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06 週五
來了幾天,走走看看玩玩吃吃,天天下雨,天天看美景。今天稍稍睡了個懶覺,也不過睡到九點左右,這裡晚上極靜,所以睡眠的質量相當好。
今天去哪裡呢?本來這次來徽州,主要就是辦事,順便打探路況、景點,為以後的大規模活動做準備;所以,我們決定仔仔細細把去唐模的路搞清楚,免得以後還要走那條田埂,再說了,這條田埂以後還有沒有,還能不能開,都是問題呢。
我依然惦記著棠樾,昨天的老太太說棠樾的路是單向把守的,就是說從東面不能進西面,從西面卻可以出東面,我想去試試。
和丈人研究了半天地圖,發現的確另外有一條路,是從潛口過去的,還記得潛口嗎?就是昨天看到奇奇怪怪的磚塔的地方。那座磚塔,或許叫文峰塔,因為回到酒店看資料,說潛口有座著名的文峰塔。
早上辦點私事,中午就到園區的食堂吃飯,說是食堂,裝修也是不錯,沒有菜單,看菜點菜。能夠參觀廚房,是我極喜歡的方式,於是躥到廚房,點了兩菜一湯。
先是看到一面盆魚,就是上次在老徽館吃過的那種,服務員說是「老虎魚」,記得魚挺嫩、刺也少,就點了一個;另外要了一份水筍燒肉,外加一份酸菜豬血湯。
(老虎魚)
(這麼大一盆老虎魚)
等的時間還挺長的,我就在傳菜口看廚師操作,外面的雨稍稍大起來,浠浠瀝瀝的,好在園區很整潔,下雨倒也不惱人。
菜餚很好吃,水筍嫩且有嚼勁(兩樣佔全,很不容易),只有肉味、未見肉星,雖然我的確是很想吃肉,但是燒水筍的境界就是要「眼中無肉、味中有肉」才對啊!
魚很新鮮,燒得不錯,值得一提的是酸菜豬血湯,咸酸中帶著辣味,血塊又極嫩,味道非常的好,美中不足的是飯是(米山)米,稍嫌粗糲。飯後結賬,打了折55元,看來廚房也不便宜。
吃過午飯,把GPS先設到潛口,就出發了。出文化園,往北,過岩寺,就有路標指向潛口,從路口左轉往西,遠遠地看到一座高塔,於是遠遠地停了下來,然而仔細辨認之後,發現並不是昨天傍晚看到的那座,昨天的那座比較低,再看附近的地標,原來這座高的,才是潛口著名的文峰塔。
文峰塔並不在大路上,遠遠的望去,筆直地樹在那兒,四周全無高物,雖有突兀之感,倒也不失挺拔之美。
(這才是真的文峰塔)
(文峰塔)(下尖塔)
繼續往前,轉個彎,就看見昨天的那座塔了,於是停車,走下農田,仔細地看看。這座塔很破,但很有韻味,塔門(其實沒有門,稱之為塔洞也可)上方,有塊木牌子,斑斑駁駁,看來也有些年頭了,上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尖塔」,噢,原來這是下尖塔。
外牆上的「毛主席萬歲」還在,只是已經黯淡了,我去過許許多多的地方,看到過無數的黯淡了的「毛主席萬歲」出現在不同的文物上,即便是在札什倫布寺,依然可以見到牆上的標語。雖然我一向反對演唱樣板式之類,但我也一向建議要保留這些「毛主席萬歲」,就應該讓它留在布達拉宮的牆上,就應該讓它留在樂山大佛的腳上,讓後人看看曾經的瘋狂。
保護單位其實沒有任何的保護,走進塔裡,裡面一團糟,地上有各種廢棄物,幾乎不能落腳。抬頭一看,塔是實心的,天花板低低的,用磚砌成,很是整齊均勻。
(塔樓一層的磚頂)
(題記:錯過了,錯過了,都進了塔,居然還是錯過了。回到上海,一查,才知道下尖塔不同凡響,這座塔其實有兩層,一樓一層,二樓到六樓一層,只要再往裡走,就可以發現一個暗梯,可以一直通到六樓,並且樓上還有壁畫。據說,這是中國唯一的一座穆斯林「佛」塔,類似的塔只有巴勒斯坦才有了。下回去,怎麼也要爬上去看看)。
