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我們來聊聊價格,我先把在阿嬌喫過的幾樣價格列出來。
響螺,350元
醬爆毛肚,250元
山瓜子,280元
彭湖酸菜炒蚵仔,250元
烤黑喉,720元
客家豬肉,250元
墨魚腸,250元
三杯中捲,400元
魚翅頭,280元
烤紅目鰱,550元
烏魚標,350元
絲瓜文蛤,250元
以上的價格,都是新臺幣,至於匯率,請自行查找。大家查了之後,一定會說「不貴,不貴,我在北京點個外賣都要多少多少……」或者「便宜,便宜,我在上海喫頓海鮮,比這貴多了」。
價錢不能這麼比,特別是上海,那根本就是個奇葩的存在,同樣的東西,各地都要比上海食材新鮮滋味更好,但就是在上海能賣得出價錢來。特別象是雲南菜,雲南菜在上海的價錢,要是在昆明也能賣出相同的價格來,估計老闆睡着也能笑醒。至於川菜,在上海的某堂傳人,真正把上海美食界整成了個笑話,整成了一個衹會聽故事的笑話,沒見過市面沒關係,但沒有常識和基本邏輯,那就是個笑話,有興趣者,請自行細挖。
我們要橫向比較一下,在士林夜市邊上,也有家海鮮館子,一盆海瓜子是100元,注意,不是上海人說的小小的海瓜子,而是象蛤蜊大小的那種花蛤。山瓜子進價要比海瓜子貴一點,但也衹是貴「一點」而已,阿嬌的炒山瓜子,則是280元。同樣,這家店的三杯中捲,是250元,而阿嬌的,則是400元。而且,士林那邊的是家專賣外地遊客甚至是中國遊客的大酒樓,這麼比起來,阿嬌是偏貴的。
至於另一道菜,同樣是毛肚,通化夜市附近的老店「老李牛雜」,一份毛肚是130元,阿嬌的是250元,而且相對來說,老李牛雜的一份毛肚衹有衹根洋蔥,幾乎是淨毛肚,然而阿嬌的那份,毛肚的量大概衹有老李的一半左右,一來一去,其實就要貴上不少了。
相對來說,阿嬌在小飯館中的價格,還是挺貴的,但是人氣高,有底氣,所以不怕價格把人嚇走。
最後,我要是告訴你阿嬌的廚師是圓山飯店的主廚,你還會覺得她貴嗎?對的,阿嬌的兒子,就是那位帥小哥,他是圓山飯店負責鐵板燒和燒烤的主廚,你是不是就覺得值得一試了呢?
阿嬌海鮮,是少有的我連一點毛病都挑不出來的飯店,甚至在我的記憶裡,可能是唯一的一家。
Related Posts
[臺灣紀遊]奇貓咪原是短妖第七
早上醒來的時候迷迷糊糊的,昨天晚上至少喫了兩頓,一頓日料,喝的是日本酒,後來好象又喫了什麼,嗯,大概是火鍋,但肯定不是四川火鍋,因為我會在第一頓喫辣的,不會在第二頓喫辣的,奇怪,反正又喝了不少的…… 然後呢?…… …… 我記不起來了,我記得和誰玩了一會兒……接着,斷片了吧? 哎,睜不開眼…… 頭好重啊,半邊重,擡不起來,太沈了。這也太奇怪了,這麼多年來,再怎麼喝酒,我的頭都不會痛的,除了喝到假酒,那已經是至少十五年前在KTV喝到假酒了。可是喝到假酒,也是整個頭痛,斷然不會半邊沈的呀! 怎麼都擡不起來,半邊沈,用手幫幫忙吧。我是朝右睡的,頭是左半邊沈,於是伸出右手,繞過左肩往上摸,摸到一團毛茸茸的東西,接着手背被一條毛茸茸的東西抽了一下…… 貓尾巴,那我可是太熟了,飯飯不是每天晚上都睡在我腳跟的嗎?今天怎麼睡到枕頭上來了?還壓着我的腦袋,原來不是頭沈,而是被飯飯壓住了,嚴格地說,是被飯飯的屁股壓住了。 飯飯是小名,大名叫做飯煶,全名是邵飯煶。飯煶者,滬語也,即鑊焦,亦即北地所謂「鍋巴」也。飯飯是隻虎皮貓,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橘皮貓,是我在2009年把他撿回家的。 