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菜名喚「開門紅」,辣子剁椒齊上陣,魚頭半剖底下鋪,紅紅火火迎新年。
Related Posts
[上海]小廟清靜獨家用 資慶寺祖母陰壽
經鄰居居士介紹,在淞江九亭的資慶寺給祖母做了個陰壽,唸唸經、吃吃齋。與市區的廟相比,雖然小一點(其實也不能算小,而且GPS上居然也能找到),算是非常清靜的所在,一家就獨佔了一個大雄寶殿(其實是一家獨佔了整個廟)。 在廟裡用了齋,味道也相當好,「從不食素」的小豆居然也說好,看來是在印度餓著了。在廟門口吃了油條和豆腐花,兩根油條加一碗豆腐花共2.20元,我連呼便宜,老爸說就應該是這個價錢,我說永和豆漿要賣7元,當場被鄙視了。 小黑跪在拜墊上的樣子相當好,拍了幾張照片給大家看著玩。 在廟裡看了大半部《白蛇全傳》,方知李碧華的《青蛇》也不是憑空捏來,原來當時白娘子和小青說好兩個一起嫁的,夫妻三七分,只是既嫁之後禁著小青與許仙同房,要待小青學會玄功才行……
[上海]鮮牆房故地重遊 老朋友終成正果
同事兼好友Ken終於結婚了,認識他這麼多年,總算等到了。席設鮮牆房,很是熱鬧;日定毛誕天,極不湊巧。 新娘子手繪油畫 土豆色拉 熏魚,太鹹 樟茶鴨也算鮮牆房的一大特色菜了,沒有以前好吃 醉富貴蝦,味道不錯 好像還是白糯米的討巧一點 醬牛肉 海蜇頭,水平實在太差,不甜不咸 十八鮮,一般 啤酒桑拿蝦,也是鮮牆房的特色,蝦很新鮮,帶了點回家給「飯煶」吃 洋蔥蟹 煙熏鯧魚 這道蠻有特色,鹹鴨蒸鮮雞,也算新式醃篤鮮 扇貝 不知道是啥,味道還不錯 香菇菜心 元只的烤乳豬,吃價鈿的貨色,味道也好 雞湯,不錯,拆碎了燒,可以借鑑 棗泥餅,味道很好,問題是頂上的餅皮和芝麻哪去了?二次加工的?
[上海]上海點心王家沙
王家沙,是一家店,上海的百年老店,以點心為主,兼有炒菜。 小時候,我一直搞不懂,為啥大人說一起去”王家沙”,卻從來不帶我進那家店,總是在那家店的附近轉悠。後來才知道,原來那個地方,石門路南京路交界的地方,就叫”王家沙”,再後來,我又知道,原來那裡不是”王家沙”,而是”王家厙”,在滬語裡”沙”和”厙”同音。 “厙”是上海”本地話”(區別於”上海話”)方言,指村落的意思。王家厙是清朝道光年間的一個村落,由於大多姓王,所以就叫王家厙。上世紀四十年代,這裡開了家飲食店,就取相近的音,叫做”王家厙”,究其原因,可能根本就是店家不知道”厙”的正字該如何寫。 從小吃到大的店了,只是小時候吃過啥,現在一點都不記得了,倒是近幾年,往往去吃上一回蟹粉小籠,很是中意。 一樣叫”蟹粉小籠”,樓下賣七塊,樓上賣十五,然而的確樓上的要比樓下好上許多,不但皮子更薄,而且每隻小籠口上都有一塊蟹黃,煞是好看。王家沙在一年前停業裝修,所以漸漸地就忘了它,直到昨天同事們說起,才一起又去了一回。 新的王家沙不再是”飲食店”的樣子,不但寬敞(依然不明亮),而且還有了自動扶梯,桌椅全都換成了新的,倒也有點腔調了。一行人中午肚餓,來不及看樓下售賣的東西,直奔三樓,進了個開發式的包廂,坐定點菜。 如今點菜沒有菜單了,學避風塘的式樣,印了張紙,上面列著菜和價鈿,既能點菜,又能做餐墊,一舉兩得,只是有點浪費。點完菜,發現”餐墊”上列著王家沙的分店,總計上海七家(含總店),香港五家,並且還有日本橫濱的一家,看來現在生意的確做大了,我想是挺想去香港或者日本試試,看看是否依然保持著國營的”風範”。 正談笑間,東西就上來了,由於Lily吃長素,特地點了”素火腿”和”碧綠香干”兩道。素火腿是把豆腐衣卷緊後再用繩紮起,再燒鹵而成,上海有許多店家都有素火腿,以金陵東路上”覺林”味道最好,無奈幾年前關門大吉,美味難再。 王家沙的素火腿,也就一般,扎得不夠緊,因此不夠硬,所以吃起來也不像”火腿”,鬆鬆散散,口感欠佳,從味道來說,倒也中規中矩,其實大批量生產,多少斤豆腐衣用多少水、多少醬油、多少糖,都是有定式的,所以要味道不好吃,其實也不容易。 碧綠香干是傳統的上海冷菜,用馬蘭頭出水後剁碎拌香干丁製成,由於馬蘭頭有特殊的香氣,所以很受人歡迎。在沒有馬蘭頭的季節裡,上海人常用菠菜代替,做出來一式一樣碧綠生青,只是沒了馬蘭頭的香氣。如今正是沒有馬蘭頭的日子,所以王家沙一定也是用替代品,不過好像也不是菠菜,我竟吃不出到底是哪種蔬菜。 我選王家沙的原因,是因為我極喜他們的鹽焗雞,叫做”王中王鹽焗雞”,名氣就霸氣。這道鹽焗雞,我吃過多次,皮緊肉酥,皮是單獨撕下的,”辣黃”(上海話”很黃”的意思)逗人,看著就很好。