下尖塔的斜對面,往西幾百米,沿路的農田裡有座牌坊,上面寫著「金紫祠」,牌坊很漂亮,只是農田中沒有路可以過去,免得踩壞了別人的菜,只能作罷。丈母娘說應該後面有祠,我說就算有,文化大革命估計也毀得差不多了。(回來後查資料,果然有祠,是潛口的汪氏宗祠,潛口汪氏是大族,只是祠已經成了糧管所,至今仍是糧管所的產權,糧管所已經投資了12.5萬元搞開發,尚需1000萬元的後期投入,正在網絡上招商呢。)
再往前一二公里,就是潛口民居的風景點了,分為兩個大宅院,左邊(東)是明朝的,右邊是清朝的,兩大群落中隔著一條河,風景著實不錯。只是兩大群落都有高牆,看不清裡面到底如何。
(這就是潛口,明居的院落)
(潛口,左邊是明居,右邊是清居)
(潛口,清居的院落)
來說說去唐模的路吧,去唐模的路就在潛口民居和金紫祠坊的當中,是條鄉道,入口很小,而且正對著入口是看不到路的,必須膽子大些往裡開,然後峰迴路轉,路就現在眼前。
路也很窄,當然要比那條田埂好得多,往北開大約五門公里,就可以轉到大路——唐模路上,從西面到唐模。
(從潛口去唐模路上的民居)
唐模是東西向狹長的景點,西面已經建好了大型停車場,只是入口還沒有修好。
經過唐模,往前五六公里,就是棠樾的後面了,不承想依然有人把守,不允許開車過去。
正對著棠樾後入口,有條小路,路牌上寫著「狀元故里」,於是打算探探,誰知,一探探出好東西來。
進去五六百米,有一幢房子,有座小亭子,是個正在開發中的景點,房子、亭子都很新,邊上還有塊牌坊。
牌坊一般,不像金紫坊那麼挺拔,匾額位寫著「狀元坊」幾個字,字是新寫上去的,下面隱隱約約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XX」的字樣。
房子的邊上,有張示意圖,示意的圖右上角,有著極小的幾個字,或許大多數人都會忽略,然而卻著實打動了我,這幾個字是——「龍興獨對坊」。龍興獨對坊,有段故事,就是大獨裁者朱元璋,聽取勸告的故事。大家知道,朱元璋的吏治是很嚴格的,動不動就要殺人的,但是他曾經在這個地方,就是槐塘,問過一個有大學問的唐先生,唐先生勸他少殺人,他聽從了,後來就在唐先生的家門口,豎了一塊龍興獨對坊。
車往縱深裡開,進了一個村,村口的牆壁上,用毛筆直接在牆上寫著「龍興獨對坊」,邊上還畫了個箭頭。
(村口,這才叫民居)
我來丈母下了車,尋著箭頭走,過一條小道,再過一條,又發現一個箭頭,再沿著走,農家的狗看到有陌生人來,都站起身,警覺地看著我們,等我們走得再近些,紛紛汪汪地叫起來。
尋到了四個箭頭,就在我們快要沒有信心的時候,碰到一個當地人,告訴我們龍興獨對坊就在前面,果然,再一轉,就看到了。
龍興獨對坊,真是一個大諷刺,這坊是紀念大獨裁者被說服的故事,然而卻被洪秀全,被紅衛兵,被另一些獨裁者破壞怠盡了。坊前獅子的臉沒有了,坊上的石雕,只剩下了玲瓏剔透的邊緣,中梁已經斷了,下面又撐起一根石條……
文化園裡有複製的龍興獨對坊,高大、整潔、挺拔,然而沒有生氣,就是些石頭的堆砌;槐塘的龍興獨對則大不一樣,它見證了兵火、戰亂,也見證了人性的暴戾,數百年的歷史慢慢地沉澱,在斷梁殘柱後默默地控訴。