關於飯飯的來歷,有兩個傳說。 第一個傳說,他是我在太倉機房收留的一隻流浪貓生的,說是我把他的媽媽養在機房,可以幫着捉捉老鼠,以免咬斷網線……那隻母貓是半家養的,白天會出去逛,後來就生了一窩小貓,等小貓斷了奶,我就帶了一隻回家……後來我就買了進口貓糧什麼的,送給他的媽媽。 第二個傳說,是我路過武昌路的一家舊貨店,舊貨店門口有一叠籠子,籠子裡有大貓小貓,我看到籠子裡有隻小貓看着很可憐,於是走進店中打算買下,結果老闆說衹送不賣的,於是我就要了那隻小虎貓,雖然免費拿了貓,但是老闆脾氣古怪……過了一週,我買了進口貓糧去謝謝老闆,結果怪老頭堅持不收,並且把我趕出了店。 飯飯到家裡的時候,是個週四的晚上,在一個塑料袋裡,一個那種質量很差的馬夾袋,又薄又輕——沒有紮起來哦,就是把他放在馬夾袋裡,放在副駕駛的地上,開回了家,一路都很乖。 他最多乖了三天,最多…… 咬人,抓人,撓人…… 半夜从大櫥頂上跳到我肚子上……半夜,我熟睡中…… 不過,大多數日子裡,特別是冬天,哪怕開着暖氣,他都會在我入睡前後,跳到牀上,窩在我的腳邊,那就很温馨……等我睡着睡沈了,再跑去睡在女兒的牀上…… 如今更是得寸進尺,睡到枕頭上,用屁股壓住我的頭。 用力推,用左手繞過右肩,把他推開,用力,推開。 終於頭不沈了,睜得開眼了,轉頭,轉身,朝天睡,一團黑壓壓的東西,正正地坐在我的臉上…… 硬硬的毛,飯飯你多久沒洗澡了呀,打从到了家裡,那時渾身都是虱子,狠狠地洗了兩回,乖乖地讓人洗澡,讓人幫着捉虱子,讓人幫着吹乾,等弄得「山清水綠」後,就再也沒洗過澡了。 飯飯,你得洗澡了,毛都硬成那樣了! 用力!推開! 睜眼! 我看到的是牆後的牆,一塊塊的紅磚,交錯層叠——慢着,磚牆?這不是我家的牆! 身邊有一隻貓,不是橘貓,是一隻隠隠約約有條紋的棕色貍貓,飯飯的腳墊是粉紅的,這家伙是黑的!——喂,你認自家貓咪還要看腳墊顏色啊?你認自家孩子是不是還要查DNA啊?——我自家孩子會叫我「爸爸」的啦! 很大的一間房,很大的一張牀,很軟的棉被,很軟的枕頭,我坐起身,小家伙立刻爬上枕頭,又團團好,睡了下去。 對的,我不在家中,我也沒醉,我就是被這家伙壓傻了。 條紋的被單,條紋的被套,條紋的枕頭,這也太小清新了吧?我睡在了一個小清新的房裡? 我想起來了,全都想起來了,我是在臺南,在這個民俗與小清新完美融合的地方,我是在一個民宿中,嚴格地說,我是在一家美術館中,我在美術館的二樓,二樓的一間,除了磚牆,都是落地窗,落地窗外是露臺,露臺的上面是屋頂。…
[臺灣紀遊]臺南客家莊客家美食第廿四
在喫了兩頓友誠蝦仁肉圓當午飯後,从馬公綠町搬到了位於民族路的飛魚記憶美術館,就是隻趕也趕不走的叫「短妖」的貓的民宿,然後一路往赤嵌樓走,在佛頭港崇福宮逛了一圈,拜了媽祖樓天後宮,又經過了四聯境普濟殿,接着沿郡緯街朝東走,在西門路二段等紅綠燈的時候,街邊的店家正起着大油鍋在炸東西。 好大的油鍋,不鏽鋼的,但都是黑斑,很多地方都是黜黑黜黑的了,估計有些年頭了,鍋子从當中被分成了三格,看着象是個奔馳汽車的標誌。整個爐竃被一圈不鏽鋼圍了起來,滿滿的一大鍋油,在太陽的照射下格外亮眼,是的,攤主是在露天的陽光下炸東西,邊上的托盤裡放着已經炸好的幾條魚。 好大的魚啊!从尾巴看,象是鱖魚,側面望去,魚被炸得很透,魚身沒有裹粉,是金黃色的,鰭都蹺了起來,有個別沒刮乾淨的魚鱗也都支棱着,把鱖魚炸成這樣,也太奢侈了吧?鱖魚肉質鮮美,一炸,就失却了細膩的口感了。