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撈坊
Related Posts
[上海]王朝
03/25/07晚宴 曹家渡已經早就沒有渡口了,打我記事起就沒見過。以前的曹家渡是個髒亂差的地方,現在房價也已很高了。 王朝在長寧路與萬航渡路(又來一個渡口?)的轉角上,風水寶地。王朝很氣派,可謂「金碧輝煌」,讓第一次到上海的老外來,絕對嚇一跳,心想這頓該要多少錢啊! 口水雞?浸在辣油中的,不過連小豆都能吃,都說「不辣」,可想而知,小豆可是一點辣都不碰的人哦,雞還嫩,可是絲毫不辣,這個分難打 烤籽魚,炸得夠脆,可惜時令未到,沒有籽,打個6分了不起了 鵝肝,譁眾取寵的東西罷了,6分 樟茶鴨,味道不錯,可惜太辣,7分吧 冷拌香萵筍,中規中矩,7分 糖藕,中規中矩,7.5分 銀絲芥菜,這是道家庭不常製作的菜,因為大多數人家不會用兩斤油去做三四兩不值錢的蔬菜,一般是做成酸甜口味的,這道還不錯,7.5分 墨魚,一般,賣相不錯,6.8分 色拉,賣相好,味道也好,主要是醬的味道好,7.8分 素鴨,裡面有蔬菜,千呼萬喚如上桌的菜,也難怪,那天有好幾家在辦婚宴,一般的飯店,又要做散客,又要做婚宴,的確招架不住,8分 這道蝦仁,怎麼說呢?別人都說不錯,但在我看來,打個5分已經給足面子了,為什麼?至少我吃到的是生的,你要說蝦仁生的有什麼關係,你梅璽閣主自己有時也炒生的,可那是小蝦仁,不是如此之大的,這麼大的,生的根本就沒法嚼 水筍千層肉,我一直懷疑這種千層肉有專門的地方用機品把冰肉片好了一包包賣的,這道菜,別說大飯店,甚至路邊小店也有,我是可以把豆腐乾片12片的人,也整不出這麼薄的肉來,路邊的小店何德何能,用得起如此基本功的好廚師?水筍味道還可以,7.5分 魚麵筋,不過菜場水平,6分 八寶辣醬,極其一般,和「棗子樹」的有得一拼(這還了得?棗子樹是素店),6分 清蒸鱖魚,有人說極好,但我說不好,魚太大,太老,鱖魚定要八兩朝上,一斤二兩以下才行 蟹鉗蝦球,譁眾取寵之物,蟹鉗的確有個把,尖的,蟹鉗的一爿,但是只有形象、口感,卻沒有味道,而且炸得太乾(或許原料就干,沒有juicy的感覺),不知道是用什麼蟹做的,一樣東西,失卻了應有的味道,賣相再好也是白搭,5分 蘿蔔絲酥餅,我是極喜歡吃這個點心的,所以對些也深有講究(不是研究是講究),這道烤得不夠,吃上去軟撲撲,不行,6分 當天還有一道湯,乃是芋艿小排番茄湯,Helen對此推崇有加,味道也的確不錯,可以打到8分。另外一道點心酒釀圓子,倒不如稱之為勾芡著膩糖湯圓子,和隔天鷺鷺的不可同日而語。 外加橙汁一紮,啤酒兩瓶,可樂若干,總共九百出頭,打個折,只有八百多,倒還真是不貴。
[上海]猶太人上海故事 尋蹤跡愚教愚游
4月10日,上海地鐵10號線開通,於是乘了新的地鐵,參加了一個活動——探訪二戰時猶太人在上海的避難點。該活動由一位在上海的猶太人發起,小規模內共有二十多人參與。活動中探訪了霍山公園、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摩西會堂),並且訪問了兩位老人,是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就住在這個區域裡的。 這裡有一些當天聽到或後來查到的東西 學到了一個單詞,Ashkenazi,Ashkenazi Jews,特指德系的猶太人 據說當年德國納粹要求日本佔領軍將上海的猶太人「圈」在一起,日本人搞不懂為什麼,就問猶太組織的頭領為什麼納粹不喜歡猶太人,那人說「因為我們長得矮,而且是黑頭髮」,日本人一想,這不和我們長得一樣嗎?