兩大流派,一派用油,一派不同用油。用油的往往有個小瓶子,每次在光鐵板上灑幾滴,再舀上面漿,打雞蛋之前再灑上幾滴;不用油的,則更厲害,幹烤易焦,就需要攤練就一身真本事,眼明手快,方能做出好東西來,不用油的,是幹烤,做出的餅更香更脆。不論用不用油,火候都是關鍵,火大了,要關小風頭,墊起鐵板,火小則反之。火候掌握得好,做出的餅,色微黃而均勻;否則中間黑兩邊白,勉強入口罷了。點心這樣東西,做好了是打牙祭,做得不好是充饑。 將近三十年前,包腳布在上海並不流行,萬航渡路後街有個老頭,做餅用油,真正的「獨門秘製」麵醬,香味可口,是謂一絕。 十幾年前,在長順路上有個攤子,一溜排開四隻爐子,不用油純幹烤,那個攤子不管哪個師傅,做出的餅都是既薄且香又脆,天天早上,那裡都會排起四個長隊來,蔚為一景。那個攤子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自己可以帶雞蛋過去,攤主表示不靠賣雞蛋掙錢,靠的是做餅的真本事。雖然衹是一個小攤的攤主,可那才是做生意的至理啊。 如今上海的街頭,到處可見賣包腳布的攤子,一副(上海話,一套)一隻蛋、一根油條,基本在二元左右,也不乏美味。衹是千萬不要到長途汽車站附近買已經做好了的,那裡的攤子,不是將雞蛋打開直接鋪在麵餅上的,而是事先將蛋打成蛋漿,做餅時薄薄地舀上一調羹,做好後將有蛋的一麵包在外面,看似不錯,實在是個「滑頭貨」。 曾經有好事者,設計過一個上海話的四六級測試題,其中有一道就是說「包腳布」的含義,如今有許多上海小孩子都不會說上海話了,不知是件好事還是壞事,語言的退化倒也罷了,衹是有時語言的退化,也會引起美食的退化。 01/27/2006
親愛的老邵,你的食物照片拍得太漂亮了,能透露一下相機的牌號和型號嗎?
這是一台小機器拍了,Lumix LX3,本站所有照片(除了不超過10張轉載之外)都有EXIF信息的,最近幾年的大多數還有geotag,標註出所在位置。
是莜面,不是筱面啊,lz
深圳的西貝酸奶賣9元,貴一元。
另請問,大同的朋友是不是姓「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