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6 梅璽閣食話 鍋乍之名真奇怪 鍋炸鍋渣亦無考 by Yule Show 06/07/2009 上海新雅粵菜館有道名菜,解放前即已聞名,謂之「炸鍋炸」,乃是用澱粉拌奶粉及糖粉成糕,待凝固後再切開裹粉炸制而成,又名「炸鮮奶」,寫成「鍋乍」倒是第一次看到,此照攝於和記小廚長寧路婁山關路店。 據我所知,亦有寫成「鍋渣」兩字的,只是不管「鍋炸」還是「鍋渣」,均不知道怎麼來的,有知道的朋友,不妨聊聊。
如果牆上開滿了窗? 奧巴馬走了,留下了什麼?留下了空白! 空白出現在2009年11月19日的《南方週末》上,兩處空白都有一句「在這裡讀懂中國」。 在《南方週末》的網絡版上,A02這一版,神秘地失蹤了。 如果牆上開滿了窗,牆會如何? (《南方周未》網絡版) (看右下角,A02不見了) (《南方都市報》2009年7月1日的社論開了天窗,連「在這裡讀懂」都不需要了) (香港《文匯報》1989年5月21日的天窗) (《新華日報》1940年1月6日的天窗) (《新華日報》1941年的天窗) 重慶《新華日報》的開天窗 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新華日報》於1938年創刊後,國民黨的新聞檢查機構利用戰時新聞檢查制度,對新華日報社送審的稿件,隨意刪改和「槍斃」。新華日報社反檢查鬥爭的方法之一,是在報紙上「開天窗」。就是將國民黨新聞檢查機關刪掉的部分,或是被「槍斃」的稿件,在原決定刊載該稿的版面上,留取容納這些文字的空白。 《新華日報》社首次使用這一斗爭手段是在1940年1月6日。這天《新華日報》社兩次送審的社論《論冬季出擊的勝利》、《撲滅漢奸》均被新聞檢查機關「槍斃」,於是報紙社論位置通欄空白,僅用特大字號排印「抗戰第一!勝利第一!」旁加說明:兩次送審社論均奉命免登,來不及寫第三次稿。 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後,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出「通令」和「發言人談話」誣衊新四軍為「叛軍」,取消新四軍番號,將葉挺交軍法審判。迫令各報刊載。為了抵制這個命令和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倒行逆施,《新華日報》社撰寫了駁斥國民黨反動軍令的社論和揭露皖南事變真相的消息,然而全被國民黨新聞檢查所扣押。於是1月18日的《新華日報》在一版顯著位置通欄留下大片空白,僅在空白處刊印周恩來手書:「為江南死難者誌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新華日報》天窗故事來源於「未名空間」: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Military/32885615.html) 12/03/2009
行善積德,加入慈善會的倡議書 親愛的朋友,您是否和我一樣,也有過同樣的迷惘,迷惘著自己的生活穩定之後,是不是也該做點慈善事業;你是否也有過同樣的疑慮,疑慮聽到了太多的傳言後,不再相信希望工程,不再相信民政局;你是否也有同樣的擔心,擔心捐出去的錢不知到了誰的手中,而真正需要的人沒有拿到;你是否也有同樣的打算,打算自己親自來做,卻又不知從何做起…… 半個月前,因緣際會,我來到了廈門的南普陀寺,並且得知南普陀有個「廈門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同時也看到了一些宣傳單冊,這些單冊裡包含著這個基金會在去年一年裡在慈善事業所做的努力,同時還附上了所有收入和支出的明細表,以及所有受捐助人的詳細資料,體現出公正與公平來。 許多年前,我就聽說台灣有一個慈濟大愛的組織,發起人證嚴法師號召大家行善事、做義工,同進慈濟還擁有許多義診的醫院和相關設施,不僅如此,證嚴法師也是台灣的中華骨髓庫發起人,是她投資建立了骨髓銀行。那時,我就登錄了慈濟的網站,成了一名網絡會員,無奈兩岸只靠電訊牽,我沒法參加慈濟的任何活動。 這回看到了南普陀的基金會,其宗旨和慈濟如出一轍,真是天大的好消息,欣欣然就加入也這個基金會,會費不貴,衹要120元一年,而且所有的這些會費,最後都會通會慈善活動,給予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今天,我收到了寄自廈門的會員證和收據,遂發大歡喜心,把這個事情也告訴各位朋友,把行善的機會傳遞給大家。 南普陀慈善基金會,外地的朋友也可以加入,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不妨動動手,填張表格,寄封信,加入到這個基金會,委託他們來把自己的心願送出去。 施,永遠比取來得快樂。 梅璽閣主於地藏王菩薩食齋日 附件下載:南普陀慈善會入會申請表 廈門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 聯係方法:廈門市思明南路515號 郵編:361005 諮詢電話:0592-2092832 2096633 2574915 賬號: 4100021709024507128 廈門市工商銀行廈大支行 開戶名: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 03/23/2006
這是語言學上所謂的「連綿詞」,特點是「雙聲疊韻」,在保持這個標準的前提下,個別字有所改動不足為怪。譬如北方歷史悠久的麵食「餄烙」,來自北方少數民族外來語,因北方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用一塊帶眼的木板架在開水鍋上。麵糰放入其中,上面用槓桿原理壓製出面條,就是所謂的餄烙,古代文獻和現代方言中有河洛、河漏等十餘種不同的寫法,其實所指無非是一種東西。博主水平很高,應該一目瞭然:) Reply
這是語言學上所謂的「連綿詞」,特點是「雙聲疊韻」,在保持這個標準的前提下,個別字有所改動不足為怪。譬如北方歷史悠久的麵食「餄烙」,來自北方少數民族外來語,因北方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用一塊帶眼的木板架在開水鍋上。麵糰放入其中,上面用槓桿原理壓製出面條,就是所謂的餄烙,古代文獻和現代方言中有河洛、河漏等十餘種不同的寫法,其實所指無非是一種東西。博主水平很高,應該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