於是也沒有太難為猶太人 猶太教目前在中國還是illeagl的,因為中國政府尚未成立「猶太教協會」或「猶太教自治委員會」,無法管理在中國的猶太教活動 在wiki上查Ashkenazi Jews的時候,會被「牆」,不知為什麼 中央電視台一直支持巴勒斯坦,其實以色列和中國的關係很好,當年的唐山大地震以色列就捐了許多錢,後來西方對中國武器禁運等,西色列幫了許多忙,武器交易大多數和以色列做,而不是和巴勒斯坦,可見政治這玩意真是「表面一套,背後一套」 我們的集合點,地鐵十號線大連路出口,國徽廣場 霍山公園門口的牌子 這幢房子正對著霍山公園,門牌是霍山路119-121號,是當年的American Jewish Joint Distribution Committee(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簡稱JDC)所在地,這個NGO在經濟上給了當時在上海的猶太人大量的幫助 霍山公園邊上的一家,這位老爺爺今年88歲的,當年是裁縫,他的前前後後的鄰居,共有六家猶太家庭。這位老爺爺的孫女現在美國,16歲去的,19歲在麻省理工畢業,21歲拿到了麻省理工的碩士 舟山路59號,美國卡特政府時的財政部長曾經避難於此 弄堂口上的舟山路拼音,據說是猶太的拼法 這位老太太今年82歲了,當年樓上就住了一戶猶太人 長陽路上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是在摩西會堂的地基上造起來的 紀念館裡的石碑 摩西會堂的內部,布幔後的聖物已經在猶太人離開上海時帶到美國去了 訪問者送的禮物 大衛星,其實是個印度符號,現在是以色列的國徽 大衛星上刻的經文 紀念館裡 紀念館的建築 當年猶太人在上海的結婚證書,預先印好的,然後填籍貫姓名,就變成了「奧國省維也納縣」…
包腳布
咦?怎麼有這麼噁心的怪名字,是喫的嗎?是的!每每說到這個詞,我總會想起那句著名的歇後語來,不過後者是「裹」,所以是一長條的,而前是「包」,因此是一整片的。要說「小籠」的確還有可能是上海人「發明」的,那麼這個「包腳布」多半是從外碼頭傳來的,之所以把「包腳布」作為上海的特色小喫來介紹,因為它在上海到處可見,而「包腳布」這種促狹的名字,也衹有蘇滬人士才起得出來。 「包腳布」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和許多外地的朋友說起,朋友們都說在上海只見到過「小籠」、「生煎」的字樣,從未見到過哪家店寫著「包腳布」三字的。事實上,包腳布從來都沒有在店裡出現過,可能這就是所謂的「不登大雅之堂」吧,雖說飯店和「雅」其實沒什麼大關係,包腳布是早點,衹有在早上街邊的小攤才有。 那些攤子,有點樣子的用大栢油桶做成一個爐子,放在一輛大推車或是黃魚車上,小的呢,衹有一輛嬰兒的推車,老式的嬰兒推車是純鐵製成,把座位拆除後可以放下一隻小煤爐。包腳布不像小籠、生煎之類的小喫,其大小、口味、配料都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包腳布可謂全無規矩,光是上海一地,就可以找出幾十種不同的包腳布來。 賣包腳布的攤子,都有一塊鐵板,攤主舀起一勺事先準備好的面漿,倒在鐵板的中央,然後用一個「丁」字型的竹爿將面漿攤開,成為一張極薄的餅。那個竹爿很簡單、也很有趣,就是一塊一虎口長、二指寬的薄竹片,中間打個洞,插上一根細竹籤而已。那玩意的樣子和竹蜻蜓一模一樣,衹是竹片沒有弧度,飛不起來。