走近了仔細从上面一看,哈哈,不是鱖魚,原來是吳郭魚(大陸叫羅非魚),這種魚,肉質粗糙,還帶有些許土腥味,要麼燒烤加重料 ,要麼炸透再燉煮,看來攤主是懂經的。 衹見攤主炸,不見攤主賣,而且攤子也沒有招牌,傳說中的「無名小攤」?看着攤主炸魚,鍋中的三格,每格一條魚,彼此不會碰到,真是聰明。和攤主攀談,原來他不是擺攤的,他是邊上飯店的,他把我帶到路口,指着過街樓上的大招牌給我看——客家莊客家美食——紅底黑色的大字。 過街樓二樓的外墻上還有個燈箱,紅底黑字竪寫着「花生豆腐、丁香山蘇、辣豆瓣魚、鹹蛋苦瓜、有機野蓮、泡菜牛肉、筍絲封肉、客家小炒、客家鹹豬肉、薑絲大腸、萬巒豬腳」,於是我決定就在這裡喫。一來,那人的魚炸得太好了,這家店是懂做菜的;二來,我看到「封肉」兩字就走不動路。 這裡有個故事的啦,去廈門玩,到處都可以見到「同安封肉」四個字……結果,那個賣(古龍)醬油的顏靖對我說,全廈門的封肉都不正宗,要喫正宗的,他帶我去喫。於是開了好久的車,直接就開到同安去了,來到一家「薄餅嫂傳統美食」的店,店主是吳招治,和我的朋友們很熟,我在那兒喫到了相當好喫的潤餅——否則她也不叫「薄餅嫂」,還喫到了很香脆的炸五香、很入味的土烤雞、很藥香的排骨湯,都相當好喫。可是我沒有喫到封肉,原來剛中午就賣完了,打那以後,封肉就成了我的心病。 店在過街樓的下面,走進去,乾乾淨淨,冷冷清清,一個客人都沒有,可能是時間原因,當時是下午三點,沒有客人也算正常吧?後來我在谷歌上看到,說這家店不管是不是工作日,永遠都人滿為患的。 沒有菜單,衹有點菜單,東西也不多,連菜帶主食,總共也就三十多樣,真正能算得上菜的,也就二十種的樣子。東西相當便宜,我剛才看到的大吳郭魚,可以做成辣豆瓣魚或糖醋魚,120元,這也太便宜了吧?鼎泰豐一瓶啤酒都賣150元外收加一(成)服務費呢。 點完菜,喫吧。 先是上了個湯,我點的菜尾湯(50元),老闆娘說,「菜尾」在客家話中就是剩菜的意思,當然這裡是現做的;我很喜歡喫鹹泡飯的,那也是剩菜做的。點這道湯,純屬好奇,主要是看看裡面有些什麼。湯很甜,裡面有不少筍片,半寸見方,還有白蘿蔔塊和捲心菜,對了,還有一片肉皮,兩個人衹給一塊肉皮?可能點大碗就夠分了吧!這二桃殺三士的歹毒老闆娘。 鹹蛋黃花枝(120元),花枝很嫩,用的是墨魚圈,鹹蛋黃也裹得很好,上桌前就在猜想會怎麼做,但沒想到是「圈」來做的。 筍絲封肉,用的是酸筍,有點小臭臭的,我一直在想,象臺灣、象日本,那些酸筍就是隠約有一點點小臭,但為什麼廣西的能臭到人神共憤的地步呢? 這個封肉,嚴格地說不及格,封肉的來歷是「象封印一樣」,哪有這麼小的封印的?但是,拜託哎,80元哎,還想喫到多大的肉,四塊咧,問題是你這四塊拼成一塊不就夠大了?算了算了,老闆娘別打我,我說着玩的。其實啦,路邊小店能有這樣的出品,已經很好了啦! 最後是辣豆瓣魚,可太好了,紅紅的一大盤,讓我想起來這才120元哎,魚身上鋪着不少蒜粒,把蔥蒜扒開,魚的口感極好,炸得透,很容易入味,吳郭魚皮厚,也很好喫。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這條魚一點都不辣,轉念一想,臺灣的客家人?不辣也正常。要是四川的客家人,可能就不一樣了吧?別和我說四川沒客家人,「湖廣填四川」忘了? 很好的客家菜飯店,雖說封肉的樣子有點奇奇怪怪,但味道沒問題就可以了,我網上查了一下,好象很多年都沒有漲過價,不知道這回疫情,還能不能堅持這個價格,祝福他們吧!