先前的那個當地人,陪著我們走到龍興獨對坊,嘴中喃喃著「這裡以前有個殿,毀了,文化大革命全毀了」、「砸了,都砸了,紅衛兵砸的」,他帶我們到了邊上的一個院落,指著兩尊石獅說「這就是以前祠堂殿前的石獅」,說完了這些,他輕輕嘆了口氣,走了。
龍興獨對坊的邊上,轉個彎,還有個棵千年銀杏樹,只是長在別人的院子裡,不能走近觀看,好在這棵銀杏很是高大,遠瞻亦可。
回到車上,我出了個壞主意,去稠墅。前面說到房子上有張地圖,右上角是龍興獨對坊,而左上角就是稠墅,而且特地註明稠墅牌坊群。
用GPS一看,到稠墅大約十幾公里,一條U字形的路,從U的一個頂點到另一個頂點,我的那個壞主意是,讓GPS指明東南西北,我們在U的中間劃條線,直接開過去。
(屏幕上的黃色線路是GPS的引導路線,綠色箭頭是我們所在位置及方向)
(其實這是其中最好的一段路)
(路邊的墳,夠大夠氣派)
慘了,路是有,不過是小路,小到啥地步?小到就像昨天的田埂,坑坑窪窪、泥水四濺。
照理說,U的上面劃根線,應該很快,然而這段路是依地勢被人走出來的田間小道,不但路況差,而且忽左忽右,顛簸起伏,很多時候,時速只有五到十公里,所以,這段大概沒幾公里的路,足足開了我們三刻鐘,等到達稠墅,三個一排的牌坊就在數百米外時,丈人開得氣死了,於是說「不要去看了,這些牌坊都一樣,我帶你看個不一樣的去。」
說完,二話不說,就直著往前,一直開出稠墅,開到大路上,並且一直開到了歙縣。
歙縣有個小城,有城牆的那種,城牆裡是步行街,從正門進,要付10元門票,從邊門進,可以把車開進去,也不用買門票。
城東的門樓,就是東譙樓,是古物(不過我認為還是叫「老貨」可以貼切些,因為其實也「古」不到哪兒去),東譙樓的邊上,就是著名的四面八柱坊了。
看安徽的旅遊書,沒有一本不談到的四面八柱坊的,但有許多人說這是全國唯一的四面坊,其實是錯的,因為許村也有四面坊,所不同的是,歙縣的這座,有八根柱子,有兩面是三間式的,而許村的是四面四柱,四面都是單間的。
(東譙樓)
(這個就是傳說中的四面八柱大學士坊)
四面八柱坊,又名大學士坊,是給一個叫做「許國」的人立的,至於怎麼會立這麼個四面的奇怪牌坊,有許多傳說,有說是皇帝著了他的道才允許建的,有說是學生給他建的,反正都是「據說」。至於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是要查史料的。
憑良心說,牌坊這玩意就要在田間才有韻味,這種在城中心步行街正中,周圍全是新式店家的,怎麼看都看不舒服。
離開歙縣,回到文化園,再辦了點私事,又到屯溪老街去了。
當然又是在「一樓」,上過了「老徽館」的當,不敢再試了,又到了「一樓」點菜的那家,徑直上了二樓,點菜。
這回終於服務員「同意」我點那個徽式的大鍋了,照片上的有煙囪的紫銅式的鍋,原來是假的,不是放碳從煙囪管裡燒出來,而且上下半截可以分開,底下用固體酒精加熱的。這個大鍋,還著實不錯,環形的鍋裡,上下有兩層,都滿滿地備好了料,有咸烤蝦、肚片、魚片、雞塊、平菇、筍片等等,著實「扎墩」。
冷菜點了鹵豆腐乾和醬鴨,都很好吃,醬鴨嫩且入味,最後甚至被我們打包帶回了上海再吃,可想有多鮮美。另外又點了當日特價22元的茶筍燒肉,外加一個油麥菜。
酒足飯飽,再開車回文化園,明天就要回家嘍。
文峰塔 是什麼由來呢?
俺家也有,還有個文峰中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