面漿沒有什麼稀奇,就是水加麵粉而已,衹是要浸透,浸的時間不夠就會有顆粒,影響美觀也影響口感。 做麵餅的訣竅全是手上功夫,手上功夫又全在腕部的巧勁,師傅用三隻手指捏住竹蜻蜓,竹片向著自己,放在面漿上輕輕一轉,就攤出一張薄薄的麵餅來。同樣的一勺面漿,在好的師傅手裡攤得又大又薄又圓,而水平不濟的就「慘不忍睹」了,餅厚且小不說,坑坑窪窪還有破洞,等塗上醬後,醬會從破洞裡流出來,喫起來很是狼狽。 攤主手裡還有樣法寶,就是泥水匠常用的批子,木柄的一個三角形鐵片,攤主用批子剷起薄餅,迅速地將薄餅翻個面,然後打一個雞蛋在薄餅上,再用那個竹蜻蜓將雞蛋搗碎鋪平在餅上,然後依然迅速地翻個面,等反面的雞蛋熟了之後,再將餅翻回來,撒上蔥花和榨菜末子,然後用一把大刷子刷上「獨門秘製」的甜麵醬。這種甜麵醬是豆瓣醬做的,但是市售的咸且有豆腥味,大多數攤主買來之後,都會再加工一番,加糖燒熟是取基本的,有的甚至還會兌點肉湯,當然也有人衹是胡亂加點味精了事。 有的攤子,塗麵醬之前,不但有榨菜,甚至有肉鬆、蝦皮之類的「好東西」,反正是各出噱頭,各有特色吧。塗了麵醬之後,喫辣的朋友可以要求再塗一層辣醬,最後攤主撒上一把香菜,再橫著放上一根油條,將薄餅捲起來,包腳布就算完成了。看我寫了這麼多,其實從舀面漿開始,到捲上油條,不過一分鐘不到的時間,快的攤主,如果有人幫著收錢,一個小時真的可以做到上百個呢,厲害吧? 過去,包腳布里只包油條,所以也叫做「薄餅包油條」,後來,可以包的東西漸漸地多起來,在普通的油條之外,又有了脆油條,小朋友們胃口小,就不要油條包根火腿腸,有的地方也包一種方形的脆脆的油炸薄餅。我呢,則喜歡多加一個蛋,其它什麼都不卷,折成方的喫;我甚至還聽說有人捲上整條的獵尾巴喫呢。 包腳布有兩大流派,一派用油,一派不同用油。用油的往往有個小瓶子,每次在光鐵板上灑幾滴,再舀上面漿,打雞蛋之前再灑上幾滴;不用油的,則更厲害,幹烤易焦,就需要攤練就一身真本事,眼明手快,方能做出好東西來,不用油的,是幹烤,做出的餅更香更脆。不論用不用油,火候都是關鍵,火大了,要關小風頭,墊起鐵板,火小則反之。火候掌握得好,做出的餅,色微黃而均勻;否則中間黑兩邊白,勉強入口罷了。點心這樣東西,做好了是打牙祭,做得不好是充饑。 將近三十年前,包腳布在上海並不流行,萬航渡路後街有個老頭,做餅用油,真正的「獨門秘製」麵醬,香味可口,是謂一絕。 十幾年前,在長順路上有個攤子,一溜排開四隻爐子,不用油純幹烤,那個攤子不管哪個師傅,做出的餅都是既薄且香又脆,天天早上,那裡都會排起四個長隊來,蔚為一景。那個攤子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自己可以帶雞蛋過去,攤主表示不靠賣雞蛋掙錢,靠的是做餅的真本事。雖然衹是一個小攤的攤主,可那才是做生意的至理啊。 如今上海的街頭,到處可見賣包腳布的攤子,一副(上海話,一套)一隻蛋、一根油條,基本在二元左右,也不乏美味。衹是千萬不要到長途汽車站附近買已經做好了的,那裡的攤子,不是將雞蛋打開直接鋪在麵餅上的,而是事先將蛋打成蛋漿,做餅時薄薄地舀上一調羹,做好後將有蛋的一麵包在外面,看似不錯,實在是個「滑頭貨」。 曾經有好事者,設計過一個上海話的四六級測試題,其中有一道就是說「包腳布」的含義,如今有許多上海小孩子都不會說上海話了,不知是件好事還是壞事,語言的退化倒也罷了,衹是有時語言的退化,也會引起美食的退化。
秀色可餐
秀色可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