[臺灣紀遊]供着牌位的天主堂第卌一
我是佛教徒,有皈依證不食五辛的佛教徒,我的業師輩份太高,所以我从來也就有說出過我的師承。我的母親和外婆和太外婆都是基督教徒,所以我對基督教也很熟,甚至我本身是天主教學校畢業的,甚至在那個春夏之交後,我信仰崩潰,去過陝西路上的懷恩堂幾年,我甚至每週四晚上特地去參加青年聚會,有個合資企業白領少婦對着當時高中的我,展現出那無以名狀的的優越感,讓我反感得無以復加,要不是那樣我可能就受洗了。我退出了青年聚會,但依然每週都去教堂,直到大學中的某一天,一個冬天,我陪同學去龍華寺玩,在龍華寺邊上的僧寮入口看到了大量的聖誕節賀卡,突然間我就想通了,在佛教寺廟出現聖誕好象完全不違和,但是教堂裡根本不可能出現一張佛卡啊,於是我回歸成了一個佛教徒。 我讀過很多《聖經》,參加青年聚會的時候有個什麼一年讀完新舊約的活動,可是我這個人有個問題,就是我記不住人名,看外國小說記不住,看美劇只在看的時候記得角色名,看過就能忘,喜歡不少演員,可是名字都記不住,我看了至少十遍《24小時反恐》,但是那個演員叫什麼我依然沒記住。讀《聖經》的問題也是如此,除了幾大主角外,我記不住其他人,但我想明白了,那是猶太人的事,不是「眾生」的事。 佛教也有故事,但佛教大多數是寓言故事,九色鹿的故事沒有必要一定發生在印度,六牙大象的故事也可以發生在非洲。然而《聖經》不一樣,你若是要相信紅海真的一分為二,你就必須知道以色列人在埃及怎麼生活,以色列人的首領是誰,他為什麼會成為首領,他們與法老的關係如何,他們與去埃及人的關係如何,以及以色列人怎麼會到埃及去的,還有他們為什麼要離開埃及。這根本不是故事,這是歷史、地理、社會學、軍事等一大堆的東西,這麼說吧,我的智商,只配讀讀佛教故事…… 以我兩三年「實習基督教徒」的理解及以後吸收的知識,我也只知道天主教、基督教、猶大教、伊斯蘭教的那位「神」,是同一個「虛體」,因為不是實體,是不是?另外,我也知道,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堅決反對和排斥偶像的,而天主教與猶太教不認為聖母聖子像是偶像。這麼多年來,我在菲律賓的天主堂見到了無數美麗的雕塑,也在路邊見到了無數墨西哥朋友放着的畫了聖母的美麗蠟燭。在見識過了河南墜子的馬房產子後——請與崑曲磨房產子比較一下——後者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好看,我已經百毒不侵了。 所以我在臺南看到了那座天主堂後,我一點都沒有「過度反應」。 臺南是一個很「土」的地方,就象潮州一樣,建築土、食物土、文化土、廟土、人更土,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土」在我這裡是個褒義字,我就是個土包子,就喜歡「土」;我曾經很喜廈門和成都,可是這兩個城市,已經不再那麼「土」了,但依然沒有上海北京那麼「不土」,好吧,北京依然土,但不是我喜歡的那種土——對不起了北京朋友。 臺南還不土?府城區就有幾十座上百座各不相同的廟,光是這些廟,就夠我拍上一年照片採訪兩年了,我真是希望自己是個在臺南做鄉土調查的人,天天就在街區行走,這裡蹭一頓那兒蹭一頓,交無數的朋友,聽無數的故事,在那些神祇繞境的時候做誌願者,「誌願者」這個詞太low了,做一個普通的鄉民吧,一個積極的鄉民。 