無奈居然有同事只吃雞肉不吃皮,真正是暴殄天物了。 熱菜還末上來的時候,點心倒來了,一人一碗蝦肉小餛飩,估計不是樓上的廚房現烹,而是一樓的食廊裡貨色,湯不夠熱,餛飩皮子有點偏厚,不是小餛飩皮,而是中餛飩皮。說到餡子,味道倒也挺好,的確只只裡吃得出蝦仁來,七塊錢一碗的價格,在上海的小餛飩裡,算是很貴了,若是能再細心點,用薄一點的皮子,豈不是錦上添花? 此時,Lily的冷面端上來,賣相甚好,最最關鍵的是”花生醬夠多”,上海飲食店賣冷面,花生醬一向”做人家”,象王家沙這樣象像樣樣鋪著花生醬的,我還是第一次看到。Lily的面是香菇麵筋澆頭,色面亦很好,只是我沒有吃到,不知道味道。Lily一邊吃,一邊喊好,連說十二元一份值得,據說當看Lily中午吃撐,連晚飯也省了。 服務員又端來兩面黃,只有一份,因為我只點了一份,結果七個人紛紛伸筷,一掃而光。兩面黃,其實不是炒麵,而是”炸面”,乃是事先做好麵餅,盤成形,然後放入油鍋中炸起,要求兩面都炸得金黃,所以才叫”兩面黃”。王家沙的兩面黃有三種,十五元的肉絲,二十五元是蝦仁,四十元是蟹粉,我當然點了最便宜的,兩面黃這東西,就該吃肉絲的。 面炸得很是鬆脆,澆頭也很好吃,但是吹毛求疵一點,這並不能算是兩面黃,而是”炸散面”,因為面的長短被”動了手腳”,不是盤好的一隻麵餅,而是零零散散的麵條,炸起來容易,由於麵條之間沒有了牽制,容易炸過頭而發硬。其實這樣的兩面黃,七個人分著吃,大家一小口,當然好吃,但是如此炸出來的硬幹面,若是一個人吃,豈不要嚼得”牙塘骨發酸”? 熱菜終於上來,一份油爆蝦小得可憐,這也難怪,賣只賣二十八元一份,小菜場的原料倒要五十幾元一斤,只能買小的蝦了,加上又要剪須剪腳,看上去就更小了。小有小的好處,入味,王家沙的油爆蝦甜中帶酸,味道相當好,有些同事們覺得太甜,我倒覺得正好。 重頭戲上來,是一大缸獅子頭,每人可分得半隻,倒也恰好,多則膩了。王家沙的獅子頭,其口感在我吃到過的店裡,排名第二,最好的是有一次在南京吃的。店裡的獅子頭,永遠不可能像我親手做的那種”細切粗斬”,若是細細做來,一天不過做出十幾隻,該要賣成啥價鈿啊?王家沙的獅子頭,依然是肉漿製成,只是肥瘦調配得當,因此倒還算鬆軟,肉可能”肴”過,所以也有彈性,於口感、味道,都有成功之處。無奈十五元一隻的價鈿,號稱是”蟹粉獅子頭”,我愣是沒吃出絲毫蟹粉來,我甚至懷疑中午生意太忙,大師傅是否忘記了放蟹粉。 王家沙的當家”蟹粉小籠”端上來,一望之下,就令我大失所望,原來樓上十五元的蟹粉小籠,如今賣到了十八元,原來小籠”提手口”上的整塊鮮紅色蟹黃,變成了象塗上去似的黃色一灘,店面裝修好了,價鈿上去了,東西卻下來了。 我們一共點了四籠,兩籠兩籠上的,我面前的一籠,還沒動筷,就發現其中一隻有條裂縫。及至挾了一隻起來,送進嘴中,竟是溫吞的,於是湯水就成了油汁,頓覺膩了起來。更出色的是,上面一籠拿掉,下面一籠明顯是回籠的,非但皮都皺了起來,而且居然只只都是破的,真是大失所望。 我經常想,國營店的問題,有好東西,卻不好好做,再好的牌子,也會弄塌脫。王家沙是這樣,梅龍鎮也是這樣,老半齋又是這樣,真正可氣可嘆。 吃完結賬,連外加的一份炒麵一瓶可樂,總共309元,其實並不便宜,這個價格,若是好好點些菜,再加點飯,也能好好吃一頓了。 下樓,同事們紛紛買些外賣,現在王家沙樓下共有六七個櫃檯,倒是琳瑯滿目,而且還有許多記憶中才有的東西。比如糕糰櫃就是雙釀團、綠豆糕、條頭糕、定勝糕、蜜糕等等,只是綠豆糕綠得奇怪,像是放了色素的。 其它還有”上海布丁”、老虎腳爪、米飯餅、缽頭酒釀等等許多久違了的好東西,據說王家沙的老虎腳爪是請了位七十多歲的老法師出山,才恢復起來的,這些東西,每一樣,都可以寫篇文章,等我慢慢寫來吧。
開門見喜,大吉大利!!
開門見喜,大吉大利!!
好巧哦,遇見本家了。看了好多美食,看來也是很熱愛生活的人,我以前也有個blog叫「梅熹閣」的。祝福中
好巧哦,遇見本家了。看了好多美食,看來也是很熱愛生活的人,我以前也有個blog叫「梅熹閣」的。祝福中
I like your blog.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read more. Cool.
I like your blog.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read more. C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