那座天主堂在馬公廟的時面,在開山路上,从我住的馬公廟出發,本來就在開山路,過街往南,過街有兩條路,一條是建業街,有臨水夫人媽廟和延平郡王祠;另一條還是開山路,有延平郡王祠和我說的天主堂,怎麼?兩座延平郡王府?當然不是啦!建業街和開山路形成一個三角,那個三角的頂,就是延平郡王祠了。在開山路的對面,就是那個天主堂——全名是「天主教台南教區中華聖母主教座堂」。 別以為我會隨便寫一個天主堂,這座「天主教台南教區中華聖母主教座堂」現在是臺灣天主教臺南教區下一個總鐸區(開山總鐸區)的其中一座教堂,但這裡曾經是臺南教區的總堂,民國50年(1961年),羅光蒙席被任命為台南教區主教,就買了這塊地,建立了主教座堂。在他的天馬行空下,建立了這座中式的天主堂,腦洞真是有夠大的。這是全臺灣唯一的一座中式天主堂,好在我是見識過樑柱式建築清真寺的人,完全能夠接受「中式」天主堂。那時這座堂,是臺南和澎湖的總堂。 與中式廟堂坐北朝南不同,這座天主堂是「从東朝西」的,與伊斯蘭教每天五次的朝拜方向有點異曲同工的意思。這座天主堂是綠色的琉璃瓦建築,堂頂有座四方琉璃亭,很小,頂上有個大大的十字架。我去的時候,外墻正在裝修,搭着腳手架,門上的中式匾額寫着「天王堂」,要走到面前,才發現是「天主堂」三字,被腳手架擋住了「主」上的點。 走近天主堂,堂外有座水泥雕塑,水泥?我的理解,就是水泥的。那座雕像是個婦人抱着嬰兒,穿着明朝的服飾,梳着右衽的長衣,梳着髮髻,手中橫抱着一個孩子,孩子作吸乳狀,但母親衣不解帶,想吸也吸不到。我本來以為這是代表馬利亞耶穌的聖母聖子的,但是看了邊上的大理石《中華聖母銅像緣起》碑文,與我想的完全一樣。首先,不是水泥,而是銅的,只是看不到一點銅的光澤。其次,這不是聖母聖子,而是「中華聖母」。 走進大門,就看到一塊行牌,寫着「肅靜」,就是那種與「迴避」一起的行牌,這種行牌通常是放在縣衙大堂的,縣太爺出巡的時候,會有差役舉着行牌走在前面;而臺灣的神道也有繞境的習俗,因此有些廟也會有行牌,至於城隍廟,因為城隍本來就是「俗官化」的,所以很多城隍廟都有行牌。但是天主堂,為什麼也有行牌啊?聖母出行繞境大典?沒聽說過! 再走進去,就是主堂了,有四根紅柱,抬頭望,整個大堂是八角形旳,最前面馬賽克的聖母聖子像,像左右有副對聯,是「慈母心腸垂憐眾生疾苦,聖子體血養育信者靈魂」,蠻天主教的。大堂中央的紅柱上也有副對聯,是「至誠祀神明神怪非神明求神莫忘勤修德,上帝即天主天公亦天主敬天還須兼愛人」,我學問不好,實在想不通這麼副對聯,為什麼會出現在一座天主堂裡。 在天主堂的右邊側廊,有個神龕,裡面供着一塊黑色的「中華民族列祖列宗」的牌位,神龕兩側寫着「宗親綿延萬代,祖德光耀中華」,神龕前燭檯和香爐,我一直知道天主堂有點蠟燭,但是有香爐倒是第一次看到。 當天並沒有儀式,看了一圈,也就走了,回去查了一下,从這臺南澎湖第一座天主堂開始,如今光臺南教區(包括澎湖),已經有了五個鐸區,幾十座天主堂,有職校、高中、女中、小學,也有各種的文教中心、社福機構,甚至還有了自己的醫院,這一切,在海的那一邊,都是不可能的。 就這樣吧,我不知道怎麼寫下去,是河南墜子的耶穌好?是中華聖母的天主堂好?還是沒有學校沒有醫院的教會好?